生命差点遭遇的五次灭绝

自35亿年前地球上第一次出现生命时起,曾发生过数次难以想象的巨型灾难,使得生命差点 全部灭绝 。 然而生命还是幸存了下来……直到灾难再次降临?


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物种中,99.9%都已灭绝。先别忙着流泪,这并非一场悲剧,因为虽然老的物种灭绝了,但也有新的物种出现,令生命始终得以继续。正常情况下,物种灭绝的平均节奏是每年百万分之一。

但有时,灭绝的速度会加快:可怕的灾难袭击地球,规模之大,不但威胁某座岛屿或某片海域的生命,而且威胁到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这样的灾难,每次都使这个星球一半以上的物种惨遭灭绝,或是寒冷的冰期,或是入侵物种泛滥,或是剧烈的火山爆发,或是陨星撞击。

这些物种的大量灭绝却也有好的一面,它们为新物种的出现提供了空间,让地球的面貌焕然一新,也使生命走上新的演化进程。如果没有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哺乳动物的演化也就没有机会变得如此多样……你,连同你手上的这本《新发现》,都将不会存在!


一股冰冷的气息

约5亿年前,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度假村。炎热的气候下,温度高达30℃以上的海水淹没了相当一部分陆地,虽然不是很深,但几乎全部生命都身处其间。在那儿有着绵延数千千米的真正意义上的海中丛林。在巨大的珊瑚丛和虫群建起的石灰管间游来游去的,是最早的鱼类和叫做三叶虫的节肢动物。

它们努力摆脱可怕的捕食者——枪乌贼的祖先,后者体长可达数十厘米,在当时可谓真正的怪物!

总而言之,温暖的浅水中滋养着繁荣的生命……接着便是寒潮来袭了:冰盖在数十万年间(对地球来说只不过是眨眼一瞬)从两极向全球蔓延,这便是致使80%海洋物种灭绝的冰期之始。

为什么我们原本火热的星球这么快就调成"冷冻机"模式了呢?当时的太阳没有今天那么热,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弥补了太阳热量的不足。这种气体的作用如同温室的玻璃,使热量透入却阻止其散逸。


吸收热量的山脉

要使冰层出现、物种灭绝,就必须摧毁温室效应,也就是说让二氧化碳消失。究竟是谁做的这好事?科学家提出若干假设,其中之一涉及一段现已消失了很久的山脉。

灾难发生前1500万年,海洋里一派生机勃勃,两个大陆板块就像两辆巨型碰碰车一样撞在了一起。它们相撞后没有倒退,而是继续向前冲去,结果一个板块升到另一个板块之上,并冲出水面,探入空中几千米,在如今北美东海岸一带形成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阿巴拉契亚山脉

但这片山脉自诞生起便注定要消失。因为它们由一种非常柔软的火山岩构成,所以很快就遭到风雨的侵蚀。脱落的石子滚成小溪,最后如江河般汇入大海,在海底沉淀下来。

要知道这些含有硅酸盐的石子就是偷走二氧化碳的罪魁祸首,它们被雨水侵蚀后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山体所遭受的每一点侵蚀都意味着大气中有一部分二氧化碳转移到海底去了,在那里这些气体自然产生不了温室效应。

鉴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侵蚀速度如此之快——在七八百万年内就被夷为平地,美国地质学家赛斯·杨(Seth Young)估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一半都被吸收了。由于当时太阳带来的热量远不足以抵消温室效应急剧减弱的后果,地球开始变冷,冰雪开始在极地形成。这便是灾难的开始。

在南极,形成了一片体积比如今的南极洲还大两倍的冰帽,它的重量压垮了下面的岩石,并使其变形——这些岩石在今日的尼日尔还可以见到。要形成这个体积达6000万立方千米的冰坨子,得需要水,很多水……而这些水来自海洋——数十万年间,海平面下降了80米!

这场灾难对海洋生物造成的打击有两方面:首先,海水温度急剧下降;其次,使海洋生物集中的浅海干涸。对无处可逃的珊瑚丛林以及其中的生物来说,环境变得又冷又干,等待它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物种竞争

如果你穿着潜水服,乘上时光机,回到3.6亿年前泥盆纪末期的海洋中,你绝对感觉不到一场灾难正在那儿徐徐展开:

泥盆纪时期的森林想像图。

你在大片大片的鱼群中穿行,努力躲避着鲨鱼和盾皮鱼(这种带甲的骇人生物体长可达7米)的尖牙,下方则是布满海藻和海绵的巨型礁石。然而,一片生机背后,75%的物种正在你眼皮底下慢慢地消失。

Placodermi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场看不见的灾难并非一场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因为物种消失的速度其实比正常速度高不了多少。问题是,2500万年里没有诞生新的物种来代替它们!

虽然没有陨星撞地球来得壮观,但这场灾难的后果却是同样地可怕。假设有两家企业都准备裁员,第一家制定了计划,一下子就解雇了50%的员工,这就是"陨星撞击"式裁员;另一家则决定不再招收新的员工来填补已退休员工的空缺,这就是"泥盆纪末期"式裁员,这种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取得和第一种相同的结果。

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图中"Late D")有数次灭绝高峰期。

如果想要知道为什么没有新的物种诞生,那就重新穿上潜水服,跳入灾难发生前几百万年时的泥盆纪的海水中去。当时生命分属好几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由于地理的阻隔而互相隔绝。每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都不相同,也无法和其他系统中的物种接触——至少在它们之间的阻隔消失之前无法接触。

泥盆纪末期,由于地壳运动,所有大陆得以合并,很快形成一块巨大的"盘古大陆"。同时,海平面上涨,之前阻隔各大洋的陆地都被淹没——就好比美洲大陆被淹没,太平洋和大西洋一下子并到了一起。原先栖息于不同陆地和海洋的物种开始比邻而居,而一场争夺领地和食物的残酷竞争也随之拉开帷幕。

比如欧美大陆(Euramerica)的淡水鱼就败给了相邻大陆来的新敌人。但在这个新的唯一的生态系统中,还有着另外一种竞争,更加漫长,也更加阴暗。那便是"特适性"物种和"普适性"物种之间的竞争。前一类物种占多数,只适应它们原来的生态系统,特定的水温、特定甚至单一的食物来源等。后一类物种则可以适应更大范围的生存条件。这两类物种之间的区别从它们的领地争夺战一打响就一目了然。


装备悬殊的战争

对"特适性"物种来说,困难是巨大的,除非它们之中的一部分能在隔离状态下慢慢演化成一个可以适应新环境的新物种,否则将全军覆没。

而"普适性"物种则不需要浪费这么多的时间。鲨鱼、海百合(生存至今的一大类海星),这些物种可以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食物方面也没有什么难题,只要有空间,它们几乎哪儿都能生存,也不需变成新的物种。

Laudonomphalus regularis (陈列于法国里尔的 Natural historical museum), Givetian, Denvonian (海百合总纲)

既然如此,那么想想,在泥盆纪末期的单一生态系统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每当一个物种消失,都在食物链中留下了一个空位,这个位置必然会被某个"普适性"物种占去……"特适性"物种得不到任何缓冲的时间。

于是,2500万年里,少数"普适性"物种击败众多"特适性"物种,新物种的诞生完全停止。这是一场奇特的灾难:这个星球上不缺生命,只是哪儿都是这么几个物种罢了。


巨型火山爆发

地球在历史上,至少曾经有两次困于火山炙热的岩浆之下。首先是2.5亿年前第一批脊椎动物刚刚占领陆地的时候。地球表面变成了贫瘠的荒原,而海洋里的生命很快也所剩无几,比一杯水里的生命多不了多少:90%的海洋生命和70%的陆地生命在短短几千年的时间内就消失殆尽!这可怕的速度给这场灭绝带来了"大末日"的称号。时至今日,在俄罗斯还留有这场灾难的大量印记。

如今的西伯利亚暗色岩(Siberian Traps)是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山峰,令人想起《指环王》里那些田园景色。但这些岩石的成分是玄武岩,一种非常古老的火山岩。

Siberian Traps

2.5亿年前,那块地方简直比魔多还不宜居,遍布火山和可长达100千米的熔岩湖,就好比地球裂开了一处硕大的伤口,沸腾的岩浆像血液一样汩汩涌出。而如此噩梦般的氛围统治了该地区将近100万年之久。

A sample of Siberian Traps basalt (dark) containing native iron


地球上的地狱

"暗色岩与意大利维苏威或是菲律宾皮纳图博这样的爆裂火山不可同日而语。"法国格勒诺布尔约瑟夫·傅里叶大学地质学专家尼古拉·阿恩特(Nicolas Arndt)介绍道,"后一种,即爆裂火山,是由于岩浆库体积相对较小,充满气体后在压力作用下最终在表面喷发。而暗色岩则与地底深处直接相通。"


皮纳图博火山 海拔1,486米(1991年喷发前为1745米)

暗色岩更像是泉眼,岩浆从其中长时间大量涌出。西伯利亚巨型火山的源头位于地下3000千米深处地幔和地核的边界所在。

流出火山口的岩浆总量为600万立方千米,可以将整个法国淹没在1万米深处之下。火山周围约240万平方千米的地区被岩浆浇成了不毛之地。至于地球上其他地区则充斥着毒气,好像一个巨大的桑拿浴室。


酸性水域中的屠杀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家乔纳森·潘恩(Jonathan Payne)估测,西伯利亚暗色岩总共向大气中释放了13万亿到43万亿吨二氧化碳,差不多是每年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1万倍。

A member of an expedition group at the edge of a newly formed crater on the Yamal Peninsula in northern Siberia on Nov. 9, 2014. (Vladimir Pushkarev/Russian Centre of Arctic Exploration via Reuters)

还不只如此,尼古拉·阿恩特认为,西伯利亚暗色岩之所以会造成那么多损害,是由于岩浆上升过程中加热岩石所致:"有些沉积岩是之前的生物(植物或贝壳类)堆积而形成的,碳含量高。对它们进行足够的加热就可以将这些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直接释放进大气层。"而西伯利亚暗色岩又正好蚀穿了通古斯盆地(世界上最大的沉积盆地)厚达1至8千米充满有机物的沉积层。

这些沉积物经火山加热后,释放出超过100万亿吨的二氧化碳,比火山本身释放的二氧化碳还要多!这么多二氧化碳使得空气和海水的温度急剧上升。海水由于二氧化碳的缘故而酸性增强,海平面也快速上升。而在酸性海水中,珊瑚和贝壳类等"建筑型"生物的防护壳难以保全,它们之中的大部分无法存活。陆地上的炼狱也一样可怕,"大末日"后又过了1000万年才有新的植被产生。然而到了2亿年前,暗色岩的威力再次爆发,引来第二次大灭绝。

这次的暗色岩位于大西洋中。受到此次灭绝影响的有当时统治地球的合弓纲似哺乳爬行动物(mammal-like reptile)和主龙类动物。这些物种的灭绝给当时生活在它们阴影之下的小动物腾出了生存空间,而这些小动物就是最早的恐龙。


来自太空的打击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隐藏着一个巨型的大坑。这个大坑已被严重侵蚀,惊人的范围又让人难以凭借肉眼察觉其存在。

雷达的探测呈现出直径18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边界。影像来源:NASA/JPL-Caltech

但借助卫星探测,地质学家很确定地告诉我们:这个大坑就在那儿,直径近300千米。它并非某个古代的火山口,而是一块巨型陨石留下的痕迹。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重力异常图

这块陨石的直径近10千米,撞击释放的能量约有广岛原子弹的50亿倍。大约6500万年前,这块陨石的坠落使得海洋和陆地上76%的物种走向灭绝,其中包括当时统治地球已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


恐龙遭遇灭顶之灾

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场大型灭绝,留下的痕迹也最多。但这场灭绝也最为神秘。比如,我们不知道这颗陨石在大灭绝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因为就在同时,印度西部的德干暗色岩也开始爆发(这些暗色岩和西伯利亚暗色岩相比规模还是小了不少)。

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这两件灾祸结合到一起,后果极为可怕。陨石的撞击毁灭了希克苏鲁伯周围的所有生命。撞击带来的冲击波夷平了方圆1000千米的森林,继而又引发了一系列毁灭性的地震,海啸的冲击席卷了四面八方。

德干暗色岩

如果撞击发生的地点在深海,那激起的海浪高度可高达5000米,足以淹没地球另一端的海岸。由于陨石坠落的地点在深度只有近100米的盆地,因此席卷周围的海浪高度也"只有"50到100米……相比之下,那些因撞击而熔化并被抛入高空的岩滴似乎毫无危险可言。

然而正是这些岩滴造成了最大的危害。因为对恐龙来说极不走运的是,陨石坠落的地方非常特殊:它在穿过一层浅水后,击中一片厚3000米富含石膏的岩石层——石膏含量这么多的岩石层几乎也只有在尤卡坦半岛才有,而石膏成分中一半是硫化物。

这些硫化物一旦在高空中变成粉雾状,便很快在地球周围形成一层云雾,将接收到的阳光全部反射回太空。如果这时从太空中俯视地球,我们的蓝色星球应该就像是被一面明亮的镜子包裹着那样。而在这面镜子之下则是无边的黑夜。至少有1个月,没有任何一束阳光能到达地球表面。

死亡的命运降临到了海藻和植物的头上,因为这些生物需要阳光才能生存。而草食动物由于失去了食物来源,也迎来了末路,接着轮到了肉食动物……陨石撞击最具毁灭性的后果不是那巨大的冲击力,而是它能将所有食物链的基础——光合作用——完全切断。当太阳在地球上重新升起时,有一些物种存活了下来。比如我们的祖先哺乳动物,以及部分恐龙。

这部分恐龙又继续生存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最终灭绝,但一直没有从那段漫长的黑夜中恢复过来。长夜过后又是半个世纪的寒冬,那是硫化物彻底从大气中消散所需的时间。


撰文 Jérôme Blanchart

编译 邹沁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新发现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 NBA 17-18 赛季东部季后赛第二轮 G2 骑士 128:110 猛龙?


骑士目前2-0猛龙,看起来猛龙已经来到了关键时期。骑士能否横扫对手晋级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回看本场比赛我们还是能看出双方的差异。


全联盟的人都知道防骑士就是防守詹姆斯,但是效果如何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截止到目前詹姆斯季后赛场均34.4分10板9助攻,正是因为詹姆斯稳定的发挥的才有了骑士今天的成绩。回归本场比赛,猛龙又使用车轮阵法去防守詹姆斯,首节猛龙用阿米奴去对詹姆斯,说实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跟詹姆斯自身的进攻欲望不强有关,所以首节他只得到4分2板。第二节一上来,詹姆斯开始发力,单节得到12分5助攻,但是我想说的是第三节,因为这是真正决定比赛走势的一节。


第三节猛龙也派出了他们的"死亡五小",当时由西亚卡姆出任中锋,迈尔斯负责防守詹姆斯,但是乐福一个挡拆出来后詹姆斯就换到了西亚卡姆这里,内线更吃亏,迈尔斯对乐福。但是詹姆斯无论是面对迈尔斯还是西亚卡姆都有绝对的优势,连年的季后赛经验也让詹姆斯充分的阅读了比赛,而乐福也是心领神会,内线不断单吃迈尔斯,这也是乐福今天能爆发的原因——错位。即使猛龙换上了移动速度看起来更快的珀尔特尔去守内线,可是他立刻展现了自己青涩的一面,防守端连续犯错误。詹姆斯单节16分7助攻,骑士单节37-24猛龙。


可以说猛龙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内线优势,选择跟着骑士的比赛节奏去打,骑士虽然防守不好,但是进攻效率远非一般球队的小个阵容可比。上一场瓦兰丘纳斯21+21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内线,可是本场比赛猛龙放弃了自己的优势点,转头用自己的替补球员去跟对方首发玩小个阵容,这从能力上本身就是一种错位,加之骑士队的经验让他们迅速抓住了对手的弱点,又连续造成了身高或者运动能力上的错位。我们从詹姆斯连续命中高难度转身后仰跳投就可以看出,骑士队打的很放松,所以骑士单节赢13分也在情理之中。


除去战术的错位之外,我觉得跟猛龙的心态有关,赛前德罗赞就说过:当你的队伍里有詹姆斯时你也能赢。这可以基本反映猛龙队的恐詹状态,凯西教练也没有给予首发阵容充分的信任。所以,对于已经0-2落后的猛龙来说已经到了抛掉包袱,放手一搏的时候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马健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8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脚踏实地处 付云皓自白书

昨天,我的朋友圈被《人物》杂志社实习记者吴呈杰同学对我的专访刷屏了。专访文章一出,有人怒骂,有人惋惜,有人气愤,有人伤心。而我,第一反应是:文章里居然把我每一张照片都弄成黑白的!虽然黑色比较显瘦,我也非常感谢吴记者对我体型的考虑,但是还是觉得怪怪的,每一张都是黑白的,浓浓的过气网红既视感。我想笔者是想借助图片的黑白用来烘托悲凉伤感遗憾的气氛?或者想表达我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和不满?


言归正传.我的第二反应是:对文章内容的略微惊讶。因为吴同学从3月底联系到我之后,于3月28日中午12时30分-下午1时对我进行了电话采访并约定了面对面的采访时间,又于4月1日-4日进行了面对面采访(4月1日晚6时30分-约11时,4月2日早10时-约12时,4月3日晚5时-6时,4月4日下午1时-2时),之后又在4月20日晚7时-8时进行了电话补充采访。但是,读完整篇文章后不难发现,对我进行的约10个小时的采访在文章中展现出的东西少得可怜,反倒是对我的学校老师,同学的采访以及作者自身的观点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篇幅。对我的采访,我回答的自然是作者想问的问题,但为何几乎都没有用上呢?在采访中,我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状态,并对当时的数学竞赛和现在的数学竞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若是采访人物,这些资料似乎是必须的,但是却被掐头去尾。纵观全文,作者的主旨思想似乎是在学科上有天赋的孩子必须要去做学术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才叫做成功,除此之外的道路都叫做不成功。按照这种思路审视,自然明白为何我自己提供的材料几乎没被使用——我作为一个作者笔下"不成功"的例子,却活的很快乐很充实,这些貌似没有必要写进去。所以,我有一点惊讶,这篇采访到底是记录我本人,还是记录大家口中的我呢?


第三反应:对该报道所传递价值观的不理解。该文章的作者笔下传递的观点是:优秀的人从事基础工作,就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得过imo冠军的人,如果不出意外,他们的征途就一定是高等数学的星辰大海,而不是给一群"二本师范生"教初中数学知识,如果成了付云皓这种去给"二本师范生"讲课的人,那就是天才坠落了。虽然我否认自己是天才,但仍然谢谢吴同学搜集了我曾经是天才的事例,他很用功,值得表扬。然而,他传递的价值观所带来的负能量,让我不得不发声,我不是为了自证清白而发声,我只是为了朗朗乾坤的正能量弘扬而发声。首先对于写出这样价值观的吴同学来说,我表示理解作者作为一个还未完全迈出象牙塔的大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实属正常。在他的认知体系里:学术研究才是上品,普通工作都比较low,给二本师范生讲课,更加是向着地心加速靠拢。如果一个曾经很成功的天才在后来没有做出经天纬地的成就,而是平平淡淡地生活,那就是失败!在吴同学对我的报道里,在采访的过程中,这样的倾向很明显。在4月1日的采访中,我甚至提出了张益唐先生的例子来提点他,并同时提到了,有许多研究者学术能力很强,却始终棋差一招,终其一生也没能攻克想攻克的问题,但他们依然是快乐的,充实的。那些我花费十天半个月想明白的事情或许没有很大的价值,但多少是一些有意思的结论。而且,抛开研究的结果,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了。作者虽然没有忽略掉这一段,在文章的最后略微提及,但可能在他的眼里,我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在采访者面前平衡一下自己从天才冠军到"二本师范"学校老师的心里落差吧。然而现在的我并没有这种心理落差。年少时期经历学业上的打击,到很颓废的那段时间是有一些落差的,但这些都已经化解。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活,让我明白了在大学的象牙塔之外,有广阔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人去身体力行。若你头顶光环,身处高塔,或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只有脚落实处,做好每件事,才能积少成多,为社会真正贡献你的力量。2003年与我同行的五位队友,有两位还在数学的大海中遨游,另外三位则投身了金融行业,这点我在采访时有提到。他们每个人都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我也没有。


说了那么多观后感,接下来谈谈现在的我吧。现在的我是一名普通师范院校的教师付云皓。


如果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衡量,我和很多本科时期同在北大的同学确实有不少差距,陨落这个词送给我,不足为过。但是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衡量,我并未觉得自己在陨落,或者是已经陨落。我的观感是:现在的我,正稳稳当当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这所以培养中小学老师为目标的学校。这位作者能考进北大,算术水平不会差,我们算笔账好了。我们一届算100个师范生(实际上一百多),80个去中小学,每个学生平均带10届学生,每届算两个班60人。若真能帮助这些师范生提升能力,那一年的教学里能间接帮助多少小孩子呢?不知道这个微薄的数字能不能入得了作者的法眼?13级的春燕同学曾经问我,为什么来这里工作,我的回答之一是,让广东省多几个靠谱的中小学老师。嗯,就是很简单的想法,没有什么星辰大海,没有太多高远的学术理想的宣扬,我只想尽自己的力量,让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有水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让尽量多的孩子受到正确的引导。学术呢?如果说学习是去吸纳前人的经验的话,学术就是将吸纳的经验经过总结探索升华成新的有推动意义的成果。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会放弃学术,难道教"二本师范生"就不配搞学术吗?学术何时分了高低贵贱?学术何时端起了架子?学术何时只存在于"高堂之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方向的硕士也意味着,付云皓可能从此都和学术研究无缘了。"似乎暗含着一种专业歧视,教育方向和学术研究是两条平行线,似乎优秀的研究者都不能从教师中产生,当了教师就没办法做研究了?我想国内外大部分学术大奖得主可能会表示很遗憾,因为他们推动了自己所在领域的学术进步,同时他们也是被作者和学术隔离了的这个群体——老师。我认为学术研究不在殿堂之高,不在噱头汹涌,不在专业名称有多"学术",不在经费充裕或者有没有所谓的"关系"。我认为学术,就是学术本身。是因为有热情,所以才去钻研,是因为有碰撞才有火花,是因为有执着所以才耐得住寂寞。作为一个被全程配图皆是黑白照片的"过气坠落天才",我不敢保证自己一定会在学术上有惊人的突破,但是我可以说对于学术的追求我没有一刻会懈怠。


作为一个略微傲娇的"过气坠落天才"我还有一些补充说明,就是关于我除了会数学其他都低于正常水平的暗示。在作者的观点里,付云皓因为竞赛而放弃一些其它课程是不可取的。我在20日的电话采访中说到了如下事实:虽然我通过了全理班的考试,但还是由中考正式考进了清华附中高中部,尽管当年清华附中还不是最顶尖的学校,但那分数也不是白菜。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一直是班级前五名,在高一的期中期末考试中,我在全理班也都排在前五名。高二在冬令营(1月)得到保送资格及拿到北大的保送协议后,才正式停止了其它科目的学习。读过高中的都知道,高三一整年都是复习阶段,所有的新课在高二第2个学期刚过期中没多久就结束了。停止不足半年的新课学习便被作者视为不全面发展,还要和我在大学的学习挂上钩,这是不是过于牵强呢?


我的语文是不太好,凑合能写出2016年那三万字,也凑合能写出这篇文章;

我的英语是不太好,凑合能写点英文文章,凑合能拿英文讲讲课;

我的化学是不太好,凑合能帮我那个当化学老师的母亲做做卷子;

我的生物是不太好,凑合能帮我那个当生物老师的父亲做做卷子;

我的物理是不太好……算了我物理真的不好。可是讲真,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真的是一个东西吗?


最后老生常谈,翻一翻陈年往事。对于我在北大的经历,既然我选择了说出来,那凡是以我为视角述说的,就全部是真话。至于其他人说的些许出入之处,毕竟过去十几年了,许是我记错了,许是别人记错了。最少,我的母亲没有在清华附中教过书,这我不会记错,也有案可查。我在北大发生的事情,我自己占主要责任。年少轻狂。所以希望在看文章的你,特别是大学生,切记不要挂科,我挂科的事,每次都会被揪出来炒冷饭。我在采访中说到了,那时的试卷是不允许给学生看的,但是既然任课老师给你的成绩是50多分,那挂就挂了。院系里的老师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不知为何作者会写出"付云皓认为大家都该来帮他"这种话。作为整个采访都很平静的我,会在这种地方毫无来由地这么说一句?


这样的50多分挂科的经历对我有影响吗?我在采访中曾举到了两个例子。一个该毕业但有课没过的同学选了我的课重修,平时成绩打满后,期末成绩还差几分才能总评及格,我就在试卷上给他加了几分,毕竟若是挂他,他要再等一年去重修这门课才能拿到毕业证;在某次数学竞赛结束后,一名参赛选手及其家长对成绩不满意,找到了主试委员会,在征得领导同意后,我拿出试卷为那名选手讲解给分和扣分的原因,解释到那名选手满意为止,毕竟孩子参加一场竞赛,最需要得到的是公平对待。


不管是在大学还是在赛场,学生相对于教师,永远是弱势群体。与其让学生挨一刀,不如自己蹭掉块皮,这就是那段经历让我明白的道理。


至于我现在的职称和工资,与上面所有的东西相比,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某个体育奥运冠军退役后做同一项目的教练,你会关心那个教练的级别和工资吗?


虽然作者的整体构架和思路与我的想法大相径庭,但我还是要感谢作者,至少他把很多事实公开了。从此这世上只有对我的议论,而少了对我的无端猜测,毕竟对未知的猜测远比对已知的议论可怕。


很高兴屏幕前的你耐着性子读完我的长文,这是我第一次有勇气在公众面前把往事一一陈列。现在的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付云皓,也许看完这篇文章后,你们依然认为我是坠落的天才,那么我也欣然接受,因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的进步,让人成长得更接地气些。也许的曾经"好运气"让我漂在空中,后来的"坏运气"也让我飞流直下,然而现在的我就是稳稳地在平地耕耘的我。没有所谓的自甘堕落,没有所谓的"伤仲永",关心我的人,请不要担心,我在以自己的步调努力和这个时代一起前进着。我的学生们,老师很抱歉让你们跟着老师一起被小小黑了一下。在这里老师想对你们说一声不好意思。吴同学文章的开头提到"以培养小学老师为目标的二本师范学校,正在讲授的初中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太难了,而这些是付云皓在小学就轻松掌握的知识。",那么你们其中有谁搞不懂初中问题的,请大胆来问我,开小灶都没问题,一定要搞懂,毕竟你们出去后都是战斗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最后想说一点:任何志存高远的学术理想,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想当然想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付云皓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金融业为什么挣得多?——兼看美国金融业的百年变迁

2008年危机之后,金融这个行业,已迎接了不止一波"口诛笔伐";近来的芯片风波,又加剧了"脱实向虚""吸血魔头"一类的指责。金融业,一直是挣得这么多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行业的浮沉?只看几年的新闻时文,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难免失之片面、落入俗套;相反,将这个问题放到更长期的背景里去考察,我们能了解更多。几起几落、数据翔实的美国金融业,即是分析这个问题时最好的研究对象。


图1 1910-2010年间的美国,金融业与其它非农行业,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比例的差值(实线),以及金融业平均收入与其他非农行业平均收入的比值(带标记实线)


Philippon和Reshef 2012年发表于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研究,无疑是这一脉研究中的佼佼者。通过分析1910-2010年间的多种数据,他们发现以下事实:首先,金融业[1]并不是一直比其它行业挣得多。1930年大萧条之前与1980年代以后,是金融业最"风光"的两个时间段;其次,相比技术进步、企业融资需求等因素,金融行业监管力度的变化,能够最好地解释行业收入的趋势;最后,金融行业的起伏,能解释相当部分不平等的变化


图2 1910-2010年间的美国,金融业中收入位居全行业前10%的比例与其它非农行业的比值(实线),以及金融业与其它非农行业前10%收入人群的平均收入的比值(带标记实线)


文章的教育数据来自人口普查与三月CPS;收入与工作时间数据,1929年及之后的部分来自经济分析署发布的年报,1929年之前的部分使用了Martin与Kuznets整理的序列。如图1,作者计算了以下两个指标:一,比起其它非农行业,金融业中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比例要高多少?二,金融业的平均收入是其它非农行业的多少倍[2]?很明显,1930年代前和1980年代后,是金融业最"风光"的两个时间段:整体教育程度更高,收入也更高


图3 金融业与制造业间,教育程度和平均收入的比较。图例同图2


也就是说,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这百年,相比其它非农行业,金融业的景气态势走出了一个大大的U型:大萧条前的"鲜花着锦"、1930-80年代的"万马齐喑",以及1980年代后的"烈火烹油"。对其它指标的比较印证了这一点,兹举两例:首先,如图2所示,1980年代之后,进入金融业,更容易成为全社会的前10%;在金融业当前10%,收入也比在其它行业高得多。其次,如图3,金融业与制造业间,"虚实之间"的"彼消此长",同样走出了一个U型[3]。


图4 1935-2005年间,金融业大企业的CEO收入相比其它行业CEO收入的差值


在整个收入分布的顶端,这一趋势更加显著。具体来说,将全美前50大上市企业中,金融行业企业和其它企业CEO的工资拿出来做比较,这个差距同样呈现出U型的趋势:1938-1941年间,金融行业的CEO,薪酬要高出21%;到1966-1975年,金融行业反而要低24%;到1995-2005年呢?金融行业要高出170%!根据Gabaix和Landier等学者的经典研究,不同行业的CEO,能力方面并无显著差别[4]。考虑到这一点,这一变化趋势,尤其令人瞩目。


图5 1910-2007年的美国,相比于其它行业,金融行业职业特点的变化。左图实线代表确定方向、掌控及规划能力,带标记实线代表数学能力。面对复杂情况的工作,对这两类能力有更强的偏好;右图实线代表手指灵巧程度,虚线代表恪守期限、忍耐和遵循标准的能力。二者适应循规蹈矩的工作


金融行业工作的特点,有没有发生类似的U型变化呢?如上图,利用Autor编制的各行业所需的"技能点"指数,文章计算了金融行业所需的"技能点"的百年趋势:和教育及收入的变化一致,1930年代前及1980年代后这两段时间内,金融行业确实比其它行业更加复杂。具体来说,这两个时间段里,金融行业对确定方向、掌控及规划能力,以及数学技能的要求比其它行业更高;对手指灵巧,恪守期限、忍耐和遵循标准能力的要求比其它行业更低[5]。


图6 1900-2000年间,金融行业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实线)和专利数量(带标记实线)的变化


总结一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还是做这一行到手的收入,又或者是工作本身的要求,上个世纪的金融业都经历了一段U型的变迁。其中,波峰在两头,波谷在1930-1980年代之间。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就是要解释这个变化历程。可能的解释因素有哪些呢?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金融技术的革新,让金融业者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6]。文章用两个指标衡量这一点:金融行业专利数的变化,和金融企业信息技术资本的存量


图7 1900-2010年间,公司债违约比例的三年平均(实线)与每一年IPO企业的市值与当年股票市场总市值的比例(带标记实线)


第二类是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的变化。这一类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变量:一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或者商业模式的变化,有更多的企业选择上市,或购买其它融资服务。参考之前Jovanovic和Rousseau的研究,作者以当年IPO总市值与当时股票市场总市值的比值来反映这一点;第二点则是企业可能会利用新的金融产品去实现目的(如利用垃圾债券并购),这也会推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文章衡量这一点的指标是公司债违约比率的三年平均


图8 美国金融业的去监管程度(实线)与金融业相比其它行业工资的差值(带标记实线)


第三类解释变量是监管程度。哪怕是在相对"自由主义"的美国,也没有人会否认监管的严厉程度对金融行业的深刻影响。文章从以下四个角度出发,构造了美国金融行业的"去监管化指数":是否限制银行跨州建立支行是否有利率限制是否要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是否要求银行和保险公司分业经营。答案每多一个"否",指数就加上1。如上图所示:监管松懈的程度,以及金融业相比其它行业工资的差值,二者间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图9 1970-2005年间,投行从业者集聚的三州(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格)的金融从业者的平均收入(实线),与美国其它各州金融从业者的平均收入(虚线)。原文的回归分析显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除后,两类人群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从侧面反映了去监管对金融行业景气的重要性


除了刚刚提到的三类变量外,文章还考虑了以下解释因素:一是金融的国际化程度,衡量指标是美国国外资产占GDP的比重,数据来自Obstfeld和Taylor的研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是边际税率的最大值。对这些因素做回归分析[7],结果显示:对金融行业和其它非农行业,在教育程度和收入方面的差异随时间的变化,解释能力最好的是去监管。具体来说,这一因素可以解释两类行业之间教育程度差距的40%,以及平均收入差距的23%


图10 控制教育程度、性别、种族、婚姻状态、出生/居住地、工作年限、工作年限的平方、各行业失业率之后,金融行业工资中高于其它行业的部分


在个人层面,有哪些因素可以解释金融行业的高收入呢?文章计算了一个"工资余项":考虑教育程度、性别、种族、婚姻状态、出生/居住地、工作年限及其平方、失业率等最能解释工资差异的变量后,金融和其它非农行业收入之间仍然无法解释的差异。如上图所示,这个值也走过了一个U型。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金融内部的收入差异(包括初识工资和上升梯度)以及从业者的风险偏好,充其量也只能解释其中很小的一部分6%左右)[8]。


图11 1970-2010年,金融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工资的差距,对不同的收入不平等指标的"贡献"。其中,带小方形标记的,是前10%收入分界线与后10%分界线之比这一指标;大方形标记,是前3%收入分界线比后10%;菱形标记,代表前50%分界线比后10%


另外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不平等。2008年危机爆发后,金融家的超高收入,一直是这个行业饱受批评的原因之一。那么,金融行业相对其它行业的"工资余项",究竟可以解释多少不平等的变化呢?文章的分析显示:如果以前10%收入分界线和后10%收入分界线的比值代表不平等,"余项"可以解释7%;如果是前3%和后10%,"余项"可以解释9%。此外,对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其它不平等指标的变化,金融行业收入的变化亦有较好的解释力[9]。


图12 1970-2010年的22个国家,去监管前后金融行业收入的变化率


总之,对美国金融业的百年观察,带来了以下几点发现:首先,无论是行业收入或从业人员结构,还是行业本身工作的特点,都不是一成不变;其次,金融业的去监管,是以上变化的最主要原因。金融行业收入的变化也与不平等上升密切相关;最后,诸如风险承担等因素,无法解释行业的高收入。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是目前最好的解释Boustanifar等学者对22国金融业变迁的分析,佐证了包括"去监管起主要作用"在内的以上大部分结论[10]。


[1] 按照通行的行业分类法,这里的金融业,共包括以下三类行业:信贷中介,包括银行、储蓄机构和提供信贷服务的企业;保险;其它行业,包括证券、期货、风投、私募、对冲基金、信托及投资银行等。具体到本文,在文章研究的这100年时间段中,三类行业在收入等各方面的趋势并无显著差异。

[2] 两个指标均经过了样本权重和工作时长权重的调整。

[3] 将金融业与医疗行业或法律行业相比,也可见到类似的U型,只是具体幅度不同。此外,将比较中的10%换成25%或50%,结果保持稳健。

[4] 请见Gabaix, X., & Landier, A. (2008). Why has CEO pay increased so muc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3(1), 49-100.

[5] 理解这一结果时,应注意其中可能的偏差。具体来说,作者假设:Autor对每个职业所需的能力的评估在100年中保持不变。因此,图中所示"技能要求"的变化,纯粹来源于金融业内部,不同技能要求的职业的比重变化。作者在文中承认了这一可能偏差的存在,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6]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段时间内,美国金融行业,管理一定数量资金的成本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金融行业整体收入的变化,几乎完全来源于管理资金数量的变化,而非管理单位资金的利润率的上升。有关这一点,请见Philippon, T. (2015). Has the US finance industry become less efficient? On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5(4), 1408-38.

[7] 在此进行一些补充:文章使用的被解释变量是"教育程度/平均收入相比5年前的变化",解释变量则是对应因素相比5年前的变化。文章尝试了多种模型设定和检验,具体请见原文附录。同时,结合统计学和案例的讨论,文章中的一系列分析已经足以建立因果层面的结果。具体请见原文对应章节以及在线附录。此外,这一结果对金融的三个子行业均成立。

[8] 原文认为:金融行业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可能可以解释这一差异。不过,原文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证。关于这一理论的阐释,请参见Axelson, U., & Bond, P. (2015). Wall street occupat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70(5), 1949-1996.

[9] 类似的结论在英国也成立,请见Bell, B., & Van Reenen, J. (2014). Bankers and their bonuses. The Economic Journal, 124(574).

[10] 关于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可见以下相对初步且相对通俗的版本Philippon, T., & Reshef, A. (2013). An international look at the growth of modern financ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7(2), 73-96.


参考文献:Boustanifar, H., Grant, E., & Reshef, A. (2017). Wages and human capital in financ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1970–2011. Review of Finance, rfx011.

Philippon, T., & Reshef, A. (2012). Wages and human capital in the US finance industry: 1909–2006.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7(4), 1551-1609.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Manolo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结合判例聊聊股权激励法律关系

关于股权激励的话题,最近几期文章都有推送,但多是从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实施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出发,站在公司、股东、高管的位置多方位去论证、研究和讨论。可是关于股权激励的法律关系,或者说股权激励争议的法律适用好像一直鲜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笔者梳理了近五年来关于股权激励的一些案例,下面摘录几份裁判文书的观点,按照是否认定为劳动争议区分两大类:

第1类-否定说

1、(2012)朝民初字第31942号民事判决书

"关于股票期权。根据《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第四十条的规定"本规定所称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翟紫心主张的股票期权不是法定的劳动福利,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本院对翟紫心主张的该期权奖励在实际兑现的过程中已经变更为现金补偿,应适用劳动争议处理亦难以采信。"

2、(2014)三中民终字第08894号民事判决书

"关于出售股票事宜、公积金损失皆不属于劳动争议受案范围,一审法院不予处理,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不持异议。"

3、(2012)浙杭商外初字第285号民事判决书

"首先,股票期权涉及的财产性收益并非员工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劳动报酬。林燕作为员工,通过提供劳动从用人单位淘宝软件公司、阿里网络公司已获得劳动报酬。阿里集团公司为换取林燕对淘宝软件公司、阿里网络公司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对林燕进行股票期权激励,是在林燕履行正常劳动义务之外负担上述义务给予的合同对价。股票期权带来的财产性收益不属于劳动报酬……虽然阿里集团公司向林燕提供股票期权激励的原因在于林燕与旗下淘宝软件公司、阿里网络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从股票期权激励构建模式角度,阿里集团公司取代了淘宝软件公司、阿里网络公司的用人单位地位,但阿里集团公司和林燕双方在股票期权激励中设定的权利义务,不是用人单位或者关联公司在劳动法上的法定权利义务,也非劳动者争取劳动机会、行使劳动权利中设定的权利义务,不属于劳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

第2类-肯定说

1、(2015)粤高法民申字第1564号民事判决书

"茁壮网络公司基于双方之间存在的劳动关系承诺给予邹先云股票期权,因此,双方之间就股票期权发生的争议应当属于劳动争议"。

2、(2017)粤02民终153号

"从涉案《合约书》、《经营团队建议名单及股票张数》、《股票凭证》等证据可证实,被上诉人郑建华诉请支付股票款的股票是上诉人伦扬公司为了激励伦扬公司高层员工,无偿给予高层员工股票,并对该股票的出售作出一定限制的股票,故属于股权激励。而股权激励实际上是伦扬公司给予公司高层员工的劳动报酬、福利,属劳动争议的范畴"。

笔者有话说

笔者结合多年股权激励的实操经验,比较赞同否定说

我们认为股权激励实际上是公司或者创始股东为了吸引或留住人才,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将企业未来的市场蛋糕做大做强,而将公司的股权(或股权收益权、增值权)以一定形式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制度。就股权激励制度形成的法律关系应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普通商事合同,并不归属劳动法律关系,应遵循《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制。

具体理由如下:

一、核心员工获得股权激励虽然与劳动关系密不可分,但并不属于法定的或者正常的劳动报酬。一般来讲,股权激励中的期权或限制性股权均需要员工购买,是核心员工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按劳分配所得。

二、股权激励相关协议书的合同双方多为公司和高管,但这种合同对象的选择并不必然导致合同双方地位的不对等。

三、股权激励相关协议书合同双方若为创始股东和公司高管,那么涉及的就是公司股东的股东权益让与问题,更不属于劳动争议处理范围。

四、股权激励法律合同的签署,包括期权的行权条件、是否行权、限制性股权的解锁条件、是否购买均是遵循自愿原则,高管或核心员工作出意思表示并未受到与身份有关的限制。

五、从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看,公司以优惠的条件授予核心员工股权(股票)给予激励,核心员工努力、忠诚地为企业工作,积极完成业绩目标是股权激励双方权利义务的核心内容,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

由于股权激励,尤其是有限公司的股权激励在我国起步还是比较晚,相关的法律、规则都不是非常完善,出现争议也是不可避免的。以上是诉讼的视角去看待股权激励的争议,那么从这些争议作为素材反推我们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我们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一、 股权激励的相关制度和协议书应与劳动合同严格区分,不要混为一谈,建议不要在用工管理制度或者劳动合同中加入股权激励的内容。

二、《股权激励管理制度》、《股权激励考核计划》、《授予协议》,《行权通知》、《股东会决议》等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文书严格按照《公司法》、《合同法》及《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签署和履行。

三、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要与公司战略目标的拆解、组织架构的优化等结合起来,从商业模式、企业定位、人才定位、激励与约束等角度全方位设计。

四、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文本与激励对象需要沟通互动,听取激励对象的意见,双方协商签署,最好邀请外部律师参与见证。

五、股权激励的实施、落地、调整等诸多环节都需要与激励对象积极协商,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法律文书备案,有据可查。

我们认为如何评价股权激励的效果有两个维度:

第一、安全。最好不要有争议和纠纷,说如果出现争议,本身的规则足够完善,可以支撑争议的顺利解决。

第二、客观上起到了"激励"的效果,最大化提升了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了企业的创造力,最终使得企业和员工都满足了各自的诉求,实现双赢

第一层面的关键就是法律层面的保驾护航以及沟通层面的良性互动,两者缺一不可,更多的是法律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内容;

第二层面就要从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架构、整体战略等角度出发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考量,更多的是商业层面的内容。上述五点建议可以说融会贯通了这两个维度,值得大家借鉴。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杨甜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月亮在哪?

看见标题,相信大家都会想起苏轼的名篇《赤壁赋》。苏轼在文章开头就交待了他这次游赤壁的时间,结合他的活跃年代,不难得出这里的 「壬戌年」就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若把既望视为农历十六,即「七月十六」,再作适当换算(sinocal.sinica.edu.tw/),可以得出苏轼本次游赤壁的确切时间为公元1082年8月12日,这正好也是《头号玩家》男主人公的生日。

当然,由于月球公转轨道是椭圆,不能保证每一次望都落在农历十五,我又用JPL的HORIZON System跑了一下,1082年农历七月的望的确落在十五(8月11日),看来8月12日就是「七月既望」。

接下来苏轼聊到了月亮: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说的是苏轼和客人在船上瞎扯了一阵后,发现月亮在东边升起来了,在天空中的位置介于斗宿与牛宿之间。

苏轼说的对不对呢?我们已经知道了具体时间,还原天象也就是打开软件动动手指的事情。我们打开虚拟天文馆(Stellarium),把日期调到1082年8月12日北京时间晚上8点,地点设为北纬30度,东经115度,大约是黄州(今湖北黄冈)附近。

可以发现月出的方位就在正东附近,此时月亮在天空中位于室宿和壁宿之间。「斗牛女虚危室壁」,斗牛两宿与室壁两宿之间相隔超过了60度,软件的模拟结果对苏轼的说法相当不利。

是苏轼对天文一窍不通吗?还是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妨探讨一番。

谈起苏轼的认星水平,他曾有一个自我评价: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出自《石鼓歌》。联系上下文,苏轼说的是他发现辨认石鼓上的文字相当有难度,不禁感叹到,这就像在众多古代文物中只认出了鼎,繁星满天却只看得出北斗星。

苏轼在说自己只认得北斗七星吗?仔细想来,这似乎不算自我评价,反而很可能是为了押ou韵不得不自黑一把。

(这些文人,为了押韵什么都做得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苏轼另一篇作品中的描述:

一更相过三更归,古柏阴中看参昴。

这里说的是苏轼在三更时看到了参昴二宿。

这首诗的名字叫《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怀子由并崔度贤良》,查了一下,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熙宁五年八月十日即公历1072年9月24日。初步分析,这时候猎户座和金牛座(参昴二宿所在的星座)在午夜时分已经完全升起,古时候的三更相当于现在的深夜23时到次日凌晨1时,这个时候苏轼看到参宿和昴宿是完全合理的。进一步说,苏轼还认出来了,「众星错落仅名斗」的说法也不攻自破。

不放心的话我们可以模拟一下:

红圈处为昴宿

当然这只能得出苏轼的星象知识并不为零的结论,不代表他就一定认识斗牛两宿。但至少我们可以推测苏轼可能并没有瞎扯。

如果苏轼没有瞎掰,斗牛会不会另有所指?

中国古代历法向来以冬至点作为起算点,而冬至点正好一直在斗牛附近,对于古代人来说,斗牛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另外斗牛位列二十八宿之中,我们可以猜想苏轼打算用斗牛指代二十八宿,以表示月球在二十八宿间穿行。

有同学可能要问了,如果七月既望时看不到月球在斗牛两宿之间,那什么时候可以呢?

「既望」其实就是望(满月)的后一天,我们可以把问题简化为「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满月在斗牛两宿之间?」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思路:既然冬至点在斗牛附近,就意味着太阳每到12月底就会运行到斗牛附近,而到每年6月底的时候,太阳会运动到距离斗牛180度的位置。这时候如果月相是望,即月球与太阳在天空中相距180度,月球就正好落在斗牛两宿之间。

今年6月29日农历十六,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这算是「五月既望」吧

特别鸣谢

@尞祡 簸摇桑榆尽西靡 影落苏子砚与屏 一文给予本文灵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逐星基本fǎ」,可移步个人主页扫描二维码关注~


PS:@李镇业 提出这里的「斗牛」可能与斗牛的分野有关。按照古代星占理论,斗牛乃吴越分野,然而这与苏轼所在的黄州并不重合。有说法认为吴越之地在黄州以东,在苏轼看来,月亮东升时正好「徘徊于斗牛之间」,似有道理。

PPS:大家是不放心湾湾搞的东西吗?(笑)我又找来国人张培瑜编的《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元丰五年七月朔日落在1082年7月28日,七月十六就是8月12日。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One Two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