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入门读懂经济学人?

熟悉经济学人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在阅读经济学人时有一些词汇出现的频率会特别高,比如说要表达"下降,减少"的意思时,文章中不是用"decrease",而是经常用"plummet,shrink,plunge,slump",表达"上升,提高"时则喜欢用"skyrocket ,leapfrog",当说明某事物前景美好时并不是用"promising",而是用"rosy, sanguine,cheerful"这些词,对于在考试中被用滥了的"famous",则有"celebrated,prominent,renowned,prestigious"这些词来代替。

此外,有部分我们常说的"生词难词"也在经济学人中频频亮相,比如"bonanza,plethora,nascent,raucous,schadenfreude"等,这些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高频词"。我刚开始阅读经济学人时常常碰到这些词,后来是通过一个一个生词查词典整理记忆后才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的。

我最近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经济学人中的这些高频词都统计整理出来做成一份高频词汇表?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能够先掌握这些高频词汇,在阅读经济学人时就会轻松很多,而不用像我当时那样一个一个去查词典。

我想了想,发现这是可行的。统计高频词的思路并不复杂:只要找到足够数量的经济学人文章(假设是5000篇),然后对这5000篇文章中的所有单词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将统计的单词按照词频高低顺序列出来,再排除掉最常见的几千个单词(比如"the,a,on,of,house ,water"这类词)以及出现次数极少的单词,剩下的就是我们要找的高频词了。我手头有从2013到2015的两年多一共90多期经济学人,样本数量足够代表杂志的总体用词分布了(经济学人的文章虽然没有署名,但其作者数量并不多,且每个人的写作风格,用词风格也比较固定,因此这也为统计高频词提供了可能)。

接下来是实际操作环节,我把这90多期杂志上的文章全部汇总起来做成一个txt文档,统计了一下单词数,嗯,单词总数超过了550万。接下来需要对这550万个单词进行统计。对于统计的方法,可以自己写代码或者使用现成的统计软件。


我写了一段代码,放到新浪的云服务器上跑了一下,得到了最终的统计结果

550多万词的文本中不重复的单词数一共有12万6千个。接下来我们要对这12万单词进行筛选,先去掉最简单的一批单词(右边数字表示单词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

再去掉出现频率极低的另一批单词:


剩下的这批单词就是我们高频词所在的区间了,再对这部分词进行筛选,我参考了柯林斯词典给出的词频统计表,去除了常见的前6000词以及部分地名,人名等专业名词,最终得到了这一份高频词表:

这份高频词表一共有2706个单词,涵盖了绝大部分经济学人文章中的"看起来有点难但又经常出现的词",如果你能掌握这份词汇表的话,相信读起经济学人来会轻松不少。为了方便大家查看中文解释,我从有道词典上抓取了这2700多个单词对应的中文解释,一并放在词汇表里面,文章末尾会附上这份高频词表的下载地址.

怎么使用这份高频词表?

给出这份高频词表的目的并不是叫你去死记硬背,而是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掌握这些它们。你可以通读这份词汇表,然后选择不会的生词进行重点突破,比如查英英词典记例句,这里推荐一个学单词的网站:Vocabulary.com

这个网站超级强大,我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单词类网站了,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解释一个单词的。

假如要对于"venerate",一般词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优秀一点的词典会这样解释:

但是Vocabulary.com 是这样解释的:

一目了然,生动形象,而且还把单词的使用场景镶嵌到解释当中了。除此之外,它还带有大量地道的紧跟国际潮流的例句,全部来自各大主流报刊:

这个网站的强大之处并不仅仅限于此,它还有一个list(生词本)功能,你可以自己在上面手动创建属于自己的生词本,比如这样(建议点开大图查看)

生词本建立后,系统会自动帮你制定单词的学习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在真正地在学一个单词,学习它的各种搭配用法,尝试着去造句应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记住单词意思这个层面上。

如果你觉得创建自己的生词本还不满足,那么可以试试看这个:

Vocabulary.com 官方自己推出了众多生词本,内容涵盖了从最基础的1000词到SAT词汇,TOEFL词汇,GRE高频词,以及其他网友分享的词汇表,资源非常丰富。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把经济学人高频词表导入到Vocabulary.com,然后就可以在上面愉快地学单词了。值得注意一提的是,这个网站还推出了相应的app,(经指正,安卓版售价2.99美元),ios版售价18元,但绝对物超所值。


我在经济学人的12万词汇表中发现了什么?

我尝试着对550万词文本中抓取的这12万词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比如下面这个问题,经济学人(或者是英文文本中)最常见的十个词是哪些?下面的统计图给出了答案:

最常见的一个词是"the",在550万词中它出现了20多万次,平均每25个词出现一次,而且频率远远高于其他词的词频。

又比如,经济学人这两年来对国内的哪家互联网公司关注度最高?百度,阿里巴巴,还是腾讯?

我统计了几家公司的相关词条,得到的结果是:

其中前三名分别是阿里巴巴,腾讯,小米(而不是百度),其中阿里巴巴关键词占据了将近一半比例(这可能与它去年的IPO有关)

对于国外的科技公司这一比例是:

最经常亮相的不是苹果,而是亚马逊。

又比如要查看经济学人对各个大国的关注度。除美国外(美国关键词太多了,不具有比较意义)的世界各大国中,它们的关键词出现次数为:


可以看出经济学人这两年对中俄的关注度之高。

从这份庞大的词汇表中还可以挖掘出很多有意思的结论,我把这份12万词汇的词汇表也一同打包放在文末下载,欢迎自行探索

经济学人高频词下载链接:pan.baidu.com/s/1eQ8gd5 密码:3af0


安卓版Vocabulary.com 下载链接:pan.baidu.com/s/1dDiyoe 密码:xabm

文件中包含有带解释和不带解释的经济学人高频词汇表,原始的12万词汇表以及柯林斯词典的14600高频词表。


另:喜欢读经济学人的同学可以关注下我的公众号:英文悦读,感谢!


----------------------------------------------------------------------------------------------------------------------------------------------------------------

2015.05.26更新

感谢知友@数据小生 在Vocabulary.com 上为经济学人的高频词汇制作了list,共享链接:

1 vocab.com/lists/673544

2 vocab.com/lists/673545

3 vocab.com/lists/673549

4 vocab.com/lists/673550

5 vocab.com/lists/673551

6 vocab.com/lists/673552

7 vocab.com/lists/673553

8 vocab.com/lists/673556

9 vocab.com/lists/673558

10 vocab.com/lists/673559

11 vocab.com/lists/673560

高频词表仍在更新完善中,有任何修改建议可以联系我。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魏剑峰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什么是过敏,有哪些特点会怀疑是过敏而不是生其他病?

过敏是个热门话题,全球越来越多的人群在遭受过敏的困扰,尤其正值春季过敏高发季节。

做为一名儿科医生,经常碰到有的家长问我孩子过敏是因为免疫力差吗?还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咳嗽总是反反复复怀疑孩子是不是过敏性咳嗽。实际上这是对过敏这一概念在认识上的普遍误区。

过敏是指一类特殊人群,对于本来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产生免疫反应,出现一系列过敏症状,有的人对食物过敏,可能出现皮疹、呕吐或腹泻;有的人对一些吸入物过敏,则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比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甚至哮喘。与免疫力的强弱没有关系,对于儿童来说与免疫系统是否完善倒是有相关性。

比如婴儿早期,由于肠道的粘膜保护屏障不够完善,过早添加牛奶蛋白就会增加婴儿对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出现严重的湿疹和/或呕吐及腹泻等过敏反应,容易被误诊为肠炎,如果这时滥用抗生素会使腹泻变得更加糟糕。由于激发了机体过敏反应机制,这些孩子有可能会在将来出现呼吸道的过敏症状,又叫过敏进程。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母乳是婴儿期尤其是6个月内最佳的营养摄入来源,6个月以后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

有的家长问,如何判断我的孩子是否过敏了?这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拿婴幼儿反复喘息发作来说,我遇到很多在2-3岁以内反复喘息的孩子被诊断为哮喘,长期按哮喘治疗,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及精神负担,而很多研究数据表明,这些孩子的喘息发作多与病毒感染有相关性,也就是说病毒感染诱发了喘息发作,这些孩子在6岁以后大多数不会再有喘息发作,更不会发展为哮喘。有很少一部分孩子会真正发展为哮喘,这需要结合发作的严重程度,持续状态;母乳是否有哮喘史及母亲吸烟与否来综合判断。

再以慢性咳嗽为例,儿科对于慢性咳嗽的定义是咳嗽持续4周以上,成人是8周以上。慢性咳嗽都是过敏性咳嗽吗?答案同样没有这么简单。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不成熟,经常容易复发呼吸道感染,一年病半年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刚入托,这次感冒没好,下次又来了,如果病史问得不详细很容易误诊为慢性咳嗽而给予不必要的抗过敏治疗。经常遇到很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被短期或长期孟鲁斯特或西替利嗪治疗,但咳嗽仍然反反复复。

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的诱因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过敏因素是第二大诱因。如何判断是过敏性咳嗽家长可以掌握几大原则:
1. 咳嗽持续一个月以上,咳嗽是唯一的症状,一般不伴有鼻子的症状;
2. 咳嗽多以晨起、睡前或半夜及运动后发作,一般是干咳为主;
3. 经过抗感染比如抗生素治疗无效;
4. 按抗过敏治疗有效,比如孟鲁斯特口服两天后咳嗽明显缓解。
如果满足上述特点应该高度怀疑过敏因素导致的咳嗽。
综上所述,全球大约1/3人群存在过敏问题,过敏会或多或少给生活带来困扰,需要积极正确的评估从而得以控制。过敏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不能漏诊也不能过度诊断。如果出现一些治疗不顺利的反反复复出现的症状及体征,建议找医生进一步评估。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蓬蕊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小米上市在即,雷军如何保住公司控制权?

等了这么多年,小米终于迎来上市,粉丝们也与有荣焉。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发表了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新规。根据新规则,存在"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从2018年4月30日之日起,可以在港交所申请上市。

而小米科技,则是以"同股不同权"模式在港交所申请上市的第一股。


同股不同权,创始人保住公司控制权的秘密武器

"同股不同权",顾名思义,是指每一股份,享有不同等的权利。不少公司创始人和团队都会通过这种制度,来确保公司在多次股权融资后,即使创始人团队股权不多,也能保持对公司的绝对控制。那么,同股不同权存在哪些制度安排?

1、AB股制度

AB股制度是分红权与表决权分离、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只要创始人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即使经过多轮增资,也不会因股份稀释而导致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

根据小米科技的招股书:A类股投票权是B类股的10倍,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拥有A类股,通过双重股权架构,雷军持股31.41%,但投票权比例约为53.79%,等于掌握小米科技的控制权。

同样,京东也采取了AB股的制度。在京东的股权结构中,B类股投票权是A类股的20倍,刘强东持有B类;A类股可上市交易、B类股不得上市交易;A类在任何时候均不可以转换为B类、B类股可随时自由转换为A类股。


百度、脸书(Facebook)、谷歌(Google)均采用AB股制度,其中B类股投票权是A类股的10倍,且由各自创始人持有。

2、合伙人制度

阿里巴巴采用合伙人制度,入选合伙人的标准,是在阿里巴巴集团任职不少于5年,且经75%的合伙人表决通过。

合伙人制度的核心安排是:合伙人不以股份占比为依据,直接有权行使一定比例的董事提名权。董事提名权是控制公司的重要手段,合伙人制度即通过此种设计完成对董事会的控制,从而控制阿里巴巴。

根据阿里巴巴招股书,合伙人可提名过半数董事会成员,而大股东中仅软银有权提名一名董事会成员。如果董事候选人遭到股东反对,合伙人可以重新提交候选名单。即使重新提交候选人名单,以马云及其团队为代表的合伙人依然牢牢控制着阿里巴巴董事的提名权及董事会的多数席位。

由于阿里巴巴对董事提名权的限制,不符香港关于持股比例5%以上的股东都可以提名董事的规则,因此阿里巴巴未能在港交所上市。但这种不以股份为代表的所谓"不平等"投票权,在一定意义上巩固了创始人及其团队的核心地位。


大陆地区禁止"同股不同权",公司如何灵活应对?

然而,在大陆地区上市的公司却不能采取"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模式。我国《公司法》第126条规定必须"同股同权",即: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同种类的每一股份应当具有同等权利。港交所的规定,只对在港申请上市的公司有效。

在此种前提下,创始人及其团队如何维持控制权?可参考如下途径:

1、有限合伙协议控制

合伙人持股或员工股权激励均可设立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持股平台。公司的创始人作为持股平台的普通合伙人(GP)及执行事务合伙人,其他合伙人或被激励的员工作为有限合伙人(LP)。合伙企业事务由执行事务合伙人即创始人实际执行并控制,通过有限合伙企业可对公司行使投票权。

2、一致行动人协议控制

创始人可以与持有一定股权比例的股东签订一致行动人协议,约定在表决公司事项时保持一致,如发生不一致时以创始人的意见为准。此种安排使得创始人与相关股东联合在一起,以此扩大创始人所能够支配的投票权。

3、委托投票

在自愿的前提下,公司其他股东将自己持有股权所对应的投票权书面委托给创始人或其一致行动人行使,并自愿接受该行使结果的约束。此种安排也使得创始人拥有并支配更多的投票权。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无讼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想得多的人,可能反而活得更长? |研究:“神经质人格”生存指南

前两天和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聊天,她说,"他总说我想太多。说我太敏感,情绪波动大。说的好像敏感是一种缺点。虽然我有时候有点情绪化,但我觉得自己并不是无理取闹,的确就是有很值得生气的事情发生啊。


要说想的多,我经常会在忙完一天之后,躺在床上想很多,比如回想白天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者想想手头上项目的进展。偶尔也会失眠,会跟他说一些心里的担忧。他就觉得我想很多,但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太多觉得被困扰。这种性格真的有问题吗?"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觉得自己和我的这位朋友很相似:


  • 情绪敏感,在旁人看来很"情绪化",常常会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惹得懊恼、紧张、生气或难过等;
  • 也会"想很多",比如常常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还忍不住在床上细细回顾"这一天";
  • 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不太会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还有点"悲观",总觉得"最坏"的结果会发生;
  • 很容易担心(为自己,也会为别人),常常想要为可能遇到的困难或挑战提前做好准备;
  • 有比较高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很在意自己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也很在意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
  • 在感情里,对另一半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敏感,会很在意(甚至过度解读)对方和自己说话时的语气/肢体动作,在别人眼中甚至有点"作"

……

如果,你也有以上大多数的表现,那么,你很可能和我的这位朋友类似,是一个在人格上"神经质"水平比较高的人,以下简称为"神经质"人格(neuroticism)(注:区别于精神分析语境中,病理性的"神经症人格")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个人的情绪化表现,就说Ta有点"神经质",不过,事实上,作为人格特质的一个重要维度,"神经质"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情绪特质",它还体现了我们在价值态度、行为模式等方面的"总体趋势"。


如果一个人在人格上的"神经质"水平较高,可能意味着Ta(Eysenck & Eysenck, 1985; Costa & McCrae, 1992; Kandler, 2012):


1.情绪的稳定性比较低


Ta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情绪波动,并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平复自己的心情,比如,在一次聚会上,Ta会因为好朋友调侃了Ta今天的穿着打扮,就立刻气急败坏,在接下来的聚会上都觉得非常难过郁闷。


2. 对负面信息十分敏感


Ta常常会注意身边的"负面信息",也会对世界和他人抱有比较悲观的态度,比如,当工作团队里大家都对新项目信心满满认为万无一失的时候,Ta总是能够找到一些潜在的风险或问题。


3.反复地思考和担忧


受到情绪波动和对负面信息敏感的影响,Ta通常也更容易陷入反复思考和担心之中,比如,告白之前,会仔仔细细地想象当天或者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每一个细节,试图找到可能影响结果的信息。


大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神经质水平都会逐渐下降,并在成年之后(35岁之后)趋于稳定。也就是说,随着越来越成熟,我们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稳定;对负面信息的过分敏感、过度思虑,也会随着阅历的丰富而有所下降。


虽然总体趋势如此,但有些人的神经质水平的确会比其他人更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人的神经质水平更高呢?


与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的家庭经历对于一个人"神经质"人格的形成并没有太大的影响(Bouchard, & Loehlin, 2001)。


正如我们在"你身上是否存在天生的精神胚胎"一文中所说那样,人格,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基础上的心理趋势,我们的人格特质有40-60%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这一点在针对"神经质"人格的研究中也得到印证,研究人员在对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多项双胞胎的长期跟踪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神经质水平的高低,有41-58%的可能性是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的,而另外的大部分影响则来自于后天的"非共享环境"(Bouchard, &Loehlin, 2001; Kandler, 2012)。


(注:non-shared environment,这是一个双胞胎研究中常见的概念,指的是除家庭之外的成长环境,比如学校、工作、或同伴经历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是不是一个情绪化、悲观现实、忧思多虑的人,很大程度上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决定了(原生家庭表示松了一口气…)


此外,我们成长过程中外界环境与经历也会影响我们表现出的"神经质"(这也是为什么有研究发现在成年初显期,人们的神经质水平会普遍有小幅上升,此后又逐渐下降),比如,频频遭遇朋友/同事的排挤、感情上总是遇到渣男/女、生活动荡不安等等,都可能迫使一个人变得更加警惕危险,关注负面信息、过度思考。







有研究者认为"当一个人的神经质水平越低时,Ta的人格越健康"(Magee, 2013)。的确,很多人都认为,神经质水平高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有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会负面影响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当关系中有一方的神经质水平较高时,他们关系的满意度普遍更低,性生活的满意度也更低(Fisher & McNulty, 2008)。


比如,对方可能只是正在专注于手上的事情,说话的时候并没有看着Ta,神经质人格的人便有可能觉得对方这种表现是"不爱自己了",然后耿耿于怀


另外,对于神经质人格的人而言,性生活也不太会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研究者们认为,这可能和性行为发生时的失控和脆弱的状态,会让神经质人格的人感到紧张和恐慌有关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神经质人格的人太容易受情绪影响,以至于经常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更容易因为小事而过度分神,而这会阻碍他们在工作上取得更高的成就(Perkins,Arone, Smallwood, & Mobbs, 2015)。


不过,正如1994年心理学家们将"神经质"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移除背后的考虑一样,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为,"神经质"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本身并不是绝对负面的


相反,神经质人格的人还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优势。


1.他们可能活得更长


Gale等人(2012)对50万(37-73岁)的英国人口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神经质水平更高的人,倾向于在主观上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差,但他们却比一般人有更低的可能性"早死"(premature death)。


这并不是因为这群人更注重养生,事实恰恰相反,研究发现他们更少吃蔬菜水果,也更少运动,不仅如此,他们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暴饮暴食、抽烟喝酒来应对自己频繁的情绪波动


研究者们认为,他们之所以活得更长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更警觉(对负面信息的敏感),他们总能在身体出现一些轻微的异样时及时就医(他们自己往往认为已经很严重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身体更差)。一项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神经质水平更高的人在同样的时间内,的确更加频繁地使用医疗服务(as cited in, Delistraty, 2017)。


这也意味着,在一些威胁生命/导致早死的重大疾病上,他们更不容易贻误病情。




2.更富有创造力


虽然思虑过多看上去不是一件"好"事,但有学者认为,对细节不断的思考、敏感等都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如果一个人对细节很敏感,并能够沉浸在一个问题中不断地思考,而不是满足于传统/现有的结论,那么Ta也更有可能得到充满创造力的新发现(Perkins, et al., 2015)。


一项关于德国画家与雕塑家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神经质水平普遍高于普通人。另外Gelade(1997)的研究也发现,那些在广告/商业创意行业混的风生水起的人,往往神经质水平也比一般人更高。


不仅如此,Leung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情绪波动并不会成为神经质人格的人"阻碍",相反,当被激发焦虑情绪时,神经质水平高的人会更加富有创造力(在创造力任务"设计一个全新的飞机客舱"中的创造力得分更高)。


3.可能"比一般人优秀还比一般人努力"


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低自尊"(Bienvenu, et al.,2004),他们总是过度关注一些负面的信息,尤其是那些与自身相关的,因此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往往是永不停歇的"奋斗者"(Baer, 2014)。


他们的努力往往是出于对危机的敏感和对风险的预防等内在动机,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在没有明确的外在奖赏时,他们也仍然会十分努力,并且这份努力可能(比那些靠外在奖赏激励的人的努力)更加持久。总之,他们很可能是一群明明足够好,但却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而拼命努力的人。


另外,反复的思考与担忧也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为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挑战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有助于他们取得一系列的成就。





作为一个神经质水平高的人,在这个充满刺激与挑战的世界上,你需要一些"生存指南"。


如果看完今天的文章,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神经质人格"的人,你首先需要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缺陷",不要一味地为自己的情绪化而感到担忧


事实上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与焦虑/抑郁之间,一个很重要的中间变量,就是"对负面情绪的不良应对"(maladaptive coping)。比如,一个人常常容易有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Ta总是试图压抑这些情绪,或者对负面情绪的产生感到过度的担忧,那么他们越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Whitbourne, 2018)。


就像我们不止一次提到过的那样,觉察自身和接纳自己是十分重要的,神经质人格的孩子们,需要允许自己感到沮丧和焦虑,跟自己说,这就是我此刻的情绪,没关系,它会过去。




其次,正如前文所说,你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到风险、威胁等一系列负面的信息,并且常常会反复的思考,但这些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让你陷入过度的焦虑和绝望,也可能让你总是能够为困难和挑战做好及时的准备。


Julie Norem(2001)指出,当一个人总是习惯在事情发生前想象出所有可能的最坏的情境并为之做好准备的同时,Ta还需要一种"策略性乐观"的认知战术,即学会对于预想的最坏情境抱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提醒自己它未必真的会发生,不要为之过度烦恼。


这种认知战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通过在日常经验中积累一些"happy-ending"的例子并记录下来,比如,"我对时间和人员的安排比较合理,上次的项目提前一周就完成了"。这可以让你在需要"策略性乐观"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有理由相信"好结果"也可能会发生。


最后对于情绪化,你可以试着给自己准备一些应对情绪的"工具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跑步可以让你愤怒的情绪得到纾解,洗热水澡可以让你难过的心情有所好转等等。通过对自己的了解积累下来的工具箱,有助于使你获得对情绪的掌控感,不至于陷入对负面情绪的过度担心之中。


逐渐地,你也就能学会更从容地面对这种跌宕起伏的"情绪"人生。


给这样情绪化、悲观、忧思多虑的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吧。以上。




References:

Baer, D. (2014). Here's how being neuroticcan make you more successful. Business Insider.

Bouchard, T.J. & Loehlin, J.C. (2001).Genes, evolution, and personality. Behavior Genetics, 31(3), 243-273.

Costa, P.T. & McCrae, R.R. (1992). Fourways five factors are basic. Person.individ.diff., 13(6), 653-665.

Delistraty, C. (2017). Being neurotic mayhelp you live longer. NYMag.

Eysenck, H.J. & Eysenck, M.W. (1985).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lenum: New York.

Fisher, T.D. & McNulty, J.K. (2008).Neuroticism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play by the sexualrelationship.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2(1), 112-122.

Gale, C.R., et al., (2012). When is higherneuroticism protective against premature death? Findings from UK Biobank.

Kandler, C. (2012). Nature and nurture in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neur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Current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290-296.

Leung, A.K., et al. (2014). The role ofinstrumental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Emotions-Creativity link: how worriesrender individuals with high neuroticism more creative. Emotion, 14(5),846-856.

Norem, J.K. (2001). Defensive pessimism,optimism, and pessimism, in Optimism and Pessimism: Implications for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Perkins, A.M., Arnone, D., Smallwood, J.,& Mobbs, D. (2015). Thinking too much: Self-generated thought as the engineof neuroticism.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9), 492-498.

Whitbourne, S.K. (2018). Neuroticism'snewest twist shows what's behind your anxiety. Psychology Today.


KY作者 / 罗勒

编辑 / KY主创们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

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点击查看相关微信文章:

想得多的人,可能反而活得更长? |研究:"神经质人格"生存指南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转基因食物会让你转基因?也许你该看完这篇文章再讨论

《食物进化》电影片断_腾讯视频

编者按:

在纪录片《食物进化》(Food Evolution)的开始,夏威夷岛的居民激烈讨论是否应限制或禁止使用转基因,他们担忧的与众多中国普通民众一样,认为转基因是入侵物种,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但实际上,转基因技术拯救了夏威夷的木瓜以及乌干达的香蕉产业。这部由电影制片人斯科特·肯尼迪拍摄的纪录片将反对或支持转基因的双方观点一一呈现,2017年在北美上映,4月19日在中国举办了点映会。

正如《转基因问题是如何撕裂中国社会的?》中分析的那样,人们对转基因的恐慌可以理解。"反""挺"双方长期并不在一个语境中对话。如果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也许能更顺畅地探讨这个话题。

本文作者王尧,退休前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他试图用最通俗易懂地语言阐释基因与转基因,告诉我们为什么吃转基因食物不会被转基因。希望大家能够读完文章再留言。

撰文 | 王尧

责编 | 程莉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很多朋友对转基因食品持否定态度,究其心理,主要是害怕食用了转基因食物会导致自己被转基因,从而罹患什么疾病。一篇"反转"的文章中写道:"驴和马交配生产来的是骡子,而骡子丧失了生育能力,你琢磨一下转基因食品的害处有多大吧!"这是不少民众反转心理的充分写照。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人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这说明了生物的遗传性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当然,生物也具有变异性,但是,其保守性要比变异性稳定的多。不可能今天是狗,明天又变成了猫。那么,为什么遗传性会非常稳定呢?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生物都有保卫其基因稳定的严密措施,从单细胞生物细菌到最高等的人,都具有这种保卫能力。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加以阐明,我们先从基因说起。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知识,如今在中学的生物学里都会学到。也许您年长一些,错过了这个内容的学习,那也没有关系,让我们稍作补习。说的浅显一些:基因就是记载着生物遗传密码的载体,也可以理解为遗传密码的"天书"。各种生物都按照这部载体(天书)中的密码来建造自己的结构和运行自己特有的功能和代谢类型。当然,这种科普的语言肯定有其不够严谨之处,但不太离谱就行。那么,这个载体是什么?经过无数科学家不懈探索,如今可以肯定地回答说:载体就是核酸。

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它分为两大类:核糖核酸(RNA)以及脱氧核糖核酸(DNA)。除了部分病毒,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都记载于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往往由数十、数百、数千乃至更多的核苷酸连接起来形成核酸。核苷酸又是由三部分更小的分子组成:磷酸、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碱基。



每种核酸有四种不尽相同的碱基,由于它们的化学名称拗口难记,在这里用四种大家熟悉的扑克牌花色来代替:红桃、黑桃、梅花和方块。在这个卡通画中,中间穿黄色衣服的小人代表脱氧核糖,他右手拿着一个磷酸,左手举着一个碱基。三者一起代表一个核苷酸。因为碱基有四种,那么脱氧核糖核酸(DNA)中就有四种核苷酸(见图2)。



也可以用文字来简单表述核苷酸的结构:

​磷酸-脱氧核糖-碱基(四种之一)

许多个核苷酸连接起来,构成了核酸(图3)。



图3所表示的核酸链仅仅是其起始端的一段,只包括6个核苷酸。其实,一个核酸链中可能有上百、数千、过万个核苷酸,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仅仅示意罢了。从图来看,核酸链实际上是一条不断重复的磷酸-脱氧核糖所形成的链子上挂了一串四种不同的碱基。正是四种不同碱基的排列顺序,记载了复杂多样的遗传密码。

有人会问:仅仅4种不同的密码符号能有足够的复杂性吗?回答是肯定的。君不见莫尔斯电报密码仅仅由点(嘀)和划(哒)两种符号构成,它可以表达世界上各种繁杂的电文含义;又比如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数学语言是"0"和"1"两个符号,就足以完成复杂的运算、绘图、著文等本领;那么核酸具有四种符号不就更加能够胜任有余地编码世界万物的生命密码了吗?

生物体内的信息流,是从核酸流向蛋白质和酶(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换言之,核酸的遗传信息决定了蛋白质和酶的结构(在这里为了简化,省去了RNA的环节),而蛋白质和酶进一步决定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类型,也就是决定了该生物的一切性状。通俗地说,它决定了是人、是马、还是牛,或者是什么植物;如果是人的话,你是男还是女,是丹凤眼或者杏仁眼,身材像武松还是武大郎,……。

那么,核酸中的碱基序列是如何编码和决定蛋白质的呢?现在知道是采用"三字经"的原则。即三个碱基密码符号决定一个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单位),这种三字经也没有逗号,但采取每三字一断句。例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作: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

虽然没有逗号,却有句号,句号也是由碱基密码编码的。它代表编码一种蛋白质的信息到此结束,下面可能会开始另一个蛋白质的编码。

核酸中碱基密码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方式可参看图4。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它具有什么功能。

胰岛素是已知的最小的蛋白质之一,它由51个氨基酸组成。我们可以想见编码胰岛素至少需要有51X3 = 153个碱基。而由这51个氨基酸照此排列组成的蛋白质——胰岛素,就具有调节糖代谢的重要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众多的蛋白质和酶则决定了个体的性状。

好了,我们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就容易讨论和说明问题啦。

食物中的基因载体物质会不会改变我们的基因呢?

01 层层设关,严加把守

记载着人类生命信息的核酸,它深藏在细胞王国的宫殿——细胞核中,食物中外来的基因物质要达到细胞核可以说绝无可能。

1、胃肠道内的消化关:

食物进入胃肠道,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尤其是那些大分子物质,更需如此。淀粉需水解成葡萄糖才能吸收,蛋白质需消化为氨基酸才能吸收,而核酸大分子在消化道中更遭遇到分化瓦解。

核酸首先在消化道中强大的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其组成单位核苷酸(见图5)。



图5 核酸(核苷酸n)→ n核苷酸

核苷酸的分子量仍然比较大,它进一步在磷酸酶的作用下,切掉磷酸,分解为核苷和磷酸(图6):



图6 核苷酸 → 核苷 + 磷酸

核苷在核苷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脱氧核糖和碱基(图7)。



图7 核苷 → 脱氧核糖 + 碱基

至此,核酸的巨大分子在消化道中被酶分解为分子较小的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加上少量残留的核苷酸,可被肠道吸收。

上面讲到:遗传信息是由挂在核酸链上的碱基排列序列决定的,因此可见,当核酸被分解为这些小分子的物质之后,就丧失了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试想,当一部三字经被碎纸机切成碎片之后,你还能从这些碎纸片读出任何意义吗?

总之,食物中无论是动物性或者植物性的基因物质,无论是"原生态"的、还是自然杂交的、人工授粉的、还是用高科技进行转基因的所有农作物的基因物质,都毫无例外地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被"千刀万剐"而"粉身碎骨"。即使有少数漏网者,也因为它们是大分子不能吸收而随大便排出,结果"遗臭万年"。"粉身碎骨"和"遗臭万年"的结局向我们提示:食物中外来的基因物质,对人体不会造成基因干扰。

2、肝脏"海关"的严防把守:

如果我们把消化道比喻为一条流经人体城市的运河,那么从运河上岸的货物都必须先送到"海关"——肝脏进行检查。消化道吸收的血液并不是直接注入血液大循环的,而是汇集为门静脉流入肝脏。如果有毒,则必须经过肝细胞的解毒和灭毒处理;另外,肝窦中布满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库夫氏细胞",它们可被看作是一批训练有素的"缉私队员",专门查扣"洋烟、洋酒"一类的走私品,也就是非自身的、外来的细菌、细胞和高分子,把它们包围继而消灭之。这些缉私英雄们,个个横刀立马,用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凡发现偷渡和走私分子,就立刻缉拿逮捕并法办。

3、血管壁和细胞膜组成的"森严壁垒":

血液循环运送的各种"物资",要进入细胞,也绝非来者不拒。对于高分子而言,那是"一概免入",除非你有独特的"受体",可以接受你的信息;小分子物质往往也不都是可自由出入;就连一些离子,例如钠离子、钾离子等都有其专用的离子通道。核酸是高分子,那当然是坚决拒之门外了。想混进去是:没门!

4、细胞内的"看家犬":

在细胞王国中,豢养一些诸如"狼狗"、"藏獒"之类的看家犬,它们能够清楚辨认主人和外来人,对自家人是忠心耿耿,倍加爱护;而对外来者则是疯狂撕咬,扯碎为止。这种看家犬就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这种酶不但人类和高级生物有,就连单细胞生物——细菌等也是装备齐全。它们对自己的核酸温柔体贴,但对外源性的(即其他生物的)核酸则坚决分解撕碎。这是所有生物保卫物种纯洁性和遗传稳定性的共有的自卫武器。

5、细胞核——细胞王国的"皇宫"戒备森严:

人的遗传物质是深藏于细胞核之中的,细胞核的核膜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城堡"。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更是被严密封锁在"保险箱"——染色体当中。只有当细胞的生理或者代谢需要的时候,"保险箱"才能按照指令部分打开或者有序打开。"外贼"是很难接近这里的核心机密的,即使外贼混进来,还没有等他来得及下手,已经被"藏獒"们撕个粉身碎骨。

由上述可见:食物中外源性的核酸(遗传信息物质)要想过五关斩六将从而达到人体细胞核内与人的核酸杂交,那只能是天方夜谭。试想,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我们每天食入各种各样的食物,有动物的,有植物的,五花八门。有人开玩笑说: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广东人,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会拿来吃。如果食物的基因物质可以与人体的基因任意杂交而改变人体的性状,那么,人早就不是人了!如果我们天天吃猪肉,就会长猪耳朵;常常吃牛肉,就会长牛蹄,……。大概只有科幻小说里才能有这样荒唐可笑的想法。

有人会说:天然食物、或者是自然杂交的农作物、甚至人工杂交的农作物都是安全的,唯独用高科技的转基因的方法杂交的农作物是有害的,可能会使人像驴和马杂交一样,使人发生转基因。这种观点显然只是凭自己想象,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完全没有道理的。很可能是被三氯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硫磺等等非法添加剂吓坏了的民众的一种恐惧心理。其实,无论是天然食物、自然杂交的农作物、人工杂交的农作物还是转基因的农作物,其遗传信息载体都是核酸,化学本质并没有区别,都会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被分解,也都无法过五关斩六将到达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与人体基因杂交。而且,基因改造的过程发生在农作物的改良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农作物作为食物被食入人体之后,所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是完全不必大惊小怪的。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唯一例外的是病毒。病毒是一种连单细胞结构都没有的最简单的生物,它仅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核酸内芯组成,却是生物界臭名昭著的梁上君子——"时迁"。它善于穿墙打洞,把它的遗传信息物质——核酸注入到动物或者植物的细胞中去捣乱。不过,科学家对农作物进行转基因是为了改善该作物的某种性状,会转移一个更优秀的基因进去,不会转一个病毒基因进去。这里提到病毒,只是一段题外话。

02 另立炉灶,从头合成

食物中的核酸在消化道分解为碱基、核糖(和脱氧核糖)、磷酸以及少量的核苷酸,吸收到体内之后,一般并不被利用作重新合成人体核酸的材料。这一点是与糖类、蛋白质有明显的区别。多糖淀粉在消化道中分解为葡萄糖,当吸收到体内以后,部分葡萄糖可以根据生理需要合成糖元(人体的多糖);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吸收后可以作为建筑材料,重新按人体的遗传密码指令来建造人体特有的蛋白质。但是人体细胞(以及各种生物)都基本是另起炉灶,利用一些营养非必需氨基酸、甚至代谢废物二氧化碳等小分子物质为原料来合成自身特有的核酸,这叫"从头合成"。这一事实,也可能更加体现了机体防止外来基因物质的干扰,彻底保证物种的纯洁性和遗传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变异。

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和个别的部位,也可以利用核苷酸和核苷来合成自身的核酸,这叫"补救合成途径"。在这里,单个的核苷酸和核苷,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编码意义。就像我们可以利用原来三字经中的单个字,例如"人"、"善"、"远"等单字来写我们自己的新文章,丝毫也不会影响我们文章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很少量地利用吸收的核苷酸和核苷,也绝不会影响我们自身基因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核酸在消化道中的分解产物有四种碱基,其中两种属于嘌呤类化合物。嘌呤对人体无用而且有害,人体需要将其转变为毒性较小的尿酸,然后从尿排出。但是如果食入嘌呤太多,生成的尿酸就过多,导致"高尿酸血症",尿酸会在骨关节及组织中沉积下来,引起痛风病。从这个角度来看,食物中的核酸,可以被看作"垃圾食品",把他们看成能影响人体基因的物质,那是看走了眼。多年来,我们国内流行一种核酸饮料保健品(例如"XX核酸"等),他们的宣传广告曾鼓吹:食入核酸可以修改人的核酸从而治疗基因病,使人长寿等等。这类谋财害命的骗人广告,可能会使不少人受骗上当,产生错误的认识,为接受"转基因食品有毒"论,打下基础。前面已经说了很多,食入的核酸在消化道中就分化瓦解了,而且想达到细胞核中与人体核酸相遇也绝无可能,它们只能充当垃圾,不会变成妖精或恶魔。

本文转载自"梅斯医学",有修订删改。

作者简介:

王 尧,退休前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

此前,曾先后在延安大学医学系、苏州医学院 脑研究室、上海铁道医学院和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任教。

多年来,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科学研究主要涉及脑肿瘤的基础研究、神经系统的蛋白质研究、脑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等。著作有《神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部;参编大学教材4部;在中、英、日文的期刊和杂志上发表实验论文、综述、科普文章、译文等共计逾百篇以上。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计10项次。文章曾获得《生命的化学》十周年征文奖的一等奖和三等奖。曾荣获铁道部优秀教师称号和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制版编辑:核桃林 |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务合作请联系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识分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我能说服很多客户,但就是无法说通爸妈 | 与父母无法沟通怎么办?

前些天,我们收到一条粉丝的消息,留言者说:"我不明白。平时我能和朋友、同事谈笑风生;工作时,我也敢和客户据理力争。为什么一回到家里,面对父母,我就成哑巴那样不敢开口呢?别说吵架,连父母跟我讲话我都想逃。"


不止这位留言者有这样的困惑,许多朋友都向我们诉苦:为什么自己在外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都没问题,但一想到要和父母开口,就感到深深的无力;甚至有些人在外已功成名就,但面对父母时,又变成那个面对父母时嘴巴笨拙、战战兢兢的孩子。


这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我们小时候一直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影响父母的观点;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坚信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事实。


回避与父母沟通或许是更容易的做法,但有时我们又不得不对父母说话。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改变与父母的沟通问题。







心理学家将习得性无助定义为:在反复经历了不受自己掌控的负面刺激后,人们习得的一系列无助的感受、想法和行为(Carlson et al., 2009)。


习得性无助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结果是无关联的,比如,认为自己无论对父母说什么、怎么说,都无法控制、左右谈话的结果;其次,习得性无助者对结果有无助式的预期,认定"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或是"自己讨厌的结果将会发生"。比如,在开口之前,就已经认定父母一定会反驳自己说的内容。最后,习得性无助者身上会表现出被动行为,不再尝试改变现状。比如,很少主动发起与父母的谈话、不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等等。


如果满足这三点,你和父母的沟通就是已经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里。


如果一个人对与父母沟通感到无助,Ta可能会有如下表现:

  • 回避沟通。尽量不和父母说话,可能会把一件事拖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对父母开口。面对父母主动发起的对话会很痛苦,比如每次面对父母的来电就感到心烦不想接听。
  • 沟通时容易"翻旧账"。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想起以前类似的痛苦场景("小时候我因为这么说挨过打。"或是"上次你也这样。"),容易因此情绪激动、无法继续冷静沟通。
  • 在沟通过程中总想结束对话。一旦有矛盾的苗头就想迅速切断对话,不论是用激烈的方式打断对话(比如直接表示不想继续谈话),还是用被动的方式加快对话的结束(比如虽然内心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会不断地迎合对方的话语,为了让对话快点结束)。
  • 始终希望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沟通,比如希望父母能照顾自己的情绪等等。一旦父母的沟通方式和自己所希望的不一致,就会感到强烈的失望感,并开始为自己抱有希望而自责。


除了上述表现外,习得性无助者的另一特点是:他们往往在归因方式上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会反过来加重无助感。归因是指,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过程,作出的解释和推论。当个体经历了失败或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归因风格:例如,失败是由于内部的自身原因,还是外在环境造成的等等(Peterson et al., 1993)。


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者更倾向于采用这一解释风格:将坏的结果归因于普遍的(pervasive)、稳定的(permanent)、内在的(personal)特质。了解这三个角度,也会帮助具有习得无助感的人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Peterson et al., 1993)。





首先,普遍是指,习得性无助者认为问题不是特例式的,而是广泛存在于各个方面。比如,对于已经对"与父母沟通"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人来说,一遇到冲突,他们就会把这次沟通失败的原因解释为"父母就是说不通的",就是一个普遍式的归因,那意味着不论谈论什么我们都会被父母反驳;相反,"父母不喜欢讨论这个话题"则是非普遍式的归因,因为换个话题我们可能会和父母达成共识。


第二类归因风格,稳定表现为习得性无助者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过了再久也是一样。比如,对于和父母沟通已经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将沟通失败归因为父母性格顽固,而性格不可能短时间内发生变化;相反,将沟通失败解释为"父母今天情绪不好"则是非稳定式的归因方式,因为今天他们情绪不好,当他们情绪愉悦时就会沟通成功。


内在归因风格指的是习得性无助者容易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比如,觉得自己和父母注定无法沟通的人,会感到自身的力量太渺小,不足以影响父母的想法。而非内在的归因则是将沟通失败归为外界问题,比如方式时机的选择等等。


普遍、稳定、内在的归因风格会反过来加重无助感。它容易让人感到对结果无能为力,更加放弃去改善——既然问题到处存在、又不可能改变,为什么还要努力呢?而内在的归因风格则会降低人们的自尊感,使得习得性无助者不相信自己有改变的能力,进而倾向于逃避。




a. 低回应的教养方式阻碍孩子对父母开口


196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Diana Baumrind)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两个指标:1)"回应"(parental 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2)"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其中,低回应的教养方式——严厉型(Authoritarian)教养方式与忽视型(Neglectful)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严厉型父母试图控制一切的做法让孩子不敢开口。他们不单很少回应孩子的需求,同时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循自己定下的规矩、达到父母可能不切实际的期望。严厉型的父母很少给孩子开口的机会,也不容许孩子表达自身需求,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规矩说"不",很可能会招致严厉型父母的批评和惩罚。久而久之,孩子认识到"多说多错",为了回避父母的惩罚,孩子们选择对父母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忽视型父母在孩子有需求时不作出回应,让孩子不再向他们提出需求。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没有期望和要求,但当孩子向他们开口时,忽视型的父母会对孩子的需求采取否认、回避的态度;或是由于没有闲暇、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的缘故,而不去满足孩子的需求。逐渐地,孩子感到自己"说什么父母都不会听",便转而不和父母沟通,而是向他人求助。


b. 不稳定的父母让孩子不敢开口


多变的父母让孩子对他们不敢开口。有些父母情绪或是想法多变,也许今天心情好,能和孩子良好地沟通;但心情不好时会变得粗暴;或者当孩子提出同一类需求时,也许今天答应,明天就会驳回。孩子不清楚何种沟通内容或沟通方式会招致父母的反对,索性不去冒险、避免沟通。


c. 观察获得的替代性无助阻碍沟通


我们不一定只会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这种情况被称为,替代性无助。替代性无助是指,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的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而进行替代性学习(Peterson et al., 1993)。我们不需要经历无助事件,只要观察到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无助事件,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我们自身可能没有太多与父母的负面沟通经验,但观察到身边朋友、同事与父母沟通时的无助,再加上缺乏和父母沟通的正面体验,也可能产生"父母同样不会和我好好说话"的预期。







a. 沟通前:调整自己对沟通的心态和情绪


在开启和父母的对话前,我们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首先,记得要以"成年人对成年人"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如果你依然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希望他们能给你"优待"(比如"他们必须照顾我的情绪"),他们就依然会以过去的模式对待你。你可以将自己平时与客户、工作伙伴沟通时的态度、语气、技巧运用在和父母的谈话上。让父母意识到你已经和过去不一样,是个有足够力量、需要他们去尊重对待的成年人。


你需要反复用言语及行动向父母表明,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你需要反复耐心地告诉他们你具体的感受、思考,而不是指望他们一下子就能懂得你。你需要在他们有过激反应时,可以暂停沟通,但在下一次沟通时继续坚定你的想法,同时不是以情绪爆发的方式表达你的坚定。


因为每当你被他们的反应触怒,或者放弃,他们都会加重"你还是个孩子"的印象。有时候父母是比陌生人更难说服的,因为对有些人来说,父母是"对自己怀有偏见的陌生人"。


其次,检查和纠正自己的归因模式。你可以对照上面对归因模式的描述,检查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归因风格,并且对照现实中的事实证据,来判断自己的归因风格是不是不够准确、有没有可能事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无助?比如,你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资本/能力和父母讨价还价而不敢开口,但实际上,你可能已经经济独立、有自己的工作、有朋友或者其他资源可以求助,父母已经不像你小时候那样对你有那么强的控制力。


你也可以找朋友或者咨询师陪你做角色扮演,模拟可能在沟通中发生的情境,学习如何应对沟通中的障碍和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及时调整。




b. 沟通中:成熟地觉察和回应


沟通并不是全然无法控制的,你没办法控制父母的反应,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在沟通过程中,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要强求对方的回应,说了就放下(express and letting go)。平静而清晰地告诉对方你想要什么、你的感受如何。在过程中享受自我表达带来的快乐,而不去期望对方真的会听进去你的话或者作出相应的改变。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按我们的心意回应,他们的回应也不重要,重要的我们控制自己、成熟地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心情。


此外,从"情绪导向"变为"目标导向",学会注重谈话成果,而不是去注重情绪的发泄。在谈话前想清楚,我到底想通过谈话得到什么结果。这个结果必须是清晰、明确、符合实际的。在谈话过程中,要坚持你的谈话主题,避免被父母带离目标。可能在谈话过程中你不得不反复地把对话带回原本的主题。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试图改善和父母的关系上,否则你可能会失望、变得情绪化,而没有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c. 沟通结束后,注重自我关怀


结束后,多做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关注这场对话中积极的部分(比如,不论对话有没有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对父母开口都证明你很勇敢)。也可以和信任的朋友聊聊这件事,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求支持。


我们理解无助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走出无助感也必然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鼓励你从小对话开始,逐步获得积极的沟通体验——它们未必是愉快的经历,但能让你一点点体验到自己增长的力量——慢慢地积累自信、直到有一天走出无助。


你的爸妈也许没有给过你最好的成长教育,你现在有力量在和他们的相处中,反过来帮助他们的成长。他们也许没有过机会,学习你已经学习到的观点、理论、思想,但帮助他们变成更好的人——相信我——也会让你的幸福感变得更强。


或者,如果他们暂时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帮助,你至少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你是谁,甚至,真正的他们是谁。未来的一切可能,都会从这个"真实"开始出发。


KY在这里祝福你们,以上。






Reference

Carlson, N. R., Heth, D., Miller, H., Donahoe,J., & Martin, G. N. (2009).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behavior. Pearson.

Peterson, C., Maier, S. F., & Seligman, M.E. (1993). Learned helplessness: 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KY观影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

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点击查看相关微信文章:

我能说服很多客户,但就是无法说通爸妈 | 与父母无法沟通怎么办?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 NBA 17-18 赛季西部季后赛第二轮G3火箭VS爵士 113-92 ?

今天火箭重新将主场优势夺回,客场113-92战胜了爵士,全场比赛下来几乎是兵不血刃,一点机会都没给爵士留。那么火箭做了哪些调整才让他们完胜的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策略、态度、决心。

火箭队的防守一向都是遇挡拆换防,可是上一场比赛他们却选择包夹米切尔,我理解德安东尼教练的意图,一来限制米切尔的个人攻击,二来增加他的出球难度,不让爵士打出有效的组织。可是一切的包夹都要建立在防守强度上才能达到效果,上一场比赛火箭一上来并没有迅速投入比赛,专注度并不够。这样一来,米切尔不仅可以轻松出球,而且找到了的几乎都是空位,所以上一场比赛英格尔斯和克劳德都投出了很高的命中率,尤其是澳大利亚人三分9中7,几乎是库里附体。

火箭今天之所以能够赢得比赛靠的就是他们的调整能力,火箭队在防守端仍然是换防,但是他们今天坚决不夹击,就靠个人的脚步移动单防,他们是具备这个能力的。除此之外,火箭增加防守端强度,更多的给予对方球员身体接触和干扰,即使犯规了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态度的体现。所以米切尔在这种级别的防守下,半场结束时10投1中,仅得到了2分和2次助攻,爵士队整整落后火箭30分之多。如果说火箭队半场打卡下班有些夸大的话,那么至少第一节就已经定调了。

除去防守端外,进攻端火箭也有一些变化,就是抓转换的次数比上一场多了不少,而且成功率极高。本场比赛火箭队的命中率也不高(其实就是哈登跟保罗不准),但是一上来阿里扎和塔克分别投进了三分,这给爵士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当火箭队的锋线球员能把三分投进的话那么这支球队就是无敌的,所以当爵士忌惮于火箭的外线火力时受益最大的就是一个人——"饼皇"卡佩拉。这个时候爵士的防守就开始顾此失彼,在第二节还有47秒结束的时候,火箭当时打的还是转换,戈贝尔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卡佩拉身上,克劳德也在随时准备协防卡佩拉,但是戈登出现了空位,保罗没有片刻犹豫,球瞬间给到戈登,后者手起刀落,命中三分。

以上我说的就是整场比赛的缩影,火箭在防守端改变了策略,加强了防守强度,这表现的不仅是态度,更是必胜的决心。说实话,我在犹他大学打过球,对这座城市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但是本场比赛爵士队无论在进攻效率、专注度还是强度上跟火箭都没在一个层次上,所以他们输球也比较正常。但是爵士队是值尊敬的,谁能想到斯奈德教练手里的这把牌能打到现在?对于他们来讲,一直都是走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上,他们也在享受这个过程。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马健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0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