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与突起——到底什么是“老爹鞋”

老爹鞋啊老爹鞋!

大家都开始聊起来了呢。

作为第一个我经历过"起承转合"全过程的鞋类潮流,如今,却依然没有办法在各大搜索引擎上找到合适的解释。

趋势都来了,却还没有一个对这个类型的鞋子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真的说不过去了。

所以这篇文章里,我打算和大家好好聊聊:什么样的鞋才是真正的老爹鞋。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这个趋势的整个"起承转合":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17年的9月份,至今也有了接近9个月的时间。

那时候,老爹鞋只有一款:

Balenciaga的Triple-S。

Triple S 鞋底拆解

而这双鞋,就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这双神奇的鞋子,其名称跟"老爹"并没有关系。

Triple很好理解,就是Double它哥,"三倍"的意思。

而S呢?虽然在网上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我的理解有两个意思:

1. 是鞋底——SOLE的首字母;

2. 是这双鞋最具特色的地方(虽然还是鞋底)的形状——S型(或者波浪型)

说实话这双鞋从设计角度上来说真的很棒,有非常多的细节值得考究。

无论是多层次的设计感(Triple S),还是有趣的细节点缀(把码数标在鞋头上),以及故意做旧(打破了上一个"小白鞋"趋势中大家已经看腻的纯白色)的处理,都是在当时(17年上半年)的秀场中最让潮人们眼前一亮的鞋款。

........

那么为什么现在就到了"合"呢?

因为Nike下手了。

说到底,老爹鞋属于"复古跑鞋"这一大类的。而Nike作为运动鞋老大,本来是不屑于和大家一起抢这块蛋糕的。而从过去几个月各大品牌发售的鞋子来看,大家也会发现各家都在做自己的老爹鞋。

Nike本来的态度是"你们随便跟,我开自己的盘。"

但是随着各家开始挣的盆满钵满,Nike终于终于忍不住开始下手了。

在这段时间,Nike悄悄地发售了Nike M2k Tekno.

Nike M2k Tekno

这双鞋是由21世纪初Nike卖的很好的一双鞋Nike Monarchy (翻译过来是君主制)修改后发售的"新款"。

Kanye West 发推嘲讽 M2k的设计

而很明显,从Kanye 的嘲讽中,我们就能看出这双M2k在细节上的改动,是为了迎合现在老爹鞋的趋势。

Nike Air Monarchy

至于这第一款Nike老爹鞋,名称为M2k Tekno,M2k为Monarchy 2000的简称,是这双鞋的前身,而Tekno,我一开始没查到这个单词的意思,后来经过大神基友的提点,得知这个词和另一个单词"Techno"通用,多译为"高科技舞曲",类似于国内一直说的DJ舞曲。

最终,当Nike开始向这个趋势低头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好好聊聊这个趋势了.......


现在,正式进入我们的主题词:波浪突起

而这两个词,也是我能想到的最适合现在老爹鞋趋势的两个词。

我会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两个特点:

第一,是设计源头:

还是从Balenciaga的Triple S说起,当我们仔细观察这双鞋的中底(们),就会发现,这双鞋最讲究的部分,所体现的一个概念就是——层次感。这个概念早在前几年的潮人中就被提出来了,人们开始把衣服一层一层露出来。而Balenciaga第一次将这种一层一层的感觉体现在鞋子中(毕竟我们怎样也没办法穿一双鞋之后再穿一双鞋。)

在层次感穿搭中,道袍因为适合多层穿搭脱颖而出

而在鞋子的设计中体现层次感的诀窍,就是用一层一层的波浪形状的鞋底,配合几个突起的,制造出错综复杂的纹理,让不同的层次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不会显得单一。

第二,是趋势反弹:

在过去的几年的鞋类趋势中,有两个是主导。一个是小白鞋的概念,一个是发泡跑鞋的概念。而这两个趋势中的鞋子都是"直来直去","一切从简"的。这种情况下,就算再漂亮的鞋子,再好看的设计,消费者们再反复欣赏之后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小白鞋浪潮中,各大品牌的鞋子设计都是越简单越好

所以,就像大家现在看到的一样,越来越多的鞋子开始变得厚重,鞋底开始变得复杂,鞋面不再只是追求knit风,转而选择老式的网面甚至皮革。

第三,是轮回:

我总感觉球鞋设计的流行是有循环的,所以我们有了"复古"这个概念,而问题是,不同时间段内,"复古"所对应的时间段也不同,比如AJ的风潮,对应的是80,90年代的乔丹的"复古篮球鞋"。这次的老爹鞋,我感觉更像是2000年到2005年左右的"复古跑鞋"那一阵的设计。的确说实话,我们目前能找到的老爹鞋在历史上的踪影就是在Nike Monarchy上。而这种波浪+突起,我们在现在的老爹鞋们中随处可见,而我们也可以在它们之中区分一下"波浪派""突起派"

波浪派,就是在层次感中以更"圆滑"的鞋底设计,比如最具代表性的Yeezy 500:

还未发售的Yeezy 500 新配色

而Puma的超限量新鞋,Puma Thunder Spectra:

Puma Thunder Spectra

adidas和 Raf Simons 合作的Ozweego ,其实早在老爹鞋的风潮到来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是现在又赶上了这次的Trend,成了"老爹鞋先驱",除了鞋身的气垫设计之外,中底部分的波浪纹配合装饰,也体现出了不俗的层次感:

adidas x Raf Simons Ozweego 3

其实Air Max 98和Air Max 97,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老爹鞋,如果算是的话,则都属于波浪派:

Air Max 98 "高达"

突起派,则是用更凌厉且尖锐的直线装饰中底,其中: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Yeezy 700:

Yeezy 700

以及Anta这次的爆款L.A Runner,不得不说17年的Anta表现的非常出色:

Anta "老爹鞋"——L.A Runner

然后是即将发售的adidas Yung-1(俗称"阴阳"):

adidas Yung-1

以及那双夸张到爆炸的Louis Vuitton Archlight:


最后,我们聊聊这次趋势所能持续的时间段吧。

其实我自己也不确定,因为目前为止我依然相信这次的"复古跑鞋"趋势,是在重塑90年代到2008年之前的跑鞋设计风格。就像上一波风潮里的AJ,是80,90年代的篮球鞋复古。

New Balance很有可能在这次的老爹鞋浪潮中东山再起

而在这次风潮中,占得先机的是Balenciaga,Anta以及Yeezy,但是至于以后的发展如何,真的没法预测,因为这次的复古中,真正占优势的是New Balance,Reebok等"复古品牌"。现在还是处于百家争鸣的时间段,而这个竞争可能会持续到19年初。

而两位大哥也并没有拿到这次趋势中的绝对主动权

所以我建议大家要么早买,要么就别买了。

反正我个人是不打算买,


毕竟我自己16年底的时候就开始穿老爹鞋了嘿嘿嘿~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ZOOOOOOM桂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季后赛五件事:谁是谁的背景板?

"季后赛五件事" 的意思是:希望用简短的五个点总结回顾季后赛阶段联盟里有意思的事情。

Not a Rookie

凯尔特人对阵76人系列赛的 G1,TD花园球馆的球迷朝着本·西蒙斯喊出了 not a rookie 的口号做出嘲讽。

其实 not a rookie 用来形容塔图姆也未尝不可,这位球员的确沉稳得不像新秀。在绿凯把系列赛比分改写为 3-0 的今天,塔图姆又顺带手完成了一个——NBA历史上第一位连续5场季后赛得分超过20分的20岁或以下的球员——的绕口令般的纪录。

而且还是在本·西蒙斯面前完成的。

另一场 3-0 的比赛,猛龙新秀 OG·阿努诺比也是一个"早熟"新秀。和塔图姆一样,阿努诺比也是作为强队首发,而且也同样 "冷血"。虽然输球,但离比赛结束还有8秒时,阿努诺比在反击中命中三分,把比分扳平,然后依然还是面无表情的状态。

"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

阿努诺比投进扳平三分


猛龙的小球阵容

瓦兰修纳斯在 G1 打出了得分、篮板双20后,本以为他会成为猛龙改变对阵骑士尴尬纪录的关键。但剧情的发展还是老套路,瓦兰就只高光了那一场球。

凯西教练在后续的两场比赛都在用小球和骑士互怼,所以瓦兰也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G1 打了34分钟,G2 打了27分钟,G3 则只打了20分钟,而且第四节和德罗赞一起被雪藏在板凳席。

没有瓦兰,那么乐福自然就打得很欢畅了,今天又是一场21分16篮板,正负值全队最高。


其实凯西教练用小球的思路不是不能理解,但是这样一来,这就相当于骑士掌握了比赛的主控权,猛龙则是在被骑士带着节奏走,那么把节奏交到骑士、交到詹姆斯手上,就等同于把胜利也交到对方手上。

所以为什么不继续尝试用瓦兰呢?这是猛龙为数不多可以改变比赛节奏的突破口。


内线投三分

在小球环境下内线投三分已经成为常态,就像前面提到的瓦兰修纳斯,这赛季也开始扔起三分球了。

那季后赛三分球出手最多的中锋球员是谁?

骑士的凯文·乐福,每场三分球出手4.8次。乐福虽然是投得最多的,但他不是命中率最高的;场均出手3.3次的恩比德也不是。

根据官网给出的数据,季后赛场均三分球出手次数超过1次的中锋球员中,凯尔特人球员贝恩斯54.5%的命中率为其中最高;第二的是迈尔斯·特纳,三分球命中率46.2%。

当然了,贝恩斯基本都是空位出手,他所面对的防守强度不能和恩比德、安东尼·戴维斯们相比。但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他投篮技巧的进步,还有把握机会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贝恩斯的队友——"季后赛艾尔",三分球也有39.1%的命中率。绿凯这对组合不单单是内线的双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两个大炮管。


猛龙双枪的下半场

0-3 的赛果对于所有猛龙球员来说都是失落的,尤其是洛瑞和德罗赞这对双枪。

而且这场,德罗赞和洛瑞又开始习惯性地季后赛萎靡,洛瑞上半场5投2中,7分,虽然5次助攻,但也交出了3次失误,而且正负值 -16 分;德罗赞的数据则更加惨淡,上半场9投1中,3分3失误,-22分的正负值,全队最高。

但下半场,洛瑞和德罗赞又开始了不同境遇。洛瑞下半场8投7中,20分,打了20分钟,全队最高;下半场的德罗赞则只打了9分钟,第四节被雪藏。

德罗赞在比赛中不努力么?不是,他在攻防两端都投入了很多汗水,其中一次和詹姆斯的对位回合中,封盖詹姆斯而且完成了成功的防守。

但德罗赞现在的角色定位是猛龙的核心,而不是以前的 "洛瑞-德罗赞" 双核。那么,以 "球队核心" 的角度去看,他做得还不够好。


伟大的背景板

罚球不进让杰夫·格林成为了阿努诺比的背景板,阿努诺比的扳平三分又让他成为了詹姆斯绝杀的背景板。

伟大的球员总要有背景板来映衬,塔图姆和本·西蒙斯是一个例子,詹姆斯和猛龙也是一个例子,尤其是猛龙拿下了常规赛东部第一后,其中的戏剧色彩更加强烈了。

常规赛的东部也好,骑士也好,都给人一种 "秩序重组" 的感觉。但到头来,两组 3-0 让人意识到,东部还是原来的东部,还是史蒂文斯和他的凯尔特人的东部,还是詹姆斯的东部。反倒是对面的西部,哈登和火箭才更有可能成为改变联盟格局的崛起力量。

猛龙成为了詹姆斯成就伟大的其中一块背景板,但詹姆斯和骑士又能在舞台上担任多久的主角呢?谁又敢说,他们不会成为恩比德和76人的背景板呢?就像詹姆斯当年踏过凯尔特人和活塞那样。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Brad Zeng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港股迎来 20 年来最大改革,会对 A 股造成什么影响?

4 月 30 日,香港联交所革新了上市制度,允许"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未产生营收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上市。这可能使 A 股在前些年错过互联网经济崛起之后,再次失去那些代表未来生产力的公司。

在内地的法律下,股份制公司天然是同股同权的,即持有普通股的股东持有的每一股股份投票权都是等同的。

但在其他很多国家,一家公司可以设计成"同股不同权":发行不同种类的股份,某种股份的投票权更高。例如,普通股东获得每 1 股有 1 份投票权的 A 类股,创始人股东获得每 1 股有 10 份投票权的 B 类股。在实践中,Snapchat 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普通股股东持有的股份没有任何表决权。而 Google 好一些,1:10,上市的时候最高管理层的几个人控制过半投票权。

"AB 股"结构设计最常出现在新经济公司中。新经济公司的成长非常依靠创始人团队。但是,新经济公司刚成长起来会进行多次融资,往往两三年后创始人团队的持股比例就很低了。"AB 股"的设计可以让创始人团队持有投票权更高的 B 类股,即使持股比例降低,也可以掌握控制权。

"同股不同权"公司在美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港股市场一直将"同股同权"奉为核心价值。这与港股市场的历史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上世纪 80 年代,港股有上市公司发行了所谓的"B 股"。这种"B 股"并不是内地市场的"B 股",也不是美股市场常见的"B 类股"。

港股上市公司发行的"B 股",常见设置是:面值、发行价格与派息均低于上市公司已发行的普通股,但是投票权与普通股相同。

当年港股允许上市公司发行"B 股",初衷是为了更便于融资。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当时中国-英国签署香港回归协议的政治气氛影响,"B 股"变成资金逃离香港的工具。例如,上市公司定向向大股东发行比普通股面值更低、价格更低但表决权等同的 B 股。如此一来,大股东就可以一边低价认购 B 股稳固控制权,一边在股市上高价抛售普通股将资金转移出香港。这引起了市场恐慌,港股连续大跌。

1987 年 4 月 8 日,联交所与当时证券监理专员办事处发出联合公告,称不再容许"B 股"上市。

时移世易,香港回归 20 年,依然是繁荣稳定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然而,前几年,促使港交所探索改革的导火索发生了:阿里巴巴因为港股不接受"同股不同权",放弃香港上市,改选美股上市。

当时,在香港股市能撑起台面的公司,除了腾讯,就是各种地产金融等传统行业公司了。

更大的变化在于,这几年中国内地新经济高速发展,却有很多公司因为盈利无法达到 A 股要求、因为"同股不同权"无法登陆港股,纷纷选择美股上市。

与内地证监会、沪深交易所有政绩压力相比,港交所面临的是盈利压力。眼看就要错过"新经济"的红利,港交所加速了改革。

港交所过去对"同股同权"的坚持与其自身的历史紧密相关;A 股上市制度的改革也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记。

与港交所有盈利压力相比,内地监管的维稳政绩是非常重要的。A 股监管者允许上市的企业往往是业务较为稳健的公司。在 A 股这样一个散户占据多数的资本市场,监管层保护投资者的任务一直特别艰巨。

稍微回顾历史上的"行情差就停发 IPO"、"注册制"改革和上交所对建设战略新兴板的探索,就能略知一二。

但融资资源与好公司都是稀缺的,在投融资领域,常常只有"虹吸"与"干枯"两种极端。

港股已经拥有腾讯。去年,腾讯旗下的阅文,与阿里有关联的众安先后在港股上市获得资金追捧,平安旗下的平安好医生也即将在港股上市,小米也已经在联交所发布招股书。假设今年腾讯系、阿里系、平安系、小米系的公司港股上市速度超预期,港股市场会不会为腾讯、阿里、平安、小米的关联公司提供更高的估值?是的话,这些公司就有更多动力在香港上市。

A 股市场此前已经由于财务审核标准较高、IPO 多次停发等原因,失去了移动互联网大潮诞生的一大批新经济公司。如果港股市场这次产生对新经济公司的上市有便利与估值优势,那么有可能会网罗新一批的高人气新经济公司,趋势形成之后可能令 A 股市场再次失去新的活力与资金。

所以,这次面对港股的竞争,内地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反应很快,立即筹划发行制度改革;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偏好也反映了投资者的预期变化。

首先,是监管层频频表态。上交所副理事长张冬科表示,积极拥抱新经济是今年上交所的重点任务,要通过实施"新蓝筹行动",支持一批新一代互联网企业成长。深交所副总经理彭明表示,将针对创新创业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特点和股权特点,推动优化 IPO 发行上市条件。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以 CDR 方式回归 A 股也已经箭在弦上

其次,是修改退市制度。新的《退市意见》规定,证券交易所应当制定上市公司因重大违法行为暂停上市、终止上市实施规则。也就是说,交易所不但可以制定符合市场趋势的上市规则,还可以强制不满足条件的公司退市。今后,不同的交易所将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很快就能看出,什么样的上市规则可以吸引到好公司,什么样的上市规则最符合市场趋势。

再次,是壳价值不断下跌、"借壳+产业整合"陆续出现。前有首发上市改革,后又退市改革,上市公司的"壳价值"不断下滑,小市值公司不断增加,借壳交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2017 年 30 亿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数量已产生了惊人幅度的增长,由 14 家增长至 321 家。2018 年第一季度,在一系列支持新经济制度以及退市制度修改的影响下,这样的情形越发严重,到 2018 年 2 月,30 亿以下市值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突破 500 家。不过在 3 月,数据又有回落。30 亿以下市值的企业数量为 440 家。

与此同时,资金与股价表现的两极分化也比较鲜明。2018 年第一季度,30 亿以下市值的上市公司股价平均下跌 10.90%;而 500-1000 亿以上市值的上市公司股价平均涨幅 0.39%,1000 亿以上市值公司平均跌幅 2.47%。

从长期来看,无论是 IPO 提速、富士康的特事特办还是宣布 CDR 拉互联网公司回归,都在增加供给,尤其是业绩好的公司供给。因此在资金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使得小市值公司的市值进一步减少。而退市新规则增加了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信任成本,买壳方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变得更加谨慎。这都加剧了壳价下跌的趋势。

但借壳交易并不会消失,而将带有更多产业整合的特质。事实上,这才是买壳交易相对于 IPO 的真正优势所在,在买壳的同时完成产业并购,效率更高。这种特性已经出现在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万魔声学受让收购共达电声控制权的交易之中。

由此可见,A 股在 2018 年一系列支持新经济以及退市制度修改的大环境下,并购交易、"壳"价、控制权转让市场、市场估值体系都已经出现新的变化。


题图:众筹之家

(以上内容首发于好奇心日报,原文《港股迎来 20 年来最大改革,会对 A 股造成什么影响?》作者:姚书恒。更多精彩请下载 阅读。)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好奇心日报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哪些细节体现了建筑的包容性?

码一点字,贴几张图。

包容性(inclusivity),与之相对的是排他性(exclusionary)。提到包容性,往往能与公共性(publicness)、可达性(accessibility)等词联系起来。我们经常提到的公共空间,原则上是任何人(不论种族、年龄、性别、财富、信仰等)都可以进入的地方,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但事实上,往往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达不到真正的"公共",公共空间的私人化(Privatisation)也越来越明显(这不一定是坏事)。另外,对于"public"来说,本身并不是一个连贯统一的群体,更像是一个碎片化(fragmented society)的东西。比如那些城市里的滑板空间,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非常"public",但对于中老年人就不怎么待见了。所以,影响包容性的因素,有太多太多了,包括设计层面、功能层面、感知层面、管理或所有权层面等等。


一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到了一种建筑形式,那就是建筑的屋顶、平台或斜坡作为一系列连续的步行表面,而且通常与地面直接相连。我称这种形式为"Aerial Promenade"。与常规的屋顶花园或空中庭院不同,这种空间在竖向维度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水平性(horizontality)。这种做法加强了公共性(publicness)连接性(connectivity),当然也可以说体现了建筑的包容性。下面举几个例子。

奥斯陆歌剧院(Norwegian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这座房子欢迎着每一个人,可以说几乎达到最广义的包容了。不论你对歌剧或艺术感兴趣与否,也不论你的种族、年龄、性别、财富地位和信仰,来到这个城市都可以毫无顾忌地走上去瞧一瞧,做自己想做的事(滑板、表演等等,当然违法的事不能干。。。)。靠近奥斯陆火车站的歌剧院,已经成为了城市的门面,绝佳的地理位置也几乎不会让这个公共空间变得冷清。公共性(或是包容性)是设计的核心,甚至在设计开始阶段,斯诺赫塔事务所就与艺术家、工匠们进行不断沟通合作,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普世方法本身就极具包容性,充满着多元化。放图:

另一个包容性类似的例子:FOA的横滨国际客运中心(Yokohama International Passenger Terminal)

还有BIG的8 House。不过在包容性这点上,这个与前两个项目有一个本质的区别。看完图片后说。

尽管BIG在住宅项目上创造了独特的公共性,但是,不同于公共建筑,住宅项目本身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住户的隐私、安全,还牵扯到管理等等问题 。所以,在包容性上,它与前面两个案例有了不同,公众的行为、参观时间、人数等等都有了限制。


再谈一个,特别细节了。Caruso St John设计的New Art Gallery Walsall。先放两个室内图:

讲讲这两个图里的微妙细节。

第一张图里,那些白色的, 是脚印的痕迹,建筑工人的靴子印痕永久留在了混凝土地板上。建造师希望不要覆盖掉它们,因为这些建造过程中留下的人性痕迹会不经意间让观者与建筑工人产生某种互动,同时也能展示用建筑材料叙事的潜力(materiality as narrative)。当然, 更远了说,把建筑工人以这种方式搞进来,建筑的包容性也展现出来了。

第二张图,注意扶手,触觉的感知(perception)。两种材料带来的不同触觉感受,让摸着扶手上楼梯的人马上明白,我要转弯了。这不但是现象学层面物质性与身体、运动的关系,更是对残疾人士的关怀。


提到对残疾人士的关怀,我突然想起了SANAA的瑞士劳力士学习中心。如果再结合一下"包容性",突然觉得有意思多了。因为这件作品在"包容性"这个主题的体现上,不仅仅在于它对残障人士的关怀,也可能因为建筑本身带来的一种"不确定性"。这座房子不仅仅是学习中心,更是社交的场所:在这里,开放流动的建筑空间对功能的限定进行了消解,这让行为的发生不由建筑师决定,而取决于使用者。因此,社交活动或是事件的发生变得自由多变起来,这是"包容性"的一种体现。另外,由于连续、起伏的"坡地"带来的视点的变化,以及多种的路径选择带来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更加剧了行为活动的"不确定性"。这个也是回答问题过程中突然想到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上点拍的照片:


部分语句涉及到本人的研究内容,所以转载引用之类务必私信,部分图片谢绝右键,谢谢大家。。。。。。。。。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OU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各类职场奇葩争议高发,维权员工别错过劳动仲裁时效

据媒体5月7日报道,上海虹口法院近日就审理了这样一起听上去十分奇葩的劳动纠纷案件:男子穿短裤上班被开除。据了解,这类劳动争议还不是个案,随着新型用工形态的涌现、无纸化办公模式的出现,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各种纠纷,呈现出日益复杂、高发的特征。



但是作为企业员工作为弱势群体,在维护个人在劳动权益的时候,千万别错过劳动仲裁时效,为此小编给大家整理以下有关劳动仲裁时效的相关法规:

1、一般时效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一般时效的适用范围

包括未休年休假工资、防暑降温费、冬季采暖补贴及集中供热补贴、二倍工资等。

3、特殊时效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不受一年时效的限制;

劳动关系终止的,拖欠劳动报酬的仲裁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4、适用特殊时效的范围

包括劳动报酬、加班费

时效中断

1、产生中断的情形:

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

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

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

2、中断的后果:

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3、当事人主张仲裁时效中断的,应对其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时效进行抗辩

如未提出仲裁时效抗辩,仲裁机构一般不主动适用仲裁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决。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洪文律所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吗?

俗话说的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要想回答"为什么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注:原问题如此表述,现已修改),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情商到底是不是比智商更重要?"这个问题同样很难回答,因为其中涉及到的概念很模糊,没法清晰界定。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一下:

首先,什么是智商?

智商算是心理学里面比较成熟的概念,通常认为它是一种一般性的认知能力,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作用。智商测验也相对比较完善,这里不再过多讨论。

其次,什么是情商?

这个概念的争议就要多一些了,心理学家一般不讲"情商",而是讲"情绪智力",大致可以认为是处理情绪相关问题的一种心理能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情商这个概念在群众中火了起来,主要归功于畅销书作家Daniel Goleman写了本《情商》,强调情商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不过,Goleman本人虽然是心理学科班出身,却游离于学界之外,他提出的情商理论虽然受众甚多,但更多是个人猜想,没什么数据的支持,所以很多心理学家并不买账。除了Goleman的理论,还有许多其它的情商/情绪智力模型,对于这个概念的范畴、组成部分并没有共识,也没有标准化的情商测验。

不过,无论你接受哪种情商理论,使用何种情商测验,有一件事是需要明确的,那就是智商和情商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东西。从理论上讲,智商有助于处理复杂信息,而这种能力在面对情绪相关的问题时同样有用。很难想像一个智商不足的人能够妥善处理复杂的情绪和人际问题。在实证数据层面,现有的研究也反复表明,智商测验的分数和情商测验的分数存在低度的正相关;换句话说,如果你智商比较高,那么情商也可能会比较高,不过这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只是大样本人群中的一个整体趋势。至于所谓的"高智商低情商"现象,有些是文艺作品的夸张,也有些是极端个案的过度推广。

第三,什么是"大多数普通人"

有些人回答这个问题的逻辑是"普通人智商都差不多,所以主要看情商",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你已经把人群中所有智商稍微不那么"普通"的人都排除在了讨论范围之外,剩下的人智商都差不多,那么他们之间如果有任何差异,当然就不会是智商造成的了。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群的智商和情商都是正态分布,高低参差不齐。当然,小群体之间会有差异,比如大学教授的平均智商应该会高于体力工人。不过,这些群体里到底哪些算普通人,哪些不算,这样争论下去就没边儿了。为了往下讨论,我们只能将全体人群都纳入讨论范围,在一个非常宏观的水平上看看智商和情商整体上的重要程度。

第四,什么是"重要"

一个东西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是一种评价性的判断,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种解决办法是,我们找一些重要的指标,比如个人收入、工作表现、成就等等,看看智商和情商哪个对于指标的预测力更高,预测力高的那个可以认为更重要。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智商和情商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过于宽泛,概念也界定不清,不是一个好问题。但我们可以把它转变成"在一般人群中,智商测验得分和情商测验得分哪个对于重要指标的预测力更高",这就变成了一个可以用实证数据检验的科学问题。

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结论也比较清楚,这里仅举一例。对于工作绩效,2011年的一篇元分析(onlinelibrary.wiley.com)总结了以往这方面的几十篇研究的结果。具体分析过程比较复杂,不细讲,只看最后的一张表:

这个表比较了各个智力、性格、情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工作绩效的差异。前面说过,情商这个概念的界定本身就有争议,所以这里根据三个流派,分成了三种stream。无论是哪个stream,智商(表中cognitive ability)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解释工作绩效差异的70%左右。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智商之外排第二或第三的预测因素,但重要程度要低很多,只有智力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除了工作绩效,还有些其它领域的研究,比如学业成绩、健康等等,结论基本都类似:情商有预测力,但预测力并没有智商那么高。所以如果你问"对于普通人而言智商和情商哪个更重要",我只能说数据显示还是智商更重要一些。

当然这里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情商的预测力低,可能是因为测量工具不成熟,噪音比较大,所以预测力体现不出来。不管怎样,总体来讲我觉得这种大规模人群的统计趋势只能做个参考,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职业乃至具体的个人的分析,不过一开始的问题问得就很宽泛,所以也只能这样回答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沉默的马大爷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19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好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如何看待这种当下越来越普遍的「沉默」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