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技术到底能解决装配式建筑哪些问题?BIM 技术跟 3D 打印机又有什么关系?

没人邀不谢,回答来自我们的专栏文章《BIM与装配式,强强联手,还是抱团取暖?》,看过的不必看了。

——————————————————


装配式建筑火了,BIM的热度也跟着水涨船高。这两个技术有什么关联?BIM能给装配式建筑帮什么忙?工程中它们实现的程度又怎么样?

今天,咱们就带着几个问题,来聊聊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

问题一:建筑业和工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你上网搜一搜,装配式建筑还有好几个其他的称呼,比如建筑工业化,比如住宅产业化。严格来说,这几个概念说的不是一个层面的事儿,不过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就是像制造汽车一样去制造房子。

其实造汽车和造房子本质上没什么不同,都是把一堆零件按照一定的方式组装到一起,形成更复杂的功能。它们唯一的区别,就是同样的设计、同样的劳动,重复的次数不一样,也就是规模化的区别。

一辆汽车,在设计的时候会投入非常大的成本,可一旦量产,这个设计成本就可以被均摊到每一辆汽车,不同车型之间的设计也可以一定程度的套用。工厂中一旦确定了汽车的加工流程,就可以用精细的分工合作,现代化的机械,和数字化制造去提高效率。

工业产品并不是天生就比建筑产品设计的更好,质量更高,管理更高效,污染更低,这些优点都是在规模化生产之下,在一道道工序的打磨中逐渐提高的,所以工业产品产量越大,成本就越低。

建筑业就不一样了,它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的流程都很难在下一个产品中沿用。一方面会在单独的项目中带来低效;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不可量产和不可复制,导致经验的积累没办法达到工业的量级,这也进一步影响整个行业的进步速度。

问题二:「装配式建筑」有多新潮?

建筑业一直很羡慕工业的高效,于是聪明的建筑师们就开始琢磨,整个建筑当然没法量产,可我们能不能在一个建筑里面,找出一部分一模一样的零部件,把它们的生产搬到工厂去呢?

这就是装配式建筑思想诞生的开始。

你得知道,装配式建筑可不是新鲜东西,它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在这一个多世纪里,有几个事件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一个是工业革命。

19世纪的时候,大英帝国取得了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女王维多利亚就打算在伦敦举办一场博览会,把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工业和艺术产品放到一个建筑里,主要就是显摆一下大英帝国家大业大,这就是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于是,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就竖起了一幢7万多平米的建筑,外墙和屋面都使用玻璃,看上去明亮透明,被人们称为「水晶宫」。

▲ 水晶宫

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这样大规模的建筑,一下子就震惊了全世界。它的秘密就在于,整个建筑用了3300根一样粗细的铁柱,30万块一样大小的玻璃,一种木质框架和铁梁。这些标准构件在工厂全部生产好,再运到建筑场地组配到一起。


▲ 水晶宫建造

水晶宫无论是外形,还是建造过程,都充分彰显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力量,引领了一次全球装配式建筑的思潮,这一波,女王赢了。

第二个事件,是战后重建。

战争之后,伤员、退伍军人都急需大量的住房,这要求一个国家短期内能够建起大量住宅。

1921年,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想法。

1930年间,德国在柏林建造了战争伤残军人住宅区。共有138套住宅,这个项目采用现场预制混凝土多层复合板构件,算得上是德国最早的装配式建筑了。

二战后的德国在1950年开始大面积使用装配法建造住宅,到1970年建筑工业化水平就达到了90%。

日本在1968年提出了装配式住宅的概念,1990年开始采用部件化,大力发展建筑中的通用部件,木结构占比较多,达到40%。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也出台了一系列行业规范标准,发展到2001年,全美装配式住宅数量达到了1000万套。

第三个事件,是共产主义思想带来的城市化建设。

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希望快速建立起一个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当时大量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莫斯科住房严重短缺。

1950年,由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亲自监督,达成了前苏联建筑师公约,目标就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建造住房。

1961年,苏联开发出著名的「赫鲁晓夫楼」,就是一种五层预制混凝土建筑。

▲ 赫鲁晓夫楼

咱们再看看中国的情况。

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前建工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从时间上可以看出来,这是受前苏联的影响,历史原因咱们不细说了。

1957年,北京就进行了装配式大型砌块试验住宅建设,创造了8天盖好一套4层住宅的速度记录。这种数字在那个时代很抓眼球,原因你懂的。

1958年,一种新的装配式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是一种通过预制钢筋混凝土大板拼接而成的结构,名字叫大板房屋,到1964年国内开始大范围推广,从70年代到90年代,光是北京一个城市,就建成了1000多万平方米的大板房屋。

到了90年代,装配式大板房屋由于户型单一,无法满足户型多样化的需求,再加上技术的不成熟,尤其是防水、抗震、连接等关键技术存在重大缺陷,大板建筑被彻底否定,退出了历史舞台。

此后的三十年,「装配式」这个概念在中国神秘的消失了,历史原因咱们不必深究,也没那么重要。

直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文件,「装配式」这个词才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为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各地区纷纷出台政策,在中国未来十年内,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30%。

于是,你又能看铺天盖地的,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文章了。

问题三:装配式重出江湖,历史问题解决了?

从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来看,装配式建筑根本就不是什么新的概念,甚至还因为失败而退出过历史舞台。

如果说装配式就是把房子拆成块,搬到工厂去生产,然后运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装到一起,建筑工业化就能实现,那这一个多世纪无数工程师的脑子一定是进了水了,才一直没有实现它。

过去几十年的技术咱们不说,就说说当下最火的PC装配式,这个PC,就是precast concrete,预制混凝土的意思。

随便搜一下「PC装配式」这个关键词,你能看到它无数的优点,安全性更高、质量更好、成本更低、施工速度更快、环境污染更小,等等等等,还有很多人把德国、日本的先进经验拿出来,套一个「黑科技」的壳子,冲击你的神经。

这类的文章看多了,你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PC装配式是一种新概念,只要应用了这种全新的黑科技,什么成本问题、管理问题、工期问题、质量问题,就统统解决了。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在这个技术的每一个优点背后,都藏着一句潜台词,那就是:「在未来的理想状态下」。换一个说法就是,「在当下的一些技术细节问题被解决之后」,这些优点才能落地。

咱们来举几个例子,说说实现PC装配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当下的真实情况:

1.装配式设计

可能你会觉得,装配式设计就是把设计好的楼拆成单元块,发给工厂加工就完了,可要是这么直接拆,工厂根本就没法生产,即便生产出来,也不能用。

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先进的日本,设计院在出建筑图纸时,还会直接作出PC厂的构件加工图,在做这一步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构件的种类越少越好,也就是所谓的「模数」,还需要考虑机械怎么生产,未来到现场的吊装点,模块之间该怎么连接,连接点的安全性能和防水性能,等等。

而国内还有很多的项目,真的跟你想象的一样,施工单位拿着设计院出的建筑图,去进行二次深化,也就是把本来不是模块化设计的建筑,硬拆成装配式,究其原因,一是要凑装配率响应政策,二是因为懂装配式设计的设计院实在是太少了。

2.构件生产

在生产这个环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材料问题,绝大多数工厂多年处理的都是塑料、橡胶、钢铁这样的材质,而PC构件是复合材料,而且混凝土的性能是在养护中逐渐生长的。这种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对传统工厂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另外,PC构件的生产需要很大程度的自动化,怎样开发出自动化的生产线是一个问题,生产线能不能低成本的灵活变化又是另一个问题——因每个项目的构件不一样,所以每个项目都要重新设计模具和自动化生产方式,这对工厂的设计优化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是不小的挑战。

实际上,目前能够大批量生产PC构件的工厂很少,成本也非常高。

3.运输环节

对于施工现场来说,吊装的次数越少、需要处理的连接点越少,当然就越好,但是划分的模块越少,每块也就越大。

而在我国,货车总高度4米以上、总长度18米以上、总宽度2米5以上属于极限超载车辆,是不能上路的。

所以你看到国外整个房间都预制好到现场吊装的,清一色都是小面积的单间公寓。

那如何协调解决大构件需求和运输困难这对矛盾,包括构件装箱的成本优化,都是需要考虑和提高的地方。

4.施工要求

对于国内很多施工单位来说,装配式还是在「说起来又快又便宜,用起来又慢又贵」的阶段。

有很多的原因,比如现场的养护和堆放要专门管理,安装顺序要严格安排,这就带来更高的管理和人员成本。由于工厂生产方面的原因,预制构件的采购成本也是很高的。

多数施工单位在「满足装配率要求」这个前提下,尽量做横向构件的装配——也就是梁、楼梯、叠合板等,像墙和柱这种竖向构件能不做就不做。

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还没有针对装配式的规范,来计算装配节点,设计师还是按照现浇的方式来计算。既然这么计算,就得按照现浇的方式来组装。

所以,竖向构件如果采用装配式,那在横竖向构件连接这个位置还是需要灌浆,而且灌浆料的成本非常的高,节点的防水等施工要求也更高,在目前的施工水平下,建造速度还赶不上传统的方式。

其实这也很容易讲的通,如果一项技术已经成熟的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那也就不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了,大家自然会抢着用。


上面这几点,只是大概描述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单点困难,更大的困难,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整合。说白一点,想把生产搬到工厂,是要在项目的一开始,就把设计、施工、工厂甚至包括物流,都统筹到一起,共同设计,并通过信息化技术,把设计思想和统筹管理贯穿整个项目。

说到信息化,你知道,➔BIM要出场了。

第四个问题:BIM能帮装配式什么忙?

如果你去查BIM和装配式,那结果同样是一片大好。这两个目前建筑业如日中天的火热词汇,似乎只要一碰撞,就能产生出无限的火花。

这二者的结合,目前能拿得出手的,主要有这么几点:

➤ 利用BIM在设计阶段精细化建模,拆分模型;
➤ 利用BIM的模块化设计来设计出可重复利用的构件,建立自由组合的模块库;
➤ 利用BIM技术的自动统计功能和加工图功能,实现工厂精细化生产;
➤ 利用BIM技术实现现场吊装和施工模拟,优化装配式施工。

这几点你都可以查的到,咱们也就不展开说了,可是这些应用背后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

这些拆分模型、精细化设计、生产加工图、吊装模拟等工作,由谁来完成?

BIM可以提高这些工作的精确度和效率,但BIM不能帮你思考。如果一个团队没有人知道该怎么拆分模型、连接节点该怎么处理、现场该怎么管理、施工该遵循什么工序,那无论他们是否使用BIM,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在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下,BIM和装配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

➤ 同样有大幅度的政策扶持——这间接证明了他们还不是人们自愿接受的技术;
➤ 同样有中国特色,为了获取政策优惠,有人做「先设计,后翻模」的「假BIM」,也有人做「先整体,后拆分」的「假装配式」;
➤ 同样是听起来很简单,很新潮,实际上还有大量尚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 同样缺乏普遍有力的行业规范;
➤ 同样尚未打通不同生产角色的协作环节;
➤ 同样在国外有成熟经验,被很多人看好,但还需要时间逐步发展。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这两个技术在国内,都还不成熟,都还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被解决。

用BIM助力装配式,就是用一项不成熟的技术去帮助另一项不成熟的技术。这两者目前与其说是两位大侠强强联手,不如说是难兄难弟抱团取暖。

可能你会说,不对啊,你看人家万科,BIM加装配式,搞得风生水起啊。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正如你不是正在开发无人驾驶的谷歌,也不是正在造宇宙飞船的Space-X,一项技术越是经常作为一流公司的技术被报道,越证明它还没有普及。

那么未来它们真正的结合会是什么样子呢?咱们通过这几张图来预测一下:

本来IT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是三个独立的行业,后来人们在这几个领域的跨界处找到了各自提升自己的方法:

IT业和制造业的跨界处,就是数字化制造;

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跨界处,就是装配式建筑;

建筑业和IT业的跨界处,就是BIM技术。

你看,中间还有一个区域,那里代表了未来。但是想要进入「跨界的跨界」这个中间区域,就需要在第一层跨界的地方,发展到足够深才行。

刚才咱们说了这么多,你能知道,建筑业和制造业结合处的装配式,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设计规范、比如怎样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比如安装和管理、比如建筑思想和工业思想的融合等等。

同样,建筑和IT行业跨界处的BIM技术,也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跨专业协同、比如信息编码的统一、比如数据输入和传递的规范等等。

未来,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跨专业设计人员之间的数据可以被管理,设计和施工之间、施工到运营维护之间,整个行业中所有的数据都能够无缝的传递和管理,只有这样,BIM才能够进一步把数字化这只手伸向行业之外——也就是制造业领域。

而那个时候,作为建筑业和制造业跨界处的装配式技术,必须发展出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法和管理模式,让BIM可以去「数字化」。

同样,装配式建筑和数字化制造这两者也必须深入合作,互相渗透出一套同时满足两个行业的生产模式。

这三个跨界领域进一步的结合处,就是建筑产业化。

还没完,等待在未来的,还有3D打印技术,一旦它成熟的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那「模数」就不再是阻碍工厂批量生产的难题了,任何形状的构件对于工厂来说,加工成本都是一样的。

还有大幅度提高制造效率的机器人技术,给计算机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未来这些技术再融合到这个产业圈里,跨界再跨界的结合,我们已经无法预测它会成为什么样子,只能胡乱给它起个名字叫:

超建筑。

所以,今天BIMBOX给你讲了这么多,目的不是泼现在装配式和BIM的冷水,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这两个技术都是朝阳产业。

区分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很简单,首先看它是不是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看这些问题被解决后是不是可以让行业进步。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在世界的角落诞生。这让不愿学习的人充满愤怒和焦虑,也给了终生学习者无限的机会。

但是你需要知道的是,跨界和技术飞跃,绝不是咱们画这几张图这么简单。每一个行业之间的结合,都有成百上千的具体问题需要被解决,任何一个人,也都只能成为这个变革浪潮之中一滴小小的水珠。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比如有这么个理念:未来科学可以把人类寿命延长到200岁。你可以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并立志当一个科学家,但无论你把这个事怎么吹上天,它都永远不能自动实现。

你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只能投身进去,去解决大背景下的一个小问题,比如,计算机模拟基因运算,比如器官克隆移植技术。只有这样,将来科学把人类寿命延长到200岁这个事,才有你的一份。

当下,无论是想投身于装配式浪潮还是BIM浪潮,我们给出的忠告都是:未来很美,机会很多,面对具体问题沉下心来精耕细作,不要被大概念冲昏头脑。

如果你想详细了解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发展,光看几篇公众号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这儿给你推荐一本书:《从砌砖到装配-亲历我国建筑工业发展六十年》,作者陈振基教授是中国住宅建筑和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工业化的先驱,这本书凝结了陈先生六十多年的探索和心血,绝对是满满的干货。

硬广:更多关于BIM与建筑业新技术的文章,欢迎关注签名里的专栏或公众号「BIM清流BIMBOX」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孙彬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BIM 今后的趋势归进是施工总承包还是设计总承包?
设计公司或设计院在做绿色建筑上主要的软件有哪些?以及在原有专业基础上,需要学习什么技能?

颈椎病有什么症状?



骨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有三类:腰腿麻疼、膝盖疼、颈肩痛。其中,颈椎病是造成颈肩痛最常见的原因。

由于颈椎病患者众多,我搜集了下大家的常见疑问,做了这个"你好,颈椎病"的系列科普。让大家通过几篇文章,科学的认识颈椎病,才能做到正规的治疗和预防。

这是本系列科普的第一篇,先来讲讲颈椎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得颈椎病的人多吗?年轻人会得吗?


人群中,约15%的人患有颈椎病。也就是说,每6~7个人里就有一人患有颈椎问题。在美国,50岁以上的人颈椎病发病率为25%,60岁以上的人为50%。可以看出,颈椎病的患者相当多,所以当大夫给你诊断为颈椎病时一点也不必意外。

在大家的传统观念里,颈椎病是到老了才会得的病。但是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手机电脑等使用时间的增加,颈椎病人群正在年轻化。在门诊我接诊过的最年轻的颈椎病患者仅13岁,二十七八岁、三十四五岁得颈椎病的人多了去了。


二,什么是颈椎病?





图中红色的部分就是人体的颈椎,它是由7块椎骨从上而下排列组成的。在这7块椎骨之间,有从上往下走的脊髓,脊髓就像我们的黄河一样,从颈椎一直流淌经过胸椎,再到腰椎,再到骶椎。其中颈椎处于这条河的上游,如果颈部的脊髓出状况,下游的全部脊髓神经都可能受影响。所以颈部脊髓的严重损害常导致截瘫,所谓截瘫,就是从某一个水平面以下的所有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均丧失。相当于上游被截流,下游就没水了。脊髓如下图黄色部分。





而每两节椎骨之间,会从脊髓发出神经,就相当于黄河发出的一条条支流,每经过一个省份,就发出两条支流,一条往左,一条往右。这些支流是流到肩臂和手去的,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相当于这些支流是灌溉肩和手的农田,如果支流出了状况,农田里的庄稼就会出问题。颈部发出神经往上肢走的示意图如下:




除了往下和往两边发出的神经之外,在这7块椎骨两旁,还有两根往脑部去的血管,叫做椎动脉,如下图。



这个示意图中,中间黄色部分是一块一块的椎骨,两边红色的部分就是椎动脉,那几根像脚一样伸出来的就是神经根(就是上面提到的神经的根部)。椎动脉是往脑子里面供血的,所以椎动脉如果受到挤压而出现血管狭窄,脑供血就会不足,会有头晕等症状产生。如此之外,还要提前给大家说的一点是,在这些椎动脉的血管表面,分布着一些神经纤维,叫做交感神经。当它们受到来自于骨赘等的刺激时,不仅仅会引起头晕,还可能造成恶心、心慌、胸闷、天旋地转等,这个后面会提到。

在每两个椎骨之间,还有一个圆盘,这个圆盘相当于一个减震的垫子,叫做颈椎间盘。还是下面这张图,两个骨头之间,灰白色的部分就是颈椎间盘了。下面两个图是从正面和侧面看他们的样子。




通过这几张图,我们应该了解到颈椎除了椎骨之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结构:脊髓、神经根、椎间盘、椎动脉以及椎动脉表面的交感神经。这些结构任何一种出现病变,都称为颈椎病。而造成它们出现病变的原因,就是长期的颈部姿势不佳、颈椎退化、骨赘增生、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等。除了这些内部结构外,颈椎后面和肩胛骨区域有众多的颈项肌肉群,它们负责维持颈部和头部的运动和姿势,保护颈椎的稳定性。随着不良姿势造成的肌肉劳损日积月累,会出现这些肌肉的酸痛、僵硬,继而出现颈椎的不稳定,所谓颈椎的不稳定,就是本来上下两个椎骨是共进攻退的,在低头和仰头、转头时是一起活动的,像一个整体,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把他们固定在一起的韧带变得松弛,于是在脖子活动时,原本一起活动的椎骨现在相互之间还有错动,这种椎骨间不正常的过度活动就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骨赘的形成、椎动脉的挤压、交感神经的刺激和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刺激,产生更严重的颈椎病。

下面,我们就把几种颈椎病的类型讲解一下。


三,颈椎病有哪些类型?出现哪些症状说明我得了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


这可以理解为其他所有类型的颈椎病共同的早期阶段。也就是前面说过的,颈部的肌肉酸痛、僵硬。这是大脑给我们的一个警告,告诉我们,我们颈椎周围的肌肉已经很疲劳了,如果再不注意,就要得更严重的颈椎病了。很多患者因为脖子疼,到医院拍了一个X片,报告上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者说颈椎反张,这些都说明存在颈椎的退变,这种情况下往往也伴有颈部肌肉的劳损。





这种肌肉酸痛不仅会表现在脖子后方,也会表现在两侧的颈肩部和肩胛区:












当你出现了这些情况,你真该好好注意了,此时的颈椎病还属于早期,还不必吃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减少玩手机用电脑和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葛优躺,不要躺着脖子和头靠在床头看电视,不要低头办公一次很久等,结合合理的按摩、热敷和锻炼,可以缓解甚至治愈。可是如果你仍然执迷不悟,你将难以避免的出现下面几种更为严重的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如果你仔细的看了前面的内容,神经根这个词你就不会陌生。所谓神经根,是从颈部脊髓发出,发往胳膊,支配肩、臂、手的神经的起始部位

神经根从脊髓主干上发出后,需要穿出颈椎骨之间,才能正常传递到上肢。但是恰恰就在它穿出颈椎骨的时候,经常受到因为退变而突出的颈椎间盘或者骨赘(骨质增生、骨刺)的挤压。






神经是很脆弱很娇嫩的,它们一旦受到挤压,就会产生相应的症状。

以我们江苏为例,长江流经江苏,分出8条支流(只是举例),一条灌溉南京,一条镇江,一条常州...等等。现在灌溉镇江的这一条支流在从长江分出来的分叉处河道被堵塞了(某根神经根受压),水流就会变细,镇江的供水或者灌溉农田就会出现问题(感觉异常或者麻木、疼痛、酸胀等,还有的会有运动功能障碍),如果堵塞更严重些,完全没有水流了,那镇江就要断水了,所有的感觉、运动功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每条神经根发出的神经都有它所支配的区域,在这块区域里的感觉、运动都受其控制。所以有的人颈椎病是肩膀出问题,有的是胳膊的症状,有的是手的症状。这也就是平时我们经常有的一个概念,就是手臂麻疼,很可能是颈椎病。这种因为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颈椎病,就叫做神经根型颈椎病。

这里要强调一点,有些人并不一定是麻木或者疼痛,而是感觉异常。比如觉得手臂发凉,或者发热、或者像虫爬一样等等,都是因为神经受到刺激而出现的异常感觉。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而其中80%的人是不需要开刀的。可以通过用药和牵引、带颈围领、改变姿势和枕头等得到缓解,但可能会经常复发。

也不是所有手麻的都是颈椎病,临床上常常会有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症、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等误诊为颈椎病的,这个需要专科医生的仔细分辨,不是病人查几篇科普就能够明白的。

本篇仅介绍颈椎病,不讨论具体治疗。关于治疗,请查阅"你好,颈椎病"系列科普(二):颈椎病该怎样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上面已经讲到了椎动脉和椎动脉上分布的交感神经,也知道了椎动脉的血管是去往大脑,提供一部分大脑血供的。那么,当颈椎骨质增生挤压到椎动脉时,自然会出现脑供血不足的表现,诸如头晕、眩晕、眼花、耳鸣等(并非全部症状同时出现),严重的可能突然倒地,但是意识是清楚的,这些情况在颈部突然转向或者后仰时更容易发作,因为这个时候颈椎对椎动脉的挤压和刺激更严重,也有些人是一觉醒来发作。

除此之外,前面也说了,年龄大了以后颈椎椎体之间会因为韧带松弛而不稳,相对活动度增加,反复牵拉和刺激椎动脉表面的交感神经,而增生的骨赘也会刺激这些神经末梢。而这些神经末梢有个特点,受刺激后会引起椎动脉痉挛,也就是血管"抽筋",一阵一阵的变狭窄,从而导致上述脑缺血的头晕、天旋地转、眼花、耳鸣等症状,还可能会同步出现其他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心慌、胸闷、头痛、恶心、心烦意乱等等。

这种颈椎病也是所有颈椎病类型里平均年龄最大的,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因为无论是骨赘还是颈椎不稳,都是颈椎退变衰老的现象。

同时,椎动脉型颈椎病也很容易和很多其他疾病混淆。比如经常会引起头晕眩晕耳鸣的耳部疾病,还有少数人是脑子里出了问题,还有一些人是椎动脉本身狭窄或者闭塞,所以得了这个病的病人经常在耳鼻喉科、骨科、神经内科等多科室之间查来查去。

对于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尽可能选择保守治疗。比如带颈围领(稳定颈椎,可带3-4周,不能久带,不然颈部肌肉会萎缩僵硬),注意日常姿势、吃一些药物(需要专业医生指导)、避免快速转脖子等,等到没有被挤压的那一侧的颈动脉慢慢代偿变粗,可以达到缓解甚至长期不发作。当然也会有小部分人,保守治疗无效,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就到了不得不手术的地步。



脊髓型颈椎病


这是颈椎病里最严重的类型。一经确诊,应该尽早手术。

这一种类型的颈椎病大多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骨赘增多、颈椎管狭窄等共同挤压脊髓,使得脊髓逐渐变性损伤,产生严重的甚至不可逆转的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常常出现下述症状之一或多种:

①双脚发软、走路不稳、像踩棉花的感觉。

②对双下肢控制变差,走路变慢变笨拙,常摔倒。

③胸部腹部有被带子束缚住的感觉。

④大小便异常、排便困难或失禁。

⑤男性性功能障碍。

⑥双上肢肌肉萎缩、笨拙、无法完成精细活如扣扣子、写字、穿针等。

有这些情况,就要及时就诊。

脊髓型颈椎病就像是河流的主干河道被侵占了,下游就会变细,所有支流都受到影响。而且,这种侵占时间越久,支流的广泛的农田就会逐渐干枯、坏死,不可挽回

所以脊髓型颈椎病一定不能讳疾忌医和延误治疗。时间就是脊髓,时间就是功能


交感型颈椎病

这是颈椎病里最复杂的一种类型。

复杂在交感型颈椎病的病人,一个个都嘴上说自己又是头晕头痛,又是恶心呕吐,或者耳鸣心慌,或者睡眠障碍,或者心烦意乱等等,但是查来查去都没有什么阳性结果,很难确切诊断

它是由颈椎退变的多种因素导致刺激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产生的上述症状。诊断也困难,治疗也困难,还常常和椎动脉型颈椎病一同出现(椎动脉上也有交感神经)。这种颈椎病治疗上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大体相同,但是由于难以确诊具体引起病变的位置,所以手术治疗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常常采取保守治疗。由于本病常常睡眠状态不好或者情绪波动后诱发,所以改善睡眠和调整心态,也是很重要的治疗


通过这篇科普,大家应该对颈椎病的大概情况很了解了。总体来说,颈型颈椎病是大多数颈椎病的早期表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类型,最严重的是脊髓型,最复杂的是交感型和椎动脉型。

你是颈椎病吗?

你可能是哪种类型的颈椎病?

你现在心里清楚点了吗?

下一篇,我们来讲讲颈椎病的具体治疗。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骨科医生王杨雨凡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关于阑尾炎,普通人有哪些需要知道的知识?
膝跳反射每个正常人都有吗?

联乘...背后的意义

联乘 (Collaboration or Crossover) 在我们鞋圈内是一个众人皆知的词语,是我们鞋圈内的经常讨论的一个大话题,每每当我们听到联乘这两个字的时候,都会竖起耳朵,来仔细听清楚。


联乘是什么?有仔细想过这个词语给予我们什么意思吗?


正规来说,联乘是两个不同个体的单位,可以是商家/品牌/个人/团队/艺术家/明星等等,双方面或者多方面地一起地合作一项事情,一起投入自己独特的创作灵感,一起制作出一样商品,再一起合力推广这一件商品时,都用上彼此的品牌名字,甚至自己身体力行去宣传。



联乘的形成,是正面性的,就是合作单位们共同地对着某件事情,彼此无私地投入自己的创意,脑力碰撞而创造出来的商品,如果有好的化学效果,出来的商品,会带有独特的碰撞成果,会带给市场新的冲击观感。联乘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把原有的商品,套上新的创意,来试探性地测试市场反应,然而也能够从市场的欢迎程度,来帮助彼此之间创出一个新思路,新角度,新做法,甚至新的商业蓝图。



想想看 Undercover 和耐克合作的逆走 Gyakusou 系列,Undercover 的主理人高桥盾用着耐克的资源,从而设计出很有都市时尚感的跑步装备,一方面确实给了时尚爱好者有了很舒服而且很时尚的跑步装备,另一方面也帮助耐克铺排了未来跑步装备的新思路,耐克得以从逆走系列的销售数据而知道可以研发那个产品,把它大众化。



当一个联乘的商品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品牌方就会打铁趁热,推出类似的商品,把它最大利益化,所以因为这样,你就看到了"小椰子","简化版 NMD"类似这种产品,就是因为联乘的热度而衍生出来的商品。这一种稳赚钱的做法,在我们球鞋圈子内,其实仔细观察一下,是司空见惯的。

联乘也有着推广区域化的特性,就如果某品牌要主打某市场,就会和某市场的知名潮流单位来搞个联乘,然后得以在当地得到认可,也得到更大的知名度,就像以前耐克和 Clot 合作的 Nike Air Force 1World 联乘,再和之后的 ACU 联乘,确确实实地在帮助彼此在中国开区了街头潮流的商业蓝图。

摊开来说,有时候联乘是一种很现实的利益关系合作。就可能是不太知名的品牌 A 给了当时很火的品牌 B 大量的好处,或者比较占好处的利益交换,就让 B 给着 A 做一些联乘,来帮助品牌 A 创造一些品牌热度。这就好像当时的 Asics 找上了 Ronnie Fieg 来设计 Gel-Lyte III ,直接在那一年帮助 Asics 重回球鞋爱好群的视野。

Asics 和 Ronnie Fieg 的联乘策划也体验到了商业的现实,Asics 没和 Ronnie Fieg 合作之后,不能再维持品牌的热度而导致了后来的销售疲劳,而 Ronnie Fieg 却成功地给自己增添了一张很好的品牌历例,而得以用此往高处攀爬。说到这里,最厉害善用与联乘这东西的人,应该就是 Virgil Abloh 了,一个看起来被耐克完全榨干了商业价值的耐克 Off-White 联乘,Off-White 这品牌差不多被耐克定型了的品牌,简直某程度上也算是限制了 Off-White 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可是 Virgil Abloh 却能够看透这一切,借着和耐克合作的光环,自己把自己自荐进去了 Louis Vuitton。

有些潮流品牌,很善于把握联乘这一个方程式,就一直地和其他商家合作,授权给商家用上自己的东西,彼此来达到庞大的利益。可以算是一个很轻松的做法,自己之前创造的东西交给于商家推广发售,然而自己得以专心地创造其他东西,这可是一种聪明人的营销策略。写到这里,我第一个想到了,就是众多的 Kaws 联乘。

说到善用于联乘的品牌,除了阿迪耐克,就是现在大火的 Supreme 了,Supreme 每一季都有固定的联乘,不用深思就能数出来了就有 Vans,Dr Martens,The North Face,Undercover,Nike,Nike Skateboarding, CDG, Independent 等等。一个街头品牌能够达到如此火爆,可以知道联乘商品带来的无形效应,是何等地重要。

可是一个那么善于经营联乘的品牌,也会陷入创意困境的状况,其实可以想象得到,联乘如此频密,哪有可能每一次都得以碰撞出到精品啊?所以说,有时候联乘的意义,就是不带着任何意义,完全就是圈钱的炒作。至于如何分辨出那个联乘是精品,那个联乘是忽悠圈钱的,从市场热度和未来的炒价得以看得出来。可是对于一发售就售罄的品牌方,却不太在乎了。

消费群其实也是一种处在被动的状况,一直被众多媒体推广各个部位联乘的资讯,很难去分得清楚哪一个是值得买的,而且每个人的心目中,值得买的定义难以定义,如果只是对着未来市场价值来购买联乘商品的消费群,他是看上保值的状况,还是设计者的用心?可是如果为了情怀就而购买,会不会因而不小心拥有了过多的垃圾商品?

联乘确实是可以帮助品牌带来很多正面效应,不然市场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联乘商品了,可是联乘商品后面含着的意义,却没有人有耐心去了解和深度探讨,这算是现时代消费群的形态吧。所以说,当你对着联乘商品屡追不放,你有想过是为了什么吗?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阿Nel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周志芳:法律人的职业选择

作者:周志芳

工作单位:建纬(深圳)律师事务所

职务:合伙人

微信公众号:地产与工程法律观察(jianweishenzhen)

(原文于2016年刊登于建纬官网:筑星计划丨星空夜话第四期:法律人的职业选择-建纬专栏-上海市建纬(深圳)律师事务所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主要会从个人体验和经验角度出发来谈谈对于法律职业选择的体会,希望能对各位就业有所帮助。

关于法律人的职业选择,大体可以几类:第一类是法官、检察官,相当于公务员系列,但主要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第二类是公司法务,包括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法律支持工作。第三类是进入律师事务所,从律师助理逐步成为职业律师、合伙人;第四类则主要是做非法律工作,包括公检法之外的公务员、在公司中做业务或协助管理工作。当然这里面也还包括在律所做行政支持的工作,包括律所管理、品牌运营、营销等等。今天我主要与大家沟通前三类的职业选择。

其实职业选择无谓好坏,或者正确和错误与否,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衡量标准是看自己的性格特点是否契合职业需求。简言之,就是是否最适合自己。比如说进入公检法系统,虽然也是从事法律相关的职业,但仍属于体制范围内,所以这个职业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层级,二是稳定性。在当前的法制环境下,在公检法系统中需要受到层级限制,但相对而言稳定性强,旱涝保收。如果性格比较保守、偏于安稳,那其实是比较适合去公检法系统。当然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如果有志于从事仕途的话,那进入公检法和公务员系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进入到银行、金融机构或其他公司做法务也有较强的纪律性和管理性,而且虽然在公司法务、风控部门同样也属于法律职业,但更多的是一个后台支持性部门,而不是前台业务部门。法务人员的许多工作需要协调各个不同的部门,了解不同部门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接外部律所,传达公司的法律服务需求。所以公司法务虽然也是法律相关职业,但是协调性、管理性的事务会更多一些,而法律专业性事务则相对会较少。但是企业法务的稳定性和加班强度可能会不如律所。同时,公司法务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相较于法律专业能力,对管理能力及对整个公司协调运作能力同样看重。所以公司法务更偏重于从公司需求角度出发,也就是说从甲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先做公司法务后再到律师事务所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明白律所应该如何去服务、提供怎样的工作成果、如何能够契合公司的需求。

还有一类职业选择就是进入律师事务所。律所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比较纯粹的。我这里说的纯粹,主要是针对公司制、团队化作业的律所。因为如果你进入的是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律所,或者是1个律师带1〜2个律师助理的律所,可能更多的是要在法院方面投入很多的精力,而且也不是简单和纯粹地集中在法律事务专业方面。一些有一定规模,采用团队化、公司化发展的律所,人际关系相对的比较简单,而且专业性非常强,因为大部分时间是在反复不断地处理同一个领域的专业问题,相对于公司法务而言,无疑会更加专业性。我们在面试一些求职者时,经常也会感受到的一种明显体验和感觉,那就是公司法务确实擅长从商务、公司管理、业务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法律问题,但在文书写作、法律问题分析等方面会稍逊一筹。所以结合公检法、公司法务和律师事务所的职业特点来看,就专业性而言,律师事务所毫无疑问是最为专业的。但是进入律所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工作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加班强度大。

对于法学院应届毕业生而言,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首选律师事务所,可能在工资待遇方面不如进入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从事法务工作。选择公检法的话,由于公检法除了正常工资待遇外还会有一些相关福利,可能也会略优于律所事务所。

但从长远来看,其实在律所的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和增长速度、幅度是非常可观的。以我自己为例,2003年我刚刚来到深圳,进入到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助理工作,那时候的工资待遇是基本工资一千八。而当时我的高中同学在深圳金融机构或者是在公务员序列的,已经可以拿到一个月将近七八千的工资。当时我感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也不太愿意去参加同学聚会,但是在过了几年之后,当我遇到他们在聊发展前途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工资待遇的增长空间已经不是特别大了。如果以绝对工资薪酬对比的话,我的待遇已经远超他们。

前段时间,我做公务员的同学都和我开玩笑说要去考律师证转行律师。当然他不仅仅是因为薪酬待遇,主要是因为做公务员的路越做越窄,除非是有比较好的家庭背景和长袖善舞的交际能力。公司法务其实也面临同样的境遇。因为公司法务作为后台支持部门,能够向上发展的空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除非转岗业务部门或者脱离法务的专业岗位进入到核心管理岗位,否则基本上做到高级法务经理或是首席律师就已经到头了。而首席律师其实也很难进入到公司核心管理层,除了个别的对法律工作特别重视的公司外,实际上法务的发展空间是十分有限的。

相对而言,律师是一个专业度、经验值和市场需求价值正相关的行业,你的经验越丰富,就越值钱。这一点是律师职业与公检法或公司法务的一个重要区别。所以选择律师行业,你可能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大量加班,但工资待遇仍不如选择其他行业的同学,你承受的压力会比较大。但是因为你每天面对新事务,每天研究解决新问题,你在不断地积累自已的经验值。而且你脱离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专注于专业问题,所以专业能力的提升非常迅速。

选择进入律师事务所,要到一二线城市,选择采取公司化、团队化管理机制的律所。最近我进行了多场面试,前来求职的,有许多是从中小律师事务所或者一些仍然采取单打独斗的传统型律所出来的。我与这些求职者聊起时,他们都有一种非常强烈和迫切的感觉,就是在一带一或采取单打独斗的律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是比较受限制,而且专业能力会存在比较大的缺陷。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这些律所也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当事人、法官直接进行沟通,但在专业积累方面,相对而言不如在团队中一起发展、一起成长并有着比较明晰的专业方向的律所。

另外,进入一些知名、品牌律所,除了福利待遇会较好外,还有一些隐形的成长机会。在这样的律所里,你所服务的客户、服务的对象都会是一些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的法务团队及成熟经验和做法,对于律师而言是很好的成长素材。以建纬为例,建纬服务的都是一些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我们在这些客户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汇总实际上也就成为了律师和律师助理们学习成长的重要素材。

归纳而言,我认为,如果从自己长远发展看,你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不断增值的人,而且又不太喜欢处理人际关系的话,那我觉得进入律师事务所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进入到公司法务,在专业方面的要求不是那么强,但是对于管理协调和沟通方面的要求则会高一些。

谈到现在,可能同学们还会有一些疑惑,那就是如果我是一个本科生,需不需要再继续攻读研究生?

对于这个问题,从我们招聘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必然。因为其实我们在招聘的时候最为看重的是本科学校的学历。我认为,对于法学本科毕业生而言,如果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那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再去考研究生。如果将在读研究生三年期间换做工作经验,从工作中获取的经验和技能,其实会比研究生时代学到的知识更有价值。因为在读研究生期间,你实际上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而且在学校里的分析路径和思路与实务中的处理方式和路径其实不太一样,本科的学历足矣。

说了许多,其实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就是不要太纠结。因为无论做怎样的决定,你都可能会认为另一个选择可能会更好,后悔曾经的决定。但这种纠结的心态对于做好现在的工作可能会造成不利影响。无论你选择哪个行业,公检法、公司法务或是律师,都可以使你获得宝贵的经验值和技能。你在公检法系统的经历可以积累非常丰富的诉讼经验,到时如果转行做律师可以成为专业的诉讼律师。同样的,如果你通过做公司法务对公司的需求和公司管理有深入的了解,到时也有助于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公司业务。行业选择固然重要,但职业选择可以转换,最重要的是,干一行,就将工作做到最好,或者将能力范围内的事务做到最好。换句话说,真正重要的是做事的方法和做事的态度,这才是决定你在某一行业里能够达到何种高度的关键因素

问题摘要

Q:今年开始工匠精神的说法非常流行,我也非常认同这个理念,我想请教一下周律师您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律师的技术水平,以及很希望你能分享一下在做业务时经常使用的工具。

A:在律师行业做到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作为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工匠精神或者说追求极致,也是建纬所秉承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我们团队始终鼓励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做到精细,我们会在房地产业务链条中,我们会将一些细小的业务领域专门安排相应的律师和律师助理进行法律研究,并承办相应的法律业务。如此逐步积累,慢慢形成在业务领域内的专业优势。可能作为律师助理,从整体而言专业度和经验值难以赶超资深律师,但如果在一个细分领域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就可以在某一专业领域超越其他人。这也是年轻律师的一个发展机会。

至于平时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在线画图软件,如 Process On,思维管理软件,如思维导图、X-mind;律所管理软件,如钉钉、印象笔记等。

Q:您对于研究生同学的研究生专业和从事律师工作的业务方向不一致的情况怎么看?谢谢

A:其实专业方向不一致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核心的是法律基本功。而这种法律基本功更多的是你在本科时候所形成的对于法律体系的理解和法理知识。在研究生阶段,可能更加侧重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通过专题或更深入的研究来形成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但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与实务需求并不一定完全契合。所以我觉得专业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关键还是看你的法律基本功、研究问题的方式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建纬(深圳)律师事务所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单位被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律师辩护策略有哪些?

单位被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律师辩护策略有哪些?

曾杰:广强律师事务所·金牙大状刑事律师团队(金牙大状律师网)非法集资犯罪辩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本文连载于《曾杰金融犯罪辩护日记》,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与抄袭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正文:

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单位犯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第二款,单位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单位犯罪,就是指以公司、单位为主体,实施非法吸存、非法集资的行为,其特点就是以由单位决策非法吸存的手段和方法,用单位名义实施非法吸存的行为,同时集资款和所得归单位所有。

在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多以单位形式组织实施(比如某些P2P平台、消费返利电子商城等),有的还包括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和关联单位,就有明显的集团化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在立案时做法不一,有的对单位立案,有的不对单位立案,有的被立案的单位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的仅对最上层的单位立案而不对分支机构立案等等,但是总体而言,对于单位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把握,主要考察相关被指控的非法集资活动是否由单位决策实施;单位的员工主要按照单位的决策实施具体集资活动;相关所得归单位所有,经单位决策使用,收益亦归单位所有。但是,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单位设立后专门从事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应当以自然人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对单位如何处罚?

我国对单位犯罪的,采取双罚制,就是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比如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8年第6期的宝塔湖公司、惠庆祥被控非法吸存案,该案中,宝塔湖公司就是作为被告单位,被法院认定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罚款50万。而被告人惠庆祥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董事长,也承担了刑事责任,被判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40万元。

在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的入罪标准往往比自然人犯罪要高(刑事立案标准:个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而对直接负责人的处罚也会相对与自然人犯罪较轻。因此在该类案件的刑事辩护中,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该看案件是否构成单位犯罪,而避免自然人犯罪更重的处罚。

明明是单位犯罪,但公诉机关认为是自然人犯罪怎么办?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其实很明显构成单位犯罪,但侦查机关却以自然人犯罪立案,公诉机关检察院也仍然以自然人犯罪起诉,忽视案件的单位犯罪特点。

此时,律师就应该在大胆向检察院和法院提出案件属于单位犯罪的相关证据和事实,因为根据《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对于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案件,检察机关只作为自然人犯罪案件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及时与检察机关协商,建议检察机关对犯罪单位补充起诉。"

但实践中,检察机关往往不会补充起诉,于是该会议纪要又提出:"如检察机关不补充起诉的,人民法院仍应依法审理,对被起诉的自然人根据指控的犯罪事实、证据及庭审查明的事实,依法按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并应引用刑罚分则关于单位犯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有关条款。 "

这表明,即便公诉机关没有以单位犯罪案件起诉,但如果辩护人有充分的依据证明,案件是单位犯罪,比如相关非法集资的决策和方案设计是由公司、单位决策的,有相关的会议纪要和口供为证、相关的集资宣传材料,是以单位、平台、公司的名义发放的,相关的集资款是进入的公司、单位的专门账户(该账户有可能是对公账户,亦有可能是私人账户,但是由公司管理),同时公司还有其他正常的业务等等,辩护人如果能将该类证据系统化的整理,就应该在法庭大胆提出,而不是认为公诉机关没有以单位犯罪起诉,就不能做单位犯罪辩护。

这是在单位涉嫌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件中,为自然人作有效辩护的策略,但是,如果辩护人为单位辩护,是否有相关的策略和无罪案例可以参考?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辩点解析:单位被控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无罪案例

无罪辩点:相关涉案款项没有进入单位账户,资金也不由单位支配、使用,相关自然人的行为不能代表单位的整体意志,因此单位不构成犯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也就表明,如果单位被指控犯罪,但是辩护人如能证明单位是被个人利用,导致被错误指控,律师是可以为其做无罪辩护的。

比如在(2016)桂03刑终114号蒋某被控非法吸存案中,被告人蒋仕君、廖新艳在借条上盖有灌阳诚某某公司的印章,但二人所借的集资款项并没有入灌阳诚某某公司账户,也没有证据证明该资金为灌阳诚某某公司支配、使用,因此法院认定,蒋廖二人的行为不能代表单位的整体意志,其行为纯属个人行为,属于自然人犯罪,故对被告单位灌阳诚某某公司不以犯罪论处,指控罪名不能成立。

类似的案例还有(2016)冀0183刑初第157号,(2014)灵刑初字第149号等案件,该类案件中,单位被检察院起诉至法院,但法院认定单位无罪,避免了被处罚的境地。

无罪辩点:涉案组织不具有法人主体资格(如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人独资企业或其他非法人团体),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关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的单位,是不是一定要有法人主体资格?不一定,一些单位的内设部门、分公司或相关社会团体,虽然不具有《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资格,但同样可以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

这一点,在2001年《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就提到,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实施犯罪行为的处理。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关于这一点,201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关于办理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也有更明确的指导,其提到,对参与涉互联网金融犯罪,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是否追究其刑事责任,可以区分两种情形处理:(1)全部或部分违法所得归分支机构所有并支配,分支机构作为单位犯罪主体追究刑事责任;(2)违法所得完全归分支机构上级单位所有并支配的,不能对分支机构作为单位犯罪主体追究刑事责任,而是应当对分支机构的上级单位(符合单位犯罪主体资格)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司法实践中的确有案例判定,被指控的单位不具有法人资格,不构成犯罪,因此笔者认为此问题在法理上并无争议,但在实践中,可以是具体情况进行策略选择。

比如(2015)邯市刑终字第191号武安市大正教育运输服务站被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案中,法院认定,根据卷内武安市大正教育运输服务站的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记载,武安市大正教育运输服务站不具有法人资格,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的主体,故原判认定原审被告单位武安市大正教育运输服务站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并处以罚金不当,应予纠正。原审被告单位武安市大正教育运输服务站无罪。

类似案例还有(2013)丰刑初字第430号和(2016)黔0222刑初237号

无罪辩点:未到立案标准

在实际办理案件中,如果单位被指控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辩护律师要注意从被指控的集资数额入手寻找辩护点,由于本罪的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要远远高于自然人犯罪的标准,因此可以考虑从数额扣减的角度入手,比如是否有重复投资,是否有预先扣除利息,是否存在复利投入,是否存在无息借款、借款人是否是近亲属等等可以扣除数额的情况。

典型案例如(2017)晋11刑终32号案件,公诉机关关于被告人郭某甲的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指控,因被告人郭某甲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不仅有其本人签名,还盖有文水县恒通达超市、文水县恒通达商贸有限公司印章,且公司账册中也有记录,该行为应为单位行为,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应为100万元,本案吸收存款数额为36万元,故被告人郭某甲的行为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单位犯罪的立案标准:

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二十八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百五十户以上的;(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广强曾杰写于2018年5月7日,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与抄袭。)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广强曾杰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为什么至今仍有人对男人打游戏持有偏见?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每一个将网络游戏作为爱好的人,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每周全身心花在游戏上的时间有多少,而全身心用来陪伴家人的时间又有多少:)


先说几个调查数据:

其实网络游戏损害伴侣关系并不是在中国才特有的现象,即便是在欧美这种早已工业化了上百年的国家,网络游戏损害伴侣关系也是一个普遍现象——70%-75%的夫妻自我报告认为他们的婚姻关系受到了游戏造成的负面影响(Ahlstrom et al., 2012)。更有趣的是,很多网络游戏爱好者对自己玩游戏会影响伴侣关系是不自知的:仅有20%的游戏玩家认为自己玩游戏会对非玩家的另一半造成关系困扰(Cole & Griffiths, 2007)。


我之前在另一个回答里提到过,其实单机电子游戏的成瘾性和危害性都远小于网络游戏,但是大家经常将两者放在一起说,其实是忽略了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重度玩家来说,网络游戏的娱乐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自我放松,网络游戏的重度玩家在游戏里都往往有不少于十来个固定的队友,更不提公会里上百人的社交关系维护了。

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一旦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交网络,势必就要花不少精力去维护、巩固,因为进化带来的本能让我们害怕社会排斥、愿意付出努力去获取归属感。研究也表明,与单机玩家相比,网络游戏玩家会认为游戏里的朋友更有趣、更值得交流,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而非线下(Ng & Wiemer-Hastings, 2005)。

然而人类在维护社交关系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著名的"邓巴数"表明普通人能够维护的社交圈子只能在150人以内,这一论断得到过不少实证支持。可以设想,当玩家花费精力去维护了一个几十人的线上社交网络以后,还有多少精力可以留给线下的家人和朋友。研究表明一个典型的网络游戏玩家每周花在游戏上的时间为20-25小时,并且他们普遍报告自己线下的人际关系在恶化(Ng & Wiemer-Hastings, 2005)。


更重要的一点是,人类的社交关系通常是基于一种"互惠"的状态下建立起来的,线下的社交网络更容易体现出这种"今天你帮了我,改日我必当有所回报"的互惠实质,哪怕是自己的车临时坏了,找个朋友捎一程这种小事也能让彼此生活更加便利,更不提中国这种办很多事有熟人帮忙打个招呼都会轻松许多的人情社会了。因此我们花精力维护的线下社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只是单纯的精神层面娱乐,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男生不打游戏会显得"更成熟":因为他在线下有更多可以在有需要时真正帮得上忙的朋友呀。(当然我并不是要鼓励功利性的社交)


最后再加几句私货吧,很多人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名义认为网络游戏被污名化了,其实网络游戏本身确实没有问题,真正让网络游戏污名化的是背后为了提高玩家黏性的游戏运营商:一到节假周末必有大型线上游戏活动吧,玩家是选择跟家人旅行还是参加活动?隔段时间新出了个副本得去刷吧,可这段时间工作正好挺忙的欸怎么办?还有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有很重要强化作用的每日登录奖励......这些活动啊副本啊缺席个一次两次当然没问题,多缺席几次试试看哪个公会还要你参与?这都是我前面提到的维护社交关系做出的努力。


前不久《头号玩家》里几个主角从线上朋友到线下真挚友情的剧情确实让人挺感动的,不过最后的游戏开发者提到当自己想吃一顿午餐时,还是得回到现实。

我们在网络游戏里结交的朋友或许会在你伤心失意的时候拉上你一起去刷个副本让你重新开心起来,但能够给你拥抱让你不要逃避现实,陪你一起面对困难的,恐怕才是你真正最值得珍惜的人。


Reference:

Ahlstrom, M., Lundberg, N. R., Zabriskie, R., Eggett, D., & Lindsay, G. B. (2012). Me, my spouse, and my avat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playing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s (mmorpg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44(1), 1-22.

Cole, H., & Griffiths, M. D. (2007). Social interactions in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rs.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 Virtual Reality on Behavior & Society,10(4), 575.

Ng, B. D., & Wiemer-Hastings, P. (2005). Addiction to the internet and online gaming.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 Virtual Reality on Behavior & Society,8(2), 110.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熊希灵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7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如何评价「游戏《全面战争传奇:不列颠的王座》」?

纵观《全面战争(Total War)》系列多年以来的发展经历,那些成功的战役——例如《全面战争:罗马2(Total War: Rome II)》中的"高卢战记(Caesar in Gaul)"DLC以及《中世纪2:全面战争(Medieval II:Total War)》的"王国(Kingdoms)"扩展包等,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地点。

《全面战争传奇:大不列颠王座(Total War Saga: Thrones of Britannia)》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笔者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这个游戏在某些方面却有些炫技的成分。它的确包含了许多有趣的创意,然而在基础玩法的限制之下,这些创意很难凝聚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整体。

该作的地图是全系列中最为迷人和精致的一张。它以爱尔兰和大不列颠为模板,面积却几乎等同于《全面战争:阿提拉(Total War: Attila)》中的整个欧洲。与横渡埃塞克斯(Essex)的沼泽相比,在西苏格兰的崎岖海岸上行军战斗,将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战术体验。城外的村落和修道院显得格外生动,这也让整个游戏的乡村地区变得栩栩如生。

游戏中的一个回合依然是四分之一年的时间,军队的移动范围却没有因为地图的放大而提升。这样奇怪的设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游戏的沉浸感。例如,从朴次茅斯(Portsmouth)行军到因弗内斯(Inverness)的路程,往往需要行军好几年,然而在现实中,走得再慢的旅行者,徒步三个月也能走完。这不免让人疑惑——为什么设计师没有把每个回合的时间调整为一个月,甚至是一周呢?虽然我们对于游戏抽象化的处理早有预期,但是这样的设定未免也太不真实了。

此外,《大不列颠王座》引入了许多全新的机制,然而它们实际效果却显得参差不齐。最为显眼的改动,来自于士兵获取方式的变化。本作开放了全单位招募,玩家无需任何建筑,只需在单一的募兵界面中不断地提升科技,就可以获得更加强大的部队了。鉴于招募到的士兵数量总是随机的,玩家们往往需要在少量的精兵和大量的杂兵之间作出取舍。笔者真的很喜欢这样的设定,因为它让游戏中的排兵布阵变成了一种艺术,而不是在游戏的后期无脑堆叠精锐部队。笔者必须作出战略决策,来确定精锐部队的部署,同时在某些战线上依靠手持尖棍的农民来拖住敌人。

在募兵系统以外,其他战斗相关的设定却变得过于简单。这使得游戏中的战斗,无论成败都显得有些索然无味。该作从《查理曼时代(Age of Charlemagne)》中借鉴了"战争狂热(War Fervor)"的设定——即人民对战争的向往程度。然而在游戏的后期,这项数值几乎永远处在顶峰,因此也就变得没什么意义了。作为某个丹麦地区的派系领主,笔者不得不在自己手下新招募的英国部队和维京战士之间取得平衡——然而他们在游戏的后期也全都变得忠诚无比。当扮演爱尔兰国王弗朗·辛纳(Flann Sinna)时,笔者需要在其他盖尔(Gaelic)领主那里获得合法性——你猜的没错,这在游戏的后期已经变得毋庸置疑了。

这些系统在游戏的早期会让玩家头痛不已,这也是《不列颠王座》最有意思的阶段。然而游戏明显缺乏对于滚雪球式增长的有效把控,玩家会轻而易举地变得异常强大。部队的上限被食物消耗所取代,这导致了玩家在游戏后期通常需要携带20-30堆食物,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和之前的《全面战争》相比,《不列颠王座》变得更加关注剧情,但这同样只集中地表现在游戏早期。当你的军民全都极度顺服之后,你就不需要再纠结到底是建造英国人喜欢的教堂,还是诺斯曼人喜欢的符文之石(runestone)了。

与此同时,各个派系的特殊剧情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当笔者扮演苏格兰的瑟希恩(Circenn)时,他的剧情会要求玩家竭尽全力地寻找命运之石(The Stone of Destiny)。然而他手下来自诺森布里亚(Northymbre)的谋士,则会发布为拉格纳•罗德布洛克(Ragnar Lodbrok)复仇的任务。作为一名盖尔派系的统治者,笔者无法从这个系列任务中获得任何的奖励。哪怕在笔者征服了整个不列颠,并满足了所有获胜所需的条件之后,也没能发现这条任务线的任何价值。

游戏中的战役真的是出乎意料的短暂。笔者操控的两个阵营,都在一百回合以内获得了胜利。在此之前,笔者依次打退了来自诺斯曼人、丹麦人,以及挪威侵略者的进攻。侵略者的确十分强大,然而他们的行动却显得有些漫无目的,这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威胁。例如,在笔者与丹麦人作战的时候,挪威侵略者却离开了笔者的领地,并转头去征服了另外一个地区。这样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他们成为了另一个常规的派系,并最终被笔者所消灭。在笔者看来,如果侵略者能够死盯住那个宣称对不列颠拥有统治权的派系的话,游戏就会更加有趣了。因为这样,玩家就需要打赢一场紧张刺激的三方战役,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

就和之前的《全面战争》一样,本作的战斗依旧刺激而有趣。然而各个派系的兵种,却明显有些缺少变化。例如,挪威人拥有更强的斧兵,而威尔士人则有着更好的弓箭手,这样的设定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得有些千篇一律了。唯一的例外,来自于近战和远程单位制衡关系的改变。现在,即使目标身着重甲,弓箭手也能对其发动致命的要害攻击。近战部队则需要依靠盾墙兵团来抵抗来自对手的持续火力。由于本作中没有重骑兵存在,战斗的节奏与《全面战争:阿提拉》相比也慢了不少。你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全面战争:不列颠王座》拥有着自己的战斗节奏和特色。

评分 7.7

本作尝试了很多新机制,有一半左右是成功的。它将之前《全面战争》游戏没能照顾到的一些地区做得更加出色,但又产生了一些系列近期作品早已解决的老问题。游戏整体品质出众,但瑕疵也有很多,让它很难和《阿提拉》或者《战锤》相媲美。

原文链接:http://cn.ign.com/quan-mian-zhan-zheng-chuan-qi-bu-lie-dian-de-wang-zuo/22327/review/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IGN娱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做智能化的企业风险情报中心,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全新升级

对30家竞争企业当月新增的裁判文书及风险信息进行追踪、整理和分类,需要企业雇佣一个法务进行全职工作。而使用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只需2秒,即可拥有最智能的企业风险情报中心。


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全新升级,通过企业分析、行业分析、诉讼较量和雷达监控四大功能,企业可以轻松掌握行业的最新风险情报,洞悉行业动态;律所可以迅速完成市场评估,快速锁定目标拓展的市场。


四大功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1. 助力企业商业尽职调查,迅速把握上下游企业商业风险情报

对于贸易合作较多的企业而言,在商业活动中,有时需要面对大量的供应商和分销渠道,能否迅速进行风险管控、把握第一手的企业商业风险情报,与企业的财务情况和运营状况密切相关。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全面监控,及时把握上下游企业的商业风险情况。


2. 形成集团内部法务网络,及时了解集团公司的整体诉讼情况

对于大型的集团公司来说,了解全部分支公司和子公司的诉讼案件情况十分困难,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子公司的诉讼情况很可能对集团公司的总体法务事件带来困扰,有时一起小小的商业纠纷也能引发极大的公关危机。如何整合、把握公司的整体诉讼情报,是关系公司的商誉和风险把控的关键之匙。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能够帮助集团企业进行信息整合,整体把握子公司和分支机构的商业风险。


3. 评估同类案件判决结果,快速理解法院判决情况和审理依据

对于有诉讼争端的企业来说,如何快速判断诉讼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掌握法院可能的审理倾向,了解纠纷对方的代理人情况和可能策略,对企业能否在诉讼纠纷中获得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能够为企业提供过往诉讼情况参考,帮助企业在争端和纠纷中获得先机。


4. 实时推送企业风险情况,雷达监控竞争公司的最新风险信息

对于需要掌握竞争对手风险情况的企业而言,对手的风险信息是商业上的重要情报。开庭公告、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人信息,都是企业关注的核心风险情报点。能否在第一时间掌握竞争公司的风险情况,决定了企业能否在行业领域中获得先机。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能够进行风险信息的雷达监控和实时推送,确保用户不错过任何一条重要内容。


两大模块帮助律所开拓案源


1. 协助律所进行市场前期调研

传统专业服务时代,律师寻找案源往往过度依赖已有的资源或人脉,怎样开辟新的服务市场是每家律所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过去,是否决定开拓某一特定种类的市场,往往依靠律师的经验判断,缺乏精准的参考和评价体系。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可以帮助律师及律所进行市场评估,通过对过往判决情况的分析和整合,科学有效地判断特定领域法律服务的市场前景。


2. 帮助律师锁定目标客户名单

在开辟新的客户渠道时,律师和律所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对症下药。只有直击企业法律事务中的痛点和难点,才能更有成效地进行自我营销。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可以帮助律师及律所快速了解目标企业的历史纠纷情况和法律风险情报,帮助锁定目标客户名单。


全新升级的理脉企业诉讼分析机器人,用机器分析辅助法律专业智慧成果,帮助企业和律所减少低效的重复劳动工作,把文本式的实务经验转化为准确的数据参考,将法务和律师从枯燥的文字工作中解放出来,更精准地掌握企业风险情报,为企业创造价值。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理脉LegalMiner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看待 NBA 2017-18 赛季东部季后赛第二轮,常规赛东部第一的猛龙被骑士横扫?

骑士4-0横扫猛龙晋级东部决赛,凯西教练本场再次变阵,把瓦兰丘纳斯从首发里撤下,将迈尔斯提上首发,伊巴卡出任中锋。

猛龙这套首发阵容依旧是错位明显,詹姆斯面对猛龙任何队员都是天然的错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实。可是猛龙的一大四小却让骑士所有队员都有了错位的机会,尤其是乐福。当詹姆斯持球时,乐福一个挡拆换防他就会直接面对对方小个队员,无论是德罗赞还是迈尔斯都无法在篮下对乐福形成干扰。当乐福拉到三分线时伊巴卡就要跟出来,这时候猛龙的内线是空的,詹姆斯可以选择突破也可以把球传给空切的队友。所以,猛龙的这套阵容给了骑士太多的进攻选择,这是输球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就是默契和信心的问题,猛龙对自己的这套阵容并不熟悉,所以我们看到第一节希尔连续三次突篮下都打成,其中两个是扣篮。这就是队友间默契度不够,防守沟通出现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德罗赞在被罚去之前仅仅出手了11次,洛瑞出手7次,这不是两人正常的攻击状态,侧面反应的就是信心不足。竞技体育就是这样,你打的越没自信,对手则会越有自信。第三节过半,比赛直接进入了垃圾时间,所以也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下面我们来聊聊骑士4-0晋级的意义。

绿军那边今天输给了76人,这意味着横扫晋级的骑士队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伤病恢复时间、技战术演练时间。对于骑士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宝贵了,东部首轮结束后詹姆斯就曾抱怨过休息时间太少的问题。抢七大战之后球队只休息了一天就马上奔赴多伦多,这对詹姆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消耗。不难理解,因为他是场上出场时间最多的球员,干的活也最多,休息不好的话还怎么打比赛啊!但是骑士这次将会至少有四天的时间用来调整,我们看到运动员在场上积极的跑动,激烈的对抗,看似他们的身体好像没什么问题,但其实他们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每场比赛结束之后球员都要进行冰敷、理疗等医疗手段来恢复,詹姆斯甚至采用了中医拔罐的方式。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四天的休息时间,对于骑士来说尤其是詹姆斯意义重大。

除此之外,他们有了研究对手比赛录像的时间,目前看来绿军最有可能成为他们潜在的对手,两队虽然常规赛有过交手,但是跟季后赛的强度相比,参考价值并不大。所以,他们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分的研究对手的比赛特点、技战术打法、阵容的对位、对方球员的比赛倾向性等等。这样一来,骑士队不仅在身体上更是在心理准备上都会占据优势。

综上,骑士横扫猛龙实力是一方面,但我觉得还有心理和技战术策略的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詹姆斯实在太无解。四场比赛下来詹姆斯一共得到了136分33板44助攻的数据,甚至比洛瑞和德罗赞两个人加起来还要出色,这样的话骑士不赢球那猛龙的角色球员得打的多好?骑士的其他球员得打的多差?不管怎么说,最后的结果是骑士晋级了,詹姆斯也没让球迷失望,接下来就是利用休息时间准备东决吧。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马健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55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