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光雷达数据深度学习做目标检测(上)

前面讲过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融合方法,这里列一些纯激光雷达的目标检测工作。

注:因为文章方法太多,分成上下两部分。


"Vehicle Detection from 3D Lidar Using FCN"

是百度早期自动驾驶组在2016年工作。

将全卷积网络技术移植到三维距离扫描数据检测任务。具体地,根据Velodyne 64E激光雷达的距离数据,将场景设置为车辆检测任务。 在2D点图呈现数据,并使用单个2D端到端全卷积网络同时预测目标置信度和边框。 通过设计的边框编码,使用2D卷积网络也能够预测完整的3D边框。

2D点图的形成通过如下公式:

其中p =(x,y,z)表示3D点,(r,c)表示其投影的2D图位置。 θ和φ表示观察点时的方位角和仰角。 Δθ和Δφ分别是连续光束发射器之间的平均水平和垂直角分辨率。 投影点图类似于圆柱图像。 用2-通道数据(d,z)填充2D点图中的(r,c)元素,其中d =(x ^ 2 + y ^ 2)^ 0.5。

如图所示:(a)对于每个车辆点p,定义一个以p为中心的特定坐标系;坐标系的x轴(rx)与从Velodyne原点到p(虚线)的光线一致。 (b)关于观察车辆时的旋转不变性的说明,载体A和B具有相同的外观。

下图是FCN结构图:

FCN结构

目标度图deconv6a由对应于前景,即位于车辆上的点,以及背景,的2个通道组成。 2个通道由softmax标准化表示置信度。

边框图的编码需要一些额外的转换。

下图在不同阶段生成数据的可视化结果。 (a)输入点图(d, z),其中 d 通道可视化。 (b)FCN中deconv6a输出口目标度分支输出的置信度图。 红色表示更高的置信。 (c)对应于预测为正的所有点的边框候选,即(b)中的高置信度点。 (d)非最大抑制后的剩余边框。 红点是车辆的基本点供参考。


"VoxelNet: End-to-End Learning for Point Cloud Based 3D Object Detection"

Apple的工作:为消除对3D点云的手动特征工程的需求,提出VoxelNet,一种通用的3D检测网络,可将特征提取和边框预测统一到单步端到端可训练的深度网络中。

具体而言,VoxelNet将点云划分为等间距的3D体素,并通过体素特征编码(VFE)层将每个体素内的一组点转换为统一的特征表示。

通过这种方式,点云被编码为描述性体积表示,然后将其连接到区域建议网络(RPN)以生成检测。

下面是VFE层的结构:

如图是RPN的结构:


"Object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Occupancy Grid Maps using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基于网格图的环境表示,非常适合传感器融合、自由空间的估计和机器学习方法,主要使用深度CNN检测和分类目标。

作为CNN的输入,使用多层网格图有效地编码3D距离传感器信息。

推理输出的是包含一个带有相关语义类别的旋转边框列表。

如图所示,将距离传感器测量值转换为多层网格图,作为目标检测和分类网络的输入。 从这些顶视图网格图,CNN网络同时推断旋转的3D边框与语义类别。 将这些框投影到摄像机图像中进行视觉验证(不是为了融合算法)。汽车被描绘成绿色,骑自行车的人是海蓝宝石,行人是青色。

以下是获得占有网格图(occupancy grid maps)的预处理。

由于仅在摄像机图像中有标记目标,因此删除不在摄像机视野中的所有点。

应用地面分割并估计不同的网格单元特征,得到的多层网格图的大小为60m×60m,单元格大小为10cm或15cm。如所观察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地面是平坦的,因此将地平面拟合到代表点集。

然后,使用完整点集或非地面子集来构造包含不同特征的多层网格图。


"RT3D: Real-Time 3-D Vehicle Detection in LiDAR Point Cloud for Autonomous Driving"

这是一种实时三维(RT3D)车辆检测方法,利用纯LiDAR点云来预测车辆的位置、方向和尺寸。

设计的是两步检测法,文中应用pre-RoI pooling卷积,将大部分卷积运算移到RoI池之前,只留下一小部分,这样可以显着提高计算效率。

姿势敏感的特征图设计特别通过车辆的相对姿势激活,带来车辆的位置、方向和尺寸的高回归精度。

文中声称RT3D是第一款在0.09秒内完成检测的LiDAR 3-D车辆检测工作。

下图是RT3D的结构图:


"BirdNet: a 3D Object Detection Framework from LiDAR information"

这个基于LiDAR的3D物体检测流水线,需要三个阶段:

  • 首先,激光数据被投射到鸟瞰图的新单元编码中。
  • 之后,通过最初设计用于图像处理的卷积神经网络,估计平面目标的位置及其航向。
  • 最后,后处理阶段计算面向3D的检测。

上图可以看到预处理的ground estimation模块,检测模块中的RPN。

下图是一些结果:


"LMNet: Real-time Multiclass Object Detection on CPU using 3D LiDAR"

这是一种优化的单步城市环境目标深度CNN检测器,不过仅使用点云数据。

随着深度的增加,网络结构采用扩散卷积(dilated convolutions)逐渐增加感知场(perceptive field ),这样将计算时间减少约30%。

输入包括无组织点云数据的5个透视表示。网络输出目标度图和每个点的边框偏移值。

在3个轴的每个轴采用反射值、范围和位置等,有助于改善输出边框的位置和方向。

使用桌面GPU的执行时间为50 FPS,英特尔酷睿i5 CPU的执行时间高达10 FPS。

如图是点云信息编码:

这个是LMNet的结构图:

下表是扩散卷积的参数:


"HDNET: Exploit HD Maps for 3D Object Detection"

高清(HD)地图提供强大的先验知识,可以提高3D目标探测器的性能和鲁棒性。

这是一个从高清地图中提取几何和语义特征的单步目标探测器。

由于地图可能不是随时可用,因此地图预测模块会根据原始LiDAR数据动态地估算地图。

整个框架以每秒20帧的速度运行。

下图是几何和语义高清地图信息的鸟瞰图LiDAR表示:(a)原始LiDAR点云;(b)结合几何地面先验知识;(c)LiDAR点云的离散化;(d)结合语义道路先验知识。

下图左边是目标检测架构图,而右边是在线地图估计架构:


"PointNet: Deep Learning on Point Sets for 3D Classification and Segmentation "

CVPR2017发表。

点云是一种重要的几何数据结构。 由于其不规则的格式,大多数研究人员将这些数据转换为常规3D体素网格或图像集合。 然而,这会使数据不必要地大量增加并导致问题。

本文设计了一种神经网络,它直接消费点云数据,并且很好地尊重输入的点置换不变性。 网络名为PointNet,为从目标分类、部分分割到场景语义分析等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体系结构。

下图是PointNet架构:分类网络将n个点作为输入,应用输入和特征变换,然后最大池化来聚合点特征。 输出是k类的类分数。 分割网络是分类网络的扩展。 它连接每个点数的全局和局部特征和输出。


"PointNet++: Deep Hierarchical Feature Learning on Point Sets in a Metric Space"

PointNet不会捕获由度量空间点引入的局部结构,限制了它识别细粒度模式的能力和对复杂场景的泛化能力。在这项工作中,引入了一个分层神经网络PointNet++,将PointNet递归地应用于输入点集的嵌套分区。通过利用度量空间距离,网络能够通过增加上下文尺度来学习局部特征。

进一步观察发现:通常以不同的密度对点集进行采样,这样在均匀密度训练的网络上的性能大大降低,所以提出了集合学习层(set learning layer)以自适应地组合来自多个尺度的特征。


"IPOD: Intensive Point-based Object Detector for Point Cloud"

这是基于原始点云的3D对象检测框架,IPOD。

它为每个点生成目标提议,这是基本单元。采用一种端到端可训练架构,提议中的所有点特征从骨干网络中提取,这种提议特征用于最终边框推断。(注:骨干网络是PointNet++)

注意,这些特征包含上下文信息,而精确的点云坐标能改善性能。

如下图是基于点的提议生成的插图: (a)图像上的语义分割结果。 (b)点云上的预测分割结果。 (c)NMS之后正样本点的基于点提议。

如下是提议特征生成模块的示意图。 它结合了位置信息和上下文特征,用于生成从内部点的质心到目标实例对象的中心偏移。 为了使特征对几何变换更加鲁棒,预测的残差被添加回位置信息。

如图是主干网络(左)和边框预测网络(右)的架构图:


"PIXOR: Real-time 3D Object Detection from Point Clouds"

该方法通过鸟瞰图(BEV)场景表示更有效地利用3D数据,并提出PIXOR(ORiented 3D object detection from PIXel-wise NN predictions)3D目标检测方法。这是一种无需提议的单步检测器,从像素方式的神经网络预测中解码出面向3D目标估计。

其输入表示、网络架构和模型优化,专门用于平衡高精度和实时效率。

下图是PIXOR架构图:


"DepthCN: Vehicle Detection Using 3D-LIDAR and ConvNet"

这是基于假设生成(HG)和假设验证(HV)范例的车辆检测。

输入到系统的数据是3D-LIDAR获得的点云,其被变换为致密深度图(DM)。

解决方案首先删除地面点,然后进行点云分割。然后,将分割的障碍物(目标假设)投射到DM上。边框作为车辆假设(在HG步)拟合成分割目标。

边框用作ConvNet的输入,分类/验证为"车辆"类的假设(在HV步)。

如下是DepthCN的算法流程图:

如图是一些结果示意图。顶部:检测到的地面点用绿色表示,在摄像机视野之外的LIDAR点以红色显示。 底部:以2D边框的形式表示的投影的聚类和HG。 右边:缩放视图,垂直橙色箭头表示相应的障碍物。


"SECOND: Sparsely Embedded Convolutional Detection"

这种网络改进稀疏卷积方法,显着提高了训练和推理的速度。

它引入一种角度损失的回归函数来改善方向估计性能,还有一种数据增强方法,可以提高收敛速度和性能。

提出的网络在KITTI 3D对象检测基准上产生SoA结果,同时保持快速的推理速度。

如图是算法流程图:检测器将原始点云作为输入,转换为体素特征和坐标,并应用两个VFE(体素特征编码)层和一个线性层;应用稀疏CNN并且采用RPN生成检测。

下图给出更多的算法细节:稀疏卷积算法在上图,GPU规则生成算法在下图。

其中Nin表示输入要素的数量,Nout表示输出要素的数量。 N是聚集的特征的数量。 Rule是规则矩阵,其中Rule [i,:,:]是与卷积内核中的第i个核矩阵相对应的第i个规则。 除白色之外的颜色框表示具有稀疏数据的点,而白色框表示空点。

下图是稀疏中间特征提取器的结构。 黄色框表示稀疏卷积(sparse convolution),白色框表示子流形(submanifold)卷积,红色框表示稀疏-密集层(sparse-to-dense layer)。 该图的上半部分显示了稀疏数据的空间维度。

如下是RPN的架构图:

这是一些在KITTI数据的检测结果图:


"YOLO3D: E2E RT 3D Oriented Object Bounding Box Detection from LiDAR Point Cloud"

基于2D透视图像空间中一次性回归元架构的成功应用,这里将其扩展为从LiDAR点云生成定向的3D对象边框。

这个想法是扩展YOLO v2的损失函数成为一个将偏航角、笛卡尔坐标系的3D框中心和框高度包括在内的直接回归问题。

这种公式可实现实时性能,对自动驾驶至关重要。

在KITTI,它在Titan X GPU上实现了实时性能(40 fps)。

投射点云以获得鸟瞰网格图。从点云投影创建两个网格地图。第一个要素图包含最大高度,其中每个网格单元(像素)值表示与该单元关联的最高点的高度。第二个网格图表示点的密度。

在YOLO-v2中,使用k-means聚类在真实目标框的宽度和长度上计算锚点。

使用锚点的背后,是找到盒子的先验,那么模型可以预测修改。

锚点必须能够覆盖数据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方框。

选择不使用聚类来计算锚点,而是计算每个目标类别的平均3D框尺寸,并使用这些平均框尺寸作为锚点。


"YOLO4D: A ST Approach for RT Multi-object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from LiDAR Point Clouds"

在YOLO4D,3D LiDAR点云随着时间的推移聚合为4D张量; 除了时间维度之外的3D空间维度,基于YOLO v2架构,被馈送到一次全卷积检测器。YOLO3D与卷积LSTM一起扩展。 用于时间特征聚合。

除了长度(L),宽度(W),高度(H)和方向(偏航)之外,输出还是定向的3D目标边框信息,以及目标类和置信度分数。其中两种不同结合时间维度的技术被评估:递归( recurrence )和帧堆叠(frame stacking)。

如下图,左边是帧堆叠,右边是卷积LSTM。


"De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Point-Cloud Vehicle Detection and Tracking in Driving Scenarios"

这是一个完整的车辆检测和跟踪系统,仅适用于3D激光雷达信息。

检测步骤使用CNN,接收由Velodyne HDL-64传感器提供的3D信息特征表示作为输入,并返回其是否属于车辆的逐点分类。

然后,对分类的点云几何处理,生成一个多目标跟踪系统的观测值,其通过多个假设扩展卡尔曼滤波器(MH-EKF)实现,主要是估计周围车辆的位置和速度。

如下图所示:点云的编码表示送入模型,每个点计算其属于车辆的概率; 然后,对分类的点进行聚类,产生可信赖的观察结果,这些观察结果被馈送到基于MH-EKF的跟踪器。

要获取检测器一个有用的输入,通过变换G(·)将3D点云原始数据投影到一个包含距离和反射信息的特征化图像表示中 。

先在3D Velodyne信息投影基于图像的Kitti轨迹(tracklet),然后在所选点上再次应用变换G(·),这样获得用于学习分类任务的真实数据,如下图所示。

下图是网络架构图:该网络仅包含卷积层和去卷积层,每个块后面是BN和非线性ReLU;前3个块根据车辆检测目标进行特征提取,控制感受野和产生的特征图大小;接下来3个反卷积块扩展了信息实现逐点分类;在每次去卷积之后,而在应用归一化和非线性ReLU之前,来自网络下半部的特征映射被连接(CAT),从而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好的表现;在训练期间,在不同的网络点计算3个损失函数。

下图显示了原始输入点云、深度探测器输出、最终跟踪的车辆以及提交用于评估的RGB投影边框。



"Fast and Furious: Real Time E2E 3D Detection, Tracking and Motion Forecasting with a Single Convolutional Net"

这是一个深度神经网络,给定3D传感器捕获的数据,共同推理3D检测、跟踪和运动预测。

通过共同推理这些任务,整个方法对于遮挡以及距离稀疏数据更加鲁棒。

通过3D世界的鸟瞰图表示,它在空间和时间上执行3D卷积,这在内存和计算方面都非常有效。该方法可以在短短30毫秒内完成所有任务。

如下图是叠加时间和运动预测数据。 绿色:带3D点的边框。 灰色:没有3D点的边框。

如图展示的是FaF(Fast and Furious)工作,需要多个帧作为输入,并执行检测、跟踪和运动预测。

下图是时域信息建模:一个是前融合,另一个是后融合。

下图是运动预测示意图:


"PointRCNN: 3D Object Proposal Generation and Detection from Point Cloud "

PointRCNN是一种深度NN方法,从原始点云进行3D对象检测。

整个框架由两步组成:

第一步为自下而上的3D提议生成;

第二步用在规范化坐标中细化提议以获得检测结果。

第1步的子网络,不是从RGB图像生成提议或将点云投射到鸟瞰图或体素,而是通过分割点云直接从点云中生成少量高质量的3D提议,整个场景分为前景和背景。

第2步的子网络,将每个提议的合并点转换为规范坐标,学习局部空间特征,其与在第1步中学习的每个点的全局语义特征相结合,用于精确的边框细化和置信度预测。

如下图:该方法不是从鸟瞰图和前视图的融合特征图或RGB图像生成提议,而是自下而上的方式直接从原始点云生成3D提议。

如图是PointRCNN架构。 整个网络由两部分组成:(a)自下而上的方式从原始点云生成3D提议。 (b)规范坐标下细化3D提议。



"PointPillars: Fast Encoders for Object Detection from Point Clouds"

该方法将点云编码为适合检测流程的格式。采用两种类型的编码器:固定编码器往往速度快但牺牲精度,而从数据中学习的编码器更准确,但速度更慢。

PointPillars是一种编码器,它利用PointNets来学习在垂直列,也叫柱子(pillars),组织的点云的表示。虽然编码特征可以与任何标准2D卷积检测架构一起使用,但运行一种精益下游网络(lean downstream networ)。

尽管只使用了激光雷达,但是完整的检测管道明显优于SoA,即使在融合方法中也是如此,对3D和鸟瞰KITTI基准测试中胜出。

它在62Hz下运行时实现了这种检测性能,更快的版本与105 Hz速度的现有技术相匹配。

如图是网络概述。 网络的组件包括支柱特征网络(Pillar Feature Network,),骨干网络(2D CNN)和SSD(Single Shot Detection)检测头。 原始点云被转换为堆叠的柱张量(pillar tensor)和柱索引张量(pillar index tensor)。 编码器使用堆叠柱来学习一组可以发散回CNN的2D伪图像特征。 检测头使用骨干网络的特征来预测物体的3D边框。


"Complex-YOLO: An Euler-Region-Proposal for Real-time 3D Object Detection on Point Clouds"

Complex-YOLO,是一个仅用点云数据的实时3D物体检测网络。它通过特定的复杂回归策略扩展YOLOv2网络(这是以前一种用于RGB图像的快速2D标准物体检测器),估计笛卡尔空间中的多类3D边框。

提出一个特定的欧拉区域 - 提议网络(Euler-Region- Proposal Network,E-RPN),通过对回归网络添加虚部和实部,来估计对象的姿态。

该网络最终位于封闭的复数空间中,避免了单角度估计所产生的奇点。 E-RPN支持在训练期间的泛化。

Complex-YOLO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型,它直接在基于激光雷达的鸟瞰视角RGB-图上运行,以估计和定位精确的3D多类边框。 下图显示了基于Velodyne HDL64点云(例如预测目标)的鸟瞰图。

如图是Complex-YOLO流水线。 这是一个用于在点云上快速准确地进行3D边框估计的流水线。 RGB-图被馈送到CNN。

E-RPN网格在最后一个特征图上同时运行,并预测每个网格单元五个框。 每个框预测由回归参数t和目标度得分p组成,具有一般概率值p0和n个类别得分p1 ... pn。



关于基于激光雷达点云用深度学习的3D目标检测工作,剩下的在下部分介绍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黄浴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买哪些东西相当于交「智商税」?

复合维生素。

"均衡营养"、"健康基础"、"补充多种维生素"……几十年来,这类广告语在电视上不断刷屏,成功开拓了大片市场,培养了一大批"重视健康"的客户。

如今,复合维生素已是寻常商品,唾手可得,是不少重视健康的家庭的餐桌标配,不少品牌还把"源自美国"作为质量背书。

然而,想通过几个小药片就能维持健康,可能恰恰是不够重视健康的表现。



撰文 | 史隽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越来越富裕,也更加注重健康。大家都喜欢"养生",更多的人能负担得起复合维生素、鱼油等保健品。2017年,全中国在维生素补充剂上的花费超过了34亿美金。


不仅是中国人,别的国家的人也喜欢补充维生素。在美国,70%的老年人(≥65岁)会长期服用多种维生素补充剂——加上其他年龄段的,全美共有一半成年人会长期服用,每年花费超过120亿美元。

复合维生素里面到底有些啥?


市面上的复合维生素一般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钙、锌和铁等),有些还含有其他成分。不同牌子的复合维生素里面含有的成分和每个成分的剂量都不同。通常这些维生素每天服用一次,有些高效力的则要每天服用两片或更多。



吃复合维生素有什么好处


一篇发表在《内科医学年刊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题为"Enough Is Enough: Stop Wasting Money on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的社论中[1],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总结了关于复合维生素的研究,其中包括三项较新的研究:


1)一项研究统计了大量临床试验:3项针对复合维生素的,24项针对单个或者一对维生素的,共分析了45万人,结果发现额外补充维生素并未降低患心脏病或癌症的风险,也不能减少全因死亡(因为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的比例 [2]


2)另一项研究跟踪了5,947名服用复合维生素的男性,跟踪12年来,发现服用复合维生素并未降低认知衰退(例如记忆力减退或反应迟钝)的风险[3]


之前有一项综合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12项质量较好的临床试验,发现对于有认知障碍或轻至中度痴呆的人来说,保健品——包括复合维生素,维生素B,E和C,以及欧米茄-3脂肪酸——没有任何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4]


3)还有一项研究招募了1,708名得过心脏病的患者来进行对照实验。这些患者一部分服用高剂量复合维生素,另一部分则是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55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心脏病发作率、心脏手术率和死亡率相似[5]。这意味着,吃了四年半的复合维生素,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这些研究的结论是复合维生素不会降低患心脏病、癌症、认知能力下降或早逝的风险。


因此,答案是,吃复合维生素并没有什么好处。


吃一些总归没有坏处吧?

不管怎么说,复合维生素总归是"有营养的",吃下去不求防癌,但对免疫力(抵抗力)总归有好处的吧。这类"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想法大概代表着很多人的观念。不过,观念总要经过实证的检验——实证研究的结论可是会打脸的:


复合维生素里面的有些成分对人体甚至是有害的,特别是在高剂量时。


  • 综合分析许多临床试验里的数万人的数据,证据(结论)表明: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可能高剂量的维生素A会增加死亡率[6, 7];而其他抗氧化剂 [7]、叶酸和维生素B[8]和复合维生素[2, 9]则没有明显的好处。
  • 2012年的一篇综述[10],囊括了78个评估各种维生素药效的人体临床试验,共包含超过29万志愿者的资料。最后发现: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高剂量的维生素A会增加死亡几率。维生素C和硒元素则没有任何影响,不好也不坏。
  • 孕妇摄入过多维生素A会增加婴儿有出生缺陷的风险[11]
  • 吸烟者,甚至只是有过吸烟史的人,应该避免摄入大量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因为这些成分可能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12]
  • 成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避免服用含有≥18毫克铁的复合维生素,除非医生确认他们缺铁。这是因为当身体吸收的铁过多,不能完全消耗掉的时候,铁会在肝脏、心脏等器官中聚积,并对它们造成伤害。铁补充剂的过度摄入是6岁以下儿童中毒的主要原因。因此任何含有铁的产品(如儿童复合维生素或成人的补铁剂)应该收好,不要让孩子能够轻易拿到,误食而导致过量中毒。
  • 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B6基本不会过量。但是,通过保健品摄取高水平的维生素B6一年或更长时间会导致严重的神经损伤,使人们失去对身体运动的控制。停止服用后,症状通常会消失。维生素B6摄入过量的其他症状包括疼痛、难看的皮肤斑块、对阳光的极度敏感、恶心和胃灼热。


总之,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可能高剂量的维生素A补充剂是有害的。其他抗氧化剂、叶酸、维生素B、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不能预防慢性疾病或死亡。


对于大众,尤其是没有任何数据显示缺乏微量营养素的、营养良好的普通人群而言,不需要常规补充复合维生素。大多数营养良好的成年人补充矿物质或维生素没有明显的好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道理都懂,还是忍不住要吃

既然复合维生素对大多数普通人的健康益处可忽略不计或不存在,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喜欢吃呢?


很多时候,大家将"吃复合维生素"视为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保证满足人体最基本营养需求的方法。比什么健康饮食、经常锻炼容易做到多了。还有些时候,这些保健品有安慰剂效应,人们觉得做了能让自己更健康的事情,心里就会感到自己更健康了。


然而,补充剂的最大问题是它们不受FDA的监管。它们可以上架售卖,却无需证明任何功效。一颗复合维生素片,真的含有标签上的所有成分吗?里面会不会含有污染物?由于监管和监督有限,这些方面很难确认。美国著名的药店CVS于2017年宣布开始测试自己货架上的保健品,已完成对150多家药店的1,400种保健品的测试。早期测试结果发现7%的产品不达标,原因包括污染,活性成分含量低于标签上标明的含量,还有产品造假(成分和标注的不符合)等。2015年的一项研究估计,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3,000次急诊就诊是与服用保健品有关的不良事件[13]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3,000次急诊就诊是与服用保健品有关的不良事件


更重要的是,用吃药片来代替健康饮食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是因为:


1. 保健品只能补充某一些物质,而平衡健康的饮食能够给身体提供更全面的营养——这不是成分数得过来的药片可以做到的。不仅仅是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还含有纤维和其他许多对健康有益的成分。也许有些成分的量很少,也许有些成分的作用还不为人知,但是健康的食物能提供最全面平衡的营养。食物应该作为整体来看待,而不是精细地解剖成几个主要的成分。


2. 健康饮食有一个潜在的好处经常被忽视:如果饮食健康,也就没有空余的肚子去吃那些不健康的食物。而很多依赖吃保健品的人,认为可以从保健品里面获取足够的有益的成分,所以食物就不那么重要了。他们随便吃汉堡薯条等不健康的东西,然后再吃几片药丸,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不用说,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


3.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也会过量,而服用药片更容易造成过量补充。例如,您也许会吃一些添加了这些成分的食物,这时候再额外补充药片,就很容易过量。


谁需要补充复合维生素?

当然,也有一些人可能需要补充复合维生素。例如:


  • 被诊断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成年人可能需要在常规饮食之外,额外补充维生素D和钙。
  •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或乳糜泻病(celiac disease)会使得患者难以吸收某些营养素,有时需要额外补充。
  • 备孕和怀孕的妇女每天应该摄取400微克叶酸,以降低新生儿脑部和脊椎缺陷的风险。
  • 有些孕妇可能需要服用补铁剂。
  • 母乳喂养的婴儿、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应该补充400 IU的维生素D。如果婴儿摄入的是添加了维生素D的配方奶或牛奶,但每天摄入量少于950毫升,每天也应该补充400 IU的维生素D。
  • 绝经后的女性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以增加骨强度并降低骨折风险。
  • 50岁以上的人可以考虑补充维生素B12,因为年纪大了以后可能无法从食物中吸收足够的天然存在的B12。


基本的原则其实很简单:缺啥补啥,不缺根本没有必要瞎补。



结 语

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药丸不是改善健康和预防慢性病的捷径。这些花在复合维生素上的钱不如花在有营养的健康食物上,如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乳制品。如果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就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所有维生素和矿物质。


现代人很少营养不良的,不缺不用补,补过了反而有害。体检时候的血液检测都会告诉你体内哪些东西缺了,这时候可以考虑适量的补充。而且,这还涉及到补充剂会被身体吸收多少,能不能到达最需要的组织器官,会被代谢分解排泄多少,怎样补充最有效等等问题。


什么都对健康最有益?大多数的数据支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平衡的饮食,啥都吃,啥都不要多吃;保持健康的体重;减少反式脂肪、盐和糖的摄取;适度锻炼。这,才是养生之道。


史隽 ,笔名"随心所欲的猫",现居美国波士顿。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某跨国知名药企从事药物研发。十余年中,带领团队与糖尿病、肌肉萎缩症等作斗争,近年来着重于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个人微信公众号"怡然随心",与您聊医疗保健的那些事。




参考文献

[1] E. Guallar, S. Stranges, C. Mulrow, L. J. Appel, E. R. Miller, III, Enough Is Enough: Stop Wasting Money on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9, 850-851 (2013).

[2] S. P. Fortmann, B. U. Burda, C. A. Senger, J. S. Lin, E. P. Whitlock,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An Updated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9, 824-834 (2013).

[3] F. Grodstein et al., Long-Term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Men: A Randomized Trial.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9, 806-814 (2013).

[4] J. S. Lin, E. O'Connor, R. C. Rossom, L. A. Perdue, E. Eckstrom, Screening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9, 601-612 (2013).

[5] G. A. Lamas et al., Oral high-dose multivitamins and mineral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andomized trial.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9, 797-805 (2013).

[6] E. R. Miller, III et al., Meta-Analysis: High-Dosage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May Increase All-Cause Mortalit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2, 37-46 (2005).

[7] G. Bjelakovic, D. Nikolova, C. Gluud, Antioxidant Supplements to Prevent Mortality. JAMA 310, 1178-1179 (2013).

[8] E. R. Miller et al., Meta-Analysis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Trials on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Interaction With Baseline Homocysteine Level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06, 517-527 (2010).

[9] H.-Y. Huang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ulti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 Use To Prevent Cancer and Chronic Disease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for a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ate-of-the-Science Conferenc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5, 372-385 (2006).

[10] G. Bjelakovic, D. Nikolova, L. L. Gluud, R. G. Simonetti, C. Gluud, Antioxidant supplements for prevention of mortality in healthy participants and patients with various disease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CD007176 (2012).

[11] K. J. Rothman et al., Teratogenicity of High Vitamin A Inta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3, 1369-1373 (1995).

[12] T. Tanvetyanon, G. Bepler, Beta-carotene in multivitamins and the possible risk of lung cancer among smokers versus former smokers. Cancer 113, 150-157 (2008).

[13] A. I. Geller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Adverse Events Related to Dietary Supplem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 1531-1540 (2015).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返朴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07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你交过哪些不得不交的智商税?
如何在购买商品时不被赚取智商税?

S9 全球总决赛的 24 支参赛队伍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翻过这座山,你将会听到UOL独角兽的故事。

对于大多数lpl的普通观众来说,uol是一只几乎闻所未闻的战队,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打入了S9,甚至永远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但是,这其实是一只有故事的战队。

uol全称unicorn of love ,爱的独角兽。

队如其名,它很有爱,有着一个温馨的故事。

网瘾少年Fabian Mallant 痴迷英雄联盟,2013年的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和他的哥们儿一起搞一只英雄联盟职业战队,参加英雄联盟的职业比赛。

一般人往往会对他的想法嗤之以鼻,这么多老板投资电竞最后都血本无亏,你丫就一水友,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去打打网吧赛娱乐一下就得了,还想组队参加职业比赛?

幸运的是,Fabian Mallant有一个爱他,尊重他的梦想的父亲,jos mallant。他得知了自己儿子的想法之后,选择了支持他。

虽然jos mallant也不是什么富商,只是一个普通的欧洲中产人士。但他还是掏出来一笔钱,来帮助自己的儿子建立一只战队。

于是这样,uol爱的独角兽,就这样诞生了。

严格来说,这只战队并不能称之为俱乐部,倒像是一个"家庭作坊",因为这只战队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一家人。

jos mallant为儿子的战队担任老板,Fabian Mallant担任教练,id叫sheepy。jos mallant的女儿负责周边商店,fabian mallant的女朋友担任美术设计兼职替补。

他们招募了几位选手,便开始了独角兽的英雄联盟之旅。

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更没有人看好这样一个"网吧队"能在强手如云,竞争激烈的欧洲地区联赛中胜出,打到欧洲英雄联盟顶级联赛EU.LCS。

他们很有可能会像那些入局电竞风口的投机者们一样,被残酷的竞争淘汰,最后破产解散。

要知道,连yellowstar带领的巴黎圣日耳曼的英雄联盟俱乐部,哪怕要钱有钱,要人有人,都卡死在了欧洲地区联赛。

但是他们做到了,他们幸运的遇到了后来的纳什之王,欧洲法王之一的邪恶之力poe(也就是S7兔子队的中单)以及现FNC的辅助海里桑,现SPY的上单vizicsacsi。

在poe的实力carry下,他们仅仅一年就打入了EU.LCS,他们做到了。

打入LCS之后,不少人看到了这只战队的潜力,想要投资他们。但jos mallant不在乎这些,在他眼里,资本家在乎的不过是独角兽拥有的LCS席位,而不是这几个怀揣着电竞梦想的年轻人。

但是维持一只LCS俱乐部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的预想,他们需要训练基地,需要稳定的后勤保障,需要巡回各地比赛。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安心比赛,Jos Mallant咬咬牙,拿出了自己多年从事研究与发展攒下的积蓄,支撑着战队的各项开销。

他说:"我们是一只享受热爱与成功的队伍,金钱不是我们的动力。"

打入顶级联赛的UOL,依然在赛场上熠熠生辉。

2015年,初入LCS的UOL表现令人人惊艳。春季赛,他们以下克上接连淘汰了几只战队,在决赛和那年的世界四强,全明星的fnc打满了bo5,最终憾负。

夏季冒泡赛,他们同样上演了一串几的戏码,可惜最终他们遇到了那年的世界四强,xpeke的origen,与世界赛擦肩而过。

虽然独角兽UOL的2015年非常遗憾,但他们亮眼的表现和有趣的风格吸引了许多粉丝。

2016年的独角兽,也是同样的惊喜和遗憾。他们再次在冒泡赛最后一轮中出局,与世界赛擦肩而过。

还是有很多人看好他们,相信拥有着电竞初心的他们,能够出现世界总决赛的舞台。

他们夺得了iem奥克兰站的冠军,也参与了欧美洲际赛。

但是他们的S7,S8,都倒在了通往世界总决赛的路上。

他们屡败屡战,他们一直没有放弃。

他们甚至接了计生用品的赞助来维持开支。

他们的粉丝相也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打进s赛。

但是,2018年末EULCS的联盟化却让独角兽退出了欧洲联赛的舞台。

联盟化后,所有的欧洲联赛席位将重新进行申请,如果不符合拳头的商业要求,将会退出新的lec联盟。

一时间无数的体育资本、风投机构蠢蠢欲动,想要在这日益火热的电竞市场中分一杯羹。据说,向拳头申报席位的机构超过了50家。

显而易见,"家庭作坊"UOL,不说是否可以拿出千万欧元的入场费,更无法与那些大型体育公司,顶级电竞组织,风投机构竞争。

他们没有宏大的商业计划,没有好看的财务报表,没有庞大的组织架构,没有大型资本的支持。相比之下,他们除了对电竞的热爱,几乎一无所有。

他们怀抱着遗憾,拿着几百万美元的补偿金,退出了LEC。(这个钱真不多,今年的LCS席位,据说克伦克和EG的报价都在3000万美元以上)

许多人以为,他们一走,便是永别,带着终究无法实现的平凡理想,淹没在处于投资风口的电竞热潮中。

但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对英雄联盟最真诚的热爱。他们选择购买了独联体赛区LCL的席位,卷土重来。

6年,历经千辛万苦,他们得到了英雄联盟S9世界总决赛的入场券。

他们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联盟。

如果想支持他们的梦想,那就请在S9总决赛时,买一个独角兽头像吧。

拓展阅读:

zhihu.com/question/5365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伊谷春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gt的辅助savoki?
如何评价 S9 全球总决赛每支战队将可配备「两名」替补?

强化学习在自动驾驶上有哪些应用?

做了两年多的SLAM,最近迷惑了……

SLAM只能获取环境中的地图;就算加上DL,target recognition,segmentation等手段,也只能获取环境信息,顶多就是能够对环境信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感知(当然,很多甚至算不上感知),还是无法进行导航与控制啊?难道最终靠写死循环进行路径规划?(见过某智能比赛绝大部分队伍就这么玩的)

其实这个问题@周志华老师谈过ccf.org.cn/ccf/readPDF/,当前大部分所谓的"人工智能",只能叫"智能",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相差甚远(大佬轻喷)……或者暂时叫"弱人工智能"而强化学习可能刚好是通向人工智能间的桥梁之一—中级人工智能……

回到问题上,其实做这部分工作的人也不少。本处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简要说明,不足之处欢迎指出……

我们知道,无论对于无人机还是无人车,通过传感器(视觉、激光、IMU、GNSS等)之后,都需要进行规划路径,否则还是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

强化学习通过agent与environment进行交互,通过获取reward,并且通过调整其策略,通过平衡exploration与exploitation(探索与利用),最大化奖励函数,最终获取最大的累积reward。。强化学习很早之前就已经发展成熟,只是这几年变得更加火热……

此类工作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人尝试……

1、Learning Monocular Reactive UAV Control in Cluttered Natural Environmentsarxiv.org/abs/1211.1690

12年左右的,应该是较早的一篇文章,主要思想是通过使用模仿学习(imitation learning)对无人机进行自主控制、导航及避障。作者通过imitation learning训练无人机,在一个室内和室外分别进行实验,最终取得的效果可以观看论文视频……本文是DRL火之前的工作,个人觉得借鉴意义较大……

2、CAD2RL: Real Single-Image Flight Without a Single Real Image(arxiv.org/abs/1611.0420

16年左右的工作,在本地进行模仿其进行训练,并且迁移到未知环境中(这是必然步骤)。输入为单RGB图像,不需要进行3D重建或者别的工作,本地训练好之后,能够迁移到未知环境(很遗憾,只在室内)

3、Toward Low-Flying Autonomous MAV Trail Navigation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arxiv.org/abs/1705.0255

16年的,这篇文章其实并没有用强化学习,但是个人觉得它对无人机、无人车提供了一个初入的方向。文章在TX2上进行,通过他们提出的Trail DNN进行方向确定(左、中、右及三者偏转的角度六个参量),使用改进版本的YOLO与DSO SLAM进行目标识别避障,利用光流和激光雷达定高,在野外3Km场地上成功实验……

本文是DL与SLAM的较好的尝试吧,使用的技术都比较简单,容易实现……主要是,代码开源,可以自己去尝试……不知道后续工作会不会加入DRL……

4、Reinforced Cross-Modal Matching and Self-Supervised Imitation Learning for Vision-Language Navigation(arxiv.org/abs/1811.1009

CVPR2019的文章,王威廉老师组的工作……知乎上不少人在炒……baijiahao.baidu.com/s?

噱头大于实质内容吧,本处不赘述……

5、Google brain的三篇文章,前两篇来自ICRA,第三篇是最近的工作:

Learning Navigation Behaviors End-to-End with AutoRL;

PRM-RL: Long-range Robotic Navigation Tasks by Combin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d

Sampling-based Planning;

Long-Range Indoor Navigation with PRM-RL。

三篇文章是一个组里人做的,论文有放实测视频……

个人觉得,这几篇文章其实是很好的工作,利用较少的传感器(1D激光)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而且在未知环境中取得不错的实测结果,是未来不错的方向……因为文章没有啃透,不敢妄评……


17年之前,很多人还怀疑DL和SLAM结合有没有用,结果ICRA18语义SLAM满天飞,会不会19或者20变成结合DRL的SLAM满天飞,拭目以待……

不足之处是,都没有开源代码……

只是最近读的一点文章,当然还有很多工作,没有读到,一点愚见,大佬们轻拍;也欢迎大佬们多多交流指教,在人工智障的路上一去不复返23333333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袁大头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自动驾驶的决策系统如果使用深度学习方式实现,当实际使用中出现错误决策时,如何判断错误原因并修改系统?
如何看待《我为什么逃离无人车公司》?

如何看懂比赛·序章:为什么我们想帮大家看懂比赛

我一向是不喜欢作序的。

盖因作序不仅要吹捧一番作者(这其实就已经是让我颇为为难),还要试着对作者已经写出非常长且深的内容来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这就更让我觉得无趣。因为若你两三笔便能写出一番高见的话,那么别人长篇书写的价值何在呢?

因此,于我来说,作序无疑是展现自己的无知和庸俗的最佳机会。

但是这次略有不同。

@框框框子 会联合许多朋友做一个关于"如何看懂比赛"的系列选题,他喊上我来做序。

作者都是我的朋友,因此他们允诺我无需吹捧。而他们所选取的主题,也为我所心心念念。很久之前,我曾归纳一些数据网站,作为看懂比赛的工具支撑,并希望以此延展出来更多的内容(后来自然咕咕咕了)。因此,对于"如何看懂比赛"这个话题,我可以略微发表一些观点。

这个选题之所以会诞生,是和《英雄联盟》的受众增加密切相关的。

目前,《英雄联盟》电竞项目在国内已经走过八个年头,跨过了早年间以纯粹竞技取向的粉丝为主体的时代,在现阶段,更多以非竞技取向的粉丝开始占据主流的声量,成为俱乐部粉丝运营的主力军。

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大大提升了联赛受众群体的覆盖面,也让联赛获得了更多的收入。非竞技的取向相较于竞技取向,其学习门槛是大大降低的。你不需要理解LOL这款游戏,你只需要欣赏选手的颜值,也可以入坑并且成为粉丝,成为LPL的支持者和贡献者之一。

切换到俱乐部的层面,这对LPL各家俱乐部的运营非常有利,毕竟金钱才是俱乐部存活的唯一动力。也是因为巨额的流量,才让LPL和各家俱乐部都拿到了许多赞助支持,让更多的俱乐部从疯狂砸钱变成接近收支平衡。

但是于此同时,越来越大的流量也随之带来另外一些问题。其中一项,就是粉丝们的评判体系开始变得越发多元化。例如,最为传统的观点冠军至上、胜利至上(同时许多非竞技取向的粉丝也开始将竞技的结果作为主要的参考维度),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坚持非竞技的维度,例如颜值或者努力程度。大家的评判的体系开始多样化起来。

评判体系的多元化意味着受众的多元化,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在多元化的同时,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

第一个问题,部分观众缺乏基础的逻辑能力,是从属于整体互联网用户素质的问题。

相当数量的游戏用户对于观赛缺乏基本的逻辑认知。他们并不关心比赛过程的逻辑,他们看到上单被对位单杀,就会指责被单杀的上单实力底下,却忽视了双方中单一者不断消失在上半区,另外一者不断消失在下半区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缺乏逻辑的"多元化"无非是人多嘴杂而已,但是能产生多少有质量的讨论内容呢?

第二个问题,部分观众缺乏基本比赛常识,这是在许多竞技项目中显著出现的问题。

伴随着英雄联盟职业化的不断发展,职业的战术深度和细节程度已经逐渐地离日常游戏越来越远。不仅如此,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本身的战术也越来越多元和复杂,对于新手的学习成本也不断提高。

但是同一时间,联赛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不玩游戏或者是游玩频率较低的玩家,这部分玩家会面临一个严峻的情况,那就是在职业水平本身已经和游戏拉开越来越多的差距的情况下,他们却卡在了上手游戏的环节。

游戏很难,比赛更难,他们卡在上手游戏的环节,又如何能更进一步去接触更困难的比赛部分呢?

此时不断入场的新观众,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快速学习了解比赛精彩之处的途径。

长此以往,低质量的讨论环境会驱逐更多的优质发言,劣币效应不断的发挥它的作用。当看不懂比赛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当知乎上一刷新,全是"黄金开上帝视角能不能打赢职业""黄金开挂能不能打得赢职业""黄金开写轮眼能不能打赢职业"(最后一个是我编的)的时候,核心用户的流失是一方面,精彩的比赛本身得不到足够全面的看待,也是对比赛本身的不尊重

这个系列的写作动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职业联赛受众面不断拓宽,越来越多非竞技取向的、对游戏了解不多的观众的出现的时候,这个问题的解决变得越发迫切。

就效果而言,其实我们不知道这些观众中,有多少愿意投入时间来看本系列文章,有多少愿意去了解更多关于比赛的内容细节,有多少愿意真正去了解比赛本身。但是哪怕有一个人愿意,本系列都是值得的。况且,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之前我的部分作品被搬运到部分战队的微博超话,许多粉丝还是非常愿意来观看复盘来了解比赛的具体细节的,这也是我个人较为看好本系列文章的原因之一。

本系列的主旨是帮助大家梳理基本的观赛逻辑,并且介绍观赛的相关知识。我的朋友们将从时间线出发,在以下四个维度展开:赛前数据、赛前BP、赛中局面分析、赛后总结。而在每个维度下的分支设定,同样遵循时间线的原则。例如关于"赛前BP"的部分,就会分"选择英雄"、"禁用英雄"、"整体阵容分析"三个部分。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对本次出征S9的三支LPL队伍进行分析,为这一系列理论文章提供实操案例。

为什么遵循时间线的原则呢?我们的期望是本文会尽可能以"帮助手册"的形式出现,当你开始看比赛的时候,你可以打开这一系列的文章,打到哪里,你翻到哪里,就能在哪里找到你所需要的内容。这样的好处就是,读者在习惯了之后,对比赛的观测会有一个基本的线性主轴,这个主轴会帮助大家用逻辑串联起来思路,再结合本系列的内容进行理解。

当然,必须要声明的是,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最大的魅力就是没有绝对的最优解。

所以,我们在知识介绍层面,会尽可能的以没有太多分歧的基本共识为主。在此之上,只有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之后,才能走向更加个人化的、具备独特理解的道路。我们不会告诉大家游戏的最优解,但是我们希望成为大家在寻找最优解的道路上的一块基石。

最优解可能会被迭代推翻,但是基石会一直帮助大家前行。

本系列后续内容会由 @框框框子 @甜咖啡 @LoLegends西罗 @CupX @鱼上钩了 @和纱千晶 合作撰写。有从事电竞行业多年的老玩家,也有大师王者段位的顶级高手,大家可以期待一下他们的内容产出,想必不会令大家失望~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尹天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为什么很少人会去打生长激素来让自己长高呢?

之所以看起来很少人去打生长激素,主要也是因为有许多条件限制了人们使用生长激素。

1.适应症限制

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简称rhGH,于1985年问世至今,从批准生长激素使用于儿童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GHD)到批准使用于非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如特发性矮小ISS)[1],其适应证的范围在慢慢扩大。

目前FDA批准的rhGH适应症具体如下

简单的说,最初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才能用,如今只要当你发现孩子的身高过低于标准生长速率时,主因不是生长激素导致的也可以考虑使用(如表中678等)。

不过别想得太简单,虽然适应症范围扩大了,但是还是得经过医院检查,由医生排除已知疾病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

所谓的已知疾病常见的有哪些呢?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缺乏、各系统器质性疾患、家族性矮小、遗传或代谢性骨病等已知病因,这些疾病导致儿童长不高的本质原因不解决,用了生长激素也是治标不治本,甚至适得其反。举个例子,我们常见的甲减是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的呆小病会让儿童长不高,如果补充了甲状腺激素自然生长发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即,先治本。

毕竟导致矮小症的病因非常复杂,生长激素也不是对任何病因、任何时期的矮小儿童都有效。

一般来说,进入青春末期后使用生长激素效果就没那么好了,因为生长激素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当骨骺闭合或接近闭合时,使用生长激素就无效,甚至其他药物或疗法也是不会有效的。

2.观念限制:检查怕麻烦,用药又保守

如果说上一点属于客观因素,那这里更多是主观因素。

首先,检测多。既然有这么多疾病要首先排除,也就说需要做很多检测。光是检测就够消磨掉使用生长激素的决心了。

除了基本的体格检查,拍片、血常规等生化检测结果这些,还要做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这个试验是通过药物刺激找到成长激素峰值,看孩子的生长激素水平、分泌功能是否正常,这是必要且麻烦的试验,因为这个激发试验过程中采血次数多。虽然用一般常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但是介于需要应用生长激素的患者大多是儿童,心理有一定抵抗性。

其次,各种谣传的激素副作用让人望而却步,甚至不仅不做正规检查,反而用起增高药品、器械。虽然副作用肯定是有的,毕竟哪有药没有副作用,但是由于目前临床上使用都很谨慎,生长激素的安全性还是较好的。我们一般以最小有效剂量为使用量,通过遵循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性给药,从而与自身分泌峰相重叠,达到较正常的分泌峰值,所以说给药的剂量与正常人体每天分泌总量相比还有差距,而且GH半衰期短,更难给人体造成伤害。

生长激素(GH)应用三十多年,从目前报道来看,GH治疗总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3%[2],虽然相关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局部红肿、良性颅高压、糖代谢的影响、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但是像肿瘤这种致命不良反应的报道[3],早就在国外被辟谣,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生长激素会导致性早熟,更是和性激素弄混了概念。其实大可不必这么过忧,毕竟即使使用了也都在及时监测——

最后,即使克服重重检测通过了使用条件,你还得忍受数不尽的复查和注射。一般来说,每3个月复查身高、体重和激素水平一次,每年复查骨龄一次,而在此期间,需要按时注射给药,一般疗程在1年以上,由于GH(生长激素)是分子量约22KD的蛋白质,如果口服就会被分解,所以目前hGH使用方法与胰岛素类似,都是注射给药。当然,打生长激素的针非常细,比中医用的针灸针还细,细到一定程度,也减轻了痛感。

3.还有一点客观因素

也是绝大多数答主提到的








生长激素一般是按体重计算剂量的,体重越大,剂量越大,也就越贵。

所以,如果一旦被诊断为矮小了,还是趁早治疗比较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元宿six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6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十七岁还能通过打生长激素长高吗?
我现在20岁了,骨龄才14,这。。。还有长高的空间么,要不要去打生长激素啊?

强化学习在自动驾驶上有哪些应用?

先说句题外话,这个问题如果换成"强化学习是否会成为自动驾驶决策规划的最终选择"对我而言可能会更有意思些,不过评论区估计要变成口水区了。自觉对DRL和Autonomous Driving里的决策规划还算是初入门径,所以也就谈点自己的体会。不过笔者比较懒(最近在肝论文),所以也就不贴具体的索引和文献,就当随笔了~~

大家一开始可能会忽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要在自动驾驶里面用DRL?我的看法是因为传统方法搞不定。再具体点说决策规划用传统的决策树和状态机之类的方法局限性很大,维护成本高,也无法应对这个非常weird的世界里的各种场景。另一方面轨迹规划也不简单,实时性和稳定性在实际中直接过滤掉大部分运动规划算法。简言之,传统的工作流很难直接解决自动驾驶中的核心问题。自然而然,大家就开始探讨利用AI技术来实现decision and planning。

先扯点题外话。DL在感知方向上应用目前来看已经很成熟了,但是从现在的目标检测跟踪到自动驾驶所需要的完整语义环境的构建还有很大的步子要迈,单纯依靠DL和IL用端到端的方式还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成果。不过特斯拉显然是这个方向的拥护者,从最近Tesla的Autonomy Day上可能很清晰的看到他们的技术路线,而其中的shadow mode也即影子模式称得上是一种真正可商业落地的学习机制。

但是这种狭义AI真的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吗?可能大部分还是无法相信缺乏解释性的大规模的神经网络和监督学习机制完全主导整个工业流程和驾驶场景。而RL作为一种更高级的学习范式从很多角度更像是AI来做决策的学习机制。MDP和序贯决策比单帧的模仿更符合人类驾驶员的思维。目前学术和工业界的应用也非常多,比较典型的就是拿来作变道决策。可以说像这样的许多决策子问题理论上都有很漂亮的结果了,但是落地依旧很难,莫说完全的依靠DRL的自主决策。原因也很显然:样本利用率低,仿真和现实存在鸿沟。对于企业来讲,只能在仿真器里演示但无法大规模的部署到车上,并且能够有类似shadow mode的机制能够在线优化,终究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把DL里调参的工作量转变成RL里调reward function的工作量看起来并没有显得省力气了很多(逆强化学习如果深究的话就会知道目前来说实际应用有诸多限制)。

所以总结来说,我想要强调的两点是DRL真正可行的落地闭环和如何将自动驾驶决策规划转变成RL问题,这两点本身也相互关联。这里我一直疑惑也是一直想探讨的一点是稀疏奖励下的高效RL算法和现实世界的奖励机制这二者之间的权衡。举个例子,假如RL的目标是尽可能在一个交通流里最大化智能体的平局时速或者说最小化目标点到达时间,那么最好的期望是我只设置一个目标点处的正奖励,任意情况下的事故都给负奖励,然后RL算法能够最终找到最优或者较优策略。但是现实场景则完全不同,舒适性和安全性以及aggressive的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考量的评价因素,其中一些因素还相互矛盾。而人在驾驶行为中确实是会依照这些因人而异的评价指标来具体操作和得到所谓的乘车体验。所以建立RL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仅仅从reward func的角度看,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确信是不是太刁难RL算法了抑或是RL算法本身需要改进。

当然RL算法目前的缺点仍旧无法忽视,探索和利用,有模型还是无模型等等都还是open problem。但是在gym这类的benchmark上尽可能用RL方法达到更高的性能和用RL方法解决自动驾驶完全是两个问题,难度也不在一个层次。所以写到最后我也没有什么vision和idea分享,希望过一两年能有新的体会(´・_・`)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zzd12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自动驾驶的决策系统如果使用深度学习方式实现,当实际使用中出现错误决策时,如何判断错误原因并修改系统?
如何看待《我为什么逃离无人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