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知名面包店,是不是你心目中的样子?(上)

Sansan来日本烘焙巅峰技术的核心--日本面包技术研究所学习第二周了,在研究所的日子每一天忙碌而充实,了解得越多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和经验主义,每一天,几乎都在推翻和重塑自己的知识结构,享受新的世界,被新知识充盈的幸福感。等忙好这周研究论文,我会跟大家分享研究所的日子。


周六和日本日清制粉的老师一起探访了几家在东京非常有名气的面包房。

有些面包房给我带来开店的冲动,有些则开始让我反思一家店铺,一种制法的存在意义,有些则让我非常惊诧。这里分上下篇精选6家店铺,分成上下两篇,这里并不是推荐,而是带来我的一些行业思考,希望和大家分享。

365日

东京都涩谷区富ケ谷1-6-12

话题性:✨✨✨✨

365是在很多杂志和权威美食机构排名都榜上有名的面包店,它在东京富人住宅区代代木上原的一条小街。去的时候比较早,8:00就到了门前,于是需要等待的时间并不长

面包店小而温馨,店主杉窪章匡虽然并不是面包职人出身,但也因此因为许多别的领域的经验,在创造性上有其独特的视角。他已有数本著书,有许多自己的粉丝和拥趸,面包店以其对原料的坚持和尺寸,造型,制法的独创性,在日本引起了话题。一进门,类似拉面吧台的设计,就让人耳目一新。面包店将杂志,书籍,饮料水,面包和小小的堂食位完美地组合,来购买的客人都看起来质量很高消费力强,相信会是很多想开店的年轻人梦想中的样子


产品非常小而精致,基本都是一两口的分量。所以消费者能够更多的去品尝到不同口味,在食材上对所有原材料都有自己的坚持,其实换句话说,原料都不算便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以面包克单价来计算,价格高得惊人。

作为目前行业的研究者和专业的面包师,我会更希望在繁盛而美好的表象下去关注面包房传递出来的意识形态以外的本质,就是「面包」本身。

365日的面包不能说不好吃,但撇去内装,话题性(网红感),品牌溢价来看,的确是比较普通的水准。

在研究所上市场研究课时,就有学习到工厂和零售店铺的区别以及行业现状,其实在日本,当拆开工厂制作批发的面包的外包装,和独立人气店铺的面包摆在一起,90%的人都会觉得工厂的好吃。原因我会特别写一篇文章展开。

就365日而言,的确可以看到主厨对面包的热爱和对原料的一些坚持,以及对市场和品牌的把握能力,一家烘焙零售店的成功,技艺和品味,缺一不可。

但就产品本身而言,零售店作为负担高额店租的那一方,不得已总需要节省生产面积,在制作上有所妥协,365日的烤箱用的是烤酥皮的风炉。风炉的优势集中在同时烤的盘数多,占地小,出品快。但众所周知,在专业人士其实不带蒸汽加湿功能的风炉也并不能烤出大部分类型面包,特别是365日以软面包,吐司,布里欧修为主的店铺,这种妥协和牺牲就来得很明显。

在我看来,店铺为了减少烘烤时间,缩小产品尺寸的同时,对配方风味也有了许多调整,比如在布里欧修的面团里不加蛋,加的是水。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风炉烘烤面团水分的流失,同时塞入法芙娜的巧克力酱和需要比较贵价的原料去复杂产品风味,弥补面包本身的不足,但单纯以面包来打分,在我心目中只有50--60分。

而零售店面向的更多能有评价能力的是行业外的消费者,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店家用力包装的宣传和噱头:

比如缩小尺寸是为了大家一次可以吃到更多个面包。

比如塞入的法芙娜巧克力豆,使用国内当地产优质原料,复合的风味下,提升面包的风味。

比如不加蛋的布里欧修是一种独创性的发明等等,再加上365日每天都有不同的创新,可爱美好非常instagram向(社交媒体PO图)的面包造型,书籍和媒体的报道都有各自的解读,就完美构建了消费者眼里100分的生活方式类话题性店铺。这不得不说是店家的高明之处。


ルヴァン

东京都涩谷区富ケ谷2-43-12

话题性:✨✨✨

跟365日不远,涉谷区日本中心的地方有一家从1984年开始开业到现在的天然酵母种面包店。听说周围的店铺去了又来,只有他屹立不倒,成为一时的传说。

店主甲田干夫被誉为最懂酵母的人,听说本人热爱自然到了狂热的程度,在路上看到草都会拔下来吃,对自然和天然的一种究极的热爱,这家位于市中心的鲁邦就是他分享自然热情的热土。在日本人看来他的店铺脏乱而原始,感觉脱离了现实生活,是个奇怪的存在,但这种原始文化也有不少人去追捧。

店铺内装破败而原始,器械不多,灰尘不少。营业员都是绑着头巾,一副回归田园岁月静好的样子,面包种类也不多,据说也时常因为天然酵母出品的不稳定,会不定期关店。在我心里,这样也能生存下来的店铺,就像一个谜。

买了一个据说是人气商品的皮塔饼,长得实在像发霉的馕,就没有拍,还买了一条法棍。老师也不想在店里多待,我本来想坐一会儿,但切好面包就离开了。后来发现没有多待是多么明智的选择。

法棍的气孔在阳光下很美。但吃了一口,酸掉了我半边牙。说句得罪人的话,那个发霉的皮塔饼,口味也是一言难尽......我无法违心的说能吃。

这家店是真的一点也没有用面包酵母,不是像胖达人那种说了全是天然酵母然后骗人的店。全用天然酵母能控制出这般发酵,还能开店(因此产品真的很少很少且不稳定),已经是我觉得鲁邦这家店在面包制作技艺上很有自己水平了。加上的确店主的执念不在面包风味上,而在热爱自然上,于是我也觉得有些事的确不能强求。

这让我想到在国内也风靡了无数年的"天然酵母"风潮,很多烘焙爱好者明明自己面包制作的水平就还在入门级别,好像做个面包非养个"天然酵母",不养就五行缺B格。

之前我分享过很多次,40年前其实天然酵母相关的谣言也在日本风行一时(毕竟日本也有很多天然BIAO),相关面包权威机构已经辟谣,所有酵母不是人工的,都是天然的,我们使用的面包酵母不过是把最适合制作面包的酵母单一菌群组合起来,干净卫生且利于面包发酵,而自己家发酵培养的酵母不能叫天然酵母,叫自家制酵母,非要叫 ,也得在后面加一个"种"字。

可惜前人辛辛苦苦去发现研究提炼适合面包发酵的酵母,去努力调整PH等数值去控制好出品的风味。最后到头来被商人利用来作为贩卖噱头,酵母的世界似乎一夜回了解放前,不,应该是原始时代。

发酵和腐败其实是一件事,它们的界限就在一线之间,在不懂得控制这个度的时候,你用你手上的杂菌和不一定干净的原料(黑麦,苹果,葡萄等)制作所谓的"纯天然酵母",有考虑过食品卫生问题吗?

另外,不管用了什么原料起种喂养,在经过了一周以上的面粉和水的饲养之后,原始的原料风味也并不会很明显的显现了。那时也不过是一坨发酵得很慢,动不动就会挂掉的面团。

于是,当离开鲁邦店的路上,吃着难以下咽的面包,我一直在思考,大部分不好吃,制作上难以控制,有食品安全问题,那到底"天然酵母种"存在的意义和美味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不是人人都是化学家,所谓花色各样的自家制酵母种,在我看来,更多是技艺深厚的面包师的玩具,或者是满足某一种执念,在专业的厨师看来,是另一种开发的乐趣。面包的风味,老化,组织,水分,手感,弹性,都跟是否使用了天然酵母没有关系。

但由于天然酵母的难操作难发酵,风味难控制等许多因素,每次做的酵母的性状风味操作性都一定会不同,跟使用自制石窑烤炉一样,背后其实更多是证明技艺的作用,才让不少面包师前赴后继的去尝试挑战,磨砺自己的技艺,并且从中制作出自己满意的面包并获得乐趣。但其中有些人最后出于商业目的(消费者的需求)去做了夸大的宣传,如今应该反思是否也给许多行业外的人留下了误解。


パンとエスプレッソ

东京都涩谷区神宫前3-4-9

话题性:✨✨


这是又一家坐落在人气高地---表参道的名店。比邻高级街区表参道深处的小街,在天气好的时候安静清新祥和。

用上海市场的视角来看,这家店具备了许多网红店的要素,进出的客人时髦且清新,说起来是面包店,不如说是咖啡厅来得更合适。

为了节省高额地段的使用面积,跟365日一样,部分面包也选择了用风炉出品。,而且面包的尺寸也非常的小而精致。

而刚去时看到出炉的方形小吐司,也因为发酵和烤箱的问题,已经有点发过,顶天立地。并不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面粉基本都选择了日清的山茶花。货架上的商品也相对比较少。

选择了当店比较有名的mini吐司,组织有一些粗糙,入口弹性十足,但最后的化口性很差,用面包制作中的评判术语来描述,就是最后的面团在口中糊成了团子,化不开

上周四,我做了5条类似的面筋粘弹性较强的英式吐司,也吃了同班十几个同学的同配方出品,同一团面团,因为不同人的手的力度和整形方式的不同,出品的口感,触感,有着巨大的差距。

于是,我对面包有弹性嚼劲但在口中能完美融化这件事,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当下我吃到在口中会结块的面包时,就立马了解了问题所在。但老师也说,对没吃过完美英式吐司的消费者而言,无法感受其中的区别,也不了解嚼劲的实际意义,这种有弹性有嚼劲但其实最终在口中结块的面包,在近期正被追捧。

能把英式吐司或者有嚼劲的面包做到弹性和化口性的平衡,的确需要技艺和经验的加持。以及对不同阶段面团敏锐的判断。但在一家生活方式调性高于面包口味本身的店铺来说,也无法强求太多。

看了以上三家店,个人店在我自己的理解里,会经常出现技术和呈现的口味与自身品牌包装宣传不符的情况,即所谓的名不副实,大家一定会有疑问,是不是一家店铺的经营和面包的美味度(技术高度)就不能兼顾呢?作为面包师,是遵从出品美味的技术向,还是需要为市场和消费者的调性去妥协更多呢?

篇幅有限,下一篇文章会写到我目前最爱的法棍和东京排名第一的面包店的样子。再跟大家去讨论上面这个问题。


下周有很多论文要交,也要准备考试,但是还是忍不住想写下探店的想法。

在研究所学习了更专业的技术,市场分析,和面包背后的原理后,我发现我对一家店铺的理解和评价,与以前有非常不同的视角。

也慢慢看清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真正喜欢的事。

这让我很感恩。


希望有给大家带来新东西。

大家周末愉快。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SansanL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3B0机车杂论

所谓3B0,亦即B0-B0-B0,是至不同于最常见的2C0六轴机车的另外一种车轴布置,即机车由三个二轴转向架直接承受车体重量。

为什么要这么布置?

以我国为例,笔者对我国干线铁路作如下区分:(个人标准)

一级困难铁路:北宝成段最小曲线半径<300米,常用曲线半径300米,最大坡度>30‰,隧道太多,蒸汽/内燃机车性能堪忧,所以最早电气化。京张关沟段:最小曲线半径<200米,常用曲线半径200米,最大坡度30‰,常用坡度20‰,因为建国后立即修了丰沙铁路(即詹公最想修的京张西线方案),由丰沙承担货运任务,只用跑几趟客车,一头一尾俩东风4凑合着爬山。黔桂旧线长期以来是西南方向进入两广路程最近(但是路最难走)的铁路,因为仓促建成,中段最小曲线半径<200米,常用曲线半径200米,最大坡度接近30‰,外带隧道狭小,无法电气化,运力一直卡在货车含车重仅1050吨,甚至连铁路上常用的32米T型预制梁都没法使用黔桂铁路往广西运输,西南人民苦黔桂线久矣。

二级困难铁路:基本上所有的曲线半径在300到400米左右,常用坡度不超过13‰,特别困难路段不超过25‰,并且可以或者已完成电气化改造以满足常规牵引定数的山区铁路,如西南路网、焦柳线襄阳以南、陇海线郑西段、同蒲线、石太线、京原、京包丰沙段、鹰厦线等。

一般困难铁路:最小曲线半径大于800米,坡度小于6‰,基本上就是剩下的平原铁路了,北方已经采用1050米货车到发线,而且基本已经全部采用和谐电单机牵引5000吨货车。


对于一二类艰难路段,传统C0布置的转向架存在车轮与轨道磨损过大的情况(啃轨),而B0转向架则有非常优异的曲线通过性能。机车为了动力足够必须上六轴,还要上极端小曲线路段,只能这么布置。

以黔桂旧线为例:

所谓啃轨,注意黔桂线三种内燃机车的车轮磨耗。
机车性能
转向架牵引方式

可以看的出来,采用美式导框定位的东风型内燃横向轮缘磨耗不算高,而采用髮式弹性拉杆的东风4的车轮磨耗是东风的5倍还要多,主要是转向架安装位置就基本没有给中间轴预留活动活动空间。东风10倒是轮缘表现优异,可惜自己太轻爬坡的时候提供不了足够的牵引力去对抗车辆重力,空转严重,导致踏面磨耗比东风还高,还有压不下来的机破故障,所以未能替代。

以下是美式导框定位的来源,笔者更喜欢称之为轴箱挑扁担:

所谓美式导框定位的源头,ALCO的RSD1。然而这只是美式导框当中很少用的一种。
苏联人的改进。
东风型的照抄。因为这种导框定位的中间轴箱并没有直接同转向架框架刚性连接,所以应该可以有一点左右横移量,这也是为啥东风轴距比东风4大,还没那么严重磨损的原因。

髮式弹性定位的来源,笔者称之为三点式定位。其实所谓髮式弹性定位也不算准确,这种三角形定位在东方红内燃上就已经有了雏形,只是还没轮到电传动机车运用。正好引进阿尔斯通的ND4,给了大连厂相应的思路。从东风4以后,弹性定位+低位牵引杆成了我国机车标配,甚至到大连厂造和谐内3的时候还舍不得那根包夹转向架的牵引杆。

ND4原型车,阿尔斯通家CC72000。轴箱两侧一系弹簧一高一低就是弹性定位最大的辨认特征。
ND4的转向架,不知道为啥机车制动装的这么繁琐。
东风4融合了一些髮国技术,至少那个转向架轴箱也成了弹性定位。然而转向架上与中间轴相连的部件并没有流出中间横移的空间,过弯要靠挤。
韶山3与3B,注意转向架也是弹性定位,外带牵引杆。至少在川黔这种坑爹路段,韶山3活跃了快30年。
苏联后期也搞弹性定位了。只是不学我国搞牵引杆降低牵引点高度。

以上艰难路段的解决/替代方案

北宝成最早电气化,曲线半径也还可以凑合,所以韶山1还是能勉强通过多机重联的方式运行,后来的韶山4、地沟1对线路的适应力更强,而和谐电也一样当补机。京张关沟段因为有了丰沙铁路,几乎所有的运输需求全部转移过去了,后来的大白猪是A1A的转向架,中间是没有动力的,就是为了减少啃轨的情况。而黔桂线直到在整体通车后50年才完成历史使命,由新线代替运输职能。

已经不新的新线跟已经拆掉的老线,看看谁更坑。百度地图就这点好,已经废弃的老先依然标注。

一些关于东风10的臆想

如果当年东风10是将两台东风4的动力部分拆散塞进三节车身变ABA(美式说法),俩A车装发动机跟发电机,B车装牵引变流系统(如果重量不够再塞点配重,比如油箱),由B车向三节车的两个B0转向架,总共6个B0转向架,合计12轴供电,也许能避免原版8轴双节棍在黔桂线的凄惨境地?这样分拆设备如果不行,那也可以再塞一节没驾驶室的机车进去啊,鳖版三节棍应该也不错的。当然机务段不愿意烧那么多油又是另外的问题了。


一些笔者推测的中间转向架问题

通常而言,六轴机车是在四轴机车的基础上拉长车身,再往车底中部塞一个B0转向架。因此,中间这个转向架必须跟随曲线左右平移(韶山7C的最大横移量是220毫米),因此对于其他两个只用左右转动的转向架,中间转向架却要相对车身有一定移动量,怎么保证相对移动不出框成了这种机车的设计难点。而中间转向架在变坡点有可能悬空或者被压缩过紧,不知道一系弹簧能不能承受住。


我国3B0机车现状

我国现有6K及韶山7系列电力机车,都是6轴4800千瓦的车。除了韶山7D外都是最高运行120kph。

6K作为日本制造的交直机车,采用了日立的电气系统,东芝的牵引电机,川崎重工负责机械部分及总装,主要跑陇海中段,现已逐步退役。但其技术先进,被株洲研究了个透。

以洛阳为据点的6K。


韶山7从1992年造出原型0001号,到1998年开始量产跑南昆,然而南昆的线路条件甚至比川黔还好,用韶山3完全可以满足的。

0001在柳州,背景里有抖三抖。感谢原图作者@西瓜昌真湿基
0097在南宁
0082是有鸡公插座的。涂装也是7C的,毕竟7C原型车。感谢原作者@西瓜昌真湿基
南昆跨昆河,也是车迷有心了。
南昆还不是一样要双机。

韶山7B作为韶山7的25吨轴重版试验车,造了两台。试验运行表现良好,但是因为政策原因没有追加生产。0001因山体滑坡报废。

7B因为带了12吨可拆卸的压铁达到轴重25吨。
拆了压铁改成7A涂装的7B二号车,泯然众人矣。

韶山7C是鸡公客机,活动范围分布兰西成昆柳各局,广铁也拿来跑湘黔线,但是这条线也就在怀化以西比较坑,韶山3一样能拉,也是长期以来唯一的普速鸡公机车。然而遇到水红那种最大28‰坡度的坑线只能让韶山3带道牵引,7C乖乖当大号空调供电车。

基本上只在昆局出没的黄香蕉涂装韶山7C。
也是非常坑车的水红线,大3B拉货,小3单机就能拉客,但是7C跑不下水红就没法单独上水红线。


韶山7系列还是比日本前辈看着更加庞大。

韶山7D是准高客机,但是有个尴尬的问题在于较高的速度运行下中间转向架不够平稳。不过有棱有角的不锈钢车身还是很霸气。以西西为据点,广泛分布于成都和郑州。

应该是国内第一款采用不锈钢车身的电力机车。

韶山7E就是混进来凑数的,因为当时铁道部不愿再给大同厂新的韶山10型号。

老实说红底白条涂装不算难看。不过也不能因为一身红就叫人家美女吧,那么德铁跟奥铁岂不是一家子美女?

韶山7E风机噪音巨大,我在京西站台上跟朋友聊天时,隔壁的隔壁站台有个7E吵的俩人只能吼着说话,也不知道网上这帮人把这玩意当美女尴不尴尬,反正我看到这个外号时很尴尬,不过自从舰女人横扫宅男界,笔者也就对这种指着一坨机器叫美女,还要上去舔的奇怪举动见怪不怪了。


我国3B0机车的未来

基本上没有什么3B0的未来了。原先在湘黔线服役的第一批双节12轴棍韶山3B都被8轴和谐电1 双节棍一对一取代掉了,而常态半径300米,常用坡道24‰的川黔线从90年代初完成电气化之后,一直用韶山3双机啃着轨道拉货,顶多是湘黔线退下来的大3B去川黔拉货而已,换汤不换药,该啃轨还得啃。就算日后川黔线大3B退役,也是8轴双节棍和谐电顶上去,4轴机车在小半径曲线上的表现比6轴车表现都好出不少,不行就重联。就是按铁总这帮坑又想多拉快拉又不舍得多重联的态度,说不定日后会有新川黔货线跟新北宝成货线呢,毕竟黔桂线扩(修)能(建)改(新)造(线)珠玉在前。


图源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丁丁冬冬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给老婆解释什么是RPC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老婆又在翻看我订阅的技术杂志。

"老公,什么是RPC呀,为什么你们程序员那么多黑话!",老婆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奇。
"RPC,就是Remote Procedure Call的简称呀,翻译成中文就是远程过程调用嘛",我一边看着书,一边漫不经心的回答着。
"啥?你在说啥?谁不知道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你个废柴,快给我滚去洗碗!"
"我去。。。",我如梦初醒,我对面坐着的可不是一个程序员,为了不去洗碗,我瞬间调动起全部脑细胞,星辰大海在我脑中汇聚,灵感涌现……

"是这样,远程过程调用,自然是相对于本地过程调用来说的嘛。"
"嗯哼,那先给老娘讲讲,本地过程调用是啥子?"
"本地过程调用,就好比你现在在家里,你要想洗碗,那你直接把碗放进洗碗机,打开洗碗机开关就可以洗了。这就叫本地过程调用。"

"哎呦,我可不干,那啥是远程过程调用?"
"远程嘛,那就是你现在不在家,跟姐妹们浪去了,突然发现碗还没洗,打了个电话过来,叫我去洗碗,这就是远程过程调用啦",多么通俗易懂的解释,我真是天才!

"哦!我明白了",说着,老婆开始收拾包包。
"你这是干啥去哦"
"我?我要出门浪去呀,待会记得接收我的远程调用哦,哦不,咱们要专业点,应该说,待会记得接收我的RPC哦!"
……

非程序员请就此止步,程序员请继续往前走……

如何科学的解释RPC

说起RPC,就不能不提到分布式,这个促使RPC诞生的领域。

假设你有一个计算器接口,Calculator,以及它的实现类CalculatorImpl,那么在系统还是单体应用时,你要调用Calculator的add方法来执行一个加运算,直接new一个CalculatorImpl,然后调用add方法就行了,这其实就是非常普通的本地函数调用,因为在同一个地址空间,或者说在同一块内存,所以通过方法栈和参数栈就可以实现。



现在,基于高性能和高可靠等因素的考虑,你决定将系统改造为分布式应用,将很多可以共享的功能都单独拎出来,比如上面说到的计算器,你单独把它放到一个服务里头,让别的服务去调用它。

这下问题来了,服务A里头并没有CalculatorImpl这个类,那它要怎样调用服务B的CalculatorImpl的add方法呢?

有同学会说,可以模仿B/S架构的调用方式呀,在B服务暴露一个Restful接口,然后A服务通过调用这个Restful接口来间接调用CalculatorImpl的add方法。

很好,这已经很接近RPC了,不过如果是这样,那每次调用时,是不是都需要写一串发起http请求的代码呢?比如httpClient.sendRequest…之类的,能不能像本地调用一样,去发起远程调用,让使用者感知不到远程调用的过程呢,像这样:

@Reference private Calculator calculator;  ...  calculator.add(1,2);  ... 

这时候,有同学就会说,用代理模式呀!而且最好是结合Spring IoC一起使用,通过Spring注入calculator对象,注入时,如果扫描到对象加了@Reference注解,那么就给它生成一个代理对象,将这个代理对象放进容器中。而这个代理对象的内部,就是通过httpClient来实现RPC远程过程调用的。

可能上面这段描述比较抽象,不过这就是很多RPC框架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比如阿里的Dubbo。

总结一下,RPC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 解决分布式系统中,服务之间的调用问题。
  2. 远程调用时,要能够像本地调用一样方便,让调用者感知不到远程调用的逻辑。

如何实现一个RPC

实际情况下,RPC很少用到http协议来进行数据传输,毕竟我只是想传输一下数据而已,何必动用到一个文本传输的应用层协议呢,我为什么不直接使用二进制传输?比如直接用Java的Socket协议进行传输?

不管你用何种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一个完整的RPC过程,都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描述



以左边的Client端为例,Application就是rpc的调用方,Client Stub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代理对象,也就是那个看起来像是Calculator的实现类,其实内部是通过rpc方式来进行远程调用的代理对象,至于Client Run-time Library,则是实现远程调用的工具包,比如jdk的Socket,最后通过底层网络实现实现数据的传输。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序列化反序列化了,因为数据传输的数据包必须是二进制的,你直接丢一个Java对象过去,人家可不认识,你必须把Java对象序列化为二进制格式,传给Server端,Server端接收到之后,再反序列化为Java对象。

下一次我也将通过代码,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RPC。

RPC vs Restful

其实这两者并不是一个维度的概念,总得来说RPC涉及的维度更广。

如果硬要比较,那么可以从RPC风格的url和Restful风格的url上进行比较。

比如你提供一个查询订单的接口,用RPC风格,你可能会这样写:

/queryOrder?orderId=123 

用Restful风格呢?

Get   /order?orderId=123 

RPC是面向过程,Restful是面向资源,并且使用了Http动词。从这个维度上看,Restful风格的url在表述的精简性、可读性上都要更好。

RPC vs RMI

严格来说这两者也不是一个维度的。

RMI是Java提供的一种访问远程对象的协议,是已经实现好了的,可以直接用了。

而RPC呢?人家只是一种编程模型,并没有规定你具体要怎样实现,你甚至都可以在你的RPC框架里面使用RMI来实现数据的传输,比如Dubbo:Dubbo - rmi协议

RPC没那么简单

要实现一个RPC不算难,难的是实现一个高性能高可靠的RPC框架。

比如,既然是分布式了,那么一个服务可能有多个实例,你在调用时,要如何获取这些实例的地址呢?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服务注册中心,比如在Dubbo里头,就可以使用Zookeeper作为注册中心,在调用时,从Zookeeper获取服务的实例列表,再从中选择一个进行调用。

那么选哪个调用好呢?这时候就需要负载均衡了,于是你又得考虑如何实现复杂均衡,比如Dubbo就提供了好几种负载均衡策略。

这还没完,总不能每次调用时都去注册中心查询实例列表吧,这样效率多低呀,于是又有了缓存,有了缓存,就要考虑缓存的更新问题,blablabla……

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没呢,还有这些:

  • 客户端总不能每次调用完都干等着服务端返回数据吧,于是就要支持异步调用;
  • 服务端的接口修改了,老的接口还有人在用,怎么办?总不能让他们都改了吧?这就需要版本控制了;
  • 服务端总不能每次接到请求都马上启动一个线程去处理吧?于是就需要线程池;
  • 服务端关闭时,还没处理完的请求怎么办?是直接结束呢,还是等全部请求处理完再关闭呢?
  • ……

如此种种,都是一个优秀的RPC框架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接下来我们还是先实现一个简单的RPC,再在上面一步步优化!

敬请期待!

参考


对了,微信公众号已经开通:Bridge4You,欢迎关注!

有些话只能在那里跟你说 (〃'▽'〃)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Javdroider Hong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小米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是个什么?

5月3日,国内最庞大的"独角兽"之一小米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IPO申请。这家传说中估值可达1000亿美元、超过百度和京东的新贵巨头,在招股说明书中详细阐释了其所处的业态环境,几乎堪称一本智能硬件制造及互联网生态链白皮书。而在业务层面的剖析之外,于公司治理和财务数据上,小米也不乏引人关注的地方,比如同股不同权的A/B股设置(曾经妨碍阿里在香港上市的最大障碍),比如大量的对外投资及其产生的投资收益,比如其在2017年度报告的巨额亏损、以及看上去(至少是其中某些内容)让不少人觉得有些陌生的财务报表。

小米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财务数据

在招股说明书发布后,上图中这个"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就成为了讨论热点 —— 因为很多不太关注境外上市公司的人没见过。直观来看,这个东西在2017年造成了540亿大额支出,并直接导致当年度超过400亿的巨额亏损。这个亏损是怎么来的,未来又还会继续发酵吗?


实际上这丝毫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对于境外募资和上市的科技类企业而言,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是最常见的融资方式之一。远的不说,之前美图在香港递交IPO文件时,同样披露了此类优先股及其对利润的影响,当时也引发过一轮讨论,只不过没有小米这次那么热烈而已。

美图招股说明书

自招股说明书发布的几天来,各路媒体和自媒体讨论这个话题的文章已经层出不穷,对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基本概念也翻来覆去说过很多遍了。我不打算在这里再详细阐述定义(从原理来说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只作一个最简单的类比以助理解:这类优先股就相当于一个附带了普通股认购权(warrant)的债券。投资者行权时,按约定的转股价格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可转换");不行权时,企业到期按约定利率赎回优先股并支付利息("可赎回")。从实际效果来说,它近似于可转换债(convertible bonds,CB)。当投资者行使转股权时,它们最终都会变成普通股,结果是一样的;不行权时,可转换债的清偿级别高于优先股,这也是它们之间主要的实质性差别。

在小米的招股说明书中,对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处理方式有以上这样一段描述,其中提到将其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于是乎,基本上我读到的所有的媒体文章里,在描述国际会计准则对此类优先股的处理方式时,都照搬这个说法称其为一个"金融负债"。但严格来讲这个说法不能算是最准确的,这里我主要想讨论一下IFRS到底是怎么处理这种优先股及类似的金融工具的。

涉及对此类融资工具处理规定的主要是IAS 32 "Financial Instruments: Presentation",以下先放准则条文:

(source: www.iasplus.com)

简要来说,IAS 32规定,将此类融资看作一种"混合金融工具",并且要将其拆分为债务和权益两部分来分别列示。具体计量时,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确定整个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一般可以参照发售该优先股或可转换债的市场价格。

第二,计算其中属于债务部分的价值。计算方法是:找一个可以参照的同类债券(这里的同类是指企业状况、投资者风险、期限等等,最佳的比照对象就是这家企业自己发行的不可转换债券),用这个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对优先股进行贴现,计算它的现值(包括到期后需要赎回的本金、以及需要支付的利息)。稍微熟悉金融和会计知识的朋友对此相信不会陌生,这就是我们平时计算债券价值的基本方法。这一步的计算结果,就会体现在报表中的"金融负债"栏目下。

第三步,用整个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减去第二步的计算结果,剩余部分就是在权益科目中体现的部分(通常在权益中单独作为一项来列示)。

在处理此类优先股时,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之前在知乎上也有人和我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把它和嵌入式衍生工具(embeded derivatives)搞混,认为两者都按照新出台的IFRS 9(Financial Instrument)来处理。这里我不详细展开讨论,只提两个注意点:其一,从2018年开始执行的IFRS 9是用来替代原本的IAS 39(也就是旧的Financial Instrument准则),而并不影响IAS 32的效力,后者目前仍然有效;其二,上文所讨论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是一种复合式(compound)金融工具,而非混合式(hybrid)金融工具。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别在于判断这个金融工具是否属于衍生品(derivaties) —— 如果不是衍生工具,则不属于IFRS 9讨论的嵌入式衍生工具的范畴。

但这不是说IFRS 9与此类优先股的处理无关,而是说,它和IAS 32是一个先后关系:首先依据IAS 32划分债务和权益两部分;然后再依照IFRS 9(或者此前的IAS 39)的要求,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这一负债,同时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计入当期的损益表。这也就是小米报表中"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这一冗长项目的来源。

而公允价值如何衡量呢?其实小米的报告里也写了(如上图),是参考未来投资者转股后所能获得的普通股的市场价值,再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后的现值。因此本质上来说,这种"亏损"对小米及其投资者反倒是一件好事:亏损越大,意味着将来转股后的普通股价值越高,也就是市场对小米的估值越高,投资者未来可预期的收益也越高。换句话说,本文开始时提到的2017年度540亿支出,也就意味着这些优先股所对应的股权价值升值了540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账面亏损反而是未来的"资产"了。


但这样看起来,似乎又引出一个问题了:既然准则说的是拆分为负债和权益两部分,为何在小米的财报中只有由优先股转化而来的金融负债,而没有权益呢?我们看不到小米发行优先股的合同条款,但理论上来说,有两种可能会导致这一结果。

第一种情况,按上述方法算出来的"剩余"股权部分,并不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下对权益工具的要求。在IFRS中,要求一项金融工具必须满足"fixed-to-fixed"法则,才能被归类为权益工具。所谓"fixed-to-fixed"法则,即换出的金融工具和换入的金融工具都是确定数量的。假如小米与优先股投资者约定了固定的普通股转换比例,那么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假如双方间的约定是依照转股时的市场价格或合理估值调整转股价格,从而产生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预期,那么可能就不符合上述要求。在此情况下,整个优先股都将被认定为金融负债。

第二种情况,则是上述提到的计算方法"不足以"产生剩余的权益价值时。在前述的准则解释中我们提到过,复合金融工具中权益部分是在确定负债金额后的剩余价值。这有一个前提,就是类似债权折现后的价值小于整个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假如情况相反,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导致优先股公允价值已经小于同类债权的现值,那么全部的优先股都划分到债务部分都还不够,又哪里来的残余价值能被分配到权益呢。此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是整个优先股都划分到金融负债去了。下图是我之前起草过的一份IFRS审计报告,其中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从小米招股说明书的披露来看(如下图),估计比较有可能是前者,即转股价格不确定导致不能被认定为权益工具。

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实就是小米在财报中确认了整整1615亿来源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金融负债 —— 其中有540亿来源于2017年的公允价值调整。这意味着小米的整体估值在2017年可能就上涨了50%。这样看来,财报中的这块大额亏损是不是顺眼多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Wifs P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 NBA 17-18 赛季东部季后赛第二轮 G2 骑士 128:110 猛龙?

首先求教凯西一个问题:

如果在客场赢球代表着系列赛真正开始,那么在客场连赢两场代表着什么呢?

整个上半场猛龙打得就像我们认知中的那支常规赛猛龙,东部第一,长如世界最长街道多伦多央街的板凳席。首节他们只让乐邦拿到4分,甚至只有2次出手,即便到了第二节他开始突破得分,更多时候仍然只是站在弧顶传球给不断空切的队友,甚至在洛瑞身上博得一次令凯西暴怒的犯规后的两罚不中,也仿佛在印证着拉希德所谓"BALL DON'T LIE"。

宿命终于站到了我们这一边,多伦多人民眼中最大的反派遭到了篮球之神的制裁!

此时场面上扛着骑士前进的,是单节拿下10分的乐福,没关系,没人相信乐福会是这种比赛的决定因素,他来到多伦多时更显著的身份不是全明星,不是骑士二当家,甚至不是篮球运动员,而是德罗赞的病友。

一节半过去之后,猛龙再度领先到10分。

上一场赛后凯西说出的经典玄学理论再度登场:"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领先到10分之后就像被枪击了一样。"

覆辙再现,猛龙欣然重蹈。

第二节末洛瑞终于投丢了自己本场第一个球,此前他已经7投7中,而在随后JR命中一个三分球,猛龙仅仅以2分优势结束上半场。事情正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只不过你我和在场球迷对此一无所知,大屏幕上煽动情绪的音量采集器缓慢高涨的数字代表着猛龙球迷们的殷切期待。

下半场,被骑士灌了一波8-0后,凯西第一次变阵,撤下失误又投篮不中的伊巴卡,上CJ迈尔斯,而在此后骑士又通过反击和三分球将分差扩大到11分,凯西喊下第二个暂停。

是的,凯西用西亚卡姆和范弗里特换下瓦蓝和阿奴诺比。

怎么解释这波换人?在乐福还活着的时候率先采用极小阵容,而且你的西亚卡姆还必须要去弧顶防守乐邦?

有人说是为了进攻,有人说是凯西为了证明自己应变之快计谋之诡诈远胜宋襄公。要我说,凯西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他也许只是在昨天晚上重温了一遍《三体》,于是决定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使用降维攻击。

可惜降的是自己的维,三维的乐福在低位把迈尔斯打成了一张纸。他全场比赛砍下31分11篮板,打得就像是明尼苏达时期的自己。凯西赛后对此并未感到羞愧甚至有些意外:"乐福的对位对我们来说总是很艰难。"

板凳上的瓦蓝、伊巴卡、西亚卡姆、博尔特尔、诺盖拉哑然无言,伊巴卡在赛后甚至陷入了深沉的自责:"我打得太烂了。"

你打得确实烂,但你只打了12分钟,你对此只字不提,所以总结下来,你是个好人。

分差继续维持在10分上下,一种"我们竟然要被乐福打死了"的失望的情绪开始在加拿大航空中心球馆蔓延开来,但如果现场的多伦多人民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他们也许宁愿囫囵吞下当前这个结局。

关于下半场开局4分钟的两次换人还有另一种可能,凯西是为了重演2011年自己作为那支骄傲的总冠军小牛首席防守助理教练的光荣历史——

对,没错,那时候用巴里亚或者基德防乐邦的战术就是我布置的啊,我放洛瑞、迈尔斯、范弗里特加上德罗赞这3个半巴里亚式cosplayer在场上会不会把乐邦吓到尿崩?

乐邦赛后点名提到了这条思路:"2011年的时候我还不够成熟。"

现在,7年过去了。

乐邦开始不断的翻身后仰跳投,整个三分线以内似乎都是他背身作业的禁区,每一次命中背后仿佛都传来27岁的自己悠长的叹息。

今天他的这种后仰跳投荒谬到甚至有些色情,生生将一场比赛打成一部长篇集锦,你知道的,集锦这种东西,向来报喜不报忧,而今天或者长久以来的猛龙,就活在乐邦的集锦中。

此时的乐邦已经不是在打球,他只是在用"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够这样做几次呀"的体位在炫技,仿佛冲击某种隐藏的无聊吉尼斯纪录,用篮球的形式撰写《檀香刑》,或者在猛龙越来越低的"不行啊……这里真的不行"哀求声中,不予理会、无情继续、残忍剥夺对手残存的意识,更大力更深入用同一种方式一步到胃地塞满整座球馆的寂静和惊恐以及直面末日审判般的麻木……在这种情况下,乐邦每一次停止出手转而传球给空切的队友得分看起来都像是一种皇恩浩荡。

这可能是职业体育史上正在进行中篇幅最为漫长的悲剧,整整三年的连载,甚至传说中的悲剧之王埃尔金-贝勒都能从中品味出一丝慰藉和幸福。

你可以清晰的看到猛龙的信心已经被这种残酷的怜悯所摧毁,乐邦终于有一次投篮打铁后,篮下一片猛龙白色球衣之中,竟然出现了后场篮板出界。

比赛还剩3分钟时,镜头给到一脸迷茫的总裁萧华,和很多起床晚了的东半球球迷一样,身处现场的他同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身边的人不断向他解释场面,认真的模样仿佛一个数据分析师。

可惜他今天遇到的是多伦多-"球评绞肉机"-猛龙,一支连续三年被乐邦从猛龙打成科莫多巨蜥再打成台湾石龙子最终变成你家那支壁虎的球队。

路口的红灯有30秒,一个人到家电梯要经过8层,微波炉热好中午的饭菜要2分钟。如果每一场篮球比赛都能按照这样精准的提示进行下去,这个世界该有多他妈无聊。

第四节开始猛龙落后到20分并再无追上的希望,暂停时电视镜头给到看台上,必须粉饰太平的他们只敢更多聚焦在那些嬉笑懵懂为了一次上大屏幕就兴奋不已的孩子们身上,而在孩子周围虚化的影子里,总有一两个男人紧皱眉头咬死牙关,身上笼罩着两个字叫做沉默。

这些年他们一定看过很多场猛龙的比赛了吧?那种一次次被撩到临界点又突然在耳畔响起"四个意识"的梦魇再度重现。孩子不知道的,他懂。也许这就是今年他们最后一次看到猛龙在这里打球了。聪明但年幼的孩子们可能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今年就要结束了?

明明才到夏天啊。

孩子的一年从1月到12月,从冬天到冬天,从小寒到冬至,从元旦到圣诞;但猛龙的一年,却永远只到5月,真正炎热的夏天到来之前,总有那么几天,昼夜温差极大。

你能体会这种绝望吗?

现在猛龙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到本文开头猫三提到的那个问题。

作为这个问题的反面代表,他们在主场连输两场开启这个系列赛,只意味着一件事情:

去反复重温13年前季后赛首轮休斯敦发生的一切吧!

去吧,不要回头,也无法回头。



首发:网易NBA;编辑:周峻涛;文:猫三

虽然也知道没啥用,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搜索"猫三的大排档"就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猫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89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