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到一条合适的连衣裙,可真不容易啊

夏天大概是唯一可以在穿搭上偷懒的季节。

因为有连衣裙。

还有比这更不费心思、更没有技术含量的穿搭选择吗?

只不过,又懒又美这件事,几乎是不存在的。毕竟,连衣裙也不是随便一套就能美上天。

一不小心,就会把身材缺陷暴露出来。👆

如何避开灾难,挑选适合自己的连衣裙,我们从袖口、领口、廓形等角度入手,认认真真来讲一讲。

袖 口


连衣裙的袖口通常可分为直口袖,喇叭袖、无袖几种。

胳膊有肉的同学都知道,要选带一点袖子的款式,避免紧口袖和无袖款款式。

有袖指的是左边这种简洁款,右边这样的小飞袖,会把所有目光都吸引到你的胳膊和袖子上,显得更粗壮。

溜肩的同学,最好也不要选择无袖款,胳膊明明不粗,视觉却很容易"肉感"。换成右边挖肩袖,立刻好很多。

如果因为想遮肉而选择长袖连衣裙,要注意袖子不能像左边这样过长过大,否则会显得很邋遢。尤其是小个子女生,一定要选择露出手腕的袖长。

上肢纤细的同学,一般来说,不必在乎穿哪种袖子。

夏天穿吊带款,清爽养眼。

但若是像郑爽妹子这样特别纤细的,就要避免这种让手臂显得更细的大喇叭袖,容易看起来不够有精神。


小结:
胳膊粗避免无袖和小飞袖
胳膊细避免宽大喇叭袖
个子矮避免宽大且长的袖子

衣 领

衣领通常是决定看起来胖瘦的关键,选对衣领,连衣裙就选对了一半。

连衣裙的领口一般分为翻领、圆领、V字领和一字领、挂脖等款式。

关于领口,有一个屡试不爽的真理是,领子越高,显胸效果越明显。所以高领连衣裙,总的来说,更适合上半身纤瘦的姑娘。

上半身比较丰满的女同学,选择高领或小高领,就比较容易悲剧,看上去要么虎背熊腰,要么肉欲满满。

大胸要看起来时髦,一定离不开大领口。

其中最友好最不挑人的,当属V领了。除了显瘦,V领还能缩肩、拉长颈部线条,几乎一次性解决所有上半身困扰。

V字形视线延伸,还有修饰脸型的作用。对比一下,圆脸的可儿还是穿V领是不是比圆领看上去瘦5斤?

当然,小胸穿V领也可以很美。领口稍微深一些,看起来有种法式性感。

担心V领过于性感不够日常,只要在穿的时候内搭抹胸或者加个外套就解决了。

这两年一字领连衣裙特别火,这样的领口既能突出肩膀线条,又能完美展现锁骨,性感又不暴露,怪不得成为各种时装精的最爱。

但总的来说,一字领还是挺挑人的,适合脖子修长,而且肩部、背部和胳膊赘肉不多的女生穿。

最偏爱的就是倪妮这种 "天生衣架子"的平肩人。

窄肩人也很适合一字领~

锁骨线条好看、还有傲人天鹅颈的姑娘,就更不用说。

但肩膀厚实的姑娘就需要谨慎了,因为一字领自带横向拉伸的效果,所以看起来会更圆润。

宽肩、厚肩的女生在挑选一字肩连衣裙时,最好选开口比较小、有一定的弧度的船型领

或是斜肩款也比较显肩窄。

溜肩星人,选择一字领也要有心机。

此处强行做个科普:

怎么看自己是不是溜肩?要看肩膀和水平线的角度。一般正常肩膀在15度角左右,大于或等于20度角就算是溜肩了。

交叉款一字领或斜肩款,是溜肩星人的救星。


小结:
领子越高越显胖
万能V领几乎能解决所有上半身问题
很火的一字领并不适合所有人


廓形和长短

廓形和长短,决定了一条连衣裙的基本风貌。

今天重点说X型和H型这两种,因为基本上任何身材的姑娘,都可以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连衣裙。

哪 里 有 肉 遮 哪 里

X型连衣裙

上紧下松的收腰大摆连衣裙,穿上以后整个人呈X状,因此简称为X型连衣裙。

这是连衣裙中最基本也最经典的款式,上班、约会、逛街……生活中各种场景都派它上场。

红毯要走出气势,女明星们一定会选X型裙作为战袍。

有气质又有气场,轻松成为全场焦点。

日常穿可以优雅。

当然也可以甜美乖巧。

更重要的是,X型连衣裙的遮肉效果绝佳,几乎适合各种体型。

X型裙的裙摆呈A字形散开,加之上半身的收腰,能完美隐藏宽胯、腿粗、大屁屁等身材缺陷。

女神高圆圆的颜值和衣品一直在线,只是偶尔被拍到穿裤装,大腿和身材比例让人意外……

变回女神,只需要一条X型裙。

如果是腰腹部多肉的苹果型身材,在挑选X型连衣裙时,最好选择高腰、裙摆更大一点的,强调腰线,还能显高。

问题是过宽的裙摆,又会压个子。

尤其是个子不高的同学,更要避免视觉上横向发展的裙型,收腰且垂坠感强的裙子才既能凸显身材曲线,也能在视觉上起到竖向拉伸的作用。

太窄的裙摆,例如小s最爱的这种紧身裙,如果不是前凸后翘的身材……

不仅性感不起来,还会看起来老十岁~

换成中长款就合理许多,这种"上紧下松、上露下遮"的穿法,特别适合梨形身材的姑娘。

X型裙在显高上也是一把好手。长度在膝上10-15cm,人人都能穿出胸以下都是腿的感觉。

就连霉霉这么高的妹子,都不肯放过这个显高大法。

很多小个子女生不敢挑战长裙,其实X型裙+高腰+刚好露出脚踝的长度,也会让比例看起来很好。Emma Robert 这么穿,看起来根本不像只有157cm对不对?

一到夏天,清新的印花款连衣裙变成很多人的首选,但越是常见的单品,踩坑几率越高……

先来看日日身上这种有设计感的复杂款式,再配上密集的碎花,我们凡人穿上就是行走的灾难片。

换成款式简洁的翻领裙,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了。

印花裙也是很适合度假的存在。但淘宝上的爆款一般长这样……

不想成为行走的淘宝爆款,就要拒绝五颜六色,选择一个符合心情的主色调,用小小的碎花做点缀,才是碎花裙正确的打开方式。


单品推荐

GU 格纹连衣裙 ¥199

H&M 印花连衣裙 ¥329

Zara 纯色连衣裙 ¥399

Topshop 一字肩连衣裙 ¥399

Mango 蕾丝连衣裙 ¥499


简 约 大 气 不 挑 人

H型连衣裙


和X型裙相比,H型连衣裙少了一分柔美,多了一分简约大气。

日常穿不不容易出错,还透着effortless的时髦感。

H型连衣裙整体呈直筒型的,宽松舒适,同样可以掩盖许多身材缺陷,得到了微胖界女神范冰冰的盖戳认证。

一点也不时髦的极简款式,好处是也永远不会过时。

腰腹肉肉较多、四肢纤细的香蕉型身材,最适合穿无袖的H型连衣裙,尤其是直线条、硬材质的款式,看起来利落时髦。

反而是看起来轻飘飘的材质要慎选,再加上宽大的版型,容易显矮胖喔。

哪哪儿都瘦的妹子也很适合H型连衣裙,看上去不会那么干瘪。

在H型里面,简单经典的衬衫裙,集利落帅气衬衫和优雅裙装为一体,好穿不挑人,算得上连衣裙里的基本款。

想要突出身材曲线,看起来比例更好,有腰带的款式是首选。

周冬雨私服和活动都常穿衬衫裙,对比一下,左边休闲舒适,右边有腰带款更优雅干练。

衬衫裙自带文艺复古气息,但收腰+露腿的设计,也能变得美艳又性感。


小结:
修身款比宽松款显瘦
挺括材质比松软材质显瘦
图案越复杂,款式越要简洁


单品推荐

Monki 条纹衬衫裙 ¥239

Zara 牛仔衬衫裙 ¥299

Mango 条纹连衣裙 ¥299

JNBY 无袖连衣裙 ¥478

Free People V领衬衫裙 ¥970


最后再划个重点:

X型连衣裙更容易穿出女人味,是遮肉神器,尤其是肚子上、屁屁上、大腿上的肉肉。

H型连衣裙适合日常通勤,但选择时不要过于宽松的款式。

对于所有连衣裙来说,显高的诀窍都是缩短腰,拉长腿。

最基本的提高腰线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但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招数,今天没有来得及展开讲——延长脚面

这个功夫不在裙子本身,而是通过选择和肤色相近的鞋子,避免在视觉上造成鞋子切断脚踝的感觉,从而显得腿更长。

显瘦的诀窍就复杂一些:有的地方要遮,有的地方要露。

今天的知识点有点密集,但还是有不少没说到的地方,日后再慢慢补充吧。

要选到一条合适的连衣裙啊,真是不容易呢。

但无论如何,夏天来了~

夏天不穿连衣裙,和咸鱼有什么两样!



本文首发于我的同名公众号柳大壮。

废话少,干货多。不跟风,讲科学。


公众号里写过的穿搭主题有:

连衣裙、基本款、平价包、平价品牌、日系、微胖、优衣库、GU、白衬衫、凉鞋、泳衣、帽子、小众店铺、石原里美、欧阳娜娜、春夏、关晓彤


关注公众号后,回复以上关键词get更多干货。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柳大壮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 NBA 17-18 赛季东决 G5 骑士 83:96 凯尔特人,总比分 2:3 绿军领先?


魔鬼主场

凯尔特人拿下了东部决赛第五场的胜利,回到TD花园球馆的他们依然又变成了更像东部冠军的球队。在昨天勇士主场金身告破后,凯尔特人也成为了唯一一支依然保持季后赛主场全胜的球队:季后赛至今10次主场比赛全部获胜,场均拿到108.7分,而且每场 +11.5 分的正负值。

同样的,他们的一些球员在主场也打得更加好,例如入选了最佳防守阵容二阵的霍福德:季后赛主场的霍福德主场场均19.2分9.2篮板3.7助攻,三项数据各自比常规赛提高了7.2分1.8篮板1助攻;而且主场霍福德每场 +12.9 分的正负值,客场则是 -6.1 分。

所以,凯尔特人在克利夫兰输掉两个客场后,又再次掌握了系列赛的主动权——总比分3-2的领先,加上抢七的主场优势。


"客场虫"

但凯尔特人主场不败的背后,则是 "客场虫" 。他们只在次轮对阵76人的系列赛中赢过一次客场,不然你以为他们是怎么和首轮的雄鹿打到抢七的?

凯尔特人的季后赛客场至今1胜6负,场均拿到94.4分,每场 -12.0 分的正负值。

所以,从另一方面说,下一场回到克利夫兰的骑士还有机会,把系列赛拖入抢七。而骑士和凯尔特人本赛季首轮都打过抢七,骑士赢了步行者,凯尔特人则赢了雄鹿。

还有一个数据:詹姆斯职业生涯至今的抢七战,5胜2负。其中两次对上凯尔特人,1胜1负。


除了球队形式的 "客场虫" ,今天 "客场虫" 最明显的——JR·史密斯。

两个主场的JR·史密斯场均10分4篮板,每场投进3个三分球;而系列赛客场的JR·史密斯,场均2分,13.6%的投篮命中率,没有投进过三分球。

更有趣的是,JR·史密斯在赛前接受采访时说:"没有什么比在客场让那里的球迷安静下来更好的事情了。"


自打自脸。


轮换的意义

昨天的火箭用7人轮换在客场扳平了系列赛比分,今天的凯尔特人同样用一套7人轮换拿下了天王山之战。史蒂文斯教练撤下了奥杰莱耶,然后,根据 Athletic 的凯尔特人记者 Jay King 提供的采访资料,泰伦·卢表示骑士的阵容就此被打乱了。

"我没有多用科沃尔,因为奥杰莱耶没有上场,那是他的对位球员。"


很明显,史蒂文斯在调配阵容轮换有更深厚的功力。至少在这场比赛,泰伦·卢在用人方面给人一种生硬的突兀感。例如尝试通过放上克拉克森增加球队的攻击点,但克拉克森交出了7投2中的三分球加上一堆毛躁而且毫无效果的持球突破;又比如为什么要让正面作用基本趋近于零的JR·史密斯继续留在场上打26分钟呢?


当然,骑士无人可用也是客观事实。交易日做出的两笔引援所换回来的球员们基本都没有达到东部决赛水准(唯一好的是小拉里·南斯),而且半赛季的磨合显然不能让他们和球队产生太好的化学反应。而且这三人中,也只有小拉里·南斯具备大赛型选手的潜力。


骑士季后赛正负值垫底的三位球员——胡德、克拉克森、小拉里·南斯。


骑士便秘的进攻

骑士今天打出了83分的本队季后赛第二低单场得分,除了詹姆斯和乐福,骑士没有第三位球员得分上双。而且更尴尬的一点,詹姆斯外的其他球员,在进攻端都没有什么存在感,或许只有疯狂打铁的克拉克森能换来一点球迷怒其不争的脏话声。

其实,今天的詹姆斯也在进攻端迷失了自我。根据他整个季后赛的标准,今天26分,三分球6投1中的表现显然是不及格的,而且5次助攻的背后还交出了6次失误。

还有,詹姆斯本赛季的季后赛最低分和第四低分都是这轮系列赛刷新的。

为了解决进攻端的便秘,泰伦·卢在这场给了克拉克森更多机会,但这位球员的确没有达到东部决赛选手的标准。

泰伦·卢能做什么呢?他也没有什么牌可以打了。

骑士全队在比赛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充斥着一种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的状态,而且极度缺乏自信,尤其是这种情绪写满在杰夫·格林的脸上。到了第四节,甚至连詹姆斯都在开始出现非受迫性失误,这就是不是竞技层面的问题了。


历史级新秀

今天的杰森·塔图姆用一场好球证明了偶像的提点是对的。

在塔图姆自称 "看了25遍《Detail》"后,最明显的特点是塔图姆打得更有侵略性,就像科比那种抓住对手弱点痛打的侵略性。例如今天的4次抢断,每次都打到了骑士的痛点上。


而且,最近三场比赛,塔图姆场均8次罚球,而系列赛的前两场总共只有2次。

还有对于关键球的处理,塔图姆在以往本就在水准线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冷血了。


"他今天打得像一位老兵。" 泰伦·卢在赛后的发布会上说道。


最后放一个数据:根据 BBR 提供的资料,塔图姆成为历史上第六位在季后赛总得分超过300分的新秀

很有意思的是,前五位中有贾巴尔、乔治·麦肯、埃尔金·贝勒三位湖人名宿,塔图姆则是第一位凯尔特人球员。

"我享受这些关键时刻,我认为这是最有乐趣的时候。" 塔图姆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道。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Brad Zeng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07 个回答,查看全部。

Android P的隐藏故事:从台前到幕后的vivo

新的Android P预览版,在Google I/O大会中和大家见面,新系统有新的全面屏适配和各种AI强化。这次的首批适配名单里,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点。

其一,首发适配名单破天荒地出现了4家国产厂商,曾经代工过Google太子系列的华为、三星、LG和moto无一上榜。其二,当中最特殊的vivo,旗下的vivo X21/X21 UD甚至是带着自家Funtouch OS升上了Android P开发版的。

我们这次就来扒一扒,Google和vivo都低调得没有展开的故事。影响这个故事主线发展的因素有3个:Android的碎片化、异形全面屏的新趋势,以及开始扩大影响力的国产厂商。


与碎片化斗争的10年,异形屏夹击下的Android

Android P是Android发布10周年的纪念之作。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Android已经成长为人类史上覆盖面最广的移动操作平台,地球上已经有超过20亿台Android设备。这10年间,应用兼容性和碎片化问题,就一直伴随这个风靡世界的移动平台。

Android设备发布的年份、屏幕大小、比例、性能配置和国界之间的巨大差距,让其有最严重的碎片化。截止到今年1月8日,Android阵营的8大的系统版本中,最高占有率的Android 7.0-7.1,加起来都没超过32%。而更夸张的是,至少有 10 亿台设备两年以上都没有得到过系统更新。

碎片化和应用兼容性问题已经是威胁Android生态的头号敌人,其的主要影响有两个。首先,为了让app兼容适配旧设备和多版本系统,加大了开发者工作量之余,迫使开发者只能使用旧版的API,很多新功能和新特性的实现和普及过程因此受阻。其次,一大批设备因此无法得到及时的安全补丁,让数以亿计的设备暴露在类似前段时间的WannaCrypt勒索病毒、WPA2 协议"破解"事件的威胁之下。


异形全面屏和新一轮硬件差异性爆发

先不说厂商群雄割据的国内,即便强如Google,其各种努力的结果,还是如上面所说的,Androi碎片化的趋势依旧。2017年之后,突然爆发的全面屏和刘海屏潮流,进一步加剧了Android阵营的碎片化和应用兼容性问题。

在各种类型的全面屏方案百家争鸣的时期,业界都还没开始统一标准,刘海的位置、宽度、甚至数目都远未没定型。甚至连Google官方都默认了这个现状,Android P在开发者选项中引入了"模拟凹口显示屏"的选项,现在比较常见的长形凹口之外,还有边角凹口、上下凹口的选项,为厂商和开发者留下了各种脑洞式的发挥空间。

由全面屏间接带来的,还有超声波/光学屏下指纹、3D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一系列新的生物认证方案。即将到来的巨型CMOS、各种测光和白平衡使用的传感器,它们既是Android平台多样化的魅力源泉,同样也是碎片化和兼容性问题的元凶。


极力消弥碎片化,但鲜有成效的Google

面对这么明显的问题,Google也没有闲着。但即便是iOS这种机型种类少,本应没有多少适配压力的平台,一台iPhone X就能把它搞得焦头烂额了,Android阵营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

早在2011 年,Google就成立了Android 更新联盟,宣称要让设备在 18 个月内接收更新,但很快就被事实打脸了。计划受挫之后,Google暂时放弃了劝说厂商的方案,尝试把逐步把核心功能和系统本身脱钩,由自家的Play服务负责提供联系人和电话等核心功能的更新维护工作。

到了上一年的Android 8.0,Google祭出了 Project Treble计划。
旨在让制造商以更低的成本更轻松、更快速地将设备更新到新版 Android 系统。用新的供应商接口,把芯片供应商的底层驱动赫尔操作系统框架分离开。

以前的流程,是从Google到高通、联发科这些上游芯片厂商的硬件驱动,再到手机厂商进行适配。大的系统更新,需要针对每台手机/智能设备,完成嵌入式的硬件底层驱动、内核的移植裁剪工作,时间和资金成本都非常高。而且很多时候设备无法更新的原因,是芯片厂商没有做驱动。


从台前到幕后的国产厂商,开始反向影响Android生态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影响Android碎片化进程的最后一个因素——开始扩大影响力的国产厂商。Google的Project Treble方案要实际落地,需要从芯片厂商到手机厂商的整条生态链联合,得手机厂商的帮忙。当中,看似偶然,但由属历史必然的是,在Google推行这个计划的时候,恰逢国产手机厂商的崛起。

像Android P适配中最特殊的vivo,随着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提升,中国厂商影响力和诉求已经不同了,vivo已经不再满足于跟随策略,并开始反向开始帮Android生态解决兼容性和碎片化的问题。

Project Treble从表层看,是让系统升级不再依赖于芯片厂商,但其同时也让国产厂商拿到系统更新的主导权。vivo这一次角色这么特殊的原因在于,其联合了高通和Google,进行了底层的板级支持包(board support package,简称 BSP)工作,玩机用户熟知的bootloader到主板上所有设备的驱动程序,都包括其中。

这套BSP板级支持包,会在8月Android P正式推出时,提供给其他手机厂商和开发者。也就是说,联合处理了底层硬件适配工作的vivo,站在了其他手机厂商的上游位置,这是大部分国内用户完全没有注意到的Android生态位置变化。

在Android系统底层的工作外,vivo也已经有成熟的自有应用云测平台。4月30日vivo的开发者平台就已经开始了vivo Android P开发者预览版的适配工作,开始面向新的Android系统,提供解决应用兼容性问题的平台和工具了。

大家明眼看到的,是vivo成为首批Android P公测的厂商。更深一层的是,那个在硬件上做过最强国产拍照Xshot和Xplay 6,搞过首发屏下指纹和真·全面屏手机vivo APEX的vivo,已经开始延伸到Android生态底层和幕后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ZAEKE知客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谈谈动作游戏的设计:操作、反馈与硬直

本文首发于机核网,作者无良印品


动作游戏在制作上最容易忽略,同时又是最基础的两点是什么?在我看来无疑就是操作反馈和硬直的设计。

大部分人仅仅将动作游戏归为动作表现表演和镜头表演,希望这篇文章剖析了动作游戏过后,大家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动作游戏,不要被一些"大神"的论点带歪。

接下来,文章将会分为:操作与反馈篇硬直篇;文章较长请注意文章的分段和小标题,内容干货很多请慢慢咀嚼不要过一遍就OK了。

什么是操作?

是玩家对游戏发出一系列指令,由游戏做出一系列响应,影响游戏进程的行为。

什么是反馈?

  1. 玩家对游戏人物发出指令后,游戏人物与游戏中实物产生互动,并传递给玩家的声光体感;或,由游戏界面、UI、镜头传达给玩家的声光体感。
  2. NPC根据自身指令,主动产生提示信息,将声光体感传达给玩家。

操作、反馈之于动作游戏

为何及时识别操作(输入指令)如此重要?

那是因为动作游戏本身的实时性,玩家的每一次操作(输入指令)都希望得到及时的反馈,因为在对抗过程中,面对对方的不同伤害效果(指令效果),玩家需要进行各种频繁地操作(输入各种指令或组合指令),来及时对应不同的状况。

因此指令必须有效并且清晰,一旦存在无效的操作(输入无效的指令),很容易引起玩家的不满。

为何反馈如此重要?

反馈是所谓打击感的重要一环,玩家有效无效的操作,打击目标的效果和程度都和反馈直接挂钩。


首先是"操作反馈":当操作有效的时候应当给予玩家反馈,当复杂的有效操作完成的时候应当给予玩家更大的反馈,主要用于提示玩家操作完成,或者给予玩家奖励。

反馈方式多种多样,声效,光效,震屏,顿帧,动画表现等都可以。当操作无效时,也应当给予玩家反馈,予以警示玩家和提示玩家;反馈方式同样可以多种多样,全看设计的效果是否符合游戏表现。

其次是"攻击、受击反馈":攻击奏效时敌对方产生受击动作反馈,不同的攻击效果产生不同的受击的动作反馈。

打击声效1,根据武器和对方材质产生不同效果;

打击声效2,根据"子弹"产生单一打击声效;

受击声效,是敌对方受到攻击发出的声音,不同受击动作对应不同声效;

攻击声效,需要根据操作的复杂程度提高声效大小和丰富程度。高级操作产生的反馈和简单操作产生的反馈有区别,可以在高级操作的动作之中承接更激烈的镜头效果,或者屏震,或者是声光特效。

接着是"提示":动作游戏的提示,是通过声光体感,特效等警示玩家注意敌对方的威胁,或者告知己方操作方式的一种特殊存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伴随玩家。

根据提示及时输入相对指令,可以提高游戏效率,获得极佳的游戏效果,通常提示被执行之后都会伴随着极强烈的声光体感刺激,特殊的游戏设计或者动画表演,获得很大的反馈效果。大家熟知的魔女时间是前者(注意敌对方的威胁),处决QTE是后者(告知己方操作方式)。

闪避之后的魔女时间


连续按键处决

将这些理解到位做到位,你可以得到一个生动的动作原型,充满所谓"打击感"的表面效果。

动作游戏中操作与反馈在游戏原型设计阶段进行前期设计


首先,提出功能诉求,在没有动作做原型的情况下,可以先提诉求,定下风格基调,接着制作动作游戏的动作原型,也就是动作初期概念,由动作师完成;然后根据动作原型,调试和查看提出的诉求在表现上是否符合预期,在调试的时候再次进行前期设计。


根据抽象或者具体的诉求方式,制作原型(这里各式各样的开发方式都有,请根据自己的情况看待),这阶段应当还不能有具体的功能需求,否则会限制动作原型的表现能力。


其次,通过技术原型来实现操作体验,中间会涉及到底层逻辑,但这篇文章中不解释以免混乱,待一步一步完善动作触发的逻辑顺序和层级,投入对抗单位进行对抗,这时候不投入过多的美术资料,静待原型彻底可以承担起持续开发的重任。


最后,原型中应当包括完整的基础操作框架和对抗模式,借由对抗产生的反馈,比如上面提到的警示,顿帧,声效,镜头拉伸,破防慢镜头等等。

关于硬直

什么是硬直?

硬直:人物在指令效果下不可控制的状态,即可以理解为不接受任何指令的动作状态。
硬直包括:主动硬直被动硬直。


主动硬直:即玩家自己输入指令之后,角色执行指令,而玩家的一段不可控时间。主动硬直,包括"前摇"和"后摇":"前摇"是动作前奏,"后摇"即是动作收招;


被动硬直:玩家被对方控制无法操作,不接受指令的状态;


高效硬直攻击:消耗对方防御硬直条(韧性值),使对方进入被动硬直时间,而玩家的主动硬直时间低于对方的被动硬直时间,此为"高效硬直攻击";

为何硬直这么重要?

动作游戏只要进行指令就会伴随着主动硬直时间,只不过是时间长短多少,是否可以迭代取消而已;并且,攻击敌人自身也会有主动硬直时间,一旦硬直,敌人也会有被动硬直时间;敌方攻击玩家同时也伴随着主动硬直和被动硬直。


而玩家一直无法硬直对方,或者对方一直硬直玩家也就不存在什么极强的打击感了。


动作游戏是根本以及绝对无法脱离这个范畴的,因此,硬直是动作游戏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动作表现本身影响游戏内核的主要原因。有人会问,你以前不是说动作只是表现核心么?没错,那是因为动作这层关系并不是唯一可以控制硬直的开关,各种硬直时间是可以通过参数来操控的,因此我的观点仍然是动作设计只是表现核心。


但接下来我讲的点依旧比较重要,因为如果撇开参数不论,越好的动作游戏,越不需要后期参数的补充,光动作就能很好的实现硬直的表现

硬直怎么设计?

主动与被动硬直的关系:

游戏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带有主动硬直时间,主动硬直时间长则不受玩家操控的时间长,除非在设计逻辑上可以通过迭代动作后摇或者替代该动作。
请这张图(感谢图源作者)


主动硬直:前摇—有效攻击—后摇

游戏人物的动作(攻击指令),对敌方生效并让敌方产生被动硬直的时间,而敌方被动硬直的时间是多少,也很重要。

被动硬直:敌方两种被动硬直时间,A长B短

接着请看对比图:

主动硬直大于被动硬直则有效,多余则基本无效

玩家角色的主动硬直时间低于敌方的被动硬直时间,那么这次攻击即为"有效硬直攻击",超过了敌方的被动硬直时间即为 "无效硬直攻击"。


在给所有角色设计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你的主动硬直时间和敌方的被动硬直时间的比率,敌方是否强是否弱不光是数值的体现,在硬直上也应该有所体现,敌方的主动硬直时间短,被动硬直时间短,就会很强,反之,无论它有多少HP它都弱。


同时,如果被动硬直条件高,也是提高难度的一个办法。

关于后摇的设计——迭代操作:

每一招都会有后摇(收招),那么,是否要说主动硬直动作一定要播放完才能承接下一个动作呢?不用,主动硬直中的"后摇"可以被迭代,这样才会有连招的操作,看下图:

这就是取消后摇,减少主动硬直的时间。至于具体怎么做这里不讲,篇幅不够,内容超纲。

关于主动硬直的设计——取消操作:

每一招都有主动硬直时间,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敌方正好发起攻击,容易被敌方攻击怎么办?这里需要涉及一个特殊的设计,取消操作,即任何主动的硬直动作都可以被该命令替代,并执行该命令。
比如"防御",比如"闪避",比如"爆气",这些可以规避大部分伤害的命令。

关于被动硬直的设计——受身、强制操作:

"受身"即任何被硬直的状态下,及时反应输入指令,及立刻取消被动硬直动作并释放技能;
"强制操作"即任何状态下无论是主动硬直还是被动硬直下,输入该指令都能立刻释放,比如"变身"比如"终极大招";如若附带"霸体""无敌"等buff,效果将会十分好。

《DOOM》主角为何强?让玩家大呼爽快,在怪物群中来去自如,因为《DOOM》中主角的主动硬直短(突突突能不短么,你这逗比),并且几乎没有被动硬直,而攻击敌方时候敌方的被动硬直时间长。


主角的霸体技能多,根据提示QTE斩杀,30秒狂暴霸体,这样的反馈亦是爽类游戏的核心所在。


造成这种结果的重点,不是因为他的招式有多华丽,表面的打击动作有多么华丽,这里的重点是该游戏能够几乎执行玩家的所有操作(指令),不用停下来,也不会拖泥带水。

硬直在什么阶段设计?

在动作原型阶段不用太在乎,动作原型阶段是找感觉并且实现初步的表现诉求的,当诉求方提出功能诉求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对接设计方面的东西了,动作师必须清楚设计概念,也必须清楚在动作表现上硬直占据一个什么样子的地位,并且在后续设计中时刻保持这种敏感。


动画师绝不能只要动作好看就行了,觉得"动作只要好看,游戏中动作渲染的表现很厉害"就可以了的人,请你赶快离开。

动作师也必须参与操作和反馈上的设计,什么样的操作适合什么招式的组合,什么样子的反馈更利于表现动作,更甚者也要参与底层设计,越了解动作游戏的从里到外的构成越好,只要了解表皮就能做好动作游戏就能保证自己的设计合乎要求的想法越少越好。

结语

我很喜欢动作游戏,无论是主机的还是手机的,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设计点十分细致和硬核。中篇大概是我了解的最多的一个方面,了解意味着踩了很多坑,但是我觉得还有很多没有吃透,还不够细致,还有很多设计我们注意到···自己实在是太水了。


我就是喜欢分享,同时也想听听大家的想法。一个人的经验不算什么,喜欢抱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算什么!


原文:谈谈动作游戏的设计:操作与反馈、硬直

From: 机核丨知识挖掘机

欢迎关注知乎专栏:机核丨电子游戏救世界 机核丨不止是游戏

更多内容请访问www.g-cores.com,玩游戏的,都是朋友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机核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离开陆奇的周末,以及百度AI的未来 | 深氪

看上去,李彦宏被迫在代表眼前的"钱"的搜索业务,和"未来"的AI业务间做了抉择。倘若抛去感性因素,陆奇的离去,将给百度带来真正的损失,会是什么?


文 | 孙然 张嫣

编辑 | 杨轩

(感谢36氪作者王海璐对本文的贡献)

百度的周末

临时的,百度决定今天下午召开一场由李彦宏主持的新风会。

这是李彦宏第一次出现在这个由百度集团总裁陆奇设立,需要当场回应员工从战略到公司运转各种问题的会议上。

上周五,陆奇即将卸任百度集团总裁兼COO的消息后,百度不仅在一夜之间市值跌去百亿美元——从高点的约990亿美元跌至882亿美元——百度员工惋惜和愤怒的情绪也在百度内网迅速膨胀。一位百度员工对36氪说,当日美股开盘后,他抛空了自己全部的百度股票。

此时的百度,像一座即将爆发的活火山。

百度员工依旧在想方设法挽留陆奇。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他们在内网谈论陆奇为解决百度的沉疴做过的努力,比如缺乏打破基层意见上达的阻塞、中高层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公司利益……在员工私下的微信群,人们探究陆奇的动向,甚至有人希望追随他的去向。

在这个周末,陆奇的感召力、高效的管理能力,正推动他在形象在百度内外全面神化。这样的局面在百度18年的历史上从未出现。

一名百度内部人士对36氪说,看到此时大家谈论陆奇的内容,"心中五味陈杂",因为自己过去在外企,看过太多有这样优秀品质的leader,而对百度,这样一个人却是"一缕清风",这反衬出百度的管理层现状和文化实在不容乐观。

百度急需李彦宏此刻站出来,安抚内部员工并获取信任:解释陆奇在改革行至中途、初见成效时淡出的原因;并明确告诉自己的员工,陆奇理顺的公司战略和新的制度,是否能得以延续。

百度从未出现过李彦宏之外、第二个可以掌握公司全盘业务的人。李彦宏表现出的放权姿态,一度让市场对百度充满信心,直到陆奇这次即将彻底淡出百度的核心圈层。

36氪此前曾报道,有百度内部人士透露,陆奇的离职,与他主张砍掉某些垂直竞价排名广告、但遭遇抵制有直接关系。还有内部人士对36氪说,陆奇其实在财务和人事权会受到掣肘。

看上去,李彦宏被迫在代表眼前的"钱"的搜索业务,和"未来"的AI业务间做了抉择。倘若抛去感性因素,陆奇的离去,将给百度带来真正的损失,会是什么?

该怎么评估,因为陆奇离去百度一夜蒸发的100亿美元市值,是极端情绪下的夸张反应,还是百度业务持续下跌前的征兆?

价值200亿美元的阿波罗

百度搜索业务和过去一年李彦宏主抓的信息流业务,都算稳固。目前百度内外的重要困惑是:百度的自动驾驶业务阿波罗计划(Apollo)还会好吗?

一位自动驾驶从业者对36氪评价,大家对百度自动驾驶业务Apollo的预期,在百度市值里"起码占了200亿美金。"佐证是,Mobileye这家做自动驾驶机器视觉的企业,在2017年被英特尔以153 亿美元收购。

考虑到谷歌独立出来做自动驾驶的子公司Waymo,有高达700亿美元的估值,如果以Waymo为参考,Apollo的估值甚至可能要提高到300-500亿美元乃至更高——这相当于再造一个百度。

Apollo也是陆奇在百度最看重的项目、百度人工智能两大事业群组之一。

2018年1月拉斯维加斯召开CES期间,陆奇在一场以5G为议程的圆桌论坛上,几乎三句话不离百度的Apollo计划。虽然这与5G主题毫无关系,然而他在台上说得几乎手舞足蹈——陆奇试图将自己在硅谷的影响力转化为Apollo的资源,CES之行意味着扩大Apollo在国际上的名气,以及最关键的,找车企合作伙伴。

陆奇最近一次出现在媒体面前,也是今年4月底参加北京车展为Apollo造势。而就在一年前的上海车展,他发布了阿波罗计划(Apollo)——一个希望提供完整的软硬件和服务解决方案的开源项目,通过开放源代码、数据、API、云端接口等方式,吸引汽车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

陆奇曾对《连线》杂志如此阐述这块业务的重要性:"如果你想要开发真正的数字智能,以获得知识,做出决策,适应环境,那么就需要开发自动化系统。在所有自动化系统中,汽车将是首个落地的重要商业应用。"

李彦宏也爱自动驾驶。2017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的一幕也还令人记忆犹新——李彦宏坐着搭载阿波罗系统无人车上五环转了一圈,为此吃了张罚单,难掩兴奋。

目前看来,即使陆奇离开,百度对自动驾驶也会重视依旧。一位百度内部人士告诉36氪,近期李彦宏还在内部表态,打算下大力气磕Apollo。

先前,在来自硅谷、信奉开源的陆奇的力主之下,Apollo才做了开源,并在过去一年多里,把扩充合作伙伴作为重要指标,试图用开源,来尽快为百度自动驾驶搭建一个类安卓的生态。

曾有Apollo高管对36氪讲到一个细节:2017年4月的上海车展,百度的展位在角落里、很小,这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为发布Apollo开源计划这样量级的消息准备的。这是因为,这个决定是"陆奇在车展前几天突然拍板定下的,他下了很大决心。"

这是Apollo在此后一年间一路发布到2.5版本(即实现限定区域内基于视觉的高速自动驾驶),并推出了低成本高性能的方案,目前扩充超过100位合作伙伴的根基。

但关于开源,业内其实争议颇多。

36氪曾听一位业内大佬说,他问过陆奇:安卓对于谷歌来看算不算成功?以及,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软件开放平台可以成功?

在陆奇看来:安卓并不算成功。但对于第二个问题,陆奇则选择了避而不谈。因为它几乎等于让陆奇直面:Apollo平台的未来能否成功?

对Apollo的一种质疑是,它更像个安卓,而非苹果OS,开放得太多,比如部分技术给开发者来开发,会导致控制力、安全性不够。这对讲求安全的车厂来说,未必是好事。曾有Apollo的合作者表示:它们愿意为百度提供一些硬件支持,但是他们对百度的需求,"只有高精地图。"

但是,在自动驾驶上,百度目前试图兜售给车厂的是"一揽子方案"。

自动驾驶作为一整套解决方案,可以拆分为3部分:(靠高精度雷达等)识别、(数据上传到云端靠算法)计算、(决策下传到车辆里并最终实现)控制。百度既需要车厂,还需要试图拉拢关键零部件厂商,来获得芯片、雷达等高门槛技术。

36氪从业内人士获知,陆奇离场的消息一出,百度的合作者们大感震惊,大家纷纷发问,此前跟百度谈判中的合作,是否还能继续?百度此前会大谈陆奇主导下百度对自动驾驶all-in的态度和决心,但接下来自己是否还能对百度抱有信心?

问题来了:陆奇离开后,在一片质疑声中,百度Apollo的策略能走通?是否会发生转变?

Apollo被汽车业内认为是个挑战性大,困难重重的项目。

虽然百度号称扩充来超过100位合作伙伴,但实际上,"合作"做做Demo版的自动驾驶车,就像在自家车库捣鼓点小玩意,真正有意义的"合作",是有车厂愿意跟百度一起做量产车——这样百度才能有批量的数据。

陆奇曾表示,2018年百度与厦门金龙合作的L4等级商用车会在今年量产。与江淮、北汽、奇瑞联手打造的L3、L4等级的自动驾驶,将在2019年和2020年实现量产。

时间表可谓紧张。

改装一辆车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可以不计成本,而量产需要在性价比之上,实现稳定化、规模化。连百度自己人都说:"量产是个'脏活累活'。"

一位顶级零部件企业的自动驾驶产品经理曾对36氪分析:首先,汽车目前自动驾驶领域,很多耐久性试验都是没做过的;其次,车规级与普通消费级的产品要求完全不同,因涉及安全,前者远高于后者,想要实现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领域所需要的重要零部件——比如激光雷达,并不能达到车规级的量产。

而为了保证安全,与目前车辆、航空航天的技术设计相似,自动驾驶也需要进行"冗余系统设计"——从视觉、制动到计算,都需要两套及以上的系统,以此保证一套系统失效时,另一套系统能够运转以避免发生危险。

自动驾驶量产实现之难度已经让很多主机厂悄悄地延迟了时间表。

通用汽车对于半自动驾驶技术Super Cruise系统的量产一推再推。奥迪曾经表示将在新A8上搭载L3级自动驾驶,让诸多人兴奋不已;但4月在中国上市后却"跳了票"。沃尔沃的一项自动驾驶实验项目"Drive Me"的计划本应在2017年开始,但现在该公司表示将推迟到2021年,此外,沃尔沃也缩减了实验的汽车数量。

大厂尚且如此,愿意加码与百度自动驾驶业务开展合作的乘用车企业,都是相对技术薄弱的自主品牌——它们希望借助"百度"、"互联网"、"自动驾驶"等性感的标签打造爆款。

"此前因为有陆奇,我觉得这个事情(Apollo)成功概率会高一些。"曾经有业内人士这样对36氪说。

陆奇离开后,百度自动量产车的时间表能否按照此前陆奇的规划进行?

留在百度的人

留在百度的人,是否能主持行至中途的改革继续走下去?

陆奇为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留下了接班人李震宇。2015年李震宇参与创建了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的建立,时任副总经理,后转去了AI平台部轮岗。直至2017年初,陆奇进入百度后整合了几个部门,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李震宇在此时被陆奇发掘,轮岗到这个部门,并在2017年8月成为IDG的总经理。36氪从百度内部听到的风评是,李震宇业务能力很强。

陆奇此前已经打下了一些整合的基础。此前,自动驾驶事业部(L4)、智能汽车事业部(L3)和车联网业务(Car Life etc.)就各自为政,造成了颇多浪费——直到陆奇在2017年3月将之整合成IDG,才略有好转。

更上一层级,纳入了车联网业务的智能生活事业群组,以及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智能驾驶事业群组,均由陆奇统一负责,在内部协调困难重重的百度,算是有了一个统一的出口。

而陆奇离开后,李震宇的自动驾驶事业群组(IDG)转向百度总裁张亚勤汇报,再由他向李彦宏汇报;智能生活事业群组(SLG)由SLG总经理——刚从度秘事业部总经理升迁的景鲲负责,直接向李彦宏汇报。两个事业群其实在车的领域有重合。

此前,多位接近百度人士曾经对36氪透露,百度横向业务打通困难重重。

百度AI另一个大事业群组,景鲲负责的智能生活事业群组(SLG),同Apollo情况类似,陆奇的作用,是为它梳理了策略,搭建了管理团队的架子。

2015年9月,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推出了度秘。百度知道度秘会是前沿方向,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支团队并没受到足够的重视,产品思路摇摆不定。

转折发生在2017年初,度秘在CES上发布了DuerOS人机交互操作系统,1个月后陆奇正式加入百度,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度秘团队升级为事业部,提拔百度高级总监景鲲和首席架构师朱凯华分别担任度秘事业部的总经理和首席技术官,直接向陆奇汇报。

与Apollo类似,在陆奇的规划中,DuerOS是百度All in AI大战略下另一个最核心的生态平台。

策略上,DuerOS一边靠收购的渡鸦,一边靠投资的小鱼在家,试图复制出类似于亚马逊Echo般火爆的智能音箱;一遍靠输出AI技术解决方案,拉拢合作伙伴来提升影响力。

渡鸦虽然没能成为一个大销售额的硬件入口,但根据百度的数据,截至2018年1月,搭载DuerOS的智能设备激活数量已突破5000万,月活跃设备超过1000万。曾经的"度秘"从前沿概念或者"吉祥物",变成可以落地的产品。

陆奇为DuerOS平台明确了战略地位和做生态的路线,他提拔上来的业务负责人景鲲地位稳固。这些都能让DuerOS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免于触及根基的动荡。DuerOS唯一的悬念,在于是否能在生态增速以及商务落地上跑过竞争对手。

如今的DuerOS正卡在与阿里云、科大讯飞这类厂商的竞争中,每家公司都想兜售自己的操作系统,这意味着DuerOS接下来的重点是在商务上寻求突破。

"景鲲的强项是技术和管理能力,商务拓展上需要人帮,"一位百度内部人士对36氪透露,但百度最近从谷歌挖来了一位作风强势的商务负责人帮他一起做。

"Qi在百度的一年把业务和大战略都梳理的差不多了,但再往下一层,他尝试着硬磕一些触及根基的事,遇到了阻碍。百度的老大们都很聪明,也清楚存在的问题,但陆奇之前没有人去碰,显然里面是有坑。"一位百度内部人士对36氪说。

在陆奇离开之前,两大AI业务的管理团队都已经搭建好,但问题在于,人才能不能留下来。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百度仅在AI领域就流失了超过40位技术大牛,从吴恩达、林元庆、张潼、余凯、戴文渊……行业内的人,甚至把百度称为"人才黑洞"。

人是不是能留下来,能不能再招到好的人,又跟百度的文化问题休戚相关。在这个周末,大家谈论着,陆奇事件后,恐怕很难有明星职业经理人会敢于再加入百度来挑战难题。

一位百度内部人士告诉36氪,在2018年初的一次高层总结会上,陆奇说,"去年最大的两个遗憾,一个是渡鸦的收购太草率了,很多以后怎么做的东西都没想清楚。另一个是你们都不对我说真话。"

从初具架构,到形成真正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业务,中间的差距可能是一个鸿沟。

李彦宏的答案

这或许是李彦宏相当孤独、距离自己员工极其遥远的一个时刻。

5月21日下午,李彦宏和陆奇出现在新风会现场,这场沟通会只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

看上去它更像是一场仓促的对内公关。

陆奇亲自称,自己是因为个人家庭原因离职;李彦宏表示百度AI的大方向不会变,并回答了3个问题:AI接下来怎么落地、后续有什么发声渠道、新风会是否还有后续……

"几个问题不痛不痒,听下来并没有什么收获,全程云里雾里,"一位百度员工觉得,自己最关心的问题——百度的未来会怎样?——并没有得到解答。

熟知百度的人们谈起百度和李彦宏,会认为这是一位孤独的君主。

最近一年多,这个状况似有好转。他召回了陪自己打天下的老臣任旭阳,以及百度七剑客中的崔姗姗。任旭阳因私人关系回来帮助李彦宏,接替了百度前战略顾问何海文,但任旭阳自己在外有基金,所以只是担任百度首席顾问的角色。而技术出身的崔姗姗,回归后主管企业文化,她试图扮演李彦宏和百度员工之间的桥梁,一位知心姐姐。但陆奇,才是那个李彦宏找来管具体业务的人。

"来自山西、工科背景、技术出身、性格内向,这样的人做Leader,他本身是不自在、不舒适的……有人说遇到事,马云是可以拍肩膀的那种老板,但Robin可能是不见人的。"一位熟悉李彦宏的百度元老曾这样对36氪解释,为何有时候Robin遇到问题会下意识地回避。

百度未来会怎样?或许这个问题,在李彦宏心里也还没有成型的答案。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36氪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累积烯烃简介——结构、性质、合成与应用——(一)基本结构

写个累积烯烃简介系列,给对累积烯烃感到好奇的同学瞄一瞄。准备拆成好几篇来写,因为个人不太想写特别特别长的单篇……这篇稍微扯点基本概念和结构。



累积烯烃是一类具有连续双键的物质有机物。就累积烯烃而言,化学相关专业的同学相对比较熟悉的会是累积二烯烃。结构最简单的累积烯烃是丙二烯。


图1. 丙二烯


一般来说,在有机化学教材里,累积烯烃都会被一笔带过,会以丙二烯为例大概提一下累积烯烃是什么,然后再说说这系列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一块内容就被带过去了。事实上累积烯烃一直在被研究,但给人的感觉属于比较低调的存在。代表性的课题组,应该是Rik Tykwinski教授的课题组和François Diederich教授课题组。


累积烯烃本身具有比较特殊的性质,但似乎在化学圈内也属于一个比较低调的存在,我猜想,可能的原因,是因为累积烯烃相关的研究内容,看起来有点无趣——比如,想办法做出一个更长的累积烯烃。

图2. 累积烯烃结构[1]

不管你把这个累积烯烃做得再长,视觉效果上……其实……好像也就那么回事,没有什么特别炫酷的东西,也不见得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应用。但是在这个"把累积烯烃做长"这么个事情上,里面还是有很多内容的。累积烯烃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质,对关于化学的基础研究有很大的意义,这部分涉及累积烯烃的一些物化性质,下回再讲。而且把烯烃做得更长,是个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在讲累积烯烃的各种细节之前,需要把累积烯烃进行一个简单但是非常关键的分类——根据累积烯烃的双键数量,我们可以把累积烯烃分为两类,一类是含有奇数个双键的累积烯烃,另一类的双键数目为偶数。


图3. 四苯基累积烯烃[2]


这个示意图是以四苯基累积烯烃为例的。我们假设在累积烯烃双键碳链的两端,左侧的两个苯环在平面A上,右侧的两个苯环在平面B上。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来,对偶数累积烯烃而言,A垂直于B,也就是说,左侧的两个苯环,和右侧的两个苯环是分别处于两个垂直的平面上的。

而单数累积烯烃则相反,A和B是同一个平面。这种取向的区别,来源于碳链上的碳原子的杂化轨道取向——在这里不仔细展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作为一个练习——累积烯烃的碳链,链两端的碳原子取sp2杂化,而碳链中间的所有碳原子取sp杂化,在中间的碳原子取sp杂化的情况下,碳链外侧两个sp2杂化的碳原子的轨道取向就受到了制约,动手画一下图可以推出来为什么奇偶不同会带来封端基团的空间结构不一样。

由于累积烯烃碳链中间的碳原子都采sp杂化,累积烯烃属于一维碳材料——分子的碳链在一条直线上。

(关于这段有两条备注:1. 说苯环在同一个平面上,是为了阐述和理解方便。事实上苯环那么大个基团,相互之间是有空间位阻的,相互挤压会产生扭曲角,肯定不在同一平面上。2. 分子碳链不一定是百分百的直线,跟封端基团和碳链长度都有关系。)


之前有提到说,累积烯烃的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分类,是根据累积双键的奇偶数分类——可能有人已经注意到了,在上方那个累积烯烃示意图当中,画出来的全是奇数个双键的累积烯烃。事实上,关于奇数类累积烯烃的研究的数目,远大于偶数类累计烯烃研究的数目。

表1. 已合成的累积烯烃[2]

从图里的总结可以看出来,已合成的最长的累积烯烃,是累积[9]烯烃,并且已合成的奇数类累积烯烃的数量远多于偶数类累积烯烃,不仅如此,累积[8]烯目前都没有看见文献报道。从合成路线设计的角度来说,奇数类累积烯烃有相对成熟的合成策略,而偶数类累积烯烃的合成,则相对困难。这个以后再说。


那么为什么研究人员希望把累积烯烃尽可能做长呢,其中一个理由是,根据理论计算,当累积烯烃的长度达到无限长度的时候,累积烯烃会具有金属导电性,并且这个性质会随着累积烯烃长度的增加而越来越明显[3]。如果我们能够合成尽可能长的累积烯烃,从实验的角度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那就再好不过了。

当累积烯烃的长度变为无限长的时候,理论预测累积烯烃的HOMO-LUMO gap会变为0,相邻两个双键键长会变得完全一样,而且形成的双键可以"完全自由旋转"——剩下的回头再说。



[1] Chem. Soc. Rev., 2014, 43, 3184-3203

[2] Acc. Chem. Res., 2017, 50, 1468−1479

[3] J. Phys. Chem. C, 2011, 115, 12836–12843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中国教育与法国教育的区别?

拍摄《谢谢你巴黎》的时候,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路易大帝中学和巴黎政治学院的校长,也聊了很多关于法国教育的问题。法国的"大学"和"大学校"是两个概念,这个很多知友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而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法国的中学教育。举个不敢说在全法国都很普遍、但绝对是很有法国特点的例子。

一个可能会被喷的类比:路易大帝中学在法国中学里的地位,大概相当于伊顿之于英国。它最初由传教士主办,后来路易十四授予其"路易大帝学校"的名字。名人毕业生有伏尔泰、狄德罗、雨果、莫里哀、罗曼·罗兰这种文学巨咖,也有后来的蓬皮杜、德斯坦、希拉克等政界领导人,包括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也是这毕业的。简单地说,就是在不同领域、在不同时期,这里都出过引领法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人物,所以有人总结为:把握法国命运四百年。

现在学校里还有"雨果广场"和"莫里哀广场",因为他们曾坐在那里看书。想想看,学生能坐在在雨果坐过的椅子上读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啊!以及,学校背后就是先贤祠。

顶尖的学校必然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与理念。

校长说,有两个学科是从建校至今仍在延续的:哲学、戏剧。"哲学后来也成为整个法国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学科,因为哲学可以从精神层面引导青年人思考人生及整个人类。对于一个坚持民主、共和、公民等概念都非常重要的国家来说,我们教授哲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建立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方式,这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利害关系,不只是理解表面现象,也不只是从更深处去体会这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还有去理解其思想本身,这是学习哲学实际上的意义。"

学校还很重视戏剧,有些让人感到意外,校长的解释是:"戏剧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性,人前敢于说话的表达力,以及同他人协作完成戏剧的团队能力。"除了戏剧,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学校也非常重视,"艺术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学术性知识,而且还要向他们传授思想和人文。"

或许,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多少大师吧,而是能让每个学生通过知识,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吧。

还有很难忘的一点是:在学校的一进门的地方是一个大厅,墙壁上镌刻着每一位在一战和二战中为国捐躯的师生们的姓名。所谓良好的人文坏境,其实就是对于人的尊重。而学校这种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缅怀与纪念,让人觉得很暖,也肃然起敬。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田朴珺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怎样看待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学校」的存在?
哪些事情让你一瞬间对中国教育很失望?

巴菲特为什么很少投资科技互联网公司?

本月初,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在股神巴菲特的家乡——美国内陆城市奥马哈举行。


这场大会堪称投资圈内的春晚,87 岁的股神和他 94 岁的好基友芒格,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与现场数万人谈笑风生。



中国读者们最关心的两个话题,分别是中美贸易和虚拟货币。对前者,巴菲特的点评比较"套路",表示中美有非常多共同利益,虽然分歧难以避免,但合作的好处更多;但是对后者,他和芒格可谓语出惊人,直接向投资人丢炸弹。


相关发言总结如下:


1.芒格: "我远没有你们那样喜欢加密货币。对我来说,(买卖它)跟犯痴呆症似的。就好像其他人在交易粪便,你就觉得自己不能被排除在外(所以加入)。"


2. 巴菲特:"(比特币)很可能是老鼠药的平方。"


3. 巴菲特:"这些资产本身没有创造任何东西。当你购买非生产性资产时,你所指望的,不过是接盘的人会支付更多钱买它。"



CNBC 评论:巴菲特可能跟讨厌黄金那样讨厌比特币。


这个评论看起来有违常理,因为黄金在大部分人眼中都是保值的不二之选,能稳定存储价值,俗语有言,"盛世玩古董,乱世买黄金"。


但是,巴菲特为何讨厌黄金,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只要理解了他纵横江湖几十年的投资理念,大家很容易就懂了。


巴菲特:只投资"生产性资产"


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分为两种。


第一种,直接大量买入公司股票,然后坐等升值。前提是,这种公司必须拥有"经济护城河"。什么叫"经济护城河"?


巴菲特的解释是:"就投资而言,关键不在于评估一个行业将给社会带来多大影响,也不在于它将取得多大成长,而是在于判定任何特定公司的竞争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判定那种优势的持续时间。拥有宽广的、可持续的'护城河'的产品或服务才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企业拥有护城河,就可以将竞争者挡在市场门外,让自己在"统治区"内源源不断获取利润,一般寡头垄断行业的"寡头",和垄断某类资源的公司(比如国防企业),往往拥有强大的"护城河"。令巴菲特声名大噪的几笔投资,包括 80 年代买下可口可乐公司 7% 的股份、90 年代买入通用动力公司股票,半年赚50% 等,都属于此类投资。另外,他还基于"护城河"理论,买入大量沃尔玛、IBM、运通和富国银行等公司股票。


第二种股票投资,则是大量买入前景看好的公司股票,并获得控股权,然后亲自管理该公司,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利润和股价。这种投资的代表,正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本身。60年代,伯克希尔还是一家纺织公司,巴菲特认为其前景不错,是个好的投资机会,于是持续加大购股力度获得控股权,并大刀阔斧改造公司,最终让其成长为今天股价高达 29.62万美元(指 A 类股票)的投资集团。


这两种投资策略,都属于投资"生产性资产"。资产本身除了具有长期升值空间,还能持续产出其它资产价值。比如投资股票除了等它股价上涨,还能每年获得分红;投资并管理公司除了等它股价上涨,还能持续扩大经营收入。


很显然,黄金并不属于"生产性资产"。黄金没有分红,本身也没有生产能力,缺乏实际用途,你买它的唯一理由,就是相信未来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黄金。


同样的原因,可以全部搬运到加密货币身上。股神认为,比特币不像农场那样,买了后长期持有,自身就能通过卖牛肉和牛奶,产出价值。"假如禁止交易比特币,人们就会问:那我还买它干什么?""这种不叫投资,叫投机。"



这套投资理念帮助巴菲特在过去半个世纪大获成功,成为全球富豪榜前三名常客。但是今天,我们想说:股神,时代已经变了。


"护城河"不适合"互联网"


2007 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仍然宣称:"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条坚固持久的'护城河'"。但事实上,自两千年互联网得到全面普及以来,这个定律就不适用了。


两次互联网大潮,和互联网公司催生出的各种风口,比如人工智能、AR/VR,和最近的区块链,都是在极短时间内造就一大批明星创业公司,它们依靠新科技或者新型商业模式脱颖而出,但其中绝大多数,又会在短期内迅速陨落,最终只剩下几家存活并且做大。


这种火箭般忽上忽下的变化速度,让巴菲特等信奉"Buy and Hold"策略的投资人,完全没有足够时间验证"护城河"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人类能上天的时代,"护城河"早已不再坚不可摧,而是能在瞬间被攻陷,土崩瓦解。


所以,那些看似有护城河的科技企业,也很难像曾经的老牌公司那样坐拥市场几十年。比如雅虎曾靠搜索业务制霸全球,然而短时间内就被技术更牛b 的谷歌超越,直接跌落神坛。IBM 虽然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在计算机出现以后,全靠数次壮士断腕逼迫自己及时转型才得幸存,如今再次面临云存储的威胁,它似乎显得力不从心。



有意思的是,IBM 恰好是巴菲特曾经极为看好,并且重金下注的少数科技公司之一。巴菲特亲自走访过多家 IBM 的企业级客户,认为 IBM 的"护城河"极为坚固,这才先后花了上百亿美元购入 IBM 股票。然后到了 2017 年,在 IBM 晒出连续五年下滑的营收业绩后,巴菲特公开承认自己错了。他尤其提到了比尔·盖茨早前对自己的警告:虽然 IBM 实力强大,"但它越来越不像科技公司了,这一点令人难过"。


同混科技圈的盖茨眼光老辣,而另一位科技大佬,最近公开怼了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那就是伊隆·马斯克。


本月,马斯克在一次电话会议上直接批评"护城河"一说:"我觉得它很挫。要是你对抗入侵者的唯一方式就是护城河,那你坚持不了多久。重要的是创新步伐,这是决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有好事者拿这话去问巴菲特的看法,巴菲特承认:科技进步的加速,让很多护城河变得脆弱,无力抵抗"入侵"。但他仍然坚持:护城河的概念非常重要,有些公司的护城河还更加坚固了呢。然后巴老还举了个例子:马斯克可能会颠覆某些领域,但是他在糖果行业绝对没法打败我们(巴菲特旗下拥有一家广受欢迎的糖果品牌 See's Candies)。


对此,小马哥发推特回应:你等着,我这就要去建一条护城河,并且用糖果填满它。沃伦·巴菲特肯定抗拒不了要投资我的!来吧伯克希尔哈撒韦氪星人(氪星是超人的故乡)...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大会上,巴菲特还坦诚布公地说:没投资谷歌和亚马逊是错误的决定。至于原因,"因为我太蠢了,没有预料到亚马逊发展的这么好"。


说实话,小探实在太钦佩巴菲特了,如此有资历有成就的一位超级富豪,却敢于公开批评自己的不足,这份强大的内心简直让巴老魅力爆棚!但是不得不说,科技在加速改变世界,一成不变的理论终归会被淘汰。巴菲特对科技和科技公司缺乏兴趣,并且不愿意去深入调研和了解,进而斥比特币为"老鼠药的平方"。


(注:小探知道大家可能会说巴菲特是苹果公司的大股东,但是巴菲特是把苹果当做"消费品公司"看待,然后仍然应用"护城河"理论分析,才决定投资的。)


小探并非鼓励大家炒币,自己本身也没有任何加密货币账户,但是对于加密货币和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却抱着热忱的好奇心和期盼。它代表了在当下大企业权力日益集中的背景下,一种从技术出发去打破现状,并且改变生产关系的可能性。这种技术已经被证明了可行性。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通证(即 token),则是调节区块链世界里权利义务分配的必要手段。


投身区块链的人,都希望能将它变成一把打开未来世界的钥匙。而希望,难道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感受吗?


说到此,小探一直有个疑惑:那就是,早早成为全球 Top 3 富豪的巴菲特,能轻易得到现实世界任何东西;却为什么,始终对探索未知毫无兴趣?你很少能看到他表达好奇心。


马斯洛的顶级需求已变:超越自我


大家都知道,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但少有人知,他晚年时发表了新的理论。经过多年的持续研究,马斯洛认为,人的顶级需求,不止于自我实现,"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人们需要超越自我。"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一直孜孜不倦探索未知,寻求突破的原因。在体育世界,我们在不断缩短百米短跑的时间纪录,探寻极限;在科技世界,我们不断穷极想象力,要做出以往神话中才存在的东西,打破现实世界的桎梏。体育和科技之所以令人激动使人着迷,魅力正在于此。


但是这种好奇和追求,我们在巴菲特的身上是看不到的,这一点,他和其它富豪都不一样。举个小例子,2017年 HBO 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中提到,巴菲特去办公室的路程固定 54 年不变;每天早晨固定吃麦当劳早餐;他对烹饪、收藏品和艺术这些很不确定的东西,都全然不懂,也不投以丝毫关注。


所以我们也能理解,巴菲特愿意给盖茨基金捐款 172 亿美元,脚踏实地搞慈善;却从个人角度,毫无兴趣关注和投资那些无法保证结果的前沿科技公司。


小探非常敬佩他对慈善的投入,但是更喜欢这几个人:


成立多项"登月项目"(Moonshot Projects)的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登月项目过于前沿,因此大部分都是巨额亏损,甚至很多直接"黄了"。但是有这种探索精神,谷歌才能做出燃爆现场、以假乱真的会打电话的 AI 助手。

首个能发射卫星的私人公司 SpaceX,和开启电动车新时代的 Tesla,两家公司共同的 CEO 伊隆·马斯克。他爱吹牛爱引战,但是在拥有两个高科技公司时,马斯克还没有买过住房,并且曾掏空自己的银行账户给员工发工资,就是为了实现那些曾被认为不可能的任务。

传言亚马逊 CEO 杰夫·贝索斯特别会省钱,但他却自掏腰包成立蓝色起源(Blue Origin)火箭公司。研究火箭和宇宙飞船所需花费极巨,但着迷《星际迷航》的贝索斯,对探索宇宙怀有一片痴心。


这些人和事都曾让小探心潮澎湃,相信也给你们带来过热血激情,所以才能获得这么多赞美和惊叹。人不就是凭着对现状的永不满足,对未知的不懈追求,才一步步站到食物链顶端的吗?


所以巴菲特对科技、对新事物的不愿了解甚至不屑一顾,小探是不能苟同的。当然 87 岁的股神,也早已不在意外人观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最后,小探曾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巴菲特这样勤恳工作五十年、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发大财的人,是"渐悟",普通人努力学习也会有很好的效果;而将马云、马斯克这样想常人所不能想,做出创新产品或商业模式的人,是"顿悟",需要智慧、魄力、勇气和运气的叠加。



俩人有个共同点是:都说过"钱不能带来快乐"......


我们的读者,你想走上哪条路径呢?

---------------------------

欢迎关注 @硅谷密探

掌握全球创新趋势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硅谷密探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巴菲特说「高频交易并没有提供流动性」是否属实?高频交易究竟能否提供流动性?
为什么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

作为一名机械设计工程师是什么感觉?

这个题目开放性很强。所以我们请了一位从业20多年的机械设计「老司机」,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亲身感受,还等什么?跟我们上车吧~

以下为原答案:

机械设计这个职业从业人员广,得道开悟的高手甚多,本回答也仅以自己一孔之见,以供题主参考。先说说这个职业的特点吧,题主也跟着可以感受一下。

特点一:就业范围广。(是不是很开心?)

机械基本上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无论哪个行业都可以看到机械人的身影。从农、林、牧、渔的机械到工矿设备和日常家用电气,包括海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
都离不开机械设计工程师的努力付出。而且,让你惊讶的是,尽管这些行业千差万别,但是在机械零件的层面上进行沟通,没有任何障碍。这就让在机械设计中学到的零部件知识有着广泛的用途。

从我的工作经历来说,就同来自于航天航空、家电用品、仪器仪表、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同事一起搞过设计。高兴吧!但还得说一下行业中的定位问题:比方说给通讯行业设计的外壳什么的,机械设计师在职能上更多地是为其实现主要功能而提供辅助和支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机械设计虽然比较通用,但是依然需要学习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好。

特点二:产业链条长,涉及群体多。

如果说就业容易还让人高兴的话,看到这条可能就应该觉得有一些郁闷。

机械是工业体系演进的结果,一个产品需要社会上各种资源的配合才具备面向客户的条件。和其他职业不同的是,机械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往往是分开的,而且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机械设计既要满足客户要求,也要懂得制造工艺的限制,更要权衡成本和利润等等因素。此外,还有考虑运输的尺寸、重量的限制,安装条件和运行维护培训等等。在这里请给IT技术人员一个羡慕的眼神:他们好像用一台电脑就搞定了。

在这些繁杂的环节中,机械设计是这些环节的纽带。尤其制造环节常常是机械设计工程师的短板,往往考虑了客户需求的功能后,对制造提出苛刻的要求,经常被机械工艺师叫去教育如何做人。

特点三:机械产品直观"易懂"

机械相对于软件、电子电路等直观的多,而且很多原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与生活经验相符。基本上所有看到的人都可以对你的设计品头论足。这里举个例子:我做制药机械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客户想升级他们的产品。升级很简单,就是更换一块计量盘。嗯,就是下面这张图片的样子,大概就一个盘子那么大。

为了维护好客户关系,就想着按成本价给客户。2000年的时候,一个8000元左右。结果客户拿到后立刻发飙:「啊?!你们的盘子是镶金子还是镀银子的?」他认为我们在黑他的钱。可是他不知道,这个盘子为了在使用中不变形,只好采用大直径的不锈钢棒料进行精锻后,再进行研磨精加工。尤其打的孔需要位置度精度很高…….

还有,鉴于对日常生活中物品的理解,人们总是觉得机械产品是笨重而粗糙的,不用仔细管理和维护。一次,我们的产品由于在烈日下暴晒导致运转不良。设计查明原因后提出能否为设备搭个凉棚。「我还要给它娶个媳妇呢!」客户听了愤愤地回答道。

此外,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的投资大,周期长,也是其显著特点。所以用人单位对机械设计师的学历要求相对比其他从业者要高一些,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损失。

说完这个职业的特点,也和大家分享一些一般机械设计工程师的成长历程。简单说来就是:艰难的岁月,奋斗的征程。

第一阶段:菜鸟期的困惑

当你信心满满地从学成归来准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现实:你懂的,别人早知道了,还比你懂得多!你在学校里傲视群雄的强度计算和什么结构、机构什么的,可能到了工作环境中就是无比平常的一件事。

而无论你的学历多高,在老师傅眼里都是个菜鸟新手。由于机械制造具有投资大的特点,在开始设计之前,新人一般都被派去在车间了解一下工艺过程,增加一下制造工艺过程的感性认识,也防止在设计中搞出什么让人笑掉大牙的结构来或者让零件加工成本高的不可理喻。

这个时候,你想帮帮工人师傅的忙,却常常挨到一顿训斥。有个故事:在铸造车间的时候,有个同学看到工人师傅在浇铸完毕后,在砂型旁边踩了踩。于是他顿悟啊!原来书本上没有讲的技巧竟然在这里。于是他偷偷加班,把所有刚刚浇铸的砂型都给踩了一遍。结果导致本次浇铸的零件全部报废。铸造的师傅连掐死他的心思都有了。这个时候,你一方面为一线的师傅高超地操作技能所折服,一方面畏惧工人师傅的批评。

所以,你只能辅助地帮着画画图纸,简单而且枯燥。自己的知识才华什么的好像都归零了。终于领悟到机械设计的第一定理:人在骂声中成长。在我接触的机械设计中,挨骂好像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原因嘛,我理解是制造过程中,工人师傅长期面对着危险而且繁重的体力工作,要求神经高度紧张,自然对你的错误行为感到愤怒。要知道一点点疏忽都可能会让你受伤,甚至致残致死。这是做机械设计的第一课,虽然痛苦,但在后来的日子将会受益匪浅。

这个阶段基本上设计考虑的都是如何满足制造工艺的需要,对产品的功能的考虑。总结下来就是,多听前辈的教导!

第二阶段:成长期,小小成就感

慢慢地,随着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并且通过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可以与实际的零件工艺相结合,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了。把设计中的影响机械性能参数的指标也和尺寸公差配合、形位公差怎么标注合理的值联系起来,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工艺师这个值达不到会有怎么样的后果。

这个时候真正的技术交流才开始。你在综合平衡功能实现、制造精度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结构,并能准确地让别人理解你、配合你完成设计。别人也会在你的姓之后加一个"工"来表达对你的礼貌和尊重。

虽然偶尔也用用强度或刚度计算来校核一下自己的设计,但还是觉得生平所学的大部分是荒废了。各种国际的、国家的以及行业内的标准把这些内容都规定好了,有些是行业内通用的,直接引用就好。

开始的时候会对自己日常使用的CAD,CAE这些工具感兴趣,觉得是这些软件在帮助自己完成了这些艰巨的任务。于是自己的软件操作技能在这个阶段得到提升,最后又觉得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工作中好像没有什么挑战了,工作内容变得波澜不惊。最多会处理一下特殊工况下的一些情况,虽然棘手,也不过是在细节上的修修补补。

第三阶段:成熟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此后的设计中,特别是需要创新和优化设计的时候感觉遇到了困境。慢慢发现可以把实际中零件高度抽象成以前学校里学的点、线,可以用简洁的公式来表达你的设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寻找那些最优的组合和值。于是产品的原理更加明晰了,产品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明确了。

通过经验的积累,能知晓现有的生产工艺,工程材料对产品更佳的性能和更优的成本改进有哪些约束,从而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最优的设计方案不是技术上最新最高级,而是利润最大化。这些就是你苦苦寻找的东西。结合行业的、客户的需求和最新的技术方法进展,可以预估和讨论未来行业内的产品可能会在哪些方面突破,可以积极向高层提出你的建议而需求支持和应对新的挑战。

重新发现是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的知识以及数学知识不够,限制了你的发展。你需要更加努力学习了,为自己以前丢失的、放弃的知识而感到羞愧。

理论知识不仅仅是开始这个职业生涯的基础,更是未来在寻找技术创新和突破的翅膀。学以致用,一定会让你在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

本文作者:

宋凤权 @顾此失彼

西门子大型特种电机(山西)有限公司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西门子中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哪一类汽车工程师比较吃香?
如何看待中国在部分高科技领域的逆向工程案例?

梦觉教游泳.跳水番外:请勿模仿的跳圈圈

很多同学表示跳水老是平拍,胸啊肚子啊大腿啊,总是会至少随机到一个地方疼...怎么办怎么办?有没有办法教教人?

酱酱~

练习的时候,脑子里有个圈圈在泳池就行了,别真的搞个圈圈来,卡一下脖子还是挺疼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981570306049200128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梦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