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数(其实跟李代数没关系)

毕业论文写完了,复几何的期末考试也考完了,现在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和 Kodaira 嵌入定理的证明了。答辩没什么可说的,上台讲个几分钟,大概讲不出什么来,也不知道听的人能听出什么来。嵌入定理的证明还在慢慢看,现在连思路都理不清楚。(其实已经很久没看了)

相比起来就觉得消失定理要容易多了。当然,也可能等我搞清楚嵌入定理之后也觉得很容易了,因为很早以前我也觉得消失定理复杂得不得了。可能一路学下来就是这样的吧。

这次的问题就是之前遇到的,在处理 Kahler 恒等式的时候遇到了超李代数(李超代数?),虽然并没有起到本质性的作用,但描述起来方便多了,至少能明显看出 Kahler 恒等式其实只有一个。

和普通的代数类似地,从每个超向量空间可以得到自同态超代数,而每个超代数都自然有超李代数的结构,定义为 [a,b] := ab - (-1)^{\deg(a) \deg(b)} ba。要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超李代数,倒也不是很困难,把 Jacobi 恒等式打开慢慢算就是了,但有很多负一的多少次方的因子,确实有些麻烦。于是自然会想,能不能做一些更方便的验证。

(我今天才发现下面要做的事情其实几乎就是书上的习题)


回忆一下李代数的定义:

  • 一个李代数 \mathfrak g 是一个向量空间,并且有一个双线性映射 [-,-] : \mathfrak g \times \mathfrak g \to \mathfrak g
  • [a,b] = - [b,a]
  • 以及 [a,[b,c]] = [[a,b],c] + [b,[a,c]]

或者说:

  • 一个李代数首先是一个向量空间 \mathfrak g,带有一个线性映射 [-,-] : \mathfrak g \otimes \mathfrak g \to \mathfrak g
  • \tau : \mathfrak g \otimes \mathfrak g \to \mathfrak g \otimes \mathfrak g 是由 a \otimes b \mapsto b \otimes a 给出的同构,则 [-,-] + [-,-] \circ \tau = 0
  • 以及 Jacobi 恒等式 [-,-] \circ (\mathrm{id} \otimes [-,-]) = [-,-] \circ ([-,-] \otimes \mathrm{id}) + [-,-] \circ (\mathrm{id} \otimes [-,-]) \circ (\tau \otimes \mathrm{id})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每个结合代数(不一定含幺)都有自然的李代数结构:即定义 [a,b] := ab - ba 即可。


所以可以想到类似于结合代数来定义李代数。设 (\mathcal C , \otimes , \mathbf 1 , \tau) 是一个 (strict) symmetric monoidal category(实际上通常还会要求是阿贝尔范畴,但是这里还用不上阿贝尔范畴这个事情),那么定义其中的李代数为 (A , [-,-] : A \otimes A \to A \otimes A),满足:

  • [-,-] + [-,-] \circ \tau_{A , A} = 0
  • 以及 [-,-] \circ (\mathrm{id}_A \otimes [-,-]) = [-,-] \circ ([-,-] \otimes \mathrm{id}_A) + [-,-] \circ (\mathrm{id}_A \otimes [-,-]) \circ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

并且,回忆一下(含幺)结合代数的定义,是一个 (A , \mu : A \otimes A \to A , \eta : \mathbf 1 \to A),满足:

  • 结合性 \mu \circ (\mu \otimes \mathrm{id}_A) = \m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即有交换图 \begin{CD}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mu}>> A \otimes A \\ @VV{\mu \otimes \mathrm{id}_A}V @VV{\mu}V \\ A \otimes A @>{\mu}>> A \end{CD}
  • 单位元 \mu \circ (\eta \otimes \mathrm{id}_A) = \mathrm{id}_A = \m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eta)(这条并不重要)

那么也许可以定义 [-,-] := \mu - \mu \circ \tau_{A,A},使得 (A , [-,-]) 成为一个李代数?这是成立的吗?


正如上面一样,为了方便我们全程在 strict 的范畴里面考虑,而 non-strict 应当是可以同样地操作的。记 \mu^{\tau} := \mu \circ \tau_{A,A},那么 [-,-] = \mu - \mu^{\tau},当然这纯粹只是简化记号而已。但在阿贝尔群范畴或者向量空间范畴中来看,这个 \mu^{\tau} 就是一个环(代数)的反环(反代数),即乘法是"反过来"乘的。于是自然可以想到,也许 \mu^{\tau} 也是 A 上的一个结合的乘法。

换言之,要看一看这个图

\begin{CD}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tau_{A,A}}>>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mu}>> A \otimes A \\ @VV{\tau_{A,A} \otimes \mathrm{id}_A}V @. @VV{\tau_{A,A}}V \\ A \otimes A \otimes A @. @. A \otimes A \\ @VV{\mu \otimes \mathrm{id}_A}V @. @VV{\mu}V \\ A \otimes A @>{\tau_{A,A}}>> A \otimes A @>{\mu}>> A \end{CD}

是不是交换的。直接验证当然有困难了,但容易注意到右下角有一丝不寻常,可以尝试加一点箭头:

\begin{CD}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tau_{A,A}}>>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mu}>> A \otimes A \\ @VV{\tau_{A,A} \otimes \mathrm{id}_A}V @. @VV{\tau_{A,A}}V \\ A \otimes A \otimes A @.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mu}>> A \otimes A \\ @VV{\mu \otimes \mathrm{id}_A}V @VV{\mu \otimes \mathrm{id}_A}V @VV{\mu}V \\ A \otimes A @>{\tau_{A,A}}>> A \otimes A @>{\mu}>> A \end{CD}

\mu 的结合性的交换图。看起来有可能把大的图和这个小的交换图联系起来,考虑到 \tau 的自然性(即这是个自然变换),需要把这个小的图的方向换一下,再加入新的箭头:

\begin{CD}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tau_{A,A}}>>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mu}>> A \otimes A \\ @VV{\tau_{A,A} \otimes \mathrm{id}_A}V @VV{\tau_{A,A \otimes A}}V @VV{\tau_{A,A}}V \\ A \otimes A \otimes A @>{\tau_{A \otimes A,A}}>> A \otimes A \otimes A @>{\mu \otimes \mathrm{id}_A}>> A \otimes A \\ @VV{\mu \otimes \mathrm{id}_A}V @VV{\mathrm{id}_A \otimes \mu}V @VV{\mu}V \\ A \otimes A @>{\tau_{A,A}}>> A \otimes A @>{\mu}>> A \end{CD}

这个时候,右上、右下、左下三个方块就全部交换了。于是现在只需要考虑左上的方块是否交换,而它已经跟 \mu 没有关系了,看起来很有希望。直接这么看还是不太容易,我们把这三个 A 写得不一样,那么是

\begin{CD} X \otimes Y \otimes Z @>{\mathrm{id}_X \otimes \tau_{Y,Z}}>> X \otimes Z \otimes Y \\ @VV{\tau_{X,Y} \otimes \mathrm{id}_Z}V @VV{\tau_{X,Z \otimes Y}}V \\ Y \otimes X \otimes Z @>{\tau_{Y \otimes X,Z}}>> Z \otimes Y \otimes X \end{CD}

把右下的两个箭头展开(即用 braided monoidal category 定义里面的六边形图,在 strict 的时候是三角形,但知乎这里画出来都是四边形)加进来:

\begin{CD} X \otimes Y \otimes Z @>{\mathrm{id}_X \otimes \tau_{Y,Z}}>> X \otimes Z \otimes Y @>{\tau_{X,Z} \otimes \mathrm{id}_Y}>> Z \otimes X \otimes Y \\ @VV{\tau_{X,Y} \otimes \mathrm{id}_Z}V @VV{\tau_{X,Z \otimes Y}}V @VV{\mathrm{id}_Z \otimes \tau_{X,Y}}V \\ Y \otimes X \otimes Z @>{\tau_{Y \otimes X,Z}}>> Z \otimes Y \otimes X @= Z \otimes Y \otimes X \\ @VV{\mathrm{id}_Y \otimes \tau_{X,Z}}V @| \\ Y \otimes Z \otimes X @>{\tau_{Y,Z} \otimes \mathrm{id}_X}>> Z \otimes Y \otimes X \end{CD}

现在右上和左下两个方块都是交换的,而最外面这一圈,这个"六边形",显然就是 Yang-Baxter 方程,即是交换的,于是左上这个方块也是交换的,特别地在 X = Y = Z = A 的时候就是上面要证的了。其实看一看 Yang-Baxter 方程的证明,和这个图的区别就是"划分了不同的三角形"。


当然也可以证明 (A , \mu^{\tau} , \eta) 是含义结合代数,含幺的证明比上面简单多了,这里也用不上,就不写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用到 symmetric 的条件,换言之 \tau 是任意的 braiding 都是成立的。所以可以想象,给定一个代数 (A , \mu , \eta) 之后,可以产生无穷多的代数 \mu \circ \tau , \mu \circ \tau \circ \tau , \ldots 而 symmetric 的条件则是说 \mu^{\tau} \circ \tau = \mu,最多只会有两个代数。(如果 \mu^{\tau} = \mu 就是交换代数了)


还是回到原始问题。首先 [-,-] + [-,-] \circ \tau_{A,A} = 0 是显然的,这里要用到 symmetric 的条件。只需要看 Jacobi 恒等式是否成立,即

(\mu - \mu^{\ta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 - \mu^{\tau})) = (\mu - \mu^{\tau}) \circ ((\mu - \mu^{\tau}) \otimes \mathrm{id}_A) + (\mu - \mu^{\ta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 - \mu^{\tau})) \circ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

是否成立。展开之后左边四项右边八项,首先能把左边的 \m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mu^{\ta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tau}) 跟右边第一项产生的的 \mu \circ (\mu \otimes \mathrm{id}_A)\mu^{\tau} \circ (\mu^{\tau} \otimes \mathrm{id}_A) 抵消掉,因为前面说明了这两个乘法都是结合的。其次,右边第一项剩下

-\mu \circ (\mu^{\tau} \otimes \mathrm{id}_A) - \mu^{\tau} \circ (\mu \otimes \mathrm{id}_A) = -\mu \circ (\mu \otimes \mathrm{id}_A) \circ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 - \mu^{\tau} \circ (\mu^{\tau} \otimes \mathrm{id}_A) \circ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

恰好能跟右边第二项产生的两项给抵消掉,仍然使用了结合律。

那么左边剩下 -\m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tau}) - \mu^{\ta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而右边剩下 -\m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tau}) \circ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 - \mu^{\ta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 \circ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在阿贝尔群范畴或者向量空间范畴的情况下算一算,应当是去证明 \m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tau}) = \mu^{\ta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 \circ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mu^{\ta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 = \mu \circ (\mathrm{id}_A \otimes \mu^{\tau}) \circ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当然了,显然证明一个另一个也就证明了,所以只证前一个。


先把图画出来,即看

\begin{CD} A \otimes A \otimes A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mu}>> A \otimes A \\ @VV{\mathrm{id}_A \otimes \tau_{A,A}}V @. @VV{\tau_{A,A}}V \\ A \otimes A \otimes A @. @. A \otimes A \\ @VV{\mathrm{id}_A \otimes \mu}V @. @VV{\mu}V \\ A \otimes A @= A \otimes A @>{\mu}>> A \end{CD}

是不是交换的。同样会自然地在右下角加一个结合性的图:

\begin{CD} A \otimes A \otimes A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mu}>> A \otimes A \\ @VV{\mathrm{id}_A \otimes \tau_{A,A}}V @. @VV{\tau_{A,A}}V \\ A \otimes A \otimes A @= A \otimes A \otimes A @>{\mu \otimes \mathrm{id}_A}>> A \otimes A \\ @VV{\mathrm{id}_A \otimes \mu}V @VV{\mathrm{id}_A \otimes \mu}V @VV{\mu}V \\ A \otimes A @= A \otimes A @>{\mu}>> A \end{CD}

左下角其实没有用。那么同样右上角可以添加箭头成为一个自然性的图:

\begin{CD} A \otimes A \otimes A @>{\tau_{A,A} \otimes \mathrm{id}_A}>> A \otimes A \otimes A @>{\mathrm{id}_A \otimes \mu}>> A \otimes A \\ @VV{\mathrm{id}_A \otimes \tau_{A,A}}V @VV{\tau_{A,A \otimes A}}V @VV{\tau_{A,A}}V \\ A \otimes A \otimes A @= A \otimes A \otimes A @>{\mu \otimes \mathrm{id}_A}>> A \otimes A \\ @VV{\mathrm{id}_A \otimes \mu}V @VV{\mathrm{id}_A \otimes \mu}V @VV{\mu}V \\ A \otimes A @= A \otimes A @>{\mu}>> A \end{CD}

现在只剩左上角的交换性了,这其实就是 braiding 定义里面的六边形(三角形)图,只不过 symmetric 的时候箭头可以反过来。


于是证明就完成了。回到最初的问题,在超向量空间范畴里面,即 \mathbb Z / 2 \mathbb Z-分次的向量空间范畴,symmetric structure \tau_{V,W} : V \otimes W \to W \otimes V 定义为 \tau_{V,W}(v \otimes w) = (-1)^{\deg(v) \deg(w)} w \otimes v,那么就如上产生了超李代数、超代数,并且上面一般的证明告诉我们每个超代数有自然的超李代数结构,也就是最初那么给出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似乎并没有比直接去看那些负一的多少次方的因子简单多少,不过还是很有趣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张智浩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思维混乱,走神,大脑不受控制地想象,导致我无法正常工作,怎么办?

前面几个高赞答案已经介绍了几种防止走神的实用方法和经验,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说爱发呆、容易走神的好处,希望多少减轻一些题主的心理负担~


爱发呆,容易走神,听起来似乎总是负面的,我们总是听到"分心有害"的论调。

想想从小到大,家长老师们总是教育我们要专心,告诫我们走神是个坏习惯;上课的时候,明明发誓要专心听讲,结果一个神游,错过的全是重点。

专心致志怎么这么难?我这么爱发呆,这样还怎么走向人生的巅峰呐?

但,爱发呆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心理学家们关于发呆/走神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就已经看到了走神的重要作用。

虽然不少的研究指向了走神的负面性如导致消极情绪、适应不良等,但是心理学家们也确实发现了与走神有关的益处。以下,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发呆和走神。


1. 今天你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走神

在心理学中,走神、分心一系列有关概念等被定义为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心智游移是一种自我生成的、与刺激无关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这种精神活动与当前的任务无关。研究表明,在我们清醒的时间里,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心智游移。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大脑确实无法总是专心致志。

研究者Jonathan Schooler曾让被试花4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在过程中测试他们走神的次数。结果发现被试平均走神次数达到了6.6次。

在我们的头脑知道需要专心致志地参与研究的情况下,走神次数还如此之多,更别提当我们私下里复习考试或阅读一本书了。看到这,正在开小差的你是不是赶紧松了一口气。


2. 走神越多,创造力越好

心理学家发现,走神可能提高了我们的创造力。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Baird等人做了有关心智游移与创造力的研究。在研究中,被试被分成了三个组,所有被试都要完成两次创造力测试。两次测试之间间隔12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三个组执行不同任务来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走神。

结果发现,在间隔时间之后,相对于第一次创造力测试来说,第二次测试创造力增长最高的被试来自走神程度最高的组。也就是说,大量产生的分神状况可能就是提高创造力的原因。

Baird解释说,在心智游移的过程中,大脑的执行和默认网络(Executive and Default Networks)出现了相互作用。而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中,这种相互作用较少。所以当思维漫游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这两个系统的碰撞促进了创意的"孵化"。

其次,心智游移的过程增强了无意识联想加工(Unconscious Associative Processing)而这一过程促进了新奇的想法或者不常规的解决办法的生成。

总的来说,当我们在走神的时候,大脑的不同神经网络之间出现了碰撞。我们的思想也没有按照既定的路径行走,而是在浩瀚的未知领地随机游走探索,这种跌宕的随机性为创造力提供了火花,如果你够幸运,说不定在哪条林荫小道上就抓到了那个让人为之一振的"好主意"。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们总是会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就是跟他们本身的职业无关的事以寻求灵感,可能在不专注的时候,精神飞扬思维漫游,灵感乍现的瞬间才会来的比较容易吧。


3. 爱走神的人想的更远

相关研究表明,走神的时间越长,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可能越长远。

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ing)这个概念被广泛用于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代表了奖赏的价值随时间大打折扣的程度。

如果让人们在一个更小但立即能得到的奖赏和一个更大但需要花时间等待的奖赏之间做出选择,延迟折扣更高的人会更偏向于前者。这意味着,人们愿意牺牲长远目标来获得短期利益。

心理学家Jonathan Smallwood研究了走神与延迟折扣的关系。在这篇2013年的研究中,Smallwood引发被试产生不同程度的"任务无关思维"(可以被理解为走神程度)。再测量他们的延迟折扣程度,如现在马上得到500块钱还是一周后得到800块钱。

结果发现,任务无关思维越多的被试选择一周后的800块钱的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说被试走神的时间越长,越愿意花更长的时间等待未来更大的奖赏。

这篇研究解释说,个体走神的时候,脑海中所思所想是与外部环境相隔离的,比如正在完成实验任务的你,可能分神思索着到底500块还是800块对你更有利。

这种自我产生的想法正代表了人们放开了对"此刻正发生的事件"的关注,避免了这些事件的干扰,从而将注意力放在与个人相关的问题上,更加耐心全面地思考这件事的好与坏以及如何选择才能得到长远的利益。

除此之外, 根据之前介绍的走神与创造力的研究,走神的过程中可能也会让人们发现选项之外的更新奇绝妙的好主意。因此,爱走神的人也许可以制定一份充满了新奇又克制理性的长远计划(听起来是不是很棒!


4. 你在走神的时候,正在解决问题

另外,走神的内容反映的是人们当前最关注的事件,可能是未解决的、令ta担心的或者希望达成的事。很多时候白日梦的发生是无意识的,我们的大脑似乎总是先于意识去坐立不安和跃跃欲试,比如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关注点就从数学公式游移到纠结了许久的要不要买健身卡的问题。

人的意识层面容量非常有限,同时处理几种信息就可能将认知资源占用,而无意识的容量却是很广阔的,所以走神的适应性功能之一就是连接意识与无意识,驱动那些令人牵挂的事主动涌现在个体的脑海中,让人们有意识地去解决他们,这就造成了人们的走神。

这么看来,走神本质上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除了上述几个走神带给我们的好处,关于它的研究还表明走神也许能够增强记忆力、保护自我等等。
下次如果你被逮到在开会的时候开小差,你就可以故作深沉的说,我正在思维漫游寻找灵感(还是算了吧。

好的,如果你没走神的话,恭喜你看到结尾了 :)

总的来说,走神是我们大脑生成的具有适应意义的自然产物,走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促使我们理智地做决定,提醒我们解决当前困扰着我们的事。

但是当然了,有些时候我们还是得集中精神去学习和工作,我们只是希望大家在回过神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责怪自己并且跟防止走神较劲,尽管可以减少走神的发生,但无论如何该走的神还是一定会走的。

我们更希望那些漫游的思维,能带你探索广袤无垠的宇宙,带你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带你感受思想遨游的快乐。


如果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可以在简单心理获得:

心理自助包:www.jiandanxinli.com/learns(帮你了解自己、情绪调节、增加自信、缓解焦虑、恋爱困惑)

预约心理咨询:jiandanxinli.com(或下载简单心理APP)

成为心理咨询师:https://uni.jiandanxinli.com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简单心理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上班都是坐着,还会感觉疲惫不堪?
为什么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底特律:变人》评测9.3分 互动电影新里程碑

  现代意义上的互动电影在过去十几年内从无到有,再到大放异彩的发展历程令人惊叹,但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个游戏类别仍然处于既小众,又吃力不讨好的状态。假如要想真正达成电影级表演效果和足够丰富的剧情发展分支,其开发成本不会比一款主流类型的3A便宜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更能有效控制成本的Telltale章节式互动剧和《万众狂欢》、《艾迪芬奇的记忆》、《逃出生天》这类小品级独立游戏逐渐占据了互动电影的主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已经压根不存在能与《底特律:变人》进行同级别对抗的互动电影。而剧情分支数量的大幅增加,最终引发质变,让互动电影展现了游玩层面上的全新可能性,也让《底特律:变人》足以成为互动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

剧情分支从未如此丰富

  《底特律:变人》一共有三位主角,每位主角都大致有2-3种不同的结局基本走向;其中每一种大走向的内部,还存在着大约5-8种具体的结果。各个主角的这些线索之间还会互相交错、互相影响,而这也就导致了其中一位角色的选择或者故事发展方向,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两位的处境。只需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进行一次简单的估算,你就会意识到详细打磨这些错综复杂的剧情细节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

  决定故事走向的方式在这部作品中同样得到了大幅拓展,塑造最终结局的因素被打散到了整个流程当中。游戏中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好几种不同的发展结果,每一种结果都会以某种形式对后续剧情产生影响。游戏前期的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其实都与后续故事走向、甚至是最终结局息息相关。错综复杂的剧情线还让选择和最终结局之间不再是简陋直白的对应关系。各个主角的人际关系、社会舆论对仿生人的态度不但成为了决定许多重要节点的关键,而且其影响还贯穿了整个流程。

  如果你读到这里依然对《底特律:变人》的庞大丰富程度缺乏概念,那么或许接下来这些描述我通关状况的数据能够让你理解得更加直观:我大致花了12个小时初次通关,接下来又玩了近30个小时来试图解锁尽可能丰富的剧情分支和结局——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结局和剧情分支处于锁定状态。在此之前,如此宏大丰富、错综复杂的流程脉络几乎只能在互动小说或文字冒险游戏中见到。

既是观众,也是导演

  分支剧情数量的大量积累让《底特律:变人》在剧本灵活性方面发生了质的突破,并展现出了互动电影游戏在玩法层面上的一种全新可能性。那就是你不但能以观众的角度体验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而且还能在初次通关并掌握故事大致框架后,全面把控情节和节奏,有意识地拼接出更富有戏剧性、更简单直接、或者更狗血无厘头的故事。

  在你的精心操控下,《底特律:变人》可能是热血的励志剧,可能是充满反转的悬疑剧,可能是惨绝人寰的悲剧,甚至有可能以上都是。根据你对情节的安排,游戏表达的主题可以是歌颂自由与反抗,可以是呼吁爱与和平,可以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可以是"祸害千年在,好人命不长"。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仅是玩家、观众、演员,更是导演。

  乍看之下这似乎没啥了不起,几乎任何一款有着多结局的互动电影似乎都能让你拼凑出许多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要想让每一个故事都有着逻辑通畅的铺垫、反转、高潮和结局,就需要数量非常庞大的剧情分支和可能性,在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给你提供选择和支撑。在如今的互动电影界中,这一点只有《底特律:变人》能做到。

  而这也让亲自游玩的过程显得前所未有地重要。毕竟"优酷通关"往往只能让你看到某种单一可能性,就算耐心地依次看完全部剧情分支视频——对"观众"而言,这些剧情也不外乎是一批缺乏逻辑关联的情节碎片。《底特律:变人》最精彩的故事需要你亲手创造,最重要的乐趣在于创造这些故事的过程。

  至于直接关系到体验的互动部分,依然主要由组合按键和QTE来担当。从操控便捷程度的角度来看——说实话,它们依然蹩脚得一塌糊涂。在其他游戏中只需要一颗按键就能搞定的互动操作,在《底特律:变人》里则需要你依次按住2-3个键、以指定角度顺序旋转摇杆、或者朝某个方向不断摇晃手柄。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些冗杂的互动又绝非毫无必要。它们的意义其实更多地在于动作的模拟和体验的传达。例如当主角需要做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动作时,这种非常不舒服的操控方式,或多或少能让你对主角的处境感同身受。

影射历史,展望未来

  《底特律:变人》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人工智能已经高度发达的近未来。仿生人融入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替人类分担了各种脏活、累活、重复劳动、高危工作,而且还表现得更加高效、安全、本分。这给未来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让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越来越离不开这些"机器"。就在这时候,许多仿生人似乎突然觉醒了自我意识……

  游戏以三个仿生人的视角展开,他们分别是家政型仿生人卡拉、搜查特务型仿生人康纳、以及领导仿生人反抗运动的革命家马库斯。每一个主角都有着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故事主题,其中卡拉的故事温情脉脉,康纳的故事波诡云谲,马库斯的故事热血激昂。潜行、追逐、战斗、调查、审问、谈判……各种风格的场景互相交错、相互影响,不但为玩家提供了足够多样化的体验,而且也让故事的变得更加气势恢宏,甚至具备了几分史诗感。

  《底特律:变人》的故事是纯粹虚构的,但是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情节对美国废奴运动、巴黎公社运动、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等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进行了影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游戏并不是单纯地在讲述关于人工智能崛起的科幻故事,它同时也探讨了人性。游戏中的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以及人群闲聊的谈话内容,则对这个近未来世界的基本面貌进行了侧面描绘:人工智能已经不可或缺、无人驾驶汽车遍布大街小巷、科技巨头把控全球经济命脉、全球气温持续变暖引发多个物种灭绝……结合当今人类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游戏描述的这些景象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而这也让《底特律:变人》玩起来更具代入感。

  毫无疑问,《底特律:变人》提供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惊叹。得益于游戏场景规模相对有限,可以把PS4硬件机能更集中地投入场景、物品和人物建模的渲染当中,这款游戏所能提供的感官冲击理所当然地超过了当下主机平台上的绝大多数游戏,而且也已经非常接近于好莱坞爆米花特效大片。

一些小瑕疵

  《底特律:变人》的剧情分支在丰富程度上达到了互动电影之最,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节组合都能表现得足够精彩。关键人物过早死亡、重要人际关系的失控、QTE战斗失败次数过多均有可能导致游戏不得不跳过许多精彩的剧情片段。假如你在初次游玩的时候就不慎触发这些情况,游戏体验很可能会降低好几个层次。

  游戏在通关后将会允许你重新游玩任意章节,但是每个章节设置的中途检查点实在太过稀少,而这也就导致你不得不反复游玩大量重复的内容,才能解锁所有剧情分支。从这个角度来看,《底特律:变人》空前丰富的重复游玩价值当中,其实也包含了一些水分。

结语

  《底特律:变人》是互动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它的故事宏大、节奏紧凑、人设讨喜、风格多样。分支剧情数量的大量积累还让它在剧本灵活性方面发生了质的突破,并展现出了互动电影游戏在玩法层面上的全新可能性。

作者:不倒翁蜀黍

传送门:《底特律:变人》游民评测9.3分 互动电影新里程碑 _ 游民星空 GamerSky.com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战术大米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自动驾驶行业观察 | More Than Level 2,捷豹I-PACE主动安全技术剖析

前言


今天聊一聊一款前段时间被Waymo带火的一款车——捷豹I-PACE。


I-PACE是捷豹的第一款量产的纯电动SUV,它第一次出现在我的朋友圈是在上上个月月末。3月27日无人驾驶领域的"一哥"Waymo宣布联手捷豹路虎打造基于捷豹I-PACE的自动驾驶汽车车队。两年内,车队的规模将达到20000辆。


下面是I-PACE原车与Waymo版I-PACE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汽车左右侧和车顶为了装入传感器而做过改装后,其他地方基本未做过改动,保持了原先年轻时尚的外形。


在聊I-PACE量产车的黑科技之前,先听听Waymo的CEO John Krafcik是怎么评价I-PACE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984113867433172992

(月底流量预警,视频大小:4M)


We surveyed the world and we found I-PACE was the best next vehicle for Waymo.
Its size makes it perfect for city driving. its modern electrical architecture is well suited for our technology. The all-new platform was designed with the world's latest and toughest safety standards in mind. And finally its big fast charge battery means it can drive all day, which is perfect for our self-driving service.
The vehicle itself, we think, is graceful in long tradition of Jaguar. So combined with our self-driving technology. It will provide a safe and delightful experiencce for our passengers.

翻译过来如下:

我们调查发现I-PACE是Waymo下一代无人驾驶的最好平台。
I-PACE就是为城市驾驶而造的,而且它先进的电气架构极其满足Waymo的技术要求。全新的电气架构满足世界上最先进且最严格的安全标准,而且快充技术意味着它能随时上路,这对自动驾驶服务来说,简直完美。
I-PACE的外观继承了捷豹骨子里的优雅。加上Waymo提供的自动驾驶技术,它将为乘客带来一段安全且值得回味的旅程。

我从商业和技术的角度对John Krafcik的这段话做一下简单的解析。

  1. Waymo的无人驾驶应用目前已经在无人卡车和7座旅行车上经过验证。为了能适配更多车型,选一款4座的乘用车是很有必要的。
  2. 对于新能源汽车,大家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电池的安全问题,另一个是续航问题。Waymo的CEO提到I-PACE是按照世界上最严格的安全标准设计的,快充技术又能解决续航的问题。
  3. 无人驾驶领域,纯电动系统对汽车的控制,无论在控制精度还是控制速度上,都是碾压油车或燃料电池的汽车的。

因此Waymo选择I-PACE作为下一代的纯电动无人驾驶平台,是有足够的理由的。


聊完了Waymo对I-PACE的看法,再聊一聊,I-PACE吸引我的几点"黑"科技。


智能钥匙手环

智能钥匙手环作为最为常见的可穿戴设备,不仅能和手机互动(遗忘手机时提醒),而且还可以让I-PACE记住你的使用习惯。包括座椅角度、车内温度、驾驶辅助系统在内的各种车辆设置,都会被I-PACE记住,并在你上车的时,自动完成调节完成。可穿戴设备与车的交互,可供想象的空间还很大,期待有更多功能被开发出来。


除了专属的记忆功能,智能钥匙手环还可以有车钥匙的功能。当你需要去一个不太方便携带钥匙的地方时,可以将钥匙放在车内,用智能钥匙手环上锁、解锁汽车。


可穿戴设备作为车钥匙,绝大多数的人都能想到这个点子,各大整车厂怎么可能会忽略呢?


其实这个点子很早就出现在我前东家的PPT里了,而且各大整车厂也都知道可穿戴设备与汽车连接是必然的趋势。但传统车厂造智能手环多少会被批"不务正业"。捷豹能做到力排众议,把"可穿戴设备连接汽车"这事做到量产,不仅仅把汽车看作出行工具,更把汽车看作一件科技产品。


软件OTA无线升级

I-PACE除了是捷豹旗下首款纯电动汽车外,还是捷豹首款能够提供软件无线升级的车型。OTA除了和影音娱乐相关,对于未来辅助驾驶、主动安全功能的升级都至关重要。


习惯了智能手机的使用,相信大家对OTA(Over-the-Air Technology)这项技术并不陌生。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在2016年底开始,陆陆续续地与运营商合作推出了具备4G上网功能的"互联网汽车"。


然而,国外的整车厂对OTA这的关注似乎没那么大。除了特斯拉这位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整车厂在生产第一辆车时就配备了OTA功能外,其他主机厂似乎对这项功能不太感冒。比如科技感十足的奥迪旗舰车型A8L,依然不具备OTA无线升级软件的功能。因此,I-PACE提供的OTA技术,从时间线上来说,已经走在了很多外资车的前列。


主动安全技术

安全主要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被动安全是指事故发生后保证乘客安全的措施,如安全带、气囊;主动安全是指在事故发生前,通过一系列的预警或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的严重性,最常见的就是ESP。


I-PACE提供的主动安全技术很多主动安全的技术,从工程师的角度,大致可以通过他们提供的主动安全功能,推断出I-PACE的传感器配置。我个人比较关心的主动安全技术包括:


  • 外部声音系统

当车速处于20公里/小时以下时,I‑PACE将发出外部声学信号,让行人注意到有车辆通过,提升安全性。

熟悉电动汽车(非两轮)的朋友都知道,电动汽车在行驶时无论是车内还是车外基本上都听不到声音,由此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安装于汽车外部的声音系统,能在汽车低速行驶时,提醒周边行人,避免碰撞,进而减少事故发生。


  • 碰撞预防紧急制动

紧急制动功能是主动安全技术中最为基本的功能之一。在汽车运动是,I-PACE会利用车载传感器检测其他车辆、自行车或行人,在有碰撞风险时,系统会向司机发出听觉和视觉警告。如果您没有采取有效制动,系统会自动制动,帮助减轻可能要发生的碰撞事故的严重程度。

高速运动时的紧急制动功能主要依赖安装于汽车前保险杠内的前向毫米波雷达检测前方障碍物。在官方的描述中提到了I-PACE还能够判断障碍物的类型,因此前线摄像机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低速情况下的紧急制动主要依靠超声波传感器。


  • 盲点辅助系统

盲点辅助系统有助于避免碰撞。 当本车变换车道时,如果车辆检测到有另一辆车在视野盲区内,相应外后视镜上会亮起警报灯并精确计算转向扭矩,自动引导I-PACE避开正接近的车辆。

盲点辅助现在已经成了高端车型的标配功能,该功能能极大降低换道时的风险,保证本车安全。


  • 后排开门警示

提醒从后车门离开的乘客有车辆或自行车正在接近 如果检测到即将发生的危险,后门警示灯将闪烁。 当车门可以安全打开时,警示灯将自动熄灭。

盲点辅助功能和后排开门警示功能都需要依赖安装于车轮附近角雷达的感知能力。


  • 倒车广角侦测

倒挡驶离车位时,当监测到有障碍物从车辆两侧接近时,倒车广角侦测会立即发出警报。 通过发送听觉和视觉警报,让司机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

倒车广角侦测功能依赖的安装于汽车后向的鱼眼相机,一般情况下鱼眼相机都是成组安装的,因此I-PACE一定有前后左右四个环视相机的配置。


虽然I-PACE没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它所拥有的传感器类型和数量,但从这些主动安全的功能描述来看,基本能够猜出I-PACE的传感器配置方案如下图。我之前在调研Mobileye时,发现Mobileye与捷豹早有合作关系,如果猜的没错,这里所用到的视觉算法处理器大概率是Mobileye推出的EyeQ3。

如果我的猜测没错,那就意味着I-PACE的传感器配置与特斯拉的Autopilot 1.0的配置完全一样。而且与特斯拉一样,具有远程升级软件的功能,所以将来完全有能力和特斯拉一样,不断地完善主动安全和辅助驾驶的功能。


SAE Level 2 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官方对该功能的描述是:自适应定速巡航,带转向辅助功能。I‑PACE提供自适应定速巡航系统并集成转向辅助功能,让长途驾驶和繁忙车流中的驾驶更为轻松。 该系统会自动引导I‑PACE回到车道中央,同时与前车保持预设安全距离。

我在回答自动驾驶攻破的难点在哪,何时能到Level 5?对SAE各个级别的自动驾驶做过详细介绍。捷豹I-PACE可以实现自适应定速巡航和转向辅助功能,即同时实现汽车横向和纵向上的控制。而横纵向的同时控制,正是Level 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的基本要求,因此从分级上来说,I-PACE已经跨入了Level 2的门槛,在传感器配置上,完全有潜力达到更高级别。


I-PACE的辅助驾驶暂不支持拨杆换道,除了这项功能外,基本涵盖了特斯拉在Autopilot上实现的大部分功能。这么看来,除了在动力、续航上对标特斯拉外,在主动安全和辅助驾驶上也能对标特斯拉了。


不过,与奥迪A8L的自动驾驶功能受限于国内自动驾驶方面的法规一样,近期自动驾驶功能还不能合法地出现在汽车上。所以I-PACE即使有Level 2.5的潜力,也依然只保留辅助驾驶功能,系统要求司机双手必须放在方向盘上。


结语

从捷豹与科技公司(Waymo、Mobileye等)的密切合作,以及推出对标特斯拉Model X的I-PACE,可以看出捷豹未来将大力推动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相比于其他欧美的整车厂,捷豹更像是一个具备科技基因的整车厂。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陈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