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赌博网站的骚,闪瞎了我的腰。。。 。。。

大家好,我是浅黑科技的谢幺,一枚网络安全科普作者。

至今我已写了两年多的黑客故事和科普,也揭露过不少灰黑产,自认见过不少套路。

然而,前两天发生的一件事依然刷新了我的认知。



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早上,我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保研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破解彩票获刑》


我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起来了。




我点了进去,发现是一则网易新闻。


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很多人都在质疑,"凭本事中的奖,凭什么抓人?"


新闻发出不到12个小时,跟帖都已经有将近三万条,保守估计阅读量至少有十几万。




带着疑惑和好奇,我开始往下看,文章讲了这么一个事:

某知名大学的学生张某,因涉嫌利用数学知识破解彩票非法获利380万,由于涉及金额特别巨大,相关执法机关已正式向法院起诉。一旦罪名成立,张某或将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没收非法巨额赃款。
(张某)
据张某的班主任说,张某在学校是阳光开朗、成绩顶尖的好学生,尤其是理科成绩,曾连续三年获得全校第一

但是他的家庭情况特殊,张某的父亲在其5岁时因事故离世,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家庭环境清贫,但张某很争气,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共计35467元,成为学校重点保研名额的学生之一。

"这样的好学生原本有机会出国深造,前程一片大好,可他却不经意触碰了刑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谈到张某的事,班主任一脸悲痛不愿多说。
(张某的导师)
而据张某交代:

自己在网上查资料时,无意中看到一篇《高中生利用数学概率计算攻破彩票漏洞获取巨额奖金》的新闻。一开始他以为是假的,但里面的计算公式还是吸引了他。由于本身对数学有很深的研究,他就开始自己计算里面的公式。

经过计算推导,他发现大部分博彩游戏都会通过概率让参与者稳输,但是有一种情况,确实存在可以战胜庄家的可能,他发现"冠亚大小"和"冠亚单双"两个游戏之间的赔率有微小的不对等,利用这个赔率不对等就有可能从中套利。

发现这个漏洞后他异常兴奋,联系上了新闻中的博彩人员,注册账号开始验证自己的想法。
(张某和博彩人员聊天记录)


那时候张某并不知道已经站在触犯法律的边缘,只是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他根据网站"冠亚大小"和"冠亚单双"的不同赔率,套进了凯利公式,也就是f*=(bp-q)/b。

张某发现,如果使用凯利公式来计算博彩网站的任何投注方式都是负0.01,根据凯利公式,凡是等于0或是小于0都不宜投注,只有在大于0的时候投注才能实现盈利,张某在计算"冠亚大小"的时候显示正数,而且这个数值是+0.0257043994068216。

也就是说,如果连续压"冠亚大"或是"冠亚双"的话,根据这2.57%的胜率将会实现盈利,而且每次投注本金的2.57%,理论上来说不存在亏完的情况。

结果事实证明张某的计算是正确的,他在短短的时间内赢取了380万的巨额奖金,在沉浸巨额的奖金的同时,张某并没有意识到已经触犯了中国刑法,现在站在法院庭审的时候张某才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自己对自己的好奇痛心不已,并且很有可能因为这件事而取消自己的保研名额,说到此处,张某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张某母亲)
此事对张某的母亲来说打击非常大,在听到自己的儿子触犯刑法的时候半天没回过神,接受采访时不停抹眼泪。

在此我们也奉劝各位网友,不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向犯罪的道路,也不要迷途金钱的迷惑之中。


看完这篇报道,我忽然联想起自己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关于赌场的说法。


话说在拉斯维加斯、澳门的赌场,如果出现会算概率、记牌的赌博高手,比较客气的赌场会恭恭敬敬地把他们请过去,不客气的就直接让打手把他们揪到小黑屋一顿乱揍然后扔出去。

我心想这彩票比赌场还黑啊,居然直接把人给抓了,当时心情有点小激动,没有多想就把这条新闻转发到了朋友圈。


很快,不少朋友在底下评论,有的为新闻里的张某抱不平,也有人好奇他是怎么被发现作弊的,还有一个做技术的朋友还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这个套利手法其实很多圈内人都知道,不少小的赌博网站反向赔率有漏洞的,可以用来薅羊毛。"


又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其他人也吧这条新闻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


然后转折就开始出现了。


一个朋友突然私信我说:你刚才转发的这篇文章很可能是博彩网站的广告!



我当时就惊呆了,??????这是什么操作?

博彩网站光明正大地在网易新闻上发软文广告,而且阅读量10万+?


当我回过头来再看一遍那篇新闻,果然发现了端倪。

虽然文章标题看起来像一则正经新闻,但发布人是一个叫"咕嘟美食"的账号,看起来是个私人号。



其次,这篇文章全篇没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全是用"某地、张某、班主任"这样的说法在讲故事。


虽然网易新闻最后注明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但丝毫不妨碍这篇文章成为十万加,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焦点。


(不少网友都信以为真)


为什么我能断定这篇文章是假的,并且一定是赌博故意放出来的软文?

因为我将文章里的图片放在搜索引擎里检索,发现全是从别的地方粘贴过来的。

所谓的"保研大学生张某",其实是个专门敲诈勒索的街霸:




所谓"张某的导师",其实是有着"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之称的已故著名学者李佩。



所谓"张某母亲"的照片也无一例外是从别的新闻里偷来的:



到这一步,我已经可以断定这篇文章完完全全是一篇假新闻。

但是,更骚的操作才刚刚开始……


首先,这篇新闻里把张某所谓的"彩票套利方法"原原本本地写了出来。


然后文章里有两张图片 "博彩工作人员与张某的聊天记录",马赛克打得很有艺术感,第一张故意只打后一半,第二张故意只打前一半。两张图片组合起来一看,立刻得到了赌博网站的地址。



(注:红色的是文章原文的马赛克,捂脸图标是我后加上去的)


(注:红色的是文章里的马赛克,"小黑胖捂脸"图标是浅黑科技加上去的)


我把两个打码不全的网址拼在一起输入地址栏,立刻跳转到了某个博彩网站的注册网站:




显然,这是在钓鱼。


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一些自以为是的人,认为自己发现了赌场套利的奥秘,然后登录注册这个赌博网站开始"发家致富之路"。


我联想到前阵子很流行的"漏洞营销"推广策略。


所谓漏洞营销,是指商业活动故意放出一个漏洞里,利用人们自以为很聪明的心理来完成活动的病毒营销。


比如之前肯德基 APP 就故意放出"漏洞",只要用户将账号生日设置成 2017-8-28 就能获得全家桶半价优惠券的 BUG,一时间大量用户纷纷下载注册,没多久肯德基APP就窜到iOS热门APP排行前50。


试想,如果某个网购商城公开全场5折,大家一定觉得商场是先涨价然后再打折。可如果是新闻里说网购商场出现 Bug,在某个支付页面进行特殊操作就能减免一半价格,大家就会疯了似的涌入购买,并且主动传播。最后同样是五折销售,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万万没想到,赌博网站居然也用上了这种营销方式,并且骗了这么多人。


这篇文章传播有多广?


顺着线索,我在百度旗下的百家号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都找到了这篇虚假报道。


这是百家号上的:





今日头条客户端更厉害,发布这篇虚假报道的居然是重庆青年报官方账号,文章发布仅4个小时就已经有将近6千条评论。


而且,居然今日头条平台还给这篇文章标注了原创!!!


???


今日头条的内容算法不是很厉害吗?这是闹着玩儿呢?



腾讯旗下的天天快报上,虽然我没找到保研大学生张某这篇,但我找到文中提及的另一篇文章:《高中生利用数学概率攻破彩票漏洞》。



在这篇文章里,开头居然还冒了中新网标识,也不知是真是假。


文章同样讲述了一个穷苦劳动人民 "利用知识改变命运"然后被抓的悲惨故事,只不过主角从"保研大学生张某"变成了"普通工人家庭的高中生小罗"。


这篇文章里也有不少截图。


比如下面这张截图展示了高中生小罗利用平台漏洞发家致富的辉煌战绩。

短短几天,高中生小罗账户余额就达到了四十多万:



文章里的还有图片展示了小罗同学密密麻麻的数学推演公式草稿本,试图增加说服力:




当然,他们最后不忘用聊天截图的方式来露出一下赌博网站的网址 :



我照着网址登进去,发现跟"保研大学生"那篇是同一个博彩网站。

显然,这是同一波人做的。


在文章里,他们一会儿说赌博必胜法则已经被知名教授证实,一会儿又搬出来历史故事佐证。目的就是让读者相信世上真的存在某种赌博必胜法则。



这些文章不光发在各大新闻客户端,还发在一些论坛、贴吧里。


在百度贴吧"狗吧",我发现网友"补天胖虎"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向吧友推荐赌博网站。




我往下翻了翻,"补天胖虎"还附上了一个今日头条的网址 :



点进去一看,补天胖虎利用今日头条的"微头条"功能发布内容,吸引人们参与网络赌博:



(胖虎同学似乎换了个发型)


至此,我已经深深被这个赌博网站的推广能力所折服。




一个赌博网站,能在新闻客户端、贴吧、论坛等多个内容渠道推广,还会利用冲突的情节制造爆款假新闻吸引人们传播,甚至吸引权威大号主动转载,再利用漏洞营销的方式进行最后的转化。


我服,我真服!


网易新闻、百家号、天天快报、今日头条、重庆青年报……以及其他转载、转发了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你们服了吗?


--分割线--


这篇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发出两小时左右就让恶意举报了,理由是发布垃圾广告信息,真够讽刺的。很气人!

还请知乎的各位朋友帮转。

——2018.5.22 更新

申诉成功,文章已经恢复了,耶,正义不缺席。



最后再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是谢幺,科技科普作者一枚,日常是把各种高大上的技术、黑科技讲得通俗有趣。如果有什么有意思的科技类问题,可以在知乎@谢幺,或者搜索微信:dexter0。不想走丢的话,请关注【浅黑科技】!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谢幺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苦瓜颂

谈苦瓜吧,人生已经够苦,广东人把苦瓜叫为凉瓜,颇有诗意,夏天啖之,苦苦地,好像有一阵清凉。


苦瓜又叫半生瓜,照字面解释也许是全熟了不好吃,太熟变黄,半生时碧绿,极美。半生,也可以说是到了人生的一半的时候,才慢慢欣赏苦恼之中带来的滋味,愈吃愈觉得这种苦味比甜酸和辣更深一层,喜欢上了,代表我们已经可以吃苦,人生已经安逸。


爱上苦瓜,就要找最苦的,市面上的苦瓜多是长条形,瓜上的疙瘩很粗很大,呈浅绿至深绿。疙瘩越小越苦,像冲绳岛的,苦得很,但是最苦的,莫过于台湾乡下找到的野生苦瓜,一颗颗手掌般大,炒后来吃,苦得人整张脸都皱起来,不吃过不知道厉害。


不是要老了之后才能欣赏,我友人的一个小儿子,自幼喜食,吃苦也可能是天生的。但这种味觉的基因,在西洋人身上就迟钝了,从来没听过洋人喜欢吃苦瓜的故事,冲绳自古以来不属日本,连日本人也不欣赏。


苦瓜有降血糖、消炎退热,明目,抗癌,治糖尿的作用,甚至可以用来美容,传说它能滋润洁白皮肤,切成薄片敷在脸当面膜。


中国人一说到草药就好像甚麽都治得好,但这要吃上成千上百斤才有功效吧,照我们日常当菜吃的份量,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还是说苦瓜的烹调法吧。


依古人的智慧,苦瓜和豆豉的配合最佳。甚麽都不必下,连蒜头也可以免了,油熟后,撒豆豉去爆香,倒入苦瓜片,兜几兜就能上桌,苦瓜又爽又脆,喜欢吃软的,倒水进锅,待水滚,上锅盖,焗它一两分钟,就能软熟,豆豉也更加入味。


吃肉的话,牛肉和苦瓜的搭档也是完美的。这道菜可以用蒜了,炒牛肉时先用蒜爆爆,再下苦瓜,每每觉得肉太硬,那是因为你选择的牛肉部份不对,到肉档指定肥牛好了,这种肉怎麽炒也不老。如果火候能掌握得好,向肉贩要一块包住牛肺部的肉,叫封门腱,切成薄片,速炒速起,肉味就更浓了。生炒苦瓜,捞起备用,待封门腱炒好,再把苦瓜放进锅中兜两兜,就能上桌。


至于咸味,通常在油熟时下盐溶之即可,但你会发现牛肉和潮州鱼露配合得比盐好,也较盐更错综複杂,这都是前辈教的,错不了。如果你想有点甜味,那麽味精可免,下一点点的糖,不会死甜,比下甚麽鸡粉更妙,反正所谓的鸡粉,也不过是味精。


比味精更厉害的「师傅」,就是糖精了,当今的食肆里新派菜,有一道所谓的话梅粉苦瓜,冰镇后上桌。反正是把苦瓜片成薄片,用话梅粉捏它一捏,放在冰碎上,即成。客人一吃,酸酸脆脆,苦苦甘甘,大声叫好。但,要知道的所谓话梅粉,就是大量的糖精,拌甚麽都好吃,但多食无益。


凉拌苦瓜,还有一种叫《人生》的菜,那就是糖醃的「甜」,醋拌的「酸」,苦瓜本身的「苦」,还有辣椒酱拌的「辣」了。像芥末墩一样,分四撮上桌,就叫《人生》了。


另一种最家常的配搭,就是鸡蛋。苦瓜炒鸡蛋,是冲绳菜的代表作。也可以蒸成饼状,切成方块上桌,若要变化,可用咸蛋黄炒苦瓜。


不但是肉类,苦瓜和海鲜也配合得好,把蛤蜊浸水,别学古人放生鏽的刀,撒点指天椒碎下去好了,哈蜊即刻把砂吐得乾乾淨淨,然后下苦瓜去煮汤,这道汤苦苦甜甜,非常好喝。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家常的黄豆排骨煲苦瓜汤,百喝不厌。更厉害的是用螃蟹了,把螃蟹切开,用豆豉炒它半熟,再将苦瓜切成厚厚一片片,铺在螃蟹上,先用猛火,再转文火去焖它一焖,上桌时香味扑鼻,这时想吃苦瓜多过吃螃蟹了。


另一道苦瓜的焖菜,是用石斑扣,所谓扣,是广东人的叫法,为连在鱼肚至鱼肠的那个部份,要大尾的石斑才有,大块苦瓜焖之,一流。


所有的瓜,都适合用来「酿」,客家人的酿豆腐菜中一定有酿苦瓜,把鱼肉剁碎製成泥状,用它来酿进苦瓜中蒸熟来吃。味道要浓,有一秘法,那就是在新鲜的鱼茸之中,加入马友咸鱼茸。


做法数之不尽,当今人流行把蔬菜鲜榨成汁来喝,台湾人老早就有,他们的苦瓜是很特别的白色,叫为白玉苦瓜,榨汁加上蜜糖调味,又甜又苦,白玉苦瓜的苦味不剧烈,很受女性欢迎。


我自己炒苦瓜时,最喜欢一道叫「苦瓜炒苦瓜」的,那就是把苦瓜分成两份,一份汆水,让它柔软,一份就那麽切片去炒,效果鬆脆,当然也得下一把豆豉更好,这两种不同口感的苦瓜,非常特别,本来嘛,看名就够特别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蔡澜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微信发展简史: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微信是互联网圈永远的热点,这不,这两天突然微信又成了话题中心,原因有两个:

1、微信更新版本,做了一个『浮窗』,有了这个小小的浮窗,用户可以在聊天和阅读文章之间随时切换;
2、有人把7年前微信刚上线时App store各种一星差评的截图发出来,整个科技圈投资圈都在惊叹:原来成功者当年也是很落魄的(这个鸡汤真好喝)。


作为微信创始期的亲历者,我想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本文源自2016年9月我在一次产品经理社群分享中的演讲稿。当时已有不少听众把我的一些观点做了笔记发在公共媒体,但现场讲稿却在我的电脑里存放了一年半。

现在把讲稿整理出来,做了一些修改,希望能帮大家还原出一个不一样的微信发展史。

本文分为三部分:

1、微信发展简史;
2、微信的前身;
3、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一、微信发展简史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微信在上线433天的时候,用户数达到1亿,上线2年的时间,用户数达到3亿,这是非常可怕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在此之前的所有PC互联网产品,这是绝无仅有的。

这样一个几乎可以称为『抛物线增长』的产品,它的发展路径中每一步,其实都是非常有关联的。

下图右边是微信在全盛时期14年2月之前的活跃用户增长情况。左边,是从微信1.0到6.1的每个版本的发展次序。



从1.0版本到2.0版本,这两个版本微信的发展平淡无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发文字、发图片,可以免费替换移动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早期微信的用户活跃度并不高,或者说,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类,甚至是跟手机QQ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力的。

大家看到的那么多一星差评就是这个时候了。

微信迎来第一波用户增长是在2.0版本发布了语音功能。这个功能是来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机中做出来的,但很快国内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进。

从2.1、2.2、2.5、3.0到3.5版本,这几个版本微信在干什么事情?其实就是一件事:让用户可以不断地去添加好友。

1、熟人关系链

首先,通过匹配通讯录的功能,微信把用户手机里的这些好友都加进来了;通过QQ离线消息,微信把QQ的用户也拉进来了。

当然,从最开始,微信就是允许用QQ账号直接登录微信的,但此前这个特性并没有让微信在和米聊等竞争时有优势,但一旦微信的功能更全面之后,这种账号优势是巨大的。

2、陌生人关系链

2.5版本微信做了附近的人,3.0版本做了漂流瓶、摇一摇。

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功能,微信给用户提供了一种通道,与附近的、远方的有缘分的陌生人成为朋友。

那时候很多人评价微信为『约炮神器』。

实际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发布的(2011年6月)。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讲这种LBS社交(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让随时随地确认用户的地理位置成为可能(这在PC时代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就能够自然地从远程网络的社交中识别出那些离用户最近的、能够产生更多线下互动的其他用户。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叫『弹性社交』,用户到达一个位置之后,就能和那个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国有一个全明星创业者团队就做了一个这样的产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微信又是因为什么去做这样的功能呢?

对一个聊天工具来讲,每个用户在上面能做的事情不就是跟别人聊天吗?但是,当一个用户第一次安装微信,并把手机通讯录里的、QQ里那些已经使用微信的好友们导入进来,一开始他也就只有几个好友,这样是聊不起来的。

微信只有不断的给他们之间制造一些可以聊的话题、一些可以聊的场景,才能让他们留下来。所以这时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场景就应运而生了。

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摇一摇在几个功能发布之后,用户数就实现了暴涨,并把国内同行都远远地抛下了,奠定了在国内移动端通信App中的巨无霸地位。当然上面的数据图中,因为后期数据增长太庞大,所以基本把初期的前几波『暴涨』给掩盖掉了。

为什么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之后,用户量就飙升了呢?

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对于一个全民通用的App来讲,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动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这方面,相信大家都听说了微信摇一摇设计中的故事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3、线下关系链

接下来的3.5版本,微信做了分享二维码名片。有了二维码名片,我们每个人在线下见面时就很容易借此互相添加好友了,从熟人,再到陌生人,线下的关系链一一导入到微信中来。

我们现在在社交场合中遇到新朋友,都不再是交换名片,而是说『加个微信吧』,然后打开扫一扫,说『我扫你吧』,等着他打开二维码。

大概在发布这个版本之后,微信用户达到一亿。

4、盘活关系链

在4.0版本微信做了『朋友圈』。

在此之前,微信只是一个即时通信工具,而在一个聊天工具里面去做社区,在全球互联网历史上其实是没有过的。

对于微信,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但为什么要做呢?

前面说到,此时用户数已经有一个亿了,一个亿的用户在这个App里面,他们每个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学同学,比如前阵子在某个大会认识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后,我们却从来没有机会聊天。慢慢地,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了(或者是否还活着?)。如果无缘无故强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对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这种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我们还记得,在微信出来之前,我们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通常都会收到各种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轰炸。为什么很多明知群发短信别人不看、不回,甚至会很烦,但还是要发?因为有太多的『沉寂人脉』,好不容易找个理由和他们打个招呼,告诉他们『我还活着』,当然不能错过。

所以这时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现,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句号。

有了朋友圈,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许他跟你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他至少可以点赞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对你的关心。于是通讯录里的陌路人升级为『点赞之交』。

而且你还会从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动态的点赞列表中发现:『咦,你们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于是就有了一种『三角好友关系』。

这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多连接,因为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信任。原本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中都只是单线联系,但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一个三角更密集的网络关系了。每个人都成了这张密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这样的网络,当然也就更稳固了。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有了朋友圈,我们很容易及时更新朋友们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话题。比如我们常见的朋友圈评论:『你去泰国了呀,好不好玩?』、『生日快乐!』、『新婚快乐!』、『加班到现在么?』、『这么晚还不睡』……

在我看来,如果说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之后奠定了它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地位,那么,朋友圈就是一个让这种巨头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态圈在此时已经完成了,后续的其他功能虽然也有其重要意义,但都是建立在微信已经站稳脚根的前提下,也就是所谓『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

这里需要提一下公众号。我前面整理的版本更新列表中没有『公众号』,因为当时公众号并没有专门发布的客户端版本,而是原先预埋在App中,大概在微信4.0版本发布前后开始上线功能。

微信单聊群聊、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至此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闭环,至今我们依然每天活在这个闭环的信息轰炸中。

5、商业化

5.0版本,微信发布了游戏中心、微信支付和表情商店。

我之前的文章《支付大战简史:微信支付 vs. 支付宝》中写道:

13年初,在腾讯公司年会上,公司总裁刘炽平跟全公司员工说"2013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这一年,微信发布了微信支付、游戏中心、表情中心,三个志在让微信实现商业化的产品。
1)游戏是腾讯公司历来的营收重点,借助微信的大用户量、高活跃度和强关系链,这种优势也从PC端迁移到手机端;
2)表情包在QQ时代就一直是中国网民的爱好,但并没有给腾讯带来很好的营收,但是微信的日本同行Line成功地通过表情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微信就努力地试试,结果并不好,中国果真和日本不一样,网民不愿意为表情付费的习惯到了移动端依然没有改变——所以微信表情现在基本转为免费策略;
3)而支付就是腾讯成功逆袭的一条战线了。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中心确实是很成功的,给微信赚了很多钱,也帮腾讯股价实现了大规模上涨。而微信支付也在2016年实现了盈利。

6、插件化

从前面的五个步骤看起来,似乎微信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路径:导入熟人关系链、陌生人关系链、线下关系链,盘活关系链、商业化。

其实不然,微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有一个完整的战略思考,每个功能都是到了具体阶段,根据需要去补充的。

在这些功能迭代的过程中,微信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整个界面、整个业务结构、功能结构几乎没怎么改变。这是因为微信在增加功能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功能的向后兼容性,只做当时最最最需要的那一项功能,而不是贪多求全。

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多,却一点而不臃肿,要知道,这是QQ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地方。

这主要靠插件化。

微信早期的功能都是用一个个插件的形式存在的。插件你是可以随时安装可以卸载。再后来有了公众号,微信一下子就有了更多神奇的功能,公众号这种相当于一个可装卸的功能插件。

(作者注:而现在又有了小程序平台。这更是一种全功能的插件平台。关于插件,我在文章《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中有详细的讲述。关于小程序的插件化价值,我的文章《小程序的前世今生(一):为谁而生?》中也有说明。)

微信所走的路,是没有人走过的路。

在微信的成长过程中,参照了很多同行(甚至非同行),但最终走出来的是微信自己的路,并且迎来了国内外的各种抄袭、复制、模仿者——手机QQ、微博、来往、易信、支付宝、Facebook……


二、微信的前身

可能你看到『前身』这两个字觉得很奇怪,微信为什么有前身?

这就是QQ邮箱。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

1、微信的起源

故事要从2010年美国出现的一个叫做Kik的App开始讲起。

那个时候Kik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获取了一百万的用户,震惊了全世界。这种用户增长速度是前无古人的,算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奇迹。

很巧的是,QQ邮箱团队当时正在着手开发一个叫做『手中邮』的App,也就是QQ邮箱的移动版。

邮箱团队的负责人张小龙看到Kik这个奇迹之后,马上发了邮件给马化腾(Pony),说这个东西我们应该做。Pony同意了,把它命名为『微信』。

于是邮箱团队就着手从『手中邮』转向微信的开发,这就有了微信的第一版。

微信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微型的邮件,这个名字非常确切。由于微信是邮箱团队开发的,为了快速实现,尽可能复用了原先QQ邮箱的整个后台协议和框架,所以背后的通信协议采用的也是邮箱的HTTP协议,而不是通常即时通讯工具所用的UDP协议。所以我们每次发送一条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通过微信后台向朋友发送一封微型的邮件。

2、微信与QQ邮箱的亲缘关系

2005年,腾讯公司收购了张小龙创办的Foxmail团队,让他负责QQ邮箱的开发,一直做到2010年。于是这整个五年的过程中,这个团队一直在锻造QQ邮箱。这款产品后来在腾讯内部叫做七星级邮箱。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邮箱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我给大家复习一下,看看QQ邮箱长什么样子(2016年9月截图):



在这个邮箱界面,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功能,再看看手中的微信,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1)漂流瓶。微信里的漂流瓶就源自于QQ邮箱的漂流瓶。

2)QQ邮件订阅以及已经下线的『阅读空间』。它们是微信公众号的前身。是不是有点像?通过邮件去订阅一些博客,或者朋友的QQ空间,就像我们现在通过公众号去关注一些媒体、大咖、朋友的公众号一样。

3)QQ邮箱以前还有一个功能,可以在邮箱里面和QQ好友聊天。大概在2009、2010年的时候,那时还没有Web微信,我还经常在公共电脑用这个功能和朋友聊QQ。这个功能后来搬进微信里,就成了『QQ离线消息助手』。

4)微信曾经尝试过一个『短消息』的功能,可以给QQ邮箱上的好友发一些比较简短的一些信件,就已经跟今天的微信单聊消息很像了。

5)曾经还有过一个功能叫作『广播』。广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线,比腾讯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时间上线,当时就是希望把Twitter给复制到中国来。这个功能后来因为腾讯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腾讯微博,所以就放弃了。但是,正是因为『广播』,邮箱团队才第一次开始尝试去做社区功能。在此以前这就是只是一个邮箱,大家对邮箱的理解就是一个工具软件,在这里发邮件收邮件,然后就走了。也正因为有了广播的尝试和失败,才有了后来朋友圈的一战成功。

6)邮箱有记事本功能,微信有语音记事本插件。

7)邮箱有『文件中转站』,相当于邮件的附件收藏夹,于是微信有了『收藏』。

8)甚至,邮箱有标签功能,给邮件打标签,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组功能时,提供的也是标签功能。

……

如果你仔细去发现,还能发现其他的相似之处。

3、阅读空间的移动化

我们知道2005年上线的QQ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低龄化的标签,在空间上面,有各种音乐、装扮、背景、荧光体字体之类,很适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好。而当时最早QQ空间的前端技术是比较差的,所以体验很不好。

但随着用户的长大,原来的中学生,也慢慢上了大学,毕业成了白领,他们就不太喜欢这些花哨的东西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邮箱团队就做了阅读空间(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户只看好友的文章内容,不看各种花哨的摆设,这样体验就好很多了。

后来,又引入了订阅网络上的博客的功能,类似于Google Reader。

我是在这个2011年加入QQ邮箱团队的,最开始就在『阅读空间』项目组工作,而当时微信也还只是邮箱团队中另一个项目组的产品。

当时我们团队就在想,阅读空间能不能也独立做成个移动App?说干就干,这个项目唯一的产品经理兼客户端开发就是我了(早期的时候我还兼任了设计师,随意P图)。当时内部定了个名字叫『微杂志』。

Demo做好了,小龙一看,不如把它合并到微信里面吧,于是就有了微信里面的两个插件,一个叫腾讯新闻 ,一个叫微博阅读。结合公司当时的资源,把腾讯新闻、腾讯微博上的内容抓取过来集合在插件里面,推送给用户。腾讯微博后来停止服务了,所以微博阅读插件就不在了,而腾讯新闻插件现在还在,它给腾讯新闻带来了非常好的流量,也因此造就了腾讯新闻客户端在移动互联网的辉煌。

有了这两个插件,团队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这种能力开放给所有的媒体?于是就有了公众平台。

最早的时候,公众平台不是这个名字,叫媒体平台。我们都知道微信公众平台的网址是『mp.weixin.qq.com』,这个mp,就来自于媒体平台『media platform』的缩写。

后来,又把它改成『官号平台』,取『官方账号』之意。当时还想,不只是媒体可以来发内容,还可以邀请一些明星过来,最早的时候引入了像陈坤、王力宏、杨幂等等这些明星来发内容,早期的用户可能还有印象。杨幂的粉丝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她就会给你发一段语音(当然是自动回复的语音),粉丝都很开心。

再后来,觉得这事格局还不够大,就改叫『公众平台』了——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公众平台就诞生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经常看公众号文章,官方限制了在文章内容嵌入链接,所以如果要加链接的话,就要加在最底下的『阅读原文』里面。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叫阅读原文,这不是很奇怪么?不是应该叫『相关链接』之类么?

这是因为当时公众平台的内容模板用的是我之前做『微杂志』的模板,而微杂志的模板又是因为做的是博客内容抓取,为了方便用户回溯去看原网址,也为了尊重原作者,给他带回去流量,所以在底下加了一个『阅读原文』的链接入口。

这个坑就一直留到了现在。



『微杂志』早期的截图


三、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微信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也是有偶然性的。

必然在哪?

因为它有腾讯这个爹,所以有了实现用QQ账号直接登录、和QQ打通实现离线消息、邮箱本身的推广资源、腾讯母体的平台运维支持、腾讯一向对即时通讯的经验等,这些都是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想像的支持。

但这些必然性就导致了经常有人说:如果把张小龙换成雷军,换成其他任何人,他都能做出微信来。

这样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微信的成功,它有两个方面:

首先,微信在移动端做成了一个类似QQ在PC端那样的全民级通讯平台,这是微信成功的第一方面。这方面的成功,靠腾讯的亲儿子这一点,应该是非常大的概率能做到。

但另一方面,微信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它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QQ,成了一个操作系统,全民每天平均有超过40%的时间花在微信里面。另外,微信覆盖了QQ无法覆盖的高端人群,也实现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这也是QQ一直无法做到的。而且微信借助它的创新,还引来了大量的国外同行的模仿,这是原来更无法想像的事。

一个产品做到这种程度的成功,就远不是有资源支持就能够做到的了。

下面我来讲讲微信成功的5个偶然

1、第一个偶然:没有负担

很多人都听说过了,当年微信初创时,腾讯公司里面有几个团队都在做微信类的产品。但是,邮箱团队原本是没有做移动App的经验的,而另外两个团队,他们都属于无线事业群,原本就是专门负责移动应用的开发的。

理论上,他们应该比邮箱团队更有经验。但是,他们受制于另外一个因素:腾讯无线当时有很大比例的收入来自于移动运营商,市面上有微信类的产品出来后,中国移动就和腾讯无线打招呼,不允许上线这样的产品,别人可以做,但你们是大公司,你们就是不可以。

所以当时无线团队是束手束脚的,非常谨慎地在做。后来我们看到,像QQ通信录里面加了一个Q信,就是这样的妥协下的产品。所以当然他们是成功不了的。

而邮箱团队由于不归无线团队节制,加上小龙的魄力、Pony的支持,大胆开发,大胆上线,才有了今天的微信。

2、第二个偶然:种子用户群

早期做微信的时候,其实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受到QQ的支持。最早微信的用户,基本来自于团队自己的产品,QQ邮箱。

有两个来源:一个是QQ邮箱的首页,放了一个微信的广告。另一个就是在微信里面引导用户发邮件去邀请好友加入微信。

也正是因为最早的来源是QQ邮箱,而不是QQ,所以早期的微信用户比较『高端』——QQ邮箱由于长期的体验优化,已经获得了很多上班族的喜爱。这些从早期喜欢花哨的QQ秀、QQ表情的年轻人,已经走出校园,走进职场,喜欢上了简洁、专业的风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期的用户属性很大程度也影响了社交产品的调性和口碑。于是微信是最早是在他们中传开的。

3、第三个偶然:极致追求

如果没有张小龙和整个微信团队追求极简体验的格调和品味,那么微信从文案、图标到功能定义,都有可能落到像QQ一样,整天去宠着用户、惯着用户,又要想办法让用户花钱:今天改改皮肤,明天加个QQ秀,后天搞这个钻、那个钻、会员、积分、星星、月亮……然后再一会改来一会改去,折腾用户。

这些个性化的、商业化的功能不是不好,对小朋友就应该这样,但这样做的话,就不可能吸引得了高端用户,微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以前白领们,特别是外企员工,是不屑于用QQ的,他们聊天只用MSN。今天,MSN已经销声匿迹了,米聊这样强劲的对手也黯然退下战场,手机QQ下了狠心把微信抄了一遍,这些都和微信的『极简』追求有莫大关系。微信的这种『性冷淡』偏好,甚至影响了今天整个中国的移动互联网。

4、第四个偶然:远离总部

微信的成功还得益于,微信团队是在广州办公,而不是深圳办公。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腾讯的总部在深圳,2012年的时候,腾讯公司大概有2万人,其中至少1万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他的城市分公司人都很少。其中广州邮箱团队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因为人数这么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干,保持了它的纯粹,而不会被总部的各种人才流动打扰,实现了优秀人才的集中和长期合作。

我在互联网行业经历过的这些年,微信团队的优秀是超过我见过的任何其他团队的,特别是它的优秀人才的密集程度。

这个在我之前的文章《腾讯与阿里的区别,就像书生和土匪的区别》中提到:

微信团队(曾经的广州研发部)在腾讯公司中又极为特别,也许是因为远离总部,在微信做大之前,这里的升职、调动的机会并不多,人员流动很少,团队里隐藏了非常多低调却才华横溢的同事。在部门群里聊天,总是时不时就有人赋出诗一首,或者来一句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常少言寡语,默默在做好事情,专心的雕琢产品、代码、设计稿。

如果说微信团队的招聘有什么标准的话,以我的观察和总结,那么,这些人除了优秀之外,身上还必须有一个亮点,他才可能进入这个团队。在微信初期前三年,一直保持着极低的录用率,特别是到了后面快速发展期,还特别苛刻,『宁缺勿滥』,不肯降低标准。

5、第五个偶然:胆大心细

我前面提到,微信做朋友圈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尝试。朋友圈的实际对手,是微博,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同样都在模仿Facebook,都在抢占国内这个『生态位』。

但在把聊天功能和社区功能放在一起是冒险的,就像Facebook后来就把Facebook Messager独立出来,但也没有很成功,新浪微博当初想要把微博私信打造成一个独立应用对抗QQ和微信,也没有成功。

另外一个案例,微信的早期对手米聊,很早就在产品中加入社区,自动同步用户改签名等动态。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用户关系链没有沉淀好的情况下,做出来这个功能,最后整个动态区就变成了垃圾堆。

但微信胆大心细地做了。为了这个功能,微信团队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内部尝试了40多个方案,才最终把朋友圈的方案定下来,一举成功,几乎没再有大的改动。

这个尝试的成功,本身也是偶然的。


总结:

一个产品的发展历程顺不顺利,除了它的产品策略,除了产品团队的实施过程之外,跟产品团队的基因、团队的积累、团队的管理方式、团队的行为方式,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关系。

正是因为微信团队经历过了邮箱时期的各种功能尝试,不但积累了经验,还锻炼了团队,建立了团队的系统基础,才有可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做出了一个几亿级的明星产品。(关于微信团队如何打造成这个能打仗的团队,参见我的文章《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所以我前面说,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这种成功,有必然,更有偶然。而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恰是那种偶然性。

关于创业者和微信生态上的产品经理如何去理解微信平台的规则,理解微信团队的思维方式,以及能从微信团队身上学习什么,我将在下篇文章(或者下下篇文章)讲述,欢迎关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行者慎思"(ID: shensing)

作者陆树燊,小鸿科技COO,微信创始团队成员,产品哲学研究者。研究和实践方向:产品场景化和产业互联网企业管理,欢迎探讨和交流案例(微信: shensinside)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陆树燊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橘子洲头景观是一个好设计吗?

橘子洲在景观层面毫无疑问是一个合格甚至说比较优秀的设计。

先说说争议最多的水位的问题。说到水位需要明确一点前提,橘子洲规划初衷就是不防洪。换句话说,被淹是正常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湘江整体的泄洪需求,当洪水水位过高的时候,橘子洲直接淹没,让两侧水域相连,起到减弱洪峰的作用。

追溯橘子洲规划资料,第一版规划是05年土人俞孔坚完成,之后还有许多次的变动和重新设计才形成了现在的橘子洲。在05年之前,橘子洲每年有15天被淹没,岛上建筑一层基本会被淹没。05年版标高要求是按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水面最高标高是按36.98m算。除了保护建筑之外都不设防。下面的图片是05年的场地现状,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地方标高都是在36.15以下,到38.34m标高的只有桥。放到17年的39.51m的洪水,就是直接淹没,影子都看不到了。

08年左右,由于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抬高了湘江水面,整体场地都进行了抬高,再后面进行数次设计之后基本形成了现在的高度。到现在橘子洲主要场地平均标高是38.48m,绕岛一圈的十公里亲水步道标高最低点在33.5m左右。橘子洲地铁站出入口再高于主场地3.5m以上。

从防洪这一点上讲,橘子洲的设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景区也有很丰富的处理经验,甚至可以说很淡定。根据景区防汛预案规定,湘江长沙段实际水位上涨至33.5米(即亲水步道标高),将启动初级防汛应急预案;水位上涨至36米时,为保证游客在洲上的安全,闭园时间将由22点提前到18点;水位上涨至38.4米时,景区将全面闭园。

在植被上,橘子洲基本是大树草坪为主,灌木地被数量比较少,所以被淹之后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内,修复起来比较简单。2017年7月特大洪水,橘子洲被洪水贯穿,但是仅仅十天之后就再开园,基本就是抽水清淤和补植草皮,损失很小。

说完了争议的地方再来说说橘子洲的亮点,我本人是非常喜欢橘子洲的。

橘子洲目前是长沙的名片之一,作为一个5A景区,橘子洲不同于一般的景区,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公园,日常时候就是长沙市民的休闲胜地。并且区别于常见的公园,橘子洲有大量的疏林草坪可以让人直接踏入,吸引了很多人。节假日的时候更是人山人海,每年都会刷新数据。图片就是我17年4月份去逛的时候拍的照片。大草坪上很多人来散步、放风筝、踏青等,还有很多来拍婚纱照的新人。疏林树下也有很多休憩的人。

在交通方面也比较直接简单。最外圈的十里亲水步道可以供游客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在步行道之上是环岛车行道,供电瓶观光车通行。场地太长看不清路网我就简单截了一段,红线是车行道,黄线是亲水步道,蓝线是园路。不花哨,但是完全满足功能需求。另外,车行道和亲水步道之前的小路我超级喜欢,自然舒服。

再说说不足的地方吧。从景观手法和表现上看,橘子洲的景观设计可以说很直白和死板。比如驳岸基本都是最基础的硬质驳岸加缓坡组成,材质施工样式都比较老旧。可以看看跟一些非常优秀的设计对比,第一张图是橘子洲,第二张图是芝加哥的滨河步道。同样死板的还有洲头的大广场,鸟瞰尺度的广场,但是缺乏处理,光秃秃一片,实际体验较差。

还有一点是橘子洲的元素太乱,修修改改无数次,每次都会加些新的东西,最后会显得很乱。中式的廊,欧式的亭子,现代的小品,还有一堆不伦不类的构筑物。这一点应该是国内几乎所有大型景区公园的通病,场地面积太大,无法一次成型,后续每一次修补都会出现偏差,最终导致不伦不类。

说了橘子洲那么多好坏之处,但是评价一个设计的好坏一定是需要以目的为导向,而不是表现形式和手法。作为一个公园性质的场地,橘子洲可以说是超额完成目标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于奥琦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怎样装修得有质感?
在当今国内园林景观是建筑的陪衬吗?

丧失了喜欢人的能力是什么感觉?

在题主的描述当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她对未来的感情失去了信心。她似乎一直在曾经喜欢的人的影子里。题主说自己"不会去喜欢人也不会去靠近",而这样的一种表现,是否意味着她真的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呢?

其中的一位答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与其说是丧失能力,倒不如说是感到害怕。"诚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之所以无法开始一段新的关系,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在过去的感情当中受到过伤害,从而对新的亲密关系心生畏惧。这样的一种伤害,我们将其称为"依恋损伤"(attachment injury)。

在这里,我们就将探讨留在我们身上的"依恋损伤"的具体表现,以及它对亲密关系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将会看到,它是如何妨碍人们建立起新的亲密关系,造成人们"无法喜欢他人"的错觉的。

当依恋损伤发生时,人会有怎样的一种感受?

学者们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当一方破坏、违背或达不到关系中的"预期"时,就会给另一方造成情感或心理上的创伤, "依恋损伤"就出现了(Johnson, et al., 2001; Steffens & Means, 2009)。

虽然依恋损伤可能并不像肉体上的创伤那样清晰可见,每一个人对依恋损伤的感受也并不那么一样,但人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主观的感受,来识别自己是否遭受到了依恋损伤。

总体而言,当依恋损伤发生的时候,人们的感受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种:被欺骗

比如,关系中,对方从未像当初承诺的,或者社会主流默认的期待那样关心你、在乎你,Ta总是不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支持;又或者在做一些关于你们两人的重大决定时,对方不够尊重你的意见,你很容易会有一种深深的"被欺骗"的感觉。

第二种:被背叛

比如,当你们彼此承诺会互相支持,不离不弃。尽管对方没有出轨,但Ta先主动提出了分手("不离不弃的期待"被破坏),你也会有被背叛的感觉。就像英文中,"Be(彻底地),-trayal(交付)",背叛指的是:当那些我们以为可以彻底交付的、值得信赖的人,做出了破坏了双方的承诺的事情时,我们会有的感受。

第三种:被辜负

比如,你总是单方面付出,对方很少给你回应,甚至把你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对方的所作所为都让你感到失望;又比如,你总是在对方需要你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在Ta身边,但当你需要对方的时候,Ta却总是遥不可及或无动于衷。在这些情况中,你就会(隐隐的)有一种被辜负了的感受。

第四种:被否定

比如,觉得自己对对方的信任、为对方所做的妥协与付出都好像错付了,人们还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找到真正对自己好的人,是否有能力在一段感情里获得幸福,是否有人会愿意善待自己(还是自己终究不配被善待)?而这些对自我的怀疑,都可能给人带来一种被否定的感受。

当这些感受出现时,有些人会清楚地知道它可能给彼此的关系带来的影响,从而努力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正面地去解决问题。

也有些人却并不了解这些感受会对自己与双方的关系造成什么影响,因而选择不主动处理这些感受、听之任之。于是,那些未解的心结,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地影响着这些人的亲密关系,甚至在原有的关系结束之后,还持续影响着之后的关系——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从而选择不再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依恋损伤为何会让人害怕开始一段新感情?

依恋损伤之所以会让人害怕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会改变我们对于他人、自己或是关系的认知。当那些令我们感到被欺骗、被背叛、被辜负、被否定的事件在亲密关系中发生时,它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不愉快的感受(Johnson, et al., 2001; Beder, 2005),还有安全感的丧失、自我怀疑等等更为深层的改变。

1. 依恋损伤会直接威胁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Beder(2005)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世界的设想(the assumptive world),这是这个人所相信的真实世界的样子,也是Ta在这个世界上说话做事、与人交往的行动依据。但当依恋损伤发生之后,这个人的这些设想就可能被颠覆,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Ta的安全感。

比如,一个人原本认为,相爱的双方都会关心对方,在乎对方的感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另一半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但当Ta的另一半反复做出伤害Ta的事时,Ta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与Ta所想象的不一样,就连深爱的人都在反复伤害自己,更遑论他人,那这个世界还会是安全的吗?还有什么人是Ta可以相信的吗?

久而久之,即便是Ta已经离开了这段关系,Ta也很有可能在新的潜在对象出现时产生迟疑,担心Ta还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有些人甚至会因此而宁可留在一段伤害自己的关系当中,也不愿去开始一段新的关系。

2. 依恋损伤会直接威胁人们对个人自我的看法

除此之外,依恋损伤还会威胁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与看法(Johnson, et al., 2001; Gerlach, 2014)。它让人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对世界和他人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开始否定自我的价值,认为可能是由于自己不够好才不被珍惜,是自己不配被人温柔以待。

例如,一个因为过去经历而怀疑自己的人可能会觉得,即便是对方愿意与Ta开始一段亲密关系,Ta也没有能力去给予对方"足够好"的关系。因此,Ta很有可能会选择拒绝进入一段关系。而就算是Ta选择进入了这一段关系,Ta可能也会对伴侣的一举一动疑神疑鬼,担心伴侣有一天会突然离开自己。这最终也往往会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

可以说,很多时候,当在一段新的关系中,即便在对方并没有做出任何欺骗,我们仍然对对方持续地不信任,归根结底,其实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任。

最终,这些认知上的改变,不仅使得我们对关系、对对方不再信任,也让我们不再相信自己。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带着未修复的过去——这些痛苦的感受和扭曲的认知,以应对过去的方式来面对现在情境中的人和事。

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再也难以进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我们可能会否定自己发展亲密关系的可能,将自己孤立起来,独自承受因此而可能会产生的寂寞孤单感。即便是选择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我们也可能会选择那些较为困难的关系,一遍又一遍的将过去的创伤重演。

那该如何应对依恋损伤呢?

要应对依恋损伤,你首先需要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这种损伤所困扰。其次,你需要分辨这种损伤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你,你对于世界与自我的看法是否已经因为过去的一些创伤事件而发生改变。

在这里,我们就为你提供一些依据,帮助你判断你的"依恋损伤"是否由来已久(Harvey, 1996;Johnson, et al., 2001):

• 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你无法对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拥有主动权,甚至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 有一些过去的人事物,可以轻易挑拨你的神经,使你陷入情绪的旋涡,变得敏感多疑,坐立难安;

• 你常常感到莫名的愧疚、羞耻、自责,觉得自己配不上现在的伴侣或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真爱;

• 你非常害怕新恋情,也会在新恋情开始的时候感到强烈的不安与担忧;

• 对于过去的经历,你在自己现有的人生框架里找不到它的位置或意义,你总是感到困惑、愤懑、仇恨。

如果你觉得以上这几条都是你目前的状态,那么很可能你有一些未被解决的来自过去的依恋损伤。

对于那些来自过去的依恋损伤,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痛苦、难过、悲伤。只有承认而不是否认这些情绪,你才能从中寻找或了解到让自己感到痛苦、难过、悲伤的事情,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关系中去提前声明,尽力避免这些事情的再度发生。

同时,只有直面创伤,才更有可能找到过去创伤对于你人生的意义,才可能在你人生的框架中找到解释创伤的方式,和它存在的意义。

不仅如此,从依恋损伤的影响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还需要在新的关系中去解决它,去重建我们对世界与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去重建我们对自己的信任,而不是仅仅把它当做是情绪困扰来应对。你可以通过其他支持性关系来帮助你,不要试图把自己与他人隔绝开来,一些健康的关系可以给你信心。

面对依恋损伤,我们要做的是拨开他们,看见最本质最核心的自己,给自己时间和勇气去感受痛苦、释放悲伤,给自己始终如一的信任,不要否定自己的种种可能。等到一种深刻的链接终于建立,你会发现过去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愿所有遭受过依恋创伤的人,都能够早日遇到真正值得的那个Ta。


以上。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拖延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 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

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中感到不合适,就分手?

是不是文化程度越低的女孩,越把希望寄托于嫁人,而不是自己努力?

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45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我们总是问如何「泡妞」,从来没有女生问(我)如何「吊凯子」?
为什么创伤后心理疏导(CISD)已被证明无效甚至有害,心理工作者们却还继续去灾区做心理疏导?他们知道这点吗?

跑步如何瘦腿?

大家都说跑步是整体运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上半身瘦了,但是腿越跑越粗,然后我写篇这个相关的内容好了。

粗腿的原因一-错误的重心前移意识:

跑步的时候需要重心前移,大家可以试试站立位置重心前移。相信很多人会做成上半身前移重心,还留在原地,而不是重心前移。如果是正确的重心前移,你会自然跨出去一步来保持平衡和防止摔倒,这也是走路这个动作的初衷。这样的问题与缺乏重心前移的意识有关。跑步的时候只有保持持续的重心前移,才可以不费力的跑。如果你是上半身前移,但屁股往后压,这样每跑一步的重心都在后面,你的跑步将会非常费力,大腿必然要很粗壮,带来更强的力量来推动你完成动作。

解决方法:

1)启动练习:腰部和肩膀放松,保持坐骨,后脑勺,脚跟在一个垂面上,头颈向上拉直,也就是站桩的几个基本点。

保持这个姿势,以踝关节为转动轴,让身体整体前倾,前倾过程中,身体为了维持平衡你应该能感觉到腹部的自然收紧,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最佳前倾角度。太大了维持不了平衡,太小了速度又慢。

(从腹肌收缩的这个例子,大家也应该了解:跑步的核心肌群并非时刻主动发力收缩,而是顺应重力时自然收缩。一直主动收缩下腹你也很容易累,动作效率会降低)

2)跑步姿势:可以参考《姿势跑法》一书里的这个姿势:

a.(右侧)在不过度抬高膝盖的情况下尽量勾腿到最高点

b.保持头,肩,髋的中部,前脚掌在一条直线上.



粗腿原因二-骨盆前倾:

骨盆前倾其实就是重心靠后的一个表现,跑步时会放大这个问题,让你跑得费力。我看过因为骨盆前倾出现夸张的跑法是上半身像趴在前面一张桌子上跑步。

解决方法:

a.长期需要解决骨盆前倾问题,点下面链接查看问题答案.

如何纠正驼背和盆骨前倾? - 健康

b.短期改善办法:你可以双手从后面推着自己屁股去跑步。这个方式是双手代替了臀大肌部分发力你会觉得上半身不得不挺直,当你能感受到这种直立的身体位置带来的变化时,就可以慢慢让臀部自主发力,将正确的姿势维持下去了。


粗腿原因三-髋关节僵硬:

比较复杂的是髋关节僵硬,跑步的时候无法让骨盆回旋。举个例子,我们在蹬左腿迈右腿的过程中,如果骨盆没有向右侧旋转,这会使得右脚落地时,重心在右脚后面,而不是正好落在右脚上。

也就是说,这一个小的误差也会让每一步落地重心都靠后,于是每跑一步下肢都要做先刹车再启动两件事情,这样大腿的负荷就会无形中增加,下肢要适应就必须肌肉发达,一定要粗才能让你继续按这种错误动作跑下去。这个问题实际是两侧的下肢不能产生关节联动导致。

解决方法:

1.四肢支撑位置的骨盆旋转训练

起始姿势是:四肢撑地。柔韧性不好的双手可以撑一个凳子上抬高上半身。
练习过程就是依次向上拉动胯部让脚离开地面,脚要直上直下移动。这个动作的启动非常重要,根本上要学会放松地发力。注意图中左腿的动作不是左腿主动做出来的,而是左腿放松下沉,右腿用力推地时左腿会被自然拉起来!拉起来之后才有左侧主动发力,将脚拉得更高。
练习时可以双侧总数重复50次左右。俯撑位置的骨盆上下活动其实就是站立位置骨盆的旋转活动,只是俯撑动作练习时我们去掉了上半身重量,骨盆更加稳定,更容易将动作直接落在关节活动上。



2.站立位置骨盆旋转训练,查看这个视频里的髋关节活动说明:

下肢动作精准训练

粗腿原因四-肩髋关节缺乏联动。这应该是最难改的问题,很多人说跑步是整体运动。这个整体的核心就是你的髋关节可以通过脊椎与肩关节产生联动。但是如果你无法在跑步的过程中形成整体的活动动作,上半身僵直,只有下肢推动身体前进,那跑步无疑也变成了局部运动,这么搞一定会粗腿的。

解决方法:

1)简单地看是要提高上肢和躯干力量,背阔肌力量提高可以帮助上肢做出内旋,进而带动躯干旋转。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腿粗的男生或女生做引体向上都很困难,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练到至少1组能完成10次引体向上的水平(男生可以没有上限,应该要有这个下限),这样才不至于上下两端差异过于明显。

2)提高肩关节灵活性:如果没有什么病理问题,肩关节的灵活性并不需要各种复杂训练来改善,而是依靠重力去训练,类似上面说到的不需要可以收腹肌,只要感受到重力自然会收紧。

练习方法就是爬行动作,在爬行过程中,手臂向前伸的时候,如果你可以放松,肩胛骨就会自然远离胸廓,手臂也会自然下坠和前伸。这个过程就是肩关节自然活动次序建立的过程,多多熟练这个过程,在站立位置我们就能更好找到靠手臂摆动带来的惯性让自己更好往前移动。

具体练习方式,查看视频中关于肩关节活动的部分:如何做好直腿爬&爬有什么用


很多身体问题都和我们对重力,惯性感知迟钝,关节和关节之间的动作错误相关.

这些事情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只有先慢下来,并且进行不断地重复才能感受到,最后慢慢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各位珍重。

更多关于基本体态纠正,人体关节活动次序重建,以及呼吸的文章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jlgaoke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高科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