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登山皇帝屡屡受挫,有人曾预言它不可能被登顶

没有人能登顶那座山。

1950年,当人类还未踏足8000米山峰时,法国人就在道拉吉里脚下发出这样的预言。十年后,除了一直未开放的希夏邦马峰,道拉吉里是全球最后一座未被登顶的8000米山峰。

直至今日,人类一次次踏上道拉吉里之巅,却从未自南壁登顶,那里依然是多数人心中不可攀登的路线。

4月29日,意大利登山者Simone La Terra(曾攀登过5座8000米级别山峰)在道拉吉里峰3号营地附近被发现死亡。此次他因强风吹走帐篷而失踪遇难,这是今年登山季第一起死亡事件。

道拉吉里峰,意为"白色山峰",海拔8167米,因山势险恶,又有"魔鬼峰"之称。它是世界第七高峰,死亡率却在14座8000米山峰中位列第四。

雪崩、冰裂缝、暴风雪和难度极高的冰岩混合路线,让道拉吉里成为许多登山者心中最难到达的山峰之一。

在接近顶峰处有一段冰岩混合斜坡,是攀登中最艰难的路线之一。罗静在2014年攀登道拉吉里时曾感慨:

这段路是冲顶最危险的路段,尤其没有路绳的情况下,不能稍有懈怠。此刻想起老饶常说的"步步可死,步步求生",体现在这儿最为合适。(信息来源:《2014年登顶"魔鬼峰"道拉吉里(8167米)纪实——用我的温柔解除你的魔咒》刊于8264.com
罗静登顶道拉吉里峰。图片来源:罗静团队


一场引人争议的山难

罗静想起的老饶,就是知名登山者饶剑峰。他也曾登顶道拉吉里,那次攀登中发生的山难让国人的目光一时都聚焦在这座"魔鬼峰"。

2010年5月13日,正是人类首登道拉吉里峰50周年纪念日。天气预报显示当天适合冲顶,凌晨1:30杨春风就带领队伍从7350米的营地出发了。这是一次商业攀登:

  • 领队为杨春风;
  • 攀登队长为张伟;
  • 六名队员分别是饶剑峰、赵亮、李斌、楼国龙、张梁、韩昕;
  • 每名队员都配备一名夏尔巴登山协作。

下午12:30,全部队员到达顶峰,合影留念后,于下午13:00开始下撤。这本是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攀登,然而一连串的意外最终夺去了三名队员的生命。

登山队登顶道拉吉里。图/张梁

第一次意外滑坠——登顶后,饶剑峰及其夏尔巴最先下撤。20多分钟后,张伟带领其他队员离开顶峰。行至8100米时,走在最先的张伟突然滑坠。

紧急制动后,他才发现自己滑坠近200米,整只胳膊近乎麻痹。惊魂甫定中,他和留守路绳的一名夏尔巴继续下撤。

目睹滑坠的惊险一幕,后边的队友都紧张起来,为安全起见,大家开始结组,在杨春风的带领下一点点下降。

三人相继遇难——下撤两小时后,风雪骤起,能见度下降。同时,全队人体力不一,速度越来越慢。队员李斌的体能消耗尤其严重,常常需要停下来休息。

行走在风雪中,队员的体感温度迅速下降,路绳也一直找不到,大队不得不解开速度极慢的结组队形,以小结组的方式继续下撤。

冲顶时分,队伍在雪地上行进。图/张梁

下午18:30,队伍下撤至7600米处,即将通过一段50米高的冰岩混合陡坡,李斌、楼国龙和一名夏尔巴协作结组走在队伍最后。此时,李斌已经体力透支,无法再行:

你们走,不要再拖。(信息来源:《道拉吉里山难录》刊于《户外探险》)

昏昏沉沉中,楼国龙听到了李斌最后的话。"魔鬼峰"真容乍显,李斌被永远留在原地,而另外两名队员也相继不幸滑坠:

  • 队员赵亮体能透支,失足滑坠摔下山崖,被夏尔巴看见,并判断救援赵亮无望;
  • 其余队员体能也严重不足,意识在缺氧状况下也不清醒;
  • 队员韩昕,向下方摸索,失足滑坠下山崖。(信息来源:"杨春风高山探险公司"出具的《道拉吉里峰山难的最终登山报告》)
大本营。图/张梁

登山人要做什么梦——山难发生后,登山圈一时争议四起。山友十一郎认为这是一次达不到基本标准的"商业登山"个案,不论是组织者还是客户,都应从中吸取教训:

登山的人,都有自己的梦。登山的噩梦,意味着死亡。当前这股在国内"登山客户"中刚刚兴起的"14座8000米"迷梦,是不是该醒醒了?(信息来源:《登山应该做个什么梦?》刊于blog.sohu.com

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杨春风和张伟总结了山难原因:

  • 商业操作上不成熟,组织管理不严密;
  • 对道拉吉里峰线路、天气情况不熟悉和轻视;
  • 登顶的企图心太重;
  • 没有正确分析队员的体力和心态。(信息来源:张伟《道拉吉里山难回忆录》刊于法制晚报)

队友的遇难深深触动了张伟,之后每一次带队登山,他都要走在最后一个,或者和最弱的那一个在一起。杨春风则继续追求着14座8000米的目标,直到2013年,他和饶剑峰在南迦帕尔巴特遭遇恐怖袭击,不幸遇难。

雪山茫茫,生死皆在一瞬。

在EBC途中,Thokla Pass垭口矗立着几十座石碑,用以纪念在喜马拉雅遇难的登山者。纪念碑上,赵亮、韩昕、李斌这三位遇难者仍旧遥望着远方,群山已在他们身后,那里写着:

因为热爱生活,所以一切为了梦想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纪念三位遇难者的石碑。图/张十月

没有人知道,在喘着最后一口气时,登山者是否触摸到梦想的真实。逝者已矣,唯有道拉吉里依然巍峨洁白。

遥想人类与之第一次交锋,它也是这样沉默如谜。然而,山在这里,攀登者的向往就不会停止。


没有人能登顶那座山

1950年,法国人第一次来到道拉吉里脚下。那时还没有人能登上8000米山峰,而他们正是为了创造历史而来。

二战后,为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法国组织了这次出征。登山者们带着200名搬运工一路跋涉,终于抵达东南岭。然而,眼前的一切很快浇灭了他们的万丈豪情。

山崖几近垂直,找不到一条足以通行的路线。他们大失所望,仅仅到达海拔5200米处,就立即转身离开。

一个月后,这支法国队伍最终创造了历史,成功登顶安纳普尔纳峰,人类第一次站在了8000米之上。而对于道拉吉里,队伍中的Lionel Terray留下一句话:

没有人能登顶那座山!
道拉吉里东南脊。图片来源:mountainsoftravelphotos.com

长达十年的尝试——安纳普尔纳之后,14座8000米山峰相继印上人类足迹。自法国人第一次尝试后,登山者从未停止对道拉吉里的挑战:

  • 1953年,苏黎士阿尔卑斯俱乐部(AACZ)组队再次对道拉吉里峰进行了攀登,但只到达海拔7600米处。
  • 1954年,阿根廷考察队沿瑞士人的路线进行了攀登,并在7200米处用炸药炸出了一块平地用于建营。在到达7950米时,天气忽然变差,他们只得遗憾下撤。
  • 1959年,奥地利登山队首次尝试在东北山脊进行攀登,一名队员掉进冰缝遇难,他们最终到达7800米处。
道拉吉里峰上气候多变。图片来源:mountainsoftravelphotos.com

经过十年尝试,依然无人征服"魔鬼峰"。1960年4月,一支瑞士、奥地利、德国、美国组成的国际联合登山队决心打破法国人的预言。

这是8000米山峰的首次国际攀登,他们动用了一架飞机运送人员和物资,在各营地间往返。然而,5月5日飞机意外坠毁,虽然无人受伤,但探险队的11名成员也因此被迫分成三组,孤立在不同的地方。

1960年,国际联合登山队使用飞机运送物资。图片来源:summitpost.org

好在营地里有充足的食物和水,队员们继续向顶峰前进。5月13日上午8点,身在高处的六名队员开始冲顶。此时天气近乎完美,风雪都没了痕迹,经过4小时的无氧攀登,他们终于抵达峰顶。

当人类第一次站在道拉吉里之巅,Kurt Diemberger不禁感慨:

那里有着无法言喻的美丽,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决心登顶后,我们在山上和风雪搏斗了整整一个月,一次次遭遇挫折,又一次次回来。现在,我们终于站在这里——道拉吉里的顶峰上。(信息来源:mountainsoftravelphotos.com
道拉吉里的首登,KurtDiemberger、Albin Schelbert、Ngawang Dorje和Nima Dorje站在顶峰。图片来源:mountainsoftravelphotos.com


至今无人突破的南壁

漫长的首登终于实现,而登山者并未停下脚步:

  • 1978年5月10日,日本登山队完成西南岭的首次攀登;
  • 1978年10月19日,日本登山队完成东南山脊的首次攀登;
  • 1984年10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登山队完成西面的首次攀登。

在一次次尝试中,道拉吉里南壁最引人注目。这面宛如金字塔的山壁被称为"小艾格峰北壁",雪崩、雷电、岩雪混合等诸多因素,让多数人都称其为不可攀登的路线。

直到今日,所有从南壁登顶的尝试皆告失败,而登山者还在一次次发起挑战。

道拉吉里南壁攀登路线,至今无人沿南壁登顶。图片来源:humar.com

登山皇帝的两次失利——1977年,登山皇帝梅斯纳尔第一次攀登道拉吉里,南壁就让他心动不已:

从我第一眼看到南壁那时起,我就急不可待地想冲过去,找到路线,把队伍带上去。登顶不是最重要的。对任何一座8000米的山峰来讲,登顶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新的尝试。(信息来源:《道拉吉里峰的故事》梅斯纳尔/著,刘希凡/译)

面对登山者的热情,南壁爽快地给出回应:

在1977年我同它厮守的那四个星期之中,它带给我的就是暴力。(信息来源:《道拉吉里峰的故事》梅斯纳尔/著,刘希凡/译)

从山脚到山顶的3000米,一路崖石松动,险象横生。雾气能瞬间吞没周遭的一切,而随时爆发的雪崩更令人提心吊胆。坏天气如影随形,长达四周时间里只有两天可以攀登。

梅斯纳尔一直不死心,直到一次近距离的雪崩几乎将他埋葬,这位跃跃欲试的勇士才不得不放弃探险。

登山皇帝梅斯纳尔。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1984年,他再次尝试南壁路线,连日大雪又把他驱回山下。两次失利后,他在1985年选择从东北脊路线登顶,南壁攀登则化成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这是我参与过的最美丽和最具挑战性的攀登之一,甚至可能是第一名。(信息来源:himalayanpeaks.wordpress.com

震撼登山界的一次攀登——多年来,各国攀登者也和登山皇帝遭遇一致,南壁冷傲地拒绝了所有人的来访,而Tomaz Humar是最接近成功的一位。

1999年10月25日,斯洛文尼亚登山者Tomaz Humar来到道拉吉里脚下。这次攀登对他来说,没有多余的选择:要么爬上山顶,要么沿着更容易的线路走下来,否则他将永远留在冰雪之中。

在此之前,有三名医生拒绝加入支持团队,在他们眼中,这次攀登无异于自杀,因为Tomaz Humar准备单人阿式攀登南壁。

Tomaz Humar在南壁攀登的路线。图片来源:humar.com

他带着约100斤的装备出发了。攀登一开始就进展缓慢,冰雪不时掉下来,砸在他身上,他的背部和手臂都严重擦伤。第六天,他终于到达7200米,而巨大的山体告诉他——这里已经无路可走。他只好向右移动了1000米,改为沿着东南脊向上。

第八天,他丢下帐篷等装备,只带着背包上升到7800米。这里距离顶峰不足400米,而他已经没有水和食物,炉子也点不着。这一晚,他窝在睡袋里,尽量放缓心跳,熬过了寒冷一夜。

Tomaz Humar在雪洞里。图片来源:humar.com

第二天一早,他丢下背包,轻装向山顶进发。此时,留在大本营的朋友通过电台告诉他天气恶化了。Tomaz Humar望向山顶,大风已起,他拿出儿子的照片,极度疲惫中,他仿佛听到儿子在叫他回家。那一刻他意识到:

如果执意继续下去,我会死的。(信息来源:《Climbing Lessons from the School of Tomaz Humar》刊于outsideonline.com

Tomaz Humar虽然没有登顶,但他历时9天Solo到达8000米以上。这次攀登震撼了登山界。正如其传记《No Impossible Ways》的书名一样,他用行动证明着没有不可能的路线——包括不可攀登的南壁。

Tomaz Humar在攀登途中。图片来源:humar.com

从"没有人能登顶那座山"的预言,到南壁路线的一次次尝试,细数人类在道拉吉里的足迹,恰是在屡败屡战中一次次粉碎不可能。

今年5月,79岁的西班牙登山者Carlos Soria(已登顶12座8000米山峰)再次挑战道拉吉里,这是他十年里的第九次尝试。然而,他在冲顶时遭遇大风,只能选择下撤。尽管挑战再次落空,Carlos Soria依然乐观,他写道:

这是一座绝对精彩、美丽的山,很高兴能多次造访这里。我从没后悔过,总有一天我们会上去……(信息来源:instagram.com

在道拉吉里,传奇仍在书写。


编辑:苑城

首发于户外探outdoor

扩展阅读:

户外探险杂志:登珠峰玩的是钱,登乔戈里峰玩的是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户外探险杂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合规律师的日常-合规尽调

很多律师业务涉及频繁出差,比如IPO、破产重组与清算、M&A、投融资等。

上周三,我去祖国大陆almost最南端深圳出差。深圳的天,真是蓝得想让人带回北京…..

目标公司办公楼外的蓝天

这周一去祖国大陆almost最北边大庆出差。然后,见到的牛羊比人多,到处都是磕头机,石油滚滚…..

https://www.zhihu.com/video/986249982671953920

这真的是我出差到过的最偏远的地方,机场距离目标公司80多公里,没有出租车,幸好有滴滴….

我们做合规业务,出差还真不少。涉及出差的项目基本分两种。

一是内部调查中。很多内部调查项目,到了访谈阶段,都可能需要去其他城市出差。比如公司内部调查发现华北、北区、南区等地区的员工都涉及腐败贿赂问题,调查到一定阶段,会将这些员工集结在全国一些主要城市来访谈,主要还是去上海、北京、南京。之前能请我们做内部调查的客户都是有钱的主儿,大多是外企,出差访谈住得最多的就是利兹卡尔顿,这是我这个穷人住过最好的酒店,好喜欢他们家的早餐,有河粉,每次吃好多,因为一天访谈六七个员工,旷日持久,很可能中午没有吃饭的时间,晚上八九点才吃。有一次,一杯新元素的蔬菜汁帮我撑了一整天….现在还是这么胖…

不过出差最多的其实是反腐败合规尽调。这个尽调很多情况下是跟法律尽调团队一起去现场。但是我们在现场也就待2-3天,特殊情况可能会待一周多。

为什么会有反腐败合规尽调?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有法律团队做法律尽调,为什么还要做合规尽调?

我个人觉得,今天之所以有专门的合规尽调团队,最主要还是归功于FCPA。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了,FCPA的管辖范围非常宽。其实,FCPA下被经常提到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承继责任(successor liability)。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美国上市公司A全资收购了一家中国企业B。收购之前A公司并未做反腐败方面的尽职调查,收购后,发现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员工的贿赂行为。A公司如果停止B员工的这种贿赂行为,那业务可能没法开展了。但如果A公司继续让子公司B坚持原来的业务模式,A公司很可能会被FCPA执法。A公司无需承担收购前B公司的贿赂行为。但投资后,A公司明知、并允许B公司的这种贿赂行为,且与B合并财务报表,A公司极有可能被FCPA执法。历史上就有类似被处罚的案例。

FCPA比较透明的一点,就是,它明确说了,如果你在投资前做了相关的合规尽调,即使发现有腐败贿赂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加强投后管控,就不大会受到FCPA处罚。

现在,很多客户意识到目标公司腐败风险的重要性,越来越多不受FCPA管辖的企业也开始关注、实施合规尽调。

反腐败合规尽调做什么?

前两天,一个同行律师跟我同事开玩笑,问:你们做完尽调是不是都跟客户成为好朋友了。我同事回答:no,我们做完尽调,客户都被扭送司法机关了。

当然,这个有点夸张了。

但是我们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查目标公司的腐败风险。比如,股东是否有帮政府官员代持、公司所处行业是否是腐败高风险(比如建筑、医疗、金融、汽车等)、公司的业务模式是否很大程度依赖贿赂、公司及关键人物(比如创始人、高管)历史上有无腐败贿赂记录等。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客户投资一家目标公司,结果发现目标公司最关键的创始人曾经有过行贿政府官员行为且金额不低,又或者该公司赖以生存的经营牌照是通过贿赂取得的,但是尚未引起司法机关注意。很多情况下,客户投资,是非常看重创始人的。万一投资后,创始人被抓了,这个投资很可能就"垮掉了"。如果公司被执法,因贿赂获得的经营牌照也可能被撤销,而投资人很可能买的主要是这个牌照。

合规尽调,发现问题怎么办劝客户别投了?

每次一次合规尽调,多多少少都会发现一些问题。不过,很多问题是可以补救的,比如在交割文件中加入反腐败条款,让目标公司做出相关的陈述、保证和承诺,或者设置一些交割条件,让目标公司在交割前自行采取补救措施,还有就是做投后合规管控或者改变投资方式。

最坏的情况就是,目标公司腐败贿赂风险太高,合规律师建议直接毙掉,或者客户主动放弃。我们做的项目中,这些情况都是有的。

如何做反腐败合规尽调

上个月律协面试,面试官问我,看你做了这么多反腐败合规尽职调查,你跟我说说反腐败合规尽职调查的流程吧。

我说,我们会做前期评估、媒体检索、现场查账(财务审阅)、关键人物访谈、报告等。

面试官很惊讶:你们有会计证吗?查财务账不是要懂会计知识?

我们没有会计证,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懂会计知识。否则无法进行财务审阅。

面试官一看我非常笃定,就没有往下问了,放我出去了。

具体怎么做财务审阅,就有点涉及商业秘密了….

不过,做财务审阅我们也会向同一个项目上会计师团队请教。毕竟,论会计知识,他们是最专业的。

合规尽调与法律尽调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很多客户都会问,我有法律尽调团队就ok了,为什么一个并购项目还要聘请合规团队做尽调,我让法律尽调团队做不行吗?

当然不行。大家的工作套路完全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法律尽调团队不会把每一个问题查个底朝天。但是我们目标公司查腐败贿赂方面的问题真的会查个底朝天。

我个人理解,法律尽调团队更多的是在收集、评估目标公司的既往风险,包括人员、税收、证照、劳务、涉诉等各方面信息。

而合规团队,进驻现场就是专门查目标公司的腐败贿赂及其他重大合规问题。不仅要查账、还要看合同、原始凭证,评估业务模式的腐败风险,最后出具法律意见。

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即使一个非常大的投资项目,我们的合规尽调项目一般2-3周就结束了,一般由2-3个律师参与。而法律尽调团队,从前期沟通、尽调、交易文件起草、交割,会持续好几个月。而且同时会铺好几个律师在上面。

不过,到了目标公司,我们一般都不说我们是来查反腐败问题的,否则目标公司员工要被吓死了,直接汇报老总,期间肯定各种不配合我们。

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作为"法律尽调团队"进场的,目标公司员工无法知道我们具体是查什么的。

其实,我觉得,目标公司大可放心,大部分风险都是可以补救的。有合规律师帮你这样查一次,公司也就知道了自己在腐败贿赂方面的风险有多高,之后加强管控、改进,日后执法机关来了,自己心里也有个数,不是嘛。


我是本科非重点英语专业,有幸考上北大法硕,现任职于某红圈所并在业余学习葡萄酒的"合规小律师"。本专栏不定期更新律师职业选择、技能提升、合规业务、葡萄酒等相关分享,欢迎关注~

往期推荐:

合规小律师专栏

合规小律师往期Live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南希女士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我们命名的是什么:物种的概念

林奈改革的分类方法沿用至今,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由于生物界极其巨大的物种多样性和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并描述,人们又向"界门纲目科属种"的这个层级中加入了很多层级,例如超科,亚纲,总目等等,典型的例子比如软体动物门中的腹足纲(不同分类方法显示有2到8万种),还有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超过100万种),这两个纲之下有大量的分类层级,而且到今天都还经常报道新的物种。

腹足纲,图片来自网络


昆虫纲鞘翅目(甲虫),图片来自网络

在物种这个分类单位之下,还有更小的分类单位,例如品种,品系等等,特别是在人工饲养的生物当中,例如狗和水稻等等。尽管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物种"作为一个可以被描述并且具有演化学意义的分类单位,依然是一个最为基础的生物学分类研究单位,那么我们在命名/鉴定物种的时候,真正的客体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人员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物种的概念,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但是记住,其中没有一种概念能够推广到整个生物圈,或者说能够适应所有的情况。

物种的概念(Species Concept)

在继续阅读之前,大家不妨想想自己能否给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物种的概念,以下部分原谅我拙劣的翻译,我把原文也一并放出来供大家参考:

生物学物种(Biological species):1942年(1969年更新)Mayr,一群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或有可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 "Species are groups of interbreeding natural populations that are reproductively isolated from other such groups" (Mayr 1969, p. 26).

1937年 杜布赞斯基,物种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整体,物种分化的重要特征是形成由一种或者多种生殖隔离机制区分开的相似群体 "Species is a dynamic rather than a static entity,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process of species differentia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discrete groups of individuals which are prevented from interbreeding with other similar groups by one or more isolating mechanisms" (Dobzhansky 1937, p. 419).

生物学物种概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简称BSC,就是我们在高中课本当中学到的物种划分准则,这个概念适用于大多数的专营有性生殖的生物,但是其漏洞也是非常明显的,下面举一些不适用的情景:

  1. 无性生殖的物种,自然界中的大量物种没有有性生殖行为,或者既可以有性生殖也可以无性生殖,例如细菌和其他很多微生物,BSC就没有办法在他们身上套用;
  2. 被地理隔离的物种,客观条件下无法得知是否存在生殖隔离,例如被分隔在两个保护区已久的一种动物,如果不进行实验很难得知是否已经分化成为两个物种;
  3. 环状物种:A与B可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B与C可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但A与C不能杂交,这一点在不少在狭长地带连续分布的鸟类上被观察到,按照BSC,A和B是一个物种,B和C是一个物种,但A和C不是,这就出现了矛盾。
  4. 已经绝灭的物种,比如非鸟类恐龙。鹦鹉嘴龙属(Pisttacosaurus)是包含物种最多(7到13种,部分物种有争议)的非鸟恐龙的属,但是我们只能通过形态学的区别来进行鉴定,无法得知生殖隔离的情况。

可识别物种(Recognition species): 物种是一群可以识别对方为潜在交配对象的生物,共用一套交配识别系统 "a species is a set of organisms that recognize one another as potential mates: they have a shared mate recognition system"(Paterson 1985)

显然,可识别物种也涉及到了交配的问题,之前生物学物种概念的反例在这里也一样适用。但是可识别物种的概念在鉴定很多外观差异不大的生物,例如昆虫和蛙类的时候会很有帮助。

还是忍不住放上这张高糊图,大家不要举报我,溜了溜了

物种识别出现了一些错误


系统发育物种(Phylogenetic species):一个最小的并可描述的生物群体,其内部的祖先和后代之间存在亲子关系的生物 "(A species is) the smallest diagnosable cluster of individual organisms within which there is a parental pattern of ancestry and descent"(Cracraft 1983)

可以由一系列独特的特征组合描述的有性/无性生殖的生物体的集合 "(A species is) the smallest aggregation of (sexual) population or (asexual) lineages diagnosable by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 states" (Wheeler & Platnick 2000)

系统发育物种的概念,简称PSC,是在上世界70年代系统发育学研究兴起之后诞生的,虽然包含了有性与无性生殖两种形式,但是"可描述的"(diagnosable)这个概念很难被精确定义,而且在特征的选择上,特征要不要加权等等问题到现在也还没有公认的答案。如果结合演化树的概念,我们可以把PSC理解成为在演化树的一个小枝上的全部个体形成的集合。

恐龙的系统发育图谱

演化物种(Evolutionary species): 在时间和空间中保持自己本质(identity)的一群生物,有独立的演化过程和历史倾向 "(A species is )an entity composed of organisms which maintain its identity from other such entities through time and over space, and which has its own independent evolutionary fate and historical tendencies" (1951 Simpson提出,2000 Wiley and Mayden修订)

演化物种的概念被更多的运用在古生物学中,也是根据化石得到生物的特征,然后把一群差别很小的归为一个物种,好处在于让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物种在地质年代中出现的时间,并且可以研究在演化过程中的物种形成/消失机制。然而同样,演化物种很难被精确地定义。

三叶虫演化关系及大致地质年代

生态学物种(Ecological species): 一个或者一组亲缘关系接近的谱系,占有着与其他任何同域或者从异域演化而来的谱系有着极小不同的适应区间 "A lineage (or closely related set of lineages) which occupies an adaptive zone minim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ny other lineage in its range and which evolves separately from all lineages outside its range"(Turesson 1922年提出,Simpson 1961, Valen 1976, Sterelny 1999 等修订)


简单理解就是占据不同生态位的动物属于不同物种,但是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这个概念依然很那精确定义,其维度也是非常之多。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生态学物种概念的意义主要在于指导生态学研究和生物保护,其他方面也欢迎大家讨论。

美国邮政邮票,太平洋沿岸雨林生物


形态学物种(Morphological species): 物种是由一系列生物型中明显的不连续所永久区分的最小自然群体 "Species are the smallest natural populations permanent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 distinct discontinuity in the series of biotypes. "(1930 Du Rietz提出,1995 Bisby & Coddington 修订)

当然,biotype的精确定义也很难给出。当然,形态学物种没有涉及到因人工选育而产生巨大形态差异的动植物,例如狗或者金鱼,在自然界中是很少出现如此巨大而且古怪的选择压力的。形态学物种的概念既可以使用在现生生物上,也可以使用在灭绝的生物上,但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而且形态学物种的鉴定结果可能与其他物种概念的鉴定结果不一致,如何取舍不好说。

形态各异的金鱼,来自pinterest


如果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讨论问题,就应该使用相同的物种概念来讨论。就好像讨论对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定种,非要拿BSC(生殖隔离)来说事就很困难。另一方面,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讲,一个"物种"存在的时间往往比研究这个物种的生物学家的寿命要长,所以很多理论性的东西难以验证;还有在实际鉴定中的困难,例如我们没有采集到足够的DNA,或者化石非常零碎,再或者缺乏合适的参考等等,都会在研究工作中造成困难。

比较有趣的是,我查阅了一下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里面似乎没有关于物种定义的概念,这样是不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有一些操作的空间呢?美国的濒危动物保护法案(Endangered Speices Act)中对于物种的概念使用的是"生物学概念",也就是把生殖隔离作为鉴定物种的标准,看起来可能没有性生活的生物确实不太需要保护吧(一个不靠谱的猜想,没有性生活的人呢?)。不过我还是觉得国内应该加强对于野外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方面能够做的事还很多,如果政府不做,留给PXXA这样的机构来做,结果可能不会太好。


物种的形成时间和方式

就像细胞都是更早的细胞分裂来的(嗯,人造的不算),现存的物种也是来自之前的物种。形成物种的过程称为"成种事件"(speciation),如果要展开讲的话写一本几百页的书应该不成问题,这里就很简单的介绍一下。

成种事件所需要的时间差异很大,最短的几乎可以说一瞬间就完成,长的可能需要以万年、十万年、甚至百万年计。一般来说,人为条件引起的成种事件很快就可以完成,例如杂交物种,驯化,基因编辑等等;自然条件下的成种事件较慢,理论上可以达到上万年的时间跨度,但是也有细胞分裂错误产生多倍体这种成种时间很短的例子。

在人为造成的巨大选择压力下,物种的形成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我们还是以可爱的狗狗为例子,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还是被当做灰狼的一个亚种,但是客观上的基因的差别(例如淀粉消化基因的拷贝数),形态上的巨大差异(狗不同品种之间,狗与狼),生活习惯(例如对人的亲近程度),等等因素都让狗和灰狼在之前提到的多种概念中可以被独立地看做两个甚至多个物种。

通过古DNA和古人类遗址的考古研究等等方法,我们已经部分地了解了狗的驯化历史,这其中有不少争议,但在这里我不太想讨论。我想举的是另外的一个驯化的例子

在20世纪中期,一些苏联的科学家在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开始了一场为时长久的实验……一下省略很多字。因为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知乎上已经有了类似的问题,就偷个懒,引用一下,请大家参考以下问题链接

人类为什么没有驯化狐狸?


另外再附上一个新闻报道

How to Tame a Fox and Build a Dog


如果没有物种的概念?

一部分比较激进的生物学家主张完全取消"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概念,使用演化支(evolutionary branch/lineage)来代替,在之前的评论中也能看到不少类似的观点,我本人比较反对这种观点,原因后面的文章中会说。另一方面,作为古生物领域的研究人员,我对使用高于"属"或者"科"的高级分类单元比较抵触,特别是将其运用到古生物领域的时候。关于古生物,特别是恐龙的分类鉴定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再详细谈谈。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

目前科学界对恐龙的分类,是否具备真实性和合理性?


回到主题,完全用"演化支(evolutionary branch/lineage)"代替 "层级分类(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这种颠覆性的意见的确可以满足系统发育研究的需要,也能够动态地描述生物的演化历史,但在实际使用中很难被认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首先,人们很难马上放弃已经使用了几百年的分类层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放弃已有的分类体系。全盘推到过去建立的知识体系会带了很大的困难。即使实在系统发育学的诞生之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有department of herptology(爬虫学)这样的部门。不是因为博物馆里都是老顽固,而是这样的分类给使用上带了极大的便利,herptology的人研究两栖动物和非鸟类的爬行动物,ornithology的人研究现生鸟类,paleontology的人研究恐龙和早期鸟类。再举一个例子,传统意义上的爬行动物(reptile)由于不包括鸟类,所以不是一个单系类群,所以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演化支,但目前的交流中爬行动物这个词依然被使用,根据语境一般可以判断是否包含鸟类;
  2. 用演化支可以取代物种以上的所有分类阶元,物种的概念也很难被代替。数量庞大的物种依然需要归类,这样就又回到了层级分类的老路上。而且物种是几乎所有生物学科的基础,如果不存在物种,就很难建立起演化的概念。没有物种的概念,保护生物学就不存在,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在保护什么东西;古生物学也不存在,化石就只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动物学,植物学等等都不会存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微观层次的学科也很难拓展到宏观层面;
  3. 演化支实用性在很多时候非常糟糕,特别是对于化石证据缺乏的生物,如果无法回溯演化历史,自然也就无法理清演化支的概念。


综上,目前我们有相当多的不同的物种的概念,各有优劣,在合适的场景下使用合适的物种概念是必须要做出的妥协。更多的精力不应该用来打嘴炮,而是应该细化关于已有物种的分类鉴定,据我所知,国内现在还在仔仔细细搞生物分类的人已经不多了,高校里相关的课程也日渐式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多学生物的人选择呆在实验室,连最最常见的动植物也认不清楚。


下一章节里我会简单讨论一下"演化树"的概念和如何建树,加上一些系统发育研究的例子,同时主要讨论系统发育中"树"的思想和传统分类学中"阶梯"的思想之间的冲突。

敬请关注下一章节:树与阶梯:系统发育带来的困难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Congyu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目前规划铁路既有线外迁有哪些?如何评价铁路既有线外迁?

规划的事我了解有限,有货运外绕线规划的城市很多,明确打算废掉市内主要客运站的比较少。

针对题主提出的"好像很少有看到大城市普速铁路外迁",列举国内几个已经进行过普速客运铁路外迁的城市。

提要:1-南京,2-北京,3-长沙,4-镇江,5-上海,6-武汉,7-唐山,8-合肥,9-连云港,10-浙赣线一票城市(诸暨、义乌、衢州、上饶等),11-都匀,12-鄂尔多斯,13-张家口。图多且大,慎点。

1、南京

南京曾经有一条市内铁路——京市铁路,从江口到中华门。该线早期主要用来服务市内交通,设有多座车站,后来与沪宁线和宁芜线接轨联运(有点欧洲某些城市Tram-Train的味道),再后来还因为中华门与尧化门之间的绕城线路被毁,成为了宁芜线与沪宁线的唯一联络通道。由于市内铁路影响交通、安全状况差、运力小,于1958年被拆除,宁芜线恢复中华门-尧化门绕城走向。

如今,由于南京市区南部的宁芜线已被城市包围并设有大量平交道口,沧波门-古雄之间的线路也早已酝酿外迁,规划中的新线将与高铁共用走廊,并且据称已经预留了下穿南京南站北广场的隧道。然而,新线似乎并不准备在南京南站设站,对此我感到十分遗憾,因为宁芜线实在绕得蛋疼,过南站而不停然后绕大半个小时到南京站简直荒唐,大概动局存心不想让旅客坐普速车吧。外迁之后的宁芜老线,据称将改造成南京轨道交通8号线。不过,宁芜线外迁也和江苏省其他一些铁路工程一样,已连续多年处于"年内开工"的状态,据说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在具体实施方案上还有一些分歧。

2、北京

虽说现在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的位置都不错(然而西站、南站都有过不堪回首的交通配套,而且北京站和北京西站间的衔接至今仍不太理想),但北京曾经有位置更好的火车站。早年京汉铁路(现京广线)在正阳门西站(曾用名:前门西站、北京西站、北平西站)始发,后来拆了。早年京奉铁路(现京沪线)在正阳门东站(曾用名:前门站、北平东站、北平站、北京站)始发,后来搬到东便门了。广安门到西直门之间曾经是通着的,后来拆了。曾经有西直门(现北京北站)经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到正阳门东站的环城铁路,后来拆了。环城铁路的部分功能被后来建成的东北环、西北环取代,也可以视为铁路外迁。比如1960年代北京站始发去京包方向的车走北京-北京南-马广联络线-广安门-西直门,后来就得走东北环了(现在都走丰沙去了)。

现在看来,如果火车能够在市内多停几站让旅客就近上下车,如果各线的列车能够更方便地换乘,如果铁路能够分担市内交通当然是更好。但在当时,北京人口尚不多,对外交通远未如现在这般繁忙,市内交通仍处于"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的阶段,地道、立交桥、高架铁路桥却是奢侈品,所以对于当年拆除部分市内铁路的决定我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至于说地上铁路影响城市景观嘛,反正当年也拆了城墙和牌楼,而且国家领导人曾表示希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烟囱林立的北京城,那么也许满城跑火车反而更符合当时领导人的喜好(但是不能让国宾车队在平交道口等火车)。当年铁路进城是洋鬼子干的,他们可不管什么景观和风貌,城墙想开洞就开洞。

就近上下车这件事北京历来都做得很差,即使在多年以前,北京站和北京南站都停的车也只有少量通勤车(早就没了),而北京东站也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还一度停办客运。费九牛二虎之力修建的地下直径线几乎成了摆设,现在开了个鸡肋的副中心线算是略微开窍了,但还差得很远很远。可以想见,即使当时没拆那些市内铁路,现在在京局手里也玩不出什么好结果。另外北京一些主要铁路走廊没能预留足够空间,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祸患。

3、长沙

长沙站原先位于长沙市中心芙蓉广场附近,当时京广铁路从长沙市中心穿过。现长沙站于1975年开工,1977年7月1日投入运营。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现在的京广线在长沙市区向东绕了个弯。原有穿城铁路拆除后,有一部分变成了城市道路,如白沙路、湘江中路等。长沙穿城铁路很晚才被完全拆除,特别是长沙北站(货运站)这个割裂城市的庞然大物直到2012年才关闭拆除。根据拆除前的卫星地图,该站造成芙蓉中路东侧连续2.25公里之内没有东西向道路,而且地处市中心,两边都有高密度的建筑。

经过城市40多年的扩张,原先位于城市边缘的新长沙站已经重新位于城市中心,京广线也重新变成了穿城而过。现在看来,长沙铁路外迁的主要好处是为长沙站的扩建争取到了空间(但也仅仅是有引入长株潭城际的空间而没有引入京广高铁的空间,而且长株潭两端出站即入地),而乘车便利性没有明显下降。

参考:Drifter:有什么关于长沙的冷知识?

4、镇江

镇江站原先位于现在的镇江中山广场附近,当时沪宁线在镇江站东边有一座隧道穿越宝盖山。1970年代沪宁线复线化改造时,沪宁正线及镇江客站南迁至现址,1978年1月5日投入运营,原镇江站更名镇江西站,保留货运业务,直到2003年拆除。拆除后的线路有一部分变成道路(如宝盖路),宝盖山隧道被封堵,镇江西站的站场位置现在似乎是个批发市场。

镇江站的迁址似乎也不以解决铁路割裂城市为首要目的,而是为了减小沪宁复线化的工程量(免去再打一座隧道)以及正线截弯取直。镇江站迁址幅度也不大,新镇江站仍位于不错的位置,而且后来接入了沪宁高铁。

5、上海

题主已经提及,上海曾经进行沪杭内环线外迁,也就是以沪杭外环线取代沪杭内环线。其实沪杭外环线的大部分线路是1970年投入使用的南新环线(南翔-新桥,实际在春申站和老沪杭接轨),它是个货运线,起自南翔编组站到达场。1986年进行的沪杭外环线工程其实主要修的是上海-封浜之间线路,包括上海-上海西区间增建3、4线。工程于1986年5月2日开工兴建,同年12月28日竣工,12月29日由时任上海市长(就是后来调到北京的那位长者)剪彩。从1987年1月14日起,沪杭线上有40列旅客列车改经沪杭外环线运行(早于上海新客站的开通)。而且沪杭外环早年是单线,1990年才实现沪杭全线复线化。(很不幸,1988年3月24日在沪杭外环单线区间发生了两列旅客列车迎面相撞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恶劣的国际影响。)90年代沪杭内环线仍有少量客货列车行驶,如长宁-金山卫东的市郊列车,客技站-闵行、徐家汇的通勤车,某些小运转货车,据说还有少量沪杭临客。1997年6月25日零时起,沪杭内环线以及西长支线(上海西-长宁,原名真西支线)、徐虹支线(徐家汇-虹桥机场)停止运营,线路随即拆除,利用沪杭内环线和淞沪线的线位建设了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现3、4号线)的高架线路。去金山的市郊列车缩线至梅陇站始发,直到2002年停运。

当年的沪杭内环线是上海交通的噩梦,在市内设有20余处平交道口,过一列车堵半座城,而且每天有100余趟列车通过。那时上海的市政建设真是太惨了,似乎直到沪杭内环拆除,全线只有两座能走汽车的立体交叉设施,而且第二座是1989年建的,那时沪杭内环已经没多少车了。沪杭内环线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的时代,全线唯一一座能走汽车的立体交通设施是建于1971年的新华路地道,它至今仍存在(下穿东华大学校园和凯旋路)。新华路并不是主干道,至今仍是一条小支路,它能拥有沪杭内环线第一座地道,完全因为它的"国宾道"身份,根据"外事无小事"原则,要优先避免外宾"吃火车"(据说当年北京拆除某些铁路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为国宾车队在平交道口吃了火车,于是国家领导人下令拆除)。后来80年代又修了一些人行天桥、地道。1989年又修了个漕溪路上跨沪杭内环和中山西路、中山南二路的立交桥,后来知道沪杭内环马上要拆了,就没要建了。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这应该算是不错的处理方式了。如果把20余处道口改为立交,投资很可能比建沪杭外环更高,而且部分线路离中山环路(以及后来的内环高架路)过近,不方便建地道或立交桥,即使建了也可能导致交通不便。另外当时的铁路离民房很近,噪声扰民,据说还发生过脱轨列车冲入民房致多人伤亡的惨剧。再者,当时沪杭亟须复线化,据说沪杭内环缺乏增建二线的空间,需要大量的拆迁,而在荒郊野外修沪杭外环则省事得多。既然国铁无心搞通勤,那不如把宝贵的线位让给地方修地铁,现在的轨道交通3、4号线也明显比过去的沪杭内环线运送了多得多的乘客(虽然运力还是不够)。

沪杭线外迁,导致了长宁站(位于长宁路北侧)和徐家汇站(位于虹桥路南侧)这两座位置理想的火车站的消失。但是,这两座车站在拆除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只停靠少量慢车,旅途稍远的旅客还是到上海站乘坐快车更省时间。上海站并未外迁(因自身扩建西移了2公里,位置仍然理想,而且预留了地铁),但是沪杭列车运行里程延长了14公里,当然后来有了梅陇站和上海南站(一度还有过上海南临时站),沪杭里程又明显缩短。有了黄封联络线后,沪杭外环的走向显得对过路车比较有利,但是过路车如果进上海南站或上海站折角就很费时间了,要是能把那些车接入上海虹桥站综合场就好了(上海虹桥站综合场似乎预留了接入普速车的条件,站台长500m,两端也有连接沪杭外环的联络线,而且综合场早期就称为城际普速场)。现在更需要的是早日把沪杭G车接入上海南站,但一直因上海南-莘庄这个卡脖子区间的拆迁问题无法实施。

参考: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回忆沪杭铁路内环线 - 铁道杂谈 - 中国铁路车迷网 - Powered by Discuz!

另外,金山支线恢复了铁路客运,但现在的金山卫站和以前的金山卫东站相比也是从金山城区外迁了,以前的金山卫东站(卫零路附近,石化汽车站对面)明显更靠近金山城区的中心。改造中没能利用原金山卫东站,我感觉略遗憾。不过,老站附近的老房子继续留给石化职工住,新站附近新开发的楼盘发展成上海的睡城,倒也说得过去。

6、武汉

早年的汉口站在大智门,京广线在汉口地区穿城而过。1991年10月,汉口站迁至金家墩现址。拆除后的京广线变成了京汉大道,后来还修建了高架的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和上海的明珠线很类似。据称汉口站迁址初期客流惨淡,进入21世纪才火起来:

1991年10月,位于大智路的那座建于1898年的近百年欧式建筑———老汉口站退出历史舞台。新建的汉口站位于金家墩发展大道,站房总面积8万平方米,站内有4座站台、1座人行天桥、3个地下通道、7个候车室,此后连续4年,汉口新火车站年发送旅客不到200万人,只相当于3公里外新华路汽车客运站的60%。
到1997年,车站仅有北至徐州、安阳,西至汉中、丹江口、襄樊等6对中短途低等级始发列车,没有一对直达省会城市的列车。坐镇万商云集之地,汉口站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的快车。
1998年,中国铁路第二次大提速前夕,武汉汽车客运站、码头、航空候车室和大专院校,频频出现汉口火车站人员身影——访乘客、发问卷。不久,一份增车调图意见呈给上级部门。
1998年10月1日,中国铁路第二次大提速中,车站一下子增加了去往北京西、广州等车站的8趟始发终到的长途列车。其中,新增由汉口开往北京西方向的T78次列车(已停运)上座率仅20%。时隔半年,新增由汉口开往重庆北方向的T257次列车(2014年12月10日调度后区间变更为汉口至重庆,2017年4月17日调度后,仅在节假日作为临客开行)同样徘徊于低客率,"停开"声音一再响起。
1999年,"汉口火车站营销宣传车"走上三镇街头,上街卖票。投资40万元,拆掉封闭的售票窗口厚墙,改建为透明的玻璃墙售票窗口,开启"火车票挂失"等多种服务。
1999年底,车站地下人行通道商业广告取消,换上"古有江城通九省,今有汉口走四方"广告牌,车站异地售票、电话订票先后问世。
2000年10月21日,中国铁路第三次大提速中,新增由汉口开往哈尔滨方向的T182次列车(近年来,该列车的终点站在哈尔滨站、哈尔滨西站、哈尔滨东站之间变更),第一次将东北三省与武汉的距离"拉直"。
2001年10月21日,中国铁路第四次大提速中,新增由汉口开往乌鲁木齐(南)方向的T192次列车(2017年5月15日调度后,车次变更为Z292次),首次将武汉列车开进大西北深处;新增去往扬州的列车(现已停运),改写了武汉与南京不通火车的历史;从连云港方向来汉正街打货的商客特别多,新增由汉口开往连云港东方向的2614次列车(2017年1月5日调度后车次变更为K1624次),圆了商家心愿;新增由汉口开往大连方向的K370次列车(现已停运),跨越中南、中原、华北、辽西走廊、辽东半岛五大经济区域,商旅往来如潮,成为最繁忙黄金线路。上海、深圳、兰州……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汉口站一次又一次的为武汉的发展拓开"新干线"。
2005年,武汉铁路局成立以来,在全国铁路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势中,汉口站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各项工作均取得长足的进步。车站旅客发送量、运输收入保持着高速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
2006年,全年发送旅客达958.7万人,实现运输收入11.6亿元,两项指标在全局均名列前茅;2006年11月25日普通的一天,见证了车站连续安全生产一万天的辉煌,这一成绩在全路44个客运大站中高居榜首;独创的"红绶带、心连心"助行服务体系,以链接式、个性化的服务,为旅客的"无障碍出行"提供着最大的便利,这套服务体系也一直沿用至今。
……

来源: 汉口站(汉口火车站)_百度百科

不过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汉口站安排的车次太少、武昌站的车又足够多。如果多安排一些独苗车,旅客就算爬着去车站也会坐的。现在汉口站位置也不算偏了,而且通了地铁。经过扩建后又引入了几条新线,车次数量和客流量已经明显超过了武昌站。

另外,就在我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武昌这边的武九北环线也正在拆除。武九北环线的武昌-武昌北区间曾经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前的粤汉正线,后来向东延伸成了武九线。2008年起,武九线图定客车改经南环线运行,北环线只剩下通勤车。2018年5月11日起,北环线停运。2018年5月24日,北环线开始拆除。然而就在拆除前一个多月,北环线还回光反照了一下,4月12日,因市政施工导致京广线路基塌陷,部分列车在内燃机车牵引下经武九北环线和南环线迂回行驶,但这并不能改变北环线停运拆除的命运。据称拆除后的空间将用来建设"生态文化长廊"。

7、唐山

由于原京山线唐山段位于煤矿采空区,线路沉降严重,并且铁路占压了部分煤炭资源,于是1985年起进行了京山线压煤改线工程,京山线七道桥-坨子头(现滦县站)区间向北改线,其中七道桥-狼窝铺为新建线路,狼窝铺-坨子头区间利用原有狼坨铁路并增建二线,七道桥-坨子头区间老线改为支线,名为七滦线。1994年11月11日,位于唐山市区西侧的新唐山站与新京山正线同时启用,原唐山站更名唐山南站,仅保留少量货车和通勤车(贾庵子-古冶,对外售票,现在似乎仍在开行)。严格来说,唐山不是铁路外迁,只是铁路客运业务外迁。2018年1月18日,唐山南站及七滦线部分区间重新开办客运业务,每天开行5对唐山南-古冶的快速列车。

压煤改线导致京山线里程延长了20公里,不过由于老线限速严重,列车运行时间延长并不明显。

新唐山站目前仍位于城市边缘,城市未向铁路以西明显扩张,津秦高铁也接入了扩建后的唐山站。由于震后重建等原因,唐山南站现今也并不位于城市中心。

(2006年底,部分线路被重新定义,唐山站所在的线路变成了津山线,狼窝铺-滦县-山海关的线路则变成了京哈线。)

8、合肥

早年的合肥站位于现在的明光路地铁站附近,后来向东北侧外迁约2公里,新站于1997年4月1日投入运营,老合肥站更名合肥南站(不是现在的合肥南站),仍保留货运业务,一直用到2011年才关闭,现在货运功能被合肥北站取代。据说老淮南线的线位准备用来建造合肥有轨电车2号线,似乎目前还没有开工。如能实现,这是一个不错的利用方式。

合肥站迁址幅度不大,目前已被城区包围,而且通了地铁。但由于发展空间有限,合肥又另建了新的合肥南站作为主要的高铁车站。

9、连云港

早年的陇海线从连云港原新浦区穿城而过并设有大量平交道口,老新浦站位于解放东路附近。1998年,借陇海线增建二线之机,陇海线从新浦城区外迁,新浦站(后来更名连云港站)迁至城区北侧,原铁路线位变成了城市道路(陇海路)。

连云港站迁址幅度不大,也就1公里多,目前车站仍基本位于城区边缘,但离市中心也不算远。经过扩建,连盐、徐连等新建线路也将引入该站。

另外,2009年11月11日,原中云站经扩建后更名为连云港东站并开办客运业务,同时原连云港东站更名为连云站并停办客运业务,新连云港东站比老连云港东站更接近连云区中心,实际相当于客运站内迁了。不过,穿过连云区中心的铁路不再有旅客列车运行,旅客也暂时没有机会坐火车刷遍陇海线全程了。目前,连云站已成为陇海铁路连云港历史博物馆。连云港是个带状城市,像是被铁路串起来的糖葫芦,其实非常适合利用铁路进行通勤运输。

10、浙赣线一票城市

2003-2006年浙赣线电气化及提速改造时,沿途多座中小城市或城镇进行了铁路及车站外迁,如诸暨、义乌、龙游、衢州、江山、上饶、余江、东乡、进贤等。提速后的浙赣线就像一条新建的高铁,沿途车站很多是位于郊外的新建车站。这些外迁,有些就是为了线路取直,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争取的。

义乌铁路外迁是当地政府明确争取的,拆除了长达39公里的老线,老线的线位现在修成了城市快速路国贸大道,该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铁路立交设施。新站2006年6月16日启用,距市中心约10公里,但现在城市已经基本扩张到新站附近。后来沪昆高铁也接入了该站。(图片稍后补充)

上饶站原位于信江北岸胜利大桥附近。新站位于城外,于2006年4月16日启用。老上饶站2015年被彻底拆除,原址建成了万达广场及一些住宅楼。

新上饶站目前仍在城外,从卫星图上看距城区边缘至少2公里,到上饶市中心大约10公里车程。由于有充足的空间,上饶站接入了沪昆高铁和合福高铁,成为国内第一座十字交叉高铁站。

11、都匀

2007年,因黔桂线提速改造,都匀站迁至原都匀南站位置,南移约2公里。目前,都匀站即将再次搬迁,新站位于城外,但由于都匀是带状城市,新站反而离市中心更近。(图片稍后补充)

12、鄂尔多斯(东胜区)

这个完全不是铁路外迁,而是客运外迁。2013年10月之前,位于东胜城区中心的包神铁路东胜站办理客运业务。2013年10月18日,包西线东胜西站开办客运,东胜站及包神线停办客运业务,专心运煤。东胜西站位于城外,距东胜城区中心约20公里,而且站房背对东胜城区。东胜人民承受着"煤车穿城过、客车城外坐"的悲剧。

没办法,包神是地方铁路,要运煤赚钱。如果能够打破壁垒、合理规划,应该包神和包西互换走向。

13、张家口

早年的张家口站是平绥线列车的必经之路,过路车也要进张家口站兜一圈。后来为了避免列车折角,还修了条灯泡线,至今从附近的道路分布仍能隐约看出当年灯泡线的大致走向。后来,京包线截弯取直,新建张家口南站,正线不再经过张家口站,张家口-张家口南这段铁路变成了一段盲肠,仅有部分始发终到列车行驶,早年还曾有一些张家口-张家口南的始发终到列车开行。近年来,张家口站的客运业务逐渐萎缩,2014年7月1日起,有105年历史的张家口站停办客运业务(但保留售票业务),实现了市内铁路客运业务的外迁。

张家口站的停运是件让人有些费解的事,因为其实仍有一些终到张家口南站/沙岭子西站的列车的车底在张家口站过夜,也就是说这些列车仍然在张家口市区穿城而过,只不过不再载客。其实,看看那几年国内其他一些停办客运业务的经典老站【如南京西站(2012年3月26日起停办客运)、北京东站(2012年7月1日起停办客运业务,2015年2月1日恢复)、天津北站(2014年4月1日起停办客运业务,2015年4月30日恢复,但仅办理津蓟市郊列车客运业务)、中华门站(2014年10月14日起停办客运业务)】就不难看出铁总的思路了,那就是普速列车向一座城市只停一站发展,这几个站停运前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列车在同城另一座主要车站停靠,也就是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即使没停运的车站也存在这个趋势,比如既停武昌又停汉口的、既停沈阳北又停沈阳站的、既停哈尔滨站又停哈尔滨东的普速列车数量已经大不如从前。也有例外,新乌鲁木齐站和新兰州西站开通后,安排了不少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南、兰州-兰州西的普速车,另外像连云港、包头、乌海这样的沿铁路哑铃形城市也仍然大部分车停两站。(高铁也不一定,像汉口-武汉、天津-天津西、济南-济南西车不少,上海-上海西就没几趟,北京近郊的京津城际亦庄站竟然建成10年不开通运营。)

张家口市区重心已经南移,市中心离南站更近,但市区北部仍有大量的居民。张家口的地方领导至少曾经把这段市内铁路视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希望拆除,但百年张家口站又是文物,不能拆。我暂不清楚目前对张家口站的规划。如能将这段铁路改造成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轨道交通线路将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 中国地方领导在线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京包铁路张家口联络线

结语:

以上列举的几个客运铁路外迁案例,有好几个的首要动因是车站扩建和铁路提速扩能改造,其次才是缓解铁路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体现为客运先外迁,货运晚很多年外迁甚至不外迁),这一定程度上是铁路和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体制导致的。

对于现在这个对市郊通勤运输毫无兴趣、一心搞长途运输的国铁来说,以长途运输为主的普速站外迁就外迁吧,反正坐长途普速车的人对车站位置没那么敏感,只要迁得别太远、公交配套跟上就行,如果能以小幅外迁换得高铁接入既有站还是挺划算的。但是,对于长途客流巨大的一二线城市,大站设在城外反而可能给市内公交增加压力,例如上海虹桥站就给上海地铁2、10号线造成了很大压力,列车经常一出虹桥就挤满,大部分乘客至少要进入内环才会下车。

当市内车站和穿城既有线无法扩张时,应把有限的资源优先投放给对出行时间更敏感的运输类型,也就是市内、市郊通勤运输和中短途高速客运。如果铁总对市郊通勤运输实在没兴趣,还不如交给地方搞轨道交通。

客运外迁、货运保留的现象无疑是不合理的。特别是现在大型工厂普遍外迁,市内道路普遍限行大货车,那么市内铁路货运站更是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客运铁路外迁也并不一定是城市铁路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有那么一些客运铁路不外迁模范城市。例如天津,现在还用着始建于1888年的天津站、始建于1903年的天津北站、始建于1910年的天津西站,而且京津城际、津秦高铁正线进城,京沪高铁支线进城。扩建后的天津西站西边形成了超过4公里的至少11线并行的市内铁路走廊,而且由于早有预留,建造这条铁路走廊并没有导致很艰难的拆迁。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火车什么情况下会晚点?列车为什么会临时停车,如果是避让其他车次的话这种存在合理吗?
如何保证火车不脱轨?

科普时间:治“秃”风云

第一个秃了脑袋的埃及人肯定很惊恐,从他的举动就可见一斑了。这位先人应当是疯狂地往头上抹一切当时珍贵的东西:动物皮脂、刺猬刺烧成的灰、狗指甲粉……所有这些奇奇怪怪的,在谢顶先生看来,都被救命稻草,但求让油光锃亮的脑袋瓜子重新长出毛来。

成书于公元前1550年的医学典籍《埃伯斯纸莎草书》(Ebers Papyrus)就记录了历史上的第一个治秃药方:在热溶的动物皮脂中混入洋葱、石膏、蜂蜜,甚至还有动物粪便。如果患者能吞下或涂抹此物,必将突如一夜春风来,青发复长,——当然可能需要加一个前提:患者祈愿头发生长的颂词被太阳神"拉(Ra)"感受到(1),传说中,这一位神仙掌管万物生长,头发…算是万物之一吧!

埃伯斯纸莎草书,现藏德国莱比锡大学博物馆

现在我们很难想象虔诚的谢顶者们对"拉"极少回应请求是何种感受,但是几乎毫无疑问的,上述药方至多只能归入毫无用处的安慰剂之列。不过且慢,在这个疗法被我们嗤之以鼻之前,不如仿效知乎提问,尝试问一下自己:对于第一个秃了脑袋的人来说,"头顶无毛"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要我看来,恐怕这是一种耻感(shame),所以他才会去寻求解决方案。可是请注意,与一般意义上病痛所不同的是,"头顶无毛"并不实质性地产生"身体不适",它带来的"不适感"更多是它的与众不同,因而为病(2)

时至今日,医学哲学层面,我们对待这种疾病的治疗策略与其他身体异常(疾病)不同,对后者,我们尝试去治愈(cure)它们,而对于前一类,在治愈期间,我们总是想着去掩饰(cover)它们。

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我不打算对"隐喻之疾病"进行讨论,那是苏珊·桑塔格雄文要解决的问题(3),我要做的是是去历史中寻求答案,在此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头发本身。

头发的剖面结构

如上图所示,大体上,人的头发分为两部分,即皮肤以下的毛囊(hair follicle)部分和以上的发干(hair shaft)部分,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比如负责油腻上光的皮脂腺(sebaceous gland)等等(4)。对于任何一根头发来说,它的形态和功能主要取决于皮肤以下的部分(也就是毛囊),严格意义上,也只有这一部分是具有"生化活性"的,是它,更精细一点,是发根(hair bulb)掌控着头发的生长和衰亡,换句话说,头发掉不掉,和毛囊(发根)的关系更为密切(5)。

不管何种情况,人的头发交替处于生长期过渡期静止期之中,当非健康因素存在时,各期头发的比例失衡,就可能破坏原本的动态平衡(6),特别负面时(好像没听说过头发长太多太快而让人心塞的),就是大把掉发,乃至谢顶。

一般来说,头发的80%都处于生长期中,此时单根头发大约以每个月1厘米的速度生长,这一过程可持续4-6年,随后生长期结束,进入过渡期,头发不再生长,——这意味着能留超常头发的人(超过2米)确实天赋秉异,恐怕并非不理发就能解释的了的。如上所述,过渡期时头发将停止生长,此阶段更重要的是毛囊细胞的更新迭代,以备再战。过渡期虽然只有几周,却因为涉及对头发强度至关重要的毛囊细胞,所以是外部因素干预头发健康的重要阶段,能对稍后头发"静止期"的表现产生影响。正常情况下,静止期的头发约占15%,虽有重启生长的可能,但却是事实上的脱发主力军(7)。

生长期缩短、过渡期延长、静止期停滞,都意味着事情在发生变化,接下来那就是面对谢顶的风险了。

举例来说,某些药物的细胞毒性可以对毛囊细胞进行杀伤,我们看到化疗引起的脱发就属此类,这是典型的外因性脱发,或可避免,流行病学上来说,并不构成谢顶的主要原因,真正让人头痛的反而是另一种谢顶——原发性的脱发(alopecia),男性常见。

现在我们回到历史。

很不幸,我们医学的祖师爷希波克拉底同志就是个谢顶者,直到今日,西方还谑称谢顶是"希波克拉底之殇(Hippocratic Baldness)"。在尝试了古埃及方法无效之后,希波克拉底指出了另一条路径,也许只有"外科"手段才能拯救谢顶。为什么?因为希波克拉底敏锐地观察到太监们从来不脱发,所以,秃顶难道是"蛋蛋的忧伤"?

希波克拉底像

2000多年后的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希波克拉底的判断颇有道理。研究发现,某些谢顶者体内的睾酮和二氢睾酮(DHT)含量往往较常人为高,两者存在相关性,而这两种和睾丸有密切关系的成分,在被阉割的男性,就相当缺乏,所以…他们不会秃!(1)希波克拉底虽然谢了顶,但是历史上的他并没有为此接受净身手术,估计恐怕在那个时代,阉割之异要比秃顶之异要来的更像"疾病"吧?

顺着希波克拉底的假设,现代医学构建了治疗脱发谢顶的关键,临床上会使用低剂量的非那雄胺来治疗男性脱发,其核心机制正是利用了本药对睾酮和DHT的抑制作用(8)。要知道的是,非那雄胺的地位实际上是当前治疗脱发的唯二药品之一。

神明如凯撒大帝,也被谢顶所眷顾(西方俗语"凯撒式发型"【Caesar Haircut】,也带有戏谑意味,暗指对方发量稀少),他当然也不会接受阉割手术,可是太遗憾了,当朝名医都不能解决大帝谢顶的问题,随着凯撒征服领土的扩大,他的头发覆盖范围却在不断缩小,——细究下来,这恐怕是皇帝太过勇武的后果(所谓男性特征明显,睾酮和DHT高,嗯?)。凯撒毕竟是凯撒,皇帝不得不尝试遮蔽脱发,他用了什么?那就是我们称之为桂冠(laurel wreath)的东西,现在反而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天晓得它本身的使命!

戴桂冠的凯撒大帝

凯撒大帝的策略走向了谢顶治疗的另一风潮,甚至一度成了掩饰谢顶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使用假发。那是由谢顶的另一位受害者法皇路易十三所开创的,现在能找到的关于路易十三的绘画作品,几乎全是他戴假发的照片。同样的,因为这位使用者的崇高地位,假发甚至被当成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鹜,甚至是法官们,不管谢不谢顶,都要带着假发开庭,以示威严,不知道陛下见此将作何感受?

法兰西皇帝路易十三

很不幸的,直到上世纪30年代,脱发的治疗还游离在现代医学之外,人们依然使用着与2000年前类似的奇怪药方,蛇油、茶水、柠檬汁,令人贻笑。1939年,才有人真正从现代医学角度开始研究脱发的治疗。

日本医生奥田昇司(Shoji Okuda)发文再次指出脱发的外科治疗,不过这一次,他不是探讨阉割问题,而是认为植发也许将救谢顶者于水火之中,他在自己发表的文章中详细探讨了植发的技术可行性,并实际上他也动手实操了一回,一位烧伤病人确实因此看上去"恢复"了原来的容貌(9),不过若非二战,奥田医生可能会更接近现代现在植发技术。

现在公认的植发技术创始人是诺曼·奥莱恩特莱希博士(Norman Orentreich),这位仁兄少年意气,发现为烧伤者移植皮瓣后,上面的毛发依然可以生长,因而大无畏得自行开展了植发手术并向杂志投稿,虽然手术结果不错,但是审稿人认为这完全是胡闹,多次拒绝发表,乃至于当医学界知道这个技术时,已经是首位秃顶成功复长头发6年后的事情了,真可谓成功不成仁之典型(1),以至于奥莱恩特莱希心灰意冷,干脆投身商界,做了化妆品牌倩碧(Clinique)的首席顾问(10)。

授课中的奥莱恩特莱希博士

奥莱恩特莱希的意外成功启示了学界一点,头发生长的核心是毛囊,去除"荒芜"部位的皮瓣,自体移植患者其他毛发生长良好部位的皮瓣(含较多毛囊),就能使头发复长,这其中可能的一种推测是,只要毛囊(种子)本身条件良好,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如血供等等),就可能复生头发,这其实也正是奥氏"毛囊主导理论"的核心认知(11)。

毛囊的激活和移植

于是,在此次基础上,新的征程开始了。

普强公司(Upjohn,目前已被辉瑞收购)在上世纪80年代研发出了一种新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硬"战20年中提到的西地那非一样,这一药品作为降压药,效果差强人意,在后续临床研究中它的一项意外"副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促进体毛生长(12)!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现在我们都知道米诺地尔可以用来治疗脱发,它也是治秃两标杆中的另一杆,谁还知道它曾经是一种不太成功的高血压新药呢?

从机制上来说,推论米诺地尔的扩血管作用(至于它为什么只对头皮血管效果棒棒哒,迄今未知更合理的解释),有助于改善毛囊细胞的营养获取环境,从而激活濒临死亡的毛囊,使之焕发新生,目前来看,它大约能逆转40%以上脱发者的谢顶趋势(13)。问题是,这40%以外的谢顶者如何是好?

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这可能是一道送命题…

脱发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绝症",并没有特殊手段,无论是若干年前的各种奇葩药方,还是不久之前的各种蛇油精华,全部没有被证明有效,而迄今唯一可改善头发生长的外用产品就只有米诺地尔擦剂,别无他家,其他所有号称改善头发脱落的产品,全是忽悠。至于口服药品,除了上文提到的非那雄胺,似乎有一个好消息。

1970年曾出现过一个失败新药,叫环胞多肽A,作为化疗药品的它,似乎不太合格,但是它果然有一个有趣的副作用,叫多毛症,听上去就很叛逆,人家抗肿瘤药以"脱毛"为特色,他反其道而行之?话归正传,还是有人对环胞多肽A的副作用产生了兴趣,随着技术手段的变革,他们搞清楚了副作用的可能机制,即本品可抑制某种毛囊抑制蛋白的表达,因此,如果找到一种同样具备此种作用的药品又当如何?(14)

就在前几天,有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在PLoS上发表最新研究认为,50年前的一种骨质疏松药物WAY-316606就具有上述作用,且关键是它没有环胞多肽A的化学毒性(虽不成功,但是毒性不能忽略),虽然研究尚处于早期,但是或许谢顶者应该相信,说不定它能够缔造脱发的伟哥传奇?


参考文献:

  1. Hair Loss Treatment History
  2. 罗伯特·汉,《疾病与治疗》,东方出版中心,2010
  3.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4. Krause K & Foitzik K. Biology of the Hair Follicle: The Basics. Seminars in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25 (1): 2–10
  5.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皮肤附属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 此处特指慢性不良因素,若为急性因素,如急性化学制剂中毒,则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毛囊细胞坏死,形成脱发。
  7. Araújo R, Fernandes M, Cavaco-Paulo A et al.. Biology of Human Hair: Know Your Hair to Control It. Biofunctionalization of Polym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dvance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125: 121–43.
  8. Rogers NE & Avram MR. Medical Treatments for Male and Female Pattern Hair Lo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59 (4): 547–566; quiz 567–568.
  9. Shigeki Inui & Satoshi Itami. Dr Shoji Okuda (1886-1962): the Great Pioneer of Punch Graft Hair Transplantation.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9,36(10): 561-2.
  10. 此处并没有植入广告。
  11. 毛囊移植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最原始的皮瓣移植术了,多采用毛囊单位移植术(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ation)或更先进的毛囊单位抽取术(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详情参见如何拯救秃顶 | 回形针
  12. Guinter Kahn, Inventor of Baldness Remedy, Dies at 80
  13. Goren A, Shapiro J, Roberts J et al.. Clinical Utility and Validity of Minoxidil Response Testing in Androgenetic Alopecia. Dermatologic Therapy. 28 (1): 13–6.
  14. Drug Side Effects could Treat Human Hair Loss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洪嘉君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