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WWDC 发布会上没提到的新功能,我们帮你整理了这 30 个

今年的 WWDC 发布会虽然没有 iPhone SE 2 等硬件产品亮相,但不论是更新的四大系统,还是 Craig Federighi 和 Tim Cook 脸上新添的皱纹都在告诉观众,这一年苹果还是做了不少事。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信息量已经非常丰富,但也很难将新系统的变化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进行演示。我们整理了一些在发布会上没来得及展示的功能,希望帮助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新系统。

iOS 12 看似处处相同,其实处处不同

自动填写短信验证码


iOS 12 可以识别短信中的验证码并自动填写,你可以在设置里的「帐户与密码」里开启这一功能。

原生密码填写支持第三方应用

全新的密码管理 API(Password Manage API)允许如 1Password 这类第三方密码管理 App 使用原生密码填写功能。此外,在钥匙串中,系统会检查是否有重复使用的密码,并建议用户对其进行更换。

在股市里中国大陆用户也可以看 Apple News 了

全新设计的股市应用中除了可以查看股票信息以外,还内置了由 Apple News 提供的财经新闻,即便是中国大陆地区的用户也能看到。

效果更好、更开放的人像模式

苹果在 iOS 12 中开放了人像景深识别 API(Portrait Segmentation API) ,第三方应用现在可以更轻松地区分照片中前景和背景。此外,iOS 12 加强了人像模式,现在系统内部在捕捉到人物后自动生成一张「面具」,更容易将人物与场景区分开来。

语音备忘录可以选择录音质量

全新的语音备忘录将登陆 iPad 和 Mac ,并支持 iCloud 同步。在应用设置中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频压缩质量,这对于一些小容量的 iOS 设备来说很实用。

更美观的图书应用,现在也更好用

iBooks 在 iOS 12 中更名为 Apple Books,不仅拥有全新设计,还增添了更多图书管理的选项。此外,在设置中,你可以选择有声读物每次向前跳或向后跳的时间(播客应用同样支持这一功能)。

标注可选更多颜色

iOS 12 中自带的截图标注功能新增了一个调色板选项,你可以选择使用更多颜色来标注截图、图片和 PDF。

苹果开放健康记录 API


iOS 12 中,苹果开放了健康记录 API,用户现在可以使用第三方应用管理与分享自己的医疗数据并实时更新。这有助于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不仅如此,在 watchOS 5 的 Keynote 中,苹果还推出了帕金森研究 API(Parkinson's Research API)。

全新设计的 iPad 状态栏,也许与面容 ID 有关

iOS 12 的 iPad 版本重新设计了顶部状态栏,将原先顶部居中显示的时间移到了与 iPhone X 一样的左上角,右上角则显示信号、蓝牙和电池电量。这应该与即将到来的新 iPad Pro 设计有关,此前传闻新 iPad Pro 将支持面容 ID,似乎苹果已经不打算继续掩饰了。

与 iPhone X 统一的 iPad 手势

iOS 12 中在 iPad 上增加了新的手势,打开通知中心的手势与 iPhone X 一致变为右上角下滑。

回到主屏和进入多任务处理界面都支持用一只手指从底部上滑和停住唤出,同时保留了原先的四指与五指手势,包括四指左右轻扫切换应用、四指上划进入多任务、五指捏合回到主页。

iPhone X 多任务手势变得更简单

iOS 12 中,iPhone X 上关闭多任务手势和 iPad 进行了统一,直接上划即可关掉应用,不再需要重复「长按 - 左上角出现红色角标 - 上划关闭」这一繁琐的流程。

全新的照片应用,更好的相机导入支持

iOS 12 优化了相机导入和管理照片(包括 RAW 格式), 现在用户还可以在 iPad Pro 上直接编辑 RAW 格式照片。

更方便的原生二维码扫描

iOS 12 中,用户可以在控制中心中添加「扫描二维码」,更快捷地启动相机进行扫描。

Face ID 现可以增加第二张脸

现在 Face ID 可以添加第二种样貌,方便那些可能需要较为夸张的变装与化妆需求。当然也可以选择添加另一人的人脸。

系统自动更新可以关闭



在 iOS 12 设置中,用户可以进入「通用 - 软件更新 - 自动更新」中选择是否允许 iOS 设备是否自动更新系统。

锁屏时更安全,还可以禁止连接 USB 和打开钱包

iOS 12 中在「触控 ID 与密码」设置中增添了两个选项开关,现在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在 iOS 设备锁定时打开「钱包」或接入其他 USB 设备。

更详细的电池信息

iOS 12 中提供了更详细的电池用量信息,从原先的「过去 24 小时」和「过去 7 天」变为「过去 24 小时」和「过去 10 天」,还增加了柱状图用来显示设备的电池用量和使用时间。此外,在「过去 24 小时」中还新增了前台用量和息屏用量,在「过去 10 天」中增加了平均亮屏用量和平均息屏用量。

Animoji 最长从 10 秒变为 30 秒

iOS 12 不止有吸睛的 Memoji,现在 Animoji 的录制时间限制也从之前的 10 秒加长到 30 秒,你可以继续用 Animoji 来尽情放飞自我了。

努力变聪明的 Siri,现增加了语音、回答与翻译能力

macOS Mojave 和 iOS 12 中 Siri 增加了有关于名人、食物和赛车赛事的回答,此外 Siri 还可以搜索你的密码和照片中的回忆。Siri 在 iOS 12 中还支持了 40 多种语言的翻译。

使用范围更广的 Siri 建议

iOS 12 中,在「设置- Siri 与搜索」新增了三个 Siri 建议的选项:搜索建议、查询建议和锁屏建议。Siri 现在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和 App 提供更丰富的建议。

原生词典支持更多语言

iOS 12 增加了阿拉伯语、印地语、希伯来语和英语的双语字典,还支持了英语同义词词典。

走向新时代的 macOS Mojave

Automator 可以在 Touch Bar 上使用了

在 MacBook Pro with Touch Bar 发布的近两年后,苹果终于想起来为它做点什么。 自动操作( Automator )在触控栏(Touch Bar)上看起来非常棒,不过总有些挥之不去的 Workflow 既视感。

不再支持第三方账户,也是最后一个支持 32 位应用的 macOS

macOS Mojave 中去掉了系统共享菜单中的第三方账户登陆功能,用户将不能通过系统登陆和分享给微博、土豆、 Facebook 和 Twitter。并且,macOS Mojave 也将是最后一个支持 32 位应用的 macOS 系统。不仅如此,苹果已经确认,macOS 将不再继续支持 OpenGL 和 OpenCL 。

Dock 栏上新增最近使用应用

macOS Mojave 还增加了类似 iPad 上最近使用应用的功能。现在 程序坞(Dock) 上会将最近使用过的应用放置在右侧。与 iPad 不同的是,右侧不止会出现三个应用。

APFS for Fusion Drive and HDD

macOS Mojave 中,更符合时代需求的 Apple File System(APFS) 不仅支持 SSD ,现更支持 Fusion Drive 和 HDD。

在邮件中输入 Emoji 更方便

在 macOS Mojave 中,原生邮件应用的新建邮件界面上增添了全新的 Emoji 选择器,方便你更快地输入 Emoji。

地图在中国更好用了

macOS Mojave 提升了在中国的地图表现,根据测试发现,macOS Mojave 新增了优先路线选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调整路线以减少换乘或行程,补足了一些在国内使用的短板。

更自由的 watchOS 5

Apple Watch 上选择 Wi-Fi

如今 Apple Watch 更加「自由」了,在 LTE 版本可以离开手机自由行动之后,现在用户还将摆脱只能使用 iPhone 联结的 Wi-Fi 网络限制,自由选择其它可用无线网络。

自定义控制中心

现在用户将可以自由调整控制中心面板中的快捷按钮,保留自己最常用的功能。

watchOS 5 还有很多发布会上没有展示的功能,比如在天气应用中可以查看空气质量、UV 指数、风向与风速;使用语音接听 Facetime 视频通话;自定义世界时钟等等。

如果你找到更多功能或细节,欢迎你在评论中和大家分享。同时也欢迎你关注「少数派带你看 WWDC 2018」特别专题,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第一时间了解更多 WWDC 相关资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少数派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创造101》:女孩身体消费的新高峰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身体一直是最好的商品之一;身体的种类中,女孩身体(girl bodies)又是最热门的一个分类。最近被《创造101》刷屏,太多人在用"粉丝和偶像"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我偏偏想从性别学的角度来聊聊"女子团体&女孩身体"的社会意义。

"女孩身体"(girl bodies)是重要的工业产品

身体,一直是一种产业类型。外观,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表象"(appearance),是身体产业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本 。最近10-20年,韩国偶像文化已经席卷了整个亚洲,甚至衍生到了欧美市场。特朗普女儿访问韩国的时候,和韩国总统文在寅套磁说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很喜欢听K-pop音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国偶像团体已经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男团和女团都是标准工业流水线下包装精美的商品。然而,当消费者不仅消费、同时还崇拜这件商品,那么,就不再是消费者去定义商品了;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在被商品所定义。

这就好像奢侈品牌效应,一个年轻少女背上香奈儿包包,不仅是她消费了香奈儿,她也在被香奈儿定义。

所以,当女孩身体成为引领时代的商品时,我们有必要去分析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女孩身体的商业种类

在韩国偶像产业中,女孩身体被设计成以下几类(分类和举例都是引用了韩国学者Kim, Y.的学术研究,粉丝要撕去撕他):

以Wonder Girls为代表的"情欲女性性征"(erotic femininity),目标消费群体为成年男性;

以少女时代为代表的"人造美"(artificial beauty),使用强调不同女性特征的制服作为卖点(性征特点明显的军装制服、学生装等等),目标消费群体为各个年龄段男性;

2NE1为代表的"女孩力量"(girl power)是一种近些年在亚洲新兴的女性性征,主打独立和强悍的女性风格,吸引了一大批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粉丝。

相比较起来,90年代的女子团体基本都是走单一化的"女性柔美"路线,现在的女子团体风格越来越多元,这也是因为市场越成熟,产品战略就会越注重市场细分。还有很多的女子团体会特别挑选不同的"表象类型"进行混搭,这样可以尽可能抓住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而确保市场份额。

"女孩性征"(girl femininity or girl sexuality)是如何生产的?

在中国版的《创造101》中,主题曲的画风是这样的:

其中,"女孩性征表象"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应该是吴宣仪。毕竟是韩国成熟工业流水线出来的产物,举手投足都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偶像产业成品。

很对人以为只有成年女性才有"女性性征",但实际上,女孩有自己独特的"女性性征"。中国版的《创造101》成功复制了韩国版,把"女孩性征"不断夸张、放大、复制

具体方法包括:

  • 大量使用充满少女感的粉红色、蝴蝶结、蕾丝、迷你裙
  • 不断强调"天真甜美、无辜懵懂"的微笑
  • 夸大女性的无助和娇弱,把"独立和干练"从"女孩特质"中删除。比如,女孩往墙上钉个钉子,她就被称为"爸爸或者汉子";这直接定义了"这种能力不属于女孩特性,这个女生能做是因为她像男人而已"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女孩性征",就是极度的"自我克制"。这从101的编舞就能看出来,在舞台上展示出来的女孩们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角度和速度完成极度整齐划一的舞蹈,这和自由奔放的欧美舞蹈设计有极大区别。就算对比亚洲最成功的女子团体之一S.H.E,她们的舞蹈编排也很不同,都在突出3个人的自由动态。

这种自我克制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如果我们观察的仔细,不管是Erotic, Cute, Sexy, Hip-hop,以韩国女团为首的女子偶像产业链始终遵循着一个大方针:容易驯服的(easy to tame).

不论你走的是甜美路线还是野性路线,舞台音乐结束的一刹那,你必须重新回到"女孩特征"的身份里,并且臣服于主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弯下腰对消费者致谢。这是商品对消费者应有的感恩(毫无贬义)。

Nicki Minaj这种"你愿意听听不愿意听别BB"的"老娘气场"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女团身上的。的确,Nicki Minaj本身是商品,但更重要的是,她也是生产者,她商品:音乐性很高的唱片作品。只要消费者认可她创作的作品,她本人的"老娘婊气"并不会影响她的商品贩售。

王菲的音乐作品同理。王菲早期不仅是商品生产者,也同时是商品。但后期已经褪去了商品的身份,成为了完完全全的商品制造者了。

女孩身体消费主义抬头的意义?

我们要担心吗?

或许不用担心:这是资本主义消费升级的必经之路。女色消费存在,男色消费也同时存在,性和色相的消费主义一直都是各种社会的不可逆路径。我们看到时尚杂志上漂亮的模特、衣服广告里面帅气的男模,然后被刺激了购物欲,这些都属于身体消费。

但看了创造101后,我还是避免不了庸人自扰一下。

101后的时代,"女孩特质"将被重新定义。如果我们消费的是良性、积极的"女孩特质",比如"独立、勇敢、真诚、努力",如果还能附带作品艺术性,那么这个消费行为也会是良性的,延伸出的社会影响也会是积极的。比如影响了一代R&B音乐趋势、鼓励了一批优秀的女性歌手(Rihanna, Meghan Trainor, Ariana Grande...)的Destiny's Child。

如果我们消费的"女孩特质"是负面的,比如"容易被驯服的、不劳而获的、对主流资本无条件臣服的、走捷径的",那么她们影响的那一个时代的女性群体,会发展成什么样?

不上图了,不想直视。

《创造101》还在继续。资本市场不可能放弃消费主义,但我希望资本市场最起码能守住底线,打造良性和积极的消费品。

牛奶健体,毒奶害人。

………………

统一回复:

1 谢谢这么多人阅读。我写文章的目的不是寻求共鸣,而是引发思考。看了扎心才能一同反思,不同的观点撞击我也学习到很多。

2 我批的是"资本高举消费主义大旗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重新定义女孩性征",针对的是抽象层面较高的概念群体。"我们家谁谁谁独立勇敢,谁谁谁与众不同,你怎么能这么写"。不好意思,您说的和我写的不在一个表述抽象层级。欢迎您多关注豆瓣八卦组的整理文章。

3 说我蹭热点的。我也真的是想蹭个热点学营销号赚个钱,无奈资本家们看不上我,觉得我文章门槛不够低,赚不到大众眼球。不像营销号,我本人有工作,就是搞性别学研究,还有做同声传译,还有给除出了知乎以外的其他媒体有偿写稿。知乎专栏是我所有文字工作里面唯一不收钱的兴趣爱好,因为想写什么写什么,自由!

我一个研究性别学的在我自己的地盘发表和我专业相关的社会评论,你说我蹭热点?你怕是失了智哟~

感谢阅读~

Reference:

Frost, L., 2005. Theorizing the young woman in the body. Body & Society, 11(1), pp.63-85.

Kim, Y., 2011. Idol republic: The global emergence of girl industrie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girl bodies.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20(4), pp.333-345.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龙窝里的倪纳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我们编了概念,叫“城市影像研究”

第一次写知乎的专栏,还是自己厚着脸皮开的。

想来写什么比较好呢?考虑到很多人问我们几个人到底想做什么,于是在开篇就介绍一下关于这个问题我那算不上答案的思考吧。我们想做基于"城市影像研究"的东西,有产品、有咨询、有技术服务输出。我们在尝试,有侧重,但离不开这个概念。

我们是一个来自于MIT和Harvard的小团队。大家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又各有侧重。有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现在叫城乡规划)、以及建筑学等多重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这种"跨界"的融合,不仅在团队的组成上,关注到个人层面,这种融合亦非常明显:搞设计的在写前端,搞GIS的在train CNN,做城市设计的在data mining。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力边界,但没有囿于所谓的"学科边界"。

从Startup的角度考虑,我们团队自身的强处在于LBS数据和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的两大领域,而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方为我们最独特的优势。自2013年我与博磊初次合作开始,我们就模模糊糊的在这个另辟的道路中摸索起来。期间经历了C-IMAGE, 城市街景风貌研究,以及StreeTalk的城市感知研究,包括一直到现在思考全新产品的研发,一路上我们始终在坚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有生之年干一些牛X的事情,是我们当前不变的追求。

这个时代普遍在强调"跨界合作"的重要性,而所谓的跨界其实分两种:其一为将不同专业领领域的专家撮合在一起组成团队,其二为团队成员自身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各有侧重互补。前者的合作模式较为传统,而后者则是依托这个信息时代的便利方才促成的合作形式。正因如此,团队之间合作沟通也才会更为顺畅,idea也更容易从各类角度迸发。说句题外话,我并不care"领域"这个概念,过去人们之所以强调专业领域,本质上是局限于寿命、时间的短暂,而如今我们的人均寿命提高了不少,甚至现在的八零后估计连退休都要迟个5-10年吧?外加信息知识的爆炸,让每个人生命的浓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能性。身边的很多朋友表达了对于码农的羡慕,其实coding这种东西应该算是最开放的知识技能了,琳琅满目的open course充斥在我们周围,可以丰盈每一个想要改变的人。所以,"领域"的作用可能并不是让自己更好的专注于某件事,而很可能是影响和缩窄自己的格局的假想枷锁。

城市影像大数据就是我们团队今日今时在思考、求索的重点。这或许也是基于我之前的一大堆关于大数据的杂七杂八的工作加以总结得出的一个小总结吧。

提起"大数据",在我看来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1) 分布类信息

该类数据主要指独立的个体信息数据,即指在特定时空内某一客观特征基于大量样本采集之后呈现的空间分布,且研究对象可人可物。分布信息是开展城市研究的基础,为后两种信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对照。分布类型数据是大数据之于城市研究的基础。签到信息、手机信令、公交卡数据、出租车轨迹数据、TD数据。

比如这VIIRS,包括橡树岭实验室出名的landscan都是不错的位图数据源。显然这也属于分布类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各类空间地域的尺度规模等。

又比如POI的信息,以前可以用某宝来购买,之后又有童鞋直接po抓取工具包。总之,这类数据均为非常直接的分布类数据。

亦或者较为复杂一些的房价数据,比如之前曾经抓取过的安居客的房源信息数据。可以包含各类楼盘的价位、年代、以及相关的物业信息等等。

2) 迁移类信息

而当分布信息加入时间维度后,即转而变为迁移信息。尽管称作"迁移",但该信息并不特指人。理论上,凡是分布信息均可增设时间维度,地产价格的演变等也属于该范畴。迁移信息的作用通常是反映城市空间联系度。该类研究在目前来看最具有市场价值与普及使用价值。遥感信息、地产信息、轨迹分布、签到信息、各类地图poi信息等。

迁移类信息的case就很多了。比如学界经常提及的时空行为数据研究,而在城市监理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基于LBS的城市实时监控,再有甚者就是用过时空行为所限定出来的用户画像,因为抽取的用户画像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之前的一些工作在这几个方面均有涉及,比如利用微博的联系度观察城市空间的地区的结构、又比如通过LBS数据去限定特定人群的行为特性等。

比如上面的两张早在"远古时期"鄙人利用微博签到数据获得的城市流动网络数据。无论是左边的南京江北新区还是右侧的长沙市,这类关联网络对于城市空间联系紧密程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又比如这图。这张我放过很多次,不过几乎没有解释过它具体是啥,今天就多说两句吧。此图是我2013年7月在纽约大都会交通运输署用Processing绘制的。图中的数据是纽约公共交通每天800万刷卡记录(AFC MetroCard)累积一年的数据(总量大约在24亿)。不过此图我应该是随机抽样了一把再计算的,原始数据量估计Procssing是吃不消的(具体抽样多少我还真忘记了,人老了看来)。底下的横坐标代表不同的车站,而上面的连线则代表着不同的车站间乘客的进出数量。不同颜色的线呢,则表示不同的交通卡种类(单次卡、月卡、周卡、学生卡、老人卡等)。不难发现左边那个半圆比较浓密,右边有个小半圆。这是因为左边那个半圆下面覆盖的区域是地铁站点,而右边那个则是公交车,可见两者之间的换乘情况远不及地铁内解决交通来的方便。而曼哈顿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本岛大部分的地铁线路基本是南北向连接,而比较窄的东西方向连接基本靠地面公交,多数情况下大量的连接都是首先从某个 street 往南或者往北去往另一个street,然后出站后再走一两条 avenue 到达目的地,不过事实上在曼哈顿横跨几条大道其实是需要一定体力的。其实上图也可以放大看,顺带提一句,纽约的这类数据其实都是开放的。

【城室科技】Boston Taxi (波士顿出租流动)—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NDQyNjU3Mg==.html#paction

又比如"上古时期"和博磊参加的一个波士顿出租车流动数据可视化的竞赛中,我们采用了再当时还非常先进的D3完成的可视化作品。

3) 评价类信息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重点。在分布信息中,将客观信息替换为主观评价类信息,该信息则转变为大评价信息。它与大分布信息的区别在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反映了个人对于城市空间的认知与感受。考虑到不同的个体对于城市客体会产生主观的价值判断,因此这类信息的复杂度最高,但同时挖掘潜力也最大。点评打分信息、语义评价信息、城市视觉意象信息分析。

上面这张图可能是我开始搞城市影像研究这等孽缘的开端。2013年当我还年少无知的时候抱着一堆抓取的Panoramio数据期望可以靠他们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却遭到赵锦华老师的"无情打击"(其实后来还是非常感谢他的激励)。他当时跟我说你这些数据都是图片,最好必须要知道图片的内容才能更有价值。于是我卯足干劲去倒腾才发现当时的自己要想干成图像识别简直是痴人说梦。直到后来经历了3次辗转介绍,我才认识了今天的合伙人博磊童鞋。于是在那时候开始我俩采购了一台组装机作为两人的工作站,我负责挖数据,他负责处理识别并输出给我用以后面的地理位置分析。长这么大第一次和码农一起通过写代码的方式合作,还是一个挺不错的经历。当时还是天真无知的我随口问了句,"这个识别的能力叫啥?" "叫深度学习","我去,这名气也忒土了吧。。。"我心想,然后很快就不记得这货了。直到2015年我开始慢慢又从博磊那里求指导的自己开始训练模型跑神经网络开始,我才慢慢了解CNN这些个玩意儿。再后来,当初只凭个人兴趣喜好学习的这一领域摇身成为了最为火爆的行业,也换了个口号:人工智能。(尽管这并非真正的人工智能,我们离人工智能还早呢,这个话题下回另说)

关于这个新城市意象的内容,具体可以看这两篇Paper:

Liu, L., Zhou, B., Zhao, J., & Ryan, B. D. (2016). C-IMAGE: city cognitive mapping through geo-tagged photos. GeoJournal, 81(6), 817-861.

ZHOU B, LIU L, OLIVA A et al. Recognizing City Identity via Attribute Analysis of Geo-tagged Images[G]//Computer Vision–ECCV 2014. Springer, 2014: 519–534.

还有一篇不成文的我自己放在了网上,哪位好心编辑乐于认领可烦劳告知一声:)

新城市意象 - 城室 | CITORY

当然评价类信息也不都需要人工智能,除了语义分析和图像分析,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基于打分的评价类信息,比如用大众点评的评价后POI来做研究。上面这张图的我的文章还没正式po,就放着看看罢了,有机会再聊。

OK,扯这么多,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这三类信息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们来比一比。

话说,能看到这里的都是好童鞋啊~~~所以下面要说的点才是我最在意的point,尽管很简单。

还记得左边三个小图案分别是什么类型么?从上到下依次是分布类信息、迁移类信息、以及评价类信息。

从获取难度来讲,分布与评价信息的获取门槛均不高,起码有不少开放数据。而迁移类数据因为涉及到用户隐私以及巨头的独占问题,导致除非与BAT,或者运营商的合作,否则连练手接触的机会都不会很多。

从实用角度来看呢,分布类信息几乎没有很多价值,因为它就描述了一个静态的分布。而迁移类信息在今天是当红辣子鸡。用迁移分析流、再从流转换到势能、到联系紧密度,再到空间聚类。。。一些列的方法论大军正扑面而来。但其实评价类信息的价值也非常高,只以为四个字"以人为本"。另外多说一句,并不是说搞图像研究、街景识别都是评价类信息研究,比如之前的用街景寻找街边摊的case,其实是一个分布信息研究,但之后做的名为StreeTalk的城市感知地图,则是评价类信息研究,因为每一个打分其实都试图反映人与空间的感知关系。

重点是,评价类信息往往捉摸不定,而且分析困难,因为这类信息大量的都是文字与图像信息,属于最难理解与被定量化研究的部分。但所幸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核心技术CNN这种高位特征抽取效果非常好的网络可以很有效的理解人的部分高阶脑活动(视觉、语言)。换言之,评价类信息高高在上的门槛正在被逐步瓦解!

所以我的判断是,在迁移类信息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之后,也该是评价类信息出风头的时候了:)这也是为何我们选择城市影响大数据作为我们核心工作内容的深层原因。(终于给我兜回来点题了。。。)





最后借朋友拍的一张图,自己给自己喝碗鸡汤。不知不觉都快早上8点了。。。睡觉去也。。。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刘浏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追星和偶像崇拜是什么心理?

这道题我必须强答一发!

最近啊,我不想上班了。

因为我竟然在两天之内,连续"失恋"两次!

作为吴亦凡的粉丝,你们知道我有多迷恋他禁欲系的冷酷眼神吗?但现在,他禁欲系男神的人设崩塌了……

还有我钟爱的抖森,我被他的英伦绅士style迷得不要不要的。你们知道,当我发现抖森竟然被霉霉抢走之后,我的心碎成了多少片吗?

我旁边的学霸小姑娘听见我的哀嚎,表示非常不解。"为什么会有人真的这么爱明星呢?"她眨巴着大眼睛,一脸正气地问。

我默默看着她笑了。Too young too simple。当年为了追F4差点不去参加中考的事情,我会告诉你吗。

谁在漫漫的人生中没有爱过一个两个明星呢?好啦,如果你没有的话,请左转加入"活在当下俱乐部"。

我们为什么会迷恋上明星呢?他们明明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也根本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谁。心理学大概能够帮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弄清楚这个问题。要知道,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对人们爱上明星的现象,已经专注研究了半个多世纪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用来描述人们爱上明星的这种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s(拟社会关系),简称PSR。如果你非常了解一个人,甚至迷恋或者爱上了TA,但TA却对你一无所知,那么你就身处在一段"拟社会关系"里。拟社会关系是一段单向的关系,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粉丝对明星的爱慕。


爱上偶像一点也不奇怪

"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s)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研究者 Horton 和 Wohl在1956年的一个研究中提出。他们观察到,随着电视这类大众媒体的流行,人们开始和电视中的人们产生互动的感觉。

不少人们感觉到有一种真实的社会关系,存在于自己和电视上的明星之间。电视上的明星像是在对着自己说话,还会将电视中的人物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Horton 和 Wohl认为,这是一种"单向社会关系的幻像",他们用Parasocial Relationships来命名了这种关系。

尽管PSR在1956年才在心理学中出现。但实际上,我们爱上偶像的行为,远远比PSR这个概念诞生的时间要早的多。

1841年,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来到德国柏林,举行钢琴演奏会。他所到之处,听众都如痴如狂地追随。每当李斯特演奏完音乐,狂热的粉丝就一拥而上将他重重包围。他们随身携带着李斯特的肖像,争抢他的手套、手帕等随身物品。一些女粉丝甚至用精致的玻璃瓶,收藏他喝过的咖啡渣,用心爱的首饰盒装他抽过的雪茄烟头。

我们向来以含蓄著称的大中华帝国,在粉丝爱上偶像这方面一点也不落后。两千年前的西晋,大帅哥潘岳出门时就会面临女粉丝的围堵。她们手拉着手将潘岳圈在道路中间,只为了好好看清楚潘岳的颜值有多高。不少热情的女粉丝还搬来一篮篮水果,往潘岳乘坐的车辆上扔,把整辆车都给装满了。(也不知道会不会被砸到,粉丝的爱还真是难以承受啊……)

不管是在东西方,是古代还是现代,似乎"拟社会关系"这种虚拟的单向关系一直存在。古希腊时期,就经常出现城民迷恋上名人或者政治家的现象,比如颇受欢迎的苏格拉底(请自行深八:P)。从某方面来说,人们跟神产生的联结,或者跟某种绝对精神之间的感应,也能算是一种"拟社会关系"。

我们为什么会爱上偶像?

1. TA就是我们喜欢的人

我们会爱上的偶像,往往拥有的是我们最欣赏的那部分特质。一个人能成为大众追捧的偶像,在一些方面必定有非常出众的个人魅力。要不颜值特别高,要不特别有智慧、有才华,或者有魄力。我们特别受到这种特质吸引,偶像身上的这种特质还特别出色,因此我们很容易被偶像的魅力所收服。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研究者Perse和同事Rubin曾经设计了一个调查,研究大学生们喜欢的电视剧人物和他们现实中人际关系。他们发现,大学生们喜欢的电视角色,跟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恋人或亲密伙伴具有非常相似的特点。大学生们会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描述电视人物和自己现实中的朋友。而且跟电视角色建立关系,甚至还能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是的,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人——不管他是现实中的人,还是电视中的角色或明星。

2. 而且我们没有被拒绝的风险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要跟自己喜欢的人建立好一段关系,并没有那么容易。我们经常得冒着被拒绝的风险。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这虽然很伤人,不过这种悲剧总会偶尔上演。

爱上偶像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处于一段"拟社会关系"里,这种关系本来就是单向度的。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这段关系什么时候发生,投入的程度有多深。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够跟偶像建立关系。因为只有我们是这段单向关系的主人,没有其他人能拒绝我们。

"人们在拟社会关系中基本没有被拒绝的风险。如果你的自尊程度不足够高,被拒绝会让你遭受自我认知失调的伤害。所以我们会更倾向于进入那些被拒绝风险更小的关系。"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hira Gabriel说。

在拟社会关系中,偶像拥有我们最喜欢的特质,和TA建立关系还不用承担被拒绝的风险。这就像一块好吃的蛋糕,还不要钱。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的了这种诱惑?

3. 何况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

你或许要说了:可是这是一块假蛋糕呀!电视里的偶像明明根本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还会迷恋上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关系呢?

这得归功于电视、视频、广播等现代媒体技术的魔力。媒体能够制造一种幻觉,让我们感觉屏幕里的人是在对着我们一个人说话。

所有明星都会一个技巧,跟台下的观众互动。比如在电视上的明星,并没有真的看到每个粉丝的行为。但TA能够提前预测粉丝可能做出的行为,并在演播室里对这些行为做出回应。这种行为会让我们在主观上觉得,自己在跟明星产生你来我往的相互交流。研究者Hartmann将这个过程称为模拟沟通(paracommunication)

我们的大脑还没学会识别现代媒体的欺骗。毕竟现代媒介的出现不过数十年,而大脑在生物上的进化往往需要花费比这多得多的时间。"要知道,人类还来不及在生理和神经上,进化出对现代媒介的适应。我们的大脑还无法分辨真实的人际交往和媒体模拟出来的人际交往。" Gabriel说。这意味着,就算我们是在和电视明星产生虚拟的互动,我们脑海中的感受也和真实交往一样真实。


追星的好处:

让我们更接近理想的自我

不知道你意识到了没有?当我们在为了明星疯狂时,其实可能是在追寻理想中的自我。

Gabriel和同事Jaye L. Derrick以及Brooke Tippin在美国的东北部找了348个在校的大学生,对他们崇拜偶像的现象先后做了3个不同的研究。在2008年,他们将这3个研究的结果总结在了一篇学术文章里发表了出来。

他们发现,高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在和偶像建立"拟社会关系"时有非常不一样的表现。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认为偶像更接近"现实中的自我",但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认为偶像更接近"理想中的自我"。

研究者们随后让大学生们写出,他们最喜欢的偶像拥有的优点。写完之后,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们说,他们感到更接近自己的理想自我,而且觉得自尊水平获得了提升。

这种感觉在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中没有出现。而且如果让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对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朋友做出同样举动,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尊水平有所提升。因此研究者们指出,和偶像建立"拟社会关系"会有助于低自尊水平的人更接近理想自我,提升自尊水平。这种效果只在"拟社会关系"中起作用,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无法产生。

不过值得一提的时,研究者们选取的研究的偶像是和学生们同一性别的。这可能更加显著地体现了偶像和自我认同之间的联系。至于你们选择的明星老公们,跟你们的理想自我有没有联系呢?不妨试着自己来一次内心剖析吧,哈哈。


最后,来测一测你爱上偶像了吗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喜欢一些明星或者电视角色。喜欢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才算跟他们建立起了"拟社会关系"呢?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Tilo Hartmann和同事 Holger Schramm在一项关于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列出了这几项PSR的表现。

如果你出现了6条以上的行为……啊哦,那你有可能已经陷入了跟偶像的拟社会关系中了。

  • 我总在搜索TA的各种最新消息,想要知道TA的一举一动。
  • 我经常会想,TA做出一些行为是为了什么。
  • 我总在想,在现实中我有没有认识什么很像TA的人呢?
  • 我知道TA身上有什么特别让人喜欢的地方,和特别让人讨厌的地方。
  • 我总在问自己,TA之后还可能做什么事情?
  • 偶尔,我会想想自己有没有像TA的地方?
  • 有时候,因为TA做了一些事,我真的感觉特别爱TA。
  • 如果TA不开心,我也会跟着不开心;如果TA开心,我也会跟着开心。
  • 如果TA从我的世界消失,我会抓狂。
  • 我的情绪和行为,会受到TA的影响。
  • 偶尔,我会不自觉地对着TA说话。
  • 有时候,我会想要在公开场合为TA说话。

不过,就算我们6条以上都符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我们很清楚"拟社会关系"的实质,那么其实,爱上偶像就是一段关系的选择。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说的:" 爱是一个人的事,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何况"拟社会关系"的一个好处在于,没了吴亦凡和抖森,我们还可以有老公李易峰、老公杨洋、老公宋仲基……

参考文献:

Jail L. Derrick & Shira Gabriel & Brooke Tippin (2008),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discrepancies: Faux relationships have benefits for low self-esteem individual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lger Schramm & Tilo Harmann (2008), The PSI-Process Scales. A new measure to assess the intensity and breadth of parasocial processes, Communications.

Perse, E. M., & Rubin, R. B. (1989). Attribution in social an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如果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可以在简单心理获得:

心理自助包:www.jiandanxinli.com/learns(帮你了解自己、情绪调节、增加自信、缓解焦虑、恋爱困惑)

预约心理咨询:jiandanxinli.com(或下载简单心理APP)

成为心理咨询师:https://uni.jiandanxinli.com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简单心理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情绪为什么会反复?
如果抑郁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作为我们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如何看待它并与之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