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现了宇宙膨胀?(上篇)

伟大的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1889~1953)于1929年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研究了24个银河系外"星云"的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得到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距离越远,退行速度越大。因为这篇划时代的伟大论文,哈勃被誉为观测宇宙学之父。然而,哈勃的这篇论文至少有40%的功劳当属维斯托·斯里弗(Vesto Slipher,1875~1969)。正是他的工作,揭开了观测宇宙学的序幕。


后退的星云:斯里弗的划时代发现

斯里弗于187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1901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然后被帕西瓦尔·洛威尔(Percival Lowell,1855~1916)所雇佣,进入洛威尔天文台。在天文台工作期间,斯里弗于1903年与1909年分别获得印第安纳大学授予的硕士与博士学位。

维斯托·斯里弗 图/Lowell Observatory

洛威尔对天上的星云很感兴趣,认为里面正在形成行星。因此他希望斯里弗去观测研究"旋涡星云"的光谱移动规律。所谓旋涡星云,就是形状像旋涡的星云。后来的观测与分析表明,当时所谓的"星云"有两种:一种是如今所说的真正的星云,由尘埃与分子云组成;另一种则是遥远的、类似于银河系的星系,旋涡星云即现在所说的漩涡星系。但在当时,大多数天文学家都没有认识到第二种可能性。

当时已经知道光也是一种波。当光源运动时,光波的波长就会变化,使得整个光谱发生移动。当光源远离观测者运动时,光波变长,称为"红移";当光源朝着观测者运动时,光波变短,称为"蓝移"或者"紫移"。

1912年,37岁的斯里弗获得了重大突破,根据他得到的仙女星云的4条光谱,发现了仙女星云光谱的蓝移,据此计算出仙女星云靠近地球的速度大约是300千米/秒。到1914年,斯里弗累计测定出了15个星云的光谱移动的情况。当斯里弗在美国天文学会的会议上宣布了他的结果时,在场的所有人起立,鼓掌欢呼。这个重大成果为斯里弗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他于1915年成为洛威尔天文台的代理台长,1916年成为执行台长。

到1917年,斯里弗获得了25个旋涡星云的光谱,其中4个出现蓝移,21个出现红移。到1922年,斯里弗已经测得41个旋涡星云的运动速度,其中有36个离我们而去,对应的最大速度达到了1800千米/秒。

截至1917年,斯里弗得到的25个星云的运动速度表(来源:Slipher, V. M. 1917,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56, 405)

由于仪器能力的限制,斯里弗在测量星系(即当时所说的旋涡星云)红移方面的探索已经无法更进一步了。但是,为什么这些星系中的绝大部分成员都在退行?理论家们在1917年之后的几年时间内得到了线索。


爱因斯坦与德西特的静止宇宙

1915年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正式建立了广义相对论。1917年,他用广义相对论研究了宇宙学,他假定宇宙像一个球,体积有限,但没有边界。这是(现代)宇宙学的开端,2017年恰好是宇宙学诞生100周年。

爱因斯坦惊讶地发现,根据他的方程得到的宇宙是不稳定的。为消除这种看似荒谬的结果,他在方程中加了一个起到排斥力作用的常数项。它的数值非常小,但足以维持宇宙静止,这就是著名的"宇宙学常数"。这样,爱因斯坦的方程里就有了两个互相对立的成分在控制着宇宙:起吸引作用的物质和起排斥作用的宇宙学常数。二者互相平衡,宇宙保持静止。

1921年时的爱因斯坦 图/www.bhm.ch/de

接着,荷兰莱顿大学教授、莱顿天文台台长威廉·德西特(Willem de Sitter,1872~1934)在同年(1917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所描述的宇宙也是闭合的,但省略掉物质的贡献,只留下宇宙学常数。在德西特模型描述的宇宙中,距离会导致时间流逝变慢。由于时间变慢,光波的波长变长,这也成了一种红移!而且越遥远的物体走过的路程越长,产生的红移也越大。因此,德西特说道:"结果,光振动的频率随着与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增大而降低,非常遥远的恒星或者星云的光谱线会系统性地朝着红端移动,给出了一个假的、大于零的径向速度。"在德西特看来,在这种宇宙中观测到天体的红移并不意味着天体真正的运动。

要记住,之前所说斯里弗测得的红移被认为是由于发光天体远离观测者导致的。而在德西特模型中,即使天体不运动,也会产生红移。后来的计算表明,在这种模型中,红移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德西特 图/photoarchive.lib.uchicago.edu

爱因斯坦与德西特一开始都认为自己的模型所描述的宇宙是静止的。只不过,德西特模型中的天体虽然不动,但发出的光会因为时间变慢而产生红移。这至少与观测到的一些星系的的红移一致。德西特希望能有更多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著名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1882~1944)对德西特的宇宙学很感兴趣。在研究了德西特模型后,他认为这种模型中天体光谱的红移有可能来自宇宙学常数的贡献。因为这一常数起排斥力作用,会让放进去的"实验粒子"(天体)彼此加速远离,产生速度,于是就出现了红移。也就是说,天体真的动了,但宇宙本身依然没有动。爱丁顿曾经如此总结道:"爱因斯坦的宇宙有物质却没有运动;德西特的宇宙有运动却没有物质。"

对相对论与宇宙学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爱丁顿

德西特模型所提出天体距离与红移的关系,是能够在观测中验证的,因此引起了观测天文学家的兴趣。但在当时,精确测定遥远天体的距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德国的卡尔·维尔兹(Carl Wirtz,1876~1939)找到了一个粗略判断星云距离的方法:假设旋涡星云有着相同的大小,那么看上去越小的星系,距离地球就越远。根据这个近似方法定出的距离,再与星系的红移相比较,就可以验证德西特模型是否正确。维尔兹收集、研究了42个星云的红移,在1924年发表了论文《德西特的宇宙学模型与旋涡星云的运动》。同年,瑞典的克努特·伦德马克(Knut Lundmark,1889~1958)也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各种天体的红移(速度)与距离的关系,试图据此确定德西特宇宙的曲率。他在论文中说明:这些天体速度主要来自斯里弗精彩的光谱学工作。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对距离的确定都有很大误差,因此没有得到可靠的结果。

伦德玛克得到的速度-距离关系图(来源:Lundmark, K. 1924, MNRAS, 84, 747)


弗里德曼与勒梅特的动力学宇宙

1922年,俄国气象学家和数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 1888~1925)研究了爱因斯坦理论。他把宇宙学常数去掉,得到了一组方程,可以用来描述膨胀、收缩,甚至以"膨胀-收缩-膨胀……"的方式振荡着的宇宙,此后被称为"弗里德曼方程"。如果宇宙在膨胀的话,那其中的星系自然彼此远离。可惜的是,他没有把自己的理论与斯里弗的观测联系起来。

弗里德曼

爱因斯坦一开始认为弗里德曼搞错了。不过他很快认识到弗里德曼没有错,但还是认为这个模型虽然在数学上正确,但在物理上没什么意义。同一年,匈牙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科内留斯·兰措什(Cornelius Lanczos,1893~1974)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型,但同样没有引起注意。1924年,弗里德曼又发表了一篇讨论动力学宇宙的论文,依旧被冷落。

接着上场的是比利时人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tre,1894~1966)。勒梅特17岁时进入卢万天主教大学,26岁博士毕业。然后进了神学院,3年后被任命为罗马天主教神父。1923年,他到剑桥大学学习天文,导师是爱丁顿。第二年到哈佛大学天文台学习,接着又转到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期间,他还访问了斯里弗和哈勃。1925年,勒梅特在《数学与物理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了德西特模型的几个缺点,并提出德西特的宇宙不是静止的。

勒梅特

1927年,33岁的勒梅特在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成为卢万天主教大学的教授。同年,在不知道弗里德曼的工作的情况下(但却知道兰措什的工作并引用了),勒梅特重新推导出了弗里德曼方程。这篇文章的模型包含了宇宙学常数,以法语发表于一家不知名杂志《布鲁塞尔科学学会年鉴》。

在这篇论文中,勒梅特从理论上推导出:星系退行是宇宙膨胀导致的宇宙学效应,而且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正是2年后被哈勃所发现的"哈勃定律"。

为与观测相结合,他间接引用了斯里弗的星系速度以及哈勃1926年一篇论文中提供的星系的视星等(并将其转换为距离)。根据这两组数据,他计算出速度与距离的比例常数,大约是575或625。而哈勃2年后得到的比例是500,二者惊人地接近,以至于有宇宙学家对此惊叹不已。其实根本不需要惊讶,因为他们的数据来源几乎完全一样:速度数据几乎都由斯里弗测出,距离数据本质上都是哈勃先后给出的。勒梅特没有画出速度-距离关系图,但根据他搜集列举的数据,后人做出了下面这张图,从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相关性,虽然依旧有较大的弥散。

后人根据勒梅特列出的数据,得到的速度-距离关系图。(来源:Duerbeck, H. W., & Seitter, W. C. 2000, Acta Historica Astronomiae, 10, 120)

完成这篇论文后,勒梅特将其寄给爱丁顿,但爱丁顿没有在意。爱因斯坦的评价则是:数学不错,但物理上很糟糕。爱丁顿的冷漠与爱因斯坦的差评,深深地打击了勒梅特。

1928年,霍华德·罗伯逊(Howard Robertson,1903~1961)发表了一篇论文,也研究了德西特的宇宙。他同样推导出"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公式,然后比较斯里弗的红移数据与哈勃1926年的观测数据,得到空间曲率,将光速除以这个曲率半径值,可以轻易算出速度与距离的比例常数为463。

总结直到1928年时观测家与理论家对星系光谱红移的看法:斯里弗认为光谱红移表示星系在远离我们;德西特认为光谱红移是因为距离越远,时间越慢;弗里德曼不了解星云红移的观测结果,没有评论;勒梅特最激进,他认为光谱红移是因为空间自身在膨胀,导致星云远离,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罗伯逊也得到了速度与距离的比值的表达式。

因此,到1928年,宇宙膨胀及其规律已经被预言了。但此时却尚未被精确地验证,更不为绝大多数人所知。谁来验证勒梅特的理论?历史选择了哈勃和他的助手米尔顿·赫马森(Milton Humason,1891~1972)。

撰文/王善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系)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17年8期)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科学世界》杂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听说有人要给脱毛打“无痛“,你敢试吗?

最近我深刻意识到隔行如隔山以及医学是高深的科学。即使身在医院工作的人,也可能对医学常识无知到令人发指。

当一个没有医学背景并且不尊重专业的领导去管理医院的时候是一件无尽可怕的事情。


且听我说一说最近发生在我周围围绕着"麻醉"的荒唐故事。



某天,我收到了老板的微信,通知我要为局麻增加单独的知情同意书。于是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是否必要?如果必要,为何要单独的?不能放在麻醉同意书一起?是否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都需要?那抹个麻醉药膏要不要?……

然后懵逼的他被我问傻了,此事作罢。



医院请了一个很有经验的医院管理顾问来辅导工作。顾问说,你们的硬膜外麻醉应该也像全麻一样有相应的恢复监护,当然可以由麻醉科来决定相应的频率和标准。

于是我老板和他的狗腿子大笔一挥,所有麻醉都要复苏记录,包括局麻!



我的二十八线记者给我发来前方消息,医美科为提高高端客户的满意度,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决定增加"无痛"激光脱毛项目,术语叫"全麻下激光脱毛术"。



请盆友们不要惊讶,这些事情真的真实发生了。自诩脑洞大的我也编不出这样的故事。作为"专业"的医院管理者,这种对医疗的无知和无畏真是让我心生"敬畏",甚至让我开始怀疑人生。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分享了这些故事,发现大家普遍对麻醉心怀惊恐,也存在一些误区,因此今天我想来给大家扫个盲。


什么是麻醉?


Anesthesia(麻醉)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为没有感觉的,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麻醉能使人在无痛的过程中接受治疗或手术。


麻醉可以分为三类:


全身麻醉



全麻可用于大多数手术,全身麻醉通过静脉给药或/和吸入药物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全麻可以确保在手术过程中是睡着的。


局部麻醉


作用于需要实施手术或操作的部位,让局部麻木,例如在你拔牙或做皮肤手术时候。


区域麻醉



身体的部分被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脊柱外麻醉是区域麻醉最主要的两种形式。硬膜外麻醉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针在脊髓的水平下进行的,目前较常见的用于无痛分娩。


镇静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较轻,有催眠、镇静、抗焦虑、抗惊厥、放松肌肉的作用。接受镇静的人会觉得困倦、放松和健忘。相比全麻,这种方式不需要插管或用呼吸机来进行气道支持,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小。


麻醉的风险


有数据显示,人们对麻醉的恐惧甚至高于手术本身,有许多人害怕,一睡就醒不过来了。另外,尽管无痛分娩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接受,但仍有人认为,麻醉风险大,会影响到胎儿。




尽管麻醉通常都是安全的,但任何一个操作都有一定的风险。将手术相关死亡率(1:2860)与麻醉相关死亡率(1:185056)对比,麻醉的风险很大一部分还是取决于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

麻醉致死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会产生一些麻醉相关的反应和症状。



最常见的反应是恶心和呕吐,在大多数情况下,恶心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可以用药物来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手术前,医护人员会叮嘱要禁食水,是为了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呕吐导致的误吸,胃内容物进入气道,影响呼吸。


清醒时,体温降低会让你感到冷和颤抖,但在全麻期间,体温轻微的下降你也不会有感觉。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会关注你的体温,并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你的体温下降太多。


由于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对协调力和判断力有一定的影响。你可能连续几天都会感到昏昏欲睡、虚弱或疲惫、视力模糊、思维混乱。因此,术后24小时、特别是门诊手术后,都不应该开车、操作机器或做其他一些可能危及到自己或其他人的活动。


我见过不少大医精诚的人物,也见识了一些毁三观的医疗。医患关系发展到如今地步,是一个太复杂的事情,我有一些薄见,但还不足以为外人道。只希望这一点点对麻醉的解释,能让大家对麻醉有一点新的认识。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圆子医大脑

mp.weixin.qq.com/s?

参考资料:

1.hopkinsmedicine.org/how

2.en.wikipedia.org/wiki/A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Maxine是个圆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CS进化论:CSGO与CS1.6操作手感的区别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作者知乎专栏《电子玩乐

CS:GO作为CS1.6真正的接班人,两个游戏推出时间相隔了近10年的时间,所以CS:GO在继承了CS系列游戏模式、武器系统等精髓之外,也进行了很大的创新。这些创新包括更精美的画面与UI、更多的游戏模式、皮肤系统等等,但是最核心的调整还是游戏操作这部分(也即游戏数值设计)这部分。这也使得两个游戏操作方式、游戏套路方面有了不同,让我们来盘点一下CS:GO与CS1.6之间操作手感的区别。

一、人物的移动

CS:GO所使用的图像引擎从《半条命1》GoldSrc进化为了比较新版的Source引擎,物理引擎也改用了较新的Havok,所以对人物和物体的移动产生了很大的不同。CS1.6人物较容易产生加速,显得比较轻盈,kz、bhop等身法应用较为普遍,少部分情况下能产生很大的加速,或者跳出能严重增加优势的身法(例如管道跳、车底跳等),因此身法达人相对于不会kz的人优势很大,大家除了要练枪,也要花费大量时间练身法,一两百小时也许都不能让你掌握全部比赛图身法。

CS:GO取消窗口横梁后,不需要身法也可以快速进出了

而CS:GO在保留了身法系统(核心是加速和跳跃)的同时,同时也从两方面尽量减小身法的优势,让新手老手将精力集中于瞄准和投掷物,尽快上手。一方面是将人物移动设置的比较稳重,实战中能获得的加速较为有限(身法需要在128tick服务器)方面是地图设计中减小了对身法的需求。例如Dust2B区的小窗取消了横梁,nuke也不再需要跳横梁,train也不再能钻车底。

另外,Valve为了大家的健康,取消了小跳,让大家的左手小指不用再每天不停鬼畜上万次,要是再小跳下去,估计大家都要成九指神丐了,感谢V社爸爸。

之前论述到跳跃的部分,在"CS:GO比CS1.6跳跃简单或者说弱"这个命题上加了很多定语,因为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对于Kz玩家来说,CS:GO可玩性一点也没有打折扣。这方面言语很难表达到位,就以视频为例,在bkz_goldbhop这张1.6和CS:GO都有的跳跃图上,大家来看一下两个版本顶尖高手令人真·头晕目眩的跨时空对决,你会发现Kz在CS:GO还是那么有魅力。

CS1.6kz:

CS1.6kz视频LyNn on bkz_goldbhop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z0396r26eov.html

CSGOkz:

[CS-GO KZ] bkz_goldbhop-Linus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v0396kt7qvw.html

二、射击手感的改变

在1.6初期,全球玩家已经意识到扫射并不是武器的正确用法,点射才是王道,这主要是由于游戏设计而确定的。例如大家可能无法想象的一个事实是:AK有4中Spray Pattern(扫射图形,关于这部分知识参见专栏的另外一篇文章《CSGO深度教学2--弹道机制与控枪》),也就是当你开始泼水,你的子弹可能有四种方式漂移,而M4子弹向左上或右上上跳是不确定的。这让保持扫射来击杀中远距离的敌人变成不可控的事情。因此所有人都开始点射,要不连续单点,要不三发一组进行短点射,中远距泼水是业余行为。这严重与群众追求痛快突突突的愿望背道而驰,也限制了武器的潜能。

1.6武器散布小,但是不规律,易于上手,但是理论上不能全程可控。

而CS:GO进行了关键的调整,让每一种自动武器的Spray Pattern仅有一种,每次扫射子弹的移动轨迹只通过一个比较小的Inaccuracy(随机散布)来产生细微的不同,这使得玩家只要勤加修炼,扫射可以将30发子弹连续控制在一个极为密集的范围,这极大的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与观赏性。职业选手连续不停进行扫射刷屏的画面赏心悦目,Spray transfer(扫射中大幅移动准星射击其他目标)的控枪令人叹为观止。而普通玩家也能将枪械控制的比较好,事实上提高了整体的游戏水平,是笔者十分推崇的改变。

另外Hitbox,CSGO相对于1.6也有很大的改进,对子弹的命中有了很大的不同,具体详见:

CSGO深度教学1——Hitbox、伤害与护甲

CS:GO弹道虽然上跳的更高,但是是规律的

当然,平衡是CS系列最精良的传统,扫射变得规律之后,CS:GO并没有因此降低游戏难度,而是通过两个改变平衡掉了一些扫射的优势:第一个是虽然Spray Pattern是固定的,但是子弹上跳的范围相对CS1.6却大幅增加了;第二个是Inaccuracy在扫射中期开始逐渐递增直至一个比较大的水平。由于这两个因素存在,点射、短点射的打法并没有消亡,也有其优势。虽然首发精度等一些其他特性也有微微调整,但总体来说,CS:GO要玩到比较高的境界,扫射、点射都要熟练掌握,对瞄准技术的要求比1.6更为全面。因此说CS:GO可玩性不如CS1.6纯属无稽之谈,现今国外职业选手也都承认CS:GO是一款有深度的游戏,绝不弱于1.6。

三、枪械的选用

CS:GO虽然武器种类比1.6并多不了多少,但是实际有用好用的武器多了两倍不止。CS1.6手枪除了USP和Glock只有沙鹰好用,冲锋枪即使后期MP5都无人问津,鸟狙连狙作用鸡肋,霰弹枪也处于无用状态。

而CS:GO可以说,除了两把重机枪之外,其他枪械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传统之外的警喷、UMP-45等枪械不断被开发出来,新近SG553、AUG也被职业选手开发。而最关键的就是大大加强手枪和冲锋枪,让强起、eco大大加强了战斗力,极大增加了战术的丰富性,使得比赛的精彩程度和悬念成倍增长,可谓是CS:GO的神来之笔。

而手雷方面,不仅新增加了燃烧弹、诱饵弹,而且烟雾弹变成不可看穿,也使得玩家可以利用投掷物玩出千变万化的花样,也让决定游戏胜负的天平从枪法向枪法外的意识、投掷物等费瞄准技术倾斜。即使你的枪法做不到出类拔萃,只要意识出众,投掷物出色,一样能以出色辅助位带领队伍取得胜利。

关于枪械熟悉,以及传统的步枪之外的手枪和冲锋枪的情况,可以查看:

CSGO深度教学3——武器性能参数
CSGO深度教学4-手枪教学
CSGO深度教学5-微型冲锋枪(SMGs)教学 Kryp

四、走位的选取

CS:GO相比1.6,地图设置更复杂(例如Cbble)、更立体,地面上物体也更多,这使得掩体变多了。简单的说1.6更简洁。而视觉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拼抢、拼抢、拼抢。CS:GO中增多的掩体,大大增强游戏性,也对大家的选位、走位给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Dust2 A大的车位、Cbble的树位,都是可玩性很高的位置,这在CS1.6那样简单的地图设计上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cbble地图设置从一马平川到错落有致

事实上,CS1.6地图虽然经典,基本结构被继承到CS:GO,但是CS:GO的地图设计要精妙得多。举个简单的例子,Mirage中路CT窗口Valve为玩家设计了一个小板凳,你闪出狙击时,可选择站在地面或者板凳上,而1.6只有地面可站,更容易被针对。就是由于这些无数小细节,让玩家的选位走位更变化无端,使得游戏乐趣增加的同时,竞技性也增强不少。

总而言之,上面是笔者认为CS1.6和CS:GO主要的操作和手感差异,其实区别还有很多,不一一一赘述。1.6虽然经典,但是CS:GO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青出于蓝 ,还是一款毫不逊色的游戏。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ryp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毕业租房时有过什么神操作?

租房没有神操作,只有基本功。


记得看灌篮高手的时候,安西教练要求樱木十天练习了两万个投篮。这才有了最后对战山王工业的时候樱木的2分中投绝杀。

作者的这个情节安排的很好,"天才"樱木最后的绝杀不是一个天才的灌篮,而是一个基本功的蓝领中投——生活中的神操作太少,真正能产生影响的还是基本功。


刚毕业的学生可能租房经验不多,那我从自己的经验讲一些基本的建议吧:

1. 要明确自己的租房客观要求

租房要求越精确越好,并且不要只是随心随缘,要考虑实际的情况

a. 如果你还没有确定最终的工作地点,那么短租数个月可能更加合适,一点签了长期合同后找到的工作远了点那你就落入赔押金还是上班远的两难了。短租虽然比长租贵,但是上班远也是有机会成本的。

b. 整租还是合租,都是合理的租房方式,关键是看你的具体需求。很多人可能觉得和朋友合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建议考虑和朋友合租前想一想,有没有和这个朋友一起旅行过。旅行是检验两个人生活是否合拍的一个最好方式,而能够合拍是合租的底线。


2. 要找一个能被问责的"中间人"

其它回答里很多人说不要找中介,大概都是被坏中介坑过。当然,简单的说不要找中介,是不靠谱的,但这不代表我让你找中介,而是要你找一个未来一旦发生租赁纠纷,至少要有个能够帮你兜底的"中间人"。

我记得我在英国租房的时候,除了中介,还有一个负责"验房"的人,而我的房东也有一个负责"验房"的人。在我还没到英国前,这两个人一起去房子里面检查房子状况,并且给我发来了几十页的验房报告,细到每一个刮痕每一处油污都拍照留档了。

而我退房的时候,这两位又来验房。按理说我当时是不需要在场的,但是出于好奇,我还是去验房现场看了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我在居住期间有一次开门用力过猛,把链条锁拉坏了。确实也是我的责任,我原本是准备赔这部分的维修费用的。

但是在验房现场,我还没提这茬,两位验房人就这个问题讨论了起来。代表我的那位验房人,非常坚持"链条锁就是防止破门而入的,这么容易被拉坏肯定是质量问题,维修应该房东承担"这个点,最后真的就没有让我赔这笔钱

当然,在国内契约精神还欠缺的情况下,这种操作是不太现实的。但是你在租房的时候还是要有一个能够被问责的"中间人"。这个人可以是一个负责的好中介,可以是帮你介绍房源的负责的朋友,也可以是在乎名声并且平等对待租房双方(甚至偏向租客)的租房平台。

也许你找不到一个好的中介,但是至少你可以找到一个在乎名声的租房平台——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这可能就是一个"中间人"的无奈选择吧。


3. 看房至少看1+1次,条件允许,看1+2次。

第一次是远程看,通常就是通过租房平台看。租房平台放出来的照片,通常是出租房精心拍摄和挑选过的,基本上这就是你能看到的屋子最整洁的情况了,这是给自己打好一个期望值——这间房子的上限在这里,你是否要继续租。

第二次和第三次看,都是现场看。

第二次看我推荐晚上看。对于年轻人来说,房子主要还是晚上睡觉休息的地方,那么一个房子安静安静,能不能提供最好的休息环境,晚上去看是最合适的。

第三次看尽量挑选下雨天去看。房子的很多问题可以在看房前被房东/中介掩饰,唯独房子在下雨天是否漏水、是否屋内溅水、周围区域的下水道是否会堵,这些事情是藏不住的——而你租房最糟心的事情,通常都发生在下雨天。



4. 剩下就是一些小技巧

如果有长期并关系稳定情侣,并且双方上班都方便的话,我是建议情侣合租的。一是省钱,二是同居能够快速检验双方是否合拍,不合适就快分,不分留着看世界杯啊?


现在各种互联网租房平台很多,这些重视用户体验的平台,通常会靠着自己收集的大数据给很多历史数据。有一些会通过技术手段来确定房东的信用度等等。

比如在贝壳租房上面,会给出月付、季付、半年付、年付等不同付款方式的价格。还有类似房屋的历史租赁价格数据。一定要长一些心眼——数字差的太大,不管是贵还是太便宜,通常都有蹊跷



还有就是要抠细节,租房信息通常会提供一些细节信息,如果看房时候问出来的信息和租房信息的细节不符,那么可能是房东记错了,但更可能是房东不诚实



还有一些没有在租房平台给出的细节信息,比如宽带入户情况、管理费负担问题、停车位状况、合同是否签署正规的租赁合同等,都要一一问清楚。


最基本的原则是:一个诚实的房东不会对你掩盖房屋的问题,如果你感觉到了任何掩盖的感觉,那一定要提稿警惕。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谢熊猫君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8 个回答,查看全部。

6. 小科普er~你想要控制相互作用吗?弱测量,你值得拥有!Weak measurement in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第六章 光和物质相互作用中弱测量(Weak measurement in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Yiming Pan (枫林白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弱测量,我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了很多结果和想法啦。然而弱测量和弱值到底是什么,至今却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是好事儿但也是坏事儿。弱值和零作用测量等概念的诡异之处,任谁就算多年物理科班训练,接受起来都会别扭。这些弱测量中诡异之处,其实也是来源于量子力学本身的诡异。介绍完Aharonov和Vaidman的主要工作后,也就只剩下Berry的superoscillation(超振荡)了,然后这个专栏就可以大致完结了,而我自己的写作热情也差不多耗尽了。只是superoscillation需要一点偏复杂的数学,而且后面的讨论会越来越要求数学功底,因此对于follow这个专栏的小部分读者来说便会有些艰难。但我相信大部分读者数学功底应该是极好的,因此能经受得起'被虐'的!


我常想,我们发展一个理论去认识世界,然后同时也利用这个理论来改变世界:这是一种基于模型的实在论,也是科学大行其道的缘由。弱测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到量子力学的诡异之处,那它能否帮我们主动改变量子力学中的物理过程呢?这个问题的价值是希望把弱测量理论'润物细无声'般地应用到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中,也希望能启发读者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运用弱值和弱测量。


经典力学思辨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却很难;而量子力学思辨起来困难,真操作起来却很好用。弱测量也是如此傲娇,如果能主动加以利用的话,对于各种物理中相互作用过程调控将会大发光彩!我们就以光和物质的电磁作用(light-matter interaction)为例来讨论,电子显微镜中激光诱导电子束散射过程,如图1所示。

图:在电子显微镜(TEM)的样品上,发生的激光和电子束之间的光和物质相互作用以及弱测量调控。这张图非常详细而综合地把弱测量的pre-selection, post-selection以及electron-photon coupling引入到电镜和激光的实验研究中去了。其中通过合适的预选择和后选择,我们就有可能干预发生在样品上的相互作用。

接下来,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图1中这套牛逼哄哄的装备,它是目前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啦(cutting-edge)。首先,它源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现实,如果仔细观察这个套设备的话,其实各个部件都非常的平庸,并没有多么的尖端。激光技术(Laser)和电子束(TEM)测量都是非常成熟且应用广泛的,但由于独立发展导致技术壁垒的产生。这个壁垒就是如何在电子束真空管中引入激光光场来实现激光强场诱导下的电子束-样品场的耦合过程,这就要求把真空管从中间打开放一根光纤把激光光场导入进去。一台电子显微镜的造价300万到3000万不等,通常实验上购置一台光电子显微镜(photoemission TEM)都当做宝贝来使用,岂敢拿来拆卸和组装!

然而,实际上却是越来越多的实验组在探索这种用强光场(Laser)和单电子脉冲来研究更加前沿的Attosecond科学问题啦,其中的核心思想是"用激光来调控电子,反之用电子来激发新光场"。在此我提供一些德国的小组供大家参考:Claus Ropers; Peter Baum; Peter Hommelhoff; Carbone; SLAC等。我自己是做理论的,对技术细节是一知半解,也在学习中,就不多发表评论啦。

现在我们来看看,理论上的设计意义何在?设计光子晶体来加速电子是其中一种方式。

就算如此,实际情况,弱测量在'Laser+TEM的组合'依然是很难实现。预选择不容易,后选择也不容易。而且弱测量的相互作用如何激发起来也是一个非常难办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乐见其成。现在我们不妨假设,技术层面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单电子发射以及单电子的测量。利用这样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预选择和后选择电子的量子态,那么在电子经过样品附近发生相互作用时,它的耦合方式可以一般性地表示为 \mathcal{L}=-\gamma J\cdot \varphi ,其中J是电子电流算子。因为弱测量的要求,我们假设 \gamma 很小,同时电流算子由于pre selection and post selection的存在,可以替换成weak value of current operator. The step is the key point.

\mathcal{L}_w=-\gamma J_w\cdot \varphi

其中,弱值电流(weak-valued current)定义为 J_w=\frac{\langle f|J|i\rangle}{\langle f|i\rangle},这儿弱值电流通过对相互作用后被散射的电子束后选择来调控。我们获得的弱值相互作用项具体非常复杂和丰富的数学结构,因为这个电子是后选择出来的,其实是弱值的一种。通常物理上的测量过程,是先准备一个系统初态(量子态,经典态或者是统计混合态等),然后让它演化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引入相互作用,初态演化到末态被测量仪器通过系统坍缩的方法测量出来。因此大致可简化成三个过程是: preparation; evolution; measurment.

但是弱测量过程要复杂一点,这个的测量过程被当做后选择(post-selection)来处理了。同时我们把测量的过程放在了样品(近场 \varphi )上了。可以通过调节预选择和后选择的内积来聚焦和放大电流的弱值信号,而这些弱值信号将参与样品的这儿有很多可理论和实验操作的地方。

但是这个发展却也在稳步推进中。

  • 在量子力学中散射过程是一个初值问题(初态+相互作用--->末态),但是在弱测量理论中很抱歉它不是,相反地,散射过程却是一个边值问题(初态+末态--->'弱值'型相互作用)
  • 这个思路跟路径积分过程是一致的,从初态到末态所有可能的路径对系统演化算子的加权平均,经典路径贡献最大。然后在弱测量的意义下,我们通过后选择筛选出想要关心的那条路径来,把经典路径的影响过滤掉。
  • 当然这并不是容易的,第一点如何测量样品场就是个问题,如果你用电学的办法测,就会遇到电子束导电问题。或者用光学探测器的发光行为来看,那么问题是如何把背景激光的散射给有效地分离出来。第二点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弱测量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反常的弱值其实是人为后选择出来的。真实的过程其实都发生了,只是那些不满意后选择要求的结果被放弃掉了罢了。
  • 把时间上的演化过程,当作一个边值问题,这便是所有矛盾的关键所在。通过后选择来操作相互作用过程,也不过就是和时间玩了一个小把戏。但这个小把戏如果真的能在图一中实验系统中实现了,那我们的确实能看到更多量子力学的细节。

我实在是忙不过来了啦,只能把想法零散的记录下来,不能详细分析。实际上,那么多的文章要写,那么多的书还要读。。。弱测量的基本知识,想来我也尽量介绍过了,剩下来的是关于M. Berry在superoscillation和super weak value方面的工作,需要一点较难的数学描述,我就留到暑假之后来更新吧,那时大概我已经去Weizmann了吧。

(第一稿 10-June-2018)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Yiming Pan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你看好哪支球队夺冠?

C组大家都看好法国,前段时间一场活动中还和皮耶罗聊到过,他说没有意大利的世界杯,他挺看好法国,但我想看秘鲁的比赛,希望他们多挺几场,古印加人可以创造天空之城马丘比丘的神迹,他们还有什么做不到,如果你们用万里长城来diss back我也无法反驳。


E组巴西不必说,热门。2014年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世界杯,所以1:7的米内罗惨案印象深刻,今年很多人都跟我说看巴西有冠军相,但作为一个新球迷的我可能不是特别能理解。想看看哥斯达黎加的比赛,哥国人见面问候会说pure vida,翻译成中文叫"纯净的生活",当地朋友给我说,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喜欢安逸闲适,这句台词有点耳熟啊,让我想到了我大四川人民的生活常态。亲近自然且纯净地生活着这是哥国人的态度,去年我在那里的热带雨林骑马旅行,一手缰绳一手矿泉水,有一种江湖中人快意恩仇的感觉,所以我想哥斯达黎加队或许会"走,咱喂饱战马磨快武器破釜沉舟大干几场,然后就回国享乐吧!"


F组的德国是大热,虽然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杯还没有冠军卫冕。这组我还会关注墨西哥,墨西哥人尊重亡灵文化,可以载歌载舞庆祝"亡灵节"的民族,得多乐观,心得多大。


大考前普通人都会紧张以致影响分数,越放松的说不定越有好发挥,所以天性乐观的墨西哥人或许就是那个"比赛型选手"?等着看吧!

以上…

都是瞎说的。

我可不敢说看好哪支队,毕竟,方到别人就不太好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刘语熙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12 个回答,查看全部。

修建地铁站时一定要拆除地面上的建筑吗?

不请自来,毕业论文是用FLAC做的浅埋暗挖下穿建筑群区地铁隧道的安全风险和对策研究,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好的了解。

简要说来,如果建筑比较重要,或者,拆除成本比明挖法高,是可以不需要拆建筑直接挖隧道的。

第一个是地铁隧道开挖方法,前面有答主说了明挖法和暗挖法,有些内容在此我就不多赘述了。但是暗挖法我感觉好像答得不是很清楚完善。

一、明挖法与暗挖法简介

通常来说,明挖法一般是适用于埋深浅的隧道,在地面挖出大坑,必须考虑对交通和地面生活的影响,权衡利弊做出选择,通常明挖法的好处是安全,比直接在地下打洞相比,它不会遇到地下开挖导致的在掘进中冒顶渗水坍塌等不可知的危险,而且明挖法对于隧道工艺等要求不是很高,最初我国的第一条地铁,就是明挖法开挖。它的风险就只是来自于基坑开挖的坍塌风险,这个很好克服,一般对于地质条件不复杂,交通情况影响不大的环境,比较适合明挖法。

第二种暗挖法,暗挖法也有两种,一种是高度机械化的盾构机一气呵成打洞;另一种类似于矿山隧道,钻爆法施工,靠人工钻进爆破。盾构机施工比较简单,就是成本很高,盾构机很贵,它适用于那种埋深很深的地下隧道的开挖,例如一些埋深在江底以下的过江隧道,以及城市的一些复杂地区,盾构机的好处在于施工很快,而且方便快捷切安全,但是会受一些复杂地质条件的制约,包括地面情况的制约。

我当时做的研究是以东部某沿海城市的地铁线路下穿城市建筑群区的情况,当时地面有文物建筑,有商业大厦,有银行,对施工要求比较高,埋深不太深,但是又不能采取明挖法对地面交通和环境造成影响,所以确定的施工方案是浅埋暗挖。浅埋暗挖源于"新奥法",在我国得到发展成为了浅埋暗挖法,它比较强调的是事前超前支护和事后的支护维护。

二、浅埋暗挖下穿建筑区风险问题

东部沿海城市包括长江沿线大城市都有一个特点,地质条件像"水豆腐",土层含水很多,土质很软,所以在这种地下挖隧道,就像是在稀泥巴里打洞,非常容易坍塌,而且由于含水多,一不小心如果打到含水层,可能导致隧道透水,而且地表的沉降不好控制。而且地表土层的情况变化大,加上该工程项目的周围环境要求,所以这种情况不适合盾构施工。


不过,这些都能够被工程技术人员解决。

综合考虑,人工钻爆的浅埋暗挖法控制度高,适用于这种埋深浅、工程要求高的情况。

当时我们针对该地铁工程的其中一个关键区域做了一个二维截面的地下环境仿真模拟,主要是看地面的沉降情况如何、隧道的变化形势如何,从而确定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点,进而给出预警监测方案。

FLAC是一款很好的岩土工程专业的软件,对于相关的工程分析是很好的工具,通过写代码完成地层环境建模,然后模拟隧道开挖,可以看出地层环境的种种变化情况。先模拟直接开挖,没有支护时的情况。



这是地层的位移,可以看出隧道开挖一段时间后整个隧道周边土体的位移变化了。尤其可以发现隧道顶部向下的位移很大,所以这个坍塌风险非常明显。


此外还有应力分布情况等等,就不一一上图了。

总之大概意思就是,通过这个数值模拟,找出风险点,然后这个软件还可以模拟出注浆以及加了支护之后的情况。

超前注浆和支护是为了改变隧道周围土层的性质,配好的浆液就像强力胶水,注入周围土层,使土层变成坚固的整体,有时还会加装止水帷幕,防止渗水,这样使隧道周围土层不发生明显位移。因为土层位移的原因不外乎是地下水流失了,所以地面承压的水少了,地表就塌陷了,要么就是地下土体挖掉了,所以土体就缓慢下陷了,通过注浆和支护及止水,可以有效减少这种情况。

但是,依然还不够,我们对于地铁隧道建设的要求远远不止这些,北京地铁网络曾经有一个两个隧道上下交错的案例,为了安全,当时要求的沉降误差不超过几个毫米。

同样,下穿建筑区必须考虑建筑物的安全,多大的沉降是建筑所允许的?哪些区域的沉降对建筑是致命的?对建筑的安全情况有一套安全评价的方法,确定好安全值后,必须定好监测点,布好传感器,确定好对建筑的实时监测沉降情况。然后就可以开始了。

先超前注浆巩固土体,再边挖边支护,包括二次支护及衬砌,边挖边监测,如果发现沉降值接近安全值或者超过了,会有应急反应措施,例如灌浆注浆,从而把沉降的部分填回去。找到导致沉降的具体原因,也就是水的因素和土的因素。通常水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具体工程中针对地下承压水的处理也不一样,有的从环境角度考虑,把含水层封住,用自然的方式保证土体不下陷,一种是把地下水放干,让土体陷下去,自己稳定以后再开挖,要么是放干水再注浆进去回填。总之具体还需要技术人员的发挥创造。

最后,在一直不断的监测下,保证各项参数始终安全,隧道完工,再做最后的隧道表面的一些平整或支护,一个下穿建筑群的这样就结束了。建筑没有受大的影响或破坏,始终安全,地下隧道也就成功贯通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不识当年段将军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有什么样的呼应?
北京「 大栅栏更新计划 」到底是在做些什么 ?

跑鞋重量与速度相对论:跑鞋真的越轻,跑的越快吗?

你是对的!一本正经的科学研究成果证实了你的猜测。

在国际田径联合会承认的记录里,最早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是由美国人约翰尼·哈耶斯在1908年奥运会上创造的,时间是2小时55分18秒。

之所以没有更早的记录,是因为在1908年奥运会上,马拉松的距离才被改成了26.2英里,以便运动员们能够经过英国皇室的包厢,之后这个距离也固定了下来,成为了现代马拉松的标准距离。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男子马拉松的世界记录从接近三小时一路提升到了2小时2分57秒,最新的这个记录是由肯尼亚选手基梅托在2014年的柏林马拉松上创造的。

(理工马拉松上创造的世界纪录)

除了运动员和普通大众在过去百年间不断提升的身体素质,科学家们也为"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操碎了心,更科学的训练方式、更健康的饮食以及更先进的装备一起将人类在马拉松的赛道上越推越快。目前已经有科学家团队在研究如何让人类在2小时内跑完马拉松。这个团队的方法略激进,也有很多争议,不过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今天要说的,是普通跑者也能从中直接受益的研究。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科学家们联合耐克公司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跑步效率(Running Economy)和跑步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首先解释一下跑步效率这个概念。生理学家通常用三个指标来预测长距离跑步的水平:最大耗氧量、乳酸阈值和跑步效率。跑步效率通常指的是在特定速度下(非最大速度)、每分钟每公斤体重消耗的氧气量(毫升)。随着速度提升,耗氧量和新陈代谢率都会提升。因此从理论上讲,跑步效率的提高(降低耗氧量)能让跑者在同样的付出下跑出更快的速度,提升了成绩。

在科罗拉多大学和耐克合作的这项研究中,为了量化跑步效率的变化,联合团队引入的变量是耐克公司的专长:控制跑鞋的重量。科学家们试图通过改变跑鞋重量来调整被测试人员的跑步效率,再和跑步成绩建立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量化的数据来对跑步成绩进行预测。

确定了变量,就要确保余下的条件尽可能的相似,排除干扰。针对这项研究,团队选取了18名精壮汉子。有多么精壮呢?18名汉子年龄在20-27之间,体重60-70公斤,身高170-180厘米,关键是他们跑5千米的时间都在20分钟以下,果然精壮!

参加测试的汉子们都会穿同款的NIKE ZOOM STREAK 5 径赛鞋,一双不做改动,作为控制组,另外两双则分别增加了100克和300克的重量,而且重量的分布也经过了研究,不会影响穿着感受。

而且科学家们需要操心的还不止这个,他们还没有告诉汉子们真正的实验目的,因为担心他们知道真相后会区别对待不同重量的鞋子。就连测试时候的鞋子也是科学家们亲自去伺候汉子们穿上的哟(啊,我也想找一帮博士硕士给我穿鞋),而且为了让专人穿鞋这个行为显得合理,科学家们还做了一个假的小仪器放在鞋子上,告(恐)诉(吓)汉子们仪器很精密很贵,所以需要我们来替你们穿鞋哟。

(左侧为控制组,鞋重无变化;右侧为增加了300克重量的跑鞋,你分得清么?)

汉子们一共参加了五次测试,每次测试前的一天都要求规律饮食、充分休息,尽量保证这五天都过得尽可能的相同。五次测试里,三双不同重量的鞋子被随机分配给跑者,测试的内容既有跑步机,也有室内田径跑道,为了确保了汉子们发挥了正常水平,还做了最大耗氧量测试,来反推正式测试时他们的水平是否正常(不需要明白啦,只要知道科学家们非常严谨就对了,嗯)。

然后科学家们对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了分析,具体过程就不详细解释了,总之就是很科学啦,当然普通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些过程和巴啦啦小魔仙释放巴啦啦能量一样让人费解。

(跑鞋重量与新陈代谢速率的关系)

(不同重量的跑鞋在3000米测试中的时间变化)

(跑鞋重量与3000米测试完成时间的对照关系)

最后得出的量化数据证实了科学家们的猜测,在特定速度下,鞋子重量每增加100克,新陈代谢率会提升1.11%。同样,鞋子重量每增加100克,跑完3000米的时间就会增加0.78%。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鞋子越重,饿得越快;鞋子越轻,跑得越快哟(恳请联合团队不要杀我)。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不需要找18个精壮汉子,自己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但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并不是证实常识,而是尽可能地突破人类认知的极限。对于我们普通跑者,跑10公里的时间减少1%并没有太大意义,但对于博尔特来说,0.1%的进步也是意义非凡。

(图文无关,仅仅想要插个图)

正如联合团队做出的推测,2014年基梅托的柏林马拉松世界纪录是穿着230克重的鞋子跑出来的,如果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把这230克重量去掉,他则可以用整两小时跑完全程。这当然只是假设,就好像高中物理的习题都要放到真空环境里去解答一样,尤其考虑到鞋子的重量和提供的缓冲都对运动员有影响,两者往往还不能兼得。

除了这里介绍的这个实验,也有同样方向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让我们期待当研究的数量足够多,得到的数据足够充分,也许真的就能转化成实际的技术和产品,让专业运动员,乃至普通跑者,能跑得更快更舒服吧。

对于普通跑者,这个研究还可以给你几个有用的建议。想要减重减脂的跑者,与其磨磨蹭蹭跑一小时,不如提高速度或者增加负重,提高新陈代谢率,燃烧更多热量,还不用跑那么长时间。

对于想提高成绩的跑者,轻装上阵总是没错的,但也不要忽略跑鞋的保护作用,体重大或者跑姿不正的跑者,在选择轻量跑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主题来自:美国运动医学院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爱燃烧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宁德时代:“戴着枷锁”IPO

6月11日,继富士康之后,A股投资者又迎来一家"独角兽"——宁德时代(300750.SZ)登陆创业板,开盘即涨44%,市值达到786.4亿元。

这家崛起于福建省宁德市的民营企业,还以54.62亿元的募资额,创下2009年创业板正式设立以来最大的一桩IPO。

2011年12月,宁德时代取得宁德市蕉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时,注册资本金只有100万元。

站上中国新能源汽车风口,并在市场、政策、技术的多重催化之下,宁德时代仅用6年半时间,即超越比亚迪、松下、三星等国内外对手,变身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的动力电池系统供应商。

优势转瞬即枷锁,因为"风总有一天会停下来",国家补贴政策不断退坡,而全球动力电池技术又在加速迭代。所以,宁德时代亟需尽快IPO,募资金、将负债、扩产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提升技术护城河。

唯有如此,快速被国家政策和高额补贴催肥的大象,方可轻盈起舞。


不让独角兽一飞冲天

5月30日中午,福建省宁德市东桥工业区,宁德时代(300750.SZ)湖西工厂1号门岗前,三五成群的供应商们正在办理入厂手续。

宁德时代总部

他们先使用门岗处的封膜机,密封完自己的手机、电脑、U盘等电子设备,然后递上身份证明,从保安人员那里换取临时门禁卡,进入戒备森严的厂区。

门岗处的公告还显示,宁德时代对"外来者尾随他人进入车间"、"手机拍摄厂区商业机密"等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一旦触犯会给予两千到一万元不等的罚款。

就在前一天,这家低调的独角兽公司正式获得证监会的IPO核准,拟发行的股份数和股比均无变化,但获批的募资相比此前申请的131.2亿元,缩水近6成,只剩54.62亿元。

如是计算,宁德时代的估值水平从预期的1312亿元,缩水至546.2亿元的IPO估值,相当于最后一轮PRE-IPO融资时的65%。

2017年3月,鸿海旗下子公司以10亿元投资获得1.19%的股份,宁德时代对应估值约840亿元。

"本次募集资金规模是根据发行股票数量和预计发行价格确定的,小于公司之前2018年3月12日预披露的拟募集资金总额,但符合监管机构的规定。"宁德时代保荐代表人郭瑛英对此回应。

2014年6月新股发行改革之后,动辄80倍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变成历史,此后23倍市盈率是一道新股发行时的隐形政策红线。宁德时代并未例外,其每股发行价25.14元,对应市盈率22.99倍,俨然是政策红线下的最大额度。

"宁德时代是按照2019年的定价水平申请IPO的,它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快过会。"一位资深保荐代表人对腾讯《棱镜》表示,宁德时代盘子太大,参与询价的公募机构比较冷静,IPO估值水平是多轮询价的结果。

宁德时代发行后总部本21.7亿股。按照证监会《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二款显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采用询价方式的,发行后总股本超过4亿股的,网下初始发行比例不低于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70%。其中,应当安排不低于本次网下发行股票数量的 40% 优先向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和养老金配售。"

"可以给独角兽开通快速过会的绿色通道,但不能让独角兽一下就上天了,"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表示,从监管部门的角度考虑,放纵其估值冲动,等于扼杀其后续发展空间,"上市后,宁德时代在业绩稳定、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同样可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完成后续融资。"


降价清洗行业对手

即便募资与估值大幅腰斩,但此次IPO还是给宁德时代换来53.52亿元现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宁德时代希望通过这笔资金,继续扩张产能。

宁德时代IPO募资53.52亿元当中,33.52亿元投入到湖西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中泰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12GWh,不仅占据着中国市场近30%份额,还在当年跃升至全球市场中销量第一。

一位接近宁德时代人士告诉腾讯《棱镜》,"自2017年开始,能感觉到业务扩张太猛,工作强度明显提升一个档次,每天工作24小时,还是有干不完的活儿。"

宁德时代在招股意见书中写道,产能不足是"公司的竞争劣势之一","随着公司现有客户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不断扩大以及不断开拓新的客户,目前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

按照工信部等三部委2017年4月出台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在这一时代红利的助攻之下,越来越多的资本杀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此前凭借河南宇通等前5大订单客户旱涝保收的宁德时代,仅在2017年一年,即新增客户119个,包括蔚来汽车、威马汽车等互联网造车品牌投怀送抱。

宁德时代的销量持续攀升。中泰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该公司出货量2.2GWh,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由30%提升至50%。

不仅如此,"宁德时代已经打开了国外乘用车市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王尔德告诉腾讯《棱镜》,该公司已经进入了宝马、大众、日产等(非国内合资品牌)的国际一流乘用车企的动力电池供货体系,其中宁德时代与宝马这样的客户,通常会联合投资、研发定制化的生产线。宁德时代与海外战略客户的电池合作项目已经排到了2025年。

扩张产能是宁德时代此次IPO募资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其中33.52亿元将投入到湖西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当中,该项目将建成24条生产线,预计6年后产能达到24GWh的动力电池产能。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江苏溧阳生产基地的产能扩张正在进行,有望在2022年形成10GWh的产能。

依据宁德时代CEO黄世霖的对外口径,预计到2020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能会达到50GWh。以每辆车带电量80KWh估算,仅宁德时代一家,即可供应6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需求。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这样一个强者逾强,弱者逾弱的竞争格局当中,宁德时代抢占市场份额的策略之一,即降价清洗行业对手。例如,该公司2017年动力电池系统的销售均价为1.41元/Wh,同比下降31.59%,降价幅度系近3年之最。

"我们的售价现在仍高于同行业8到10个百分点。如果继续打价格战,还有降价空间。"前述接近宁德时代人士表示,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之下,宁德时代在国内基本稳住阵脚,"接下来我们的战场是全球市场,对手将是LG、三星、松下这些日韩电池巨头。"


大象也可能倒下

宁德时代之所以走出国门,与全球对手竞争,这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环境的瞬息万变关系莫大。

宁德时代成立的201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8000多辆,而到2014年上涨至7.5万辆。2015年,LG、三星、三星等日韩企业瞄准机会,携带成熟的三元电池技术进军中国市场。

在国内自主品牌三元电池出厂价普遍在2.5-3元/wh的时候,上述日韩企业祭出1元/wh的价格,亏本出货,迅速获得奇瑞、吉利、长安、上汽等主流乘用车企的订单。

在宁德时代湖西工厂,入厂者正在按要求密封手机

2016年,国家工信部发布动力电池企业"白名单",将上述日韩企业挡在补贴门外,国内整车厂家迅速理解政策方向,与他们终止采购协议。而宁德时代,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尽管成立仅6年半时间,但宁德时代核心创始人曾毓群、黄世霖等此前在ATL工作多年,后者是一个日资公司,手机电池销量全球第一。

"2010年前后,曾、黄带领团队离开ATL,创办宁德时代,简称CATL。宁德时代在注册资本层面,完全中国化,是一家民族智能制造品牌。这符合国家支持本土电池厂商发展的政策。"一位资深动力电池研究人士告诉腾讯《棱镜》,相对比亚迪等国内公司一直坚持高举磷酸铁锂(用于电动商用车电池系统)大旗,宁德时代在技术上坚持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用于电动乘用车电池系统)技术并举。

三元电池重量轻、能量密度大,系国际主流技术趋势。在日韩电池企业的三元电池被挡在国门之外,宁德时代凭借在国家政策壁垒下的半个领先身位,迅速崛起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动力电池企业。

不过,最迟在2020年,中国政府会放开对国内电池市场的保护。宁德时代届时将再次面临日韩电池企业的正面竞争。

"产能和技术是宁德时代的两大护城河,其中技术的壁垒效应更关键。宁德时代凭借在三元电池上的暂时技术领先,快速长成大象级企业,但它不是一头足够健壮的大象。"新能源物流车容大智造创始人王祖光告诉腾讯《棱镜》,目前全球各大高校化学系都在研究动力电池的化学配方,"比如,一旦电池技术出现重大性能变革,新的大象马上崛起,旧的大象可能倒下。"

因此,宁德时代网上路演期间,副董事长潘健在回应公司未来三年发展计划时,重点强调继续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以保证公司技术和成本行业领先。"在国际业务上,公司也已展开布局,争取未来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均能领先竞争对手,从而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

这种对技术的危机感,直接投射在宁德时代的研发投入上。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4.93%、7.27%、8.02%,累计达到29.65亿元。

而在宁德时代此次IPO募资当中,33.52亿元用于产能扩张,剩余20亿元全部投入到"动力及储能电池研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2亿元,其中研发人员费用19.87亿元,占总投资金额的 47.3%。

除了技术,对宁德时代来说,产能扩张完成后市场能否保持目前的增速,从数据来看也并不乐观。

根据宁德时代的招股书,2017年其锂离子电池产能利用率为75.54%。而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96.92%、92.37%,这意味着产能利用率下滑幅度达到了20个百分点。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底,国内动力电池总产能达到135GWh,有效产能110GWh,而全年动力电池出货量仅为36.2GWh,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40%。未来两年,一线电池厂商仍有新增产能投放,预计2018年、2020年动力电池总产能将分别达到206GWh、285GWh,同期动力电池需求量分别为47GWh、97GWh。

这无疑反映出动力电池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现实。


现金流隐忧

在宁德时代高速扩张产能之际,宁德时代毛利率同在下滑,已经由2016年的43.70%跌至2017年的36.29%。

根据最新披露的2018年一季报显示,该公司营收继续大幅增长255%,从14.54亿元增至37.12亿元,不过毛利率进一步下滑,从去年同期的37.76%下滑至32.77%,甚至低于2017年全年的36.29%。

2017 年,受动力电池产能快速提升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影响,动力电池系统售价降幅增大,导致该公司毛利率下降。

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崛起的关键。近些年,补贴政策持续退坡。例如,一辆10米以上的快充类纯电动客车,在2016年时能获得46万元的补贴,到了2017年,补贴削减为20万元,再到2018年,补贴只剩下13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整车企业一般会施压下游电池厂家,要求其承担一定的成本。与此同时,宁德时代还受到上游钴等原材料涨价的影响,比如在2017年,钴家翻倍上涨。"一家动力电池企业中层告诉腾讯《棱镜》,宁德时代现在饱受内外夹击,毛利率难免下降。

补贴政策退坡同时,2016年年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继续调整,新增"要求非个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申请补贴,累计行驶里程须达到3万公里(作业类专用车除外)"的规定。2018年2月补贴政策再次调整,将运营里程要求降至2万公里。

以两万公里计算,电动客车需要跑完一年左右的时间;乘用车因为多在市区跑,一般至少需要两年。

"举例来说,2017年1月,河南宇通售出一辆电动客车,最快2018年3月才能统计完运营里程上报工信部。如果材料提交不完整,拖到6月上报完成。这样一来,补贴回款周期至少在一年半以上。考虑车企现金流紧张,电池企业的订单回款周期同样会拉长到一年甚至更久。"上述动力电池企业中层透露。

宁德时代并不例外。该公司招股意向书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末、2016 年末和 2017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 23.97亿元、73.22亿元 万元和 69.38亿元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05%、49.22%和 34.70%。

"虽然期末应收账款的账龄主要集中在 1 年以内,但由于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较高,如不能及时收回 或发生坏账,将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宁德时代在招股意向书中如是提示风险。

这一风险在另一家电池生产企业坚瑞沃能(300116.SZ)身上已经应验。该公司声称"受国家政策补贴调整、应收账款回款较慢、资金链紧张等因素影响",先于4月1日公告称19.98亿元债务逾期,后又在四月底发布2017年财报,惊现"业绩大变脸",从业绩快报的利润7.13亿元变成正式财报中的-36.37亿元。

宁德时代2018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其现金流状况不容乐观,经营活动现金流从去年同期的净流入19.37亿大幅下滑至净流出32.69亿元。在此情况下,该公司亟需通过IPO募集的53.52亿元,补充公司现金流,降低资产负债率。

腾讯《棱镜》注意到,宁德时代近年来一直在去杠杆,负债率已经从2015年时的88.33%下降到2017年底的46.7%。此次IPO成功募集成功后,有望降至40%左右,低于国轩高科等同业对手20个百分点左右。

"IPO成功后,我们的粮草会充足一些。"前述接近宁德时代人士表示,"宁德时代的管理、技术、团队都很强,但总归是吃着政策饭长大的。他们必须居安思危,在外部红利都消失之前,学会自己做饭吃。"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腾讯棱镜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被遗忘权”很美?——评国内首例“被遗忘权”案

首发于《中国信息安全》2016年08期,作者:王融。

又见百度。但今天的话题不再是竞价排名,而是隐私保护领域的热门——"被遗忘权"。虽然百度在社会责任方面饱受诟病,但不得不承认它为国内的隐私保护司法实践贡献了多个经典案例。去年5月,南京中院审结的"朱某VS百度隐私侵权案"被称为我国"cookie隐私第一案",引发了关于cookie隐私的大讨论。近日,媒体又将北京一中院审结的"任某VS百度名誉权案"冠之"全国首例被'遗忘权'案例"。

笔者十分认同法院关于"被遗忘权"的审判结果。更进一步说,即使本案发生在"被遗忘权"的发源地欧盟,也未必能够得到支持。

一、案件概述

在本案中,原告任某从事人力资源和企事业管理,其曾于2014年在无锡某氏教育公司工作过。2015年,任某进入百度搜索页面,键入自己姓名后,百度在"相关搜索"处显示有"无锡某氏教育任某"等词汇;另外,在搜索框内键入"某氏教育",在"相关搜索"处显示有"某氏教育骗局"等。

任某主张因某氏教育在业界名声不好,百度在搜索页面中公开其与某氏教育有关的个人信息侵犯了其名誉权、姓名权及作为一般人格权的"被遗忘权",要求百度断开涉案关键词的搜索链接、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

本案中名誉权、姓名权侵权争议不大。因为我国立法对名誉权、姓名权侵权认定有较为明确的的规定。本案中百度提供的相关搜索词系由过去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较高且与当前搜索词相关联的词条统计而自动动态生成。百度不存在对任某进行侮辱、诽谤的侵权行为,也不存在干涉、盗用、假冒任某姓名的行为,不构成侵害名誉权、姓名权。

比较而言,本案关于"被遗忘权"的部分更具有讨论价值。

二、原告对"被遗忘权"的主张及法院的审判观点

原告任某认为,其已经结束了在某氏教育的工作,不再与该企业有任何关系,此段经历不应当仍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而且该企业名声不佳,在百度相关搜索上存留其与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会形成误导,并造成其在就业、招生等方面困难,百度公司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种"利益"应当作为一种一般人格利益予以保护。也即原告主张的"被遗忘权"。

对此,法院审理认为:

第一、我国现行法中并无 "被遗忘权"的权利类型,原告所主张的一般人格利益,只有在满足正当和必要的前提下,方可支持。

第二、原告任某希望删除能够指向其曾经在"某氏教育"工作经历的搜索链接。该主张蕴含了其两项具体的诉求意向:其一是确认其曾经合作过的"某氏教育"不具有良好商誉;其二是试图向后续的学生及教育合作客户至少在网络上隐瞒其曾经的工作经历。

就前者而言,企业的商誉受法律保护,法律禁止任何人诋毁或不正当利用合法企业的商誉。不同个人对企业商誉的评价往往是一种主观判断,而企业客观上的商誉也会随着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发生动态变化,因此不宜抽象地评价商誉好坏及商誉产生后果的因果联系。

就后者而言,涉诉工作经历信息是原告任某最近发生的情况,与其目前的个人行业资信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及时效性;这些信息的保留对于包括原告潜在客户或学生在内的公众知悉原告的相关情况具有客观的必要性。

因此,任某在本案中主张的应"被遗忘"(删除)信息的利益不具有正当性和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法院不予支持。

笔者十分赞同上述审判观点。法院并没有因为我国现有立法未对"被遗忘权"作出规定而直接否定原告的主张,而是首先将包含有个人工作经历的信息认定为个人信息,认可原告对该个人信息主张权利。

与此同时,法院将原告所主张的"被遗忘权"作为非类型化的人格权,分析其主张的权益是否有保护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特别从公共利益的视角出发,对二者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其中借鉴了欧洲法院相关判例中的经验,认为原告所主张的工作经历信息并非是过时的,不相关的个人信息,特定公众对其享有合理的知情权。法院把握了"被遗忘权"这一新型权利的要害,值得赞许。

三、适用欧盟法分析本案

即使在对公民隐私保护最为激进的欧盟——"被遗忘权"的滥觞之地,原告的主张也未必能够得到支持。

在欧盟层面(不包括欧盟成员国立法),"被遗忘权"的法律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2014年5月欧洲法院对针对谷歌的一份判决,首次在该案中确立了"被遗忘权"[2];二是欧盟数据保护一般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第17条删除权(也可称为"被遗忘权")的规定。由于二者在适用范围、权利内涵上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可分别将其作为依据,适用我国"任某诉百度案"进行讨论。

(一)适用欧洲法院判例确立的"被遗忘权"规则

案例要旨:1998年,西班牙《先锋报》刊登了西班牙公民冈萨雷斯因无力偿还债务而遭拍卖物业的公告。2010年,冈萨雷斯发现,如果在谷歌搜索引擎输入他的名字,会出现指向《先锋报》关于其房产拍卖的网页链接。冈萨雷斯认为这些信息已经过去多年,希望谷歌能够删除该链接。该案一直打到欧洲法院,欧洲法院随后做出了轰动世界的"被遗忘权"判决:谷歌作为搜索引擎服务商,应被视为1995年《数据保护指令》界定的数据控制者,对其处理的第三方发布的带有个人数据的网页信息负有责任,在特定情形下,有义务协助数据主体将其消除。依据该判例,欧洲居民可以向搜索引擎申请在搜索结果中删除有关个人的"不恰当的、不相关的、过时多余"(inadequate, irrelevant, excessive)的网页链接。

判决发布后引发了极大争议,为解决实践中的困惑,欧盟数据保护机构——第29条工作组专门为此发布了执行判决的指南文件[3],明确了"被遗忘权"效力所及范围,以及各国DPAs(数据保护机构)受理数据主体申诉的标准,包括:

第一:数据主体提出主张应当以其"姓名"为基础。只有当以"姓名"为搜索关键词时,如果出现符合条件的不相关个人信息链接,可以请求搜索引擎在搜索结果中删除。

第二、搜索引擎不负责删除原始网页,而是不再显示在搜索结果中(de-listing)。若原始网页以"姓名"以外的关键词仍然可以搜到,则不在搜索引擎协助删除的范围之内。

第三、搜索引擎在受理数据主体的"被遗忘权"主张时,在判断是否予以删除链接时可以考虑如下因素[4]:

1)数据主体是否在公共领域具有重要角色或具有公众形象,以及公众是否具有取得前述数据的权利。

2)数据是否具有正确性。

3)数据是否具有相关性且不过分

4)根据数据保护指令第8条,该数据是否具有敏感性信息如个人健康状况、性取向或宗教信仰。

5)该数据是否已过时,或对于数据处理目的来说,其存在已为冗赘。

6)该数据是否已具有对数据主体的偏见,并且对其隐私具有不对等的负面影响。

7)搜寻结果与数据链接是否已造成数据主体暴露于危险威胁,例如窃取身份或受到跟踪。

8)原有信息的发布是否具有新闻目的。

9)该数据是否涉及刑事犯罪。

综上,参考欧洲法院判例及第29条工作组执行指南,欧盟居民提出"被遗忘权",在具体个案中是否予以支持,首先要判断其所主张的个人信息是否"不恰当,不相关、过时且多余",并在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作出平衡。第29条工作组所列的具体考虑因素充分体现了这种平衡要求。有些因素是考虑个人权利的加权项,例如是信息是否敏感,准确,而另外一些因素则是公共利益考量的加权项,例如数据主体是否是公众人物,是否是有新闻目的等。

结合我国"任某诉百度"案,在该案中,任某主张删除的个人信息为自己职业经历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经历,且该经历就发生在其主张权利的一年前,并不符合"不恰当""过时多余"的标准。并且对于从事教育、管理这样的专业职业来说,其客户受众通过搜索引擎了解其职业经历,这一活动具有正当性,也并不构成对任某个人权利的损害。

(二)适用欧洲条例确立的"被遗忘权"规则

刚刚通过的欧盟数据保护一般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第17条删除权("被遗忘权")共计三款。其中第1款的核心仍然是传统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已经确立的删除权:当用户依法撤回同意或者数据数据控制者不再有合法理由继续处理数据时,用户有权要求删除数据。

关于"被遗忘"的精神更多体现在第17条第2款:如果数据控制者将符合第1 款条件的个人数据进行了公开传播,他应该采取所有合理的方式予以删除(包括采取可用的技术手段和投入合理成本),数据控制者有责任通知处理此数据的其他数据控制者,删除关于数据主体所主张的个人数据链接、复制件。

也就是说数据控制者不仅要删除自己所控制的数据,还要求数据控制者负责对其公开传播的数据,要通知其他第三方停止利用、删除。这是对传统"删除权"的扩张。

但是,GDPR同样对"被遗忘权"作出了重要的限制,第17条第3款规定了并不适用"被遗忘权"例外情形:

1)基于言论表达自由;

2)依据欧盟或成员国法律的要求,数据控制者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要求其处理数据或者基于公共利益、政府机构的要求处理数据

3)数据处理依法基于公共健康等公共利益;

4)基于历史、统计和科学研究的目的;

5)出于建立、实施和保护合法权利的需要;

简言之,"被遗忘权"虽然与公民个人权利直接挂钩,但它与包括言论自由,信息的自由流动、公众的知情权在内的其他公共价值追求有着尖锐的冲突,即便在将个信息保护作为基本人权的欧盟,其也在立法上对"被遗忘权"作出必要的限制。上述第17条第3款主要功能就在于此。

因此,若将欧盟GDPR适用于"任某诉百度案",我们会发现:任某若想适用第17条第1、2款,首先需要排除第3款的例外情形,而第三款中关于保护合法权利的例外足以否定任某的主张。

四、对本案的延伸看法

在欧盟提出被遗忘权之后,我国学界给与了很大关注,很多学者认为"被遗忘权"是网络时代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绝佳机制,"在网络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信息主体对于清除负面信息并消除其对自身声誉的影响的需求,是广泛而迫切的"。并建议"我国作为世界上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应当借鉴欧美法的经验,将被遗忘权本土化,使之成为我国公民人格权的组成部分。"[5]

对此,笔者认为,在当下中国,对"被遗忘权"的借鉴应当是审慎的,理由是:

第一、"删除权"是被遗忘权的基础,在我国现行立法还未建立"删除权"的背景下,引入"被遗忘权"过于超前,甚至是无本之末。"被遗忘权"之所以形成于欧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盟已经为其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和立法基础。1995年数据保护指令以及更早期的欧盟立法早已确立了"删除权",在此基础上,"被遗忘权"的诞生顺利成章。

依据欧盟个人数据保护原则,个人数据应当被公平、合法的处理,出于特定、明确的目的进行收集。当个人数据不再与其被收集时所确立的目的相关,个人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予以删除。被国内学者热议的欧盟GDPR中的"被遗忘权",其核心仍然是欧盟传统的删除权。其扩展部分也是在删除权基础上,规定如果数据控制者进行了传播,则应当告知第三方予以删除。

而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所提建议混淆了"删除权"与"被遗忘权"的内涵,将我国尚未建立的"删除权"也打上"被遗忘权"的标签。由于"被遗忘权"极富争议性,这种混同的理解并不有利于立法建设。毕竟,在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薄弱的背景下,更为迫切的需求是建立包括删除权在内的最基本制度。

第二、相比于欧洲立法GDPR所确立的"被遗忘权"(第17条),欧洲法院判例引入的"被遗忘权"规则有更大争议。不消说美国首先质疑其合理性,即使在欧盟内部,该判决很大程度上也在意料之外。谷歌在建立线上"被遗忘权"申诉平台后,曾接到大量申请要求删除相关新闻报道,这被观察者认为是一种新形式的网络审查。

不容否认,"被遗忘权"对增强用户个人权利非常有效,但它对其他公共价值的张力也是巨大的。如上述,欧盟不论是判例,还是在立法中都对"被遗忘权"作出了诸多限制。

"被遗忘权"看上去很美,但远比想象中复杂……


参考文献及说明:

[1]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2015)一中民终字第09558号

[2] InfoCuria - Case-law of the Court of Justice,JUDGMENT OF THE COURT (Grand Chamber),13 May 2014 (*),Google SpainSL,Google Inc.VS Agencia Española de Protección de Datos (AEPD),Mario CostejaGonzález

[3] article 29 data protection working party,14/en,wp 225,guidelin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t of justice of theeuropean nion judgment on"google spain and inc v. agencia española de protecciónde datos (aepd) and mario costeja gonzález" c-131/12

[4]具体标准中原文有13项,鉴于与本文讨论主题的相关性,本文摘取了其中部分项

[5] 杨立新,韩煦: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及法律适用,《法律适用》, 2015(2):24-34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王融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