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对成年之后的影响并不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基因」,这是目前学术界这个研究领域的共识。「安全型的童年父母在身边、回避型的童年母亲很冷漠、焦虑型的童年父亲很不公平」只是对统计相关的过度简化造成的错误解读,具体的描述可能是「冷漠母亲的孩子回避型比例30%,比基准值20%高出了50%(数据为假设,只用于举例)」。在这个描述性结论中,母亲的冷漠甚至还有很大比例是孩子自身的先天特性造成。基因 → 发展 → 成年 是一个因果链条。要准确理解这一点,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研究问题——
- 第一种研究问题:不控制先天因素,幼儿变量能否预测成年变量
幼儿焦虑/退缩这两个变量多大程度与成年焦虑/退缩相关。通常研究者预期这个相关统计上显著,数值上不大。这类研究要用半辈子时间去做,极为罕见,但很有参考价值。有一例未发表的研究得到的结果是:依恋类型安全与否跨20年的相关系数0.17。可以用具体实例感受一下这个相关的大小:一万名幼儿有2000名依恋类型为不安全,成年后,这2000名中有1328名依恋类型从不安全变成了安全;同时,8000名安全类型幼儿也有1328名成年后变成了不安全类型(这样成年后不安全/安全仍然二八开)。即使幼儿时代不安全类型的被试,大部分 (66%) 都发展为安全依恋类型的成年。
注意到这个视角的参照基准是「依恋类型安全与否在成长过程保持稳定」,如果换一个视角,把基准改为所有人成年依恋类型安全与否二八开。那么,幼儿时代不安全类型的被试相比之下就有明显差距,成年后差不多34/66开,不安全率相对基准的20%多出了14%,算成相对量就是增加了14%/20%=70%。文献中更经常报告的形式是 2×2 四类人的「比之比」Odds Ratio,本例的OR=2.54。
- 第二种研究问题:先天因素、共同环境、个别差异先后解释多少百分比的变异性
对给定的研究变量(比如交往焦虑和交往退缩),首先看基因解释了多少比例的成年变异性;然后再看共同环境(家庭)在基因之外贡献了多少比例的成年变异性;最后剩下的个体随机差异(虽然也有文献把它叫做个别环境解释的变异性)。这种研究通常用同卵同家庭孪生相关系数比对异卵同家庭孪生相关系数。更有价值但数据难找的是同卵同家庭相关系数与同卵不同抚养家庭相关系数的比较。现有的研究基本上认为共同环境(家庭)没有额外的贡献。
- 两种研究的差别
先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幼年阶段的抚爱环境是哺乳动物在优胜劣汰演化筛选的关键优势,基因正常的哺乳动物幼崽天然引发成年哺乳动物的抚爱,即使跨物种也仍然如此。图示某军医抚育一头著名的幼熊。假如基因层面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幼崽盲目攻击而特别难接近。在第一种研究中,是否获得抚爱被理解为用于预测成年变量的幼年变量,给读者一种可以干预改善的错觉;在第二种研究中,是否获得抚爱基本取决于先天基因,只有少到几乎可忽略不计的比例留给家庭环境的额外贡献,其中可以干预改善的比例更少而又少。
熟悉回归模型的知友可以这么理解:家庭环境如果简单视为一个从差到好的变量,数学上拆解为相加的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先天基因所完全预测,后一部分可以看成回归的残差与先天基因完全独立。只有后一部分才会在第二种研究中额外贡献成年的变异性。二者合起来,在第一种研究中影响幼年变量、预测成年变量。如果假定基因不能干预,那么被基因完全预测的前一部分家庭环境好坏同样无从干预,虽然仍可以用于预测。
参读:
- A Brief Overview of 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 A twin study of attachment style in young adults / 答主 Live - 同卵孪生研究科普
其中第一个参考网页提到,依恋风格的三水平(安全/焦虑/回避)单离散变量模型大体上已经被(交往焦虑得分×交往退缩得分)双连续变量模型取代。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熊爸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心理学上是怎么界定一个人正常还是不正常的?
什么是爱?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