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界,高产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繁殖的成功率,也就直接关系到了一个物种的存亡。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会大致了解那些自由生活的动物,都有怎样惊人的高产记录——然而这样简单的盘点并无太大价值。我们需要讨论一个关于动物繁殖策略的经典理论,或者说,一个逐渐被淘汰的理论。
http://ift.tt/2DEaTAQ-文字稿-
人们常说"比母猪还能生",因为母猪的确很能生,一胎少说也能诞下七八口小猪,多的时候可以达到20口,即便考虑到人工选择的影响,母野猪一胎也能生10头左右,这在哺乳动物里算相当拔尖了,甚至超过了大部分啮齿动物。
比如穴兔驯化后称为家兔,一窝2到12只,绝少超过20只。小家鼠也是出了名的能生,一窝3到14只,实际很少超过10只。但是单胎产量固然如此,如果论及年产量,猪就要甘拜下风了:穴兔三四个月就能性成熟,一年可以繁殖4到7窝,在澳大利亚,1859年有12对家兔越狱成功,在一个世纪之内就繁殖到了6亿只;小家鼠更厉害,两个月之内就能性成熟,一年可以繁殖5到10胎,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入侵物种。
然而在整个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的繁殖能力实在拿不出手。就拿华东地区随处可见的黑眶蟾蜍来说,它们一条卵带可以长达8米多,内含蛙卵数千枚。而这只是中庸水平,一次产卵5000枚以上的两栖动物并不少见。
相比两栖类,大多数鱼类产的卵还要多得多。一条两斤重的鲤鱼,产卵就可达10万以上,这在鱼类中简直稀松平常。比如美洲鮟鱇每年五六月间繁殖,是已知唯一一种像蟾蜍一样用黏液把卵聚集成带的鱼类。雌鮟鱇静静地匍匐在自己卵带下方——这片面纱似的卵带裹挟了两三百万粒卵。
如果要问全体脊椎动物当中谁最高产,那恐怕要数翻车鲀了——它们与河鲀同属鲀形目,但是非常难吃,模样也很不一样,又圆又扁,看上去就像一个屁股帘。雌性翻车鲀一次可以产下3亿枚卵,远远超过一般物种的个体数量。这在整个动物界都首屈一指 。
当然其它门中也有值得一提的高产者,棘皮动物门的海星、海胆和海参,体型较大的个体都能产下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卵,随波逐流,其中绝大多数也都葬身鱼腹。
软体动物门的头足纲通常有护卵的行为,卵的成活率较高,因此产卵要比同样重量的鱼类少很多,各种章鱼通常产卵几百到几千个,但是菱鳍乌贼也是生完不管,雌鱿鱼会在繁殖季节产下10个左右的卵块,每个卵块包裹着大约2到5万枚卵,也有数十万计的产量——而且这些卵块非常巨大,其中的蛋白质吸水膨胀后绵延10米以上,让多数捕食者不敢下口。
以多样性著称的节肢动物门反而有些落后,这或许要归咎于它们体型通常较小,装不下多少卵,但也有一些极端案例——真社会性昆虫会将产卵任务全部集中在虫后身上,这些虫后因此能够单挑一个群落的产卵量——比如烈蚁属生活在非洲中部,不像一般的蚂蚁有固定的巢穴,而是会组成5千万成员的兵团行军狩猎,它们的蚁后是已知最大的蚂蚁,体长可以超过5厘米,每个月产卵可达三四百万。
而白蚁与蚂蚁高度趋同演化,蚁后可达10厘米左右,每月产卵100多万枚,但是寿命可以长达20年,谁胜谁负也未易量。
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能生?一个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就是r/k选择理论:如果物种的资源充裕而对手很弱,或者有周期性的大清洗,种群数量就总是不能达到环境承载的极限,此时的物种就倾向于体型小而寿命短,一次繁殖大量廉价后代,以快速占据生态位,称为r策略;反之,如果环境稳定而竞争激烈,种群数量已经逼近环境承载的上限,物种就会倾向于体型大而寿命长,少生优生,繁育出竞争力非常强的后代,称为K策略。
这个理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很快扩展到其它领域,人们用它解释不同社会阶层在养育后代时的观念差异,乃至商业活动中的品牌策略,但讽刺的是,生物学内部已经逐渐抛弃了这套理论——因为它太粗糙了,50%的物种都不符合这一规律,我们现在改用更加精细的生活史研究生物的繁殖策略。
比如翻车鲀虽然看起来是典型的r策略,但它们有3米之巨,巨量的产卵也并不能帮他们占据更大的生态位。它们大量产卵的直接原因,乃是生活史中的幼年存活率太低,只有百万分之一。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混乱博物馆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