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小马如何拉大车?——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路径探讨

1. 为何讨论传统农区的城镇化?

众所周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备受世界瞩目的大事件,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也曾把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新技术革命相提并论,称其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当然,中国也没有让世界失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工业化的带动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就像搭上了高速列车,城镇化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在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还仅仅为17.9%,到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就已经达到51.27%,我国以远远快于英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速度迈进了城市型社会。


然而,在光辉的成就面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地区差异十分巨大的严峻挑战。我国省市众多,并非所有地区都在城镇化道路上走得一帆风顺。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中,上海、北京等省市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0%,进入所谓的城镇化成熟稳定阶段,而一些内陆省份如河南、四川、安徽、湖南等地城镇化率分别仅为40.60%、41.80%、44.80%、45.10%,才刚刚迈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大门,离发达省市相距甚远,甚至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大多为我国传统的农业主产区,姑且称为传统农业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如何,为何与发达地区有巨大差异,它们又应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本次要讨论的重点问题。

2012年中国各省城镇化率


2. 为何以驻马店为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哪些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地区。综合论文、书籍和网络资料,关于传统农区概念的界定还不多。对传统农业地区的理解大多指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农业产出比较高的农业大省,如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这些地区普遍具有农村人口多,一产就业多,农业占经济产出比重大等特征。为便于研究,笔者提出传统农业地区的量化界定标准,即从产业、人口、就业三个角度出发,将某一行政区域内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口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且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即可被视为传统农业地区。


按照这一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驻马店市统计数据,可以看到, 2012年驻马店市、河南省、全国城镇化率分别为33.4%、42.4%、52.57%;全国、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0.1%、12.7%、26.4%;全国、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比重分别为36.7%、 44.9%、48.1%。也就是说,从各方面看驻马店市都属于典型的传统农区,适合作为本次讨论的对象。

2012年全国、河南、驻马店相关指标比较


3. 驻马店城镇化发展的特征

驻马店城镇化发展有哪些特征呢?我们可以从城镇、产业、人口、城乡等多个角度来逐一分析。


(1)阶段滞后:大农村,小城镇,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初中期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晚、发展慢,传统农区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城镇化水平多处于初中期阶段。根据2012年的数据,驻马店农村人口比重明显高于城镇人口比重,第一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达到全国平均的两倍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更是高达近50%,具备明显的"大农村、小城镇"的特征。在低城镇化水平下,驻马店的经济产出效益自然不尽人意。2012年,驻马店人均GDP仅为19591.72元,同期河南省人均GDP为31499元,全国平均人均GDP达到38420元,驻马店人均GDP在河南省内各地市中位列倒数第三位,离全国平均水平更是相距甚远。

2012河南省各市城镇化率比较(%)


(2)要素外流:人口大基数,大流出,以异地城镇化为主

传统农区较好的农业基础,在历史上就发育为我国人口密集区。2012年驻马店全总人口高达891.65万人。但由于本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疲软,无法就地吸收大量劳动力,使得传统农区人口大量外流,表现出明显的异地城镇现象。就驻马店而言,2012年,该市常住人口为仅693.67万人,比户籍人口少了将达197.98万人,占市域总人口比重近1/4。这一净流出人口规模在河南省内高居第三位。

2012河南省各市净流出人口规模(万人)

(3)中心不强:小马拉大车,中心城区首位度低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中心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地区是否强大,对于地区整体发展有关键意义。业界常用首位度与四城市指数等指标衡量一个区域中心地区能级是否合理。首位度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其理想值为2。四城市指数指一个地区内将首位城市的人口数与次于它的三个城市的人口数之和进行比较的数量指标,其理想值为1。


根据驻马店市2000年到2010年的数据,以非农业人口数据来计算,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驻马店市基于非农业人口数据计算的城市首位度从2.46下降至1.19,4城市指数从0.86下降为0.50,与理想的首位度与理想的四城市指数存在差距,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驻马店市中心城区相对实力越来越弱,处于"小马拉大车"状态。从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也可见一斑,2011年驿城区GDP仅占全市17.24%,其它9县GDP则分别占全市7%-10%之间,与中心城区差距不大。

2011年驻马店各区县GDP总额(万元)
驻马店市人口首位度与4城市指数(基于非农人口)

(4)城乡二元:城乡分化发展,差距巨大

驻马店的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巨大。2010年,驻马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2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6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达到2.82:1。2010年驻马店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8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70元,城乡比值达到2.77:1。可以认为,驻马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后于城镇,拉动农村发展对于驻马店全面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4. 驻马店新型城镇化的可取策略

分析了驻马店一系列现状问题,那么驻马店应该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城乡两头并举,中心城区增强极化,农村地域推动现代化

驻马店城镇化水平低,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降低农村人口比重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集中资源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培育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区,改变"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局面是极其必要的。另一方面,驻马店农村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无法单纯依托中心城区实现全面发展,同时驻马店城乡差距巨大,大力推动发展乡村也是刻不容缓。因此,驻马店需同时兼顾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和充分提升广大乡村地域发展水平,将乡村纳入全市城乡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引导资源、要素等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同时,也应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居住就业倾向,分批有序引导相应人才向乡镇集聚,实现城乡协调共融,城市像乡村一样美丽,乡村像城市一样富裕。


(2)创造比较优势,吸引发展要素流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发展仍然是驻马店的核心问题。驻马店各项发展指标之所以落后于发达地区,人口等要素之所以大量外流,根源在于现状发展动力疲软,产业活力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岗位以吸纳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和城市发展能级,大量吸引农村人口转移,进而降低农村人口比重,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是驻马店的重中之重。在自由开放、激烈竞争的区域环境下,唯有形成比较优势才能构建起对产业和人才的有效吸引,进而才能激活驱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于驻马店而言,这一比较优势就是在保持维护其目前要素低成本约束下尽可能创造更高品质的城市环境,提供更优质的城市配套服务。


(3)特色品质取胜,以差别化竞争谋求自身发展空间的最大化

与发达城市相比,驻马店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必然处于相对劣势,但若驻马店在特定领域能彰显特色、做出品质,形成对特定要素的吸引力也将极大程度提升自身的发展能级。特色方面,驻马店应避免对大而全的产业体系的追求,宜集中资源突出发展几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若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借此融入区域格局。小城镇可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发展若干特色城镇,以特色产业增强就地城镇化。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动1.5产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品质方面,则应在强化目前中小城市宜人尺度和宜居环境基础上,尽量避免发展壮大过程中产生大的交通、环境、拥挤等大城市病问题,同时同步提升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质量,注重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5. 驻马店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


(1)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力

驻马店工业化底子薄,城镇化资金不足,其发展需要更多依赖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近几年国家从协调区域格局,壮大中西部的考虑出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明显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和规划,涉及驻马店市的包括中原经济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中原经济区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将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诸多政策和战略将给驻马店带来直接财政扶持(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生态补偿)、直接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等)、城镇土地供应指标等相关政策红利,是推动驻马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2)自外向内的要素转移力

让驻马店与发达地区在同一个起点上进行竞争几无可能。但通过比较,可以看到驻马店在劳动力资源、人力成本、土地资源、政策、交通条件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大比较优势。驻马店劳动力规模大,且随着教育的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驻马店具有较低的住宅价格,较低的人力成本,是推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有利条件。土地资源方面,驻马店可开发空间充足,且土地利用成本低廉。此外,依托郑州新郑机场、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广高速、106国道和107国道等区域交通设施,驻马店加速融入区域中心城市的通勤圈内,可更好的融入区域一体化的格局中。在诸多要素比较优势下,驻马店在发展招商经济,汇聚外部动力上具备比以往更强的竞争力。未来可因应目标产业发展需求,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市场、生产要素、政策环境、配套产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创造条件,可吸引大批目标产业和要素转移进来。


(3)返乡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力

随着大中城市生活成本高企和产业区域转移提速,越来越多的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这将极大改变驻马店长期面临的大量人才外流问题。据所做豫籍来深建设者回流意愿调查,有58%的被调查者对驻马店经济发展表示乐观态度,有高达92%的受访者表示考虑过回乡创业。返乡去向以回到驻马店中心城市和家乡周边小镇为主,分别占39.3%和27.9%,而选择去郑州等大城市的占25.2%,回到农村的仅占7.7%%。从返乡工作意向来看,78.5%的豫籍来深建设者希望在返乡以后"自己做生意",其次分别是"到企业找工作"(13.3%),表示"务农"的仅占2%。可见有效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和安置,是驻马店经济发展的巨大潜量所在。


顺应这一趋势,驻马店可结合返乡劳动力的意愿和诉求,以中心城区和小城镇为主要载体,加大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乡,积极建设返乡创业园区,以此吸引有成熟技术、有一定资本的农民工回流。中心城区重点优化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水平,吸引资本与技术力量雄厚的高端人才集聚。县城城关镇、重点镇、乡,针对性打造低成本创业园区,作为吸引返乡人才集聚的主要平台。同时鼓励返乡人才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口集聚。


6. 驻马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基于前文对驻马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和驱动力的分析,笔者认为驻马店市应该走一条"城乡梯度推进,产业集聚带动,融合共生"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1)梯度分级,差异有序推进城乡体系发育


1)中心极化:以组团式发展壮大中心,并提前谋划远期都市区建设

驻马店发展的核心之一在于形成强有力的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区。这需要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打造中心极核。同时,从远景发展趋势来看,驻马店市域范围大,人口多,未来在城市化成熟阶段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十分巨大,为避免单中心集聚带来的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住房短缺问题,驻马店需提前为未来多中心发展阶段进行谋划,建设都市区是驻马店远景空间组织的有效道路。结合驻马店的现状情况,可采用组团式发展,在推动中心城市集聚极化的同时,同步推动周边卫星城和乡镇进行据点式开发。通过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以公共服务为主导的中心城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卫星城、乡镇中心等发展节点的紧密关联。具体而言,就是以驻马店中心城区为中心,联合遂平、确山、汝南,互相依托、协同发展。

图11 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的战略框架


2)节点集聚:集中开发,据点发展乡镇,推动就地城镇化

乡镇成本低廉,具有便于亦工亦农的优势,同时乡镇是外出务工人群重要的返乡目的地,驻马店可适度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乡镇集聚,推动就近城镇化发展。乡镇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规模小,竞争力不足。更需要借鉴城市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有意识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要重点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资本向园区流动。要提高投入,创造生产性服务设施、生活性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空间环境,并辅以土地、税收、工商、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营造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要大力发展工业项目,一方面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工业项目,另一方面发动全民创业、能人兴办工业企业的浪潮,引导当地民间资本和外出打工人员的积累投入乡镇工业发展中来。


在具体实施中,可选择人口集聚程度较高,经济发展基础好的乡镇作为集聚区和返乡劳动力创业园的主要载体。一般乡镇则需根据实际需要和发展条件来发展,作为补充和完善。产业方面密切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为原料,面向周边城镇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家具业、纺织业、陶瓷业等。


3)分类推进: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在农村发展方面,关键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种可行的道路是在农村辅以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发展,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点的人口集聚度,使其达到经济合理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最低门槛,以便于向其导入开放性、公共性、服务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试点建设农村人口集中,设施集中,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有必要的。


驻马店市处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整体必然减少,广大农村地域发展的分化将不可避免。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根据乡村距离城市的远近,区域交通条件,人口发展趋势对农村前景进行研判,可将广大农村地区划分为集聚发展区、稳定发展区和衰退区,采取差异化的建设策略。将距离中心城区、镇较近,区域交通条件较好,人口增长的乡村作为集聚发展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配套水平,重点配套学校、意愿、文体中心、通信、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适度超前发展道路、山下水道、环卫、供应等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提升社区活力。将距离中心城区和镇距离较远,区域交通条件一般,人口发展平稳的乡村作为稳定发展区,公共设施类型与集聚发展区基本一致,但以现存规模为配套标准。对于距离中心城区较远,人口减少的农村作为衰退区,不进行新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人口的外流,需辅以土地整备复垦,转变为农业生产和郊野生态空间。


(2)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工业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

当前,发展壮大第二产业仍然是驻马店的长期任务。结合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驻马店可以中心城区为载体,积极建设若干产业集聚区,以集群化、集聚化和集约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产业集群发展首先要建立产业选择标准,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门类。其次要引导关联产业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上游、下游、相关产业,形成紧密关联、高度协作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就是以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载体,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形成若干主导产业鲜明,竞争实力突出的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突出表现为以最小面积土地创造最大的产出,合理配置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设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综合来看,笔者认为驻马店可以若干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培育食品工业、能源和煤化工、医药制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会展旅游业、房地产业,职业教育等,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3)以现代企业和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下,传统的农户小规模经营方式很难形成较强竞争力,只有规模化经营才便于机械化推广,便于工业生产技术、管理理念的应用。这要求驻马店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用地流转和兼并,提速迁村并点,推动农业规模生产,机械化经营,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用地产出水平获得突破性发展。


农业现代化不仅仅表现为规模化和企业号经营,更是农业与二、三产的高度融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大量农民集中居住,为农村工业化就近吸收大规模劳动力创造条件。驻马店可因地制宜,依托农村家庭副业和农业基础发展小规模农村工业,生产方式上可以农户兼业为主,产业上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探索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政府引导规划建设规模适度的农村工业园,采用现代化管理运营。与此同时可加速推进农业服务化,三产化,即利用农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通过积极的空间规划,市场策划和创意引导,推动建设休闲农业园、生态观光农业园,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使其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升级,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的附加价值,促进农民增收。


7. 结语

总之,传统农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上存在较大的落差,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仍然是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所在。传统农区面临总体实力薄弱,综合竞争力不足的客观制约,必须因地制宜创造自己的比较优势,集中资源投入到重点平台,把握好城市和乡村量大节点、产业和空间两大内容,才能对症下药提供发展路径,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跨越发展。


作者:
易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工程师


(注:文章配图由作者提供)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深圳规划院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