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看看,乡村与乡村规划——用调研直面自下而上的真实乡村

引言

"底层的需求是城市(乡)规划的开始,公众是规划的始与末。"

——阿伦·玛里亚(Arun Maria)


从来我们都足够了解城市,我们研究的时间长,研究的样本多,我们在城市拥有的设备足够记录全部惯例和偶然事件,我们编辑越来越复杂的算法对城市生活进行精准画像。可是当规划的语境延展至乡村时,我们却很容易抓瞎,我们忌惮着不能把乡村视同于城市的简单替代,我们珍视着田园牧歌的乡愁,但是情怀不能教我们做规划,这片广袤而低调的地带是大数据的盲区,是公众参与的黑洞,除非你走近他们,否则不见回响。


乡村的问题非常容易被概念和固有意识形态蒙蔽,我们尚且无法从既有城乡规划里总结规律,也无法从复杂的政策环境中抽离真相,要接近真实,我们只能"出门",主动贴近他们,去剖开一个个截面,去了解基层现实和诉求。从2009年至今,从秦皇岛、泉州、金华到河南,依托多个有关乡村的规划项目和课题,我们开展的田野调查和资料研究不断洗刷着我们对乡村的认知。


这次我们以河南为样本,用数据和访谈来看看自下而上的真实乡村,以及真实的农民意愿,最大限度避免规划用城市的固有思维和"想当然"来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有趣的政策变迁——十年转向

在过去的十年中,河南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一个快速变迁时期,虽然是地方政策,但其趋势与全国政策基本一致,也可以说反映了中国农村政策的一个快速转向历程。


1. 社会主义新农村阶段:

2008年以前,河南乃至全国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以村落环境整治为主要目的。


2. 新型农村社区阶段——河南掀起热潮:

2009年,河南省以新乡为代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掀起全国学习新乡城乡统筹经验的热潮,成为河南省"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的有力举措。


2009-2014年,新型农村社区成为河南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并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突出的农村社会生态特征。这几年中,河南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作为全国率先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的"先行者",河南的探索步伐随着项目的增加渐行渐远,逐渐步入"深水区",部分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失地农民""强拆上楼""圈地运动""空城计""烂尾楼"等现象,各层各界对新型农村社区褒贬不一。


【资料】

新型农村社区政策内涵: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美丽宜居乡村政策内涵:以保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保用电安全、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美丽乡村阶段——河南开始转向:

2013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贯彻部署习近平讲话精神,认真总结浙江省经验,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加以推广。同年,住建部就出台了《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美丽乡村阶段开启。


2014年,美丽乡村的风潮刮到了河南,一项名为"瘦身核减"的工程悄然开展,意在整理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已经开建的要尽快完工,避免形成"半拉子"工程;建好的要完善公共设施,确保农户搬迁;尚未开工的则要重新论证,在城镇规划区外不允许再建新型农村社区。政策文件表述回归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总抓手的"美丽宜居乡村"农村建设道路。


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令禁止强制推行大拆大建、撤村并居。同年住建部出台《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划编制内容主要涵盖农房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以及特色村庄规划,拆村并点将不再提及。


至此,从"就地城镇化"到"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村庄合并"到"村庄整治",从全国到河南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已经完全转向。


古"皇权不下县"的中国,在短短十年间,订立了如此多风云变换的乡村政策,本身说明当代乡村问题对中国社会问题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用。对于这样的政策多变各种指戳的派系不少,作为规划工作者,不了解全貌不宜妄加评论,但我们仍然希望通过调研先直面现实。


二、乡村白描——直面现实(以下资料和数据来源现场访谈和问卷访谈)

1. 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趋势

1.1 有增有减的村庄常住人口不像人口输出大省,基本面不是凋敝

调查数据表明,常住人口增加和减少的村庄各占30%,还有23%的村庄常住人口不变,这与以往对河南农村是人口输出为主的传统印象大有不同,说明人口回流后,河南村庄人口基本面起码不是凋敝的。


1.2 搬迁意愿半走半留,搬迁首选市区,其次县城,县以下地区不是城镇化的主要方向

河南省内农村人口的搬迁意愿主要流向中心城市及县城,尤其以河南省内中心城市流动势能明显,县以下地区不是城镇化的主要方向。


1.3 常住人口增加与农村户籍人口增加"倒挂",反映了典型的"半城镇化"现象

商丘、驻马店、信阳、周口四区域常住人口减少了552.7万,占全省比重的62.3%。这些地区恰恰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地方,可见人口主要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地方流出,流入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等在内的郑州都市圈。但农村户籍人口却在外围增加,反映了典型的"半城镇化"现象,也就是说约1635万城市常住人口仍然属于农民身份。


2. 河南农村生产方式发展趋势

2.1 农民:半工半农的就业形态基本带来小康生活

根据问卷访谈,35%的河南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农,而46%的河南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工,9%来源于经商,河南农村家庭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河南省农村人均纯收入8475元,稍高于小康要求8000元,位于普通农村家庭阶层。

2.2 农村:农村本地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未来也不会转变为"村村点火"的村镇工业化地区

从现状来看,调查的村庄类型66%为纯农业居民点,工业型村落占比例仅为2%,也就是说大部分农村本地生产方式还是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的新建房屋功能90%为住宅,厂房仅占3%,可见河南农村工业化的趋势不强,与"村村点火"的村镇工业化路径有显著差别。

2.3 半工半农依靠进城打工,异地城镇化是主基调

从河南省发展现状看,工商业基本集中于城镇;从未来看,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工业向园区有序集中的异地城镇化路径是主基调。由于异地城镇化,农民外出打工,农村依然保持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因此农村集聚形态未有不同,异地城镇化意味着村庄集聚形态的同质性和稳定性。


3. 河南农村集聚形态的演变趋势

3.1 异地城镇化意味着什么?——农村居民点"超稳态"发展

我们研究了工业主导乡镇、服务业主导乡镇和旅游主导乡镇的农村聚落形态,结果发现不论哪种产业主导,其纯农村地区的村庄居民点景观斑块都没有显著的分化特征。如前文所提,不论城镇的产业主导方向如何变化,农村始终保持了农业生产,带来河南农村居民点"超稳态"发展,河南农村政策、经济变革也许持续发生变化,但农村的居住聚落却从来没有突变过,无法视同搭积木搬积木简单搬迁、集聚。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代表农村集聚形态的改变,这与河南省异地城镇化不无关系。


3.2 外力推动的集中居住中以"合村并城"满意率最高

在访谈问卷中,农村自发向中心村的集聚的案例几乎没有,中心村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提供小学、商业等设施。然而在政策推动的"合村并点"中,合村并城的满意度达到了54%,看起来是最契合实际需求的方式。现状河南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和县城的集聚趋势很强,这类新型农村社区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实施率和满意度,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村庄非法抢建加建问题。

3.3 多数村庄蔓延,蔓延受交通和城镇影响

有57%的村庄面积增加,主要分布在平原及丘陵等较为平坦地区。在空间拓展的方向上,村庄主要呈摊大饼外延(22%)、朝向城镇方向扩张(23%)或沿重要交通延伸(29%)的趋势。但是蔓延的原因只有少量村庄是由于村庄人口增加从而新增宅基地,但大部分是原村民建新不拆旧导致,也存在城市挣来的钱流回到农村建房,却长期空置的现象。


3.4 村庄面积减小只有一种情况——征转,复耕仅是凤毛菱角

相反,面积缩小的村庄占比不到10%。几乎可以认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腾出土地用于复绿还可能,但复耕几乎不可能,因为要求的地力几乎很难达到,在调研的村庄中只占0.65%。

3.5 空心化程度严重,而且未来还会加剧

87%的村落存在空心化现象,其中48%的村落空心化现象较严重,主要是由于建新不拆旧。从河南省城镇化率的趋势来看,未来河南村庄不会承载更多人口。按照人口流动趋势,2020年前,河南农村还有1/3的人口需要流入城市,从搬迁意愿来看也是如此,近一半的人有意愿搬迁出原村庄,可以预计,未来河南省农村空心化的程度还将严重。

3.6 改善住房意愿突出,首选环境整治

73%以上有改善住房意愿,其中56%希望政府对村庄环境整理,17%希望政府拆迁赔偿,17%希望自己新建。改善住房形式大多数选择自建房,但也有36%的比例选择小区房或新型农村社区。

3.7 "上不上楼"主要是因为钱,而非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想搬迁是因为买得起,不想搬是因为买不起,对原村庄邻里关系、承包地距离远近、新增居住成本等问题的考虑不多。


三、规划思考

1. 政策转向的实质是什么?

从新型农村社区到美丽乡村,这一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发展观的转变,从经济发展导向往民生发展导向的转变。从大环境来看,新型农村社区政策的确有着非常多的不适应。首先是其提倡的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和当今河南异地城镇化为主的趋势不符,另外拆除旧村用于复耕也在调研中发展难度非常之大。最后,新型农村社区重要依托之一是产业支撑,依托集聚带动农业规模化和村镇工业化。那么河南可能走村镇工业化的模式吗(如东莞、苏州模式)?第一,我国产业与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乡镇一级的低级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竞争力;第二,中部传统农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中原经济区发展前提就是保证粮食安全和保障耕地数量,这就要求工业必须集中集约发展,而不能自下而上村村冒烟。从现状和未来趋势来看,河南农村都不合适走村镇工业化的模式。


2. 新型农村社区完全没有适用性?

大流之中总是不乏例外。

结合实际情况,新型农村社区中的"合村并城"的不满意率低于30%,想改善住房的人群中36%选择愿意居住在新型农村社区,"上不上楼"主要是经济考虑,而不是地缘、血缘考虑……可以看出新型农村社区在节约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有较大作用,未来仍然应该作为战略手段之一,只是结合其适应性需进行战术优化,例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选择: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可以局限在合村并城(园区)类型,以及地质灾害区、山区这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的地区。而自下而上自发推动的则往往是由市场或能人带领下自发建设,类似华西村。


3. 美丽乡村的适宜性和局限性

美丽乡村政策价值导向上非常正确,抓住了两个关键词:稳定、民生。一方面美丽乡村符合历史上村庄"超稳态"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符合现状乡村人口有增有减,意愿半走半留,改善住房意愿突出,首选仍是环境整治的事实;同时面对未来乡村是兴是衰的未知变数,美丽乡村政策最为契合,因为不拆建、不折腾。


但对比浙江省在城镇化率接近65%的时候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河南省当前城镇化率45%,仍在城镇化加速过程中,美丽乡村的实施应防止过于减小农村的推力,而抑制了城镇化进程。我们建议,应该按时序推进美丽乡村试点,不宜短期内全面铺开。同时结合现状村庄蔓延与空心村并存的现象,建新不拆旧的情况突出,建议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的划定工作同时开展。


结语

最后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来结束我们的思考,这也是我们目之所及认为引起人们对乡村认知错位的最大症结——居住在农村的人渴望改善生活,他们位于金字塔底,和拥有更好的生活相比,不论是改造风土人情还是颠覆建筑环境,都从来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不是农业文明或村庄的天然保护者。


在另一端塔尖,充满了对人类文明和精神情感的追求,咏怀乡愁,寄情山水,以为那些位于金字塔底端的人们和自己有同样的诉求,然而这一类人往往常年生活于城市,乡村对于他们幻化成了民宿、别墅、禅修、隐居一类的精致标签,却唯独不是生活和日子。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因篇幅所限本文仅能展现我们的观察与思考,而关于规划实践部分希望未来再续开篇讨论。


作者:
罗倩倩,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工程师
黄劲芃,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助理工程师


(注:文章配图由作者提供)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深圳规划院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