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天宫一号无控再入大气层?

作为这一大型工程的参研工程师,对于它的失控坠毁,其实要正确看待,首先它早就超期服役了,远超设计寿命,只不过上面的很多仪器仍能正常工作,向地面传回高价值科学数据,因此当天宫一号仍然能正常控制的时候,任何一个领导或者研制人员都不舍得把它主动坠入地球,希望它能发挥余热,尽可能多的发挥价值,直到有一天它终于不行了,控制不了,所以只能失控坠毁。说白了,当它能控制的时候,大家都想继续用,所以当天宫一号发射入轨的那一刻,它的命运必然是失控坠毁!


看到大家这么关心这个问题,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们曾经的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关心,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实际上真就是像太空精酿说的,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是花很少的钱办尽可能多的事情。


受到知乎官方运营的邀请,让我讲述我参与该项目的研制经历和天宫一号无控再入大气层的原因,在这里再补充一些内容。


2007年7月我从某C9硕士毕业后,进入到天宫一号的一个参研单位工作,参与了天宫一号上一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制工作。至2011年9月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共计4年多的时间,实际上在我之前我的同事们已经为这个项目奋战了2年多了,也就是说这台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花了我们这支队伍6年的时间,而在这之前我们的前辈还花了近5年的时间研发了原理样机,前后共计11年。参与这个项目把我从一名学生培养成了一名航天工程师,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我也有幸常常得到院士的指点(从一颗螺钉怎么画教起,受益良多,在这里向他老人家致敬,先生一丝不苟的精神、扎实的数学功底和为国家事业奋斗终身的毅力一直激励着我(近80岁高龄仍然在为项目建立数学模型,天天正常上下班,没有周六周日,无论什么时候去找他请教什么问题,他都耐心为你解答,他不熟悉的会告诉你找谁请教))!


这四年多的时间经历了很多事情,具体研制细节不便于公开,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国家取得的每一点技术进步都是无数的科研人员艰苦奋斗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得来的,那四年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是9点下班,到试验紧张时经常晚上2-3点钟回家,每周休息周日一天,有一年全年无休(只有春节休息了五天),刚开始难以理解只是忍受,而到了后来慢慢的就是自豪感和荣誉感支撑着我,当你感觉到你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最高技术水平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难以名状的。也许有人会说,你们做出来的那些东西美国人70-80年代就做出来了,你们大部分只是照抄一遍而已,我想说的是首先能照抄出来的国家在这个星球上也是有限的,另外高精尖技术我们不可能拿到详细资料,顶多是几篇语焉不详的论文或者是几张照片,剩下的全都得靠我们自己了;另外我要强调的是在国家有限经费的支持下,我们在迅速的向美国人的水平靠近,我亲眼看着我们是怎么赶上并超越欧洲的,这些感受也算是我们工作回报的一部分吧。


关于天宫一号无控进入大气层的原因,我再强调一遍,天宫一号上仪器设备,那都是成千上万的航天工程师花费了上十年心血研制成功的,事实证明天宫一号在轨超期服役,获得了很多珍贵的科学数据,所以在天宫一号能够受地面控制的时候,无论是领导还是参研人员都希望他能继续工作,但天宫一号系统是复杂的(有大量的零件都影响到它的寿命,其中一个失效就有可能导致它失控),超过设计寿命后谁也不能精确预测它的失控时间(就如同汽车设计人员不能预测特定的一辆汽车的准确故障时间一样,好在汽车数量庞大,设计人员能够给出故障时间的统计学规律,但对特定的某辆汽车做不到,不能理解这一点的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可靠性、元器件失效方面的知识),所以一直使用到了它失控的那一刻,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它无控进入大气层事实,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参研航天工程师对这一事件的粗浅理解。


另外在这里我补充介绍一个太空精酿说的我国航天事业是少花钱多办事的实例:2011年初的时候,也就是天宫一号即将发射的时候,我们接到了一项国家任务,美国人花费了8亿美金12年时间研制出来的一种精密航天设备,当时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都已经在轨运行了,其中美国的设备指标最先进,国家给了我们5亿人民币(实际上仪器设备研制经费只有1.5亿人民币,其余卫星、发射、地面测试试验等费用),5年时间研制一台与美国设备指标尽可能接近的仪器设备,当时我们手上的资料仅仅就是美国人公开发表的7-8篇论文,现在那台设备已经在轨运行了,第一技术指标与美国人的一致,部分指标落后,但超越欧洲人和日本人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航天工程师们,我们的航天事业。



以此文,纪念我一个普通航天工程师,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十年青春。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光工战士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40 个回答,查看全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