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的你,在生活中见识或经历过什么东西或事件,让你想设计成实验?

100%亲身经历、100%源于生活——我的名字!

下面的对话可以说是我从小到大的日常了……

我:"大家好,我叫包寒吴霜。"

甲:"原来包寒吴霜是个男生啊。"
乙:"你姓包还是姓包寒?"
丙:"你的妈妈姓寒?"
丁:"你是少数民族?"
戊:"这是你的真名啊!"

以及肥肠尴尬的……

小学某老师点名:"包寒到了没?"
我:"到。"
老师继续点名:"吴霜到了没?"
我:"到。"
老师:"???"

很多人都会认为"包寒吴霜"是一个女生的名字——这不奇怪,根据中国姓名大数据库,"寒"、"吴"、"霜"三个字的性别倾向(性别比例差值,从–1到1)分别是–0.19、0.34、–0.81,平均值是–0.22,属于中等程度的女性化。

而且,这种"名字的性别反差萌"并不是个别现象!比如……


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生活经历,使我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研究冲动:

名字和性别如何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大概在2013年刚上大学的时候,我随手就把这个问题记在了一个小本本上:

没想到,2014年申请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时候,真的和小伙伴一起申到了这个研究课题。当时的项目名称很草率也很幼稚,叫《名字中性化对人际交往的首因效应:性别气质评价的中介作用》。后来文章发表的时候,标题就正常多了,叫《名字与性别的人际吸引机制:性别角色评价的中介作用》


==================

研究分割线

==================


这个研究到底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呢?

简单来说,我们使用内隐态度测验和实验模拟情境,测量了人们对不同的"名字-性别"搭配的内隐和外显喜好程度(交往意愿)以及人格特质预期(性别特质评价),结果发现:

中性化的名字(就是分不清是男是女的名字)会被预期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因此在人际交往情境下能带来最高的人际吸引力;符合个体本身性别的名字带来的人际吸引力次之;而对于"名字-性别反差萌"现象,取女性化名字的男性人际吸引力最低(但取男性化名字的女性人际吸引力并不低)!


实验1:哪种名字和性别的组合更有吸引力?内隐测验告诉你!

实验之前,研究者先根据真实的花名册和初步的统计筛选,新取了大量三字姓名,然后让不参与实验的额外被试评价名字整体的性别倾向和名字本身的吸引力,得到了6个具有相同名字吸引力、但性别倾向差异显著的名字,最后把它们制作成名片卡作为实验材料:

(男性名)周昊峰、高振毅
(中性名)吴涵之、马清然
(女性名)赵秋薇、朱妍悦

实验1采用了一种叫做"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EAST)"的内隐态度测验,以探测被试在无意识层面对一系列态度对象的情感偏向。这个研究里,名字与性别的不同组合就是态度对象。为了让这种态度联结更加牢固,被试需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来阅读、抄写和记忆6张名片卡上的名字和性别。所有被试都要识记6个名字,但会被随机分配全为男性或全为女性的卡片两种条件之一。

结果发现:

中性化的名字无论男性取还是女性取,被试在无意识层面对它们都很有好感,其次是名字性别倾向与个体的性别相符合的情况,而被试对"男性取女名"和"女性取男名"的情况很排斥。

生活启示:

男性取男性名和中性名、女性取中性名都是不错的选择。


实验2:为什么中性名字这么好?因为它带来的性别角色预期是双性化!

实验2模拟了一个更贴近日常人际接触的情境:告诉被试将有3位来自国内某大学的交换生加入班级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交流,均为男生或均为女生,但因为信息有限,只能获得他们的名单。然后请被试根据直觉和经验对他们逐个评价预期的性别角色和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包括交往意愿、交友意愿、合作意愿、求助意愿等)。另外为了避免被试疲劳,把名字从6个缩减到了3个。

结果发现:

(1)当人物拥有男性名、女性名、中性名时,分别会被评价为具有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特质(双性化分数 = 男性化总分 + 女性化总分)。

(2)男性取中性名时人际吸引力最高,取男性名其次,取女性名就会与刻板印象不一致,因此吸引力最低;女性也呈现出相同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3)正是因为拥有中性名字的个体被认为兼备了男性和女性特质,所以他们的人际吸引力才比较高(用专业术语来说,性别角色评价的双性化程度在名字中性化程度和人际吸引力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生活启示:

如果我们的名字与性别不匹配,在别人眼中我们的人格特征也可能会被视为"一朵奇葩"(虽然真实的个性特征未必如此),因而我们的人际吸引力会变低,也可能会被别人嘲笑。而且,人们面对"假小子"和"娘娘腔",其实会更接受"假小子",也就是"女汉子",这与中国历来的性别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相比于女性取男性名,人们更不能接受男性取女性名。


总体来看,这个研究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起名就起「中性名」!——中性名是指我们很难从名字本身判断出对方性别的名字,这种模棱两可的认知线索,就好像给名字的主人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充满了无限期待。

(当然,也意味着诸如"包寒吴霜"、"向诗蕾"这样取女性化名字的男生,别人最不愿意和他交往……再次心疼一秒钟)


* 了解具体内容和理论解释,可以到知网下载全文(名字与性别的人际吸引机制: 性别角色评价的中介作用 - 中国知网),也可以看我在 @京师心理大学堂 公众号写过的一篇科普文(名字心理学第1期 | 听你名字是女生,原来你是男生啊!)。

PS:不慎入坑,名字心理学一做就是四年,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关于名字,现在依然在做一个有关名字的研究……


参考文献:

包寒吴霜, 陈俊霖, 林俊利, 刘力. (2016). 名字与性别的人际吸引机制: 性别角色评价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4), 595–600.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包寒吴霜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8 个回答,查看全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