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真的是「要死去的艺术」吗?还可以怎样与现代建筑及景观结合?

很久没有正经地写一个回答。

题主你好,我在差不多的时候也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在为了考试背完厚厚一本《中国古典园林史》之后,很巧,我也问过我的老师类似的问题,他给出的回答和你的老师的回答有着很大的区别,我把它放在回答的最后。先来看你的问题,你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真的是「要死去的艺术」吗?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客观来说只有生物才会死去,「要死去的艺术」,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即这种艺术形式将渐渐消失。那么问题就产生了,消失的或者说死去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指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的实体的消失吗?

是指其营造体系的消失?

是指其建造技术的消失?

是指园林建筑中文化符号的消失?

亦或是指其精神的消失?

那么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哪些部分是不得不要消失死去的,哪些部分是应该消失死去的,又有那些部分是不应该消失死去,需要我们想办法的。

若是针对既有的古建筑和园林实体的保护,那是古建筑修复专业的事情。或是在现代社会按原来的建造体系建造纯古典的园子,这太僵硬了,也无法实现,是该「死去」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翻开古典园林史,皇家园林为贵族所建,私家园林为文人所建,而在现在的中国,严格意义上说这两个阶级都不复存在了,古典园林服务的对象不存在了,它所要承担的功能也不在了,要它拖着一个空壳继续以不合理的方式不断被建造,不如死去。

在这里,我们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西方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西方古典园林史之后,有西方近代园林史吗?确切来说,有的只是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史吧。道理是一样的——建造凡尔赛宫的那个阶级消失了而已。

只是他们的公共景观兴起的比中国早得多,这和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状况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利,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民众开始关注其生活环境的品质,并用剩余资本通过设计改善它,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新产生的价值又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这时候的中国,可能在条约和烧毁某座皇家园林的大火中无奈,可能在奋勇地抗日,也可能在放卫星,在炼钢……动荡如斯,造园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更勿论将其写成历史了。(脑补一下,19xx年于x地,由著名造园师xxx建造xx园,地形西高东低,水系依地形而设,园路通畅,其中以xxx之景独具特色,建成十日,遭日军轰炸,毁。)

建筑也好园林也罢,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所以脱离当下社会环境,谈什么民族情怀历史文化情balabala的,和不谈计量说疗效的流氓程度,似乎可以一决高下。

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是诞生于中国古典社会的,是适应当时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古典社会的在镜子中投下的影像。现在照镜子的人已经离开了,镜子中的像还会停留在那里吗?

但若是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某些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存」与发展,我想它是长命百岁的,不是没有可能,而是恰恰相反的有着无限未被发掘的可能。我猜你也想到了,所以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由此我们转向你的第二个问题,可以怎样与现代建筑及景观结合?

鉴于我对建筑了解不深,这里就主要讨论现代景观部分,但会对试着探讨你问题描述中提到的两个建筑。终于可以加入一些实例了,光谈理论有些无聊…

在讨论之初,哎还是要谈一下了理论的东西,明确一下现代建筑与景观的定义的核心部分,去除矫揉造作的装饰,注重功能。唐纳德(Tunnard)认为,功能是现代景观最基本的考虑。功能主义是景观设计从情感主义和浪漫主义中解脱出来,去满足人的理性需求。(《Garden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1938)

所以你会对目前市面上众多将无功能无意义的传统符号,即矫揉造作的装饰,贴于表面,同时标榜"新中式"的现代建筑和园林产生疑惑,因为如果将它们定义为现代建筑,是在本质上存在着矛盾的。

但是有关你提到的,"在南京的折衷主义建筑",你没有提及具体的名称所以无法具体分析,但既然是说是(广义的)折衷主义建筑,那它就具有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的特征,追求比例均衡的形式美,建筑语言的混杂本身就是这类建筑的特征,在折衷主义建筑上纠结古建的章法,是件无意义的事情。

终于进入正题,如何与现代景观结合,下为个人思考,可能不是那么的严谨符合逻辑。主要从,符号的抽象表达,传统形式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传统空间意境的再现,造景手法的提炼与运用,这四个方面结合实例来谈。说到案例,目前国内做的很好的实例还…真不是太多,可能我看过的案例比较少…故有些部分采用日本的实例,因为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包括现代化的过程),在园林与现代景观结合的发展中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1符号的抽象表达

一直认为日本在将古典的纹样、器具等进行简化表达的方面做得特别好,不仅体现在建筑或是景观上,包括工业设计及平面。佐佐木叶二的那张NTT 的图应该是每个景观学生都非常的熟悉的吧,也有将他的设计风格定义为"新和风"的,其作品就可以作为景观中运用传统符号抽象表达的参考案例。

建筑中对斗栱这一古典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的抽象表达,去除了斗和栱之间的差别,和其他原有的繁琐做法,用更加简洁现代的方式加以表达,却又保留有传统之味。


2传统形式与现代材料的结合

问题描述中的苏博,就是这一方面很好的例子,尤其是建筑屋顶和湖中那个亭子的节点的部分。

此外还有七月合作社的庭园设计作品,康恒是日本造园大师(同时也是僧侣)枡野俊明的学生,走的是日式庭院的路子。但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同样在现代的语境中做出了令人舒服的感觉。

3传统空间意境的再现

提到这一部分首先出现在脑子里的就是冯纪忠的松江方塔园,包括特别出名的何陋轩在内,这个以古典园林为基调的院子里实在有很多巧妙的现代元素,推荐有机会一游。

关于其近乎变态的节点做法的分析和设计相关的文章有很多,这里不细说。只是又一次去的时候因为等人,在里面坐了很久,午后深远而低垂的屋檐,略显昏暗的空间,水边极度放松甚至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中,竟然产生了自己不在现代的上海,而是在某个古典的时代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空间体验。非常独特,令人难忘。

除此之外赏竹亭和堑道也做得极为精彩。

乍一眼看过去,仿佛是平平无奇的公园里都会有的亭子,然后会突然发现,诶?这个石凳怎么伸出来了一截。然后仔细一看,哇这空间流动的感觉怎么这么像密斯的巴萨罗那德国馆…

走进一看,亭子内部屋顶的做法也是骚断腿,可以说是非常变态了,加上独特的油漆颜色。真是古典和现代的奇妙组合。

4造景手法的提炼与运用

这个方面更多的是方法论上的东西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精髓所在,通过明清时期开始有图纸的园林的平面分析,留园入口一个个小空间的排列组合,拙政园一个个富有节奏感的停点的巧妙设置,豫园中隔水花墙对于园林中音与形的把控……等等等等。这些对于空间的设计手法和对景色富有东方色彩的思考是可以很好的现代设计融合在一起的。


可是我仍然的以为。这种传承数千年的建造艺术。是绝不能被丢弃的。无论如何,它依然留有深厚且庄严的意义与价值。你在描述里这样说,不是决不能被丢弃,而是这艺术本身有着无法被丢弃的部分,有即使你想全面西化,粗暴现代化,但最终还是会回归的东西,只是时机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这不应该是缚住你手脚的东西。

最后,当时我的老师在和我讲了一些案例和理论之后,给了我这样的回答——有这样的困惑是很好的,有困惑的话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没有能满足你的现成答案的话,就自己去创造答案吧。

以上,是我开始学习这个专业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对于其答案的探寻。学习这个专业常常会遇到很多无法说明的困惑,因为它涉及的方面过于多而杂,时间空间跨度和文化差别都很大,也常常会受到人际关系和自己设计水平和视野的限制,这时只有不断向自己发问,与人讨论交流,耐心阅读,多看实例,潜心磨炼自己的的技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yy tt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5 个回答,查看全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