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失陪」的提出,首先是反映了社会观念的某种进步。
在几十年前,对于养育孩子,家长的关注还停留在生理需求方面,能养活就好。我记得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回忆他小时候在农村,刚学会爬的时候,父母下地干活,要把他留在家里,怕没人照看,就把他放到一个巨大的,用来装米的缸子里。这个米缸有一个好处,就是四面光溜溜的,爬也爬不出去。又很沉,稳若磐石。他在里面呆得不舒服,就拼命挣扎,大声哭闹。但是哭闹也没人理,父母反正知道他是安全的。
所以他最早的童年印象,就是在一个极度烦闷,极度静止,四面光溜溜的所在,除了头顶那一小片屋顶,什么都没有。但是那个年代,这样好像就足够了。
现在再看这样的事,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不忍,甚至会对他的父母很愤怒。之所以会有这些感觉,是因为我们的心态进步了。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之后,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父母,生理需求不再是问题了,就开始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育儿网站增加了心理健康版块,也有很多书籍和课程探讨婴幼儿的心理。以前觉得情绪感受是很矫情的,现在意识到重要性了。
人民日报的发问,八大权威媒体给出了「陪伴」的回答,包括提出「陪着≠陪伴,不做隐形父母,拒绝隐性失陪」的口号,就建立在这个时代背景上。
怎样拒绝隐性失陪,给宝宝更适合的爱呢?
@动机在杭州 老师已经提到了,情感交流。高质量陪伴不只是时间和空间上陪着孩子,而是在情感上跟孩子保持共鸣。有的大人跟孩子坐着一张沙发,各自看着不同的屏幕,孩子在iPad上看动画,大人在手机上玩游戏,这只是陪着,而非陪伴。这就是很多家庭的现状。
但是这么一说,就会有人觉得:「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都不知道陪孩子有多累。我上完班,能量槽已经空了,你还说高质量陪伴,我哪有力气啊?」
嗯,一说高质量,就会想到「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不敢松懈」之类的辛苦。但按照我的理解,其实不必那么紧张——太紧张了反倒不对。只要心态调整过来,高质量陪伴对两个人都可以是补充和休息。
一个孩子并不需要时时刻刻跟父母黏在一起,他只需要一种确定感:「父母是跟我在一起的」。
很多人都知道心理学里的依恋(attachment)理论:孩子越是能够安心地回到父母的怀抱,得到安慰,就越能够自信地再次与这些父母角色分开,去探索新的世界。一个好的依恋状态下,父母不需要筋疲力尽地时刻看守。我经常在小区花园里看到小朋友和父母的互动:孩子自己玩一会儿,跑到父母身边,蹭一蹭,说说话,又噔噔噔跑开,继续自己玩儿。这是彼此舒服的状态,孩子只要确认父母是「在」的,不会突然消失,他们就可以走得更远。父母也得以放松。
这跟「你玩手机,他看iPad」有什么差别呢?
差别就在于【联结感】。
看手机的时候,我们在跟手机联结(或者跟手机对面的人联结),我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就与此时此地无关,而寄放在另外一个空间。对此时此地在你身边的人来说,就无法理解你的想法,你的情绪状态,更无法介入与你的关系中。他们会有非常强烈的距离感,会知觉到被疏远甚至是被拒绝:「你不在乎我,你不想跟我在一起」。
不信的话,想一想平时跟人聚会,某个人一直埋头盯着手机的话,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之所以会有这些「人在心不在」的所谓陪伴,也是因为我们正在把「陪伴」当成一个任务,一个形式上走一走的过场,为了陪伴而陪伴。
在这种情况下,「陪伴」就失去了意义。还会让父母把孩子看成更加沉重的负担。
「我们拼命赚钱,才够供他吃供他穿,给他买那么贵的学区房。回到家累得像狗,还要给他陪伴!——还要高质量的陪伴!」
我做了Momself之后,看到一二线城市的大多数父母都有这种耗竭感,无数人留言说:只有在孩子睡觉之后,一天当中仿佛才有了一小段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舍不得睡觉,即使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也要再看半集韩剧,或者喝一杯小酒。
我也知道有的父母会在家里争吵:「今天该你陪孩子了!」「我累了一整天,还是你陪吧!」吵到最后,就把陪伴变成了应付差事:跟孩子坐在一起,聊着聊着就拿出了手机,孩子还在说话,大人就爱答不理地嗯哼两句。
我能理解他们的辛苦,但我也在想,他们把时间划分为「给孩子的时间」和「自己的时间」,就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孩子和自己是互斥的,给孩子的越多,给自己的就越少。陪孩子等于消耗自己。——很显然,这个前提是错的。
孩子不应该被当成父母生命的掠夺者。
如果分析下去的话,父母之所以会那么想,是因为他们也在同样的环境(甚至是更匮乏的环境)下被抚养长大。他们自己也缺乏被高质量陪伴的经验,所以他们当然也不懂得如何陪孩子。陪伴,在他们看来就只能是一个任务。
但很多时候,孩子意识不到这个前提的错误性。他们更容易理解为:自己错了,自己是那个给父母添麻烦的累赘。更隐藏的信息是:他们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疚和自责。——大人的错误,却由孩子来买单。
早期的依恋体验塑造了一个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内心工作模式」:他人有多可靠,给人多少安全感和有多少价值,我自己是怎样的?这个内心工作模式相当稳定,而且,形成的关系模式会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塑造中体现出来。
按照这个理论,小时候缺乏陪伴的孩子,很容易形成的内心工作模式是:「我要自己搞定一切,否则,别人会嫌我烦」。他们长大之后,也会把很多精力花费在躲避别人上,而且,由于对人的疏远,他们并没有太多机会觉察到这一点。
我在大学做心理咨询,经常会遇到一些很优秀,却很辛苦的年轻人,他们遇到了困难,却只能孤军奋战。来心理咨询,往往是因为一个人已经捉襟见肘。但要是问他们有什么打算,往往都是说:打算再想想办法。问:有没有别人可以求助?都是很敷衍地说:也有。问具体是谁,怎么求助,就说不出。
「可能问一下师兄师姐吧……」他们敷衍地说。
「有具体的对象吗?曾经问过谁?」
一般都是摇头,一脸的不耐烦。
「大家都那么忙,问多了别人会很烦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
「算了,我再想想办法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个学生告诉我,她的手机丢了,重新买一个手机花了她两个月的生活费,而她的父母始终不知情。家境并不困难。出得起那个钱,只是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没脸说。」那两个月她只好借钱度日,吃最简单的干粮。「减肥效果很好,我瘦多了!」她还满不在乎地笑。
还有一个学生,生了一场很重的病,她默默地寻求治疗,一个人做检查,一个人转院,有些难以承受的结果,也一个人承受下来了。最后要做手术,因为有一定的手术风险,需要家属签字,她不得不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父母几乎崩溃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女儿一个字都没有透露过。做完手术的时候女儿笑了:「现在终于可以跟他们说了,之前我一直担心这是我的错。」
要改变这些,并不是父母拿着手机多陪一陪孩子,就能做到的。
人民日报和权威媒体的这次倡议,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提醒我们重新认识陪伴的意义,甚至是生活的意义。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人在心不在,陪伴又有什么意义呢?陪的时间越长,父母的耗竭感越强,孩子越觉得自己添了麻烦,成了累赘。
回到陪伴本身。陪伴的意义,是为了跟孩子【在一起】,陪伴才是给宝宝更适合的爱。
如果累的话,直接说累就好。也可以瘫倒在沙发上,告诉孩子你今天都做了什么。
把孩子当成一个聊天的人,问一问他最近怎么样,过得好不好。就像朋友的闲聊一样。如果不想聊天的话,一个简单的拥抱也很好。
不用刻意去找什么游戏,非要读一本书或者做点什么。他是一个人,你也是一个人,两个人在一起,即使不用刻意,也会有许多的乐趣产生。
如果什么都不想做的话,什么都不做也好。
这方面,世界知名的禅修大师,乔·卡巴金,在他最负盛名的著作《正念》中,生动地描写了他如何把「陪伴孩子」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修行:
有时候我干脆在禅坐时将小宝宝抱坐于腿上,让他来决定我坐多久,他们很喜欢裹在禅修的盖毯中,只伸出小头,常常可以静止颇长的一段时间,那时,我系念的不只是我的出入息,而是我们两人的出入息。
……当他们蹒跚学步之际,我跟他们一起做瑜伽,他们在我身上爬上爬下,一会儿骑着,一会儿吊着,我们在地板上随意嬉耍,自然会发明新的两人瑜伽姿势,或是我们可以一起做的事,这种不靠言语的、正念的、尊重的身体游戏,带给我这位父亲很大的趣味和愉悦,也让我们深深联系在一起。
不是任务,不是为了什么目标,甚至不是为了未来的健康成长,什么都不为了,在一起就是在一起。首先是要修复父母自身的亲密缺憾:陪伴本身就是意义,与另一个人的共同存在本身就值得喜悦。我们陪孩子,孩子也在陪我们。
自然,这样的过程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值得存在于这个世界。
并非因为别的什么,只是纯粹值得。
我希望,「高质量陪伴」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让父母的心态发生一点改变。并非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变得更焦虑,而是让他们更放松。
放松,我们才会感受到和孩子的在一起。所以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飞鹤奶粉联合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从关爱宝宝的角度出发,倡议将每年的5月28日定为宝宝专属节日——中国宝宝日。号召在5.28当天,每一位宝宝的父母都可以加入「新鲜陪伴一小时」行动,放下手机,给宝宝一小时的高质量陪伴。
那不只是一个任务,恰恰相反,在那一小时里没有任务,只有我们和孩子。
最后,给出几条提高陪伴质量的Tips:
1,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比如你很累,你不想动。
2,把陪伴变成一个邀请。对孩子说:「陪我玩一会好不好?」,而不是百般无奈地说:「我来陪你玩一会……」
3,做什么都可以,怎么舒服怎么来,但要你们都能感知到对方的存在。
4,不要把这段时间当成麻烦,如果实在不想陪,停下来思考一下生活的意义。
5,如果实在放不下手机,就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明确告诉他:「我现在有事要处理,是XXXX的事,我想用一点时间看手机。」即使是看手机,也是跟孩子【在一起】看手机。可以一边处理消息,一边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这是微信,喏,这是打字,这个叫表情包……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李松蔚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7 个回答,查看全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