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威帷幕刚落,工业界的种种讨论还火热着。我们特别借机为大家带来这篇由两位西门子专家撰写的观点文章,和你聊一聊为什么实现数字化企业——正当时。
本文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实现数字化企业—正当时!」这是2018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西门子的参展主题。
要说工业博览会,全球各地加起来每年少说要举办成千上万场,但在工业人心中,汉诺威这个招牌应该无出其右。这个源于二战后的工业展,至今已经举办了71届,每年的这个时候,全世界工业人就像「朝圣」一样,来到这个德国小镇。当然这种朝圣无关信仰,目的只是为了一探这一年的工业发展趋势,并且寻找一切可能的商业机会。
有趣的是,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的标志就是希腊神话中主管集市与交易的赫尔墨斯神的侧头像,这种设置也给这种朝圣带来了更多的仪式感。
据统计,今年的汉诺威吸引了全球21万参观者,虽然这一数字相比第一届--1947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76万人的参观规模,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但有理由相信因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关注这一「工业盛世」的人员规模应该不低于千万级别。
今年展会上依然出现了很多所谓「黑科技」,比如Festo推出的最新一代仿生机器人Bionic Wheel Bot、Bionic Flying Fox;西门子用AI技术打造的增加生产柔性的Autonomous系统;Rethink开发的带外力感知和虚实结合的协作机器人;Autodesk同慕尼黑工业大学实验室共同打造的人形机器人;还有各种超导、磁悬浮的炫酷应用以及结合VR、AR、MR虚拟现实效果等等。
这些黑科技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足够的视觉享受,让我们对未来的制造业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欢愉」过后,对于每位从业者来说,更关心的还是当下我们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借用开头西门子今年的参展主题便可回答:那就是,实现数字化企业-正当时!
何谓「正当时」?通俗的话讲就是时机已到!
如果按照2013年工业4.0正式发布,到现在已经5年。而5年往往被做为衡量一个经济周期的重要时间尺度。这5年关于「数字化领域」,无论是在政策、生态、市场、还是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是全球工业领域,中国制造业更是如此。
正如兵法有云: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我们就借用这古人的成功三要素来分析一下实现数字化企业是否正当时!
天时篇
「纵横六界,诸事皆有缘法。万物已循因缘,恒大者则为'天道'」
政策层面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记得这一规划刚发布时,有些朋友就急着拿它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进行对比,尤其关注技术趋势上给出的结构模型之间的差别。而我认为这种对比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这不是一份技术白皮书,工业4.0也不是。
其次,国情不同、制造业发展程度不同,这也是德美之间路线不同的跟本原因。
那么《中国制造2025》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它是中国制造领域的顶层设计,关键在于「一二三四五五十」的总体架构设计。
关于文件内容不再赘述,我只说发布这三年我的观察:《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的灯塔,确确实实对中国制造这艘大船起到了引航的作用。
首先制造业是一个行业大概念,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定义,制造业分为31个行业大类,共645个子类。而整个国民经济中像制造业这样的门类一共有20个,分成了97个大类及1380个子类;也就是说制造业只是社会各门类的二十分之一,却占到整个子类的一半。所以制造业算是个「成分」及其复杂的行业。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社会需要,这些不同的「成分」都对应相应的部委,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顶层设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制带来的合并潮,加之一些行业专属部委转化为国资企业,一时间对于整个制造业发展来说从顶层规划上出现了缺失,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很多行业从「供不应求」变为「产能过剩」。
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终将无的放矢。因此这一轮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令某些行业在经历阵痛之后开始看到了曙光。关注二级市场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很多家钢企开始由亏转盈了。
除了方向指引外,企业更关心真金白银。对于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来说,压根不存在先试先行这个概念,这是很多互联网人跨界进入制造业面临的最根本的矛盾,在互联网人心中「迭代思维」非常重要,他们信奉边做边思考,小问题可以不断修复,快速进步。而在制造人眼中,稳定大于一切,不是不支持新技术发展,而是经受不起不稳定带来的后果。所以制造业常规模式是先小试、再中试、最后才能量产。
当然这除了思维模式差别以外,重要的还是行业差别所致。所以要有突破,就要有企业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对于这些勇敢者就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树立样板和典型。所以工信部一系列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以及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就给很多龙头企业带来了名利双收的效应,促使他们敢于吃螃蟹。而他们落地应用后又给广大的中小企业树立了标杆,促使他们也开始尝试创新和改革。当然同时也带动了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和补贴。这种正向的循环对于这一轮工业革命的落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扶持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而带来的效应也在不断加大。这里给出几组数据,2015年批复的新模式项目数共计50个,总投资约101亿;到了2016年整体翻倍,项目数99个,投资约200亿;2017年又翻了1.5倍,项目数159个,投资约335亿。项目涵盖了几乎所有主流离散行业,所有制造业大省,参与的企业达上百个。
生态层面
记得2013年我们「工业4.0小组」在研究产业落地问题时,想画出一张「智能制造产业地图」。但遗憾的是,我们虽然描绘出其中所有应该具备的角色,却发现很多角色还没有相应的企业出现。
而现在各类生态圈已经悄然成型,我把它们总结为四种生态模式。
第一种:以第三方研究所为核心的智库圈
这种模式的牵头方往往为国家机构下属研究中心或者一些第三方非盈利机构,组织定义为XX联盟或者XX协会。这种组织往往会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研究,制定标准,也会经常组织一些会员间活动,论坛,以此促进会员间的沟通,并对一些前沿观点进行布道。比如国际上有德国老牌劲旅弗劳恩霍夫协会、Smart FactoryKL,以及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NNMI)等;国内如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等。
第二种:以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行业联盟
这种模式的目标是要增加所属行业的话语权。这种行业协会古而有之,而目前很多制造型的行业都在其协会名称前加入了新的定语,即智能XX行业协会。这种组织按行业划分有很多,不再具体举例。
第三种:以几家制造解决方案大厂为核心构建的产业生态圈
这种模式相比前两种来说商业合作意义更大,因为在这种圈里,往往某一技术或者产品只有一家存在,大家均处在产业上下游中,互相没有市场利益冲突,完全可以抱团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很受国外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欢迎。比如以GE+PTC为核心构建的产业联盟、以思科+罗克韦尔+发那科+达索为核心的产业联合体等。
第四种:以平台型企业为核心构建的产业互联网生态圈
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以往在工业圈不常见,但有了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的概念,这种模式随之出现,并且即刻成为行业大佬的必争之地。比如西门子在全球提出的Mindsphere World;比如云服务提供商AWS, Microsoft等构建的工业云生态圈等。包括国内阿里云、树根互联等也都在积极布局各自的生态圈。
有了产业政策和生态建设的双重加持,「天时」已现,未来当来。
地利篇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库不盈。」
资本层面
对于传统制造型企业来说,往往更喜欢债务性融资而非权益性融资。而权益性融资往往出现在企业上市前期和上市后;在企业发展初期很少同互联网企业一样,利用风投模式进行操作。这不仅仅是因为制造业自身运营模式导致的回报周期较长,更主要还是受限于制造型企业领导人的思维模式与习惯。
因为过度依赖银行输血的模式,制造业遭遇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是因为银行贷款是典型的顺周期特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效益也好,银行乐于贷款,发行债券也比较容易;经济形势不好,企业效益下滑,银行出于风险防控考虑会惜贷、压贷甚至断贷、抽贷,发行债券也变得困难。
数据显示,2006-2016年的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贷款比重从25%下降到16.2%。受此影响,制造业投资增幅从2012年起持续下滑,一直下降到2016年的4.2%,五年时间下降了27.4个百分点,持续时间之长、降幅之大,前所未有。这正好与中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的节奏相吻合。
令人欣喜的是,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和业内均已提出很多策略并且使用很多手段来解决制造业融资难且贵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产融合作,建立产融信息对接平台,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升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
这绝不是发发文而已,随便找个银行从业人员或者VC、PE去聊聊,就会发现很多工作在不断推进之中。当然除了政策支持,企业自身也要不断进步,要学会利用各种融资手段,而不是紧盯银行贷款,学会并善于找钱已经成为制造型企业的必修课。
市场层面
从宏观层面上看,4月份发布的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这已经是该指数连续19个月保持在在荣枯线上方;虽然我们不能单从一个指标来判断经济走势,但综合很多大型企业的一线销售数据来看,是符合现状的,制造业这种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而从微观角度看,我们一直在强调市场4.0的到来是本轮倒逼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市场4.0我们定义其为碎片化经济,这是基于全球化经济所产生的重大变革。这种变化来自于消费阶层不断增加所带来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又促使我们的企业能够提供基于覆盖整个价值链的具有IP价值的产品和灵活性的生产方式。
我们的企业在经历了需求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模式之后,真正开始进入数据驱动时代。而数据驱动的保障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
技术层面
这轮工业革命,各国叫法不同,但有一点共识,就是大家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都是智能制造。而智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工程院出版的《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有个著名观点,就是把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描述为三个基本范式的演进。即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演变。
我十分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认为从产业发展角度应该稍微做些改变。变成智能制造发展过程就两个阶段,阶段一:数字化;阶段二:智能化。而网络化始终贯穿始终。
因为数字化和智能化都是生产力的改造,而网络化的重点在于协同,是生产关系的改造(区块链技术我也归结其为网络化的一种技术方式)。所以生产关系应该跟随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描述的更细致一点,网络化又可以分为数字化网络时代及智能化网络时代。
因此,相比各种AI技术带来的炫酷,综合考虑成本因素,现阶段我们的首要核心就是落地数字化及网络化。尤其现阶段很多企业已经陆续完成自动化改造,可以开始迈开步子往前行。
这一点上今年的汉诺威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各大企业和联盟纷纷给出了数字化工厂的实践案例,甚至祭出了自己的数字化咨询业务。而西门子更是突出,不再展示自己的安贝格数字化工厂和成都数字化工厂,而是直接就给出了涉及能源、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食品饮料、电子、石油天然气、纤维等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解决方案。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西门子的解决方案涵盖了从汽车设计到生产计划到实际建设和随后的服务, 一个集成的数据库使得可以持续分析和优化所有工作流和流程。通过先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和数字化企业套件, 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 在设计阶段, NX用于创建一个数字双胞胎的新车。然后, 可以在完全虚拟环境中模拟和测试此虚拟产品。模拟包括车辆周围的气流、 驱动性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电池和所有电气部件。
• Tecnomatix的产线规划, 为机器人和生产线的详细仿真铺平道路。通过完全集成的自动化 (TIA) 和 TIA Portal, 使工程更快, 更容易,无论是在现有的生产线的汽车与内燃机和新生产线的电动汽车。
•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成的数据用于创建产品和生产性能的数字化双胞胎, MindApps将分析数据用于连续监控生产设备。数字化双胞胎可以用于持续优化, 并反馈到所有阶段, 包括设计, 创建一个优化的闭环。
最后要说的一点,工业互联网绝对已经成为了实现数字化的最佳助攻手的角色。因为工业互联网对数据的渴求为实现数字化后企业进一步升级找到了出口。
综合资本、市场、技术三要素,「地利已成」,未来当来!
人和篇
孟子所言,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从制造业的发展来看,我相信人心从未如此齐过。
一来,是因为外部市场压力和内部管理需求压力带来的双重挤压,使得企业领导者不得不主动思考转型和改变。
二来,政策的不断激励和引导,让企业领导者有了迈出一步的决心。
三是,铺天盖地的论坛、培训以及自媒体文章,全天候,无差别的对企业领导者进行「洗脑」,让企业家有了思维认知的升华。
第三点,在近年来尤为明显。我清楚的记得三四年前我去给企业做培训,总要先讲一讲什么是工业4.0?哪个是数字化工厂?为什么要进行智能制造?有什么意义和好处?而现在再给企业做培训,基本都是直接讲如何进行数字化工厂规划,实施路径是什么,用到哪些技术,什么产品,哪些公司来做等等务实的信息。
对于这种转变真的要好好感谢行业里第一批布道者和企业,尤其是第一代工业知识「网红」们,他们不仅懂趋势,懂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研究「思维模型」。能帮助企业家们把认知水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后面需要第二代「网红」能够接好接力棒,帮助企业不仅是认知水平,更要在技术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不仅是制造型企业领导者,对于从事智能制造服务的各个企业和个人也处在一个高度心齐的水平上。首先大家对于技术的发展趋于一致,其次大家对业务实施模式也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一个企业要想实施数字化改造,必须先要有自上而下完整的顶层设计,才能开始自下而上的分布实施。并且在这个圈内,大家开始逐渐摒弃产品时代固有的门户之见,开始热衷相互交流、切磋和探讨。这点从我经常出没的几个专业群里,就能感到明显的变化。
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以前跟制造业不沾边的群体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比如投资人、媒体人、互联网从业者等等。他们不仅仅是关注,还带来很多新的思想,而且对于制造业的理解越来越专业和深入。这些都是对于行业发展非常积极的信号。
业主、服务商、媒体人、投资者越来越多人对数字化制造达成共识,「人和已至」,未来当来!
写在最后
虽然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我们能得出「实现数字化企业-正当时」这个结论。
但我们依然不能盲目乐观,我们依然面临很多挑战。
比如工业系统实施的不确定性带来高昂的实施成本;比如优秀的数字化人才在制造业里依然短缺;比如企业组织结构是否能跟随数字化的发展;比如网络化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现实存在,但却又都无法阻止我们奔向数字化前进的脚步,数字化已改变着我们的一切,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最好的姿态去迎接它的到来。
作者简介:
王永宗
西门子数字化工厂及过程工业与驱动集团高级销售经理,南开大学MBA,天津市自动化学会理事,数字化研习社数字化制造板块版主,畅销书《大话工业4.0》作者之一,公众号《帝企鹅说》主编。微信号supersamren
黄昌夏
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集团数字化业务高级顾问,南山工业书院研究组成员,参与撰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汽车蓝皮书)》、《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等著作。在数字化工厂、工业互联网、制造企业技术战略、智能制造市场发展与生态演进等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业界人称黄小邪。微信号huangchangxia001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西门子中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