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要回答题主的问题:
(1)从功能上说,小尺度规划快题中涉及的轴线,其本质上应该称为"人行流线",主要供人行走活动使用。
(2)规划快题中,相信大家经过一其的快题集训,轴线能达到无伤大雅的及格水平;但是许多人的快题轴线会由于比较墨守成规的某些轴线生成法,轴线产生生硬的感觉,很多时候是由于忽略了上一项中提及的人活动对流线的需求。
(3)在有能力生成达到及格水平轴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轴线的设计方法,针对传统四大金刚的轴线设计方法,尝试从广场/轴线/建筑三个设计维度入手使轴线产生一定的变化,一来让快题图面表达更丰富更精彩,其次也借此让轴线空间更宜于人的行走活动。
本回答将尝试在此问题下许多大神的基础下进行轴线定义及轴线设计方法的补充完善,将以此为论述线索进行回答:轴线分类 → 轴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 生硬轴线的来源 → 建议的轴线生成方式。以下是正文部分。
1 轴线的分类
首先需要对轴线做出定义。轴线本身就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概念,大至区域规划层面,小至建筑设计层面都能涉及,我们此处先把轴线定义为城市设计(10-50公顷)层面的轴线,排除掉我们在城市总体规划等更大尺度层面常说的"几带几轴"的规划概念。张翼老师曾在对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的书评中点总结道:"抽象"就来自这种本能的对"流变"的对抗——用永恒的绝对的存在形式来重新阅读周遭的变迁(埃及金字塔)。而"移情"则出现在更加温暖、舒适和有安全感的本能之中,当人类开始认同周遭的存在时,便开始以再现周遭的方式保存和延续自己所认同的东西 [资料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28294/;同尘设计古代建筑史课程系列] 。我们利用此概念尝试理解轴线,在城市设计层面分为以下两个种类:
(1)抽象性/仪式性轴线:此类轴线以仪式性及庄严性为设计要点,其要不是规模比较宏大,要不采用中轴对称的模式,或者两者皆有;此轴线由于本身已经是一个街区(Block)的规模,因此往往不是被建筑围合出来,而是被道路围合形成。最常见的是各级政府的前广场,政府主体建筑前通常是一大片广场/公园,图示以北京天安门、深圳宝安区政府,深圳中轴线、广州市政府为例。
(2)移情性/生活性轴线:不以仪式性为首要设计目标的、通常以接近微观人体使用、尺度较小的轴线空间,其功能通常是商业或办公,是在规划快题上最经常出现的轴线类型。此类轴线图底关系比较明确,出于商业开发及步行体验等原因,人的步行空间的围合性非常好;此类轴线应该是题主提问的轴线设计的重点所在。
在这里想先提出一个个人观点:在中小尺度规划快题(6-20公顷)中, "轴线"的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准确地说应该将其称为"流线"。流线指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活动的路线,会根据人的行为方式把空间按照一定的模式组织起来。换言之,流线而更强调的是人的具体活动方向及范围,并不特意强调仪式性。
要具体来辨析轴线与流线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例子:
(1)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城市规划考研初试试题:关于西山对景与人流行为的对比。在本题中,西山及视觉通廊是统领地块内空间秩序的最主要元素,通过与西山山顶形成对景,也能提供强大的精神震撼力。在这个角度出发,与西山的对景我们称之为"轴线",更多强调的是仪式性;而地块北部停车场到地块南部农家乐的设置主要考虑是人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流线",更多强调的是移情性。
(2)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强调"可见不可达"的特征:轴线很多时候强调一种对景关系,例如我走进园林,看到面前用窗框框起来的一抹景象,但是看到此景象并不代表我马上能到达此景象所在位置,通常我需要经历几个拐角,柳暗花明又一村地才能实际到达这抹景象所在的位置,这称之为"行走流线"。
但是为了大家理解方便,我们在下文中依然会将我们的讨论对象称为"轴线",但是大家要明确这样的轴线其实更多的是赋予其"人行流线"的概念。
2 轴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生硬的轴线"当然是一个中性偏贬义的词语,但是首先大家起码得做出一个及格的轴线,我们才能去评判这个轴线是"生硬的"还是"适宜的"或者是"有趣的",继续讨论其提升质量的可能性。关于如何做出一条及格的轴线,大神@陈铠楠在本回答下给大家总结了非常清晰且高效的轴线设置方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905849):
①找到或建立人流发生点;②找到或建立场地激活点;③用硬地连起来,两侧扣上商业,形成轴线(保证较高的贴线率,即轴线两边建筑围合出轴线及广场空间的百分比);④强化轴线开端,即场地门面;⑤强化轴线末端,建议用建筑对景或滨水广场;⑥根据轴线尺度增加了一个中间的节点空间;⑦做另一条轴线穿过这个节点空间形成正交关系(可以是虚轴)。
本人当初从此方法中获益良多;相信无论在任何快题培训机构,基本经过一期规划快题的训练,或者师兄师姐一对一的评图,并经过自身一定的思考,对此方法能够基本掌握并设计出一个像模像样的轴线,达到规划快题上对轴线的基本要求。接下来我将尝试在大神的基础上进行轴线相关设计方法的补充。
结合本文第一部分所论述的内容,总体上要让轴线显得合理及达到基本要求,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要区分仪式轴与移情轴,勿把商业轴处理成仪式轴,具体特征体现为高宽比夸张、广场尺度巨大、建筑贴线率极低、形态完全对称,如下图所示。
当然,生硬轴线包含但不仅限于把轴线处理得过于仪式化,或许还有以下两个要点:①围合轴线的建筑过于单薄,或者显得过于"门面",建筑显得很像区域做出的"门面工程",单薄的建筑后面就是绿地或者空地。如果我们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分地块过程来看,不同用地之间存爱着一些用地性质模糊的用地:如果其不是商业用地,那考虑在控规层面会这样划分地块吗?如果其是商业用地,那这样低的利用效率可能会被开发商砍掉——所以最好能通过你的建筑形体设计能看到每个不同功能用地的分界。面面对此类设计有两个改进方法,要不围合形成院落式建筑,其次就是将建筑体量增大,独栋成块。②由轴线划分的建筑设计形体或结构不合理,让人有"拼凑"之感。当改进了过于仪式性、"门面"轴线、建筑合理性三个重点后,大家的轴线能达到基本合理且无大硬伤的程度。
3 生硬轴线的来源
要理解自己画的轴线为什么是生硬的,最好从轴线生成的过程角度出发。我们以一个具体矩形地块为例,地块南北两侧道路上有两个人流发生点,要进行这一区域的办公+商业空间的设计。在设计这是大家通常采取的流程(图示):
①人流发生点两点之间成一直线,沿着该条轴线左右偏移大概十米左右,形成轴线基本的基本形状;②轴线起点和终点挖一个圆形或者方形广场,在主轴与副轴的交界位置,或者主轴的适当位置挖一个最大的中央节点广场,画上"四大金刚"围合出广场空间;③以轴线为边界基本划分地块,从下图看出基本分为四个地块;④建筑成组,用符合建筑合理性的建筑以保持高贴线率的方式去围合轴线;⑤几个广场中央放上孤植大叔或者对景塔地标,轴线位置沿着路放上轴线树或者中央挖水池;⑥用马克笔来把轴线重点上色刻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样的流程是完全没问题的,而且设计速度非常快,让大家在快题设计过程中速度获得优势;但以这种设计方法,轴线质量得到基本保证,但却牺牲了部分的轴线设计上的变化(当然附带的结果就是人行流线的枯燥无味了)。上文已论述到,流线更多要强调人在行走过程的体验,那大家在逛商业街时希望是什么?通常并不想一马平川、仪式性很重的行走,而是想拥有这边买买、那边喝喝,走着走着还能遇到某些惊喜,或遇到了比较特别的网红景观点进行打卡拍照等行走体验。大家可以以此为其中一个出发点,获得改善轴线空间的灵感。至此,我尝试归纳出一种方法,让大家在确保轴线质量的前提下,或者更加多变化、更多特别的轴线空间。
4 建议的轴线生成方式
我们在下面的说明过程中会将以某矩形地块为例进行商业/办公建筑围合的轴线设计,按照广场—轴线—建筑三个部分进行如何改进生硬轴线的论述。不同参考图的矩形地块的面积是可能存在差异的;默认的建筑尺度参考值:现代条式办公建筑进深15m~30m(外廊&内廊模式,通常内廊形式比较经济实用);现代块体建筑则比较弹性,大体量的块体长度约30米;坡屋顶建筑进深15m。
4.1 广场设计
传统围合广场的"四大金刚围合法"在西安钟楼的实际建设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大家去细致研究传统的"四大金刚围合法"的一些设计原则会发现,广场默认轴线交汇的几何中心点,然后四个方向等距偏移得到广场形态,可以以此为突破点进行广场的变化。
(1)广场位置:无论对于入口广场还是中央广场,都可以适当偏离轴中心线的几何中心位置,配合着轴线位置的变化,使地块建筑不呈现过于均质等分的状态,也避免了某些地块"做庭院式建筑就太小,做单体建筑就太大"的尴尬场面。
(2)广场形状:迪特尔·普林茨在其《城市设计(下)-设计建构》中提及的广场形态变化;在规划快题设计上,广场不需保持正方形、圆形、八边形的固定模式,尝试使用梯形、L形或其他形状。
(3)广场方向:不需保持与地块方向平行关系,适当旋转一些角度能让地块产生冲突感。
(4)广场大小:广场越大的话,内里的设计元素需要更丰富,否则单纯是铺地面积变化则无变化的意义,所以这就设计到广场内部的景观设计。首先,在迪特尔·普林茨的《城市设计》中提到的"运用相同形状对广场进行划分、运用对比的形状的元素进行划分"两大原则可以作为大家划分的依据;在配合改变广场形状位置并进行区域划分后,可以适当改变在广场几何中心放孤植大树/景观柱的单一的广场景观设计方法,充分利用好亭子、雕塑、铺地、栈道、水体、树阵、孤植大树等众多元素,对广场范围进行区域划分及设计(甚至广场大的话,在其中嵌入一些建筑也未尝不可)。景观要素的配合则可见下范图。
(5)广场围合性:常规来说,轴线及广场设计过程是要保持比较高的贴线率的,但是可以适当退让出部分距离,或者让某一边被环境设计要素围合而不是建筑,使围合性得到部分的变化。如同西安钟楼的四大金刚其实只有三个,靠近广场西北侧的是一个下沉广场。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当利用此方法获得变化时,要使其他部分严格保持比较高的贴线率,不然整体轴线的图底关系将会变得模糊不清。
(6)广场出入口位置:出入口位置并不一定位于广场四条边的正中央。这方面可以参考许多欧洲在中世纪形成的城市的广场设计方法,个人觉得比较有启发性的是"轮轴式"的广场,四个出入口呈现正交状态,但互相之间不能一眼看穿,形成了在行走过程中一定的趣味性。
4.2 轴线设计
前文已经将轴线与流线作了区分,当以"流线"的概念用于理解轴线我们就能理解轴线的设计要领:让人的行走过程更加有趣。所以轴线的变化不仅仅是图面效果要求,也同时是人本主义规划设计的要求。
(1)轴线走向:在设计上,大家首要地要避免"两个人流发生点之间两点成一直线"的轴线设计法,在笔直的轴线中,可以适当采取钝角转折产生变化(因为直角或许会由于转向过于强烈而失去其引导性),让人有"曲折前进"到达人流发生点的感觉,产生更多的步移景异感及行走乐趣感。即使是无法避免的直线轴线,也尽量通过建筑的转折关系(而非单纯的小规模咬合)形成比较丰富的空间关系。
(2)轴线方向:此种方法通常来说会配合广场方向的调整使用,把轴线与广场共同旋转一定角度。当旋转一定角度后,在地块边缘必然会出现建筑与用地红线的冲突,往往需要大家有比较扎实的建筑设计功能才能比较完美地处理此种冲突,所以在常规的快题教学中并不提倡大家进行此类的设计;但是话说回来,设置轴线及广场上不要太难为自己,但是过于迁就自己,就容易流入比较生硬轴线的圈套。
当我们特意旋转轴线及建筑方向,使其与地块方向产生一定的尖角时,我们其实是为地块的规划设计引入了冲突。与音乐编曲类似地,在和弦进行过程中,通常会在一连串调内和谐和弦内插入一段离调和弦,产生冲突感,继而重新转回调内和弦获得解决的满足感。规划设计与此有部分类似的地方:引入冲突后,如果能完美地解决冲突就会获得更有冲击力的图面效果,而这能通过轴线及广场方向旋转作为线索进行设计。
以深大规划学硕2018年的快题为例,个人认为是非常有深圳特色且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果对深圳熟悉的朋友从地形图能看出其城市肌理与深圳市宝安区具有相似之处,地块南北朝向与城市路网肌理具有天然45°转折角的禀赋条件,出现了朝向与地块转角的冲突。同理,同济彰武路快题也有同样的冲突条件,各位可以自行参考题目条件,不做赘述。
当然大家在设置商业建筑时可以完全跟随城市肌理进行建筑设计,但是若与一份尊重冲突条件并完美解决冲突的快题放一起,当然是后者比较抓眼球,也能体现较好的建筑设计素养。
关于此部分如何进行练习,大家在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自己画一块矩形地块,不断以各种角度进行切割地块,并以尽量不出现尖角建筑的原则布置建筑——这样的小训练其实就是大家在快题中解决冲突造成的建筑尖角的原型模型,多思考会使大家的建筑设计能力有提升。
(3)轴线位置:这与广场位置也有密切关系,若把轴线及广场都处于地块的正中央,当然会产生过于均质的感觉,也带来"切得比较碎"的附带感觉。所以上个人比较提倡可以将轴线设置于"黄金分割"位置,一侧可以设置单侧商业街,另一侧则设置院落式商业街/办公建筑;或者是设计成内街模式,以形成不同建筑形体的组合。
另外此处想拓展一部分内容,曾经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建筑切割太碎的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626549/answer/44633312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626549/answer/453374128),答主们做了很有启发性的论述。针对这个问题想在轴线位置这一部分进行补充论述。我觉得该图出现问题的本质在于没有清晰认识到该地块的大小。若我们根据"轴线-分地块-建筑设计"的这样流程下来,即该同学是在"分地块"这一个步骤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该地块从面积上来说,应该是属于同一个地块,或者最多只能分成被轴线切割的两个单边建筑的形态,但是该同学在该地块内插入两条轴线,还在右上角加入了一个不成规模的广场。即简单点来说,这里的建筑应该分成最多两组,但是他在这里分成了三组甚至是四组,建筑就由于分组太多而体量与周边正常建筑形成明显区别,使其显得"零碎"。
(4)轴线形态:大部分设计的轴线都是呈现折线(PL)模式的;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曲折线(SPL)模式。当然这两种模式的本质是相同的。曲折线形态的通常会配合曲线建筑使用。
(5)宽度变化:适当的宽度变化让轴线更加有趣,主要通过各种体量建筑的咬合退距处理形成。这部分在居住区也有比较重要的参考意义:因为居住区的轴线在内部很难被建筑围合出来,如果此时又设置一马平川康庄大道的轴线,就会显得无比生硬了。
(6)架空步道或装饰:例如两栋地标性塔楼之间可以设置玻璃架空或者连廊架空于轴线之上,形成轴线上一些切割要素,让轴线行走过程体验更丰富。同理,二层步道也能用于丰富轴线上的行走体验。但是个人不建议将二层步道滥用或者套用于任何一套快题上,二层步道的使用有一下几个原则:首先开发强度及人流密度:当由于开发强度过高出现人车矛盾凸显的时候,二层步道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使用;其次是地块的禀赋条件,例如在基地的基础条件就出现了高差条件,就可考虑使用。例如深大2017年学硕快题出现架空轻轨线路及地铁车辆段上盖,或者华工2014年滨水工业区再开发快题出现了较大的断层高差,即可考虑使用;最后考虑人流流线,例如设计地块频繁被主干道或快速路穿越,又或者是地块形态本身对人流呈现比较强的阻隔作用,即可考虑使用。大家也可以看此推文进行补充(SOM的这项研究,值得80%的规划师反思!)。
4.3 建筑设计
上部分从地块的轴线位置、建筑组团分区等较宏观层面讨论如何使轴线不显得生硬呆板,下面此部分将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讨论此问题。规划快题中的建筑设计本质上是"阉割版"的建筑设计,我们更多是从总平面图的二维角度出发,更多关注于建筑总平面及总体功能分区,忽略了在本科低年级阶段进行建筑设计时候的微观人流流线、三维角度的建筑推敲等设计部分;但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不同的城市设计层面,重点关注此层面的设计内容,有意识地去忽略某些对设计影响并不大的细节会使设计过程更加顺畅,也更实在。在规划快题中,围合出轴线的往往是商业、办公及部分公共建筑,因此在此部分我们也省略掉对学校、住宅等非轴线围合要素的建筑设计表达的讨论(此些部分在许多快题设计手册中也有很详细的叙述,因此不作赘述),重点讨论紧邻轴线的建筑。
规划快题中常用的建筑形态无非两种:块体建筑与条形围合建筑,块体建筑特指长宽比接近筑体量,条形围合建筑则特指长宽比较悬殊的建筑体量,首先两者其实没有明确的区分界限,两者可以由建筑密度变化而逐渐过渡。
两种建筑形态的优劣见下表分析所示:块体建筑是比较万能的,是对付由于冲突引起的畸形地块的利器,但是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在大地快设计中需要花时间推敲其切割咬合等组合方式,避免独栋建筑占领大地块的现象出现。条形围合建筑缺点也较明显,在小地块中条形建筑无法伸展,容易导致庭院很小显得建筑过于局促,或者其在处理畸形地块时会显得有心无力。当然以上讨论的是相对而言,若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当然还是能完成下来的。
本质上来说,在建筑设计层面要避免轴线显得生硬,块体建筑与条形围合建筑在处理手法上是类似的,有以下里两种基本模式:①通过建筑穿插咬合连接叠合的不同手法对比来呈现地块的形态多样性;②在轴线分割地块时已经尽量避免地块的均质化前提下,可以使用两边/三边/四边/N边等模式来呈现地块的形态多样性;③通过建筑的不同方向朝向呈现地块的形态多样性。下面两图分别说明两种建筑的设计要点:
最后重新总结一下本文的观点:在规划快题的轴线设计上,如果想设计出生动精彩的轴线(此处的轴线应该更多赋予"人行流线"的概念),首先要避免落入仪式性轴线的设计误区,然后针对传统"四大金刚"的围合方法,尝试从广场/轴线/建筑三个设计维度入手,使轴线产生一定的变化。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大部分以规划快题为考研科目来说,我们常说的"生硬的轴线"其实也已经能满足其基本要求,本文提出的是改善提高的方法。希望本文能帮助到自觉轴线生硬的考研小伙伴们。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马敬然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北京为何要严控城市规模?
为何西安城墙没有被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