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南方也下雪,而且还下过比08年还大的雪。假如题主肉身穿越到1955年初的南京城,题主会欣赏到一番令人震惊的北国风光。在1954年到1955年的跨年期,安徽、湖北、江苏、湖南和江西曾连续10-15天出现降雪和冰冻,除长江干流外的江河湖泊均被封冻——没错,就是一种异鬼南下的感觉,那年南方很多城市都创下了上个世纪乃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合肥在1955年1月6日,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0.6度,南京则降到了零下14度;那几天南京累积降雪量(雪化为水再统计)达到90.7毫米,雨夹雪量为94.4毫米——这是不是比最近几年南京的这几场雪来得更犀利呢?……或者题主在1983年12月27日驾临四季如春的昆明,也能感受到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雪,从27日08时06分一直下到28日16时07分,连续降雪32个小时,降水量达到45毫米,云南省气象台地面积雪最深达36厘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度,几天前还鲜花怒放的春城,骤然变作千树万树梨花开……
气候问题是一个时间尺度比较大的问题,它涉及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气象要素的统计和比较。凭借最近十年或二十年的肉身经历,是不能认定"南方下雪越来越常见"这一结论的。中国南方的范围也广阔,秦岭淮河以南均是南方,苏南下雪与海南下雪不可同日而语,位于南方的喜马拉雅和香格里拉也是雪山堆叠,对于淮河一线与长江一线,冬季下雪算是一件寻常事,雪线翻过南岭,才算是一件稀罕事。
正巧今日(2019年1月9日),南京又遭遇了一场暴雪秒变金陵,想那雄毅钟山此刻应是银装素裹,我正好来答这个题目,所以我不妨简述一下长江下游这场雪是怎么下的,相信题主更能理解"南方下雪"这一话题。
从卫星云图上来看,过去两天,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大批量的从中国西南方向涌入我国(用气象术语来描述,就是南支槽东移,见卫星云图)
这波水汽来得很猛,昨天它在云贵高原南部一带制造了当地一月份罕见的强降雨,今早暖湿气流继续北上,直抵长江下游,今天白天,在长江下游的安徽中部、江苏南部等地,6小时降雪量普遍超过5mm,像是南京,从凌晨2点到现在,累计有11.5mm,达到了暴雪量级。下图为1月9日早晨的高空5500米的大气环流形势图和雷达回波的叠加,明显可以看得出,西南气流的北上激发出了图上那绿油油的一片降水区。
在冬季,我们讨论会不会下雪,北方主要是看水汽(因为足够冷),南方则要看气温(因为足够湿润)。由于刚经过2018年12月下旬寒潮的洗礼,以南京合肥为代表的长江下游一带,气温依然比较低,近地面最低气温都在0度左右,而距地面1500米左右的大气气温基本在零下四度以下,这个气温指标能够让这波暖湿气流变成雪花降下来。再偏南一些的湖南长沙、江西南昌这些地方,今天并没有下雪,淅淅沥沥下的是雨。——如果像12月底那样气温再低一些,这些地方也会下雪。
但这波水汽也有它的局限性,它跨过长江,却没跨过黄河。暖湿气流最北也就顶到了中原河南。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是足够冷的,但十二月下旬以来,像今天一样,这些地方一直没有像样的水汽配合,所以也一直没有出现降雪。从降水量统计上看,也很尴尬,华北等地最近20天都是0降水,而难觅阳光的江南一带则是有将近100毫米的降水量。
像北京,就很有话题性,雪绕着京城走。雪线都压到南岭了,偏偏北京和重庆没下雪。重庆是身居盆地的小火炉,没下雪是因为气温不够低,而北京就是典型的缺乏水汽了。其实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一带,下一场酣畅淋漓的雪,有时候要指望冷空气从东北过来,冷空气先下到黄渤海,再从海上把水汽卷至华北平原,形成所谓的"东风回流",能给京津冀带来一场大雪。目前来看,这样的情况在未来十天都没有希望。
北京初雪的常年平均日为11月29日。如果雪一直不下,又拖到春节之后再下,再加上人家南京频繁的变金陵,的确会给人一种"北方不下南方下"的感觉吧。但别忘了,《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39年的冬天京城就是一冬无雪,次年正月十五才天降瑞雪。北京地处燕山太行山的背风下沉区,冬天多数风从西北来,下雪的确是难。
不过更难下雪的是广州,2016年1月23日夜间到24日上午,广州市普遍观测到霰,24日中午前后,市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短时雨夹雪——"广州市气象局确认,这是广州城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降雪",不仅如此,惠州、佛山同日也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下雪,东莞上一次下雪则是在1957年。——这是大寒潮给人们带来的惊喜。
像广州下雪这种事情怎么去理解呢?算是全球变暖中的小插曲吧。2016年1月初,有一股暖流从北大西洋侵入了北极圈,引起极圈内大气波动,冷气团从极地到西伯利亚,从西伯利亚到东亚,层层传递。这样的极端寒潮南下的情况,的确会使得雪线南移,给低纬度的人们一种"天越来越冷"的错觉。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各种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包括"极端热"与"极端冷"。
但要说明的一点是,人类能够大规模对气候进行监测的历史也只有这最近100年,关于"气候变暖"的一些实锤证据,也是在这个观测尺度里拿到的。放到千万年的尺度里去看这一百年的阴晴冷暖,有时也觉得自身的渺小。从时间的荒野里来看,气候怎么变,恐怕要看太阳的活动,而不是人类的活动。人类能不能在气候变化前完成科技进步从而战胜气候的突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许志伟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4 个回答,查看全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