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出不来优秀的编剧?

你可以问问在座的所有编剧甚至导演,有一个人能按照本意(这个本意是既尊重创作又尊重市场的责任心,是每个创作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和道德)从一而终保持原剧本的样子吗?

具体原因提问者可以看看我过往的答案,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工业化而形成制片人中心制,一个既懂创作又懂市场的富有经验的制片人才是好莱坞最金牌的操手,也是整个行业的核心,话语权全在他手里,保证整部影片自始至终都是在往好的方向走。可国内,谁有资本(名与利的广义资本)谁说了算,今天你改改,明天他改改,可能去年他还做着房地产呢,今年就来告诉你应该怎么改剧本,最后面目全非,连最基本的结构都会毁掉。

编剧恰好又处于影视行业最上游的位置,在剧本写作阶段制片方几乎没有多少支出,剧本孵化几乎没有成本,如果不按某些话语人的意见去乱改剧本,随时就会被开掉,相对于几千万上亿的项目,已经支付的几万几十万编剧费根本不算什么,所以,我们会耗费大量精力在如何与片方博弈上,既能不惹恼对方又尽量保证质量,但结局如何只能凭运气,话语人是否能听进劝告,片方是否没有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制片人或者策划人员想用自己认识的便宜编剧,把外来的编剧开掉中饱私囊。这一现象会一直延续到影片开拍,剧组里制片人或制片主任要么为了省钱各种砍预算,导演想拍的拍不了,要么是导演跟制片不熟,一些唯利是图的制片就会一心想着搅局,最后把导演开掉用自己的人……

所以,你会看到,国内的影视创作者大部分精力都用到了跟各种不是为了影片质量在捣乱之人的角力上,能创作出原质量六七成水平的剧本就算烧高香了。

而国内的好影片,无不是有一个既懂创作又懂市场的话语人在把控,比如药神的徐峥和宁浩,在这种剧组创作是一种享受,大家从一开始就知道要的是什么,所有人齐心协力往最好的结果的去创作去努力,而不是像杂牌班子,每个阶段都在乱改。

好莱坞的类型片有成熟的剧作公式,我们看到的所有引进的院线电影无不是套在这个公式里创作的,上到《肖申克的救赎》《头号玩家》,普通到《速度与激情》《单身日记》都是严谨地按照这一公式搭建的剧本框架,这个公式就是一张表格,一目了然,稍微有些经验的编剧就能信手拈来,熟练应用,关于这个公式好莱坞有一句名言,只要按照类型片的公式去创作剧本,不能保证剧本优秀,但一定能保证不出差错,能讲出一个让人看下去的完整故事。这类影片就算是爆米花电影,你也不会骂他烂,保证紧张的时候紧张,舒缓的时候舒缓,最典型的就是漫威这两年的电影,你多看几遍甚至能把公式扒出来,可以说太公式了。我们科班四年还学不会一张表格吗?看过几千上万部电影的积淀,几年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写不出好剧本吗?国内十几亿人的基数,几十万名编剧的智商都不如美国人韩国人吗,没有一人能创作出好剧本吗?

大多数民众并不知道,商业电影是一个工业产品,不是个人创作的小说绘画,跟德国铸钢1.4743标准一个道理,人家经过上百年的试错,总结出含碳量精确到多少的铸钢才符合高强度要求,并以此作为工业标准,不符合标准就一定会出问题。一部电影从孵化到制作发行,是一个上千人的工程,哪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最后的品质,耗费的是几千万上亿美元的资本,比生产一个铸钢螺母复杂得多,螺母都有工业标准,电影就没有吗?而纵观整个电影工业呢,钢铁产业有工业标准,电影产业没有吗?当然有,好莱坞电影发展一百多年,近百年的电影工业经验,话语权掌握在制片人手里就是大量经验教训的最终总结,制片人中心制的确立标志着电影工业的完善,是一部影片的金牌经理人,没有品控来保证大部分影片的利润,哪个资本敢来这个烧钱产业?

中国电影还在起步阶段,并未走上工业化,加之审查的掣肘,失去了像韩国电影产业只用十年就崛起的先决条件,所以,中国的电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好编剧和好剧本,我们并不缺,可光有好的铁矿石并不能生产出好钢材,缺的是把矿石变成好钢材的工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1 个回答,查看全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