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什么时候能够打败丰田本田?

本人从事发动机相关的研发工作,正好也有过在日本丰田总部发动机先行开发部做研发的经历,在此谈谈我的看法吧。理性交流、互通有无。


中国品牌这几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包括吉利、上汽、长安、长城、广汽、奇瑞等品牌,在不断追赶着欧日美的脚步,其销量在中国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期很多新车的设计在线、用料扎实、空间体面,与以前按图(chao)加工(xi)的方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即使在目前,国产品牌向上突破还是困难重重,大而不强。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大环境导致的,尤其在见效慢、成本高、产出低的基础核心的研发,差距很大。甚至我认为,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在民用级别发动机领域要赶上可以说希望渺茫。可能在市场、商业策略、政府导向上可以获得优势地位,但就技术而言,难!下面我就我所熟悉的发动机领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我们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论,一个领域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必须是要有很多硬性条件支撑的,对于汽车发动机来说,其发展的好坏,受制于成本,供应链体系,产业规模,人才储备,市场形势,技术积累等影响。

就成本来说,国产品牌向上还在突破中,目前绝大多数还在10万元级别,其对成本的要求很苛刻,必然在设计中存在各种妥协,且试错的风险很高,产品系列必然不全,很多产品都应用成熟稳定的技术,对新技术比较保守,这是一个影响发展的局限性。很多国内品牌的工程师们说他们也是可以应用很多新技术,只是受制于成本而不用。我想说的是,一个新的功能,并不是用上就代表掌握了,要这么说,很多发动机的新技术,诸如可变升程,可变气门,电子水泵等等不都是很多很多年前就有公司用上的吗,假如20年前就用,现在还用,可以说这个发动机就没有进步了吗?用上之后必然会不断革新,不断优化,这些都是看不到的。给外界的感觉就是有和无,但是有和有也存在天壤之别。
从供应链体系中考虑,目前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清一色国外的,国内只能在部分内外饰,外观,灯光,底盘等领域突破。在电控设计,燃油喷射系统,涡轮增压,egr,三催等领域没有大规模的本土供应商。像丰田旗下有电装爱信丰田合成等多家子公司,能够在项目开发前期就配合研发丰田想要的系统,再投入市场给其他主机厂配套。大众也和博世等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优先享受博世的资源。我相信国内主机厂在开发中必然有着和这些供应商不愉快的经历吧,要不是只提供已有量产品要不就是漫天要价,这点,我在我现在的公司,都已经深有体会,毕竟2线品牌和行业巨头地位真的不一样。这点,也是制约国内技术进步的很大因素。
从产业规模来说,世界上汽车品牌就那么多,全球市场又很大,大牌主机厂的一般都是全球化设计,我自己以前就参与某款发动机标定,在一样的硬件下,对日本,北美,欧洲,巴西e100燃料,泰国e85燃料,中国做了标定,最后这款发动机用了很多先进的设计,但是成本甚至比老款还便宜,因为其全生命周期销量达到了千万级。国内市场虽然很大,但是竞争也很激烈,一款发动机销量达到几百万级别就很逆天了。
人才储备就不多说了,确实自主主机厂能够吸纳很多优秀的人才,也许和国外品牌差不多,到你要说自主的更优秀,很难让人信服吧。
市场形势就比较微妙了……现在新能源真心火热,各种资本家把大量资源投入进去了,虽然不知道成果,但是对发动机来说不是好消息吧?至少理论上自主品牌能够获得的额外支持是不是少了?
技术积累这块,我相信现在国内与以前相比,肯定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其每年上升的比例,肯定是超过国外的。但是,我们评价差距的拉进或者缩小是按照增量的,就像大家觉得中国gdp总量会超越美国,并不是因为gdp数字高,而且因为每年新增的gdp量比美国多了,这才有超越美国的希望。在发动机领域,国外几乎是全产业布局,有汽油,有柴油,排量覆盖微型车到豪华车甚至跑车,发动机也有各种性能取向的产品,节油,平顺,高性能,混动,乙醇用发动机等。这些都是技术积累。国内发动机因为产品定位,产品线就那么多,向上突破的难度可想而知。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一点,汽车行业这种工业支柱产业门槛极高,你们看看现在的汽车品牌,哪一个不是历史悠久,能够追溯到多少多少年前,为啥新兴的品牌那么少?就是因为技术积累的规模效应很恐怖。一般来说,发动机领域,一代产品对性能的提高也就百分之10,大家翻翻数据,会发现同品牌10年前和现在发动机在某些指标上很接近的,有可能在某些无法量化的地方有了提升,这些都是技术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根据历史规律,一个产业在没有技术革命下,想要打破市场上前几名的大佬是很难很难的,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不都是例子嘛。虽然很残酷,这就是现实。我相信国家2025中国制造,弯道超车的目的也是希望借助产业革命把我们不擅长的领域规避掉。在新能源这同样的起跑线上,拼一把。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经过协商,丰田同意未来会将混动系统卖给自主主机厂,并且将丰田燃料电池技术引入中国。这会不会是新的市场换技术呢?



所以,我认为头部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核心技术上打败丰田本田是很难很难的。


下面笔者分享下我在丰田的细思极恐的经历,由于之前被外派去日本丰田总部先行开发部有一段时间,当时被当作丰田本部员工对待,权限挺高的,可以看到各种技术文档。我在做研发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然后翻阅技术文档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些问题在20年前就被发现了,虽然当时的技术条件完全不同,但是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为我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而这些东西,都被当成核心机密的,在国内外几乎没有任何地方能够找到,对于我个人,收获很大。

丰田体系开发分为3个部分,一个是面向未来5年到15年的东富士研究院做的概念性研发,主要从事新的设计理念、可行性开发,一般来说不计较成本;第二个是丰田总部先行开发部,主要面向未来3年到5年,从实用化角度出发,研究一些控制方法、燃烧模型建立、总体的策略等等;再一个总部具体的各个事业部,就是接地气的面向不同市场的开发了,会考虑成本,法规动向,量产一致性等。当然,针对中国这个特殊环境,国内的合资研发中心还会承担着成本优化、国产化、品质保障等课题。

我这里不探讨这套工作模式具体效率如何,就从新技术而言,确实能够成立一套顶层设计到下层实现的完整流程。我内心还是很佩服的。

可能有人说我日吹啦,确实我对自主品牌的研发方式还不够熟悉,但就我走马观花的了解,国内的研发中心往往都是基于现有供应商的技术能力进行设计,而不具备从无到有的创新。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我自己也开了一个专栏,学术性较强,专门讲动力总成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

动力总成黑科技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1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很多人会说【一日本田,终生本田】?
大众,本田,丰田等在中国有两家合资公司,通用为什么只有一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