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登山杖使用指南

孙悟空有根金箍棒,可大可小,帮他降妖除魔。

户外人也有对"金箍棒",可长可短,上坡能加速下坡当刹车,对延长户外生涯功不可没。

集多重功能于一身的登山杖——户外没有可不行。(封面来源:Heroic Adventures)

登山杖陪伴山友行万里路。图片来源:paddypallin

对户外爱好者而言,登山杖就是不离不弃的金箍棒,徒步路上一路相随。

刚开始徒步登山的新人往往双腿走天下,对登山杖不屑一顾。一旦受伤,方才理解"四条腿"行走带来的便利。


你,真的了解登山杖吗?

一对登山杖可不仅让你看上去"更专业",在山地运动中,登山杖的积极意义不容小觑。在一项针对山地马拉松的研究中,是否使用登山杖被列为影响损伤率的直接因素之一,

在104名受伤选手中,有95位受伤者没有使用登山杖,占所有受伤者的91%。199位未使用登山杖的选手受伤率为47.7%,而49位使用了登山杖参与比赛的选手中只有9人损伤,受伤率下降到18.4%。(数据来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 年 6 月刊,陈珀航、毕擎《杭州山地马拉松赛运动损伤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登山杖适用于所有情境吗?——登山杖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使用与否仍要视情况而定:

  • 如果是轻装徒步,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决定是否使用登山杖;
  • 在高海拔攀登、重装徒步和长距离越野跑中,登山杖必不可少;
  • 在非常崎岖的地方,收起登山杖,放低重心趴下来手脚并用会更安全。
使用登山杖可以动用身体更多肌肉群。图片来源:seattlewatching,翻译:户外探险Outdoor


徒步时使用登山杖有以下益处:

  • 步长增加,提高行走速度
  • 增强稳定性,缓解疲劳,使长距行走更舒服
  • 增加牵引力,保持身体平衡,防止摔倒;
  • 分担腿部、膝关节、脚踝和足部的压力。长远而言保护膝盖,无形中延长了户外寿命。有研究表明,
行走时使用滑雪杖可以减轻约20%的腿部压力;在平路每行走一步,登山杖都可以分担约5kg身体对腿部的重量;上坡时分担的重量可以达到8kg。(资料来源:Paddy Pallin。主要数据源自G. Neureuther论文《The Ski Pole in Summer 》)
  • 使用登山杖比普通行走每小时可多燃烧20%卡路里,同时心率会提升4%8.2%,锻炼效果更明显。
登山杖还可以避免越野跑过程中手部充血。图片来源:mensrunninguk

六大部分,缺一不可——现代登山杖起源于阿尔卑斯山地运动,同野性的斯堪地那维亚文化密不可分。直到20世纪70年代,登山杖才从滑雪运动中的雪杖脱离,自成一派,应用于各种山地户外运动。现代登山杖由六部分组成:

常见外锁三节杖的基本结构。图片来源:trailspace,翻译:户外探险Outdoor
  • 腕带:将手臂的力量传导至登山杖上,减少手掌用力从而缓解疲劳。最好是一条完整的带子且不可有卡扣,否则行走时反复摩擦皮肤容易引起水泡。
  • 手柄:手握住的部位,材质以软木抓握感最佳,橡胶、泡棉、塑料次之。
  • 杖杆:登山杖的核心部位,通常为碳纤维(轻但易折)或铝合金(结实但笨重)材质。按节数可分为三节(标准)、四节(超短)、二节(较长)、一节(不易携带)这四种登山杖。
避震系统是在登山杖的内部设有弹簧,在受力时起缓冲作用。上坡时关掉避震可以获得更大的推力,下坡时避震系统可以很好地保护膝关节。图片来源:Amazon,翻译:户外探险Outdoor
  • 锁扣:用于固定登山杖相邻的杖杆,主要有外锁(锁定方便,长度可调)和内锁(内部膨胀锁定,轻便)两种方式。
  • 杖托:靠近杖尖的塑料碗状环形物,通常有泥托雪托两种。杖托并非简单装饰,在分担受力、保护杖尖方面发挥着作用。
  • 杖尖及其保护套:登山杖接触地面的部分是杖尖,以坚硬的金属合金材料最为常见。行走在坚硬的岩石、水泥路面,使用橡胶套可以降低杖尖的磨损,同时增加弹力,防止刮擦。


你的登山杖用对了吗?

性能良好的登山杖有其合理的设计,应正确使用。

腕带佩戴方法——很多人错误的靠用力抓住手柄分担压力,徒步时间一长手部酸痛,叫苦不迭。腕带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它是登山杖的软连接,起着承重作用。

虎口应呈半圆形,使登山杖可以像钟摆一样前后摆动。使用时向下发力,让腕带的承力传向全身,放松并保护手腕。图片来源:hikinggurus,翻译:户外探险Outdoor

杖杆高度因情境而定——身高不同,登山杖的规格也不尽相同,选择时最好可以试戴。

平地站立,手持登山杖,手臂自然下垂,抬起前臂,使前臂与地面平行,与上臂成90°直角,此时杖尖向下垂直与地面接触的长度就是平地使用登山杖的适宜长度。图片来源:REI

登山杖"能伸能缩"的设计为不同地形而生,合理利用登山杖的不同高度有助于行走效率的提高:

上下坡调整登山杖高度也应满足90°原则,减轻腿部承重。图片来源:mountainwarehouse,翻译:户外探险Outdoor

需要注意,在调节长度时不要超过杖杆"MAX"或"STOP"极限位置。

正确姿势——不同地形的杖杆使用也有区别:

  • 平地&缓坡:抬头挺胸,杖尖始终在身体后方,反向交替挥动杖杆,不要顺拐。
图片来源:verywellfit
  • 陡坡:双杖支撑能提供更为稳定的支点,减轻双膝压力。特别在下坡时,手掌可以包在手柄上。
图片来源:REI
  • 过河:双杖在前作支撑前进。
图片来源:joshmcculloch
图片来源:joshmcculloch

杖托和保护套的合理使用——杖托是为了防止登山杖扎入土壤中太深而难以拔出或陷入岩石缝隙中扭断杖杆。通常越松软、越不稳定的路面,越需要受力面积大的杖托。

  • 杖尖保护套用于坚硬路面;在水泥地或平整的岩石上行走,戴上杖尖保护套可以防滑,在保护杖尖的同时避免戳伤人或物。而行走在松软路面应取下保护套。
  • 泥托用于松软路面;在沙地、草地等软路面行走时,尖锐的杖尖容易陷进路中,再拔出很费力气;而走在碎石路等硬路面,如果没有杖托,登山杖陷入乱石夹缝很容易发生断裂,因此泥托不要轻易取下。
  • 雪托用于雪地;原理同上。


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质量再好的登山杖如果没有得到合理保养,也会早早罢工,所以长途远足或几次短途拉练后就应该对登山杖进行保养。(以下动图来源:sikana)

拆分——通常购买登山杖会有说明,不同类型登山杖拆分方法略有不同,保养时要将每段都拆分,最好根据说明进行,将连接处逆时针旋转或按扣拆分。

图示为按扣拆分。

清洁——用沾水的小刷子或布子擦去杖上的灰尘和残留物。

晾干——用干布将登山杖擦拭干净,并放于背光通风处充分晾干。待完全晾干后按次序重新组装即可。



特别注意:

  • 不要使用润滑油;因为这样会使登山杖变得很滑,容易发生危险。此外底润滑油后内锁可能出现锁不紧的情况。
  • 避免用水直接冲刷杖杆;这样做不仅会使晾晒时间大大增长,一旦残留水汽很容易发生氧化产生锈渍,给之后的调节带来不便。


一杖多用,让你大开眼界

登山杖在户外环境中远不止帮助行走和跑步那么简单。在越来越提倡轻量化的今天,登山杖可以身兼数职,一物多用。

发挥支撑作用——两根杖可以代替衣架、担架、三脚架等物品。

图片来源:REI
  • 做帐篷支撑杆
  • 做临时防雨棚
  • 做相机支架
  • 晾晒衣服
  • 同防潮垫等搭建急救行军床或担架

发挥护理作用——长距行走劳累时可以休息倚靠,放松肌肉。

图片来源:offgridweb
  • 做痒痒挠
  • 拉伸肌肉

发挥防卫作用——一杖在手,无惧危险,比如遇到猛兽时可作为武器进行驱赶。

  • 驱蛇、做捅破蜘蛛网等开路工具

测定方向——在太阳直射的地方将登山杖固定在地上,每隔一个固定时间段(如半小时)就在登山杖阴影的顶端做个标记。将所有标记符号连成的线即指向东西方向。


Tips

Q:杖尖朝向?

A:永远朝下,切勿杖尖冲人。

即使累了拖着杖杆行走也不可以将其翘起,一旦后方队友不慎摔倒,很容易被尖锐的杖尖伤到,酿成事故。

图片来源:trekkingpolereviews

Q:可以拉人吗?

A:绝对不可以用登山杖拉人。

表面光滑的登山杖对手掌可能出汗的被拉者很不友好。拉人时除了拉力增大,还会产生一定角度的扭力,而几乎所有登山杖的手柄处都是胶水黏合,且节与节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特殊设计使抗拉的强度要远低于扛压的强度。


Q: 使用双杖占用双手很不方便,可以只用单杖吗?

A: 建议使用双杖而非单杖。

重装时必须双杖,因为单杖只能起到支点作用,且会造成左右不平衡,时间一久可能对双膝造成负面影响。


Q:如何避免登山杖断裂?

A:除了携带杖托,在使用中还应避免侧向力量冲击。

尤其碳纤维杖杆,属脆性材料。纵向使用无碍,但侧面踩踏容易断裂。


扩展阅读:

户外探险杂志:野外防蚂蟥指南户外探险杂志:如何打造一场五星级露营体验?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户外探险杂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所有人都想要的轻量化背包,究竟是什么?

背得更轻,走得更远,人类的追求亘古不变。

伴随着面料科技和负重系统的发展,户外背包的重量一次次下探:从近3kg,到2kg以内,再到如今轻至810g。

轻量化浪潮席卷下的户外背包越来越像哆啦A梦的百宝箱——既万能又灵巧。


告诉你一个冷知识,背包的历史已经上下五千年了。

据考证,最早的背包出现在公元前3400年前后。1991年,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徒步的两名德国游客发现了一具后来被命名为"冰人奥茨"的木乃伊。在奥茨身边,还有一块背包的残片。

随奥茨一起被发现的工具。图片来源:crystalinks

冰人奥兹可能怎么都想不到,陪伴他在冰雪中尘封5000多年的背包,如今竟和4颗苹果的重量差不多。

超轻背包横空出世,仅810g

但背包的轻量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聪明如人类,也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演变成今天我们熟悉的现代背包模样。


户外背包发展史

如果能将东西背在背上,双手不就可以腾出来做更多的事了吗?人类的想象力最终催生出背包的发明。那个时候基本就地取材,"装货"才是最大的要求。

19世纪末背包雏形初现——1880年左右,挪威出现了一种名为"Sekk Med Meis"(直译"带框架的包")的包,被视为近代背包设计的雏形之作,代表着当时的流行。但直到1910年,"Backpack"一词才被创造出来,用来特指背在背上的包。

早期背包实物。图片来源:inukbag

二战后近代背包出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背包成为战士必需物品之一。随着战后娱乐需求激增,露营和房车越来越流行,以"使用了腰带、并能有效将负重通过背架传送到腰带"为特点的近代背包才出现。

1963年第一个登山珠峰的美国登山家Jim Whittaker和他的团队就是背着Kelty夫妇设计的背包登上珠峰的。当时还上了美国《Life》杂志封面。图片来源:onyourterm

六七十年代发展黄金期——几乎和嬉皮士同时代,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户外大品牌,以Osprey、Lowe Alpine、Patagonia为代表的公司纷纷创立。

群雄竞起,户外背包发展迎来它的"黄金时代"。但当时"轻量"概念还未出现,如果用现在的角度看,那时的户外背包十分笨重。

1974年Osprey创始人Mike Pfotenhauer亲自为登山者和徒步者缝制的背包"MP"重2600g。图片来源:gearjunkie

21世纪后轻量化迎来春天——轻量化形成真正完整的理念体系并得以传播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无论是露营系统,还是炊事系统都在不断革新,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便携。

各大背包厂商均推出其轻量化的背包产品线:2003年Granite Gear的"Vapor Trail"(尾流)背包获得美国《Backpacker》杂志编辑推荐大奖;2007年Osprey的"Kestrel"(小鹰)产品线一经推出,便成为户外圈一代街包之王,至今大受户外爱好者欢迎 。

在这段时期内,以ULA,Six Moon Design,HMG,北风之神等一批小厂和新品牌背包出现,并在如今的市场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自然到合成,面料科技推陈出新

户外背包需要应对多种复杂的户外条件——

  • 行走在雨天要防水
  • 穿梭在丛林要耐磨
  • 背负较重时面料要高强度

当这些基本要求都满足后,对面料的轻量化追求便成为必然。

衡量面料时主要有两个参数:

  • D:Denier丹尼尔缩写,用来衡量纱线直径,即D值越大纱线越粗;
  • T:Taffeta涤塔夫缩写,衡量纱线密度,即T越高纱线越密。

早期木头、兽皮和帆布因原料易得而成为背包的主要材料。随着各类超轻薄面料不断出现,木头、兽皮这类原始材料已经退出户外背包面料的舞台,而帆布凭借低成本仍用于其他背包类型的制作当中。

早期兽皮木框包。图片来源:onyourterm

尼龙面料成为标配——1935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聚酰胺66,命名为"Nylon"(尼龙)。尼龙的出现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但近半个世纪后,尼龙面料才被用在背包制作上。直到今天,耐磨、防水、轻盈、挺括的尼龙都是户外背包的标配之一。

尼龙面料。图片来源:helloplus

高性能面料层出不穷——除具有良好耐磨和防水性能的涂硅尼龙被大规模应用于户外领域外,面料科技的进步催生出以Cordura、DXG为代表的高性能面料,并成为中高端户外背包的宠儿。


三大追求,背负系统不止承重

背负系统是户外背包的灵魂。将户外背包按照结构划分,可以分为三种:

  • 有背负系统的包:大容量背包的选择,适用于多日行程、重装的户外爱好者;
  • 无背负系统的包:多以小容量居多,适用于超轻户外玩家;
  • 穿戴式背包:适用于越野跑玩家。
背负系统包仍作为户外背包主流。

1902年,一位名叫Bergan的挪威少年发明了一款帆布包,其倒U形支撑钢管成为现代户外背包"支架"的原型。虽然这款包只用于挪威军队当中,但其独特设计却给日后框架型背包带来了灵感。

如何更稳定?——背负系统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承重,经历了从外架包内架包的发展历程。

1922年,美国人Lloyd Nielsen在Bergan的帆布包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造了一种带背板的包,将钢管改为框架,成为背负包的先驱。

Nelson和它的背包手稿。图片来源:onyourterm

紧接着30年代,又出现了木质框架的包。据考证,这种背包和冰人奥茨所用的"背包"结构类似。


当时的一种木质框架包。图片来源:discussions

出于军用需要,50年代出现了更轻质的铝制框架背包。1952年美国的登山先驱Kelty夫妇又在Nelson背包基础上推出改良版外框架背包,但问题是稳定性不足。

Kelty夫妇设计的重型背包。推出市场后并不成功,当年只卖出29个背包。图片来源:onyourterm

为解决外框架包不够稳定的问题,1967美国人Greg Lowe发明了内架包,这一设计将重量分担到腰臀部,内架结构沿用至今。

右图为1967年Lowe发明的内架包。图片来源:virgiljames

如何更轻便?——内架式背包的背负系统有铝条支撑背板支撑之别。

60年代,户外爱好者将铝制框架引入户外背包领域。最早的内架包便以一根或两根铝杆/铝条作为承重部件进行承重,目前许多厂牌依然维持这种传统的"铝条支撑"设计。

几种铝条支撑设计。图片来源:encrypted

内支架有框型、V型、交叉式等多种样式,但收紧背包侧边束缚带时,包背两侧会略向后折弯,导致包体背部与使用者身体贴合性降低。

为迎合轻量化潮流,一些厂商使用更轻薄又有韧性的化工材料作为背板代替笨重的支架,设计较为简单背板支撑的设计便应运而生。背板面积远大于支撑条,能更均衡地分散受力。

如何更透气?——传统背板支撑最大的问题是不够透气,时间一长使用者会感到闷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就不得不提到Osprey和它的创始人Mike Pfotenhauer

年轻时的Mike和他制作的背包。图片来源:glacier-national-park-travel-guide

1976年,Mike率先做出尝试,首次将透气网纱用于背板上使背部更透气。2015年,Osprey推出Anti-Gravity反重力背负系统,替代泡沫背板和面料,使身体和背包有更少接触但获得更棒的舒适体验,对传统背负系统进行升级,将背板极简化做到极致。

AG系统用于几乎所有Osprey背包产品线。图片来源:gearjunkie

框架支撑的背负系统诞生后,由于其通常采用金属或塑胶材料的外框来,中间空出的部分作为背部透气室,利用空隙与外部空气对流,背负时产生的闷热感大大缓解。

如今,高端户外背包的背负系统常以背板支撑框架支撑相结合,保证使用者"背得舒服"。


超轻背包横空出世

户外背包从重到轻的背后是面料和背负系统的不断革新。轻薄的面料可以大大降低包体的重量,但市面上很多轻量化背包的设计是以牺牲背部舒适性换来的,如何又能保证面料轻盈,又能平衡背负系统舒适便成为一个大问题。

2018年,Osprey推出一款超轻背包——白熊,是主流的户外品牌当中第一款自重在850克以内的轻量化背包。

Levity白熊背包采用Cordura顶级面料,轻薄坚韧;背负系统由6065铝制框架UL超轻透气背板组成,清爽舒适。

https://www.zhihu.com/video/972144723524304896

轻量化如今势不可挡。



让背包轻10斤的秘密

要想将背包变得更轻,不光要精挑细选装备,还要对目的地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做到有的放矢。以下轻量化Tips可以帮助你在轻量化的路上走地更顺利:

  1. 只带必需:背包里的装备是否有超过一半的时间会用到?不足50%的装备就乖乖留在家里吧;
  2. 一物多用:所带的装备是否有超过一种用途?
  3. 单品最轻:是否还有比现在的这件装备更轻的替代品?
  4. 终级绝招:选一只轻量背包。


注:感谢户外爱好者@彩云指南对本文写作的大力支持。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户外探险杂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在 2017 年底展望,未来几年的航天界的发展会出现怎样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这个问题非常大,@天仪SPACETY的回答从商业航天实践者的角度进行解析,感觉有料。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的单位,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可以研究商业航天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个话题,不过本次回答更关注一点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的主要业务之一,从空间科学的角度进行一点解析。

先说结论:空间科学未来将成为中国航天界的最新的增长点,有可能使中国从空间科学的角度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航天强国的指标体系或者判据很重要。这方面国内也有研究,我们引用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或分析结果。

日本科学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JST)曾经开展过全球各国的航天比较研究,并发布研究报告。《全球空间技术比较研究(2015)》发布于2016年,之后并未再更新。虽然不能体现最新的情况,但是其中的指标体系设置相对客观、简洁,以航天任务为主要评价对象,结论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具体结果看下图。可以看出,中国在空间科学方面差距最大,满分20分,中国有2分……即使这里面日本的研究有些倾向,也大体能够反映中国空间科学领域的弱势。

同样,在空间科学相关领域,根据Elsevier发布的Scimago期刊和国家排名(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按H因子排名的结果中,中国在天文与天体物理领域排名17位,在空间和行星科学领域排名12位。均排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后。可以说,只要干航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不管国家小到什么程度,在空间科学领域赢赢中国或与中国差距不大,对他们来说居然还不是难事。

更为令人吃惊的是,在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基本科学指标,简称ESI)每年度的学科排名中,中国的空间科学结果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具体情况是这样的。ESI将所有学科分成了如下图的专业方向

在这里,我们常常听说工科中的某一具体学科,比如电子、机械等等,实际上Engineering(工程科学)的一部分,而Space Science(空间科学)是其中与Engineering并列的一个。其重要程度之高远超一般想象。

在这个结果中,2017年1月至12月结果中,我国的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工程科学(Engineering)、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化学(Chemistry)、数学(Mathematics)这些领域大致占有世界前1%科研机构的10%左右。其他学科也均有高校入选世界前1%科研机构,当然在生命科学相关学科我们差距还很大。而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是我国唯一无高校入选全球前1%科研机构的学科 ,还有有中国科学院在此领域有所建树,不然真是难看。

类似的客观证据我们不必寻找更多,中国在航天工程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事,空间科学领域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在2018年航天日我们谈航天界的发展,大谈空间科学的差距,并不是长他人志气来自己威风,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的单位,已经在空间科学上开始积累,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兄弟单位共同推动我国相关任务。

在此,转一个新闻:

快讯 | 2018太阳系小天体探测国际研讨会拉开帷幕

就在昨天,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2018太阳系小天体探测国际研讨会拉开帷幕,小编一直在现场,可以说,这次小天体探测的会议让小编一直处于打鸡血状态!

愿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在未来与国内外同行共同开展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空间科学的进展!

BTW:办小天体的会晚上10点多到家开始写这篇稿子,小编也是在打鸡血中,只是时间仓促,难免有所疏漏,还请多多指正[抱拳]。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国内民营企业在航天领域难有突出发展?
地转偏向力对火箭发射有什么影响?

如何评价2018年4月23号NBA季后赛骑士VS步行者G4?

这场比赛溜马又又又在上半场落后15分以上后把分差抹平,虽然最后差一口气没能翻盘成功,但我还是想说,这个队绝对特么有病。但比起前两次,大比分落后后球队靠战术策略的调整追回分差,这一次的情况有一些不同,更接近于一些随机因素的回归,双方的比赛策略其实并没有在比赛中有明显的调整。我们来看看这一场比赛的具体情况。

还是和前几场的复盘一样,两队攻防两端分开说。

首先是骑士的进攻

骑士比赛开场之后,勒夫没多久就拿了两次犯规,不得不提前下去休息,这多少是打乱了骑士的比赛计划,但是,他们有一个针对上一场比赛所出现的问题的对应方案在这个时候被提前使用了。

看过我上一场复盘的人应该记得我说过骑士G3下半场的进攻出问题主要出在第三节后半段和第四节前半段,卢教练坚持使用格林+小南斯+克拉克森的阵容让詹姆斯带,场上空间严重不足,詹姆斯突破时遭遇多方围剿。对此,卢教练在这里的应对策略有两个:

1.詹姆斯找中锋挡拆,错位单打溜马的中锋。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一旦詹姆斯突破了中锋,后面杀入篮下后,即便场上空间不足,其他人回收,也很难对詹姆斯形成有效的干扰。比起詹姆斯错位打1号位,靠身体碾压到篮下后再遭遇中锋协防要轻松的多。这里勒夫下场,TT上场后由于勒夫这个空间点的缺失,这个打法被提前使用了。

在后续摆出格林+小南斯+克拉克森的这样投射能力捉急的阵容后,这个打法被延续使用

溜马实际上已经全面收缩保护进去,但是博扬这样的护框者对詹姆斯来说完全没有影响。

此外,溜马自己在防守詹姆斯时也会出现一些防守策略执行上的问题。

比如这个回合,詹姆斯单打博扬,骑士外线一字排开的人里只有胡德有一定投射威胁,其他人都是可以赌博放掉,来协防詹姆斯的,但溜马的球员,居然出现了除了看管胡德的兰斯放掉了对位人,其他人都老老实实的看着自己的对位人。整个防守策略的执行都错了。

2.卢教练让克拉克森大幅度提高了持球进攻的频率。

克拉克森的实际定位是一个第六人低效持球得分手,投射一般的他作为无球点缺乏威胁,但作为持球点,时不时还是能打进的,让他多打对于骑士来说其实算是一种衔接段的妥协策略。类似于"你打打看吧,万一打进了呢?"的心态。其原因可能在于,即使骑士不能把詹姆斯撤下去,也还是要让詹姆斯在场上有喘气的时间,不然每个回合都让詹姆斯持球攻,就算体能怪物如詹姆斯也不可能维持到最后。而这一次,克拉克森在上半场恰恰就是总能打进,5投5中。而下半场则4投全铁,再考虑到JR上半场还有几个神仙球,骑士上下半场的得分有明显差异也不难理解了,这只能说是某些随机因素的回归。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比赛在第三节的时候,骑士连续使用了一个以JR 科沃尔和勒夫为核心的无球战术。

科沃尔和勒夫摆双眼胡,Jr跑上来接詹姆斯传球出手。溜马弱侧的三个防守人显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防。

仅仅四十秒后,骑士又把这个战术故技重施,这次奥拉迪波有所准备,防住了骑士的第一波跑位,紧接着科沃尔又从后面跑出试图接球,小萨跟住了科沃尔破坏了这次机会,不过此时溜马的防守阵型已经有些凌乱,最后埋伏在底角已久的卡尔德隆得到机会出手命中。

两次执行这个战术,骑士跑了两个不同的变化,但这还没有完,这个战术还有个更重要的潜在目标,我们最后再讲。

最后还有一点,从G1的复盘讲到G4,我感觉已经有些厌烦的还有一点,溜马为什么每次在退防的时候都只把注意力放在詹姆斯身上,而漏掉了科沃尔呢?科沃尔作为联盟超一流射手在快攻中的危险程度并不比勒布朗要低啊!

像这样的防守疏忽,绝不是简单的三分而已。


我们再来看溜马的进攻

溜马在上一场最主要的进攻端麻烦在于奥拉迪波被骑士非常激进的包夹。他们在G3下半场已经做出了调整。这场比赛他们也延续了之前的策略,主要有三点:

1.奥拉迪波减少持球挡拆,更多的进行无球进攻,挡拆由科里森和约瑟夫主导。

科里森和小萨的挡拆主要是小萨顺下攻框

而科里森和特纳的挡拆则有更多的外拆投篮

这一场比赛,两个掩护人一个17分一个19分,展现了他们常规赛掩护接球得分联盟前三的水准。顺便一提,骑士是全联盟防守掩护人接球得分最差的球队。

2.奥拉迪波持球进攻时不叫挡拆,面对JR直接单打解决战斗。

前三场比赛,奥拉迪波对JR的单挑保持了极高的成功率,这是这个策略执行的基础条件。但是这一场,这样的场面倒不多,不过比起说JR防的好,倒不如说奥拉迪波自己打的太差,不提那些莫名其妙的干拔打铁,很多已经完全过掉了JR杀入禁区的球也没能打成。

3.奥拉迪波遭遇夹击时,博扬或科里森上提接应。

这个回合中骑士夹击奥拉迪波,原本防守博扬的科沃尔过来补防接球的小萨,小萨分球给科里森后,卡尔德隆难以兼顾一侧两个射手的情况,博扬接球得分。

不过,溜马在这个战术的执行上并不是每次都做的很好,也有细节做的不够好的时候。

与上个回合相比,上提接应的人换成了博扬,站底角的人换成了赛迪斯杨,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这样的安排,能够让防守赛扬的詹姆斯快速的补位博扬,而不顾投射不好的赛扬的威胁。事实上,骑士的阵容中轮转补位始终头脑都很清醒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詹姆斯,还有一个是科沃尔。再回头去看上一个张图,你会发现,詹姆斯甚至会在另一侧底角放弃投射不好的赛扬去补对侧的博扬,他十分清楚两个人谁在底角的威胁更大。所以溜马应当始终让上提接应的球员和赛迪斯杨出在不同的一侧,加大詹姆斯补防的难度。


放弃防守站在外线的赛扬的策略其实被詹姆斯贯彻了全场,但偶尔也有遇到惩罚的时候,但这种程度的失血是骑士完全能够接受的。防守资源有限的时候,赌博是不可避免的。

同样的防守策略也用在兰斯身上。骑士对他的防守也是放他三米,随便他投

其实总体而言,溜马在进攻端没有策略上的错误,上半场得分低也是因为一些随机因素,比如赛扬有两个篮下的近乎空篮机会没进,奥拉迪波有个快攻扣篮扣飞,还有一些队友沟通上的低级失误,上半场他们有7个失误,而下半场则只有1个。


总的来说,比赛进行到最后4分钟的时候,双方大多数时候都执行好了自己的策略,也都有一些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上下半场仅仅是因为一些随机因素导致了一些分差上的变化。到最后这些随机因素回归正常,双方的比分就都到了同一起跑线。

但是....溜马最终在最后4分钟里,重蹈了之前44分钟里自己没能做好的那些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接下来重点看看骑士在比赛最后3分50秒到1分51秒里的10分是怎么得的。

1.科沃尔快攻三分

几乎每场复盘里都提到的退防忘了科沃尔的问题。

2.詹姆斯错位单打特纳

本场比赛出现多次,不必赘述。

3.勒夫假掩护科沃尔接球三分

同样是个骑士使用多次的战术。

这个战术我在G1的复盘里重点写过,当时这个战术由JR来执行,战术的变化主要有三种:

A.如果防守人注意力在弱侧,勒夫真的给詹姆斯做一个挡拆,为詹姆斯创造突破禁区的机会。

B.如果防守人注意力在强侧詹姆斯身上,则给科沃尔做掩护,科沃尔接球出手。

C.如果防守人既没有被詹姆斯吸引,又对科沃尔做了足够的防范,勒夫顺下接詹姆斯传球攻框。

这里采用了B。

4.弱侧无球掩护战术吸引注意力,詹姆斯单挑得分

这是第三节使用了两次的战术,前面所说的这个战术所隐藏的终极目的就在这里。

从这个转播角度看的更清楚,连进两个三分的科沃尔吸引了三个人的注意力,特纳甚至都不知道詹姆斯已经杀到篮下了,等他回头,博扬早就被詹姆斯吃的骨头都不剩了。

很多人可能说奥拉迪波如何想打英雄球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其实最后几分钟奥拉迪波虽有不冷静的蛮干,但几次错位单打的勒夫的机会已经形成,最后没能打进,只能说差点状态,相比较骑士这边思路清晰的几次进攻,确实技战术存在差距,溜马死的也并不算冤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1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