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真的是「要死去的艺术」吗?还可以怎样与现代建筑及景观结合?

很久没有正经地写一个回答。

题主你好,我在差不多的时候也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在为了考试背完厚厚一本《中国古典园林史》之后,很巧,我也问过我的老师类似的问题,他给出的回答和你的老师的回答有着很大的区别,我把它放在回答的最后。先来看你的问题,你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真的是「要死去的艺术」吗?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客观来说只有生物才会死去,「要死去的艺术」,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即这种艺术形式将渐渐消失。那么问题就产生了,消失的或者说死去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指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的实体的消失吗?

是指其营造体系的消失?

是指其建造技术的消失?

是指园林建筑中文化符号的消失?

亦或是指其精神的消失?

那么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哪些部分是不得不要消失死去的,哪些部分是应该消失死去的,又有那些部分是不应该消失死去,需要我们想办法的。

若是针对既有的古建筑和园林实体的保护,那是古建筑修复专业的事情。或是在现代社会按原来的建造体系建造纯古典的园子,这太僵硬了,也无法实现,是该「死去」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翻开古典园林史,皇家园林为贵族所建,私家园林为文人所建,而在现在的中国,严格意义上说这两个阶级都不复存在了,古典园林服务的对象不存在了,它所要承担的功能也不在了,要它拖着一个空壳继续以不合理的方式不断被建造,不如死去。

在这里,我们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西方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西方古典园林史之后,有西方近代园林史吗?确切来说,有的只是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史吧。道理是一样的——建造凡尔赛宫的那个阶级消失了而已。

只是他们的公共景观兴起的比中国早得多,这和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状况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利,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民众开始关注其生活环境的品质,并用剩余资本通过设计改善它,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新产生的价值又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这时候的中国,可能在条约和烧毁某座皇家园林的大火中无奈,可能在奋勇地抗日,也可能在放卫星,在炼钢……动荡如斯,造园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更勿论将其写成历史了。(脑补一下,19xx年于x地,由著名造园师xxx建造xx园,地形西高东低,水系依地形而设,园路通畅,其中以xxx之景独具特色,建成十日,遭日军轰炸,毁。)

建筑也好园林也罢,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所以脱离当下社会环境,谈什么民族情怀历史文化情balabala的,和不谈计量说疗效的流氓程度,似乎可以一决高下。

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是诞生于中国古典社会的,是适应当时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古典社会的在镜子中投下的影像。现在照镜子的人已经离开了,镜子中的像还会停留在那里吗?

但若是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某些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存」与发展,我想它是长命百岁的,不是没有可能,而是恰恰相反的有着无限未被发掘的可能。我猜你也想到了,所以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由此我们转向你的第二个问题,可以怎样与现代建筑及景观结合?

鉴于我对建筑了解不深,这里就主要讨论现代景观部分,但会对试着探讨你问题描述中提到的两个建筑。终于可以加入一些实例了,光谈理论有些无聊…

在讨论之初,哎还是要谈一下了理论的东西,明确一下现代建筑与景观的定义的核心部分,去除矫揉造作的装饰,注重功能。唐纳德(Tunnard)认为,功能是现代景观最基本的考虑。功能主义是景观设计从情感主义和浪漫主义中解脱出来,去满足人的理性需求。(《Garden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1938)

所以你会对目前市面上众多将无功能无意义的传统符号,即矫揉造作的装饰,贴于表面,同时标榜"新中式"的现代建筑和园林产生疑惑,因为如果将它们定义为现代建筑,是在本质上存在着矛盾的。

但是有关你提到的,"在南京的折衷主义建筑",你没有提及具体的名称所以无法具体分析,但既然是说是(广义的)折衷主义建筑,那它就具有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的特征,追求比例均衡的形式美,建筑语言的混杂本身就是这类建筑的特征,在折衷主义建筑上纠结古建的章法,是件无意义的事情。

终于进入正题,如何与现代景观结合,下为个人思考,可能不是那么的严谨符合逻辑。主要从,符号的抽象表达,传统形式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传统空间意境的再现,造景手法的提炼与运用,这四个方面结合实例来谈。说到案例,目前国内做的很好的实例还…真不是太多,可能我看过的案例比较少…故有些部分采用日本的实例,因为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包括现代化的过程),在园林与现代景观结合的发展中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1符号的抽象表达

一直认为日本在将古典的纹样、器具等进行简化表达的方面做得特别好,不仅体现在建筑或是景观上,包括工业设计及平面。佐佐木叶二的那张NTT 的图应该是每个景观学生都非常的熟悉的吧,也有将他的设计风格定义为"新和风"的,其作品就可以作为景观中运用传统符号抽象表达的参考案例。

建筑中对斗栱这一古典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的抽象表达,去除了斗和栱之间的差别,和其他原有的繁琐做法,用更加简洁现代的方式加以表达,却又保留有传统之味。


2传统形式与现代材料的结合

问题描述中的苏博,就是这一方面很好的例子,尤其是建筑屋顶和湖中那个亭子的节点的部分。

此外还有七月合作社的庭园设计作品,康恒是日本造园大师(同时也是僧侣)枡野俊明的学生,走的是日式庭院的路子。但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同样在现代的语境中做出了令人舒服的感觉。

3传统空间意境的再现

提到这一部分首先出现在脑子里的就是冯纪忠的松江方塔园,包括特别出名的何陋轩在内,这个以古典园林为基调的院子里实在有很多巧妙的现代元素,推荐有机会一游。

关于其近乎变态的节点做法的分析和设计相关的文章有很多,这里不细说。只是又一次去的时候因为等人,在里面坐了很久,午后深远而低垂的屋檐,略显昏暗的空间,水边极度放松甚至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中,竟然产生了自己不在现代的上海,而是在某个古典的时代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空间体验。非常独特,令人难忘。

除此之外赏竹亭和堑道也做得极为精彩。

乍一眼看过去,仿佛是平平无奇的公园里都会有的亭子,然后会突然发现,诶?这个石凳怎么伸出来了一截。然后仔细一看,哇这空间流动的感觉怎么这么像密斯的巴萨罗那德国馆…

走进一看,亭子内部屋顶的做法也是骚断腿,可以说是非常变态了,加上独特的油漆颜色。真是古典和现代的奇妙组合。

4造景手法的提炼与运用

这个方面更多的是方法论上的东西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精髓所在,通过明清时期开始有图纸的园林的平面分析,留园入口一个个小空间的排列组合,拙政园一个个富有节奏感的停点的巧妙设置,豫园中隔水花墙对于园林中音与形的把控……等等等等。这些对于空间的设计手法和对景色富有东方色彩的思考是可以很好的现代设计融合在一起的。


可是我仍然的以为。这种传承数千年的建造艺术。是绝不能被丢弃的。无论如何,它依然留有深厚且庄严的意义与价值。你在描述里这样说,不是决不能被丢弃,而是这艺术本身有着无法被丢弃的部分,有即使你想全面西化,粗暴现代化,但最终还是会回归的东西,只是时机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这不应该是缚住你手脚的东西。

最后,当时我的老师在和我讲了一些案例和理论之后,给了我这样的回答——有这样的困惑是很好的,有困惑的话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没有能满足你的现成答案的话,就自己去创造答案吧。

以上,是我开始学习这个专业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对于其答案的探寻。学习这个专业常常会遇到很多无法说明的困惑,因为它涉及的方面过于多而杂,时间空间跨度和文化差别都很大,也常常会受到人际关系和自己设计水平和视野的限制,这时只有不断向自己发问,与人讨论交流,耐心阅读,多看实例,潜心磨炼自己的的技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yy tt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如何评价 17-18 赛季欧冠半决赛首回合利物浦 5:2 罗马?

(图1)

1.云代尔,是什么鬼?

首先上图中,看下站位。就能发现,迪帅已经有些陷入到翻盘巴萨的那套阵容了。

纳英戈兰非常的靠前,依旧非常接近10号位。斯特罗曼在红狼队长和纳英戈兰的中间。

云代尔代替希克打首发,是很意外的,但是也没什么非常让人想不通,但是发现错误之后,没有及时的改正(这个后面会说到),是迪帅的大失误。

土耳其人在联赛的出色发挥,给自己加了分,但是到了欧冠半决赛的级别,不得不说是一场灾难级发挥。

土耳其人,原地爆发力强,特别是门前一脚,而且运动能力极其出色,反复冲刺是杀招而且能够发挥极大的诱敌作用,或是提速作用,对于利用空间的战术,土耳其人很吃香。

但在欧冠这个程度的比赛里面,特别是对打英超球队,身体对抗,全场的专注度都是超强的。土耳其人面对强队无法摆弄出面对弱队时的技术,身体对抗全程被虐,后果是什么?就是无法完成本来的常规动作,一旦被干扰,停球不稳,由守转攻的时候利物浦直接先用身体限制你,无法提速,后续的突击冲刺都很吃力,所以球到土耳其人那里,基本是很难出好球了。

下两图看下土耳其人的尴尬的境遇

(图3

土耳其人在身体对抗被完爆,被干扰后的处理差强人意都算不上了


对比萨拉赫的处理,对比鲜明。


2.纳英戈兰与哲科的作用被云代尔的蝴蝶效应连带...

下图,看下萨拉赫进球前的片段

图6

从翻盘巴萨的那场比赛看来,纳英戈兰和哲科的完美发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迪帅对于希克的食用。

虽说希克在巴萨那场有边锋作用,但是身材高大的他,依然会给对方防线极大的冲击力,而一定程度上解放哲科。希克顶在前面的时候,有身体优势而且技术不错,哲科拉回来接应衔接,并与纳英戈兰的疯狂前插的呼应配合,就很奏效。但是云代尔的身体与特点,是无法干这个活的,支撑不了,哲科的优势就被打压掉了。

锋线作用明显下降了,纳英戈兰就更加要往前顶,前插了,不再有精力进行一定量的中场补位防守的工作了,这也是罗马防守的一个小漏洞了吧...


哲科的作用是很大的,看上图。

哲科一旦发挥了作用,他的做球与场上意识,是很厉害的。

再结合图6来说:

没有希克的掩护,一旦哲科孤立无援,哲科作为推荐的第一道关卡就停止了,那就意味着没有了攻势。本场云代尔的酱油性质,无法为哲科和纳英戈兰分担责任,抢二点的活也是他俩来干,土耳其人对抗不足,导致传中的活他干了,没干明白,也得靠他俩来,最后就是什么活都干,什么都没干好。

纳英戈兰只能硬着头皮上,一直前插,无心防守,德罗西的运动能力也不能支持高强度的防守,导致斯特罗曼也不敢去前面,频繁的断线很致命。

(图)小胡安的黄牌是全场比赛一个重要节点

罗马推前进攻,但这一场策略与对阵巴萨不同的是,在对阵巴萨客场比赛时,小胡安、马诺拉斯和法西奥轮番上抢,德罗西作为自由人,沉降或者前顶。四个人轮流来,结合两个边翼卫的后撤,这也意味着对方很难打到德罗西防守弱点,而且罗马四人组也能得到喘息的机会,适时发力。今天的比赛截然不同,阵型前压,球队前场延续高位策略,德罗西很少回撤。这随即带来一个问题,德罗西的身后是马诺拉斯上抢——这也意味着罗马后场体系与上赛季切尔西的3-4-3有相通的地方,都是依托中间后卫上抢,同时还要承担拖后的职责。





(图)两次防守里,马诺拉斯的上抢失败都需要承担责任的。但另一方面的则是罗马自身防守职责布置的问题。或者可以探讨一个问题,三后卫体系下置中中卫不断上抢,会有什么后果?

但这里就存在很多问题。第一马诺拉斯最适合的是拖后位置,与路易斯相比,上抢时下脚、侵略性,包括上身干扰都有不足的地方。年轻时候的马诺拉斯被托马斯-穆勒拉出来过掉,与今天菲尔米诺拉出来过掉是非常类似的。第二,在体力充沛的时候罗马尚能僵持,在小胡安黄牌之后,意味着左边中卫不再敢上抢。球队的防守模式变成马诺拉斯上抢,法西奥补位,可以说这样的设计是把两人的优势都巧妙地避开了。上半场如果不是马内状态不佳,最后十五分钟就很可能结束战斗了。







(图)43分钟之后到失球的三个回合。可以看到罗马这边,纳因戈兰推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也是罗马今天表现最好的球员。但是另一方面,罗马没法稳住节奏,球队卷入利物浦的节奏里,短时间内多个回合最终丢球。这也是迪帅临场问题的一个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罗马中后场无法通过倒球把节奏延缓。在对阵巴萨的时候,是德罗西站出来,配合弗洛伦齐与科拉罗夫的出球。但今天德罗西在不断冲击下,已经无力再去组织了。弗洛伦齐想站出来去解决,但是除非联系纳因戈兰,否则很难稳住阵脚(云代尔拿不住球)。罗马在利物浦起势的时候没有办法缓和对方攻势,这也是最后球队心态炸掉、最后无法守住0-1到中场结束的重要原因。

【下半场,空位阿诺德】

罗马下半场虽然及时换上希克,换下云代尔。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纳因戈兰或则斯特鲁曼,谁去回撤防守、盯人的问题。萨拉赫如此之强,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罗马依然使用的是一对一防守的策略,中路并没有人去回撤包夹。而且由于菲尔米诺回撤拉走马诺拉斯,也意味着萨拉赫右路突击之后,中路没有补位的球员,而且这样的场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一点迪弗朗西斯科绝对是有问题的。



(图)张伯伦的重伤是非常可惜的,他对这支利物浦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利物浦有一点特质是极强的,就是在菲尔米诺回撤之后,利物浦拥有马内、萨拉赫、张伯伦/维纳尔杜姆、米尔纳四个人同时能在中路前插,而且两个边后卫都能到位。几个人有速度或者有体格,或者具备小范围打出局部传切的能力,这是很少有球队能做到。可惜的是张伯伦受伤下场,球队还少了不少纵向突进的元素,否则会更好地利用德罗西身边的空档。



(图)利物浦第四球,值得注意的是阿诺德一开始把科拉罗夫直接吸引出来了

在多人前插之后,阿诺德就陷入无人看防的状态。而每一次都是科拉罗夫拉出去盯防阿诺德,随后萨拉赫在大空间下,获得一对一的机会。罗马是可以调整来应对这样状况的,比如纳因戈兰左移作为左中前卫,最后利物浦不断地放大萨拉赫对位小胡安的优势,尤其是利用小胡安协调性较差、转身慢的弱点,犹如一把刺刀刺入胸口,还不断地搅动。罗马就算反应过来,也无药可救了。


【结语】

罗马阵容的确存在不少弱点,这一点从本赛季联赛、欧冠客场战绩都能看得出来。但球队依然是当今足坛为数不多,能拿出多个强点的球队,70分钟之前0-5落后,迪弗朗西斯科要承担很大责任。球队能否在比赛里通过合理地使用一些角色球员,让这些强点发挥出最大威力,就很可能会决定一场比赛的赛果。首发云代尔毫无疑问是一个败笔,不仅无法联系哲科形成强点,而且对球队推进帮助有限,最终导致罗马在多回合反击战后,让德罗西、小胡安等人的弱点被对方强点连续打击,球队也被迫卷入利物浦的节奏。



(图)虽然打出惊天逆转,但迪帅还需要时间去雕磨一些细节与临场

同时,罗马在应对利物浦连续右路打击时,未能及时应对,导致连续出现萨拉赫直面小胡安的局面。球队没有采取其他策略夹击,或者通过布置更多细节应对利物浦多层次插上。导致球丢因为相同原因接二连三被对方瓦解。迪弗朗西斯科临场反应慢的问题,在多场比赛里也都有体现。可以说迪帅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磨合与提高,但逆转巴萨这样的神迹,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高度。


不喜勿喷。谢谢。


我是卖五常大米公司的员工,买米找我呀,我有员工价哈!

米是好米,就是有点贵呀,五常稻花香嘛。

生活不易,个人广告,请见谅。

如有介意,请私信本人删除。谢谢大家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破旧野心家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0 个回答,查看全部。

有关RPA项目方面的一些问题

写在前面:

最近在自我总结的时候,总是感觉可能从客户或咨询顾问的角度,对RPA的理解以及自身角色和价值方面有一些误区。不知道这篇文章能被谁看到,但愿能得到业内同僚或是前辈的指点吧。


RPA这个概念国外早已产生多年,但差不多直到去年初国内才由四大开始热炒起来,到现在不论行业或是企业规模,大家都开始如火如荼的实施相关项目,或者准备开始以及研究相关技术。我身在乙方,去年有幸加入RPA项目实施大军,今年更是有机会参与了一些项目初期沟通、招投标甚至是POC的过程当中。以下是我思考而不得的一些问题:


1、 有关RPA技术本身

"RPA技术是万能的"这个误区早已有所耳闻。RPA技术到底是什么这里就不说了,随手百度或者看新闻比比皆是。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由谁发起的,或是由谁宣传的,但显而易见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技术是万能的,之所以流程自动化现在在市面上如此玄乎,并不是因为RPA技术本身有多么的发达与成熟,而是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至今,互联网时代加强了各行各业的信息互联,也就造就了各种各样解决单一独立需求的工具的诞生和飞速发展。

"进项税发票处理机器人"包含了纸质增值税发票的扫描与识别、发票信息的归纳整理、发票查验以及ERP系统的数据录入这几个常见步骤,甚至还包括了最终机器人运行结果的报送。该机器人本身的脉络是RPA,这是没错,但是这里面除了RPA,没有OCR、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的验证码识别平台、各式各样的国税局发票信息API这些单独技术模块的任何一个,该机器人的功能就是不完善的,用客户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若一个业务流程做了自动化之后,还是有很多步骤需要人机交互,还是有很多错误需要人工复核,那么是不是自动化的意义就很小了呢?人家的需求明明就是输入一批纸质发票,输出ERP系统内的会计凭证以及发票真伪的统计数据,为什么使用了RPA,还是需要人工去敲验证码?为什么发票时不时地会经常验不出内容?虽然我们可以解释说这是因为国税局的验证码设计就是为了防机器人批量查询,OCR技术的发展现今就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锅可不能由RPA来背,可是归根结底,和客户接触的人都是RPA项目的实施顾问,不该背的锅也得自己来背了。这种情况,真的是进退两难啊。


2、 有关RPA咨询顾问的价值

之前在做SAP ERP财务模块实施顾问的那两年多里,每个项目组里面的方案顾问、业务顾问、技术顾问各司其职,大家分工明确,我也从那时起建立了自己IT咨询项目的基础知识体系架构。传统ERP实施项目的架构发展这么多年稳定至今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之所以咨询顾问要拆分为方案顾问、业务顾问和技术顾问,是因为三者职责、能力和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方案顾问行业经验丰富,更擅长从全局角度指定企业蓝图,更加了解市场发展趋势和同类客户的需求痛点,业务顾问更了解详细的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也更加了解ERP系统内的模块功能点和系统配置,而技术顾问更了解ERP系统底层架构、编码工具和系统维护,三者各司其职方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客户与顾问关系健康发展。

但后来在参与RPA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这个概念却被弱化了,很多时候都是要擅长编程的人去与客户沟通业务流程,要更了解业务需求而不擅长编程的人去挠头苦写代码。有些人要说,UiPath、Blue Prism或者Automation Anywhere这些主流RPA平台不需要写代码啊,而且不是说只要在前台用这些软件把实际业务流程操作下来录一遍,简单改改就可以作为一个流程自动化机器人来用了吗?另外,这些平台都是有现成的activity可以拖拽拼装实现自动化的,不应该那么困难和复杂吧?

这些话,咨询顾问们听了简直要背过气去。现在RPA平台兴起,各个平台均鼓吹自己的上手有多么简单容易,编码量多低,殊不知"录一遍就出来"的业务流程是极其单一,毫无逻辑分支和异常处理机制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录制功能只是为了方便技术人员编写过程中少走些弯路,甚至是为了在不知道应该用哪一个开发的activity的时候录一遍来看看系统默认使用的是什么,为自己提供思路。那么在此基础上,是不是说RPA平台的开发代码量很低,就应该让技术背景薄弱的业务顾问去自行编制机器人了呢,或者让技术顾问去了解业务需求呢?这样不是就可以一个顾问完成一整件事了吗?我认为完全不应该,甚至通过这么多项目实施过程感觉这样会有很大的问题。首先业务顾问的长处是与客户沟通多年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RPA项目中更擅长业务流程梳理、流程设计和测试,因为他们更了解客户需求,更明白预期效果,但他们没有编码基础,不知道这些主流RPA平台用的.Net是什么,VBA怎么写,怎样写JSON文件来实现巨复杂的后台实现功能,让他们来做RPA流程,基本上都只是前台的操作的简单实现,后台的复杂逻辑处理甚至是工具整合完全两眼一抹黑。在这样的基础上,长期以往业务顾问在做RPA项目时会畏首畏尾,并且做出来的机器人也根本达不到效率最优化的目的。而让纯技术背景的人去写机器人,虽然没有这些方面的顾虑,但是由于技术顾问缺乏业务知识和实战经验,很多时候客户习以为常的业务常识没有提到,技术顾问在设计流程时可能就不会想到,而且更多时候是客户解释实际业务怎样做,技术顾问就怎样做,完全不做业务逻辑的优化、流程的改造,这都是因为缺乏业务知识和相关经验造成的现象。

所以,是不是不同背景的顾问本应该做不同的事情,大家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效率和结果的最优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RPA咨询项目和顾问的价值难道就在使用现成的工具,使用熟练地编码技术去把手工的业务流程变成机器人吗?难道不应该是在了解业务流程后去深究根本需求,以解决需求为目的优化流程甚至改造流程,再去进行自动化吗?乙方咨询的核心不应该是各行业海量咨询项目的知识积累、各种客户业务痛点需求和相关解决技术工具的了解,能够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吗?

如果咨询顾问和咨询项目如此简单,只要会写代码编流程就可以了,那么只要会.net的人客户自己招两个去学学平台知识自己开发不就行了?何必招咨询顾问来写代码,而这帮咨询顾问除了写代码以外,客户说怎样就怎样写,还比自己员工贵上许多,何苦呢?


3、 有关POC的目的

最近参与了一个客户的POC,客户几乎拿出了自己的所有业务需求来让一大堆的厂商挨个做一遍,最终汇报的时候,我们在讲到增值税发票查验这个流程时,客户质问了我们两个点,一个是最初统一讲解业务需求的时候,我们这边表示国税局验证码自动录入的功能可以实现,可是我们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这种方法完成这个POC流程,为什么使用的是第三方API来自动获取发票信息。

这里面,以我的看法,我觉得可能现在大家对POC、对RPA项目的流程实现上,都有一些误区。POC顾名思义,Proof of concept,目的是验证RPA这个技术,甚至是我们使用的RPA平台,能不能满足实际业务的需要。如果以此为目的,是否真的有必要在POC阶段拿出所有十几个业务流程需求让所有厂商用不同的工具挨个做一遍,而且还限制在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内呢?难道不应该是同类型的核心痛点业务需求拿出来就可以推演到整体业务需求的实现可行性吗?POC现在在国内,似乎变成了免费实施某些核心业务流程自动化,或者是不同乙方咨询公司打擂台比谁做得好做的快了,我倒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叫POC了,旧瓶装新酒,没什么意义吧。

另外,在上面客户质问我们的问题中,我们是这样解释的,首先我们的理解,客户的需求核心是校验这张发票的真伪,而不是"扫描发票-登录某网站-录入验证码-回传信息整理-比较-输出结果"这一个很详细很详细的流程。能够达到检验发票真伪这个目的的途径有很多种,这些方法中,最快的方法就是使用成熟可靠的API来直接获取发票数据,免去了前台系统网站登录、录入验证码和回传信息整理这三大步骤的时间,从业务效率上来说是最优化的,最终也是能够完全达到需求的目的的,为何要纠结于一定要录入验证码这件事情呢?如果客户完全不信任任何第三方API,那么也好,我们可以去市面上买验证码的API,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打码赚钱"的网站,这些网站一个验证码只要不到一分钱,只需要不到两秒的时间网上就有人手工去帮你识别录入,回传结果了,不论你的验证码是图片、文字还是有颜色要求或者其他干扰,人眼总归是能识别出来的,能够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我们也可以推荐使用这种工具,一万张发票的查验也就不到100块钱,成本极低。如果POC阶段非要我们开发验证码识别的代码,我们需要专业的技术顾问去分类筛选验证码的种类和可能性,针对每种不同可能性去设计不同的识别算法,最终还要完成编码、封装、测试、整合进RPA这几个步骤,试问短短一周多的时间何以实现。而且就算我们加班加点赶出来了,这又与验证RPA技术的可行性有何关系,未来出现新的验证码种类,比如拖拽滑块,完成拼图等,我们是不是又要修改验证码程序了?技术顾问的人天也是不便宜的,让一个技术顾问写出一个成熟的验证码识别模块,人天的咨询费用加起来可以用上面的人工打码工具识别几百上千万个验证码了,是不是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呢?


不知道以上这些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是市场上的共性问题呢?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 17-18 赛季欧冠半决赛首回合利物浦 5:2 罗马?

防守部署细致入微且针对性极强,进攻手段简单粗暴但效率极高,继两回合完胜曼城之后,克氏红军又在万众瞩目的欧冠舞台完成了一场足以名垂青史的经典战例。此役,迪弗朗西斯科再度使用了逆转巴萨时的三中卫阵型,但他在择定二前锋的人选问题上出现了偏差,这直接影响了罗马在开场后抢攻阶段的进球效率。顶住压力的红军待红狼体能下降后发起了迅猛的反攻,萨拉赫的爆发成就了红军的大胜,他的早退也为次回合比赛留下了悬念。

【惨案的伏笔:折衷方案两不搭】

罗马与利物浦的对决看起来好像是两种足球风格之间的较量,但两家在战术层面的区分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作为各自联赛中有名的"神经刀"球队,罗马和利物浦在近年来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共同原因就是战术体系过于单调,前者从鲁迪-加西亚时期就开始执着于传控和渗透,后者在上一次(2015/16)参加欧战时就因为无法做到收放自如而痛失冠军。

这种局面在本赛季发生了改变,一直崇尚传控的罗马已经在逆转巴萨的比赛中展现出了一流的压迫和逼抢能力,以压迫式反抢作为战术基石的红军在近期已经具备了"能够出书"的低位防守技巧。迪弗朗西斯科敢于在生死战中启用"过时"的双中锋战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洛普在关键赛事中也能够放下身段主打防守反击。当意大利球队掌握了英式打法的精髓,英格兰球队开始钻研起防守反击战术,两家之间的对话已经有别于传统的"英西决"。

尽管利物浦的战术驾驭能力已经获得了明显提升,但在主场作战且多位主将受伤的情况下,克洛普并没有太大的可供转圜空间,他在赛前备战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立球队阶段性发力的时间节点,以及不同时段压上进攻时投入的兵力配置。或许是忌惮于红军在安菲尔德的恐怖战斗力,或许是考虑到"巨人战阵"在英超球队面前优势不大,迪弗朗西斯科排出了一个折衷版本的首发阵容:罗马的阵型架构是逆转巴萨以及罗马德比时的541/3412体系,但彼时作为双中锋战术重要支点的捷克中锋希克却被留作后手,机能能力和得分能力更强的云代尔升任先发。

三中卫/五后卫的防线部署可以有效地遏制红军的肋部进攻,云代尔&哲科的高快组合能够更好地利用对手防线中的空当。迪弗朗西斯科的权宜之计体现的是一种攻守平衡的思想,但从实战效果上来看,初出茅庐的土耳其天才云代尔辜负了主帅的信任,红狼方面本就有些冒险的客战策略因关键点的卡壳而崩溃。

【罗马的抢攻:混合攻击模式的利与弊】

"我们在客场不会退缩,我们要限制的不仅仅是萨拉赫,而是利物浦全队。"迪弗朗西斯科在赛前已经泄露了天机,做客安菲尔德的红军像两周前主场对阵巴萨时一样从开局阶段就主动向对手施压,意大利人的策略是依靠体格优势限制对手中后场的出球,切断红军前场三叉戟的地面补给通道,再利用五后卫在后场形成的人数优势迟滞对手利用长传发动的反击,消弭高位逼抢带来的风险。

罗马的阵型结构在有球和无球状态下的变化幅度很大,纳英戈兰和云代尔是5-4-1防守队形中的"边前卫",也是3-4-2-1攻击队形中的内锋。迪弗朗西斯科的初衷是希望两人在进攻中会向中路靠拢,利用哲科的掩护在深入禁区的同时留意禁区前沿的二点球和乱战机会,在防守时切断红军中卫与边路队友之间的联系。

然而,迪弗朗西斯科显然是低估了红军的传切速度,也高估了己方后卫的单防能力。纳因格兰和云代尔无法在盯防中卫的同时兼顾边路防守,红军的两闸阿诺德和罗伯逊在接球后往往可以获得空位长传的机会,罗马的三名中卫在应付萨拉赫和马内的连续冲击时十分吃力,肩负盯人重任的胡安很难限制萨拉赫的推进,科拉罗夫和弗洛伦齐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后场防守中,红军仅靠三名前锋的冲击就牵制了罗马的五人防线。萨拉赫不仅具备依靠绝对速度制造纵深威胁,还能够依靠令人惊叹的背身做墙能力压制身材高大的中卫控制皮球,带动更多的队友参与到进攻中,这种快慢有道、长短皆宜、完美兼顾边锋和中锋的全能打法在实战中几乎是无解的。

在成功地完成后场组织和衔接后,利物浦依靠锋线三叉戟的回撤接球巩固中场运输线,再通过中场球员的后插上形成纵向的撕扯和穿插,利用罗马高大防守球员不够灵活的特点,凭借不规则的轮转换位制造空间。克洛普在此役使用的两名进攻型中场米尔纳和张伯伦都有长期司职边锋的经历,两名球员在从中场向前弹出之后,既能在中路制造纵深压制罗马的进攻型中场和中卫,也能杀入罗马两闸的身后形成传中,这种错位进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皮球在前场的流动,在高速跑动中处理皮球正是红军三叉戟的强项。

尽管罗马在前25分钟的控球率接近于60%,但在这一时段连续取得破门良机的球队却是利物浦,马内至少获得了两次打破僵局的机会。在防线危若累卵的情况下,迪弗朗西斯科依然指挥罗马球员全力压上进攻去博取进球,他希望在取得1-0领先之后再组织全员退守打反击。在意大利人的首发布阵中,中锋哲科的主要责任是做墙和掩护,纳因格兰需要承担很多压迫、反抢、衔接和组织的任务,真正的刺客就是此前多场比赛奉献关键进球的云代尔。可惜的是,被誉为"穷人版萨拉赫"的云代尔在罗伯逊的强硬防守下很难觅得空间,其数次尝试反跑接应哲科的传球都因为速度和体格不足而失败。

当罗马被迫用远射和边路传中的方式去强行攻坚时,希克缺阵的负面效应就显而易见了。新援范迪克对于红军后场正面防守和制空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红军在克洛普时代第三年终于具备了低位防反的条件,在哲科压制边后卫争抢第一落点的情况下,罗马需要希克的速度和冲击力来应付禁区内的激烈对抗,利用第二落点。

【变奏:张伯伦伤退打破中场平衡】

盘带高手库蒂尼奥的离队让红军通过中场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这种聚焦于两个禁区的比赛方式在联赛中的局限性很大,但比较适合战术针对性更强且注重攻守平衡的欧冠比赛。张伯伦在库蒂尼奥离队之后荣升为中场主将,这位由边锋/边前卫转型而来中前卫在对垒英超球队时的表现呈两极分化的走势——他在近三场(联赛/欧冠)连胜曼城的比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可边可中、擅长持球冲击的特点大幅度提升了红军中场的弹性、活力、流动性和压迫强度,而在对阵球路直接、不关注控球的"空中部队"曼联时,其防守位置感不佳、制空能力薄弱的缺点又成为了红军的七寸。

由此可见,在对阵风格和曼联有些相似的罗马时,张伯伦的优势并不能最大化,他的弱点反而很有可能被对手加以利用。因此,当维纳尔杜姆在第17分钟火线入替换下意外受伤的英格兰人时,红军通过控制中场进而推动反击的序曲已经拉开了。在张伯伦离场之前,红军在阵地战中依赖于马内在前场的持球和组织,上赛季末的膝盖重伤导致塞内加尔人的爆发力和小范围变向和变奏能力下滑不少,他在人球结合时的精度、组织传球时的视野也无法与真正的10号球员相比,他的直塞球不够精准且失误率较高,在强侧持球时的视野和传球选择也有问题。

维纳尔杜姆的优势在于控球和护球十分稳健,跑动接应后的一脚传递和衔接比较到位,他的存在增加了一个高效的中场出球点和中转站,中场能够高效分配球权就能将三叉戟"推向"高位,他们可以在更加靠前的位置接球后直接冲击球门而不需要过多地分心于回撤组织。除了在中场扮演润滑剂的角色,维尔纳尔杜姆在肋部的突然前插进攻也很有威胁,荷兰人在两侧肋部游弋接球的走位模式对罗马的"阵眼"德罗西造成了很大的消耗,这位老将的补位、出球和衔接是维系罗马阵型架构的关键因素,完成对他的消耗和牵制意味着红军已经在中场争夺战中占据了主动。

【红军的反制:边路优势的建立与升华】

除了借助维纳尔杜姆的衔接和过渡来提升向前传球的成功率,红军在上半场中段还利用罗马体能下降的机会展开了高强度的逼抢和绞杀。在萨拉赫梅开二度的阶段(上半场最后15分钟),罗马的阵型处于了一种前后脱节、中场空虚的危险状态,他们在红军的高压冲击下形成了一个5-3-2的站位:科拉罗夫和弗洛伦齐迫于压力只能留在后场防守,云代尔没有积极驰援两翼而是留在前场等待反击机会。由于云代尔无法在一对一较量中击败罗伯逊,红狼被压制在后场时无法依靠长传简化反击,而只能依靠纳因格兰和哲科的回撤接球组织大兵团作战,罗马在由守转攻的瞬间很难及时向前弹出为持球人提供接应点,利物浦在此二人背身接球时会不遗余力地实施合围绞杀来争取二次进攻的机会。

萨拉赫首开纪录的进球源于哲科在中场的丢球(34'),在埃及人扩大比分的进球过程中(44'),罗马球员在快速退防中曾有过两次拼抢刀山球的机会,但他们输给了能量十足的菲尔米诺和萨拉赫,这在此前主场逆转巴萨的比赛中是十分罕见的。不同于曼城这样依靠精准传跑来完成快攻的球队,利物浦的快攻注重的是空间和区域解构,三名前锋凭借强大的奔跑、覆盖和脚下缠斗能力将很多二分之一球直接转化为进攻机会。

罗马在前30分钟的高位逼抢中消耗了太多体能,锋线乏力导致两名边翼卫攻守失据,科拉罗夫和弗洛伦齐既不能进攻中制造出有效杀伤,又无法切断了红军两名边卫和前场球员之间的连线,由此造成的阵型脱节和中场空虚自然会被擅长回撤衔接中场的红军三叉戟所利用。在主场逆转巴萨的比赛中,纳因格兰&希克组合在边前卫位置上达成了攻守平衡的效果,迪弗朗西斯科此役安排纳因格兰&云代尔靠近肋部活动,这等于是将边路战区的话语权直接交到了利物浦的手中。在马内和科拉罗夫打进第三和第四球的过程中,老将科拉罗夫的防区沦为一片焦土。

【总结:统治场地两端,红军把控时代脉搏】

如果比赛在第75分钟就能提前结束,那么利物浦今天的表现便堪称完美。然而,萨拉赫的提前离场却让比赛徒添波澜,克洛普基于保护绝对核心而做出的换人影响了比赛末段的战局走势。埃及人的离场导致红军制造纵深和门前终结能力下降了一个档次,红狼得以在最后时刻不断投入兵力实施反扑,两粒客场进球为他们保留了次回合翻盘的火种。

简化中场组织环节,依托强势的锋线和中卫在两个禁区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罗马和利物浦都是通过相似的路径来到欧冠半决赛舞台的。无法在进攻中压制对手取得进球必然要付出丢球的代价,云代尔的失势和萨拉赫的早退都能引发波澜自然是不足为奇的。

不同于两翼锐度缺失、双前锋体能不足的巴塞罗那,利物浦可以通过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化解高位压迫,这意味着他们几乎不会在次回合做客罗马的比赛中被对手完全限制。库蒂尼奥的离队迫使红军在赛季中期完成了一系列受迫性交易和调整,中场控制力下滑虽然对联赛攻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范迪克的加盟和萨拉赫进攻权重的提升却让红军在快速反击方面的造诣登峰造极,这种务实而高效的比赛模式在欧冠赛场的威力是不可限量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腾讯体育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0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