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c 诞生 20 年,背后这几个秘史你肯定不知道

1998 年 5 月 6 日,乔布斯在库比蒂诺市迪安扎社区大学的燧石礼堂举行新品发布会,一台蓝色半透明的计算机出现在舞台中央,第一代 iMac 发布了。

当时的电脑多由米白色的显示器和主机组成,蓝色的一体机 iMac 成功吸引了消费者,8 月上市 6 周后就卖出 27.8 万台,年底销量已经超过 80 万台,一举打破了苹果的销售记录。



当时处于低谷的苹果也开始走向正轨,从 1998 年的 iMac G3 到如今的 iMac Pro,定位高端的 iMac 产品线可能和很多苹果用户都没有交集,可实际上它和 iPhone 、iPod 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iMac 的变迁,图自:维基百科)

iMac 20 岁了,关于 iMac 产品线, 这里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后台回复「M」,获取爱范儿对新款 MacBook 、 MacBook Pro 、27 英寸 iMac 和 iMac Pro 的详细测评。

「去他妈的!不够蓝!!!」

邦迪蓝(Bondi blue)是第一款 iMac 的颜色,这个颜色让这款产品迅速与一众米白色的同类产品区分开来。iMac 是乔布斯喊出「Think Different」口号后的第一款产品,而这个不同就从颜色开始。



起初当时负责苹果工业设计的副总裁 Jony Ive 率先提出要将机箱外壳设计成海蓝色,最终这种蓝色被命名为邦迪蓝,灵感则来源于澳大利亚的邦迪海滩。



(邦迪海滩)

乔布斯对邦迪蓝很满意,不允许有一点偏差。在 iMac 发布会前夕,乔布斯发现杂志广告上 iMac 的蓝色与真机不同,立马向杂志大发雷霆称要更换广告商。还有人看到乔布斯当时在车里大喊:

去他妈的!不够蓝!!!

到了 1999 年 Jony Ive 又为 iMac 设计了一系列糖果色:蓝莓色、葡萄紫、橘子橙、酸橙绿和草莓色,也就是苹果曾经的彩虹 logo 上的几种颜色。



(iMac G3)

后来这个色系不断被丰富,这种活泼多彩的颜色组合大概会让你想起后来的 iPod 系列。





(iPod nano ,图自:Pinterest

Jony Ive 曾在采访中提到初代 iMac 的设计风格参考了 1962 科幻题材动画 Jetsons 中的复古未来主义风格。



而活泼的颜色则是向 20 世纪 60 年代的 Olivetti 打字机学习,这款打字机当年就是在同类产品配色单调的情况下敢于用色而大受欢迎。



这样的设计让初代 iMac 被媒体称为「近几年来推出的外观最酷的计算机」,就连跟乔布斯有过节的比尔·盖茨在吐槽 iMac 的同时也肯定了其配色的出众。

苹果公司现在唯一胜出的就是在颜色方面。这只是时尚,只是表面功夫而已。我们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做到。

比尔·盖茨指着一台被他涂成红色的 Windows 电脑说道,「我们也要在这破机器上喷点儿漆,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

半透明外壳

初代 iMac 的外观被肯定当然不全是因为新颖的配色,还有与之匹配的半透明塑料外壳。



iMac G3 不是第一款采用半透明塑料材质外壳的苹果产品,可正如当年苹果推出的针对 IBM 的广告「 Un-PC」,彩色半透明机身的外观已经让其成为市场上独树一帜的 PC 产品了。



而半透明外壳背后其实是乔布斯对产品的执着,要知道这种半透明彩色外壳的成本是普通外壳的 3 倍,在没有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乔布斯就拍板了这个方案。

这种半透明外壳能让消费者对 iMac 的内部构造一览无余,过去乔布斯就一直坚持要让芯片整齐地排列在电路板上,即使消费者看不到。



现在这种用心可以被每个人看见了,1998 的 iMac G3不仅是第一台一体化设计的 Mac 电脑,也是第一台具有 USB 接口而没有软盘驱动器的 Mac 电脑,半透明外壳自然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销。



Jony Ive 曾表示半透明外壳想要传递一种感觉,「iMac 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而改变,就像变色龙一样。」



《斯蒂夫·乔布斯传》中作者认为半透明机身这种有趣的的设计在传达出苹果简约的产品理念同时,也体现出真正达到简约所需要的深度。

有提手的 Mac 电脑

初代 iMac 还有一个比较奇葩的设计——一个提手。在 iMac G3 的顶部有一个内嵌的提手,可以有谁没事会提着一台台式机到处走呢?



但 Jony Ive 不这么认为,他表示人们当时普遍对科技产品并不热衷,不会主动去接触,可如果上面有个提手就等于告诉人们你可以主动去触碰它,能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

乔布斯一看到这个提手设计就大呼「太酷了!」,认为这体现了 iMac 友善且有趣的一面。



(图自:Muzeul de Calculatoare

可多加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鸡肋的提手也需要增加不小的成本,这一设计遭到制造工程部门的反对,他们给乔布斯列出了 38 条不能这么做的理由。

但乔布这个「偏执狂」认定的事谁又能阻止的了呢?

如果 iMac 不叫 iMac ,iPhone 会叫什么?

一开始乔布斯并不喜欢 「 iMac」这个名字,乔布斯请来洛杉矶TBWA\Chiat\Day 广告公司来给这台新电脑起名,「 iMac」是 5 个候选名字之一,由广告公司员工 Ken Segall 提出。



乔布斯起初对 5 个名字都不满意,他希望这款新产品叫做「MacMan」。但最终还是被 Ken Segall 说服了,有点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名字。

现在我倒觉得这个名字不那么讨厌了,不过也算不上喜欢。

按照 Ken Segall 的想法, iMac 中的「i」既代表了互联网(Internet),也体现出这是一款个人化(Individuality)和创新(Innovation)的设备。

iMac 是第一款以「i」作为前缀的苹果产品,这种命名方式后来一直延续到 iPod、iPad、,iTunes 和 iPhone 等多款苹果产品中。



不能想象,如果乔布斯没有采纳 Ken Segall 的提案,现在的 iPhone 会叫什么。

乔布斯把皮克斯的想象力带到了 iMac

众所周知,乔布斯在离开苹果的那段日子将天赋带到了皮克斯,这一次乔布斯把皮克斯的想象力带到了苹果。



(乔布斯是皮克斯的创始人之一)

到了 2002 年,苹果又推出另一款外观上有很大变化的 iMac G4,这款 iMac 设计的卖点也从颜色转向了屏幕材质和机身结构。



iMac G4 的屏幕已经从 G3 时的 CRT屏过渡到 LCD 屏,显示器下有个半球形的结构,硬盘驱动器和主板等内部元件都放置在这个半球体内,彻底与显示器分离,这让 iMac 看起来轻薄了不少。



显示器和半球体由一根金属轴连接,可以像台灯一样调节方向,被戏称为「iLamp」。这个设计也让更多人想起皮克斯那个标志性的小台灯 Luxo Jr.,因此也有人将 iMac 称作「Luxo Lamp iMac」。



而在 iMac G4 的一则电视广告中,iMac 与路边行人互动的过程看起来就更像皮克斯电影片头那个跳动的小台灯了。



iMac G5:一台大号 iPod

iMac 的名字启发了 iPod 的命名,而 iPod 也曾影响过 iMac 的产品设计。



2000 年以后,随着 iPod 的大卖,苹果音乐播放器的业务也备受重视。2004 年苹果推出当时全球最薄的台式电脑 iMac G5,轻薄的外形和白色塑料外壳看起来就像一台大号 iPod



这不是我瞎说,就连苹果给 iMac G5 做的广告也要拉上 iPod 「蹭热度」,广告词就更明显了:

来自 iPod 的创造者
From the creators Of iPod.



虽然在颜色和塑料材质上 iMac 是 iPod 的祖师爷,可在当时苹果光环最强大的产品莫过于 iPod,将 iMac 与 iPod 联系在一起显然是更明智的营销策略。

来自 iPhone 的灵感

2007 年 8 月,在第一代 iPhone 发布半年多后,苹果发布了新一代的 iMac。



就像 iPod 影响了 iMac G5 的设计,这台新 iMac 上也能看到不少 iPhone 的元素。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由铝合金外壳和由黑色玻璃边框组成的显示屏,塑料外壳的历史也告一段落了。



这让 iMac 更具科技感,乔布斯认为这种设计让专业用户感觉 iMac 更像一台专业级计算机,有利于高端消费品的定位,而这种设计风格也延续到了2008 年推出的 MacBook Pro 上。

这几年 iMac 产品线的更新速度不算快,却也稳步在专业级市场站稳脚跟,还在去年的 WWDC 大会上推出使用 18 核心的 iMac Pro,是苹果性能最强大的一款电脑。



维修机构 iFixit 曾经拆解过 iMac Pro ,从散热风扇到芯片的内部元件排列依旧跟当年半透明外壳下的 iMac 一样整齐,也更加复杂。



(iMac Pro 拆解,图片来源:iFixit

如今的 iMac Pro 与 20 年前的 iMac G3 基本看不出是出自同一条产品线,可不少设计理念依旧一脉相承,乔布斯当年对 iMac 产品线的设想似乎还没过时。

它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产品,键盘、显示器和主机被组合到一个简单的装置中,从箱子里面拿出来就能用;而且设计要独特,要能体现品牌文化……

作者:李超凡
题图来自:壹讀,部分配图来自:9to5macmedium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爱范儿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 NBA 17-18 赛季东部决赛 G1 骑士 83:108 凯尔特人?

今天凌晨的一场东部决赛骑士客场83-108输给凯尔特人,这样一场溃败让人想起了季后赛首轮对阵步行者的比赛,只不过当时在主场,这次是客场。骑士已经为他们的准备不足复出了代价,况且绿军又是一支比步行者更具整体性的球队,接下来的比赛骑士马虎不得。

本场比赛一上来,绿军果然是最先做出改变的一方,他们将莫里斯调到了先发的位置专门防守詹姆斯,而我之前也讲到了这一点——关于贝恩斯是否会出任首发这一问题。不过绿军不是猛龙,他们有很好的锋线球员来限制詹姆斯。而且面对整体球风强硬的绿军来说,骑士发现自己已经打不出错位,即使勒夫被换到杰伦-布朗的位置,本打算内线强吃结果被后者一帽扇飞,打法太软是骑士致命的死穴之一。

骑士的阵容仍旧是五小,他们这套阵容赢球靠的就是速度和空间的优势,但是绿军派出了一套比你更高、更快的阵容,但最要命的是人家比你还准,至少本场比赛是这样的,所以唯一的空间优势都没了。本场比赛骑士全队投篮命中率36%,三分球命中率15.4%,这样的命中率打东决还想赢球?在游戏里有个词叫"嘲讽",我觉得这里用挺合适的。

骑士进攻端历来都是靠着詹姆斯一个人带动,可是本场比赛骑士的外线投篮太差,即使出了空位也不进,上半场三分更是12投0中,当你投不进的时候绿军自然会有意识的放你,把主要防守精力用在詹姆斯一个人身上。然而,骑士的应变却略显不足,还在坚持自己固有的那套打法,面对绿军这样的球队你得敢冲才行,离篮筐越近机会才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前两轮表现不佳的克拉克森和胡德在本场比赛里表现还相对不错的原因。

除了进攻套路死板之外,防守端也是一个大问题,本场比赛的内线得分对比是38对60,也就是绿军的108分里有接近50分是通过上篮直接得到的,这充分反映了骑士防守之差,篮板球丢失严重,各种退而不防,几乎都是看着。所以,反倒是让绿军的锋线通过错位来了个大爆发。

不过好在这是系列赛的第一场,骑士还有很多调整的空间,对于绿军来说也并不是没有缺点,因为莫里斯拿到了先发,所以绿军在轮转阵容几乎失去了得分的衔接能力。所以,骑士下一场一定要打好开局,充分利用凯尔特人替补阵容得分能力不足这一点,克拉克森和胡德一定要开。另外,我觉得应该重用格林,用他去对绿军的锋线要比JR或者科沃尔好很多。

综上,骑士输在严重准备不足,打法太过固定、防守不够积极、进攻端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卢指导跟少帅之间的比拼属于完败。也许,小一周的休息时间让他们身体生锈,期待下一场骑士队的改变吧。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马健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54 个回答,查看全部。

什么是相对论?

如果一个人已经基本掌握了经典物理学的大部分理论,那么相对论其实是可以比较通俗的。但是如果经典物理都没有掌握,那么想要理解就比较困难了。本文尽量不用任何公式,来解释相对论是怎么来的。

"相对论"这个名字,已经包含了相对论的根本内容。

相对论就是讨论相对性原理对于哪些情况成立,并基于此给出动力学/时空结构的理论

所以相对论的基础就是相对性原理。我们讨论下相对性原理,然后就可以理解什么是相对论了。

什么是相对性原理呢?其实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的物理原理,与另一种情况下完全相同。此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两种情况是等效的,而这两种情况的差别就是"相对的",没有哪一种情况高于另一种。

上面的话比较抽象,具体一点,我们看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惯性系"的相对原理:

在某观察系中,静止的和匀速运动的坐标系下,物理规律完全相同。通俗的说法是"你在封闭的绝对平稳的匀速运动的车厢里,通过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在运动,也无法测得自己得运动速度"。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直观上的静止系(地面系)和匀速运动系(例如匀速运动的车厢)并没有区别,静止系并不是特殊的,它们之间的运动是相对的。你可以说车厢静止地面在动,也可以说地面静止车厢在动。从物理上讲这两者并没有区别。

这就是狭义相对性原理"所有的惯性坐标系满足完全相同的物理规律,它们之间都是对等的,没有哪个是特殊的。它们之间的运动是相对的。"

这打破了古代人的理解。在以前,大家觉得,宇宙中应当有一个"绝对静止系",它是特殊的,是高于其他参考系的。(例如以太理论)。

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怎么得到狭义相对论呢?这就要用到电动力学理论"麦克斯韦方程组"了。电动力学理论预言了光速,并被证实。在电磁场理论中,无需任何参照即可获得光速,而且它是常数。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那不就是"所有惯性系中的光速都相同"才对。

一开始大家觉得,怎么可能?地面坐标系,和相对于地面速度v的坐标系中,同一束光的速度,测出来怎么能是相同的?不符合速度叠加原理(伽利略变换)啊!

此时有数学大牛(洛伦兹)给出了一种数学上的可能(洛伦兹变换),如果时空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在不同坐标系下可以不同,同一段时间长度在不同坐标系下也可以不同),那么就可以做到"所有惯性系中的光速都相同"。

于是就是著名的选择题了。选项1:麦克斯韦方程组错了,光速不是不变的。选项2:绝对时空观(伽利略变换)错了,不同参考系下,长度和时间都不是不变的。爱因斯坦选择了2,给出了狭义相对论(所以狭义相对论几乎是直接给出的,并没有花老爱多长时间)。

如果你是一个1900年的物理本科毕业生,已经习得微积分,矢量分析,经典力学,电动力学,并且你的数学思维能力足够强(当今高考数学140的水平吧),你完全可以在没有学过相对论的情况下,仅仅基于"所有惯性系中的光速都相同"和"绝对时空观(伽利略变换)错了,不同参考系下,长度和时间都不是不变的。"这两句话,推导出包括洛伦兹变换和E=mc^2在内的所有狭义相对论结论。具体推导可见各种课本。

狭义相对论推翻了伽利略变换为基础的绝对时空观,维护了相对性原理。从实验上,早在相对论提出之前,著名的光速测量实验,就证实了光速不变原理(在地面上,向各个方向传输的光,测出光速都是相同的。而地面不是静止的啊,地球在自转,在公转,怎么可能恰好地面就是哪个最特殊的"绝对静止"系呢?)。

而后,基于狭义相对论,有了"双生子悖论"(具体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其实双生子悖论背后,是狭义相对论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狭义相对论只解释了所有的惯性坐标系,那么非惯性坐标系呢?换句话说,速度v是相对的,没有速度绝对为0的坐标系。可是加速度呢?是不是具有加速度绝对为0的坐标系呢?

乍一看上去,加速度是有绝对的0的。例如我们手机里的加速度测量器,即可感受加速度,用于记步啊,体感游戏啊,重力感应啊啥的。在地面上,完全封闭的匀加速的车厢内,我是有办法测出自己的加速度的。这时候就感觉不太好了,怎么速度就是相对的,加速度就是绝对的?宇宙中还是有绝对的东西嘛。

在狭义相对论发表后,老爱用了10年才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加速度也是相对的!!!

"任意非惯性系中的物理规律等同于受到等效引力的坐标系中的物理规律",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封闭的车厢内,你无法通过任何物理实验区分你是在加速,还是在受到大质量物体的吸引",这就是广义相对性原理。这句话也可以写成"物体的惯性质量恒等于引力质量"。

也就是说,在有质量的宇宙里,加速度的效果(非惯性力)和引力的效果是等同的。不存在绝对加速度为0的坐标系。

可是就真么简单吗?为了做到这一点,总要牺牲点什么吧(狭义相对论牺牲了绝对时间/绝对长度)。这里就牺牲了时空的平直性。即质量会引起时空的扭曲。怎么理解呢?例如空间站围着地球转,空间站在做非匀速运动(非惯性系,有加速度),同时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这二者完美抵消,导致空间站内感受不到引力也感受不到非惯性力(空间站明明是非惯性系,其中的物理规律却完美满足惯性系的规律)。为了解释这种抵消,老爱认为引力并不是一种力,而是时空的扭曲。你看起来空间站是在走曲线(圆周运动),事实上它是在扭曲的时空中走匀速直线(测地线)。而这种扭曲是地球的质量造成的。(注意这里是时空扭曲,不只是空间扭曲。比如你在自由落体的车厢内,会完全失重。此时你在被地球扭曲的时空中走的是匀速直线,在现实时空中看起来走的是匀加速直线,时间和空间都扭曲了。)

好了,有了广义相对性原理,同时加上时空是可以扭曲的,我们就可以推导广义相对论的方程了,即物质(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旋转等)会导致什么样的空间扭曲才能满足广义相对性原理即爱因斯坦方程)。此时1900年的物理本科+140分的高考数学能力已经不够用了。因为要用到微分几何。但是如果你是数学竞赛能得全国一等奖的人,再学过黎曼几何,那么在没有学过广义相对论的情况下,仅通过广义相对性原理,你还是可以推导出爱因斯坦方程的。由于当年黎曼几何也不是很成熟,而且真的很难,这个推导就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了。第一次推导用了十年哦,还是老爱这种天才。

以上就是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即狭义/广义相对性原理,和为了满足这个原理所牺牲的人们的固有认识(空间和时间长度是绝对的/时空是平直的)。

作为总结,相对论,就是通过在某些情况下选择某种相对性原理,(所有的惯性系等价/非惯性系与引力作用等价),修正以往对时空结构的认知(绝对长度,绝对时间,伽利略变换/时空平直性),对已有物理现象进行更精确合理解释的理论。

至于爱因斯坦选择的这两条相对性原理对不对。。。不一定对啊,但是目前的所有实验都证实它是对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qcmsqas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地震局有什么用?
关灯后,灯光到哪里去了?

书山有路“网”为径:外国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盘点

在美、英、澳、韩等国家,裁判文书的公开已经形成制度化、透明化的流程。各个国家纷纷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裁判文书公开的范围、层级和方式,并且通过科学和用户友好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全文查询及免费下载服务。除了各个国家的官方网站外,全世界的用户还可以通过WorldLii等第三方网站查询和下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裁判文书,对裁判文书信息的加工与运用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趋势。


一、美国: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一)裁判文书公开

在美国联邦法院和州法院遵守"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这一原则。


在联邦层面,2002年美国颁布了《电子政务法》(E-Government Act),其中SEC.205规定,联邦层级法院必须建立独立的官方网站,公开裁判文书。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相关信息需要隐去外,所有的裁判文书需要全部上网公开,公众可以免费获取。


在地方法院,裁判文书也都全部实现了公开。以加州法院为例,州法院网的"判决文书"板块下公开了裁判文书信息。除了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在每周一、周四的上午10点上传至网外,加利福尼亚州的其他法院的判决书一经生效即上传到法院官方网站。通过时间、管辖法院、案号等信息,用户可查阅加州初审法院、上诉法院和州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


除了法院的官方网站外,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美国法院电子记录公共访问系统Pacer查找裁判文书。该系统允许用户直接通过互联网全天候从美国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破产法院获取判决和未决案件的相关信息,并可以打印和下载


(二)裁判信息的加工与运用

在美国,联邦承认机构对裁判文书信息的加工和使用。以CourtListener为例,该网站成立于2010年,是加州一个联邦承认的非盈利机构free law project的核心项目,目前免费提供联邦各法院裁判文书的api接口,并计划进一步补充各州法院的数据。GitHub上也有一些免费开放的州法院api接口,供具有相关需求的机构及公司使用。


美国商业机构对裁判文书的加工和应用也非常广泛,社会公众可以使用CaseText、FastCase、Justia等商业引擎上检索裁判文书的相关信息。


二、英国:不同的司法制度,一样的文书公开

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司法制度并不统一。其中英格兰、威尔士有一套司法制度,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也各有一套。2010年,英国成立了最高法院,取代上议院行使终审权,是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的终审法院,也是苏格兰民事诉讼的终审法院。

在英国各个地区,裁判文书信息已经实现全文上网,用户可以快速查询相关案件,并且可以免费下载pdf原文和打印。


(一)英国最高法院

英国最高法院的网站发布裁判文书信息。社会公众可以根据案件编号或案件名称关键词,在"已决案件"板块进行查询。除了检索板块外,英国最高法院的最新案例在"新闻发布"板块的"判决速递"栏目也有显示。最高法院成立之前的判决,可以在上议院网站查询。


(二)英格兰和威尔士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各级法院没有单独的网站,有关信息由英国司法机构网站统一发布。所有判决文书都在宣判后的48小时之内上网。社会公众可以在 "媒介"板块查看最新的裁判文书情况。该板块包括了上诉法院2009年至今的全部裁判文书和所有裁判所的决定。除该网站外,裁判文书还可在英国及爱尔兰法律信息研究院、判例汇编联合委员会等网站上查询。


(三)苏格兰

苏格兰法院统一在一个网站发布信息。裁判文书在网站的"资料库"板块。网站提供关键词检索,并同步显示50个最新判例。


(四)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法院在一个网站上发布司法信息。1999年至今的裁判文书统一在"司法判决"板块发布,社会公众可以根据裁判机构和单位不同的查询栏目进行查询。

三、澳大利亚:AustLii一站解决

澳大利亚司法制度实行"双轨制"。存在着联邦和州两套相互独立、平行运作的司法制度。由联邦法院和州法院共同构成。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和下载需要的裁判文书全文。


在联邦法院层面,澳大利亚联邦法院一旦做出判决,会在24小时内公布,在网站,社会公众通过关键词、案号、审理法院等不同筛选信息,可以到查询裁判文书全文。在展示方式上,在全文信息前,该网站还对裁判文书的关键信息进行了置顶展示,同时提供word文档下载,用户可以快速地下载打印


在州法院层面,澳大利亚各州法院的官方网站提供最新裁判意见的原文下载。以维多利亚州法院为例,在维多利亚州最高法院的官方网站的"裁判文书公告"板块下,社会公众可以快速浏览和下载最新的州最高法院的判决文书。在网站Austlii的维多利亚州相关板块,用户则可以检索和下载往期案例全文。

四、韩国:最早实现信息公开制度法律化的亚洲国家

韩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但受到美国法律的影响较深。韩国的法院有普通法院、专门法院和特别法院三种,从层级上分为大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三种。由于韩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形成较早,中国法院网的一篇文章将韩国称为"最早实现信息公开制度法律化的亚洲国家"。


1996年12月,韩国颁布了信息公开法,明确公共机关除少数例外外,需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其掌握的信息。2011年7月,经过几次对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韩国确定了文书公开制度,方便社会公众查询案件及免费下载


刑事案件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第59条新增第三款,明确规定,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及其副本,证据目录及其副本,以及其他由检察官、被告人或辩护人向法院提交的文书、物品的名称、目录或相关信息,任何人都可以在卷宗存放处法院进行查阅及复印。

从2013年1月1日起,韩国公开了所有的刑事判决书,并以非电子的形式公开了刑事案件的证据目录等材料。


民事案件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第163条新增第二款,同样规定,对于已生效的判决,任何人都可通过网络进行查阅或复印。该规定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除韩文的官方网站外,韩国各法院网站还提供英文版本,用户可以进行案件查询及下载


美、英、澳、韩等国家仅是裁判文书公开的代表。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裁判文书的公开查询、免费下载、api接入和应用已经成为趋势和必然。随着裁判文书公开的普及,其中包含的司法信息在先进语义处理技术的协助下,定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理脉LegalMiner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发了CNS的博士生有九成看过这本书。」

CNS,即国内对Cell、NatureScience的简称。按2016年的数据,三本顶级科研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为30、40和37。很有可能,一篇一作的CNS文章就会使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境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许多博士生来说,别说发CNS了,发一篇10分以上的文章都很厉害了。还有相当多的博士生只求能发能毕业就行。看着博士生们这么辛苦,很多学术型硕士也是总想着如何提早学习、提早安排,顺利毕业。但还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在博士阶段就以一作身份发了CNS,其中不乏中国学生。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最近有一项对国内以一作身份发过CNS的博士生进行的访谈调查,结果发现这些优秀的博士生,竟然都读过同样的一本著作。正是这本问世于上世纪90年代的书,帮助他们走出了各种科研困境。


以上从第四句开始,都是我的。题图?Word加微信截图做的。

我为什么要这么坏呢?

今天这篇文章其实是《浅述自主神经系统(二):压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所以我要刻意制造一个小小的压力情境。

怎么样?有感觉了吗?(邪魅脸)我……可以继续吗?(好了戏精,不要开车。

Please enjoy reading.


1. 什么是压力?

我们说的"压力",其对应的英文是"stress"。这个词也被翻译为"应激",比如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翻译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日常经验来说,压力和应激情况有很多种,比如,突如其来的小测验(我今天才realise考试提前到大后天了),被人拿着砍刀一路追杀(这种梦我做过不少),或者同学聚会上有人轻描淡写地说他刚拿到牛津的教职(而你高中时的成绩不知道比他高到哪里去了),再或者家里人日常旁敲侧击劝你找个富帅富美成家立业(港真,高和白只要及格了就没人care了)。

(不,这当然不是我!真不是!你别瞎说!)

简而言之,压力可以由急性威胁(acute threat)引发,也可以由长时间的紧张导致。

很早以前,就有人对压力进行研究了。早在1974年,Claude Bernard就提出了内稳态(homeostasis)的概念。1915年,Walter Cannon提出了应对压力的"战逃反应(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模型。1936年的时候,Hans Selye发现,HPA轴在压力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几个人奠定了压力研究的基石。

那究竟压力,或者应激,其定义是什么?在讨论一件事之前,当然要先划定讨论范围。研究者认为,压力是"一个真实或预期的对内稳态的干扰,或是对健康的预期威胁(Ulrich-Lai & Herman, 2009)"。

Stress can be broadly defined as a real or anticipated disruption of homeostasis or an anticipated threat to well-being (Ulrich-Lai & Herman, 2009).

压力源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比如突然踩到了一个钉子脚板巨疼,或者摔到膝盖鲜血汩汩直流,这些都是生理上的压力源,和小鼠受到足板电击是类似的。压力会激活神经及神经内分泌系统,使动物重建或维持生理统合(physiological integrity)中的能量净消耗最小化(minimize the net cost),并使其适应(adapt)不断变化的环境。

2. 应激反应系统(stress response system)

许多因素都影响着压力感知,比如压力持续的时间、压力的类型、环境、年龄、性别和基因等;而压力又会通过多种中介产生效应,比如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多巴胺(影响注意;多巴胺不仅仅是奖赏中枢的通行证,它的一大作用之一就是调节觉醒)、血清素(调节心境)、抗利尿激素、催产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e hormone,CRH)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等(Joels & Baram,2009)。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醇的影响。

按时程来说,应激反应有几个不同阶段,参与每一阶段的分子物质也有所不同。压力事件发生的几秒到几分钟内,主要起作用的是单胺类物质(Monoamines)、CRH及其他多肽,期间主要发生的是突触变化;在压力事件发生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开始搞事情了,主要起作用的是CRH及其他多肽;再往后,几小时到几天、几个月的长时程变化就会涉及到基因组及结构效应(genomic and structural effects),主要参与的是皮质类固醇。

specific temporal profile of action (Joels & Baram, 2009)

与应激反应关联最紧密的,就是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了。相信勤奋的你一定没有忘记我们上一篇文章所介绍的ANS结构。上次我们主要关注的是ANS对平滑肌和心肌(基本没讲)的控制,这次我们重点关注其激素分泌调控作用。

在应激反应中,主要有两个ANS的亚系统参与进来。其一,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Sympatho-adreno-medullary system, SAM)。该系统反应速度快,主导战逃反应,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Joels & Baram, 2009)

另一个亚系统,就是赫赫有名的HPA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不同的是,HPA轴的反应速度较慢,其作用是要生产能量,作用途径是释放皮质类固醇。注意区分一下,啮齿类动物身上的皮质类固醇为皮质酮(corticosterone),而人类身上对应的为皮质醇(cortisol)。

复习一下高中生物,大脑是怎样控制肾上腺皮质释放皮质醇的呢?首先,下丘脑释放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与图中的CRF是一码事)。由于我们不是高中生了,所以还是要讲多一点。下丘脑包含了许多核团,其中,释放CRH的核团为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N)。CRH会被垂体及附近的杏仁核接收到。接下来,垂体就开始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经血液环流,肾上腺皮质接收到信号后才会释放皮质醇,从而产生效应。

HPA轴(Joels & Baram, 2009)


注意一下,第一个亚系统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而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释放的。

应激反应系统的调节是非常精密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敏感程度和选择性都处于最恰当的水平。与人类的认知系统一样,应激调节也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机制。一些先天因素及其他可能因素会影响自上而下的调节,其中涉及到边缘前脑。杏仁核、海马和前额叶皮层间接调控着HPA轴及ANS。许多回路都途经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stria terminalis)及丘脑(thalamus)。

处于中间的管控中心能够直接根据不断接收到的内稳态反馈对PVN进行调控。前面我们说到的,由肾上腺皮质释放的皮质醇,对垂体、下丘脑和海马都有反馈调节作用。这就是应激系统的自下而上调节。

至此,压力事件似乎终于终结。然而,应激反应并不是到此就结束了。我们在遇到压力事件时不仅需要能量补充,也需要调节行为——很有可能会涉及到未来行为的调节。毕竟嘛,体内强烈的生存欲望总是想要最小化未来的生存风险。

也就是说,压力影响着脑功能和行为。

3. 压力对脑的影响

A. 去甲肾上腺素对脑的影响

在压力产生的最初阶段,我们整个人的唤醒度升高了,变得高度警觉,并且会不停扫视环境(以探测危险源),复杂思维减少,注意力无法集中

这基本上要归功于去甲肾上腺素。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SAM系统

肾上腺髓质所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经血液环流会到达脑中的蓝斑核(Locus coeruleus, LC)和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s)。

蓝斑核是脑桥(pons)内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它能够支配整条神经轴(neuraxis),从而广泛影响注意力、情绪、记忆和执行功能。

蓝斑核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恰当水平的唤醒度。其活动性依赖于外界刺激,存在双重活动模式:强直性(tonic)和相位性(phasic)。如果它的活动模式为低强直性、低相位性的放电,那么可以想见,这是一种很懒散的状态了,既不紧张也没有集中的注意力。而受到刺激时,会产生高强直性低相位性的放电模式。这意味着你对周围一切都很警觉,就好像你在执行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时,时刻环顾四周寻找潜在的危险源,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视野中的某一点上——因为如果集中注意力,很可能就会忽视掉注意范围以外的大片潜在危险区域。只有在相位性放电时,才能集中注意力。

——所以考试不要慌。

前面我们提到,在应激的最初阶段,复杂思维减少。一些实验验证了这一点。对小鼠来说,30摄氏度的水是一种生理应激(好比你在寒冷的冬天里洗澡时突然开了热水,也会被烫出猪叫)。实验者首先让它们在一般水温的巴恩斯水迷宫中进行训练。还记得巴恩斯水迷宫吗?懒得找图了,请想象一下:一个大的圆形水池中,边上排满了一圈的小孔,刚刚好能让小鼠钻进去;其中只有一个小孔能让它们钻进去(它们是很喜欢钻进去的),其余的都是死路。任务就是学会找到这个小孔。一般实验者会在小孔附近布置一些环境线索,比如一个水瓶什么的。那么,怎样才能快速找到这个小孔啊?

一开始你也不知道那个水瓶有什么奥妙,当然是先绕着水池边遍历一次小孔咯。几次尝试之后,发现了水瓶的奥秘,你就会直奔水瓶旁边的孔而去。

小鼠也是这样的。不过实验者发现,那些在应激状态下的小鼠(30摄氏度水温),哪怕此前已经学会了如何快速找到小孔,还是会使用笨办法遍历小孔。

生活中亦如此。有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而这些事件扰乱了原有的安排,难免受到冲击,感觉平静的生活似乎就要崩塌了,一时又急又怕,像无头苍蝇找不到出路。而当你向朋友倾诉时,由于局外人的身份,朋友很快就发现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啊,事情根本没有那么严重嘛。于是你平静下来,想,是哦,我怎么没想到,我484傻了(某种角度上来说,temporarily是的)。

(愿大家都能成为佛系少男少女,别急。)

言归正传。去甲肾上腺素的另一个作用是增强有关情绪唤醒体验的记忆;这一点是通过杏仁核实现的。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杏仁核之后,杏仁核作用于新皮质和海马、尾状核和其他脑区。同时,糖皮质激素对此也有调节作用(影响AMPA受体及突触传递)。

B.皮质类固醇对脑的影响

下面着重讲一讲HPA轴中皮质类固醇的影响。

前面我们讲到,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释放的激素,它会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对垂体和下丘脑产生负反馈调节。它是在压力事件发生20分钟后才开始起作用的。它与受体结合后会影响基因表达

皮质类固醇有两类受体: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前者在脑中的分布集中于海马,与皮质类固醇的结合性高,而后者在脑中分布广泛,于皮质类固醇的结合性不足前者十分之一,主要参与应激反应和负反馈调节。

MR和GR在小鼠脑中的分布

由于MR的结合性好,所以首先被皮质激素占领的当然是MR,其次才是GR。在快速反应阶段,皮质激素通过非基因作用提高了EPSC的放电频率,加上儿茶酚胺、CRH和其他激素作用,细胞的兴奋性升高,从而提升了警觉性。并且皮质激素与MR结合后,还会促进LTP的产生,与GR结合后增加棘突密度,这两个过程都会增加突触强度。

随着时间推移,皮质激素逐渐产生缓慢的基因作用。主要通过胞内MR和GR影响着目标基因的转录,进而缓慢地促进LTD而抑制LTP。在这个过程中,MR主要起到的是对感觉信息和环境的评估作用,而GR更多与相关信息的巩固有关。

补充说明一下,一般来说,受体都是在细胞膜上的,但是MR和GR可以流动,它们既存在于细胞膜上,也存在于核膜上,并且皮质激素与核膜MR的结合性是其与细胞膜上MR结合性的十倍。

C.许多激素同时作用于同一脑区、同一神经元

许多激素的作用相互重叠,彼此交互。

比如,仅去甲肾上腺能的激活就可以产生LTP,但是如果同时再给予皮质激素,那么产生的LTP效应更大。而如果在进行去甲肾上腺能激活给予皮质激素,那么就会抑制LTP(Pu et al. 2007)。

4. 小结

A. 压力指的是任何真实存在或预期中的内稳态干扰,或预想中对生活安康的威胁。

B. 压力能够激发许多压力调节素的释放,包括神经递质、神经多肽和类固醇激素。

C. 应急系统的激活受到紧密调控。

D. 每一种释放的压力调节素都有其时间和空间特点,但它们彼此相互重叠、关联、交互,使个体做出最好的、最具适应性的应激反应。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Android P 加入的手势操作和 iPhone X 有什么相似和区别的地方?

反对其他说 Android P 抄袭 iPhone X 的观点。

在此前 爱范儿:Google I/O 2018 上发布的 Android P 测试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功能? 这个回答里我们曾说过,靠"干掉虚拟导航栏"来提升全面屏的显示空间,是国内几家主流 Android 手机惯用的做法。当然在 Android P 亮相之前,这类手势操作并没有一个官方规范,很多品牌都是各玩各的:比如模仿 iOS 的交互逻辑,也有选择将传统"三大金刚"键由虚拟按键改为上滑手势的。

如今,Google 总算推出了一套自己的手势交互逻辑,虽然底下这个横条很难不让人和 iPhone X 联想到一起,但深入观察便会发现,Android P 的这套手势操作同样有自己的亮点,尤其在某些细节设计上,并不比 iOS 做得差。

我们可以简单对比下 Android P 和 iPhone X 两者在几项核心操作上的交互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返回主屏

iPhone X:底部上滑返回主屏,这也是很多国产 Android 手机的标配手势了。

Android P:底部小横条可以作为虚拟按键使用,意味着它可以"点击",所以返回主屏仍然是点击这颗 Home 键。

2.进入多任务界面

iPhone X:上滑停顿一下,呼出多任务卡片;长按某项任务会出现小红点,再往上轻推便能关闭该任务。

Android P:底部小横条轻推上滑,呼出多任务卡片界面;再轻推某张卡片就可以关闭该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根据 Google 演示,在 Android P 的多任务界面内我们同样可以对应用中内容进行操作,比如说你可以直接复制浏览器里的某一段文本。

3.快速切换多任务

iPhone X:底部横向左右滑动,就可以快速进行多任务切换。

Android P:按住底部小横条向右滑动,这个横条就会变成一个"滑块";来回滑动便可以在多个任务中切换,松开滑块则会进入当前选择的应用。

4.返回上一层界面

iPhone X:基本上边缘侧滑返回全局通用,如今小米 MIX 系列便参考了这项操作。

Android P:右侧的返回键依旧保留了下来,但在主屏界面这种"无上一层级"状态下则会自动隐藏。

另外,原生 Android 系统还有一些特有的交互:

进入应用抽屉:底部滑块往上轻推是呼出多任务,但如果力度较大,就可以直接呼出应用抽屉;当然你也可以上滑两次来进入。

在两个近期应用之间快速切换:在 Android 7.0 中,用户可以通过双击多任务虚拟按键,在最近使用的两个应用之间来回切换;而在 Android P 中,这项操作则由快速拨动横条来实现。

长按底部横条,呼出 Google Assistant 语音助手。

对比看下来,Android P 的手势交互和 iPhone X 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但具体要说哪家的操作更好?哪家更容易理解、效率高、有设计感?一时间也很难给出定论。

简单点说,Google 这个微缩版的横条,"可交互"的层级更多。首先,它仍然具备"轻触"和"长按"这两项操作,这意味着 Google 仍未打算抛弃掉以前"点按"的输入方式。

另外,横条同时也具备了"滑动"的属性,它不再是一个固定位置的虚拟按键,所以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一个"滑块"。这一点反而成为了本次 Android P 手势交互中的"点睛之笔"。

当然,Android P 手势并非十全十美,国外也有不少媒体对其感到不满。正如爱范儿在 Android P 体验文中所说,如今"呼出应用抽屉"的操作比以前更繁琐(虽然国内 Android 手机都默认取消了应用抽屉),横条滑动时的位置在左手持机时也会有些别扭。

另外,在用滑块替换掉多任务按键后,Android P 导航栏底部右边便留出了一块空白。表面上看是为滑动交互提供空间,但在视觉观感上,这种处理是否就是最协调的方案?

更关键的一点是,Android P 在换用手势交互后却依旧没能消灭导航栏,因为原生 Android 仍然要考虑返回键的问题。这意味着应用内容的显示区域依旧是原地踏步的,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多此一举。既然"下巴"去不掉,为什么还要刻意去改变原来的交互呢?

所幸,目前 Android P 仍然处于测试版状态,而且手势交互仍需要到设置项中单独开启。至于国内几家 Android 手机大厂,未来是会效仿 Google 这套手势操作,还是会继续坚守自己的那一套交互?选择权还是得交由用户来决定。

作者:木斯
演示视频来源:iDBTim Schofield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爱范儿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2 个回答,查看全部。

从入职到离职,HR一定要存档的12份法律文件

如何降低员工离职风险,是每个HR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每个企业HR都应根据自身不同的状况制定出专用的法律文件,并加以妥善保存。

一般而言,员工离职是雇员和雇主之间结束雇佣关系,员工离开原公司的行为。

员工离职是企业里员工流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员工流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但离职带来的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运营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高层、营销人员、财务人员的离职,如何降低员工离职风险,是每个HR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

01

正确处理员工离职与被离职
1、如果要开掉他,提前一个月就物色人选换掉他。

工作中有很多岗位很重要,离职时会有很多风险,所以,要早做准备,物色好人以后就进行工作调动,进行工作交接,给原岗位人员一个有名无实,或者难度较大的工作他自己一定是感觉没意思,与期望值距离较远,或者业绩很差,所以进一步降薪,但是决不先提出辞退他的话,等待他自动提出。

然后也不会有补偿费用产生,所以各位,感觉到这种苗头一出现,自己赶快走,好留点面子。

2、如果业绩差,部门经理会提出,人力资源会和部门经理一起或分开来谈员工的离职问题。

这里有几点要注意:

首先,是人力资源和部门经理商议如何谈,统一口径,明确分工,做好准备;

其次,是先谈员工作的贡献和长处,再谈不足,部门经理重在谈业绩,谈他的表现,人力资源重在谈他的职业规划和对他自身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等问题并作出分析,给出建议;

再次,谈好补偿,希望他多久作出交接,档案保险何时调出,何时出具离职证明,以及从就业和职业道德方面对其讲解,辅助其正确认识入职与离职,端正态度,不必伤感;同时要谈到为了顾其面子,自己主动写辞职报告,但是补偿一分不少;

最后,人力资源要说希望其顺利交接,并谈现在人力资源这个行业非常重视背景调查,侧面提醒他如果交接不好或者损害公司利益,如果下一个公司对其背景调查他将得不到一个好的评价,这样他将永远找不到工作。

各位,这样的谈话内行一看就懂,当然在谈的时候要有理有据,语速快慢适当,条理清楚,实际上不亚于一场小的谈判,如何把握分寸,随对方心理状况改变战斗方式,如何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等等,没有做过的人很难体会。

3、如果离职处理不当出现了蛮不讲理,死磨硬缠,无理取闹的事情。

例如:霸门不让进,员工没法办公;躺在车轮下,员工走不成;高声叫嚷,破口大骂等等,这些事情少之又少,如果出现一定是钱的问题,多给点补偿,这样的人去了哪里都是想找铁饭碗,现在哪有什么铁饭碗,大家全靠的是真本事。

还有出了经济问题的,开掉他损失谁来补偿,一种是要求他补清损失,开掉他;一种是坚决不补的,那就送他坐牢。

人力资源工作不属于这个范畴,所以,这个问题由高层决断,法律顾问解决。

02

HR的12份必备法律文件

一、劳动合同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合同,那么企业将每月支付员工二倍工资。

2、合同内容

企业至少应准备三份合同,包括: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有需要的企业还应备一份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合同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二) 劳动者姓名、住址、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 劳动合同期限;

(四)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 劳动报酬;

(七) 社会保险;

(八)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二、集体合同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另第十八条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考试大收集/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由此可见,集体合同可以在企业与劳动者因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产生争议的时候起到重要的标准作用,一份完备的集体合同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劳动纠纷。

2、合同内容

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劳动定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等。

三、职工名册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建立职工名册备查。《实施条例》第三十三条补充: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有关建立职工名册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由劳动行政部门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企业必备职工名册,既可以在产生劳动争议时作为有力的证据,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行政罚款。

2、职业名册内容

劳动者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及现住址、联系方式、用工形式、用工起始时间、劳动合同期限等内容。

四、劳动合同签收单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企业仅仅签订劳动合同而没有送达劳动者,同样会面临着不必要的赔偿风险。

2、签收单内容

劳动合同文本编号、劳动者姓名、身份证号码、所属部门、具体岗位、入职时间、合同期限、签约时间、劳动合同签收时间、劳动者签收、备注等内容。

五、职位告知书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用人单位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位情况是主动义务,即使劳动者不提出要求也得主动告知。

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会忽视这个主动告知义务,导致发生因"欺诈"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并赔偿劳动者损失的法律风险。

2、告知书内容

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

六、入职登记表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如果劳动者在入职时存在不实或欺诈,将成为日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重要证据。

2、登记内容

劳动者与前用人单位劳动合同解除情况、竞业限制、健康状况、学历、职业资格、知识技能、工作经历、家庭住址、主要家庭成员构成等。

七、签订劳动合同通知书

1、必备理由

《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现实中,一些员工因为种种原因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此时一份书面的签订劳动合同通知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2、主要内容

签订劳动合同通知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劳动者姓名、入职日期、通知日期、签订劳动方式等。

八、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书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

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主要内容

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劳动者基本情况、原劳动合同基本情况、具体变更内容、变更日期、双方签字盖章等。

九、解除、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1、必备理由
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是结束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的唯一途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具体时间是计算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金数额的重要依据。

2、解除合同内容

劳动者名称、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原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交接手续办理的流程和时限、用人单位盖章、劳动者签收等。

十、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2、证明内容

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应当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等。

十一、加班申请书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另第八十五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加班费的支付一直是个敏感问题,加班时间多少是计算加班费的重要根据,一份书面记录加班情况的文件尤为重要。

2、申请书内容

劳动者名称、申请加班日期、加班原因、加班预计的时间、部门主管确认、人事主管确认等。

十二、劳动合同续签意向书

1、必备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期满后的企业的续订条件以及劳动者的续订意向是判断用人单位是否要支付经济补偿的重要标准,一份书面的文件能真实的反映双方的意向,避免日后不必要的劳动纠纷。

2、主要内容

劳动者名称、原劳动合同到期时间、续签劳动合同与原劳动合同区别、答复期限等。

03

总结

以上12条必备文件,以备在企业发生劳资纠纷时以作证明之用,但并不是只要做好这12件文件准备就万事大吉,如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合同、服务期协议等法律文件在此就没有具体展开。

因此,小编建议每个企业HR都应根据自身不同的状况制定出专用的法律文件,并加以妥善保存。

最后,希望每个企业都能有一个健全的HR管理体系,避免不必要的劳动纠纷和法律风险。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慧恩HRD商学院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从寄养院到未来亿万富翁 一代“饼皇”如何炼成?

暗示续约?火箭老板:卡佩拉可能会花我很多钱_全景NBA_腾讯视频

撰文/山丘

《今日美国》有报道称:太阳队准备今年夏天开出顶薪争抢即将合同到期成为受限制自由球员的克林特-卡佩拉。如果报道属实,不管火箭队是否匹配报价,这位不满24岁的年轻内线,都将会成为NBA薪资最高的球员之一。

那么,一个从瑞士寄养院长大的贫穷小男孩,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超级明星,凭借自身努力赢得亿万身家的呢?

寒门孝子

卡佩拉祖籍刚果,他的父母早年迁居瑞士,后来生下了他。在卡佩拉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抛弃了家庭,母亲独自抚养他和他的两个兄弟,生活无比艰辛。后来迫于无奈,母亲将卡佩拉兄弟三人送到了寄养院,那一年,他才只有6岁。

尽管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卡佩拉却非常理解母亲的苦衷,在他心中,母亲的地位无人可及:

"妈妈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她经历了太多。当她把我们送进寄养院时,我知道她比谁都难过。她曾独自照顾我们兄弟,一周工作七天,根本没有休息日。她总是那么忙,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为我们提供最好的生活。"

因为出身贫寒,卡佩拉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格外珍惜,也特别能够体会母亲的不易。而此生最令他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他用新秀赛季的薪水,一下子替母亲偿还了20多年来积累下的全部债务。

"能够告诉妈妈,'你再也不用工作了',让我感到无比骄傲。"卡佩拉说,"现在她可以幸福地生活,做所有想做的事情了。她可以回刚果去看她的父母、姐妹,也可以回到休斯敦和我一起生活。能够让她享有这样的自由,是我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

追随前辈的足迹

儿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掩盖卡佩拉优秀的运动基因,他很快展露出自己在体育方面的才华。不过最开始,卡佩拉更迷恋的是足球,直到13岁那年,才开始爱上篮球。而让他的注意力从绿茵场转移到硬木地板的人,是当时瑞士的国民偶像——现效力于爵士队的锋卫摇摆人萨博-塞弗洛沙。

"那时每次翻开报纸,都能看到关于萨博的报道,"卡佩拉后来回忆道,"大家每一天都会说他如何如何。我就在想,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有这样的机会。从那时起我就视他为偶像,开始追随他成功的足迹。"

塞弗洛沙早年曾在法国联赛沙隆俱乐部效力,由此崭露头角打出名气,后来才被NBA球探发现。而卡佩拉14岁那年参加瑞士U-16青年队试训时,教练刚好是沙隆队的主帅罗曼-谢诺,而这也成为卡佩拉早年篮球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那几天表现不错,满场飞奔,展现了自己的运动天赋和技术,试训结束后教练问我,愿不愿意去法国,去沙隆队试试?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我从来不敢想象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同时这也是我的梦想:像萨博一样,将来有机会进入NBA。于是15岁那年,我赢得了这个机会,去法国逐梦。"

小小年纪就远赴异国他乡,卡佩拉被思乡病折磨得够呛,但在篮球场上他从不含糊。前两年,他还只能和年轻球员打低级别联赛,17岁那年,就开始和职业球员一起训练和比赛了。后来他在欧冠赛场上一鸣惊人,终于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而在所有关注的目光当中,又有一道最为热烈。

伯乐与千里马

"我得说我们在选秀方面独具慧眼,但现实情况就是,他比我们当初预想的还要出色。"火箭总经理达瑞尔-莫雷对卡佩拉如此评价道。

莫雷第一次亲眼看到卡佩拉是在2014年的一次"欧洲勘探之旅"中,当时在他的行程当中有一站,就是去观看沙隆队的比赛,现场侦查卡佩拉的表现。后来回忆起这次经历,莫雷表示自己当时对沙隆队的吉祥物——一头麋鹿非常感兴趣,但是,留给他更深刻印象的,还是卡佩拉。

当时的卡佩拉,用莫雷的话来说:防守感觉非常粗糙,罚球表现也令人不忍直视。不过同时,也展露出惊人的天赋。他拥有大个子球员当中异乎寻常的灵活性、奔跑能力,以及在掩护之后切向篮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敏捷度,这一切都令莫雷感到痴迷。

莫雷尤其对卡佩拉在防守端的潜力充满期待:"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大个子是那种能够在想要封盖时能瞬间起跳的球员。他们不必提前预判,因为起跳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决定要选择卡佩拉的莫雷,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麻烦是火箭只拥有首轮第25位的选秀权,而在他看来,卡佩拉很难掉到这么后面。不过后来,卡佩拉在耐克峰会上表现欠佳,在14分钟上场时间里只得到5分,虽然影响了他的选秀行情,却反倒成全了火箭。

"那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最幸运的事情。"莫雷后来得意地回忆道。

从"铁男"到"饼皇"

莫雷知道卡佩拉是一块璞玉,对他有足够的耐心,但开始的那段日子,依然足够煎熬。

你知道么?卡佩拉不仅新秀赛季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展联盟度过,而且在NBA赛场上的前11次出手全部以打铁告终,在罚球线上,他更是前15投全失!事实上,卡佩拉NBA生涯第一次把球放进篮筐,是在2015年的4月1日,而那已经是他新秀赛季的尾声。

"是的,的确很艰难。"卡佩拉事后承认。不过莫雷并没有对卡佩拉感到失望,除了因为他看中的就是卡佩拉的潜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卡佩拉身上,他看到了端正、勤奋的工作态度。

"一开始的确有些波折,有太多次'嘿,一切都会好起来'式的对话。"莫雷说,"面对一名那么年轻的球员,你得一点点帮助他树立信心。"

随着不断的苦练,加上对全新比赛环境的适应,卡佩拉的表现慢慢好转。而真正让他蜕变的另外一个关键机缘,是2016年夏天,火箭聘请传奇巨星约翰-卢卡斯担任球员培养教练,而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帮助卡佩拉改善他的投篮。

连续三周时间,卡佩拉每天5点起床,6点前就得赶到球馆,开始他一天中的第一堂训练课——卢卡斯为卡佩拉制定的任务是至少罚中250球,这听起来似乎没有那么难,可是你要考虑到一个事实:卡佩拉在他职业生涯的前两个赛季,罚球线上总共只有234罚84中。

早间训练结束后,卡佩拉要准备夏季联赛的比赛,然后又得在比赛结束后再回到体育馆找卢卡斯报到,再完成250次罚球命中。"相信我,真的很难,"卡佩拉说,"哦天呐。"

虽然嘴上说难,卡佩拉在行动上可没有丝毫迟疑。他非常听话,又极度认真,于是几乎每一天都在取得不断的进步。"我告诉他只要努力,他可以成为联盟中最好的中锋之一。"卢卡斯说。

借卢卡斯吉言,仅仅两年之后,卡佩拉已经成为NBA最高效的终结者。数据显示:本赛季全联盟所有有资格参与排名的球员当中,卡佩拉以65.2%的投篮命中率高居第一。"饼皇"美誉,实至名归!

幸福的"配角"

说到"饼皇"这个绰号,就不能不提到卡佩拉能有今日出色表现的另外两位功臣,火箭队的外线双核:詹姆斯-哈登和克里斯-保罗。

去年夏天,当火箭与快船完成交易,成功得到保罗时,爵士中锋鲁迪-戈贝尔曾经发过一条推特,内容是:我兄弟@克林特-卡佩拉下赛季每场球还不得有20次空接啊。

戈贝尔此言虽有夸张成分,但也绝对不是信口胡诌。要知道,当年保罗曾将快船变成了"空接之城",而哈登上赛季就是联盟助攻王,已经与卡佩拉建立了良好的挡拆默契。在这样两位出色的外线射手兼挡拆大师身边,卡佩拉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幸福的"配角",而这,也正是"饼皇"的由来。

"配角"二字并非对卡佩拉的贬低,仅指他在进攻中的角色定位而言,事实上火箭队除了灯炮之外,所有人都是配角。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本赛季卡佩拉总共676次出手,有541次来自篮下,占比超过80%。而在10英尺以外,他总共只尝试了13球,只占总出手数的1.9%。

不过,任务虽然看似简单,卡佩拉的作用却绝对不容低估。本赛季,在哈登、保罗、卡佩拉都健康出场的比赛里,火箭队的总战绩是惊人的50胜5负。这既与他顶级的"吃饼"能力有关,更反映出他在防守端的巨大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卡佩拉就是火箭队的第三巨头!

下一站巨星?

卢卡斯当初特训卡佩拉时,曾经把他和火箭队史第一人哈基姆-奥拉朱旺相比。而本赛季的卡佩拉,作为一名蓝领球员,虽然和NBA传奇"大梦"相比,还有着段位的差距,但因为将自身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其真实贡献,其实已经不次于联盟中任何一名内线。

数据显示,今年季后赛截至目前为止的几项主要高阶数据当中:卡佩拉26.8的PER效率值联盟第三;136.1的进攻效率值(在场时球队百回合得分)联盟第一;97.8的防守效率值(在场时球队百回合失分)联盟第二;1.2的进攻胜利贡献值联盟第三;0.8的防守胜利贡献值联盟第二;2.0的总胜利贡献值和0.296的每48分钟胜利贡献值均排联盟第二;8.0的真实正负效率值联盟第四;5.0的防守真实正负效率值联盟第一。

是的,你没看错,以上各项数据,卡佩拉均领先于全联盟所有参加今年季后赛的其他中锋球员,包括安东尼-戴维斯、鲁迪-戈贝尔、艾尔-霍福德、乔尔-恩比德、卡尔-安东尼-唐斯……。

所以你说,卡佩拉现在到底是什么级别的球员?太阳为他开顶薪的消息,还有没有那么令你震惊?

当然,卡佩拉的成功,与灯炮的喂球,火箭的体系有一定关系。可是别忘了,他才不到24岁,进入联盟以来一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着。就像有记者问他将来会不会开发出三分球时,他的回答一样:

"当然!为什么不呢?一切皆有可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腾讯体育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目前 RPA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国内发展的现状如何?

谢邀,对于这个问题,我最近又有了不同的感受了,我快速的抛个砖。

对于RPA覆盖的行业领域,其实选择的标准大家都很清晰,就是量大、标准化程度高,规则简单,不需要人进行复杂判断的流程。这里说的是流程而不是行业,意味着其实每一个行业都可能会有符合这个标准的流程。而最了解这些情况的,其实是企业里面实际工作负责人、主管等人最了解了。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些问题,只不过不同行业可能会有一些共性的流程,或者不同的企业同一个部门会有这种类似的流程,所以在企业一开始的时候优先自动化这些流程而已。但是其实最终的目的,不论什么行业,都是应该实现整体流程自动化的。最终的目的应该都是让人可以更高效、专注于提升利润而已。说回来,RPA覆盖的行业领域其实可以从劳动密集程度高,自动化可行性高(利用别的API接入,如高速扫描仪、图像文字识别(OCR)、语音识别等技术能解决)的都被覆盖到了,举些例子就是,订单量大处理方式标准的零售业务,IT运维部门的设备维护,人力部门的人事变更,财务部门的增值税发票相关的流程等,都比较符合这些条件的。

开发工具的话,我最新的理解是,如果要做简单的单个流程自动化,UiPath比较适合,目前作为试点项目开展的话也大多是用UiPath的,或者咨询公司都喜好用这个,因为价格便宜,自己咨询的利润会更高一些。这种一般是自下而上推进的时候会选择的标准:便宜、快速。如果是说自上而下的推广的话,一般甲方自己研究了之后,都会认为Blueprism是比较成熟的,长远的产品。这种就比较适合是企业自上而下去推进的,不过具体执行起来也容易因为下面的人不配合,或者无法配合而效果不好。其他还有很多别的厂家,如Automation Anywhere,基本上是在国外已经有不少的实施经验,然后通过内部传入国内,但是总的来说,UiPath的项目数量多,BP的项目金额大,其他的在中间艰难地生存着。国内也开始涌现不同地RPA工具,不过估计这种肯定是拼价格为主地,所以长远地看,有整体架构、完整产品蓝图的BP比较有先发优势,UiPath在近期势头大好,现金流足够,也有极大优势,其他的话,就得看市场如何发育了。

案例介绍的话,四大为主力推进的是财税机器人,基本上跟增值税发票相关的一整套流程都有实施案例了,不过由于不同企业的业务与文化(习惯)不同,差异化很大,并不能快速地复制别的经验过来,总的来说其实还是实施团队比较重要,但是其实目前大家都在起步,经验都比较缺,关键还是人的素质比较重要(有实施经验的团队也不一定代表就做得好得)。小卖一下广告,如果是想自上而下地推广RPA,想要开展企业自动化转型的话,找埃森哲是最理想地,特别是那些IT系统本身就是埃森哲实施的企业。毕竟RPA也是IT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且作为IT咨询的龙头,埃森哲还是有很深厚的沉淀的。而如果是想自下而上的,立竿见影地解决一些痛点的话,则建议找相关的专家,具体我就不说了。

再多说几句,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为什么不自上而下的同时又自下而上推呢?这个就是企业管理的难点了,这个需要英明的领导与头脑活络的员工,如果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么好的人,何愁大事不成,所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从某一端开始推的公司,总会比什么都不做,不去改变的公司要好。希望大家的公司都是好公司吧~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梁一纲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