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iPad运行Python代码?


其实,不只是iPad,手机也可以。


痛点


我组织过几次线下编程工作坊,带着同学们用Python处理数据科学问题。

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运行环境的安装。



实事求是地讲,参加工作坊之前,我已经做了认真准备。

例如集成环境,选用了对用户很友好的Anaconda。

代码在我的Macbook电脑上跑,没有问题。还拿到学生的Windows 7上跑,也没有问题。这才上传到了Github。

在发布的教程文章里,我也已经把安装软件包的说明写得非常详细。



还针对 Anaconda 这一 Python 运行环境的安装和运行,专门录制了视频



但是,工作坊现场遇见的问题,依然五花八门。

有的是操作系统。例如你可能用Windows 10。实话实说,我确实没用过。拿着Surface端详,连安装后的Anaconda文件夹都找不到在哪儿。

有的是编码。不同操作系统,有的默认中文编码是UTF-8,有的是GBK。同样一段中文文本,我这里显示一切正常,你那里就是乱码。

有的是套件路径。来参加工作坊前,你可能看过我一些教程,并安装了 Python 2.7 版本 Anaconda。来到现场,一看需要 Python 3.6 版本,你就又安装了一份新的。结果执行起来,你根本分不清运行的 Python, pip 命令来自哪一个套件,更搞不清楚软件包究竟安装到哪里去了。再加上虚拟环境配置,你就要抓狂了。

还有的,甚至是网络拥塞问题。因为有时需要现场安装调用体积庞大的软件包,几十台电脑"预备——齐"一起争抢有限的Wifi带宽,后果可想而知。

痛定思痛,我决定改变一下现状。

目前的教程只提供基础源代码。对于许多新手同学来说,是不够的。

许多同学,就倒在了安装依赖软件包的路上,继而干脆放弃了。

变通的办法有许多。例如干脆录制代码执行视频给你看。

但是正如我在《MOOC教学,什么最重要?》一文中说过的,学习过程里,反馈最重要。

你需要能运行代码,并且第一时间获得结果反馈。

在此基础上,你还得能修改代码,对比前后执行结果的差别。

我得给你提供一个直接可以运行的环境。

零安装,自然也就没了上述烦恼。

这个事儿可能吗?

我研究了一下,没问题。

只要你的设备上有个现代化浏览器(包括但不限于Google Chrome, Firefox, Safari和Microsoft Edge等)就行。

IE 8.0?

那个不行,赶紧升级吧!

读到这里,你应该想明白了。因为只挑浏览器,不挑操作系统,所以别说你用Windows 10,你就是用iPad,都能运行代码。


尝试


请你打开浏览器,输入这个链接t.cn/R35fElv)。

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这里用iPad给你演示。

一开始会有个启动界面出来。请你稍等10几秒钟。



然后,你就能看到熟悉的Python代码运行界面了。



这个界面来自 Jupyter Lab。

你可以将它理解为 Jupyter Notebook 的增强版,它具备以下特征:



  • 代码单元直接鼠标拖动;


  • 一个浏览器标签,可打开多个Notebook,而且分别使用不同的Kernel;


  • 提供实时渲染的Markdown编辑器;


  • 完整的文件浏览器;


  • CSV数据文件快速浏览


  • ……



图中左侧分栏,是工作目录下的全部文件。

右侧打开的,是咱们要使用的ipynb文件。

为了证明这不是逗你玩儿,请你点击右侧代码上方工具栏的运行按钮。

点击一下,就会运行出当前所在代码单元的结果。

不断点击下来,你可以看见,结果都被正常渲染。



连图像也能正常显示。



甚至连下面这种需要一定运算量的可视化结果,都没问题。



为了证明这不是变魔术,你可以在新的单元格,写一行输出语句。

就让Python输出你的名字吧。

假如你叫 Chuck,就这样写:


print("Hello, Chuck!") 


把它替换成你自己的姓名,看看输出结果是否正确?



其实,又何止是iPad而已?

你如果足够勇(sang) 于(xin) 尝(bing) 试(kuang),手机其实也是可以的。

就像这样。



流程


下面我给你讲讲,这种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需要用到一款工具,叫做 mybinder 。它可以帮助我们,把 github 上的某个代码仓库(repo),快速转换成为一个可运行的环境。

注意 mybinder 为我们提供了云设施,也就是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因此即便许许多多的用户同时在线使用同一份代码转换出来的环境,也不会互相冲突。

我们先来看看,怎么准备一个可供 mybinder 顺利转换的代码仓库。

我为你提供的样例在这里t.cn/R35MEqk):



顺便说一句,这个样例来自于我的数据科学系列教程之《如何用Python处理自然语言?(Spacy与Word Embedding)》。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在该 GitHub 页面展示的文件列表中,你需要注意以下3个文件:



  • demo.ipynb


  • environment.yml


  • postBuild



其中demo.ipynb就是你在上一节看到的包含源代码的Jupyter Notebook文件。你需要首先在本地安装相关软件包,并且运行测试通过。

如果在你本地运行都有错误,放到云上去,想必也难以正常运行。

environment.yml文件非常重要,它来告诉 mybinder ,需要如何为你的代码运行准备环境。

我们打开看看该文件的内容:


dependencies:   - python=3   - pip:     - spacy     - ipykernel     - scipy     - numpy     - scikit-learn     - matplotlib     - pandas     - thinc 


这个文件首先告诉 mybinder ,你的 Python 版本。我们采用的是 3.6 版。所以只需要指定 python=3 即可。mybinder 会自动为你下载安装最新的。

然后这个文件说明需要使用 pip 工具安装哪些软件包。我们需要把所有依赖的安装包都罗列出来。

这就是之前,我总在教程里给你说明的那些准备步骤。

但是这还没有完,因为 mybinder 只是为你安装好了一些软件依赖。

这里还有两个步骤需要处理:



  • 为了分析语义,我们需要调用预训练的Word2vec模型,这需要 mybinder 为我们提前下载好。


  • Jupyter Notebook 打开后,应当使用的 kernel 名称为 wangshuyi ,这个 kernel 目前还没有在 Jupyter 里面注册。我们需要 mybinder 代劳。



为了完成上述两个步骤,你就需要准备最后一个postBuild文件。

它的内容如下:


python -m spacy download en python -m spacy download en_core_web_lg python -m ipykernel install --user --name=wangshuyi 


跟它的名字一样。它是在 mybinder 依据 environment.yml 安装了依赖组建后,依次执行的命令。如果你的代码需要其他的命令提供环境支持,也可以放在这里。

至此,你的准备工作就算结束了。

魔法表演正式开始。

请打开 mybinder 的网址mybinder.org/)。



在 "GitHub repo or URL" 一栏,填写我们的 github 代码仓库链接,即:


https://github.com/wshuyi/demo-spacy-text-processing 


我们希望一进入界面,就自动打开 demo.ipynb ,因此需要在"Path to a notebook file (optional)"一栏填写demo.ipynb

这时,你会发现"Copy the URL below and share your Binder with others:"一栏中,出现了你的代码运行环境网址。


https://mybinder.org/v2/gh/wshuyi/demo-spacy-text-processing/master?filepath=demo.ipynb 


点击右侧的"复制"按钮保存到你的记事本里面。将来找到你转换好的运行环境,就全靠它了。

妥善保存地址后,点击"Launch"按钮。



根据你的依赖安装包数量等因素,你需要等待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只有第一次构建的时候,需要花一些时间。

以后每一次调用执行,就都会非常快了。

构建完毕后, mybinder 会自动为我们开启对应的运行环境。



很有成就感吧!

测试一下,能够正常运行代码,就证明我们成功了。

但是你会发现,不对啊!

老师你刚才用 iPad 展示的,不是高级版的 Jupyter Lab 吗?怎么又变成了 Jupyter Notebook 了?

我也想要高级版!

别着急。

看看你目前的链接地址:


https://mybinder.org/v2/gh/wshuyi/demo-spacy-text-processing/master?filepath=demo.ipynb 


你只需要做个小小的调整,将其中的:


?filepath= 


替换为:


?urlpath=lab/tree/ 


替换后的链接为:


https://mybinder.org/v2/gh/wshuyi/demo-spacy-text-processing/master?urlpath=lab/tree/demo.ipynb 


把它输入到浏览器,看看出来的结果:



这下没问题了吧?


原理


你是不是觉得,mybinder 很黑科技?

其实,也不算。

它只是把已有的几项技术,链接了起来。

这大概也算是"积木式创新"的一个实例吧。

我们看看 mybinder 的说明:



可以看到,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用了 docker 。

Docker 是个什么东西呢?

简单来说,Docker 就是为了不同平台上,都能够顺利执行同一份代码的保障工具。

你有些犹疑,这说的不是 Java 吗?

没错,Java 的宣传口号,就是一次编码,各处运行。

它利用虚拟机,来保障这种能力。



但是,如果你经常使用 Java 开发出来的工具,就应该了解痛点有哪些了。

至少,你应该对 Java 程序的运行速度,有一些体会。



上图中,左侧是虚拟机,右侧是Docker。

Docker 不但效率上要强过 Java 虚拟机,而且它支持的编程语言也不仅仅是一种。

至于其他好处,咱们就不展开了。否则听起来像广告。

其实,把 github 代码仓库转换为 docker 镜像(image)的工作,也不是 mybinder 自己来做的。

它调用的,是另外的一个工具,叫做 repo2dockergithub.com/jupyter/repo) 。



而你的浏览器能够执行 Python 代码,是因为 Jupyter Notebook (或者Lab)本来就是建立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 / Server, B/S)结构上。

如果你已经在本地计算机安装过 Anaconda ,那不妨看看本地执行这个语句:


jupyter lab 


会出现什么?



对,它开启了一个服务器,然后打开你的浏览器,跟这个服务器通讯。

Jupyter 的这种设计,本身就让它的扩展极为方便。

无论 Jupyter 服务器是运行在你的本地笔记本上,还是摆在另一个大洲的机房,对你执行 Python 代码来说,都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另外,如果你以为 mybinder 只能让你在浏览器上跑 Python 代码,那就太小瞧它了。

学过 R 的同学,请点击这个链接(t.cn/R3JLY2S),看看有什么惊喜。


小结


总结一下,本文为你讲述了以下内容:



  • 如何利用 mybinder ,把一个 github repo 一键转换成 Jupyter Lab 运行环境;


  • 如何在各种不同操作系统的浏览器上,运行该环境,编写、执行与修改代码;


  • mybinder 转换 github repo 的幕后英雄 docker 简介。



我希望你能想到的,不仅仅是这点儿简单的用途。

提几个问题给你,作为思考题:



  • 如果代码执行都在云端完成,教学实验室机房还有没有必要预装一大堆软件,且不定期更新维护?


  • 学校的编程练习、作业和考试有没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远程进行,并且自动化评分?


  • 既然应用的技术都是开源的,你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些开源工具搞个创业项目。例如提供深度学习环境,租赁给科研机构与创业公司?



期待你举一反三,做出有趣又有意义的创新来。


讨论


在 iPad 上运行 Python 代码的感觉怎么样?你用过类似的产品吗?你觉得有了这种技术,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还可以有哪些有趣的应用场景?欢迎留言,把你的经验和思考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点赞,并且微信关注和置顶我的公众号"玉树芝兰"(nkwangshuyi)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身边的亲友有帮助,也欢迎你把本文通过微博或朋友圈分享给他们。让他们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延伸阅读


如何高效入门数据科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王树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三问网约车平台的安全管理义务:从空姐遇害案说起

本文作者: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姜先良律师

这几天令人揪心的空姐遇害案,使滴滴公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随着犯罪嫌疑人被发现自杀并打捞出尸体,谁为被害人空姐李某珠的死亡负责任,成了大家关心和讨论的焦点话题。按照罪责自负原则,司机刘某华应承担杀害李某珠的刑事责任,但民事赔偿方面滴滴公司应承担何种性质的责任及责任大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滴滴公司并非犯罪的共犯,自然不涉及侵权行为责任,因此其是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及责任比例,取决于滴滴公司是否存在民事上的违约行为。

根据平台与注册用户之前签订的《滴滴顺风车信息平台用户协议》,这种情况下滴滴作为顺风车平台,提供的并不是出租、用车、驾驶或运输服务,而是平台注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及匹配服务。据此,网上诸多观点认为,从滴滴公司开展的网约顺风车这一商业模式出发,它提供的是一种居间合同法律服务,依照《合同法》第424条这种服务只是一种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并非客运合同的承运服务,无需承担承运人的责任。

这一观点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似乎很充分,滴滴公司只能承担比例较小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其责任性质上更倾向于被认为是一种无过错责任、甚至是公平责任。但是,倘若最终结局真是如此,在笔者看来,无疑是一个重大悲剧。对于被害人李某珠而言,因嫌疑人刘某华已经畏罪自杀,无法启动有效的民事赔偿程序,滴滴公司如果只因此承担一小部分责任的话,意味着被害人只能得到很少甚至象征性的赔偿,最后只能寄希望于滴滴公司给予的人道补偿。这样的结局,无论是对于被害人、还是公众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不公平。从法律上讲,这不是法律规定的责任不公,而是网约车平台的巨额商业利益与其所承担社会责任的明显不对等、不匹配,是一种社会不公。其原因,可以归结为网约顺风车的商业模式缺陷,通过本案已经充分暴露。在此,笔者通过下列三个问题加以分解。

[问题一]表面上,滴滴顺风车和滴滴专车、滴滴快车明显不同,但滴滴公司有没有意识到,顺风车业务会演变为一种实质上的专车、快车业务?

滴滴专车、滴滴快车和滴滴顺风车业务模式的差异,目前只是从滴滴公司自身的平台注册要求和管理标准所作的划分,对于运营司机而言,完全可能将滴滴顺风车发展为实质上的专车或者快车业务,简单讲就是载客运营。根据目前的公开报道显示,本案中司机刘某华没有正式工作,做滴滴顺风车司机已有两三个月,车是其分期付款买的。显然,刘某华是准备将顺风车作为一项营生长期干下去。如果是这样的话,滴滴顺风车业务就不是专车、快车业务的补充业务类型,很有可能会演化为超越专车、快车的业务模式,根本原因是它的业务准入门槛低,尤其是给很多品行不端、素质低下的人以可趁之机。对于这类人,他们可以一改过去拉黑车打游击的状况,堂而皇之做起滴滴顺风车的生意。正是由于业务准入门槛极低,使公众处于高度的风险之中:一来顺风车的拼车费用低,对公众极具诱惑力;二来网络约车技术的便利,使公众会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出行。"费用低廉"加"约车方便",直接导致公众很容易失去风险防范意识。如本案中被害人李某珠上车后与室友微信聊天称:"遇到了一个变态","说我长得美,特别想亲我一口",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她都没有保持警惕并采取防范措施,足见这种顺风车商业模式存在的严重先天不足。

[问题二]在网约顺风车这种商业模式中,滴滴公司的平台安全管理义务是否已经履行到位?

业务门槛低所带来的对乘客人身安全侵害的高风险,决定了滴滴公司所应承担的安全管理义务绝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主体,某种意义上它具有一种公共管理责任属性。过去以来,我们一直理解的公共管理责任,是基于责任主体掌握了国家权力或者公共资源而界定的义务,已经习惯将"责任"和主体的单位性质或者身份挂钩。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思路显然存在缺陷。作为互联网平台,虽然属于商业主体,但其采用的互联网技术使业务面对广泛的不特定主体,以及对公众产生的高度影响力甚至是一种控制力,决定了互联网平台这类商业主体必须承担公共管理责任,否则和它快速获得的高额利润不能匹配。

2016年7月27日,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网信办联合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令2016年第60号),这一部门规章对汽车经营公司提出了安全管理要求,但仅限于出租汽车,不包括专车、快车或者顺风车,无疑存在法律上的真空地带。

我们再看看2016年版的《滴滴出行安全管理工作指引》。滴滴公司内部成立了"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安全顾问委员会" ,安委会由公司内部人员组成,顾委会由公司外部人员组成。按照公司的初衷,寄希望于通过"安委会+顾委会"的模式,形成安全管理内外合力,不断提高平台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安全管理指引》的基础上,打造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为用户提供"十分安全"的出行体验。显然,这一安全指引不应限于滴滴出租车业务,只要是用户通过滴滴平台联系到的车辆,用户都应当得到安全的出行体验。问题在于:这一内部的安全管理指引能否真正落地和有效实施。在笔者看来,在失去外部法律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异化为一只失去方向的无头苍蝇。公众的安全需要和法律的强制约束,才是滴滴公司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位的根本保障,否则一切都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空姐遇害案总体反映了滴滴公司在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上,仍然缺乏严密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笔者认为,在网约顺风车的商业模式中,应确立"司机背景调查远高于乘客背景调查"这一基本原则。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需要考虑:1)平台的司机注册安全认证机制是否健全;2)司机的背景调查内容是否全面;3)司机背景调查的措施是否有效;4)平台是否为乘客提供了有关司机风险的提示内容;5)承运中乘客是否享有平台提供的应急求救服务,包括求救信号发送机制和平台响应机制;6)平台是否成立线下的应急护卫队伍;7)平台是否建立了顺风车司机的高比例淘汰机制等。这些安全管理措施是和平台的高利润、高用户群体相匹配的,否则就是安全管理义务履行不到位。

[问题三]网约顺风车这一商业模式,是居间合同法律关系所能完全涵盖的吗?

诸多观点将滴滴网约顺风车用户协议界定为一种居间合同,应当说在现行法律规定下争议不大。但是,我们结合前述的网约顺风车的性质和功能,单纯的居间合同是不足以涵盖其商业行为的。居间合同的性质界定,最大的问题是仅仅体现了网约顺风车平台的"撮合功能",没有充分反映其"公共属性"。通俗点讲,如果数以万计乃至亿计的用户被它撮合,而平台只承担作为居间人的媒介责任,不承担公共的安全管理责任,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易言之,如果这种情况下仍然将平台定性为居间人的话,那么网络平台这类居间人的责任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居间人。传统的居间人生活在现实空间,不是网络虚拟空间,签订合同的双方和居间人一般是要见面的,居间人在提供合同订立信息时也提供了自己对交易安全性的判断。但在网络虚拟空间,居间人提供的信息存在极大的虚假可能性,如果没有相应的甄别技术跟进,海量信息的快速累积意味着风险的快速增加,一旦爆发就是严重问题,甚至可能是公共事件。本案最严重的后果还不只是被害人的个人不幸,而是对其他顺风车司机产生的潜在示范效应,以及对公众心理带来的严重不安全感。

综上,关于网约顺风车的法律关系性质及权利义务的立法设计,是否应当重新加以考量,是本案给我们的重大启示,立法应当快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变化,这既是网络时代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公平需求。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中闻律师事务所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2018MSI长毛专栏:正赛第四日——嘿,LPL顶级队伍正追赶着LCK的脚步

巴渣嘿殿:长毛在 前一天的专栏 里,很担心解说RNG对闪电狼的比赛,以及给闪电狼的实力排了个第1——然后成功地"奶爆"了电狼,两次。

从演播厅赶到家,"倒杯酒你可以先问起来了",他说。

"那么抒发一下你刚夸过一支队伍他们就栽的心情,"我问,"难道你就对此没有一点内疚吗?"


文: @解说长毛 / 巴渣嘿殿 @青熙

整理:整理到凌晨三点的裤头

头图:LPL远征军团工作人员,前排的妹子是LIV、余霜、yaya(知道你们要问)

配图:一村——嗯,我们爱他;LOL esports——官方赛事图库常规鸣谢



为一个伟光正的解说,我的夸都是真的夸,虽然奶爆两场——哈哈,也很正常。


比方说去年的MSI好了,你看去年的SKT前面也是未尝一败,然后后面就开始跪了——这世间就没有不可战胜的队伍。况乎昨天闪电狼的BP策略,其实就都是蛮落后的。

BP如果没有明显的漏洞,那就是策略上比较落后——比方昨晚跟RNG的那场,电狼在BP上就直接输了:第二三手的策略敲得太水,给了RNG阵容发挥主动性一个太好的机会,于是RNG先手抢下卡尔玛并发配去当辅助——就这一手的失误,其实影响了整个比赛的节奏,这是电狼BP思考的不足。



  • 闪电狼VS RNG:BP的黄金交叉


从昨夜皇狼大战来看,RNG现在的BP策略不但灵活起来,且在执行自己规划出的阵容时,也都执行得非常不错。在解说时我们谈到过BP,在专栏里再和我们的读者一起来回顾分析当时的两队策略。


闪电狼在构筑自己阵容时,心里认为放卡莎,自己拿大嘴也可以打——这个思路本身没问题,闪电狼自己在赛后采访时候也是这么说。

思路没问题,但在BP执行上不太对:先是在看到卡莎,有男枪和巨魔的情况下选定巨魔,虽然这一手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也可以接受——闪电狼想要巨魔的能力,不是要男枪,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刷野强、输出高的单位,而要的是巨魔这样一个带控的战士型打野。这一手或许也是因为Moojin的男枪玩得不是特别好,我猜?这一手没太大问题。


紧接着的第二手,闪电狼在大嘴跟卡尔玛之间犹豫,最终敲定了一个大嘴——这其实就是很烂的一手:RNG已经拿了AD,所以这手大嘴其实不用敲。关键是,没有必要在拿不拿卡尔玛这里犹豫。

对RNG跟闪电狼两支队伍来说,昨天的卡尔玛其实是一个争夺点,RNG在拿到卡尔玛的情况下会"非常舒服",更何况他们还藏了一手卡尔玛打辅助的招。闪电狼有没有想到过小明会用一手卡尔玛辅助?我猜应该他们是没想到。话不说得太绝对的话,如果闪电狼想到了,这就更不应该。

留待闪电狼放出卡尔玛,对RNG来说这个机会必然就马上把握住,然后敲定一个男枪,留给闪电狼的选择就只能让Maple转头拿马尔扎哈,其实是不得已的,并非最佳选择。转头最终,闪电狼给蚂蚱配上一个慎,能够接受,但整体上除了第一套控制秒一个目标之外,就没有了其他的手端,整体阵容变得非常单一。蚂蚱和巨魔之间要"一波"比较难,蚂蚱开大,巨魔上来把人打死,其实难以办到,换别的高输出打野还可以,但在巨魔头上就是不太可能。

RNG教练团Heart和孙大勇,谋在BP


反过来讲RNG的角度,那一手的卡尔玛抢下来之后,小明用来打辅助也是非常优秀的选择。因为在面对闪电狼塔姆辅助+大嘴的时候,补上这手远程辅助在清线能力上就得到了保证,可以轻松地达成压线。

最终,当双方的BP敲定,闪电狼的机会就是恶补的那一手慎,可以抢6时候开一波。阵容上的连续控制不足,中野伤害能力不足以压制对手,从BP来讲就输给了RNG。在实际执行中,RNG已经找回自己的手感,保证整个策略的执行得当,赢下来理所当然。


最后需要提一下的是:Karsa在赛后采访时候说了骚话,他讲闪电狼可能忘记了他会玩男枪——这完全是骚话!因为以前Karsa的男枪是统治了整个LMS的!

也由此见:Karsa和电狼的人感情很好,大家感情还在,世界战场上又江湖再见老朋友的情分。Karsa还表达了一手"没有我之后电狼打得这么好,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坑了他们"。这些赛后花絮里的曾经队友的交情,现在看来也非常可爱。

Karsa和Maple,好兄弟就是要——场上捅刀、场下拥抱



  • RNG:满分UZI


怎么夸我们自己的选手呢?UZI已经满分了嘛,10分!——KZ那场他的表现太惊人。

套用一句我们LPL的OB哥的话,这是个王者段位的OB,他说"你去看看看UZI的操作,哪怕是对线,或者团战的时候。走位也好、技能也好、输出也好、目标也好——看了之后你去想想他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有没有什么可以打得更好的地方?"

——结论是:没有。

满分UZI的背后,治疗关节和肌肉疼痛的肌内效贴布


香锅采取了在比赛中风险最高的路线:在他一级被压爆的情况下(扣一分),再送了两个头(再扣一分),他走了风险最高的那条路——老子不刷了!老子就是蹲爆你。然后,奏效了。

这是非常高风险高报酬的做法,但是他拿到的盲僧在初期大劣下,这是他能够洗刷自己前面几场冤屈的选择。这个策略奏效,队伍走向胜利,我给他今天的表现8分,不为过。Letme表现稳定,还抢了个五杀——漂亮——给8分。Karsa的男枪在完美执行出阵容选择的效果,控野的执行和一点点蚕食对方收益的做法,值得拿到一个9分的高分。小虎和小明都给8分:小明的开团在对上KZ那局大劣情况下和香锅的绝地蹲守,为满分UZI的登场亮相铺垫好了一个惊叹世人的舞台。



  • KZ之败和TL获胜:严谨周密,乃执行真义


KZ那一场,当然我们说RNG打得不错,但KZ自己也犯了浑。

他们在前期下路的包夹,从走位到配合上都还有不够"严谨"的地方,比如UZI天秀走位的那次,包夹中给UZI留出了空隙,百密一疏。这样不够严谨的包夹,和上路的抓包失败再送一波,两波的执行上不够仔细,打得东倒西歪七零八落,进场都是分散的,然后就像下水饺一样一个一个送。相较于RNG机会抓得准,抱团行动果决,KZ就是阵型分散还来不及集合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接团直到葬送掉比赛。

虽然LCK的确水平高,但KZ到目前为止应该给予对手更多的警惕心。在世界级的大赛里,要高看对手一手:什么样的东西应该对付不了,需要准备更多的后手?在对阵RNG那一把里,当香锅彻底绝食,全队展现出逆境下的后手,KZ应对不足,就让我们收获了一胜。

KZ的确强悍,但并非不可击败


相对应的,以"哀兵"姿态背水一战的Team Liquid收获一胜。前几天他们的确打得非常非常的捞,但在北美和欧洲的宿命对决里,TL打得非常的严谨,回到他们治RNG的状态:选出来的阵容该怎么打就怎么打,绝对不犯错。唯一吃亏的是高地开团那波失利,也只是亏下一千左右的经济,地图上完全没有损失,一样继续全图压制。

这一把比赛不能说荡气回肠,这是一种正面战场上"有法有度"的军团攻势,打出了他们这支明星级选手的风采,打出了一个职业战队该有的严谨程度,还打出了"NA>EU"的气魄——要淘汰我们?对不起,但是我们拒绝!


昨夜之战后,如果要按照状态来排序:RNG的表现可以排到第一,KZ和闪电狼谁排第二第三有点不太好说,按实力还是KZ更高,可以排到第二;再后是TL、FNC和EVS。大家小心啊,我前天排第一的战队昨天都跪了!


  • 大乱斗群星


今年的MSI特别刺激,小组赛到目前为止是一场大乱斗——前三FW、KZ和RNG的乱斗,欧美乱斗,以及越南跟谁都能乱斗。两个梯队之间有一些距离,但也不是特别远,毕竟在大乱斗中一切皆有可能,强队也随时可能被翻,单从比赛的角度来说,观众们应该都会觉得满意。

在大乱斗开始之前,我们以为这是一个AD掌管比赛的版本,打一打发现不太对:打野跟中单才是掌管比赛的人。版本的确是AD后期无人能挡,但为了得到后期的AD,大家都一直把发力点前提再前提,结果这就成了一个抢节奏的版本——跟第一天时候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鱼眼镜下的MSI赛场,一村老师今年在LPL启用了这个设备


四大AD以及经典名将们,在这样的对局里表现各有不同。Rekkles的心态还是不太稳定,但团队是真的很依赖他,比如昨天打TL他会选出希维尔那样的英雄,就想憋到后期自己出来拯救世界——但结果是前期整队都难以发力。整体的战术布置上,有点走偏了。(巴渣嘿殿注:在P社过去参与制作的《全球数据报告》视频节目中,欧洲队伍拖后期的战术相当普遍,这或许也是FNC拿出这套自己最熟悉阵容的原因。


大师兄在状态好的时候,确实还是那个大师兄,最后一战欧洲的烬,也终于一刷前两天烬的污名。老将Impact完全值得信赖,尽管他在对线时候给对方的压迫感不如从前,但在细节操作和大局观来看,他还是非常非常非常的不错——截止目前为止,Khan的表现都不及他。

我自己特别关注的其实是中单Maple跟Caps两位选手——本届比赛最亮眼的中单,非他们两个莫属。从战绩上来看,Maple的数据比Caps漂亮很多,但就亮眼的表现、英雄池的发挥,他应该是本届比赛截止目前为止的第一中单,毫无疑问。



  • 大乱斗:LPL顶级队伍正追赶着LCK


基本上来说到今年的MSI,我依旧认为LCK的平均水平,是高于我们LPL的。但是,在顶级队伍之间的较量时候,LPL已经可以看得到能追得上LCK的一些脚步。

LMS联赛从整体水平来讲,比较没有这么顶尖,资源、选手库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唯有闪电狼以自己今年的良好状态远在水平线之上——所以形成了小组赛的大乱斗局面。照此下去,到今年年底的世界赛,以及后面的洲际赛,都会有非常多有意思的对撞,值得大家期许。


按照小组赛的现状,今天下午开始的最后一天比赛,将是决定最终淘汰赛格局的落幕之争:很可能形成三队同分,FW/RNG/KZ三队同积七分的情况需要这样达成:KZ拿下对闪电狼和FNC的两把;RNG拿下对EVS和TL的两把;闪电狼如果输给KZ,另一场必须获胜——这样就三队同分,通过规则决定出谁是种子队伍,另外两只进行加赛。

如果是这样的剧本,RNG有机会翻身坐上小组第一。但从积分来看,目前积分第一的FW还是握有最多的主动权。不可否认的是,翻车的可能性始终存在,毕竟这是BO1的大乱斗,又毕竟——这是全球赛区冠军们的交战。


各位专栏读者,我们下午比赛见。


PentaQ专栏嘉宾:

@解说长毛

真名李伯彦。 2015-2017《英雄联盟》世界总决赛LPL官方解说。

就职于RIOT拳头中国,英雄联盟解说与战队管理。因魔兽世界竞技场选手而加入电竞,《英雄联盟》台湾公司Garena当家解说,14年受腾讯邀请,加入LPL解说阵容。2015年加入RIOT拳头游戏。

P社的扩展阅读建议:关于各个赛区的战斗风格,节奏、杀戮和胜利方式,对应本文中的版本理解,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欣赏的话,点赞激励我们继续创作更好的内容吧:D

PentaQ刺猬电竞社:全球数据报告(9)——血雨腥风:解析全球战队战斗风格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PentaQ刺猬电竞社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 17-18 赛季德甲联赛的汉堡俱乐部 55 年来首次降级?

有"北大王"之称的德甲常青树汉堡,终于降级了……


诶,为什么我们要用"终于"这两个字?因为擅长作死的他们早该想到这样的下场……


文/ 葛 思文,编辑/ 宋 鑫宇


2018年5月12日17时36分,54年261天零36分19秒!在随着竞争对手狼堡在德甲最后一轮大胜已经降级的科隆,汉堡的德甲时间就此定格。

从13/14赛季开始,保级成为汉堡每个赛季的主题,苟活着保级线和附加赛上的汉堡一次次眼看就要凉透了,却又一次次奇迹般的死里逃生。


然而到了这个赛季,汉堡终于还是没有躲过这一劫:自从德甲在1963年创建以来,汉堡是历史上仅有的一支参加过所有赛季的球队。但在连续19985天身处德甲之后,这支"德甲恐龙"从昨天起跌落德乙。


在漫长的55个德甲赛季1866场比赛中,汉堡曾拿过3次联赛冠军。并且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年间,汉堡曾一次打进联盟杯决赛,两次杀入欧冠决赛。最终凭借马加特的制胜绝杀在1982-83赛季力克尤文首次站上欧洲之巅。

过往如此多的荣誉也让汉堡被球迷冠以了"北大王"的称呼,与"南大王"拜仁遥相呼应。同时,汉堡还拥有全德国最忠诚的球迷。汉堡虽然过去几个赛季几乎年年濒临降级。但主场人民公园球场的上座率却长期排在德甲前五位。他们还有一位让其他俱乐部羡慕不已得富豪支持——船王屈内。


通过入股和借款的形式注资6900万欧元的汉堡死忠米夏埃尔-屈内(Michael Kühne)曾在2010年和2012年两次提供转会资金共计2050万欧元,帮助球队买下了韦斯特曼、扬森、迪克迈尔等球星,同时从热刺带回了范德法特。


2014年夏天,屈内又向汉堡注资1875万欧元,汉堡用这笔钱买来了德国前国脚尼古拉-穆勒等球员。在球队需要帮助的时候,屈内总会慷慨解囊,如今他已经为他心爱的球队掏出了超过1亿欧元的钞票。

上个赛季,在船王掏出4000万大洋给球队补强后之后,汉堡居然一路垫底直到最后一轮击败狼堡才成功上岸。相信看到汉堡的处境,屈内心里也是一万个草泥马在奔腾。


而本赛季球队的转会预算仅仅只有300万欧元。300万欧元在如今这个疯狂的转会市场甚至连一笔分期付款的零头都不够,又是在屈内的帮助下,汉堡成功签下哈恩以及续约队内大将伍德,尽管此后船王遭到德足协的调查,不过作为死忠,船王无所畏惧。真是让人不得不感叹,汉堡上辈子是积了多少德才换了这么一个死忠土豪粉啊……


有死忠球迷,有富豪买单,队内也有不少知名球星,如过去足球经理中的小妖霍尔特比,当打之年的洪特和酒井高德。怎么看汉堡的成绩也应该稳定在德甲中上游才对,但这支传统豪门却一次又一次的展示自己的下限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2013-2015两个赛季,汉堡两次获得德甲第16名而不得不参加保级附加赛。第一次他们两回合战平菲尔特凭借客场进球保级成功。


第二次更为惊险,首回合踢成1:1的汉堡在客场与卡尔斯鲁厄的生死战中被对方在80分钟取得领先,伤停补时阶段。迪亚斯的任意球奇迹般的帮助汉堡将比赛拖入加时,加时赛汉堡在终场前完成绝杀让他们再次留在了德甲。几年来多次神奇的保级也让球迷戏称,让汉堡队降级简直比让拜仁不夺冠还难。

但就是这样,汉堡队多年来管理层的混乱和球队凝聚力的下滑却没有丝毫改变。球队在本赛季持续的管理层斗争可以说是导致降级的重要因素。


似乎,多年传统底蕴带来的豪门荣誉感,以及连续神奇保级成功的运气给汉堡的管理层带来了一种"我们还是很强"的错觉,在加上连续多年胡乱的买人卖人,汉堡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一步步推向深渊。


事实上,自2010年起,汉堡一共净支出1个亿买了68位球员。综观德甲,同期只有拜仁和莱比锡的净支出比汉堡还高。然而流水般的人员更迭并没有让汉堡的成绩有所提高,反而如今阵中还要依靠只拿着业余球员合同的后腰施泰因曼。


就在汉堡本季早早陷入保级泥潭时,管理层却在冬歇期无一进补。甚至告诉船王不需要他的资助。此后还上演了监事会成员格德哈特"逼宫"董事会主席布鲁赫哈根,以及体育主管托特的闹剧。


虽然格德哈特最终失败了,但是在今年2月的俱乐部大会上,前董事会主席霍夫曼成功回归,除了当选俱乐部主席外,他还在1个月后接替克拉尔成为监事会主席。此后,他迅速炒掉了这两年来毫无作为的布鲁赫哈根和托特,但这些改变对病入膏肓的汉堡都已经为时已晚。

球队的斗志和意志随着近几年不断的折腾已经被消耗殆尽。每个赛季汉堡几乎都会遇到大比分失利的惨案。汉堡在本赛季开季初取得两连胜,但随后遭遇8轮不胜并输掉了其中的7场,从此陷入保级泥沼。在去年11月24日主场3-0击败霍芬海姆后,汉堡在随后4个半月的时间里未尝胜绩,遭遇15轮不胜。


第26轮比赛,汉堡0-6被拜仁屠杀,全场比赛竟然没有1脚射门,球队士气跌落至冰点。球场上的糟糕表现和管理层的混乱也让80岁的船王深受刺激,他表示:

"我近年来最大的投资失败就是资助了汉堡队,我为汉堡投入了很多,但是这并不是相称的投资,汉堡队经历过一些困难的时光,但也有很多变动,以及很多完全失败的转会。当你投资了这么多钱后,显然你也会感到担忧。"


除了对球队的失望以外,屈内也表示对于目前这个足球市场,自己有些有心无力了:"如今的转会费真的太可怕了,很显然足球行业的花费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我也不会继续对汉堡进行投资了。"


作为昔日的"北大王",汉堡的表现让死忠球迷感到绝望,很多球迷也在调侃过去几年当一个汉堡球迷一个赛季的心境变化——

赛季初:屈内又投资了,有了这笔钱再买几个强援,下赛季打欧联好歹有机会吧
引援后:买的这些人...行吧,总算是补强,联赛中游也算进步了。
赛季中:踢得都是些什么JB玩意?又奔降级区去了
赛季末:还好德甲有附加赛……挺住啊!
保级后:总算是留在了德甲,我就不信明年能更次……





汉堡作为德甲近些年的保级专业户,每每遇到危机总能有自救的办法。最主要的就是一旦发现问题后果断换帅,并且总是能够找到最终带队力挽狂澜的救火英雄——自2008-09赛季以来,汉堡居然已经任用了多达18位主教练(含临时主帅)!当上赛季率领球队保级成功的吉斯多尔在本季不再神奇时,汉堡于联赛19轮过后再度换帅,而球队此时刚刚遭遇了四连败并跌入降级区。


不过,由于常年保级形成的不良口碑,此时根本没有知名主帅愿意接过汉堡这个"烫手山芋",以至于球队最终不得不选择了已在家闲赋半年的霍勒巴赫接过教鞭。


这位霍勒巴赫是谁?其球员时代在汉堡效力多年,退役后曾担任马加特的助手,后来担任维尔茨堡踢球者主教练后把球队从地区联赛带到德乙联赛,但是由于保级失败而在去年夏天遭到了解雇。


这样的履历执教乱成一锅粥的汉堡结局自然可想而知。球队在霍勒巴赫麾下于7场比赛仅取得3平4负后,原本还存有的保级希望荡然无存,与保级区的分差已接近10分。球队不得不再度换帅,并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让二队主教练蒂茨暂时执掌球队。


最后时刻接手的蒂茨虽然没能再次上演奇迹,但已经把堪堪保级的弗莱堡狼堡等球队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位熟知汉堡的学院派主帅自入主一队后便迅速废黜了马夫拉伊、华莱士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力,扶正来自二队的爱将施泰因曼,重用被霍勒巴赫放弃的伊藤达哉、波勒斯贝克和瓦尔德施密特等中青代,并彻底激活了前德国国脚霍尔特比。于是,汉堡在在本季最后8轮联赛中收获了4胜1平3负,并把保级希望留到了最后一轮,只可惜此前欠债太多而功亏一篑。





看看过去的霍芬海姆和如今的莱比锡,他们和汉堡类似,同样都有热爱球队的超级投资人,也都有过大手笔的投入,虽然受限于德甲"50+1政策"不能持续搞金元足球,但这两支球队在严谨的管理也下都多次打入欧冠赛场并长期稳定在德甲上游。


正所谓,世道有轮回,苍天绕过谁?汉堡的混乱完全可以用自作虐不可活来形容。如今在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后,不知道北大王能否真正大破大立,从上到下迎来改变。范德法特这样的老将也表示,希望回到球队帮助困难中的汉堡。我们期待,这支德甲最长寿的恐龙能够早点回到球迷熟悉的视野中。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体育产业生态圈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 个回答,查看全部。

错一次就损失几百万,「芯片设计工程师」要做到0失误|这个职业不太冷

文 | yanyan


芯片无处不在,手机、电脑、空调、洗衣机、冰箱、路由器等等都需要芯片。

兔爸在芯片行业做模拟工程师,一做14年。他的第一句话就极端抽象,"真实的世界都是模拟的。"

追问之下才知,此模拟非彼模拟。按照兔爸的解释,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模拟信号"组成的,你和朋友的窃窃私语、你看到的河面浮光掠影的景象、下雨天时地面的湿度等,这都是模拟信号。



关键点在于,模拟信号可以非常精确、真实地反映我们周遭的物理世界。具体而言,兔爸做的是模拟芯片。这个"模拟",是指连续的一个概念。

模拟信号的连续性有一个缺点,即不易存储。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便是,数字信号,也就是你我相对更熟悉的,以0和1来定义一切。数字信号的优势便是,可以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化成0和1的数字信号,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物理世界的声音做数字化处理后,最直接的产品便是录音机。



在这个极其细分的领域做专业度极高的工作,兔爸在采访的过程中频繁流露出歉意,"抱歉啊,我感觉我还是没有说清楚…可能我表达能力太差了。"

下面,36氪将尽力用通俗的语言向你展示这份抽象的职业。

就像前面说的,芯片分为两大类: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数字芯片,最常见的便是CPU、内存芯片等;而模拟芯片中,电源管理芯片是比较典型的一种。

以手机的"电源管理芯片"为例,顾名思义,即如何在功能不断增加,耗电持续加快的情况下,保证电池撑的更久,或者至少缩短充电的时间。

回忆过去我们所使用的诺基亚时代,屏幕小,电池也小,充一次可以用很久。很多年过去,电池技术本身并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最早期,USB接口的充电协议中包括电流为0.5A的标准,大部分手机按照这个标准去制作USB接口。

OPPO几年前推出的口号,"充电5分钟,使用2小时",将快充这一项技术推到了市场面前,究其本质,它是以增加电流为手段达到提高输出功率的目的(功率 = 电压*电流)。兔爸介绍,目前市场上手机最高的输出功率为20瓦。而其他安卓类手机则以增加电压,来达到相同的目标。

在智能手机的快充协议方面,苹果远落后于安卓类,这主要与手机硬件层面的更新有关,它们的接口有自己的一套协议,电流输出固定在2.4A。此处比较重要的差异点就在于前述处理器上的电源管理芯片。

在电池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未来,快充在体验上可以节省很多,甚至在未来,移动电源的存在将不再具有意义。

所谓"快充协议",在USB-IF这个国际组织制定统一规范前,各家做法都不同,苹果、三星、华为、OPPO都各行其道,直到USB PD协议出现,规范才算是统一了。

兔爸作为芯片设计工程师,乍听上去和程序员有一些相似之处,暂以此作一个粗略对比,方便你的理解 —— 从工作流程上来看,程序员从产品经理处拿到需求,然后负责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可能有Bug需要不停的测试和修改,直到产品上线。

而兔爸在设计芯片的过程则要漫长的多,首先从系统工程师处拿到终端用户的需求,比如一个移动电源的客户有需求,希望充电速度更快,输出功率更大。系统工程师研究客户需求后,交到兔爸这边,兔爸就需要思考如何设计电路去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这个设计本身,也类似在电脑CAD画图软件的一个界面,并辅佐用仿真器 —— 也就是尽量去接近真实的电路,用电脑去模拟真实电路的响应方式,以及去验证它的功能。

这个"仿真"与程序员做产品上线前的测试略有不同,电路的仿真跟最终拿到的成果很可能不完全一样,这是仿真的局限性导致的。换句话说,没有人100%保证仿真器的模拟效果可以保证做出来的产品没有问题。因此,兔爸的工作内容决定了他必须格外谨慎。

芯片设计完毕后,进入"版图"阶段,也就是把之前的抽象设计转化成能够生产的一种形式。紧接着,便是生产出晶圆片(芯片是晶圆切割完成的半成品),基于此再进行切割,随后拿回公司做封装测试。

这个"封装测试"的过程相当于重新验证设计本身,以确保交给客户前的万无一失。而从方案设计完成到验证环节,一般至少是数月的等待。而此处的关键是,如果验证出错误,兔爸得重头再来!

而这其中的代价,除去时间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涉及到模具定制的环节,模具的价格在几百万左右,后续验证出问题后,模具的成本直接就浪费了。

谈及"不能出错的压力",兔爸对36氪说道,"这个行业都是这样,大家慢慢也都习惯了。但如果是一些初创企业,一次两次生产完,验证都不成功的话,钱都耗完,公司也就死了。"

当一切都完美顺利的生产验证完毕,客户量产后,事情还没完 —— 兔爸指出一个重要概念:容错性。

他必须考虑到终端用户使用不当的任何一种可能,哪怕在错误使用的情况下,产品不能出错。而这个"错"可能是坏掉、着火等。兔爸在设计一款电子烟产品时,客户在使用过程中接反了电池,无法使用。而兔爸就需要考虑,能否在电池接反的情况下,或是出现提示音或是不影响使用。这一切,都考量一个好的芯片设计工程师的能力。

就职业门槛来看,由于芯片行业的特殊性,一般电子系毕业的学生占比较大。做数字芯片工程师会跟软件打交道,包括有写代码的部分,相对来说跨专业会更容易一些。一般来说,芯片行业入职后的薪酬在1.5w-2w之间。

之前,兔爸的团队中也有专业对口,但因性格因素而离开的人 —— 这和"容错性"有关,做芯片设计工程师对于谨慎细心的要求极高。而兔爸作为部门负责人,他更看重的是年轻人的学习能力,还有工作习惯,也就是总结错误,建立个人系统方法论的能力。

"电源管理芯片"作为兔爸设计的芯片中的一个小分类,细微的一些提升对你我使用的电子产品的体验都会造成莫大的影响。试想在未来的某个节点上,"移动电源"将变得冗余,甚至按照兔爸所说的,"手机本身可以成为输出电源的那个端口"时,我们的生活习惯又会被无形中改变...

那个薄薄的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倾注了他精力的全部。

希望上面所说的职场故事对你的择业有一些帮助。如果没有,还有下期。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36氪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任天堂 Labo 的实际体验如何?

要是我小时候能有这么棒的玩具就好了。

在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漫长等待后,终于到了正式发售日。我也成功的在几天前拿到了属于我的那份 Nintendo Labo Variety Kit。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想先来谈谈在经过了几天较完整的游玩体验后我的个人感受。

我直接说结论——「就像是变魔术!

如变魔术般的 Labo

在拿到实物前,我已经将官方的几个宣传片看了不下三、四遍,可以说我早就对于 Labo 的内容有很大程度的把握了。在实物体验中也确实如我意料到的那样,Labo 的玩法必然受到了各种各样不可避免的设计限制,因此实际效果也不及想象中那么过分美好。并且游戏部分的表现也大多和宣传片中所展示的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宣传片中展示的内容几乎就是 Labo 游戏部分的全部了。

对于游戏部分过高的心理预期和刚刚好及格的实际内容,说实话这多少有些令我失望。不过很快我注意到了之前我对于 Labo 的产品定位有一定程度上的误解。文章开头我就提到 Labo 是一款「智能玩具」,并非是「游戏」。Labo 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Make」、「Play」、「Discover」。虽然「Play」的游戏内容确实是 Labo 体验的很大一部分,但在实际体验后我发现真正为我带来十足乐趣的却是「Make」和「Discover」。

「Make」指的是 Labo 由纸板化为一款可互动玩具——Toy-Con 的过程。这个组装过程很容易让我联想起乐高。一步一步紧随着屏幕上的操作说明将一个 Toy-Con 从一个个小的部分开始慢慢成型到最终组装成品,所有步骤都事无巨细的用可交互的方式展示在 Switch 屏幕上,而非是简单的视频演示。滑动屏幕或者使用手柄操作视角的移动和缩放,可以对当前步骤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当你完成了一步后必须空出一只手按住确定按钮才能让演示继续,因此你必须放下手里的活才能继续观看演示说明,这也取保你不会遗漏任何内容。

可以说 Toy-Con 的制作几乎是没有任何难度的,哪怕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只要有一定耐心也能轻松独自完成。每个 Toy-Con 的搭建过程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三、四个小时,当你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完成后,所获得的成就感也十分明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开始制作时,官方会指定你去完成一个最简单的 Toy-Con 作为「上手教程」——一个能收纳单只手柄的小盒子。

「Discover」旨在让玩家去发现 Toy-Con 的设计中那些巧妙的点,以及探索每一个 Toy-Con 的全部玩法和可拓展内容。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和乐趣,打个比方说,就像是看魔术表演一样。你很清楚你现在在制作哪一步,也能大概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却总能被那些用廉价材料和有限传感器实现的出乎意料的效果所折服。

举个例子,在制作钓鱼竿时,有一步是将一个小小的、标着音符 的小纸片插入鱼竿的转轴里。一开始我完全无法理解它的存在意义,猜想估计只是一个固定用的插片。直到操作说明提示我试着转动转轴时,鱼竿发出了清脆的咔咔声,我才恍然大悟——这居然是个发声簧片!

用更廉价、更简单的方式实现更优秀的效果是贯穿整个 Labo 的设计理念。就像这个簧片的添加,只需要一条比指甲长一点的小硬纸片,就立刻让钓鱼竿的操作手感有了质的改变。另外,Labo 没有使用任何胶水或者胶带来连接各个组件,用于固定的结构多种多样,而且大多比想象中还要牢固,这也让我不得不感叹任天堂设计师的设计底力是真的强大。

为了更好的面向孩子,同时也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Discover」板块做了一套文字互动式的引导。设定中你在名为「Toy-Con Development Lab」的三人团队带领下作为「新成员」逐渐了解每个 Toy-Con 的玩法和设计原理,其中还包括很多可操作的结构透视图,方便孩子更容易的理解手柄传感器所发挥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让我们回到 Labo 这个产品本身,介绍一下这款 Nintendo Labo Variety Kit 的具体内容吧。

这套 Labo 的内容物包括:一盒「本体」游戏卡带、两小包零件包以及厚厚一沓的硬纸板。硬纸板其实比我想象中要薄,不过数目却比想象中要多的多,重量也不轻。(是的,国际快递费用也死贵死贵的orz)

纸板的切割质量很不错,轻轻的用手指按压就能轻松将一片组件从一张纸板中分割出来,无需借助剪刀。纸板的印刷上也有许多富有童趣的细节,不同 Toy-Con 纸板有不同的配色,同时作为印刷背景的小元素也有些许不同。

零件包中包括有橡皮筋、反光贴、细绳、以及钓鱼竿所需的几个环形扣。这里吐槽一句,反光贴是 Toy-Con 设计中最重要的零件,在很多结构中起定位识别作用。但是官方并未预留出备用的部分。尤其是反光贴一但贴错就很难撕下来重贴,这一点还是有些不友好的。好在反光贴的识别精度要求没那么高,而且反光贴也并非是特殊的材料,网上还是很容易买到替代的。

「Play」板块

这次 Labo 分为两个套件,分别是 Variety Kit 和 Robot Kit,我入的这款 Variety Kit 主要包括五款 Toy-Con,每款 Toy-Con 在「Play」板块分别有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入口。

RC 汽车

制作最简单的 Toy-Con,是利用两个手柄震动实现前进和转向的简易遥控「小汽车」。虽说是制作最简单的,但是体验却并不逊色。除了能像传统的遥控车那样前进、转向外(不过没法倒车),它还能调用右手柄上的红外摄像头,将图像传到你的 Switch 屏幕上。甚至利用这个摄像头还实现了跟踪可见反光条的自动驾驶。

另外如果你还有一副手柄/你朋友也有 Switch,你们甚至可以在对战模式中来一场小车相扑。在同一屏幕中操作两台小车,当一方倒地时则自动判定另一方胜利。

钓鱼 & 水族箱

钓鱼竿 Toy-Con 的「Play」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钓鱼游戏,还有一部分是水族馆。

钓鱼游戏模拟了在海上的钓鱼,你可以在浅海层钓小鱼,在珊瑚礁层钓螃蟹,在更深的深海钓深海鱼甚至是鲨鱼。钓鱼的玩法有一定技巧性,鱼上钩是第一步,而想要把一条大鱼成功拉出海面则需要学会如何「遛鱼」——适时松绳,左右牵引钓竿来避免鱼把鱼线拉断。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计,如果你想要钓上体积较大的高级鱼种,你需要先让一条小鱼上钩,然后用这条小鱼作为诱饵去吸引大鱼的注意。想要完全上手这款钓鱼游戏确实有一定难度,摸索套路的过程十分有趣。

在钓鱼游戏中每钓三条鱼就会跟据你钓上来的鱼种、长度、重量记录一次分数,并且会把这些鱼放入水族箱中。你可以在水族箱里点击一条鱼来查看它的信息。此外,你还可以用卡片裁出一条鱼的半边轮廓,把它插入钢琴 Toy-Con 的扫描卡槽内进行扫描,水族馆能够根据这个轮廓生成一条卡通风格的小鱼。

房子

这是一个饲养宠物主题的 Toy-Con,同时也是一个小游戏合集。

游戏中你要与房子中居住的一只说猫不像猫说鼠不像鼠的谜之球状生物互动,完成各种小游戏来获得各种饲料喂给它。房子的左、右、下方分别有一个插槽可以安装按钮。主按钮按照交互方式分为三种:旋钮式、按压式、手摇式,额外还有一对连通起来的传送门按钮。不同位置、不同组合的安装按钮就能切换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小游戏。每当这只生物吃到新的食物时就会根据所吃的食物改变自身的颜色和纹路,你还可以在一个特殊的糖果房间让它把和自己现在配色一致的糖果吐出来保存,以在任何你喜欢的时候让它重新吃下来变色。(怎么听上去那么恶心呢)

此外,当你插入三个主按钮时会进入收集房间,跟据按钮插入的位置不同你可以查看所有已获得的场景、食物、摆件的介绍说明。

摩托车环形赛 & 竞技场赛

体感摩托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标准的环形竞速赛,另一种是竞技场赛。

标准赛分三个级别的赛事,每个赛事三种赛道,共九种自带赛道,并且可以调整三种不同档位排量(速度不同)和圈数。除了自带的赛道,你还可以在赛道编辑模式中用一只手柄凭空绘制赛道并放置加速器。而在竞技场赛上,你需要先用右手柄的摄像头扫描任意物体,比如手、桌面、衣服等等,游戏会将你所扫描的物体变成立体的地形作为赛道放在场地中央。竞技场赛中你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冲破数量尽可能多的气球,在倒数计时结束后结算。

摩托车的游戏操作上与经典的赛车游戏相仿。漂移加速、尾流超车、加速道具等等等等。不过由于并没有特殊道具等其他附加元素,玩法上还是略显单薄。不过如果你有一颗挑战心,你会发现想要取得高分难度还真的不低。

玩具钢琴 & 音乐工作室

个人感觉钢琴是整套套件中最出彩的一款 Toy-Con。在玩具钢琴模式中,通过替换几个不同的旋钮可以改变「琴键」的声音,除普通的音色外,还有歌唱家、猫叫、和大叔(别问我这是啥),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手柄发声模式,你可以把左手柄放在一个空箱子上用来作共鸣箱震动发声。使用钢琴侧面的滑块可以或者直接晃动整个钢琴可以发出「颤音」(不知道这个词是不是恰当,我没有乐理知识)。另外,按播放按钮 ▶️ 可以自动弹奏几首简单的曲子,按住录制按钮 ⏺️ 则可以给声音加上一层特殊的音色。

音乐工作室模式将钢琴的可玩性提升了一个档次。在这个模式下,你可以用滑块改变音阶以及用旋钮调节几个变量。你还能将一张裁剪成波形图的卡片插入扫描卡槽中扫描,创造不同的音色。如果你将一张按规格打好孔的卡片插入卡槽,你可以创造出一段简单的架子鼓配乐。你甚至还可以挥动你的左手柄,把它当作指挥棒,来调整所录制的音乐的节奏。

音乐录制支持最多八条音轨叠加,如此高的创作空间,让这款 Toy-Con 瞬间从玩具向专业领域迈进了一步。目前 YouTube 上已经有许多大触上传了他们用钢琴 Toy-Con 弹奏的曲子。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4 月 25 日,雷亚官方(Rayark Inc.)在自己的 Youtube 频道上传了一段用钢琴 Toy-Con 游玩 Switch 版本的音乐游戏 DEEMO 的视频,疑似为游戏新玩法的测试。这么说来,或许用摩托车 Toy-Con 玩马里奥赛车的日子也不远了。

Toy-Con Garage

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观看宣传片时就对 Labo 的自主设计创作的部分充满了好奇。Toy-Con Garage——位于「Discover」板块,可能是整个 Labo 最「硬核」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支持可视化编程的「Toy-Con 工坊」,你可以调用套件中现有的 Toy-Con 或者按键、摇手柄等作为「输入」,用简单的条件语句来设计构建自己的 Toy-Con。在这部分中,官方内置了多个案例进行引导,比如制作一个一触摸屏幕就会倒下纸片小人,或者用钓鱼竿 Toy-Con 来操作 RC 汽车等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不打算更多地展开介绍其更具体的内容,或许下次有机会我会再开一篇来介绍 Toy-Con 的自主设计到底能够做到哪些、又很难做到哪些。

重新总结

Nintendo Labo 是一款优秀的智能玩具。游戏的体验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制作和探索的过程同样是充满惊喜与欢乐的。Labo 的目标人群非常宽泛,它既可能为孩子打开动手制作和独立思考的大门,也可以为成年人找回那颗褪色的童心。

目前没有中文支持可能是阻拦 Labo 面向中国孩子的最大障碍。不过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是十分推荐家长买来陪同孩子一起体验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少数派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6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