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珠峰不是K2,它才是死亡率最高的8000米雪山

它是ABC、ACT等线路上的远山,如梦如幻,不似人间;却也是嗜血残暴的恐怖杀手, 几乎每3人登顶就有1人死于山中。

它是户外人的"心头月",美艳而冷酷。

它是14座8000米级高峰中最致命的老十——安纳普尔娜。

海拔8091米的安纳普尔娜(Annapurana),位于尼泊尔北部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周边群山高耸,另有六七千米级高峰数十座。

安纳普尔娜周边共计7629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划为尼泊尔最大,也是最早保护区——安纳普尔娜保护区。图片来源:bookmundi.com

群峰周边,横亘着多条世界级徒步线路,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户外爱好者。其中,围绕安纳普尔娜峰的马蹄形线路——安纳普尔娜大环线(ACT)堪称榜首。

ACT以外,还有安纳普尔娜保护区线路(Annapurna Sanctuary)/安纳普尔娜登山大本营线路(Annapurna Base Camp)等。

无论从以上哪条线路上走过,屏风状的安纳普尔娜都会不时蓦然钻入人眼中,它以巍峨凌厉的姿态,赫然耸立于群山之中,成为徒步途中最壮丽的风景。

该地区徒步线路大多相当成熟,徒步者众多。图片来源:imnepal.com

"带血"的美丽

但,太过美丽的东西,总有"危险"忠诚守候。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14年10月中旬,一场突然袭来的超级暴风雪,造成至少43位该地区人员身亡(包括至少21位ACT徒步者),另有175人受伤,成尼泊尔最严重的徒步事故。

2014年10月16日,当地军方正在营救Thorong La pass上的徒步者,营救活动随后因天气太过恶劣被迫中断。图/Nepalese army/AP

突如其来的暴雪——事故地点集中在ACT徒步环线最高点,一个叫Thorong La的地方附近, 这里海拔5000米左右。

积雪在12小时内达到1.8米,电力中断,没有信号、没有网络……大雪铺天盖地,满世界茫茫难辨。

风暴中的前行。图片来源:timesofisrael.com

不忍回首的记忆——据当时的一名冻伤幸存者Maya回忆:

This is the most easy trek, the most touristy one. We didn't have much equipment, and we just dropped our bags and kept going through the storm,"(译注:这条路线向来很简单,很游客化,我们并没有携带太多装备,风暴之下,我们扔了背包挣扎前行)(信息来源: theguardian.com

高反和风雪像两把利刃,切割着无助的被困者,悲剧随之而来,几十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淹没在了齐肩深的大雪里。

喜马拉雅地区的雪,能大到这种程度。图片来源:imnepal.com


吃人的"丰收之神"

以成熟的徒步方式,远观安纳普尔娜已然如此难测;登山则更是凶险。

2014年的这场雪灾中,大雪也随即诱发了该地区连续不断的雪崩,安纳普尔娜西侧的一处登山营地,五位登山者连同帐篷,被埋于积雪之下。

安纳普尔娜,梵语里意为"丰收之神",这个原本美好的寓意,却因为那些被高山吞噬的鲜活生命,而显得格外惊悚。以截至2012年3月数据计,累计有191人曾站在安纳普尔娜之巅,却有61人没能生还,其中52人遇难在上攀途中,9人遇难于下撤途中。图片来源:bookmundi.com

频繁而突然的雪崩,也正是安纳普尔娜峰最显著、最致命的特征之一;此地大多登山遇难事故,均由此而起。

高度在全球14座8000米级高峰中只居第十的安纳普尔娜,由此以极高的登顶死亡率,为自己挣得了"带血的第一"。

2016年3月27日,一个月前发生在安娜普尔纳南侧Myagdi地区的雪崩仍未停止。图片来源:ekantipur.com

雪崩之外,安纳普尔娜峰的凶险,也离不开下面这些"帮凶":

  • 安纳普尔娜地区气候复杂多变,极寒和降雪几乎全年可期,旱季大风肆虐,雨季云雾弥漫。
安纳普尔纳之巅。只有在4月底至5月末,或9到10月的换季期间,才难得有3至4次持续2到5天的好天气,可以进行登山活动。图片来源:rockandice.com
  • 屏风状的巨大山体上,岩壁陡峭不稳定,多技术攀登路段;且几乎所有线路都暴露于雪崩风险之中,尤其南壁,堪列8000米级攀登难度之最。
安纳普尔娜南壁。不同于珠峰,这里几乎没有通往顶端的"安全路线"。图片来源:8000ers.com
  • 安纳普尔娜峰地处偏远,路途艰险复杂,后援支持及意外救助,不如珠峰及其他高峰便捷。
远看虽近,却要经历长途跋涉方能到达。图片来源:imnepal.com


直面死亡的攀登

艰险之下,要从安纳普尔娜之巅全身而退,靠技巧和努力,也靠天意和运气。纵然如此,属于勇者的攀登却从未止步……

第一座被登顶的8000米高峰——1950年,法国登山队在探索道拉吉里峰遇阻,将目标转向了离它不远的安纳普尔娜。

当年6月3日,队伍中的Maurice Herzog和Louis Lachenal成功无氧登顶(北壁路线),将人类的足迹首次留在了8000米之巅。

Herzog (右二) 和他的安纳普尔娜远征队友。1998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此次远征的书籍《Annapurna》,成为史上最畅销的登山著作。最左是一同登顶的Lachenal。图片来源:telegraph.co.uk

他们攀登时所穿的皮革靴子并不厚实,途中,作为向导的Lachenal觉出双脚已经渐渐冻到麻木,便问向Herzog,

——If I go back,what will you do?(译注:如果我决定撤回,你会怎么做?)
—— I should go on by myself.(译注:我会一个人继续前进)(信息来源:rockandice.com

没得选择,高山向导的本能让Lachenal几乎无意识地回应了一句:" Then I'll follow you。(译注:我会一直跟你一起)" 。

安纳普尔娜最终眷顾了他们,也给他们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两人失去了全部的脚趾,而 Herzog因为下撤时丢了手套,也失去了全部的手指。

Herzog,他在2012年以93岁高龄去世。图片来源: france24.com

20年的沉寂之后——此后20年,多有尝试,却无人再能登顶。持久的暴雪和持续的雪崩,成为横亘在通往顶峰之路的巨大屏障。

直到1970年,时年36岁的Chris Bonington率领英国登山队,首次从南壁路线登上顶峰。

Bonington在攀登中。此后,他据此写下 一本著作《Annapurna South Face: The Classic Account of Survival》。图片来源:himalayanclub.org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远征。南壁直上异常陡峭,雪崩不断,由11位队员和6位协作夏尔巴组成的探险队,在安纳普尔娜步步为营,奋战了近两个月。5月27日,队伍中的Dougal Haston和Don Whillans肩负众望,成功登顶。

虽然比第二支成功登上安纳普尔娜的队伍稍迟了几天,队员Ian Clough也在下撤中因雪崩不幸遇难,他们对艰险路线的挑战和攀登中的紧密协作,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登山人不断开启新的尝试。

南壁线路不完全统计。图片来源:ipfs.io

十载生死圆梦——1992年,26岁的法国登山者Jean-Christophe Lafaille和同伴Pierre Beghin在南壁阿式攀登一条新路线。

到达海拔7400米处时,两人因恶劣天气被迫下撤,途中同伴意外滑坠,几乎带走了所有装备,留下 Lafaille孤身绝壁。不幸接踵而至,Lafaille自己因被落石击中而右臂骨折……

尽管绝望中数次想过放弃,Lafaille最终还是利用一根20米长的绳子和帐篷地钉等简易装备,于五天后, 成功依靠一条胳膊下撤至大本营。

当时,山下的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

Lafaille。图片来源:francebleu.fr

Lafaille。图片来源:francebleu.fr

这是一个传奇的自救故事,更有一个圆满的励志结局。

2002年,事隔十年之后,Lafaille重回安纳普尔娜,和顶级登山者Alberto Innurategi沿着超长的东山脊成功登顶,给自己的安纳普尔娜之行打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属于强者的挑战,从来不会停歇。

Jean-Christophe Lafaille,2002年,重回安纳普尔纳。图片来源:k2news.com

"瑞士机器"的28小时——2013年,瑞士机器Ueli Steck和两位同伴一起来到南壁,第三次尝试一条未被攻克的线路。

10月8日和9日,Steck以28小时的极速从bc成功冲顶后返回,将属于他的传说留在了安纳普尔娜南壁。

红线为Steck此行大概路线. 图片来源:alpinist.com

出发前,Steck曾在博客中写道:

To walk through life in a comfortable way is still not my goal. This is why I want to try to climb Annapurna a third time. I would like to implement my dreams and visions into reality. Annapurna is one of them.(译注:安稳度过此生并不是我的目标,这也是我为什么第三次尝试安纳普尔纳;我想将我所有的梦想都变成现实,安纳普尔纳攀登正是其中之一。)

而他最终成功登顶的路线,正是1992年Lafaille未能完成的那一条。

Steck在海拔6100米的安纳普尔纳营地吃早餐。几天后,来自法国的Yannick Graziani和Stephane Benoist也沿着这条线路成功登顶。图片来源:alpinist.com

如今,Steck已逝,圆梦安纳普尔娜的Lafaille也最终安眠于高山之中,尽管有挫败,有鲜血,一代代登山者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安纳普尔娜的艰险,也成就了许多属于强者的传说。

Steck和同伴在安纳普尔那南壁的营地。图片来源:alpinist.com


但,所有属于强者的顶峰风光,也都需要艰苦卓越的努力,甚至沉痛的生命代价。

正如美国登山者Ed Viesturs的一本攀登著作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

——《Himalayan Quest: No Shortcuts to the Top》(译注:《喜马拉雅:顶峰,没有捷径》)


注:感谢@陶瓷虾对本文写作的支持。


扩展阅读:

户外探险杂志:登珠峰玩的是钱,登乔戈里峰玩的是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户外探险杂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工程总承包有什么特点、哪里有风险,又如何推进?

编者按:
工程总承包作为施工企业一个重要的主题炙手可热,它会带来整个市场、企业机制包括企业发展的重大变革。如今国家要推行EPC,问题在哪里?难点在哪里?中建政研专家委员会委员、2017版《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编委、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君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从国际工程市场来看,工程总承包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但是由于我国涉及到的各项因素比较复杂,特别是目前市场的资质格局与专业机制设置是分割的,这种市场格局与机制设置不仅不利于EPC的发展,而且是市场化改革的巨大障碍。如今国家要推行EPC,难点与问题非常多,关键在于从体制上需要做出巨大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可能承担不小的成本和代价。



虽然工程总承包的优势多,但是风险也大。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很少,不规范的EPC项目(假EPC)却比较普遍。江西宜春丰城电厂三级工程发生恶性死亡事故,其建设模式就是EPC(假EPC),它的总承包单位是武汉的一家设计院,出事的是河北的一家建筑公司,其总承包过程没有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实施机制,还是传统分隔式的总分包模式,项目管理风险十分明显。这个案例体现了假EPC的明显弊端。



EPC的核心是效率,灵魂是创新


目前中国许多的EPC不是真正意义上的EPC,不仅把EPC的优势减小了,而且把EPC的劣势放大了,这是十分令人失望的事情。那么EPC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除了效率,还是效率。真正的EPC可以让业主充分获得投资回报的高效率,比如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工程总承包模式既可以让业主通过减少发包而大大提高工程效率,又可以使承包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继续提高工程效率;业主有效率,承包商也有效率,这种效率的来源和本质是什么呢?是把业主项目管理的外部利益关系转化成总承包内部利益关系。实现了业主与承包商项目管理的优势互补。


过去业主的项目管理之所以效率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为业主服务的合作方、施工方、勘察方、设计方、监理方都是业主的外部利益相关方。外部利益首先讲求的是利益平衡,利益不平衡是没有办法做事的。而总承包商实施工程总承包则不同,工程总承包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是总承包商的内部利益关系,内部是先做事后讲利益,因此具有本质意义上的效率。


但是目前我国工程总承包的现状恰恰在这一点上不符合效率的基本条件。往往是设计院把总承包项目承接下来,设计院把施工分包出去;施工企业把总承包项目承接下来,施工企业要把设计分包出去,形成了主体工程、关键工程的总分包关系,这些模式说到底还是外部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会大大降低效率,它和规范的EPC不是一回事儿。当然目前作为过渡,这种总承包方式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需要给设计院、施工企业以转型的机会。


EPC为什么能够比施工总承包更有效率?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遴选出有效率的竞争优胜者。一方面,EPC总承包商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只要竞争力足够,在EPC的平台和舞台上,就有可能创造奇迹。另一方面,如果业主像施工总承包那样一一的列出招标要求,甚至把图纸和清单都做得很细,承包商必须一一响应,属于符合性投标,总承包项目还有创新可言吗,还会有效率意义吗。其实,EPC活的灵魂是创新,正因为它的招标条件很灵活,才有可能有创新,才具有提升效率的空间。


工程总承包虽然优势明显,但是其有效应用需要具备实实在在的基础条件。一是信用,缺乏信用的总承包是最危险的;二是政策,没有合理的政策环境,总承包同样是危险的。三是EPC需要有经验,招标人和投标人必须有经验才能使用这种模式,否则风险不可控。只要有经验,就可以把已经遇到的风险提前预防,从而把EPC模式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正常情况下工程总承包的发包方与承包方都应该是有经验的,同时在项目前期的时候就应该完成项目工程总承包的可行性评审,所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没有图纸进行工程总承包招标是完全可行的。


对于业主来讲,规范的招标应该给承包商一个更加宽阔的、适宜创新的空间。归根结底,效率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如果业主的招标文件做得比较好,就可以引领承包商在投标时制定出创新的方案。例如,基本的招标条件可以根据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设定为工期不长于720天,质量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最低标准、功能越完善越好,投资在10亿元以下……承包商则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承包商应该报出有竞争性的方案,工期如何控制在720天以内,质量如何按照业主的要求不断创新完善,投资还能得到有效的管控?这里需要创新,比如有的投标人560天就能完成,有的600天完成,还有的投资控制在8亿元以下……那么业主对承包商的投标方案如何评估?到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这是业主评标的难点。但是如果是有经验的项目,这个不应该是问题。工程总承包的发包过程,实质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博弈过程。业主是伯乐,承包商是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为创新可能是业主需要付出代价的。


EPC创新的起点是理念的转变


作为业主,在目前条件下,如果工程要安全,最好用施工总承包模式;要想有效率,最好用EPC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很大程度上的难点在于理念。一方面现在很多业主的理念还停留在用施工总承包的模式来思考建设,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仍然依靠按图施工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当前关键要解决的是按图施工向画图施工的转变。画图的过程其实又是优化创新的过程,承包商特别是施工企业在做图纸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方案比对,结合实际经验,会找到不断优化的理由和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提高效率和创新的过程。目前施工图设计仍然存在资质制度的问题,但是提前未雨绸缪是必须进行的工作。前提是理念要转换,不能总想着照图施工,理念不变一切无从谈起,总承包真正的创新起点是理念的转变。


作为承包商,当前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承包商具备业主的市场思维吗,具备业主的投资思维吗,具备业主的管理思维吗?施工企业在这方面是很弱的,将近70年的设计与施工分家的施工方式已经把承包商的思维一点点固化,理念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但是如果要做工程总承包商,若没有这种新的定位,不能给业主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就没有资格做工程总承包。


施工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设计。但是设计是业主需要的形成面向市场产品的关键过程,没有这个能力,何谈工程总承包?现在很多企业做EPC,喜欢把设计分包出去,只要拿到图纸就可以了。如果施工企业总是以这样简单的方式承包项目,你能认定这是一个真的EPC吗?如果我是业主我都不要你,业主干脆直接找一家好的设计院不是更为直截了当,因为至少便于业主的控制过程。玩假EPC不可能长期获得业主的信赖,而且必将损失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时机,所以转变施工企业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归根结底,总承包的定位是需要为业主解决市场化的问题,即总承包项目是业主想要的,它必须有商业价值,这才是成功的,这是施工企业必须要具有的能力。特别是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的整体集成优化的能力,也是难点。比如,现在对于北方来说环境管理太重要了。地方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大大限制冬季施工的时间。总承包商一年只有7到8个月的施工时间,有四五个月要停工,工期的问题怎么解决?因为停工耽误业主投资,总承包商有没有办法把工期的损失弥补回来?这也是总承包商应该具有的提高项目商业价值的基本竞争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比较是工程总承包成本管理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观。EPC不是简单的成本工程,而是价值工程,不一定是成本越低越好,投入和产出比合适才是最好。比如如果多投一个亿导致产出10个亿回报,就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这就是性价比的概念,在这一点上传统施工企业的理念必须重点突破。


EPC管控难点与合同风险防范


工程总承包实施方式的核心称为融合集成。设计施工一体化需要在动态过程提升一体化的效率,一边设计一边采购一边施工。在动态中提高效率,这是工程总承包的一般特征。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全过程与质量、安全、工期、环境这些指标及目标,需要总承包商合理高效的融合在一起。


第一,目标与策划。融合首先在于策划,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工序过程都能融合和集成,有些过程必须先设计再施工,但有些过程能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它需要识别和确定,这是风险点。


第二,集成阶段合理的划分。为了规避没有图纸就施工的风险,必须严格识别相关风险,合理确定集成阶段,确保接口科学,集成适宜。


第三,做好工程的集成化实施,这也是个难点。目前别说设计院和施工企业之间,就是施工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和施工团队的融合也是分割分离的比较多,还是你是你我是我,,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机制,这哪是EPC呢。最近国内非常有名的设计院,在EPC领域做了将近20年,成绩斐然。为了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总承包商,这个设计院兼并了一个施工企业,但是内部仍然是传统的设计施工分割的机制。因为其主导的是设计,所以设计院在工程总承包投标报价的时候是设计费用比较高,从而压低施工费用的报价,形成了施工部门收入较低的情况,不仅内部的利益不平衡,而且事实上无法形成真正的集成化竞争机制。


在集成化的过程中,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的工作界面控制是EPC的重中之重,这个环节是不能出事的,最近出了很多EPC的质量安全事故,说到底是工作界面出现了问题。工作界面是利益的博弈点,往往在工作界面处出事。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管控的难点。


工程总承包合同是总承包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合同风险防范方面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合同条款的合理设置,业主和总承包商的责权利分配。目前的过渡阶段,我们国家的政策配套出的很多。我们的合同条款在设置的时候,需要考虑政策的影响,分清主合同和分合同之间的关系,需要界定合同类型。


第二,合同范围的合理界定。一般情况下,EPC的合同是包死合同,这是业主规避风险的需要。但是在桂林那样很特殊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地方施工,有大量不明溶洞,勘探不准,不知道地下是什么,有可能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水,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像这种情况,合同范围是不是包含在总承包范围之内,这都是风险点。


第三,质量标准与产品功能的合理确定。工程质量强调功能需要不断完善,增加业主的满意度。但是过剩质量是不值得提倡的。作为总承包商,设计方案给业主带来的质量回报是适宜的,一定是要有用的,没有用的过剩质量一定要规避掉,过剩质量是浪费。


第四,合同价格的合理确定。一般是经验比对,再加上投标方案的竞争性。业主在这方面需要有自己的评标团队。当然,目前业主在这方面很缺乏资源。能够做一体化的承包商几乎没有,评标专家从哪儿来?这又是另外一个风险。


目前,很多的总承包合同面临一个复杂的市场条件,比如去年到今年钢材疯涨,工程刚接手,能给你补吗?很多的EPC索性终止合同,重新招标,新的合同按新的市场价定价,里外里耽误一年。这种做法是合规了,但是大大降低效率。


第五,合同履约是基于信用。在整个的履约过程中,业主如何管呢?总承包讲效率的前提是业主的信任。在工程总承包条件下,业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承包商,干预地越多越影响效率。所以业主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放权,当然,前提是业主信任总承包商,如果不信任,就不应该采用工程总承包这种模式。


第六,合同履约的重要基础是设计。设计是最重要的一环,合同履约过程往往博弈的是什么?是设计图纸。工程总承包商设计施工一体化,业主怎么能够客观、科学地判断图纸是对还是不对呢?这对业主本身就是风险也是难点。更加重要的是,这个过程需要总承包商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如果你的设计太烂,让业主一审就是问题,那没什么可说的;如果你做得比较好,一次能通过,有理有据有节,即使业主刁难,总承包到哪儿都会赢,关键是你的设计能力要切实提升。


工程总承包的推进


工程总承包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一,目标导向。真正的EPC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在短期内实现。施工企业最现实的选择是,首先解决施工图与施工的融合集成。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施工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照图施工,现在要改变这种格局,做到设计施工一体化,关键在于设计团队和设计人员。现在的施工企业团队都是照图施工训练出来的,连基本的一体化思维都没有,这是必须要尽快解决的。要以设计施工一体化目标为导向,做好整体安排。


第二,要确保系统平衡。目前的总承包系统,无论是总承包的内部还是外部都有不平衡。从外部来讲,发包商对EPC也不平衡。从承包商的情况看,承包商的内部平衡吗?现在一些设计院的EPC怎么做呢?内部任命一个项目总经理,设计经理、采购经理、施工经理都是兼职的,设计经理把项目做完以后,交给EPC总经理,他忙别的设计去了,EPC总经理发现图纸有问题,又找到这个设计师,设计师说我这手里的设计都着急,你得等10天,它还有效率吗?现在许多的设计院连设计都不是一体化的,而是兼职在做N个设计项目,那么每个总承包项目能有质量吗?大家都"朝三暮四",无法做到对每一个项目的专心致志,这个项目还有效率吗?如果不形成一个像施工这样的专门项目团队,EPC的风险就太大了。因此,这种不平衡是需要工程企业尽快解决的,解决的关键是解决团队一体化的问题,自己能做设计、能做施工,形成一体化的专业团队,这是基础。


第三,联动融合,应该和业主一起集成,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业主与承包商内部都要融合,要把它形成一个真正适合总承包的内部环境,业主方与承包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才有可能推进这个事业。


第四,全过程咨询的建立。在大力推进过程总承包的同时,业主需要全过程的咨询降低风险,以应对总承包带来的机制风险。因此承包商需要关注全过程咨询的改革与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工程总承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制度需要配套实施,包括招投标制度的完善、施工许可制度的完善、工程设计制度的完善、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等,从而系统提升工程总承包的效率与效益,这些是推进工程总承包不可缺少的重要外部条件。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中建政研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徐星: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 | 公众科学日特献

图源:Pixabay.com

撰文 | 徐 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责编 | 李晓明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鸟类起源研究入选了2014年度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为什么鸟类起源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都有哪些有趣或者重要的科学问题?当然很难在一篇短文中,涵盖整个研究历史,这里我选择其中几点,做简要介绍。

波折的研究史

鸟类起源研究和达尔文演化理论的发展紧密相关。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从多个角度引发了巨大争议。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中的一个争议是,如果物种是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那么应该存在许多过渡性的物种,但似乎这一现象并不存在。两年之后,在德国索伦霍芬地区侏罗纪晚期形成的地层中,发现了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这为达尔文演化理论提供了巨大支持,因为始祖鸟就是这样一个过渡性物种:一方面,它像典型爬行动物一样,有牙齿、长长的骨质尾和指爪;另一方面,它有着鸟类独有的羽毛。


图1 发现于德国的始祖鸟化石是一个标志性化石,凸显了过渡类型物种的存在。


1868年,达尔文的忠实支持者赫胥黎(T. Huxley)提出了鸟类恐龙起源假说,主要证据是,始祖鸟和美颌龙(Compsognathus)的骨骼形态相似。美颌龙是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发现于《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的1859年,化石出自始祖鸟化石产出的地层。这一假说招致了一些"大牛"的反对,像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欧文(R. Owen),但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

不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鸟类恐龙起源假说逐渐式微,原因之一是,这一假说似乎违背了当时很流行的多洛法则(在演化过程中,生物结构一旦消失,就很难重新出现)。当时人们认为,恐龙的锁骨退化消失了,而鸟类有锁骨,因此,鸟类不可能从恐龙演化而来 (Heilmann, 1927)。但是,后来的研究显示,多洛法则本身就有问题;另一方面,恐龙锁骨的化石数据也有问题。其实科学就是这样,理论不停地被修订,数据也越来越精确,很少有科学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包括科学理论中的"明珠"——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1970年代,主要基于恐爪龙(Deinonychus)和始祖鸟的对比研究,耶鲁大学的奥斯特罗姆(J. Ostrom)复兴了鸟类恐龙起源说。大家还记得电影"侏罗纪公园"中那种狡猾而凶猛的恐龙——伶盗龙(Velociraptor)吗?恐爪龙就是它的近亲。1980年代,耶鲁大学的另外一个名叫高迪埃(J. Gauthier)的学者,深入分析了相关证据,用兴起不久的分支系统学方法,提出了第一个恐龙-鸟类的系统演化树(也就是常说的生命之树)。


图2 临河盗龙头骨化石。这种恐龙发现于我国内蒙古西部,和生存于北美的恐爪龙与蒙古国的伶盗龙同属于驰龙家族,是与鸟类家族最近的恐龙亲戚之一。


这里顺便科普一下构建生命之树的原理:简单说,物种亲缘关系越近,他们就越相似,这表现在微观(如DNA序列)、宏观(如羽毛的形状和颜色)到行为(如哺乳行为)等各个方面;反过来,可以利用这些相似性,推断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构建生命演化之树。

从研究方式上讲,奥斯特罗姆和高迪埃的研究工作,正好代表两种不同途径:前者涉及面狭窄,但细致深入,后者研究对象众多,框架宏大。纵向和横向研究方式虽然不同,但它们都能产出影响深远的成果,关键在于,研究者在自己选取的方向能走多远。相对而言,中国学者倾向采用前一研究方式,因为后一研究方式往往需要研究者博闻强记,知识渊博,有些类似现在流行的多学科交叉方式。

其实,有关鸟类起源还有其他几种假说,由于篇幅原因,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种假说争论激烈,但总体而言,世界各地的化石发现,持续地为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提供支持,使其逐渐成为了有关鸟类起源的主流假说。

和许多科学问题的研究一样,鸟类起源研究的发展历史也颇具戏剧性,受同时代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极大影响,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激烈的争论有时超出了科学范畴,甚至涉及到宗教和人身攻击,相关历史是研究科学哲学的绝佳素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读相关文献,做深入了解。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也参与了一些争论,有一些亲身体会,总体印象是,科学家的逻辑性可能好于非科学家,但有时会更偏执,一旦"较真",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中国贡献

上个世纪90年代,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已经成为了学界的主流假说,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时间悖论"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理论推测,身处祖先地位的似鸟恐龙各个亚类群,应该出现在始祖鸟之前,也就是侏罗纪晚期之前,但为什么化石分布情况恰恰相反呢?另外一个看似棘手的问题有关某些结构的同源判断:比如,现代鸟类胚胎发育资料告诉我们,鸟类最内侧手指相当于我们人类的第二指,而化石形态和系统演化资料则指示鸟类最内侧手指是第一指。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像身体庞大的恐龙为什么需要羽毛?怎么会演化出飞行能力?这一在形态和生理等各个方面产生剧烈变化的演化过程是怎样发生的? 为什么会发生由陆地到天空的这种极其困难的转化?

过去的20多年来,许多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中国贡献"是这些研究进展的主要推力,而我们有幸成为了主要参与者。

先说"时间悖论"问题。我们知道,生物各个类群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大致上是符合演化理论预测的,也就是在地层中,祖先类群化石首次出现的层位要低于后裔类群的化石。但具体到某个生物支系,则不尽然,祖先类群的化石可能缺失,甚至出现在更晚时期,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这种不完备性,会导致化石的实际地层记录和演化理论推测的生物类群延续时间和出现顺序出现差异。很大程度上由于这个原因,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没有把化石作为演化理论的主要证据。现在,古生物学家们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定量方法,推动了这类问题的研究。其中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开展野外工作,补全化石记录。

野外工作是古生物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知道如何寻找化石和采集化石是古生物学家的一个重要技能。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找到化石,就等于获得了研究需要的原始数据,这是研究过程的关键一步,否则,就不会有随后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最终结论。然而,在古生物学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学界主流更加重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以致于野外工作越来越被轻视,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古生物学研究成为"无米之炊"。当然,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为了解决"时间悖论"问题,我们从2000年就开始了针对性的野外工作。


图3 2000年代早期,笔者和同事在新疆西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采集似鸟恐龙化石。在这样的区域工作,需要居住在小帐篷里,实话说,这种小朋友喜欢的方式,既不浪漫,也不舒适,尤其是长时间居住;在这里工作,还需要克服炎热和干燥的天气,甚至会遭遇来自各个方面的危险。


通过近20年的野外工作,我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和辽宁西部及其邻近地区等多个区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找到了多个似鸟恐龙类群在侏罗纪的化石记录。我们的工作显示,所谓"时间悖论"问题,是由过去不完备的化石记录导致的;通过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克服这种不完备性。当然,在许多情况下,一些生物类群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保存为化石,或者某些生物类群有化石保存,但人力无法企及,这都会导致这些生物类群的信息完全缺失。

通过分析化石记录资料,我们推测,大约在1.7亿年前,兽脚类恐龙出现了快速分异,在一个相对较短时间内,鸟类的恐龙"近亲"们都出现了;之后不久,世界上出现了第一种鸟类。这一时期,恰逢大陆地理格局出现明显变化,比如东亚与其他大陆被海水分离;个别证据显示,这一时期地球气候也出现了剧烈变化。这些环境变化也许和鸟类等许多生物类群的出现相关,但这还是个猜想,有待更好证据的支持。


图4 近鸟龙是一种生存于约1.6亿年前的似鸟恐龙,体披和现代鸟类几乎一样的羽毛,显示复杂羽毛的出现时间明显早于始祖鸟生存的时期(北京自然博物馆供图,这种恐龙羽毛颜色的复原,是对比化石上保存的一类叫黑素体的亚细胞结构和现代鸟类羽毛上类似结构,通过统计分析推断的)


同源问题一直是困扰鸟类恐龙起源假说的一个问题。简单地说,不同种类的生物常常共享相似结构,但这些相似结构的来源不同:一些相似性源自共同祖先,这叫做同源,比如人的胳膊、马的前腿以及鸽子的翅膀虽然看似形态各异,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从来源上看,都源自泥盆纪时期一种肉鳍鱼类的粗壮胸鳍;另外一些相似结构产生的原因,是它们有相似的功能,我们称之为趋同演化,就像鲨鱼、鱼龙和海豚都有鳍,表面看起来很相似,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不同,它们来自不同的祖先,它们之所以相似,是都需要执行游泳的功能。

鸟类和似鸟恐龙共享许多相似性,但其中一些相似结构的同源性遭到了质疑。似鸟恐龙的手和早期鸟类的手都有三指,形态几乎一模一样,因此是支持鸟类源自恐龙的有力证据,但反对这一假说的学者认为,就像鲨鱼、鱼龙和海豚的鳍一样,似鸟恐龙和早期鸟类的手部结构的相似性是表面的,它们的来源完全不同。

反对者的观点似乎有理:从恐龙的化石记录来看,原始的恐龙似乎退化了第四和第五手指,似鸟恐龙手部的三个手指应该是第一到第三指,因此,它们的鸟类后裔的手指也应该是第一到第三指;但现生鸟类胚胎发育资料显示,鸟类的三个手指相当于我们人类手掌上的中间三个手指,也就是第二到第四指,这样就证伪了恐龙起源假说,从而否定了恐龙和鸟类的祖裔关系。

我们知道,在实际科研中,波普尔(K. Popper)的证伪理论并非如此简单。在经典物理学中,一个负面证据可以推翻整个理论;但在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复杂学科中,一个负面证据不足以挑战一个得到许多其他证据支持的假说,证伪不能过于简单。因此,即便以上有关手指的同源判断是对的,也不能就此否定恐龙起源假说。不过,从演化的角度,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化石和胚胎发育的证据存在明显矛盾,我们如何解释这一矛盾呢?

我们知道,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和变革都源自已有数据或者理论的明显冲突,比如像物理学的几次革命。鸟类手指同源研究中出现的矛盾当然无法和引发物理学革命的矛盾相提并论,但它显然指示了一个有趣问题的存在。人们提出了不同假说来解释这一现象,这里不一一介绍。我们有幸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了一些约1.6亿年前形成的化石,推动了这个问题的解决。

这些化石代表一个恐龙新物种,我们给它起名为泥潭龙(Limusaurus)。我们知道,科学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用文学的语言描述,就是锦上添花型、雪中送炭型和翻天覆地型。第一类为主流假说添砖加瓦,增光添彩;第二类为非主流假说奠定基础,打劲鼓气;第三类则颠覆现有假说,催生新假说。泥潭龙的发现就属于第三类。


图5 泥潭龙复原图(Portia Sloan绘图)。这种侏罗纪的恐龙像鸟一样,没有牙齿,长有喙,更奇特的是,它的大拇指高度退化,为鸟类手指同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信息。


如前所说,化石证据显示,在向鸟类演化的支系上,恐龙逐渐退化和丢失了外侧两个手指,剩下内侧三个手指(第一指尤其粗大,可能与其行使抓握功能来捕猎有关);但发现于准噶尔盆地的泥潭龙,其手部却展现了与其他恐龙完全不同的形态:它的第一指高度退化。因为泥潭龙传递的信号和主流认知完全相反,所以看似简单的重要发现经历了一个难产过程。从项目成员内部辩论,到几次"起死回生"的审稿过程,研究过程充满坎坷。当我们终于说服审稿人,通过了论文评审时,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简单地说,泥潭龙的发现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古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证据,提出恐龙丢失的不是外侧两个手指,而是最内侧的大拇指和最外侧的小拇指,因此似鸟恐龙有着和现生鸟类一样的中间三个手指。

时间悖论和手指同源悖论问题虽然重要,但却不是鸟类起源研究如此吸引人的最重要原因。我们知道,鸟类恐龙起源假说虽然出自名门,证据确凿,但却一直遭到批驳,反对者中不乏著名学者,像著名鸟类学家费杜西亚(A. Feduccia)。反对原因之一可能源自人们的心理感受:很难想象,体型如此巨大的陆地动物怎么可能演化成小巧的空中骄子呢?


图6 一个反对鸟类恐龙起源假说的徽章。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成为学界主流假说后,学术界依然有几个顽固的反对者,包括费杜西亚。他们采用各种方式,甚至包括采用制作徽章的一些极端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一假说的憎恶。我本人也不幸成为费杜西亚攻击目标,几次被费杜西亚在他的文章中"痛批"。


尺寸大小对所有科学领域都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尺寸不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需要不同物理理论解释;由于尺寸不同,鸟类和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基础迥然不同;由于特定尺寸,我们甚至有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纳米科学。从体型大小的角度看,恐龙和鸟类是脊椎动物大家族中的两极,人们很难把这两类大小差别如此巨大的生物联系在起来,很难把这两类生物放在同一演化框架之中。从体型庞大的陆地动物到体型小巧的天之骄子,这需要在形态和生理上的产生许多巨大变化,这样一个过程确实难以想象。然而,许许多多的化石显示,这一过程确实发生了。更重要的是,随着体型大小的变化,控制形态和生理变化的深层机制也在变化,这也许是鸟类起源研究更有意思的地方。

在复原这一过程中,我们有了许多"锦上添花型"的发现。这些发现让我们对恐龙-鸟类的转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比如,恐龙-鸟类转化呈现了持续性的体型减小(所以,和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些恐龙,其实体型很小,完全具备了飞向蓝天的基础);鸟类的主要结构,比如羽毛,是经历漫长过程,逐步演化形成,等等。由于篇幅的原因,我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图7 寐龙化石。寐龙是一种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它的近成年个体可以蜷缩在你的手掌中,代表恐龙体型减小过程的一个缩影。


图8 中华鸟龙化石代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的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陈丕基供图)。Sinosauropteryx的常见中文名称为"中华龙鸟",这一中文名从词意上会误导普通读者,让人以为这种动物是一种鸟类,为避免误解,笔者采用"中华鸟龙"这一中文名称。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雪中送炭型"的发现。100多年前,有个叫毕比(W. Beebe)的美国学者声称,他观察到现生鸟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腿上曾出现异常粗大的羽毛。他据此提出,鸟类的祖先可能具有类似结构,帮助鸟类飞向蓝天,他称之为"四翼阶段"。但是其他学者没能重新观察到这一现象,所以认为鸟类演化并无一个"四翼阶段"。毕比的假说也因此被人们遗忘。没想到100多年后,我们居然在辽宁西部1.2亿多年前形成的岩石中,找到了支持"四翼假说"的证据。


图9 2000年代早期,笔者与周忠和院士在辽宁朝阳上河首出露的热河群中采集化石。白垩纪早期沉积形成的热河群世界闻名,其中产出的带羽毛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为鸟类起源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一批证据。


我们发现,一种叫做小盗龙的恐龙,在其后肢上长有粗大的飞羽,其羽片不对称(一般来说,完全不会飞的鸟,飞羽是大致对称的;飞行能力越强的鸟,飞羽的不对称性越强)。飞羽一般应该长在前肢上,形成翅膀,小盗龙的后肢居然长有不对称的飞羽,这为毕比10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说明飞行是借助"四翼"开始的。我们有关"四翼恐龙"的论文引起了巨大关注,甚至当时一些金融类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一发现。


图10 艺术家复原的小盗龙生存场景(Brian Choo绘图)。小盗龙脚上粗大的飞羽对恐龙飞向蓝天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重要发现,其诞生过程却并不顺利。其实,在我们论文发表之前,有两个国际团队也发现了类似的化石,并发表了论文。但由于科学家头脑中常常存在的"偏见"(一个团队认为飞羽不可能长在腿上,提出埋藏因素导致飞羽保存在腿附近;另外一个团队可能认为"不对称"是鸟类的"专利",不可能出现在恐龙身上,于是忽略了"不对称"这个重要特征),他们忽略了化石上保存的重要信息,没有把这种信息和毕比的假说联系起来,失去了一个难得的探讨鸟类飞行起源的机会。

许多科学发现都是这样,事后看很简单,但事前却往往视而不见,原因很简单:科学观察一般都会受到理论思维的影响。换句话说,科学家都是有"偏见"的,他们很难接受违背主流认知的信息。其实,甚至在我们的论文发表之后,依然有人质疑我们的发现,其中不乏一些国际著名学者。在库恩(T. Kuhn)等有关科学哲学的讨论中,突显了科学研究实践中的这类现象,强调了人为因素在科学中的重要性。竭力消除偏见或者摆脱惯性思维,坚持尽量客观地进行观察,这并不容易,但它有时会帮助你取得重要的科学发现。我们的"简单"发现,现在已经让"四翼恐龙"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吸引了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同志还需努力

在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鸟类起源已经成为了证据链最全的主要演化事件之一。在一些有关演化的教材,甚至普通生物学教材中,恐龙-鸟类的演化都被列为有关宏演化(即物种水平以上的演化)的主要例证。不过,鸟类起源研究方向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回答,其中一些问题还涉及到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从大的背景来看,演化理论的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大整合时期。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综合演化论的发展形成,结合了遗传学和种群遗传学等当时的新兴学科和比较解剖学、胚胎发育学以及古生物学等经典学科。进入21世纪,演化发育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发展,再次为建立一个大演化理论提供了机会。不过,无论是上个世纪的现代综合演化论,还是当下正在形成的大演化理论,都过于依赖分子水平的信息,对于表型和系统的重视不够。老王卖瓜,我以为,建立一个真正的大演化理论,需要更多地倚重古生物学等学科,需要更重视时间和环境因素。在这个大演化理论的框架里,古生物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生物结构多样性演化;2、物种形成和灭绝;3、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共演化。鸟类起源的研究也是如此。

现有证据显示,鸟类主要特征的演化都超出了鸟类冠类群的范围(即现生类群涵盖的区域),大约1.5亿年的演化历史需要用化石来书写。鸟类主要器官和系统的演化,从羽毛到翅膀,从高新陈代谢到独特的呼吸系统,都要追寻到中生代时期,当然,这些器官结构的演化研究也离不开现代发育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举个例子,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激发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羽毛起源这一问题的关注,随后出现了解释羽毛演化的发育学模型,出现了一批有关羽毛生化、结构和发育等诸多方面的论文,这成为了一个热点方向。但化石揭示的多样性是现生生物所不能涵盖的,比如恐龙化石中的一些羽毛形态,从未在现代鸟类当中被观察到过。

鸟类翼指同源问题的解决显然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资料,包括更多的古生物学、胚胎发育学和基因组学等学科的资料。在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同学科资料的信号指向会出现冲突情况,甚至同一学科资料的信号指向都会存在矛盾。有关手指的生物学同源也许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无论是形态,发育,还是基因表达,都不是决定同源的标准,所以,有关鸟类翼指到底是第一到第三指,还是第二到第四指,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复原恐龙手部演化历史,找到信息产生矛盾的原因。从更深层次看,这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同源判断问题,而是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理清不同层次信息是如何互动的,系统地考虑生物结构的演化。从这个角度说,生物演化既有底层信息,也有不同维度信息互动的问题,从机制上,和经典的物理系统还真有差别。


图11 有关鸟类翼指同源的几种假说。这些不同假说对于恐龙手部手指退化过程、涉及的发育机制以及最终鸟类手指的同源判断都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它们主要依赖的信息来自不同学科。


在恐龙-鸟类转化过程中,虽然有一个明显的小型化过程,但是总体而言,对于体型大小变化如何影响形态和生理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还知之甚少。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一些形态和生理变化和动物体型大小是相关的,但这些变化的发生机理还没有答案。解释巨型恐龙到微型恐龙的体型变化,当然不需要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那样颠覆性理论变化,但里面一定存在着很有意思的故事。

参考文献:

Choiniere J N, Xu X, Clark J M et al. 2010. A basal alvarezsauroid theropod from the early Late Jurassic of Xinjiang, China. Science, 327(5965): 571-574

Gauthier J 1986. Saurischian monophyly and the origin of birds. Memoirs of 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8: 1-55

Heilmann G 1927. The origin of birds. New York: Bover Publications, INC.

Hu D, Hou L, Zhang L et al. 2009. A pre-Archaeopteryx troodontid theropod from China with long feathers on the metatarsus. Nature, 461(7264): 640-643

Huxley T H 1868. On the animals which are most nearly intermediate between birds and reptiles.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4th, 2: 66–75

Ji Q, Ji S A 1996. On the discovery of the earliest fossil bird in China (Sinosauropteryx gen. nov.) and the origin of birds. . Chinese Geology, 233: 30-33

Ostrom J H 1973. The ancestry of birds. Nature, 242: 136–136

Xu X, Clark J M, Forster C A et al. 2006. A basal tyrannosauro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Nature, 439(7077): 715-718

Xu X, Zhou Z, Dudley R et al. 2014.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bird origins.Science, 346(6215): 1253293

Xu X, Zhou Z, Wang X et al. 2003. Four-winged dinosaurs from China. Nature, 421(6921): 335-340

Zhou Z 2004.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birds: discoveries, disputes, and perspectives from fossil evidence. Naturwissenschaften, 91(10): 455-471

制版编辑:黄玉莹 |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务合作请联系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识分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一】蒸汽时代终结者

——————————————————————————————————————

我想从西门子的励磁电机开始,一直写到特斯拉溘然逝去。

从电机,到电力系统。

写了一部分,还剩一部分。今天发点存货。

这是第一篇,如果不犯懒的话三个月应该可以把剩下的都写完。

希望你能喜欢。

【广告时间】这可能是知乎历史上主讲人最多的live。如果你是个正在或者即将面临专业选择的小同学,又或者是想看看隔壁工程师如何成长的好奇宝宝,欢迎关注我们的live

【live链接】:

「高考选专业」沙龙——工科专场

——————————————————————————————————————

在后世的历史中,1866年是个很热闹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日本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结成同盟,敲响了德川幕府的丧钟;七星期战争让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德意志的领导权,德意志各邦国在统一的路上一路狂奔。小一些的事情也有,比如英国医生唐报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后世称之为"唐氏综合征",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在这一年呱呱坠地——哦,还有件事,德国工程师西门子终于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一台值得纪念的靠谱电机。


电机包括发电机和电动机,两者都是电磁能量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装置,同出一源。对1866年的学术前沿探索者而言,发电机实在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三十多年前,电磁学开山祖师之一法拉第,用一个在磁场中转动的铜盘演示了如何得到连续的电能输出。旁观的财政官员轻蔑的问:"这玩意有什么用?"法拉第怒气冲冲的回答:"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新生的婴儿是会长大的!"

迈克尔·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电磁感应定律发现者。从此电现象和磁现象融合为一个整体,并最终被其后继者麦克斯韦以方程组的形式彻底破解。人们以其姓名作为电容单位以示纪念。

但是这个新生儿三十多年也没长大。有两个问题困扰着这个宝宝——一方面是电机的连续旋转导致电流方向在不断的变换,另一方面则在于用磁石建立的磁场实在太小,导致发电机的输出能力还不如电池,因此也几乎无力带动任何负载。


第一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一个名叫皮克西的法国的电气工程师设计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相单机。在皮克西的发电机上,第一次出现了换向滑环。当磁铁旋转半圈电流方向逆转之时,换向滑环也正好调转位置,于是对外接负载而言,皮克西发电机发出的便是方向不变的电流。


但是第二个问题等了很久。在蒸汽时代里,地球人并没有铝镍钴材料,也没有钕铁硼材料。他们那可怜的永磁体根本无法在电机内部产生足够大的磁场。因此,那个时代的永磁电机功率密度低的可怜。没有强大的发电机也就没有强大的电能,也就无法带动强大的电动机。即使如此,人类还是在尝试将电机这一看起来没啥前途的设备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传说德国工程师雅克比制造了一个极其巨大的电动装置,用320个丹尼尔电池为电机供电。经过数年的努力,雅克比成功的将这一装置安放在一艘小艇上,并且使小艇达到了2.2km/h的移动速度。这个速度毫无疑问令人失望,大概在三十年前,蒸汽机船的速度就是这个值的四倍。与其同时期的阿基米德号蒸汽机船更是达到了58.8kW的输出功率,这样的对比无疑令所有人绝望。

丹尼尔电池,是一种将锌片置于硫酸锌溶液、将铜片置于硫酸铜溶液,并用素瓷片(多孔隔膜)隔离的原电池。由英国物理学家丹尼尔于1836年改造伏打电堆而成,允许反复充放电,是人类第一款实际应用的电池。

而且使用永磁体的电机还必须面对直到今天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磁体的退磁。退磁有多种可能,最常见的是高温退磁。当温度升高达到"居里点"时,千辛万苦找到的磁体就会退磁变成一块普通的石头。这意味着电机无法连续运转,并且功率也不能做的太大,要不就得配置巨大而昂贵的散热设备。除此之外,电机的震动也会导致永磁体的退磁,因此最初电机也无法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

居里点,又称为居里温度。指的是铁磁性物质在某温度下将完全失去磁性的特性。该现象由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发现并以此命名。图为皮埃尔居里(右)与其夫人玛丽居里(左)。

电机要想击败蒸汽机,就必须有足够的功率密度并且足够可靠。要想建立强大而稳定的电机内部磁场,就必须寻找更好的永磁体。而对那个时代的工程师而言,性能优异的永磁材料跟tan90°一样渺茫。于是电机的研发进度又一次卡住了,这一卡就是将近三十年,直到一个叫西门子的年轻人走上历史舞台。

维纳·冯·西门子,德国工程师,商业科技巨头西门子公司创立者。他是西门子四兄弟中的大哥,他的自励直流发电机极大的推进了电力应用的进展。人们以其姓名作为电导单位以示纪念。

在雅克比的小船在易北河上慢慢晃悠的时候,西门子已经21岁了。他中学读完便入伍,在军队接触到当时还算新颖的电报技术。退役后因与人决斗,被捕入狱关了几年。1847年,被国王特赦的西门子设立了一家名为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的企业,主要生产他自己设计的指南针式电报机。


1866年,西门子的业务终于碰上了藏在电机内的那只凶猛的拦路虎——"如何得到更强的永磁体?"这个从法拉第发明金属盘电机开始卡了人类三十多年的问题,对于西门子而言却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问题——"我们为啥找更强的永磁体?"地球人从头到尾,追求的不过是电机内更强的磁场,却从来没有人说过,我们追求的是电机内有个更大的吸铁石。


可是,没有永磁体,会有磁场么?答案当然是有。事实上,这个答案比这个问题还要早。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数年之后,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用绝缘铜导线缠绕在一根铁棒上,当绝缘铜导线中通入一定电流时,平淡无奇的普通铁棒变成了无法想象的强大磁铁,强大的磁力将数百千克的铁块吸引起来。这样的磁力远远超过任何吸铁石。

约瑟夫·亨利,美国物理学家。他对线圈和电感的研究创造出包括继电器在内的许多至今仍广泛应用的器件。人们以其姓名作为电感的单位以示纪念。

西门子找到的答案就是电磁铁。只要通入电流,电磁铁就会产生强大的磁力,远远超过任何天然磁石。而且电磁铁是可控的,退磁与否只取决于人类是否给线圈加以电流。西门子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抛弃了永磁电机的传统思路,用电励磁取代永磁体产生电机内磁场——励磁电机诞生了。


但是在这里有一个悖论。如果采用电磁铁为发电机进行励磁,那么就必须在发电机开始工作前给电磁铁通电。但是如果发电机没有工作,除了丹尼尔电池,又哪里来的电让电磁铁启动起来呢?


发电机需要电磁铁先工作起来进行励磁,电磁铁需要发电机先转起来供电。我敢肯定,在西门子之前一定有人考虑过采用电磁铁的电机方案,只不过他们都被这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给搞糊涂了。西门子敏锐的发现了这个看起来无解的问题中有个不起眼的破绽——铁磁材料的磁滞效应。


理想中的电磁铁是个受电流控制的磁力线发生器。通入电流时,铁芯励磁变成磁极,断开电路时则蜕变回一根毫无磁性的金属棍。仿佛理当如此,可又全然不是。不论是何种材料构成的电磁铁,在励磁之后撤去电流后,都不会失去全部磁性,它总是会剩下一点点磁性。要想让它完全退磁,则必须通入一些反向电流进行反向励磁才行。这就是剩磁现象。


磁导体的剩磁现象在后来成了变压器工程师们永远也搞不定的大麻烦。变压器里的铁芯在磁滞回线的诅咒下不断的损耗着能量。但是这在当时却完全不是问题,毕竟变压器还没有被发明。对于西门子而言,剩磁现象却是破解鸡生蛋难题的关键——剩磁是不需要电流维持的。


只要在电机制造之前先对电磁铁铁芯进行励磁,那么在电机在发出电来之前内部便已经因为剩磁而带有微弱的磁场。在原动机的带动下,这微弱的磁场产生一个不大的电流,这电流流过电磁铁则进一步增强了磁场。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短短时间内,电机便开始了正常工作。


西门子的励磁电机是一种直流发电机,最初属于用于军事的高精尖设备。但永磁体的障碍突破之后,提升电机性能的道路一片平坦。更重要的在于,按照电机可逆性原理,任何一台电机能做发电机运行便能做电动机运行。西门子迅速的捡起了雅克比的梦想——将电机应用到动力领域去。要说西门子有什么好,那就是他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产品中的脚步,实在是跑得比谁都快。1879年的电力机车,1880年的电梯,1881年的有轨电车,都诞生在西门子和他的公司的实验室中。电机迅速的很多场合下取代了传统笨重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黎明到来了。

10台西门子SWT-4.0-130风力发电机将为大约8,600户芬兰家庭提供清洁能源。图片源自西门子官网。2016.1.27.

1890年,七十四岁的西门子将公司交给了弟弟和儿子,选择退休。此时已经完成统一大业的德意志帝国皇帝慷慨的授予他贵族称号。但这样的恩典相比于西门子的成就而言无足轻重。他的公司历经了一百五十年,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商业科技巨头。1960年10月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国际通用的国际单位制,在规定导出单位时,人们用西门子的名字作为电导的单位。此时,不管是德意志第几帝国,都早已雨打风吹去。而西门子开辟的励磁电机领域,在终结了蒸汽时代百年之后,仍旧生机勃勃。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补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激素治疗狼疮的新契机?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是人体免疫系统里的重要一环。人体先天免疫(又叫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抵抗病原侵入的一线即「补体系统」。除了做一线战士,「补体系统」还负担起通信联络、协调关系等等工作——即连接「先天免疫」与后天的「适应性免疫」。


「补体系统」是很多疾病的参与者。比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hereditary angioedema, HAE)等等。在风湿性疾病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跟补体关系的证据最为充分。


1896 Jules Bordet 发现了补体系统,相关研究让他在 1919 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而当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诺贝尔奖连续 4 年停止颁发。而 Jules Bordet 则成为重新颁奖后的生理学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不过,在他之后,补体研究经历了多次发展、甚至颠覆。相对较 Jules Bordet 当年,今天对补体的理解已经是面目全非。



图 1, 补体的三大途径的比较



今天我们来讨论补体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


一,补体系统的缺陷导致了 SLE 发生


补体系统的先天性缺陷导致人更易被细菌病毒侵袭。这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的一大类。很有意思的是,这不仅仅导致抵抗病原能力下降,也同时带来自身免疫性疾病。


约 93% 的 C1q 缺乏者会走向 SLE。类似的是 75% 的 C4 缺陷者、超 30% 的 C2 缺陷者也一样走向 SLE。C1r 和 C1s 缺陷者的大部分也会走向 SLE。不过由于它们患病率很低,故不宜精确确定它们之间的关联强度。目前还未发现比这更强的跟 SLE 相关的先天因素。好在这类先天缺陷发生率偏低——虽不排除由于医生们缺乏认知而大量漏诊可能。


患病率较高的补体缺陷是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缺陷。由于对 MBL 缺陷的标准阈值不一,MBL 缺陷者的患病率有不同说法。不过,传统看法认定约 5% 到 10% 的人存在 MBL 缺陷。MBL 缺陷导致对各种病原体感染「易感染倾向」。MBL 缺陷跟 SLE 的关联性仍不够清晰。可以肯定说,如果 MBL 缺陷导致了「易患狼疮」倾向,那么这种关联强度也不大。


图 2 ,补体缺陷的主要风险是易感染;部分缺陷者易走向 SLE



二,继发性补体缺失与狼疮


细菌感染、SLE 等都会导致补体水平下降。SLE 带来大量免疫复合物。它们跟补体结合后带给机体损伤。这点在狼疮肾炎方面尤为明显。如能排除病原感染所致,补体下降往往提示狼疮疾病活动。


需注意的是,这种补体波动是 SLE 患者的自我对比,而不应跟人群的正常参考值对比。一般来说,病人罹患疾病前的补体 C3、C4 水平是不清楚的。当某个病人的补体 C3、C4 水平在人群意义下是正常范围内时,但对他自己来说可能已经大幅度下降。


除免疫复合物跟补体结合导致补体下降外。也存在针对补体的自身抗体。最被广泛运用的是抗 C1q 抗体。约 30% 的 SLE 病人存在抗 C1q 抗体。狼疮肾炎的病人里有 68% 存在抗 C1q 抗体。因此,抗 C1q 抗体阳性提示狼疮肾炎的可能性较大。


图 3, 补体是机体免疫损伤的重要环节



三,补体相关药物与 SLE 治疗


我们已知补体在众多疾病发病机制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医药界针对性开发了不少药物。比如:


(1)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


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 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与补体成分 C5 结合并阻止其裂解为 C5a 和 C5b。而 C5b 是形成攻膜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所必需的。


众所周知,MAC 形成是补体参与机体损伤的重要环节(具体见图 1)。因此依库珠单抗可以用来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然而,很可惜的是,在治疗 SLE 的临床药物实验时没看到临床实际意义。


(2)Avacopan


风湿病学界最近的重大药物突破是 Avacopan。Avacopan 是针对补体 C5a 受体的小分子化合物。它在ANCA相关血管炎治疗方面展现令人惊喜的疗效!


ANCA 相关血管炎是一种重症风湿疾病。它的主流治疗方案是: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由于疾病或者大剂量激素,ANCA血管炎的预后相对较差。


新近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Avacopan 可成功替代激素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ANCA相关血管炎。该实验的最大问题是参与试验的病例数不够多,观察时间不够长。但有望替代激素的惊人疗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Avacopan 能否在 SLE 治疗时替代激素呢?尚无可靠临床对照试验来验证。


临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比较 SLE,ANCA 相关血管炎往往更依赖激素等。既然 ANCA 相关血管炎治疗时可替代激素,展望 SLE 治疗时替代激素是可能的。



图 4, 如何安全有效地替代激素治疗狼疮?



或许,补体系统为代表的作用靶点是我们狼疮治疗的「无激素时代」的希望!


编辑 | 黄蓓蓓

题图来源 | Shutterstock


参考资料:

1. 陆前进,张建中,《红斑狼疮:从基础到临床》

2.《Kelley and Firestein'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第 10 版)

3.《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basic, applied and clinical aspects》

4.《Rheumatology》(第 7 版)

5. Jayne DRW,《Randomized Trial of C5a Receptor Inhibitor Avacopan in 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J Am Soc Nephrol. 2017 Sep;28(9):2756-2767.doi:10.1681/ASN.2016111179. Epub 2017 Apr 11.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房企生死之年

作者 | 孙春芳

编辑 | 刘利平

"最近房企中高管流动性特别大,尤其是财务人员,更是成了香饽饽。"某大型房企的人力资源总监高明慨叹道。

据高明观察,房地产行业内的中高端从业人员本来就是那么一些,在各个企业间流来流去,一下子推高了整体行业的薪酬水平,尤其是财务人员,薪资涨幅更大。

"不过拿钱多,压力也大,在目前这种融资渠道越收越紧的形势下,财务高管都在想方设法替企业融钱,但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很多时候融资不是看人脉刷脸或者看你的财技,而是看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行业地位了。"高明说。


"清仓式质押"

当华夏幸福地产集团财务集团总经理李斌今年年初带着他的财务团队从华夏幸福离职加盟泰禾集团时,他的上司——华夏幸福执行总裁兼财务总监吴中兵并没有感到太大的担心,因为在吴中兵看来,李斌属于公司的骨干员工但不是高管团队,华夏幸福的融资并不会因为财务部门人员的流动受到大的影响。

华夏幸福融资部门的员工王斌在朋友圈里晒了几张华夏幸福六月份发债成功的图,并评论道:据说最近融资比较难。

6月初,在房地产行业整体发不出债的情势下,华夏幸福连发三笔债务:华夏幸福子公司九通基业6月2日发行2018年第二期债券,额度14亿元,利率7.4%;华夏幸福2018年第一期(品种一)公司债6月7日上市,发行总额为24.75亿元,利率为6.8%;华夏幸福2018年第一期(品种二)公司债同日发行,发行总额为5.25亿元,利率为6.8%。

一位资深房地产策划人士表示,华夏幸福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债,得益于它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另类"身份——产业地产,"它既有传统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手段,比如开发贷、企业债等等,又能通过产业开发运营的名义,进行园区贷款、发行PPP收益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所以融资渠道会比纯做房地产的企业要宽。"



李斌加盟的新东家——泰禾集团虽然近一年来提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但其主业仍是房地产,且很多衍生产业也是依附于其原有的地产业务,所以融资情形并不乐观。

泰禾集团2017年拟发行的一笔26亿元的小公募目前还在向深交所申请的流程中。2018年5月泰禾集团又打算发行物业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住房租赁公司债券。

某人寿公司旗下信托公司的高级经理表示,在目前这种情势下,泰禾通过发债和ABS来融资的周期会比较长。


《棱镜》了解到,泰禾集团的物业信托正在交易所审核、住房债券那个还在发行过程中。这些融资项目正常情况下获批、发行之后都会发公告,没发就是没进展或者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但是还没有到下一个节点而已。这个主要取决于监管部门。

在上述融资方式暂时还接济不上之时,泰禾集团另有其他融资渠道——成立产业基金,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大股东大比例股权质押。

泰禾集团在去年推出新一轮的员工持股计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让员工实施买入公司股票的行动。一位泰禾集团前员工表示,此前泰禾集团就推行过员工持股计划,当时差点让员工被套牢,这次新的持股计划,在泰禾股价年初因董事长黄其森关于业绩期望的一番言论而暴涨之后,员工是否又会在高位套牢,可能性不是没有。而对泰禾来说,持股计划除了公司自称的激励员工之外,实际上也为公司本身筹集了资金,起到了融资的作用。


《棱镜》了解到,泰禾的员工持股计划是个信托产品,除了员工出钱做劣后,还会引入机构资金做优先级。之所以还没开始买入,是因为找到的机构资金成本较高,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暂未启动买入。

在泰禾集团不断进行并购,资金运用量较大的情况下, 它还启用了大股东向上市公司输血的招数。

具体而言:泰禾集团和子公司嘉兴泰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兴泰禾")与泰禾集团的控股股东泰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禾投资")下属公司嘉兴泰禾永盛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泰禾永盛投资")共同出资设立"泰禾产业并购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并购基金"),并购基金总规模为不超过人 民币200.05亿元,其中普通合伙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嘉兴泰禾认缴出资不超过 500万元,有限合伙人泰禾永盛投资认缴出资不超过160亿元,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不超过40亿元。

通过这种方式,泰禾集团可从其控股股东泰禾投资融得资金160亿元。

而泰禾集团的控股股东泰禾投资,则一直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来融资,近一两年来,泰禾投资一直几乎以全仓质押。

最新的公告显示,5月25日泰禾投资又质押了35690000股,占其所持股份的5.86%,用途为融资。泰禾投资持有泰禾集团609400795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48.97%,截至当日泰禾投资已质押掉股份597222168股,占其所有股份的98%。

激进的融资之道和大量的并购,导致泰禾集团的财务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2017年年报显示,泰禾的资产负债率从2016年的82.40%上升到2017年的87.83%。2017年,泰禾集团当年总计1355亿元的负债中,利息颇高的非银行贷款达829.74亿元,占61.24%,利率为8.67%。其中信托类的贷款达到462亿元。现金流方面,2017年其经营产生的现金流为-125.52亿元,投资产生的现金流为-313.23亿元。


不过,今年4、5月份以来,泰禾集团资金链的紧张度稍有缓解。


泰禾集团2018年于3月和4月都发布了新增借款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18年2月末、3月末,其累计新增借款金额分别超过了上年末净资产的20%和40%,而在5月份,其累计新增借款已降至上年末净资产的20%以下。


房企发债"中止"潮

相比于泰禾集团的激进融资,大部分房企依然寻求发债、贷款等传统融资方式。不过这些融资方式年初以来尤其是5月份急剧紧缩。

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5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计451.17亿元,环比4月的769.12亿元减少了41.34%,融资总额创近1年(2017年5月至今)来最低,融资情况不容乐观。

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5月,108家房企新增融资额为579.69亿元,同比下跌45.3%。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环比下降29.67%;受债市波动影响,房企的票据、债券发行额缩量明显,环比下降49.9%;同期海外发债额为零。

5月下旬以来,房企拟发行的大量债券出现"中止"状况。

龙湖地产内地实体公司——重庆龙湖企业拓展的一笔80亿小公募5月24日显示为"中止",随后公司修改了申报材料,重走流程,而其拟募集的金额已从80亿元调整为50亿元。

旭辉地产2018年4月19日拟发行一笔49亿元的债券,目前募集金额也缩减为34.95亿元。


碧桂园2016年就递交材料,欲公开发行公司债券200亿,在几经反复之后,于5月28日也被"中止"。

碧桂园方面表示,此次中止不是碧桂园一家的问题,是行业的普遍问题,是因为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对房企发债的政策有了变动,碧桂园需要根据目前的政策导向来修改和调整申报材料。目前尚不清楚会不会像其他房企一样缩减其发行额度。



不仅普通的房地产债务遭遇阻遏,连此前颇受政府青睐的住房租赁融资产业目前也频遭堵截。

广州富力地产拟发行的2018年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于5月29日中止,这笔私募额度为60亿;花样年集团拟发行的2018年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于5月25日中止,这笔私募额度为50亿。

上述信托公司经理表示,此前政府提出鼓励房地产企业积极进入长租公寓领域,也对这一业务的融资大开方便之门,这导致房企一哄而上,无论有没有长租公寓都来发行住房租赁的债券,而发行之后其资金用途是否用在长租公寓上,情况是比较混乱的。

"目前市场上做得算有规模的,只有万科的泊寓产品和龙湖的冠寓,其他房企都还是在试水当中。该经理称,监管方面可能是觉得此前这块有点过热,有鱼龙混杂之势,所以需要加强一下监管,做一番甄别"。


小房企的生死之年

不过对于一些大房企来说,融资受挫对他们的短期影响并不大,因为它们依然有强劲的销售回款来补充资金"弹药"。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份,万科合同销售额2390亿元,同比增长4.8%,碧桂园合同销售额3345亿元,同比增长37%,恒大合同销售额2552亿元,同比增长39.5%。

而一些中小型的房企,融资收紧却直接引发其债务违规和业务停摆。

中弘股份出现大量债务逾期,其最新公告显示,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至6月1日,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新增逾期债务本息合计金额为 7998.76 万元(其中逾期债务本金为 385 万 元,逾期债务利息为 7613.76 万元),全部为各类借款。截止6月1日,中弘股份及下属控股子公司累计逾期债务本息合计金 额为 306,980.17 万元,全部为各类借款。

中弘股份表示希望通过寻求重组、出售资产和催收应收账款来缓解流动性压力,以偿还债务和维持公司正常运营。不过,其重组计划却没有成功。



在今年年初中弘股份爆发债务违规事件之后,中弘股份董事长王永红就长期在香港,多方寻求投资者来为中弘解决资金困境。

3月20日,中弘引资初有眉目:深圳港桥股权投资公司联合发起一支私募股权的重组基金,募集不超过200亿元的资金,帮中弘股份渡过危机。5 月 25 日,该重组计划就宣告中止。

目前,中弘尚未有新的重组计划发布。

除中弘外,天津一家国有房企——中房发展也险些遭遇资金危机。5月16日,中信信托发布的一份《中信·天房2号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二次临时信息披露报告》提示:天房集团应于5月18日偿还的2亿本金及利息可能发生违约风险。天房集团是上市公司中房发展的控股股东。

随后中房发展引来了交易所的问询函,该问询函称,天房发展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及应付款项超过90亿元,但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不足40亿元。天房发展2017年偿还债务支付52亿元,其中取得借款34亿,公司的偿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融资能力。

天房发展回复称,将通过销售回款收入来偿还部分债务。

2018年一季报显示,天房发展的短期借款已从年初的59.5亿元降到一季度末的24亿元,不过其货币资金则从39.17亿元减到22.92亿元。也就是说,天房发展偿还债务的资金除了销售回款之外,也动用了其大量的货币资金。

天房发展在天津以狂拿地王著称,2014年天房拍下19块地,投资超过200亿元;2015年天房仅在天津就夺得十宗优质地块,总成交价达203.96亿元;而在2016年1月份,天房差点破了15年的纪录,当月这家公司在天津拿下了滨海新区七宗地块。不过其开发以刚需盘为主,开发高价地块上的高端楼盘的能力欠缺。这也导致其拿地支出飙升,而相应的销售回款则未能及时回补。

天房发展解决资金难题的另一渠道为混改,其最新公告称,公司愿意让渡天房集团 65%股权,其中通过增资扩股让渡 30%股权,通过股权转让让渡 35%股权 (即增资前 50%股权)。


此前,曾有融创中国等多家房企试图参与天房的混改,然而融创随后向媒体表示,它暂时并无意愿参与天房发展的混改。

在融资收紧之下,房企的应对之道何在?

融信中国资本中心高级融资总监倪翔宇开出了药方:降低负债率、以收定支、稳妥拿地。


倪翔宇称,在金融政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融信采取的政策是积极降低杠杆。融信内部有一个以收定支的规定,即各位事业部在投资拿地时,要看有多少销售还款,这个款项减去经营支出,多出来的钱才能进行投资。公司就能把不确定性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受于外部的影响。


总之,在倪翔宇看来,房企要生存,一要有钱,二要有地。

而谁手里有地,有钱,房企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在各地楼市如火如荼和房企融资不断冻结的冰火两重天下,开发商们还能撑多久呢?(文中高明、王斌为化名)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腾讯棱镜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租房宝典-看房篇:交定金前如何判断房子是否靠谱?

本人在沪租房一年多,深感一个人在大都市漂泊的不易,所以总结一些租房的注意事项和大家分享如下,这是筛选房源篇,后续的谈房租和签合同篇还在陆续整理撰写中,完成了会一并发出,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1.查看隔音效果:进门首先敲一下四堵墙,看看是否有隔断,因为隔断的房间,隔音一般很差。再拿出指南针软件,看看房屋朝向,东或者南比较好,北次之,西就算了。关上门窗听外面,包括房间外面和房子外面。


2. 判断室友是否合适:对合租来说,室友的人品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居住质量,好室友难求。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详细了解:

是否养宠物,包括以后有无养宠物的计划;

平时作息时间;工作的行业和上下班时间(包括周几休息和上班);(可以的话要个名片,以后出幺蛾子了去公司闹)

是否经常带朋友回来,如果是,频率和带的朋友的性别、数量、是否过夜问清楚。

PS:小技巧判断是不是在带异性这个问题上说谎:可以看门口有没有男生的鞋子,洗手间几把牙刷,阳台有无晾晒男生的衣物。

另,可以看房子的地面,家具,厨房卫生间重点观察,来综合判断室友是否爱干净以及其他生活习惯。


本人不太习惯和合租室友share太多东西,合租也是不求变成欢乐颂那么和谐,只求大家相互保持尊重,不相互干扰对方就OK。所以和室友说好做饭各做各的,洗漱用品比如卫生纸也各买各的。在宝山那次其实挺愉快的,和姐姐保持着距离,相处也不累,太熟了反而不太好。因为交集越多,产生矛盾的概率就越大。只求租房子省心一些。

PS:如果是二房东的房子或者转租的房子,问清楚前室友为什么搬走?搞不好是相处有矛盾或者其中一方是奇葩。

房东的人品也会直接影响居住体验,所以尽量挑房东在的时候看房,跟房东随便聊聊判断其性格人品。


3.关于房租和租住的细节(涉及到钱的都是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房租多少钱?(如是次卧,问主卧多少钱或这个房子一共多少钱。有的二房东很坏,主卧次卧一样的价钱)如果对方是二房东,要求其出示合同。

押几付几?支付的方式?(银行卡转账、微信支付宝、现金、支票)

缴纳房租的日期和房租计算的周期(有的房子不是按照自然月算一个月,而是从几号到下月的几号算一个月)

退房时押金和溢出的房租如何退还?(两种情况:1.合约到期不再续应该退还全额押金。2.中途退租应提前多久告知,是否要找下家,找到/没找到的话,押金和溢出的租金是否退还。)

PS:尽量不要放太多钱在别人那里,钱尽量多放一点在自己手上,争取押一付一的支付方式。押二付一的就算了,估计这种房东也比较难搞。

租赁时长?(一般一年一签,不续租或不续住的话双方提前一个人通知对方)如是二房东或转租,问清楚房子目前的合同是到什么时候结束?结束以后是否会继续住,以免出现住了没几个月被搬家的情况。


4.关于水电煤网物业费等相关费用(很多房子和黑心房东在这方面很坑,水电算商用,一般1块多一度,每月水电费就不菲,所以一定要留心。)

水电煤多少钱一度/吨?(民用的一般白天6毛晚上3毛,公寓类型的房子一般是商用哦!有的地方水费里,冷热水的收费还不一样哦)

几个月一缴?缴纳的方式(现金/支付宝微信)

网是多少兆?哪个供应商的网?(移动电信联通长城……长城宽带一般580一年,虽然号称100M,但是速度很慢的……)多少钱一个月?网速是否快速稳定也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

水电煤物业网费是否包括在房租里面?物业费(一般来说房东付),路灯费,保洁费是否需要自己付?


5.关于楼层和位置:如果是一楼,看阳台和窗户有无防盗门窗。尽量不要一楼,因为潮湿,而且比较容易有虫子。

房子的位置:离地铁站直线距离超过2公里的可以考虑,1公里以内的会比较贵 ,1-2公里的性价比高,因为骑车也很快,或者坐两站公交都很方便,一般房价会比一公里以内便宜很多。

第一,在城市的绝对位置:外环以外的女生尽量不要住,太偏远晚上不安全。要考虑如果打车去公司的费用和打车的容易程度。而且要考虑周边配套,一般来说,周边没有大中型菜市场的说明人烟不多,比较荒凉。老校区周边一般很方便,因为人气足。

第二,在小区的相对位置:大部分出租房一般在5楼或以上楼层,而且靠近小区的边缘,紧靠大马路。最好不要靠近马路的房间,因为噪音和尾气会有不好的影响。如果靠近小吃街,那么周围的环境会比较脏乱。之前的共康五村就是这样,北门前面的街道经常堆满各种垃圾。

PS:挑选位置的注意点:尽量不要靠近高架(噪音大),地铁站(噪音大,但是地铁11点以后也停运了);两公里以内不要有高压电线(这一条可以百度地图查找一下附近有无高线或者发电站),辐射大……上下以及同层邻户是否有群租房(群租房会比较吵,而且人员杂乱也有一定安全隐患)


6.衣服怎么晾(看似小事,实际上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果不如意,是个大问题,所以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是朝北的问衣服能否去主卧晾,不然冬天北边的很难干)


7.锁:各个房间包括厕所的锁要试好,坏的拍照留存让房东修。如果合租,尤其留意卫生间的锁,如果是坏的话很不方便。锁包括所有带锁的门,以及家具,比如抽屉,衣柜啥的。要问她这里有没有锁,有的话请她给钥匙当场试,没有的话请写到合同里,因为这种人搞不好退房的时候说是你把锁弄没了……

PS:岔出去讲一句,如果自己以后请师傅换锁或者开锁一定要提前谈好价钱,问清楚如果最终不合适不需要开锁或者换锁的服务,有无上门费或其他服务费。开锁时,家里要有人最好2人及以上,不要一个人在家让人来开锁。以后家电或家具送货上门,安装时,家里人要多一点的。


8.关于定金:定金一般在300以内,超过的就比较坑。定金一般可以抵房租或押金。交房租或定金或任何与房子有关的费用以后要求房东写收据,支支吾吾不肯写的就是有问题。


9.其他防止房东耍无赖的方法:如果二房东不肯签合同,就说那我不交押金可以吗


10.查看周边配套:周围2公里以内有无大型商场,菜市场,水果店,饭馆,地铁站,公交站,快递代收点(最好有丰巢柜,可以免费寄存快递……

PS:可以问前任租客在这里住了多久,一般而言,住的时间越长说明这里配套越齐全。


11.查看小区环境:小区建成时间,户型,人员属性(业主多还是租客多),安保方面(保安数量,质量,是否经常巡逻),如果有车,查看车位情况。


12.不大合适的房源特征汇总:以下特征的房子多半是个坑

室友是一家人:如果其中有老人或者小孩,事情会特别多

室友是情侣:事情多,容易吵架,影响休息

周围靠近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军用或民用):噪音大,周围人流复杂,治安有隐患,空气差。有点可能是交通还算方便。

临近主干道:主干道的噪音和尾气你懂的。但是交通会方便一些。

群租房:不解释,你懂得。(大于等于四间的房子很有可能就是群租房了,因为肯定会有的房间不止住一个人的,那样人会很多,洗手间也会很挤)

有隔断房的房子:隔断的房间,隔音差,安全性差,有的隔断墙一推就倒。同样的,一个房子里有隔断间,如果里面的人很吵,也会影响其他房间的人。

门是移门的房间:移门一般是塑料材质,隐私和隔音都很差,也不安全,一般只能在屋里锁门,出门是没法锁门的,会有安全隐患。

阁楼或者带阁楼的复式:阁楼一般是半开放式的,隔音很差,楼下的声音都能听得到,同时阁楼的声音也能传到楼下。如果住的是带有阁楼的房子,不管住阁楼与否,都要问清楚室友的作息时间!另,阁楼略压抑,而且冬冷夏热。如果阁楼旁边自带天台,注意天台的安全隐患,他人可能可以从屋顶上下来进入你的天台……所以阁楼的房间一定要有放到窗和防盗门(如有天台)。阁楼上一般没有卫生间和厨房,洗漱都要下楼也很烦。就算有的复式号称两层分别有卫生间,但是楼上楼下肯定还是会相互用洗手间的,所以还是不方便。

一楼的房子:潮湿,招虫,而且在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况,不是很安全!不建议单身女女生住一楼。注意一楼的房子一定要有防盗门窗!

室友上夜班或者上下班时间和自己不一致:虽然洗漱能错开,但是还是会影响。室友除了人品以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的作息时间和你是否一致了。

室友养宠物:如果喜欢宠物的请忽略,如果不喜欢和宠物零距离的还是问清楚再住进去。有的人养蚂蚁等昆虫也是醉了……

室友频繁带朋友回来:房子里人的流动性就大了,不是很安全;卫生间等私密的地方也因此要和大量陌生人共享,不是很卫生。

连你在内大于等于4个人的房子:男生可能还好,如果你是女生,请记住连你在内的极限是3个人!4个人的话卫生间肯定很挤,按3个人算的话洗澡一般1人1个小时,从7点可以弄=到10点,如果4个人及以上就感觉像群租房了,而且用厨房的话也会挤。记住,人多事也多!

公共区域有电视的房子:万一遇到奇葩半夜看电视也是醉,所以公共区域最好设备简单一点。如果复杂的话万一出点毛病也不太好明确谁的责任。

房东或者室友不好相处,特别斤斤计较:房东和室友是租房中相处时间最长的,如果遇到奇葩就不好了,建议看房的时候关注一下其人品和性格脾气。

二房东的房子:二房东是违法的,而且如果租住期间出了问题,权责很难界定,可能他会推给大房东,总之不是很靠谱。当然,目前比如豆瓣zuber等平台上有很多转租的或者求室友的帖子,尽量协商入住后房租直接交给房东本人,否则二房东会有压你一头的可能,因为你房租交给他,他会不由自主地觉得高你一等。刚才那种情况,如果你是入住一个转租的房子,房子里剩余的人很有可能会在一些事情上占据主动权,因为先入为主,导致很多方面会比较强势,所以遇到这类转租的房子,看房时也要对除转租房间外其他房间房客的性格脾气做一个大致的评估,看下如果相处下来,自己会不会吃亏。

12. 理想的房源特征汇总:以下特征的房子会比较舒适

周边有高校:可以去蹭吃食堂(便宜又卫生),操场(夜跑也不用太担心安全隐患,还可以用体育设施),甚至自习教室和图书馆,人文气息浓郁,而且大学校园的环境大部分和公园差不多。

周边配套完善,公交地铁站林立:配套包括饮食和交通相关的,比如菜市场,饭馆,超市,公交地铁站等等。

两室一厅无隔断的房子,且室友是圈子单纯的单身女性。当然,如果一个房间只住一个人,那三室一厅也挺好的。

PS:双南的房子需要考虑隔音问题,如果室友比较吵的话最好选择南北户型的两室一厅。

房东和室友是高素质的人:房子好找,好房东和室友难求!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史上最催泪心理研究:戒掉前任像戒掉毒瘾一样痛苦

作者:张真Derek

心理0时差 周刊 第36期

国际心理资讯 | 有料 前沿 权威


有位网友在后台给我留言,好长好长好长的五条讯息,加起来不下千字。


她分手了,很难受。或者更确切地说,她是 "被分手" 了。

"我也没做错什么,我也不觉得他有做错什么,但他一口咬定:对我没感觉了。我问他怎样才能让他对我有感觉?刚开始的时候不还觉得我是最完美的吗?于是我们开始试着努力修复这段关系,可到最后他还是说不要继续了,太累了。所以还是我做错了什么,对吗?"


我回复她的第一条消息是:"抱抱,亲爱的,你不是一个人。"


数据显示:在成人世界里,85% 的人都至少分过一次手;大学生群体中,分过手的人就更是高达90%。所谓 "八九不离十",到了美国心理协会 APA 的 "分手专栏",人家栏目引言上来第一句就是:"几乎所有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会有分手的体验"。[1]


好嘛,这话听起来就像是在说:"没有分过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但是,有许多同病相怜的人,不代表分手的疼痛可以置之不理。今天的这篇文章,写给她,也写给千千万万个和她一样经受过分手之痛的朋友。


我会带你了解:一对 CP 从感情开始降温到分手的过程是怎样的?分手为何会让人感受到刻骨铭心的疼痛?又是为何,我们明明觉得很痛,但前任还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分手的过程是否有什么规律?这些规律将会帮助我们疗愈分手的疼痛、更会带领我们遇见下一段更美好的爱情。



- 01 -

一步步走向分手的 CP

一般都经历了这 16 个阶段


美国心理研究者 Battaglia 从 1480 个分手和被分手的人那儿收集到了他们的 "分手故事"。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了这些人和前任 say bye bye 的共性。[2]


"绝大多数人和前任刚开始的时候,爱的感觉和激情都是很强烈的,被对方的外表和内在所吸引。可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即便 ta 的外表没变、内在(比如 ta 的性格和理想)都没有改变,我们似乎感觉那份爱就是在褪色,于是开始走上了这「16 步分手路线」":


  1. 你对 ta 说的话、做的事、关于 ta 的一切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兴趣了。
  2. 你开始注意身边其他有魅力的人:"嗯,如果要我试试和这个人出去约会,也是可以的"。
  3. 你开始从感情上和身体上逐渐淡出你们的恋爱关系(感情上的淡出:对 ta 的关心开始减少;身体上:从拥抱到性行为,频率都开始减少)。
  4. 你们注意到了这些微妙的变化,并开始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想守住爱情。
  5. 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并没什么实际用处,你们连在一起共同相处的时间都开始缩短。
  6. "应该是我对 ta 真的没感觉了吧?" 之前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时,对眼前的 ta 和你们的关系还抱有希望的你,过段时间就发现心中这种怀疑的声音又开始浮现了。
  7. 你,或者 ta 也会,第一次开始正式考虑要终止彼此的关系。
  8. 双方交换这层想法。
  9. 剧情反复:你们还是会想方设法再为了这段感情、努力一次。
  10. 你们也确实为对方作出了一些努力和改变,但你们同时也发现,"我的注意力已经越来越偏向其他人了"。
  11. 你,或者 ta 也一样,开始疏远另一方(但还没正式分手)。
  12. 你,或者 ta 也一样,开始和其他人出去约会,但你们还是会和彼此见面、维持着 "恋人" 关系。
  13. 剧情再次反转:你们还是会坐下来谈谈、或者某一方会想再努力改变、挽留这段关系。
  14. 然后你们中的一个人又会开始考虑要提出分手。
  15. 直到…… 你们中至少有一个人开始发觉:自己在心里和实际行动层面上都已经和对方疏远很多了,甚至会觉得自己已经开启了全新的人生阶段(moved on)。
  16. 正式分手,终止恋人关系和身份。



这个 "16 步分手路线" ,表面上看起来很直白,但这其中透露的讯息可不简单:


>01> 分手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是说一句 "我不喜欢你了,结束吧",两个人就这么分开了。


从感觉到自己对 ta 失去兴趣开始、再到发现自己对其他人产生了好感又不好明说、于是开始刻意又不刻意地疏远现任、发现可能给 ta 带来的伤害后顾及现在的感情想要修复…… 从第 1 步到第 16 步的最终分手,有的人只花了几个星期,有的人花了几个月,而最长的花了两三年、甚至更久。


>02> 造成这种 "疏远、又试图拉近关系、又疏远" 的来回拉扯,是人们面对感情的优柔寡断在作祟。


因为,要为 "我喜欢上了一个人" 找理由似乎信手拈来:ta 长得好看、有前途也有理想;而要为 "我不再喜欢一个人了" 找理由,似乎就很困难:这像是在承认当时自己和 ta 走到一起,是错误的决定,是自己的失败。再加上提出分手可能伤害到 ta,而 ta 也没做什么出格的错事,我怎么可以这么无情呢?


>03> 被动接受分手的人,比主动提出分手的人,更痛苦。


第一个踏出第一步的人(也就是首先察觉到自己对另一半不再那么喜欢的人),往往也是首先提出主动分手的人(另一方就很可能成为 "被分手" 的人,或者至少是要在这 16 步中跟上前者的人)。


感情毕竟是两个人的事,这 16 步,一个人走到哪里了,另一个人也要同步才行的。而这份同步,后者越是被动,越是感觉自己被拒绝、被否定、被排斥,那么这个 "被分手的人" 遭遇的伤害也就越大。


两个人在分手的过程中,拉扯时间越长、反复越频繁,分手的伤痛越大、愈合越慢。解决方法?其实就藏在上面的后两点中!


别急,让我们先来看看分手到底有多痛。了解了 "痛",我们才能懂得怎样才能 "不痛"。



- 02 -

破碎的心综合症 Broken Heart Syndrome

"要戒掉你,堪比戒毒,痛不欲生"

心理学家为了研究分手究竟有多痛,想了个催泪损招


国外的社交网络上流行一种说法:"我分手了,得了破碎的心综合症(Broken Heart Syndrome)"。(从这里开始,本文将重点关怀那些 "被分手" 的朋友。即便是被分手,我们也只会说 "我分手了",而不是说 "我被分手了",对吧?)


这个词被网友们用来形容自己在分手后死去活来茶不思饭不想失眠嗜睡并存等各种症状…… 虽然心理学里并未正式把这个词纳入科学范畴,但心理学家也承认分手是一种莫大的伤痛,并用科学研究证明了这种伤痛有多恐怖。


不过,这项研究的方法,有点损啊。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 Edward Smith,把 40 个近半年内刚分手的人请来了实验室,让他们躺进了一架核磁共振机里,要求他们一边看前任的照片,一边还要在脑子里不停回想:"你前任是怎么和你提分手、说 ta 不要你了、不再喜欢你的"…… [3]


狗血啊!这估计是史上最催泪的一项心理研究!


通过核磁共振机上扫描的脑活动影像,研究结果非常明显了:当人们在想起前任、想起分手和上一段感情的时候,大脑中被激活的部位,和当人们身体切身感受到疼痛时大脑中活跃的部位,是重合的!(给专业读者:被激活的两个大脑部位是 insula 和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所以,分手,是真的痛,真的痛啊!



但是,为什么明明那么痛,人们还要去回想上一段已经逝去感情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再次借助了脑部影像机的力量。来自美国 Rutgers University 大学的 Helen Fisher 用了相似的研究方法后发现:[4]


当人们在怀念旧情的时候,大脑中还有一个被激活的部位:那些毒品上瘾(如可卡因)、毒瘾发作、焦急期盼下一次吸毒机会时脑子里最活跃的部位!(给专业读者:一共有三个部位,分别是 ventral tegmental - VTA area、ventral striatum、nucleus accumbens。)


我去,那是什么感觉?吸毒的那个瞬间是醉生梦死,但是毒瘾发作的时候是痛不欲生啊!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啊!


我们都知道毒品是害人精需要戒掉,我们也知道那个决绝离开我们、一心想要分手的 ta 已经不会回心转意、我们需要 move on…… 但就是做不到,做不到不想 ta 啊!


别怕亲爱的。心理学家既然已经证明了分手能有多痛,他们自然也发现了几个战胜疼痛、获得新生和成长的方法。



- 03 -

做到这三点,分手其实是幸福的开始

心理0时差是少不了干货的!小编为你搜罗了 5 份资料,来自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知名国际媒体的爱情指南、还有情感关系研究员的学术博客等。不同专家给出的建议各不相同,但有八成以上是重合的!现在我把这些专家之间共识度最高的几项建议梳理出来,希望对经历分手之痛的朋友有所帮助:[1][5][6][7][8]


【01】分手初期:

避免疼痛的导火索


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些大脑中有关疼痛的区域,如果你不想起前任,就不会被激活!所以这里列举的两件事,建议你在刚分手、想起 ta 还会心如刀绞的时期,尽量避免。


>01> 通过微博、朋友圈、共同好友、其他任何你能想到的渠道,去摸索 ta 的近况。


"这才分手多少天?我还在这里痛苦,ta 居然已经开开心心像个没事人似了?"


—— 亲爱的,ta 选择主动和你分手,当然就是准备 move on 了,所以这很正常。难道你还指望看到分开后的 ta 也愁眉苦脸、所以你就可以要求复合了吗?就算现在复合了,导致你们之间感情裂痕的问题,依然没解决啊,你就不怕重蹈覆辙、伤口再被撕裂一次?


把前任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只能让你更痛苦、更难摆脱负面情绪。而这个时候关于 ta 的任何消息,都会在你的负面情绪指导下,被你作出负面的解读。


所以记住:别再去关注 ta,这不是在放 ta 一马,而是你在放你自己一马。


>02> 去到和 ta 一起经常约会的地方、做和 ta 一起两个人经常做(而你自己一个人不太会单独做)的事情。


以前你们甜甜蜜蜜的时候,哪怕你一个人经过这些地方、想起这些事情,都会是甜蜜的回忆,这就是所谓的 "条件反射":因为这个地方、这样东西、这件事情已经在你心里和这个人捆绑在一起了。


但分手之后,当时的甜蜜会瞬间 180° 大反转,变成催泪弹。这个时候的你处于疗伤初期,目标不在愈合,而在止痛。所以这种危险地带,要尽可能远离。



【02】疼痛后的思考与成长:

为这次分手寻找正确的 "归因方式"


斯坦福心理博士研究员 Lauren Howe 发现:同样是在分手后患上 "破碎的心综合症" 的人,有些人从疼痛里振作起来的速度特别快,而有些人则久久无法释怀。前者后者有什么区别吗?


通过研究、采访和分析,Lauren 找到了答案:那些看不开、很难能从上一段感情里走出来的人,都会把前任对自己提出分手这件事,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并认为这是自己身上这辈子都很难改变的一个缺点。


—— 心理学上把这个现象称作内在、稳定、普遍的归因。别急,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归因这个概念,你就秒懂了。


人类都是好奇宝宝,面对任何事情,除了问 "这是什么",还会想搞清楚 "怎么会这样的"?后者就是为某件事和现象归纳原因的过程。根据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每个人的归因方式都由 3 大维度组成:

内外性:内在(internal)— 外在(external)。导致事情结果的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稳定性性:稳定(stable)— 不稳定(unstable)。导致事情结果的因素,是稳定不变的、还是起伏多变的?


普遍性:普遍(global)— 特定(specific)。导致事情结果的因素,是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还是仅存在这特定的一件事情上?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 Lauren 说的话,你就明白了:那些迟迟走不出上一段感情的人,会认为感情破裂是自己的原因(内在归因)、是因为自己的性格招前任讨厌、而性格又是很难改变的(稳定归因)、而性格问题又会体现在感情生活的各方各面(普遍归因)


用这种自责的归因方式来看待分手这件事,一方面会让我们怪罪自己难以释怀,另一方面也会成为下一段爱情的阻碍:"我的性格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变了,前任讨厌我离我而去了,接下来就算还遇到一个人,一开始就算我们也合得来,久而久之 ta 只要看透了我的性格,也会一样嫌弃我的。"


所以,一方面回头看都是自己的错,另一方面往前看都是灰暗和阴霾,想走出来都难啊!


那么,面对分手,更好的归因方式是什么呢?


答案是:内外兼修 + 不稳定 + 特定。


>01> 内外兼修:"一个巴掌拍不响" 对相爱和分手同样适用


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还是要承担的。同理,对方的锅,你也不用背。


有没有什么是你做过的、或是没有做到的、让对方不舒服的事情?


有没有什么是你作出的让步和妥协,明明让你自己很不舒服,但你以为能让你们更进一步所以还是委屈了自己,结果反而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的?


有没有什么是 ta 做过的、或是没有做到的、让你很不舒服的事情?


有没有什么是 ta 明确表示为了你们好才做的事情、你也能清晰地判断 ta 是真心这么以为的、但就是反而让你心生厌恶又难以明说,所以就这么 "噎着忍着"?


除了你们两个以外,是否还有其他人、其他外部因素可能导致了你们二人曾经的不愉快?


—— 准备好纸笔,用清单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答案。然后你需要明确的是:哪些自己的原因是可能可以改变的、哪些对方的原因是你绝对不能接受的、哪些你作出的妥协是你在未来绝对不会再妥协的、哪些外部因素的处理方式是可以换个方法的……?


这个梳理的过程,能很好地帮你完成内外归因,双管齐下。


文末福利预告:壹心理专业爱情弱点测试,帮你完成内归因,找出你身上可能存在的 "爱情短板"。


>02> 不稳定归因:变,才是万物之源


人都是会变的,比如性格。性格听起来是个稳定不变的东西,但人格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性格的可重塑性。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这个社会也都是会改变的,所以同样性格的表现方式和产生的效果,也会跟着改变。


如果有什么事情导致了你们的关系出现裂痕,你要相信:这个东西未来是可以变化的、你自己也是会变的。过去的你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未来的你。你永远可以在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更好的爱情。


>03> 特定归因:感情也需要就事论事


数学考砸了,觉得自己 "学习不好" 的人是普遍归因,而觉得自己 "只是数学特别差其他科目还行",就是特定归因。


一场爱情以分手收尾,觉得自己 "不仅和这个人会失败,换个人也还是失败"、"不仅爱情的关系处理不好,其他人际关系也不行",这就是普遍归因。


相反,如果你能告诉自己"我只是和前任这个人合不来,这世上还有许多能和我合拍的人"、"爱情的问题有它的独特性,我在亲情友情职场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还是处理地不错的",这就是特定归因。


—— 完成这些归因的你,已经勇于承认自己的问题(内归因)、也知道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 ta 也有责任、以及其他你们两人都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外归因)、你意识到人是会变化的(不稳定归因)、你还知道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情要具体分析(特定归因)


做到这些之后,你不仅会理性和淡定很多(因而当下的疼痛得以进一步消解),更提升了遇到下一段更好关系的可能性。



【03】拥抱新的可能:

It's time to move on.


来到这第三步的你,已经学会管理自己想起前任时的情绪;明白了在上一段感情中什么是好的、什么对二人关系又是有害的;也清楚地看到了上一段感情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以及自己为下一段感情做好了怎样的准备、又期待遇上拥有怎样特质的新伴侣。


—— 可以说,现在的你,已经做好了前进的准备。


MOVE ON:这不等于要你心急火燎找个新人、明天就开始拍拖…… 而是说:你已经不会再像刚分手时那样,把自己的心封锁起来,觉得自己不配遇到更好的人、不可能遇上更好的爱情。


你可以去做一些很久都没做过的事、也尝试去体验新鲜的活动、通过朋友去认识更多的新朋友。现在的你不需要顾虑 "自己做这件事会不会让某某感到孤单啊?" "我和异性一起出去 ta 会不会猜疑啊?",可以完全放开去呼吸新鲜空气了!你自由了!!


然后某天,当下一段感情敲响你的心门时,门里面的你可以透过猫眼仔细打量:确认过眼神,若是遇上对的人,相信这一回,你会用更完美的姿态,全新开始!



- 写在最后 -


来到文章的结尾,我特别想指出一点:虽然本文对被分手的朋友充分共情,但我丝毫没有 "主动提出分手的人就是人渣" 的意思。


生命是流动的,爱情也是一样。哪怕感情开始之前双方都已千挑万选,谁又能保证自己会盯准一个人爱 ta 一辈子?


比起在一段没有爱的、甚至不健康的关系里铐牢一辈子,看清楚两人的关系、在必要的时候主动提出分手、像决定爱上 ta 那时候坚决地表白一样,坚决地选择离开,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在往期心理0时差中,小编为大家解读过《值得你认真考虑分手的 7 个信号》,点击即可阅读。)


当然,虽然文章第一节的 16 个分手阶段里就已经提到了 "对其他人产生兴趣",但在还没和现任男/女朋友开诚布公真诚沟通的前提下就作出越轨行为,那是人品问题!(心理学家对出轨也有过不少研究了,点击即可阅读:《关于 "出轨" 的 9 个心理学发现》。)


最后想说:还记得文章开头的数据吗?几乎所有人这辈子至少都要经历一次分手的。俗话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正视这次的感情经历,未来的日子,你会遇到更好的人、珍惜一段更值得你去珍惜的感情。

我往前飞 飞过一片时间海
我们也曾 在爱情里受伤害
我看着路 梦的入口有点窄
我遇见你 是最美丽的意外

—— 《遇见》by 孙燕姿
(小彩蛋:点击这里,可以听到小编亲自为你演唱的《遇见》


带着感恩的心,感谢那段曾经给你美好记忆的 ta,也感恩那个为了这段爱情真心付出过的自己。下一个路口,我们会和自己更灿烂的微笑相遇。


真心祝福屏幕前的你:要快乐,要幸福 :-)



上期周刊(2018.06.04):

哈佛心理测试:挖出你潜意识里的偏见

往期全刊汇总:请点此查阅


References / 参考资料:
[1] APA.org. Breakups aren't all bad: Cop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positive outcomes.
[2] Battaglia, D. M., Richard, F. D., Datteri, D. L., & Lord, C. G. (1998). Breaking up is (relatively) easy to do: A script for the dissolution of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6), 829-845.
[3] Kross, E., Berman, M. G., Mischel, W., Smith, E. E., & Wager, T. D. (2011). Social rejection shares somatosensory representations with physical p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15), 6270-6275.
[4] Fisher, H. E., Brown, L. L., Aron, A., Strong, G., & Mashek, D. (2010). Reward, addic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rejection in lov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104(1), 51-60.
[5] Wiki How: How to benefit from a breakup?
[6] Lauren Howe on TheAtlantic.com. Why Some People Take Breakups Harder Than Others? (2016)
[7] Alexandra Nicole Torres on ThoughtCatalog.com. The Psychology Of Letting Go: 11 Tips To Help You Through Your Breakup (2017).
[8] Denise Baptiste on BoldSky.com. 12 Awesome Benefits of a Breakup (2014).


更多精彩请关注【壹心理精选】微信公众号(ID:yixinlijx),站在心理学内容金字塔的深度塔尖,为你精挑细选每一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壹心理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试题让电脑崩溃?说说 DeeCamp 在线笔试的设计思路

思路清奇的笔试题?

2018 年,创新工场AI工程院举办的 DeeCamp 人工智能训练营打算培养 300 名大学生。这是 DeeCamp 的第二期。报名异常踊跃,全球近 7000 名学生申请。

6 月 8 日和 9 日两天,报名的同学接受了在线笔试。笔试还没结束就出现了各种热闹事儿。比如,有的同学想通过运行考题中的代码来寻找答案,没想到,简单的几行代码很快耗尽了电脑资源,有的电脑竟直接崩溃!笔试结束,微信群里热闹非常。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笔试题目。有的题目,大家讨论了几小时还热情不减。有同学连连感叹,这题目真是思路清奇!

什么样的在线笔试题,才能让电脑崩溃,才能给人留下思路清奇的印象呢?

设计 AI 入门级开卷笔试题的挑战

设计在线笔试题,本来就难。设计 DeeCamp 的在线笔试题,尤其有挑战。

在线笔试本身就是半开卷的性质。想要所有同学都严格遵守闭卷规定,极难。好多公司为了防止所谓在线笔试"作弊",尝试过各种好玩的招数,比如要求开着摄像头答题,其实大多是掩耳盗铃。真正好的在线笔试题,应该是即便开卷,答题者也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题目。

记得以前 Google 使用的在线笔试题,大多是偏重算法的题目,可以看做是简化版的 ACM。这的确是一种设计开卷笔试题的思路,因为很多经典算法问题,都可以被包装到一个很具体的场景中。学生考试时,即便用搜索引擎去查找这个具体场景,只要以前没考过类似的题目,就很难搜到正确答案。最起码,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算法知识,能够将遇到的问题抽象成特定的算法模式,然后再去搜索对应的解决方案。

但是,回到 DeeCamp,如果按照简化版 ACM 的思路,就不能满足要求了。因为 DeeCamp 希望招聘的学生标准与 Google 要招聘的学生标准有很大不同。Google 是一家公司,想招进来的是最聪明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能力最强的学生。DeeCamp 是一个训练营,本来就是以培训为目的,当然不能把入门考试的要求设得太高。

DeeCamp 想招进来的是这样的学生:聪明、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有不错的数学和编程基础,了解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因为 DeeCamp 强调AI人才培养,入门考试当然不会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 CNN、RNN 之类的网络细节,或者特别擅长解决算法难题。

也就是说,我们创新工场 AI 工程院这个命题小组,要设计的是一套 AI 入门级的开卷笔试题,无论是数学、编程、算法还是 AI,都只适合考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不适合强调题目的专深。同时,这套题还需要在题目的趣味性、灵活度等方面下功夫,最好有一些平常很少见到的新场景,以考察同学们在解决新问题时的实战技能。更重要的,这些题目需要在学生开卷答题的情况下,还能有足够的区分度。

各种要求的叠加下,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既不能完美防作弊,也没法在难度、知识点、趣味性等方面达到完美均衡。我们这个命题小组只是尽力而为。

如何考察基本概念?

考察基本概念的题目都是送分题,但送分也不能太直接、太坦白。也就是说,对那些没学好基本概念的同学,开卷考试时,好歹也要让他们在搜索引擎里费些周折,不能太直接查到答案。比如下面这道原题:

下面有关计算机基本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堆栈(stack)在内存中总是由高地址向低地址方向增长的。
(B) 发生函数调用时,函数的参数总是通过压入堆栈(stack)的方式来传递的。
(C) 在 64 位计算机上,Python3 代码中的 int 类型可以表示的最大数值是 2^64-1。
(D) 在任何计算机上,Python3 代码中的 float 类型都没有办法直接表示 [0,1] 区间内的所有实数。

每个选项,都涉及计算机基本原理或编程语言的某种基本知识。如果没学好计算机原理,或没掌握程序设计的一些本质问题,即便开卷,大概也很难搞清楚该如何用搜索引擎快速查找答案吧。

另外,既然是开卷,选项(C)和选项(D)就没有回避 Python3 这样的具体编程语言的具体版本。因为即便不懂 Python 编程,也至少能搜索到,Python3 里面的整数类型取值范围是什么。或者,对于选项(D),只要从编程语言的本质出发,明白计算机里的浮点类型只是一种用离散方式近似表达实数区间的方法,就可以知道,Python 里的 float 是不可能涵盖 [0,1] 区间内的所有实数的。

类似的,有关深度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的选择题是这个样子的:

有关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Training)和推断(Inference),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将数据分组部署在不同 GPU 上进行训练能提高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
(B) TensorFlow 使用 GPU 训练好的模型,在执行推断任务时,也必须在 GPU 上运行。
(C) 将模型中的浮点数精度降低,例如使用 float16 代替 float32,可以压缩训练好的模型的大小。
(D) GPU 所配置的显存的大小,对于在该 GPU 上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的复杂度、训练数据的批次规模等,都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影响因素。

总结起来,这次笔试里的基本概念题,大概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 基本数学知识,比如函数和矩阵运算。
  • 计算机原理和编程基础知识,比如堆栈、数据类型。
  • 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比如 Precision 和 Recall。
  • 深度学习的基础知识,比如表示学习的概念。
  • TensorFlow 的基本概念,比如 Variable 和 placeholder 的区别。

补充一下,有同学问到,概念题里,有一个有关 TensorFlow 的题目,提到了 TensorFlow 的符号执行(Symbolic Execution)和计算图优化(Computational Graph Optimization),相关的参考资料到底在那里?

其实,TensorFlow 白皮书里,"5.1 Common Subexpression Elimination"就是关于计算图优化的一个举例说明。有关符号执行对于计算图优化的作用,MXnet 文档里有一篇特别浅显的讲解:Programming Models for Deep Learning。其中对流行的框架做了一个归类:"Examples of imperative style deep learning libraries include Torch, Chainer and Minerva. While the examples of symbolic style deep learning libraries include Theano, CGT and Tensorflow."

如何考察 AI 相关的数学知识?

比如,卷积是深度学习常用的数学知识,一些熟悉 CNN 的同学可能没有仔细想过卷积的数学含义到底是什么?卷积在 CNN 中常以二维数学形式出现,那么,卷积的N维表达式是什么?一维卷积又是如何计算的?CNN 中的卷积,和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卷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卷积,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知乎有一个很好的问题,"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释卷积?"这个问题下面,有好几个特别有趣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

当然,实际笔试题里,关于卷积的问题特别简单:

一维离散卷积的定义是 (a*v)[n]=\sum_{m=-\infty}^{\infty}{a[m]v[n-m]}
给定一维数组 a = [1, 2, 3], v = [4, 5, 6],它们的离散卷积结果是?

熟悉卷积计算的同学,可以很快写出答案。因为是开卷,就算搞不清这么简单的公式,如果能想起来手头有很多现成的工具可用,比如用 numpy 的卷积计算函数实际算一下

numpy.convolve(a, v) 

这种愿意学习、勤于动手的学生也很不错!

类似的,真题中,还有一些结合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的场景,但其实只是做一个数学运算的题目,比如这一题:

给定词典 [a, b, c, d, e],基于这个五单词词典的三个文档(document)内容如下:
DocA: [a, b, b, d, d] DocB: [b, b, b, e, e, e, d] DocC: [d, d, b, b, e] 
如果使用 bag-of-words model 将每个文档表示成五维的向量,例如,DocA 可以被表示为 {a:1, b:2, c:0, d:2, e:0}。基于这三个五维向量,计算两两之间的余弦相似性(Cosine similarity),最相似的两个向量是?

这个题目,对很多没有太多自然语言处理(NLP)经验的同学来说,最难的主要是理解题目中 bag-of-words model、Cosine similarity 之类的基本概念。但因为是开卷,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应该能快速查到这些概念的基本定义,然后根据 Cosine similarity 的公式,写几行代码,算出结果。善于偷懒的同学,其实也不难查到,像 sklearn.metrics.pairwise 包中的 cosine_similarity 函数,其实都是可以直接拿过来用的。

到底是什么题让电脑崩溃?

一般开卷在线笔试,是很难设计那种根据代码写出运行结果的题目的,因为参加考试的同学只要在电脑上运行一遍程序,就知道结果了。

我们命题组偏偏不信邪,设计出了几道编程和数学结合的题目,不仅给出代码,还无法通过直接执行得到答案。

比如说,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

假设可以不考虑计算机运行资源(如内存)的限制,以下 python3 代码的预期运行结果是:
import math   def sieve(size):     sieve = [True] * size     sieve[0] = False     sieve[1] = False       for i in range(2, int(math.sqrt(size)) + 1):         k = i * 2         while k < size:             sieve[k] = False             k += i       return sum(1 for x in sieve if x)   print(sieve(10000000000)) 

在正常配置的计算机里,这个题目里的代码是很难跑出结果的。这也是为什么题目描述里会强调"假设可以不考虑计算机运行资源(如内存)的限制"的原因。不相信这一点的同学当然会去尝试运行这段代码,但结果么,多半是内存异常,或者持续运行无响应。最糟糕的,电脑甚至会直接崩溃。实际考试时,同学报告了好几个崩溃案例;我猜,主要是在 Windows 系统中吧(笑脸)。

所以,遇到这种题是不能硬来的。做题的学生还是要回过头来,读代码,理解代码的含义。

这个代码的函数名sieve其实暗示了代码的功用,Sieve of Eratosthenes,这是用筛法计算质数个数的一个经典方法。当然,不知道筛法这个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从代码逻辑里,读懂最关键的几行其实是在把所有非质数都筛掉。就算读起来费劲,那么,至少能想到,把最后一行改成比较小的输入数字,比如 10,比如 100,比如 1000,运行一下试试吧。

这段代码的功能很明显:求 10,000,000,000 以内质数的个数。至于 10,000,000,000 以内质数的个数到底有多少,这个容易,搜索一下不就知道了?当然了,数学不好,或者不善于信息检索的同学,这个搜索估计也要费不少时间。

这种根据代码写运行结果,又可以开卷考试的命题思路,其实还有不少。比如实际考题里的另一个例子,是在用类似蒙特卡洛方法的思路,让计算机不断生成随机数,然后去暴力统计随机坐标落在平面上不同图形区域的计数比例,以逼近图形区域的面积或面积占比。真题如下:

下面的 python3 函数,如果输入的参数 n 非常大,函数的返回值会趋近于以下哪一个值(选项中的值用 Python 表达式来表示)?
import random  def foo(n):     random.seed()     c1 = 0     c2 = 0     for i in range(n):         x = random.random()         y = random.random()         r1 = x * x + y * y         r2 = (1 - x) * (1 - x) + (1 - y) * (1 - y)         if r1 <= 1 and r2 <= 1:             c1 += 1         else:             c2 += 1 return c1 / c2 
(A) 4 / 3
(B) (math.pi - 2) / (4 - math.pi)
(C) math.e ** (6 / 21)
(D) math.tan(53 / 180 * math.pi)

这个题目,要计算面积比值的图形区域极其简单,只要搞懂了代码的基本思路,就不难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毫无压力的初中几何题了。

算法题都不算难

这套卷子中,算法题的难度不大,但形式上会追求新颖,以便考察学生应对新问题的能力。比如下面这样的题目:

有一个画图用的函数库,提供三个 API 接口:
set_color(color) # 设置画笔颜色。初始画笔颜色为黑色。 move_to(x, y)    # 移动画笔到给定的坐标。初始坐标为(0,0)。 line_to(x, y)    # 在画笔的当前位置到给定的终点坐标之间画一条线段。 
已知每调用 set_color 函数一次,要支付 3 元;每调用 move_to 函数一次,要支付 2 元;调用 line_to 函数免费。请问,要从初始状态开始,用这个函数库画出下图,最少支付多少钱就可以完成?(图中,左侧红绿蓝三条线段相互连接,右侧红绿蓝三条线段相互分离)

这个问题当然可以抽象成一个变形的最短路径问题,但显然没有那么复杂。思路缜密、清晰的同学在头脑中设计一条最佳路径,其实也不算困难。如果只在脑子里,或者只用纸笔想不清楚,那么,选择直接编程解决的方案也很容易。因为搜索空间不大,编程可以轻易穷举六条线段全排列的所有可能性,从里面找到最小的 cost 即可。

有趣的图灵奖得主问题

实际笔试中,一道大题是这么设计的(篇幅原因,下面题目中的字符串不完整,不能用于实际解题,只是一个示意):

有一张图灵奖得主的肖像照片,被一个学生用简单的异或加密方法,编码成了如下这样的字符串:
MG4rZiJpImkvaixpLGwrbjRxN3MxdzN3M3s……(篇幅原因,此处省略若干字符) 
已知肖像照片是 64x64 像素的 0~255 级灰度图片,内存中用 raw bitmap 方式,每个像素用一个字节存储。对肖像照片的原始数据,学生使用的加密代码片段如下(Python3 代码,代码中的 key 值是未知的加密密钥):
_KEY_LEN = 2 bitmap = PIL.Image.open(image_path).tobytes() encrypted = [] for index, byte in enumerate(bitmap):     encrypted.append(byte ^ key[index % _KEY_LEN]) return base64.standard_b64encode(bytes(encrypted)) 
请问:这张被加密的照片,是以下哪位图灵奖得主的肖像?

(A) Marvin Minsky
(B) John L. Hennessy
(C) Donald E. Knuth
(D) Raj Reddy
(E) John McCarthy
(F) Edsger W. Dijkstra
(G) John Hopcroft
(H) Alan Kay

这题目很有趣,但不难。需要的只是学生比较灵活的头脑,和比较多的动手经验。机灵的人可能只写几行代码,就可以猜到结果。

首先,异或加密是一种幼儿园级别的加密形式,即便不知道秘钥,也不存在太多破解难度。学过密码学的同学,肯定特别清楚这一点。但没学过密码学的同学,在这里也没有太多劣势。只要不是被问题本身吓到,只要敢于或勤于动手做实验,总能很容易找到线索。

这题目完全不需要对异或加密的规律有任何深刻的认识。2 个字节长的秘钥,一共有 65536 种组合。其实,根本不需要尝试那么多。只要先猜着用一两千种候选秘钥来解码图片,同学们就不难发现,很多解码后的图像已经处于"半可读"状态了。

"半可读"的图像可以送进 Google 图片搜索或类似工具里找答案,也可以和选项列出的八位图灵奖得主的维基百科照片进行人工比对。

也就是说,题目本身并没有真正要求去破解秘钥,而是着重考察学生在遇到这样的全新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利用手头各种工具的能力,以及勇于尝试的能力。

假如真的要破解秘钥(对异或加密来说,更准确的说法是,找到包含原始秘钥在内的一组近似秘钥),恢复出原始图片,其实也不是很难。一种可行的思路是写一个基于信号特征的分类器,将那些经过异或操作扰动的噪音图像和原始图像区分开。因为秘钥长度是 2 字节,用错秘钥时,解码后的图像里大多都有明显的纵向条纹,这显然是分类器可以借用的一个强特征。

从出题角度看,这个题的另一种变化形式是抛弃幼儿园级别的异或加密,而改用专业的对称加密算法来加密原始图像。当然,这时是需要限定候选秘钥的数量级的。这个情况下,错误的候选秘钥得到的输出,生成"半可读"图像的几率就大大减小了。当我们只能用暴力穷举的方法来找到包含清晰人脸的图像时,有的同学就会想到一个更有趣的解法:找一个人脸识别的API来,利用人脸识别功能,看哪个候选秘钥解码出来的图像里包含一张可识别的人脸。

莫尔斯电码问题

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因为是个经典的算法问题,本来不想过多介绍,但不断有同学问到,就多说几句吧。原题是这样的:

一个粗心的发报员在发送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的时候,忘记在发送字母和单词之间停顿,结果收报系统收到的是下面这样的一个没有分隔符的点(.)划(-)的序列(请忽略换行符)。
.-.-....-.-...--.-...-....--...-.-...-.--.------..-...-..-.-.---...-..-..---..-.. ....--..-.--.-...-.--......-.........-..-.----.-.....-....--.-.-.--.-..---..-.... ..-...-..-.--.-.----......-.--.-----..-------.-.-..---.-.-.--..-.-............... --...--....--..-....-.-----.....-...-------.-......-.........-..-..--.-....-...-- ....-.--.-.....--..-.....--..-.---.--...-.-.-..-.-.....---.-.-.-.----....-..-.... .--..----......-...-.--.-...--.....--.....-.......-....---..-..--...-------.--... .---..---.....-.-.-....-.-...--..-....---..--.--...-.-.-..-.-.....---.-.-.-.----. ...-..-.....--..----. 
已知这份报文的原始内容是一部著名英文小说的片段,请问,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A) H. G. Wells
(B) J. K. Rowling
(C) Isaac Asimov
(D) Lewis Carroll
(E) Jack London
(F) Stephen King
(G) J. R. R. Tolkien
(H) Edgar Rice Burroughs

Google 搜索 "morse code without spaces",有非常多不同方式的讲解,比如比较经典的,用动态规划思路的解法。而且,网上还可以找到实际可以用来解码的源代码。考试时如果会搜索,几乎是不用自己编程序的。

当然,如果不想这么麻烦的话,还可以试着用手工穷举方式,解码前面 4~5 个英文字符,这个复杂度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原文的第一个字母是 "A",所以,前面 4~5 个字符最早出现的一组候选项里,很快就可以见到 "Alice" 这样醒目的单词——然后,如果同学们有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就可以猜到那本小说是——《爱丽丝漫游奇境》。

小结

DeeCamp 的笔试题其实都不太难。设计这些题目时,有趣、有区分度、覆盖的知识面广、能考察学生的灵活度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所有题目中,最有趣、笔试后被议论最多的,可能是这个有关二维码的问题:

下面这个被污损的二维码中,存储的信息是:

这个题目,其实主要是看学生在新问题面前,有没有一个比较符合逻辑的思考过程:

• 为什么二维码在污损之后,很多时候还是能被识别出来?

• 题目里给出的二维码,为什么微信的扫码器识别不出来?

既然是开卷,学生完全可以去搜索二维码的冗余设计。然后,学生基本会知道,其实二维码中间的小黑点部分,拥有大量的冗余,一般程度的变形和污损是不影响识别的,最影响识别的是三个大方框,因为它们起定位作用。了解了这样的知识,学生只要打开画板,把缺失最厉害的那个大方框补齐整,就可以微信扫码看结果了。

正如 DeeCamp 训练营本身一贯强调有趣、有用、贴近实战一样,DeeCamp 的在线笔试题在命题时,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思路(当然,命题组水平有限,差错或考虑不周的地方在所难免,还请大家多提批评意见)。

祝 DeeCamp 学员开心、进步!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王咏刚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