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开发强度下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探索

引言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面对土地资源匮乏、人口和生态状况等现实问题,以高密度开发强度进行地块开发成为国内大中城市的必然选择,高密度开发的大面积硬化铺装、高容积率低绿化率、地下空间大面积开发、建筑零退线等因素使雨水下渗受阻,海绵措施的选择与布局受到限制,从而造成高密度开发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及达标困难。本文依据超高密度开发强度的特点和问题需求,结合深圳市南山区某典型高密度开发地块的建筑方案提出不同的海绵城市达标策略,以期为其他同类型项目提供参考。


海绵城市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1]。深圳目前已经进入深度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发展用地少但用地需求大的矛盾下,高密度开发存量土地及城市更新成为深圳市的必然选择。高强度开发下的雨水缺乏"渗、滞、蓄"空间,高密度开发带来的大面积硬化地面或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和雨水峰值提前,会造成水环境污染和管网压力[2]。开发强度越大,对原有生态的破坏越明显,就需要通过更有力的生态方式来进行开发建设。

深圳市建设密度分区

深圳作为国家海绵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已发布《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等海绵城市规划及要求,划定的24个重点片区也纷纷编制海绵城市详细规划将指标落实到地块,从而纳入"两证一书"土地出让条件中。在和政府及设计单位的沟通中,高密度开发强度下如何达到指标要求成为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的难点。


1.项目概况


1.1 区位分析

规划地块位于深圳南山区的留仙洞总部基地,留仙洞总部基地是深圳未来又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留仙洞承担总部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两大使命。留仙洞片区总体功能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


本片区规划范围内用地由8类用地组成,包括居住用地(R)、商业服务业用地(C)、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GIC)、工业用地(M)、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其他用地(E),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2.31公顷。片区城市空间组织为"三廊七街坊"的空间结构,构建总部基地的环境特色和空间特色。

规划区区位分析


1.2 地块概况

根据《留仙洞总部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地块属于一街坊。规划开发建筑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净容积率7.0-9.1。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主导产业。规划地块用地类型为M0,用地面积39352平方米。建筑方案主要由三座塔楼(超高层)、四座裙楼(高层)及连廊组成,属于典型高密度开发,绿地面积仅有2162平方米。

规划地块平面及效果图


1.3 降雨

(1)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

利用最新版的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不同重现期下的设计雨量,依据芝加哥雨型方法得到的雨型分配结果如下图所示[3]。

短历时降雨

(2)长历时设计暴雨雨型

长历时暴雨雨型主要用于整个城市排涝系统,特别是包含排涝河道的系统设计,对于城市区域,一般选择6-24小时作为长历时的雨型统计时段。深圳全市域可分为九大流域,分属三个不同的水文分区,南山区属于深圳湾流域,采用珠江三角洲雨型进行分配。

长历时降雨


1.4 水文地质

根据深圳市地质及土壤分布图,规划地块属于非软土区,全为赤红壤分布区。赤红壤由于氧化铁和氧化铝胶体形成的结构体,致使土壤的渗透性较好,滞水现象不严重。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地块内有岩层覆盖,影响下渗。


根据深圳市地下水分布图,规划地块地下水埋深主要在2-4m,适用小型浅层渗透设施,大型深层渗透设施慎用。


1.5 海绵城市指标要求

根据《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南山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地块的海绵城市指标主要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包括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以及绿色屋顶率,各项控制指标如下表所示。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控制性指标,其他七项指标为建议性指标。指标结果如下:

规划地块海绵城市指标

根据对深圳市近30年的降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日降雨量曲线,规划地块对应的控制降雨量为19.85mm。


2.海绵城市技术选择

根据对高密度建成区的本底特点及建筑方案。在南山区海绵城市技术适宜性评价表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规划地块特点进行筛选,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2.1 常规海绵措施

(1)透水铺装

高密度开发区的首层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形式来降低不透水率、增强雨水下渗透,其宜用于非机动车道、停车场及轻交通路面。根据透水面层的不同,透水铺装可分为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三种形式,透水铺装结构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和《透水砖铺装施工与验收规程》DB11/T 686的规定。但应特别注意,消防车道不宜使用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

(2)绿色屋顶

高密度开发区往往设计有裙楼及联通塔楼之间的连廊,此处宜采用绿色屋顶形式来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

绿色屋顶

(3)雨水花园

为充分利用高密度开发区的绿地空间,宜结合景观,在地块的汇水低点处设施复杂型雨水花园。雨水花园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建议下沉高度为200-300mm,并应设100mm的超高,且应设置溢流设施。

雨水花园

2.2 高密度开发下特殊海绵措施

(1)蓝色屋顶

蓝色屋顶是调节通过增加限流设施对屋顶雨水径流进行临时滞留,有时也可以对少量径流进行暂时储存,延迟雨水径流到达下游管道的时间,从而降低峰值流量。目前主要的蓝色屋顶方式有两种:


一是提高屋顶雨水口高度形成一定高度的调蓄水位,并增加限流设施,使其在降雨初期流量较小时,屋顶径流量小于限流设施的过流能力,径流正常排放,屋顶不蓄水; 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屋顶雨水径流量逐渐增大,当流量大于限流设施过流能力时,屋顶开始蓄水,随着屋顶蓄水高度的增加,限流设施过流断面增加,排水流量也在增加,当屋顶调节水位达到限流设施最大调节水位时,屋顶雨水径流通过溢流口排放。


降雨后期随着雨强的减小,屋顶径流量逐渐减少,当屋顶径流量小于限流设施排放流量时,调节水位开始下降,限流设施的排水能力亦开始减小,直至屋顶雨水径流排完。这样就对雨水形成一定的滞、蓄作用,延缓雨水进入相邻排水管道的时间[4]。


二是在硬化屋顶铺撒一层蓄水材料(如陶粒)。通过铺设松散的蓄水材料层,降低了雨水在屋面的流速及增大了蒸发从而达到滞、蓄作用。优点:具有隔水保气作用和较高的强度;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屋面面积大又没有雨水回用需求的项目。难点:超高层屋顶风较大,铺设时需要考虑防风吹走材料的技术措施;要避让屋面设备基础等,并考虑检修人员的通行要求等。


目前深圳市腾讯大厦已经采用此方式进行设计。腾讯大厦采用的陶粒蓄水材料厚度200mm;孔隙度0.8。经过SWMM模型评估,腾讯大厦蓝色屋顶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为65%。

蓝色屋顶

(2)雨水回用(调蓄)池

根据高密度开发地块对雨水回用的需求,合理确定雨水回用(调蓄)池的容积,雨水回用池宜收集屋顶、绿地等较为洁净雨水,经过沉淀、消毒等工艺后进行回用。也可仅作为雨水调蓄削峰用途,在进行雨水收集及初期雨水弃流后,错峰排出。高密度开发地块水量需求大且雨水处理成本低(约0.1-0.2元/m3),宜优先考虑空调冷却补充及地库及汽车洗车用水,可参考下表选用。

(3)立面雨水收集

根据《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超高层建筑立面面积大,需充分收集立面雨水,经过处理后能够带来可观的节水量。高密度开发下超高层建筑比率较高,收集建筑立面雨水,导入室内后经过处理,用于空中花园的浇灌,实现建筑内部对雨水的吸收、消化利用系统化,不但能够利用自然雨水,减少了对地面排水系统的压力,用于浇灌空中花园,减轻了市政供水系统的压力。目前国内已有包括广州东塔等建筑采取立面雨水收集,取得良好的效果。

立面雨水收集

(4)高分子吸水材料

利用部分吸水高分子材料(如多孔纤维棉等)的吸水性质制作的有一定强度的高分子吸水材料,实现雨时吸水,旱时补水的作用。优点:集渗透、缓冲和排放功能于一体;渗透系数高、缓冲容量大;支持植物生长。缺点:使用成本高。


(5)地下空间顶板绿化

高密度开发区往往伴随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要在有限的土地空间解决并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并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需要对地下空间顶板进行绿化。


根据GB 51192-2016《公园设计规范》对植物种植土层厚度的要求,种植层的厚度一般依据植物的种类而定:深根性乔木90-150cm、浅根性乔木60-90cm、大灌木45-60cm、花卉小灌木30-45 cm、草本15-30cm。顶板覆土厚度应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以保证绿地的长期绿化效果。植物在经过几年生长之后会超出车库顶板的荷载要求,因此,植物不宜选择生长较快的种类,同时选择的植物要能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种类。


3.地块达标方案


3.1 现有方案评估

对现有建筑方案的受雨面进行分析可知:裙房屋顶绿化比例21%、高层塔楼屋顶绿化比例49%、超高层屋顶不做绿化、首层地面铺装及绿化不做处理。

SWMM模型构建

建立地块SWMM模型,输入深圳市西部雨型区典型年分钟降雨及规划地块土壤数据,根据规划竖向确定汇流路径。模拟得现有设计方案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28%。远不能达到规划目标55%的要求。


3.2 优化方案一

在现有方案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地面铺装85%采用透水铺装;首层地面绿化全部进行下沉式改造;裙房屋顶绿化比例提高至80%;高层屋顶绿化比例维持49%不变;超高层不做处理;


经过SWMM模型法评估及容积法核算。优化方案一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满足目标要求。


3.3 优化方案二

在现有方案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首层地面铺装85%采用透水铺装;首层地面绿化全部进行下沉式改造;裙房屋顶绿化比例提高至50%;高层屋顶绿化比例维持49%不变;超高层屋顶30%铺设陶粒进行蓝化处理;


经过SWMM模型法评估及容积法核算。优化方案二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满足目标要求。


3.4 优化方案三

在现有方案基础上优化设计:首层地面铺装不做处理;首层地面绿化全部进行下沉式改造;裙房以及高层屋顶绿化比例维持不变;设置520m3的调蓄池。


经过SWMM模型法评估及容积法核算。优化方案三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满足目标要求。


不同方案比较

3.5 技术经济比较

海绵城市建设除经济收益外,还具有很强的外部收益,所以海绵城市的经济评价主要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分析计算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从而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对内容较为简单的某一项工程型技术措施,可以采用费用评估法进行评价,即将海绵城市项目方案和传统方案的一系列成本进行直接比较,从而评价具体项目的经济合理性[5]。


结合上述三个优化方案,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及相关项目经验,确定各项海绵设施单价,分别估算上述三个优化方案地块海绵建设投资成本就比运行成本,评估其技术经济性,估算结果见下表:

优化方案经济比较

注:①优化方案一以及优化方案二海绵材料成本中,该成本为海绵设施总投资成本,未扣除原本就需要硬化铺装的费用;其中,透水铺装所占投资额较大,为480万元。

②经过雨水利用平衡计算,优化方案三(雨水调蓄池)每年可节约自来水4122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达1.2万元/年(不含节省的污水处理费)。


对比可发现:优化方案一以及优化方案二前期成本高,后期运营成本较低;生态效果较好;优化方案三前期成本低,但是后期运营成本较高;生态补水效果较差。


4.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以高密度开发为主的地块,成为土地资源不足城市(如深圳)的重要建设类型。因高密度开发下在物质空间与人口方面与常规开发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影响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的关键,本文研究的高密度开发强度下如何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是当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为了指标而指标。最重要的是恢复开发前原有的水生态。本文通过对某地块的核算的建议为例,简要说明了高密度开发区如何达标的路径和思路,目前,关于高密度开发下的海绵设施实际建设指引、监测、政策补贴等仍然不足,应尽早制定针对高强度开发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全流程管控方案。


参考文献:

[1]杨阳, 林广思. 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 南方建筑, 2015(3):59-64.

[2]张亮, 俞露, 任心欣, 等. 基于历史内涝调查的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中国给水排水, 2015,31(23):120-124.

[3]俞露, 荆燕燕, 许拯民. 辅助排水防涝规划编制的设计降雨雨型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 2015,31(19):141-145.

[4]黄涛, 王建龙, 王明宇, 等. 蓝色屋顶调节城市雨水径流的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中国给水排水, 2014(23):149-153.

[5]任心欣, 俞露等.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作者:
汤钟,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专业硕士,现任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深圳规划院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跑上下坡?

路跑和越野跑的上、下坡技术存在一定差别,所以分开阐述:

一、路跑的上下坡技术

因为路跑的路面情况简单,还是水泥、柏油、石板之类的路面,没有障碍,放在这里谈论技术仅仅是因其有坡度,而且一般坡度不会太大,即使是山地马拉松的盘山公路都很少超过10°(国家标准四级公路纵坡比不超过9%即5.2°,山区公路一般12%以下即6.9°)。

1.路跑上坡

今年的无锡马拉松的累计爬升100左右,有几个上坡还挺长的,加上气候原因,不少跑友在上坡跑崩。

①首先需要减小步幅,适当减速,因为上坡时需要克服更多的重力,很难做到维持原速度(专门训练情况除外)。

②同时要提高步频以减少速度损失,前脚掌或全脚掌着地减少触地时间以降低刹车效应。

③然后注意身体略前倾以使身体重心依旧在落地前脚附近。

④最后一点是适当增强摆臂进行助力,一方面是提高摆臂前后幅度,一方面是加快摆臂频率(一般摆臂频率与步频一致)

2.路跑下坡

因为下坡时身体向下的重力会为运动提供额外的动力,所以下坡时的速度都会比较快,同时对脚、腿和膝盖的冲击更大。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适当控制下坡的速度,不要让身体处于失控状态。

第二点是要改变着地方式,用全脚掌或后掌着地能增加触地面积和触地时间,减少对相关部位的冲击,如膝盖脚踝等容易受伤的部位。

二、越野跑上下坡技术

越野跑的上下坡路面复杂、变化多端,坡度变化大,所以技术更加复杂。

1.越野跑上坡技术

①减小步幅,适当减速,体力充沛情况下增加步频。

②脚掌着地方式为脚前掌或全掌先着地,甚至是脚尖轻轻踮地。

③身体适当前倾以控制身体重心。

④增加摆臂幅度和摆臂频率来为前进提供额外动力

⑤坡度较陡或身体疲劳时,边爬坡边用手臂扶住大腿提供向上动力,减轻下肢负担。

⑥借助登山杖,同样能为爬坡提供额外动力,减轻下肢负担。

2.越野跑下坡技术

①控制速度,不仅仅是减少对下肢相关关节和肌肉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避免意外发生,在复杂险恶的路况一不小心就可能付出惨重代价。

②脚全掌或后掌先触地,减少对膝盖等关节部位的冲击。

③身体保持正直(不是僵直),目的还是为了控制身体重心。

④利用手臂左右前后上下的运动和相关位置来帮助控制身体平衡。

⑤充分利用路旁的树干等帮助变更方向或控速。

⑥最重要的一点,集中注意力,变化多端的路面情况、身体向下的惯性和较快的速度让越野跑的下坡非常危险,稍不注意,摔倒、崴脚之类的小意外就会发生。


最后,特别说明一下,技术说明永远是纸上谈兵,只有将理论知识在实际训练或比赛中尝试应用,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然后巩固练习,形成动作自动化即可以在无意识条件下完成,那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实战技术。



———————————————————————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爱燃烧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越野跑与公路跑对跑步者的要求有何不同?
为什么最佳跑步频率为两天一跑,但是有的人每天跑?

数据跨境流动政策认知与建议 ——从美欧政策比较及反思视角

首发于《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8年第三期,作者:王融。

本文梳理了美欧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发展脉络,并通过对政策驱动、目的、实施机制的详细对比,澄清有关该政策的基本认知。分析了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基本走向及其对跨境业务的影响,分别面向政府、企业提出相关建议。对于政府来说,对于跨境数据流动的干预愈深,则面临的实施挑战愈大,欧盟对跨境数据流动制度的反思与改革值得借鉴;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在合规层面,满足各国数据跨境流动政策要求外,也需要在技术架构、商业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优化。

引言

在当前网络空间治理政策中,没有哪类议题能够像数据跨境流动一样,包含如此之复杂的讨论面向:数据主权、隐私保护、法律适用与管辖、乃至国际贸易规则。特别是在 2013 年斯诺登事件后,随着安全担忧情绪的蔓延,各国政府引入了形式多样的本地化要求,更增加了人们对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困惑与误解。

本文通过对美国、欧盟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详细对比,提炼共性与差异,以澄清有关该政策的基本认知。并基于欧盟制度改革中对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反思,提出相关政策完善建议。

此外,基于中、美、欧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的影响力,本文分析了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基本走向,以及其对数字经济全球化运营可能带来的深度影响,并面向企业提出相关建议。

对于身处复杂政策框架下的企业来说,不仅需关注不同规制要求,积极寻求多样化合规渠道,更需从长远建立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竞争战略。

一、关于讨论前提的两点澄清

(一)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与数据本地化措施的关系:本地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禁止数据跨境流动

数据跨境流动政策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针对数据通过信息网络跨越边境的传输、处 理活动所采取的基本立场以及配套管理措施的集合。尽管互联网信息网络对数据的传输边际成本极低,互联网基础协议能够确定网络任意两点之间传输数据包的最快路径,也并不以地理边境为界,但各国出于隐私、安全等考虑,对从技术上完全可实现的"数据自由流动"现象从政策层面作出不同程度的干预。

"数据跨境流动政策"这一表述本身是中性且广义的,它包含了从开放到保守不同立场倾向的政策类型。同时,它既可以针对数据流出境内的场景(如欧盟对于个人数据转移到欧盟以外的管理框架);也可以适用于数据流入境内的场景(如出于保护公共利益需要,对于儿童色情、侵害知识产权等数据,采取措施禁止本国居民通过网络访问获得)。

相比之下,数据本地化措施从概念本身则狭义许多。它是指:出于本国公民隐私保护、国家数据安全,以及执法便利等目的,要求数据在境内存储、处理的管理要求集合。当然,数据本地化措施也可以包含宽严程度不同的类型,通常有:(1)仅要求在当地有数据备份,而并不对跨境提供作出过多限制,(2)数据留存在当地,且对跨境提供有限制;(3)要求特定类型的数据留存在境内;(4)数据留存在境内的自有设施上,等等。

因此, 尽管"数据本地化"措施正在成为当前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中的一股潮流,但它仍然仅代表了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一种方向。而且鉴于"数据本地化"政策的丰富类型,本地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禁止数据的跨境流动,有相当部分的数据本地化政策仍然给出了很多例外。

(二)数据跨境流动政策适用的数据类型:主要围绕个人数据

关于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讨论最早始于个人数据保护法律领域。个人数据保护的国际纲领性文件——1980 年经合组织《关于保护隐私和个人数据跨境流动指南》,内容主要分为"国内适用的基本原则"及"国际间适用的基本原则"。后者解决的即是个人数据跨境流动问题 。进入"后斯诺登"时代,新一轮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对数据类型有所扩展。但从各国政策的总体观察而看,政策对象仍以个人数据为主 , 在有限的案例中扩展至其他数据1 。国内关于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部分研究文献将政府数据纳入,并基于政府数据类型,提出相应的跨境流动管理策略。此类认知需予以澄清。实际上政府数据中涉及国家秘密乃至安全的部分,在属性上已经提出了更高保密性要求,禁止跨境流动本就是应有之义;不涉及国家秘密的部分,如果具备公开属性,则应纳入政府数据开放调整范围,也不牵涉跨境数据管理问题。而归根结底,政府数据无论是否具有保密属性,都具有在本地存储的天然特点,绝大部分也不具有跨境流动的商业化需求。因此,在数据跨境政策讨论中,提出政府数据类别,对于认知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并无特别意义。

综上,本文聚焦于各国针对经贸往来中,基于商业目的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分析。

二、美欧数字跨境政策发展概况及差异

数据跨境流动是经济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伴生物。美、欧基于各自政治、经济、法律传统等因素考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发展出特色鲜明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

(一)美国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主要由贸易利益驱动

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已形成对数据跨境流动问题的初步策略。1997 年《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提出:"只有当个人隐私和信息自由流动带来的利益取得平衡时,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才可能兴旺起来。美国支持为用户提供恰当的隐私保护,以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的信心,但各国在公民隐私保护方面迥然不同的政策,有可能会形成非关税贸易壁垒。"

对此,美国采取以下策略:(1)依据个人隐私保护基本原则会同其主要贸易伙伴推进符合市场需求的个人隐私政策。(2)继续与欧盟进行对话讨论以解决数据流动问题;(3)通过双、多边讨论以及地区性论坛,就跨境流动问题展开对话。

二十年来,美国在以上三方面取得不同进展。首先,尽管与欧盟在个人数据保护路径上存在明显分歧,2015 年欧洲法院甚至废除了美欧执行已逾 15 年的欧美安全港,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之间的政策分歧从未实质性影响跨大西洋数据流动。直至 2016 年新隐私盾协议的达成,也仍旧为欧美实现数据流动提供了积极机制 ,目前包括 Google 、Facebook, 微软等 2500 家美国公司的跨境数据传输仍依赖于该机制;其次,双、多边贸易协议已成为美国推进其数据流动政策的主要渠道。2012 年《美 - 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一次在贸易协定电子商务章节中规定了跨境数据流动规则。TPP 谈判尽管美国已退出 ,但由其提出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已成为不少国际协定电子商务章节的范本;此外,美国通过亚太合作组织(APEC),积极推进《APEC跨境隐私规则体系》(CBPRs),该体系倡导数据治理规则的实用性,对于通过 CBPR 认证的企业,被认为满足了隐私保护要求,可以在 APEC区域内实现自由的跨境数据传输。

(二)欧盟在人权项下考虑数据跨境流动政策

与美国将数据跨境政策与贸易政策深度捆绑不同,欧盟更多是从个人权利保护项下考虑数据流动。欧盟 1995 年《关于个人数据处理保护与自由流动指令》规定:欧盟公民的个人数据只能向那些与欧盟数据保护水平相同的国家或地区流动。如果数据接收国的法律水平没有达到欧盟委员会认可的标准,有两种替代方式也可实现转移:一类是例外场景,如取得了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或该转移是为了履行与数据主体之间的协议所必需等;另一类是企业能够证明已采取了充分的保障措施情形。

此外,欧盟也通过在全球积极推广其个人数据保护制度,不断扩展可以实现数据自由流动的地区。1981 年,欧洲理事会各成员国签署欧洲《有关个人数据自动化处理之个人保护公约》(欧洲第 108 号公约)。加入公约,意味着要建立与欧盟相似的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将被视为满足欧盟跨境数据流动 "充分性保护"标准的重要参考。特别自 2010 年以来,欧盟加速推进公约的全球化进程,目前已有 46 个国家加入公约。

与美欧相比,中国、巴西等国家更多从维护网络安全和数据主权为目的出发,制定跨境数据流动政策。包括中国、越南、巴西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均提出了数据本地化措施。此类措施对服务贸易全球化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特别是从执法层面,为国家行使司法主权提供依托。

(三)美欧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具体实施机制有较大差异

美国的数据跨境政策也体现出较强的实用灵活性;欧盟政策围绕公民权利而展开,但具体实施机制仍在完善之中。

1.美国

美国在国际上推行宽松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首先需要本国示范。因此在美国一般立法中 ,难以观察到禁止或者限制数据跨境流动的明确要求。但在一些特定案例中,美国也留有了一定的政策回转空间。例如:美国针对外国投资 安全审查中,可以与外国投资者签订安全协议,而安全协议可能包括相关的数据本地化要求。关于数据本地化要求的执行落地,也通常会由CIFUS 指定的特定政府部门来负责监督执行。

2.欧盟

欧盟数据跨境转移政策主要体现在个人数据保护制度中,相应地,其实施机制也依附于个人数据保护执法体系。如上述,数据控制者实施个人数据跨境流动活动时,有三种合法方式:(1)数据传输至"充分性认定"地区;(2)例外场景(包括用户同意,或者执行合同需要等);(3)充分保障措施。考虑到"例外情形"可适用场景少,并不能够为日常化、规模化的数据跨境转移提供稳定的合法性基础,以下主要介绍"充分性认定机制"和"充分保障措施"机制。

"充分性认定"是一个白名单机制。欧盟委员会负责根据第三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状况、执法能力,以及是否存在有效的救济机制等因素,做出综合评估。截止到目前为止,仅有阿根廷、加拿大等不超过 20 个国家或地区通过了欧委会认定。此外,对于美国这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还发展出"安全港框架",以便针对性的解决与美国之间的数据流动问题。

充分保障措施主要体现为"标准合同文本 " 机 制(Standard Clauses Contract,SCC) 和"有约束力公司规则"机制(Binding CorporateRule,BCR)。对于前者,截止到目前,欧委会已经形成了三个合同范本,分别适用于"数据控制者到数据控制者之间的转移"、"数据控制者到数据处理者之间的转移"。此类合同范本通过规定数据输出方和数据接收方基于合同的数据保护责任,来间接提供对个人的保护机制;对于后者——"有约束力的公司规则"则是集团型跨国企业可优先考虑的机制,集团遵循一套完整的,经个人数据监管机构认可的数据处理机制,则该集团内部整体成为一个"安全港",个人数据可以从集团内的一个成员合法传输给另一个成员。目前,包括埃森哲、宝马汽车、惠普、摩托罗拉等 72 家跨国公司获得了欧盟 BCR 认可。

由于通过充分性认定的国家总是少数,因此充分保障措施机制是欧盟各国数据保护机构在跨境数据流动管理中最为主要的抓手。

三、数据跨境政策面临的共性问题及对中国的参考建议

尽管在政策目标上具有明显差异,但美欧在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中也面临最为基础的共性问题——如何在全球化的数字经济中有效达成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目标?特别是在数据跨境流动成为普遍趋势的背景下,对数据跨境活动的干预愈深,这一问题带来的挑战就愈大。

美国凭借其在技术、产业优势以及灵活的监管制度优势,在数据跨境伴生而来的隐私保护、数据安全问题并无特别担忧,因此仅建立了个案式的、事后监管机制,此类机制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对数据跨境流动的干预,同时也能有效赢得美贸易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双赢。美国面临的困境是在全球推行数据自由流动时,难以提出对"数据本地化"进行限制的合理标准,毕竟国际贸易规则中将安全和公共利益作为了基本例外。

而对于中欧来说,对安全和隐私的担忧却是真实存在着的,因此二者也相应地建立了普适性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机制。由于中国仍处于制度建设期,尚无法观察其实践效果,但实施有二十余年的欧盟数据跨境转移管理机制则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其所面临的实际困境。

(一)欧盟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困境与改良

欧盟 2012 年启动个人数据保护立法改革时,曾全面梳理了现有的个人数据保护制度呈现出的种种缺陷。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是:日益增长的全球数据流动与现有监管制度之间的不适应。几乎所有的欧盟企业都涉及到向欧盟境外传输数据,然而 1995 指令中关于跨境流动的规则早已难以适应数据国际流动 。

正如批评意见认为:欧盟对个人信息的跨境转移设置严格条件类似于虚幻假象,因为它假象欧盟的标准能覆盖到除欧盟以外的全球各处,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的确,欧盟跨境数据转移管理的三类方式均已捉襟见肘。因此,欧盟即将生效的个人数据保护新法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ules,GDPR)对跨境数据流动政策进行了大幅优化改革,特别着力于提升政策的灵活度:

(1)明确禁止各成员国不得以许可方式管理跨境数据流动。多年的实践表明,欧盟各成员国对跨境流动采取的许可管理方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个人信息出境的保护水平,相反,事前许可制度却带来官僚主义问题。因此,2016年《数据保护通用条例》重点简化了数据跨境传输机制,明确禁止了许可管理做法,只要符合了《条例》中跨境数据流动的合法条件,则成员国不得再通过许可方式予以限制。

(2)增加了充分性认定的对象类型。除了对国家可以作出评估外,还可以对一国内的特定地区、行业领域以及国际组织的保护水平作出评估判断,以进一步扩展通过"充分性"决定(adequate decision)覆盖的地区。

(3) 扩展"标准合同条款",除了保留目前已生效的 3 个标准合同范文。《条例》增加了成员国数据监管机构可以指定其他标准合同条款的渠道,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符合实际需求的跨境转移合同文本选择。

(4) 发挥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监督与市场自律作用。条例规定数据控制者可以成立协会并提出所遵守的详细行为准则(codes of conduct)。该行为准则经由成员国监管机构或者欧盟数据保护委员认可后,可通过有约束力的承诺方式生效。此外,经认可的市场认证标志也可以作为数据跨境转移的合法机制。

(二)欧盟经验对中国的参考意义

1.中国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发展概况

2016 年 11 月出台的《网络安全法》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了中国数据跨境流动基本政策。其中第三十七条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国数据跨境流动政策更多是在斯诺登事件后,基于国家网络安全视角而提出。但实际上这种政策视角在 2013 年前已显露雏形。如 2011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已要求个人金融信息的储存、处理和分析应当在中国境内进行;2013 年《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在中国境内采集的信息的整理、保存和加工,应当在中国境内进行;此后,处于数据安全目的,本地化要求进一步被写入网络监管立法中,除《网络安全法》外,包括:2014 年国家卫计委颁布《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2015 年《地图管理条例》、2016 年《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2016 年《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都不同程度提出了数据本地化要求。正在制定中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及其配套的标准指南也将全面搭建起数据出境管理框架。

中欧均对日益增长的数据跨境流动采取干预措施,欧盟所积累的政策经验与教训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与欧盟相比,中国对数据跨境流动活动的干预似乎更深更直接,更需要深度考量如何采取科学有效机制,以有效平衡数据流动与安全利益。

其一,"许可"等事前监管机制已被证明固有的局限性。一方面,它与全球化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极不适应。数据的跨境流动并不是遵循特定路径,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例如 E-mail、即时通信、提供数据库访问权限,或者是通过内部网络进行交换。传统的许可管理方式与此格格不入。事前建立一刀切的许可门槛,并不有助于监管目标的实现,而往往只是增加形式上的行政负担。当然,在国内此前公布的数据出境文件征求意见稿中,监管机构也已然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引入了企业自评估机制,并体现出将政府评估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思路。

其二, 要为"合理有序的数据流动"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合法渠道。欧盟数据跨境政策的改革方向表明,如果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有效合法跨境渠道,则无法向市场传达政策方向,从而能够引导企业通过可预期的稳定机制在实现自身的数据跨境需求时,同时实现监管者设定的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目标。这也是欧盟在对数据跨境流动机制进行改革时,重点落脚于增加有效渠道的根本原因。

2.中国可借鉴的有益做法

我国目前初步建立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如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作为单一合规机制,在现实中恐难以适应海量数据跨境管理需求。建议参考欧盟及其他国家经验,设立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多样化合法流动机制,例如:(1)建立白名单机制。根据个人信息保护状况及对等措施,将部分地区纳入可自由流动的国家与地区1。考虑到短期内各国无法形成相互协调的数据流动政策体系,因此,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将深度嵌入双、多边的贸易投资谈判。在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体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形成不同解决方案。如我国近邻日本、韩国,已分别启动与美欧的数据跨境流动双边谈判, 预计在 2018 年之前,日韩将分别与欧洲达成充分性保护互认协议,同时,由于日韩均已加入美国主导的 APEC 跨境数据流动 CBPR 机制,日韩与美国的数据流动也具备顺畅渠道。预计此类区域性的数据流动协议在未来将成为解决数据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2)根据安全评估的主要标准,建立指引性的数据跨境流动协议范本,类似于欧盟标准合同范本,引导企业在数据出境中,通过合同法律机制来管控数据出境风险。

(3)鼓励行业协会及其他自律组织参与安全评估。作为市场机制补充,在安全评估中发挥作用,从而建立可落地实施,具有活力的数据管理秩序。

(4)对不同性质的数据采取分类管理方法。不仅区分个人数据、重要数据,形成对应的跨境流动管理策略,也可进一步在管理实践中,根据数据的安全属性进行梯度性管理。

综上,在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全球化深度耦合背景下,应当承认:数据的跨境流动是绝对的,而对数据流动的限制是相对的。后者是手段,前者是目标。正如在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指南制定过程中,有关专家指出:安全评估的实质是服务于数据出境,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跨境流动。总之,合理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应该秉承适度性原则或必要性原则,在贸易、发展与安全利益的相互权衡之下,寻求最大公约数。

四、复杂的数据流动政策对跨境业务的影响

基于中美欧政策之间的巨大鸿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协调一致的跨境数据流动政策还很遥远。除了"数据自由流动"与"数据本地化"之间的冲突,欧美中数据流动机制的具体差异,也决定了在未来一定时期,涉及数据跨境流动的企业需要面临复杂的政策环境,这不仅直接关系业务合规,而且也对成本负担、技术架构乃至战略布局带来深度影响。

首先,包括本地化在内的各类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对依赖全球数据聚合的业务带来影响。包括传统的业务类型,例如:金融行业,跨国银行集团需要建立集中化的数据处理中心;跨境物流行业,集团通过汇聚全球数据来高效调配物流资源。此类业务的数据集中都将面临挑战。换言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在技术上完全可实现全球数据资源的汇集、并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分析,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而全球割裂的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将直接影响着此类业务的效率,甚至是业务模式本身能否持续开展。

其次,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大型企业往往在数据中心部署方面更具优势,可以利用充沛资源和技术方案实现合规要求,而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在跨境业务中部署数据本地化方案将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据本地化政策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其政策门槛削弱了中小企业对跨境业务的参与度和市场创新能力。

再次,"数据本地化"政策对没有本地化需求的跨境业务带来负担。尽管在信息通信服务领域,"靠近用户"会驱动服务商将数据中心建立在本地,提升数据传输速率,为用户带来更好服务体验。但不容否认,仍有大量业务场景并不需要考虑这一因素,反而更关切因为数据本地化带来的负担成本。例如:面向境外用户提供旅行产品订购的网站,在初创期可能并不需要考虑在服务本地部署数据中心;又或者一些数据容灾备份的安全服务,对数据传输响应速度并无特殊需求,也往往并不需要将数据部署在本地。

五、数据跨境流动合规建议

当前,不仅金融、电信、互联网等跨境服务离不开数据跨境传输支撑,包括制造业、医疗健康乃至农业生产等更多传统产业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跨境需求。例如: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通过其遍布全球的飞机和航线服务,建立了全面的数据收集系统,用于发现和诊断问题航班。我国重型机械生产制造企业三一重工也通过对装备运行信息的实时采集,提供远程跨境诊断服务。涉及数据跨境流动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合规体系,为业务提供法律基础保障。

(一)关注本地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目的及严苛程度

各国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目标决定了其严格程度和具体要求上的差别。例如以数据主权和网络安全为驱动的数据跨境政策,在跨境管理上会趋向于严苛,不仅要求在本地存储,也对向境外提供采取了严格限制措施,涉及的数据范围也更为广泛,对企业运营带来更深度影响,需深入到业务场景和技术实现方式中提出合规方案;而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为目标的政策,会留有更多的例外空间和合法转移渠道,且仅涉及个人数据,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合规途径。

(二)积极寻求多样化合规渠道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面临两类基本的数据跨境合规问题,一类是从我国收集运营的数据向境外传输、提供问题;另一类是开展跨境服务的我国企业在其他海外市场所面临的当地数据出境政策。

对于第一类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来制定相关配套办法标准,将初步建立较为严格的数据流动管理制度,企业应根据要求建立完善的出境数据档案及安全自评估制度,以备相关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除了少数例外情况,数据出境的合法路径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安全自评估和主管部门评估。

而有越来越多的出海企业将面临第二类问题。首先,在欧盟市场,由于我国的个人信息 据中心,作为"数据港",以尽可能降低数据保护水平与欧盟尚存较大差距,并不满足欧盟 跨境传输成本和合规风险。此外,在欧盟市"充分性"认定标准,欧盟成员国往往会对传输至我国境内的个人数据活动作出限制。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要根据欧盟法律要求,积极寻求数据跨境转移的合法性基础。其中:

在欧盟新的数据保护立法 GDPR 在 2018 年5 月生效之前,中国企业可以利用的合法传输机制仍然相当有限。例如:"标准合同文本"和"有约束力公司规则"仍很难为中国企业所利用。相比较而言,作为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美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则可以利用"美欧隐私盾"更方便的实现数据合法转移,而日韩企业也有望在 2018 年后通过政府与欧盟达成的充分性保护互认协议实现高效的转移数据。

若采取例外情形中的"用户同意"模式,则要满足欧盟对"同意"的高标准要求,包括向用户充分说明跨境传输的相关信息,例如:传输的目的国,目的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以及用户可能面临的风险,并确保用户的同意是在充分知情的情形下做出的特定授权。因此,此类高标准要求也决定了"同意"机制多数情况下仅适用于小规模的数据转移。

场面临的问题,也将在其他效仿欧盟建立跨境流动机制的国家体现,比如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合规路径储备。

而在美国以及 APEC 国家地区,由于美国所推行的 APEC 隐私框架中的跨境隐私保护规则 (CBPRs) 进展缓慢 , 我国也未正式加入,我国企业还不能利用该框架中的跨境数据转移机制。因此在美国、APEC 等地区的数据跨境转移,我国企业也需更多考虑数据跨境转移合规问题,并根据不同国家的跨境转移需求,制定不同的合规方案。这其中也可结合各国数据保护水平和国际认可程度,选择相关国家及地区作为"数据港",如常见包括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

(三)应对数据本地化带来的管辖冲突

事实上,尽管根据不同国家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可以选择不同的合规方案,但最终无法回避管辖冲突问题。互联网是全球性的,然而立法与监管却是本地的。长期以来,互联网的管辖适用问题一直就未得到解决。而当前复杂的全球数据流动则更进一步加剧了管辖冲突。例如:各国通过数据本地化立法,来解决法律适用和本地执法问题,但从美国相关案例,典型如微软诉美国司法部案中,司法部门认为其无论数据存储在哪里,都具有其管辖权,使得企业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实际上,这不仅是大型跨国公司面临的问题,伴随互联网服务的全球化趋势,一些初创企业也将面临。

针对法律适用和管辖,政府部门和司法机构可以有不同的主张,包括:服务提供商注册所在地(总部所在地)、数据存储服务器所在地,数据本身所涉及的数据主体所在地等等,多项的法律适用连接点给跨境服务企业带来更多的法定义务冲突问题。

当前阶段,司法管辖冲突更多体现为个案式的。例如在涉及诉讼、仲裁等跨境调查中,由于不同国家法律及监管要求的不同而造成的直接冲突。预计随着欧盟具有宽泛适用范围的个人数据保护法 GDPR 在今年的生效,以及更多数据本地化的要求的出现,这种冲突的体现将不再仅仅限于个案,而是深度影响到业务运营。

考虑到国家间的司法协助条约(MLAT)进展缓慢,特别如微软诉美国司法部案件中所反映出的政府倾向,在国家间繁琐冗长的司法协助程序和直接向服务商发出协助配合义务之间,政府和司法机构更容易选择后者。这实质上间接鼓励着各国政府更愿意选择数据本地化政策,数据存储在本地至少有执法便利,在法律适用上本身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抗辩。

因此,对于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的企业而言,在法律适用冲突中较为安全的选择是将所服务的不同国家的公民个人数据,存储在不同国家( 或该国政策认可的其他地区),当然这无疑产生了新的巨大成本,且仍会面临复杂的管辖竞合问题,这亟待通过国际层面达成协调机制。

(四)建立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竞争战略

对于全球化的平台企业而言,则需要以"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视角,破解数据管辖冲突困境。例如:欧盟没有直接提出数据本地化要求,理论上企业可以选择多种渠道实现跨境流动。但微软公司却已在数据本地化之外,尝试更深度的本地化解决方案。微软于 2016 年底与德国电信合作运营数据中心,专门向欧盟客户提供服务。根据合作安排,德国电信的子公司 T-Systems 扮演数据中心"受托人"角色,负责管理微软在德国的数据中心,未经该公司许可,微软员工也无法访问。

正是考虑到在全球政策层面,短期内无法提供数据安全及管辖冲突的协调方案,大型跨国企业已开始着眼于本地化模式的调整,包括从技术架构、商业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优化,通过整合本地化模式,使之既符合当地监管要求,同时也形成更为强大的全球竞争力。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王融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体育与语言4】如何从球员名字里读出他的语言?

【体育与语言】系列文章:

【体育与语言3】外语人名音译转写的规范化讨论——总论

【体育与语言2】世界各国足球联赛名称考

【体育与语言1】体育运动中外名称用语考


2018年6月5日,万众瞩目的2018年世界杯全部32支球队的大名单终于尘埃落定,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除了欣赏四年一度的足球盛宴,还得面临另一个艰巨的任务——每隔四年,一下子冒出的几百个陌生的外国人名字,如何科学地来"解读"?

"体育与语言"系列的宗旨,就是从体育这个丰富的语言样本库里,挖掘出有意思的语言素材。上一篇系列文章里,我们探讨了一个问题——外语如何用汉语和汉字进行表达,而本文所讨论的将是另一个问题——全世界的语言如何用拉丁字母来表达,以及我们能否仅仅通过一个人写成字母的名字,直接推测出他的语言,或者进一步判断他的国籍?

本文以世界杯为引子,世界杯32个国家一共有大约20种语言,但本文的目的还是把这个语言游戏扩展到全世界的语言。读过本文后,你应该可以尝试挑战:给出一份球员名单(皆以拉丁字母表示),从中判断出该队伍的语言,在进一步信息允许的情况下判断出其国家。


引言——世界文字与拉丁转写

本文开始,我们还是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在任何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赛事里,我们所看到的人员名单,都是他们名字的"拉丁字母表示形式"。绝大多数人从小接触的外语都是英语,人们容易把字母ABCD理解成"英文字母",但这是完全错误的!世界上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不下数百种,它们使用的都是与英文相同的字母书写系统,只是在个别的符号上存在差异。

按学术上的说法,世界上存在四大书写系统——alphabet、abjad、abugidad、logographic。这四者都不好翻译,我也不打算在这一块做文章。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东亚的书写系统,无论中日韩,一个书写单元都表示一个"音节",即(辅音)元音(辅音)这样的语音结构,这个系统叫"完全音节"文字。

以阿拉伯文和印度天城文为代表的文字(上图绿、黄部分),它们不再以音节为基本书写单元,但共同特点是元音的表示不独立,阿拉伯文一般不标注元音只书写辅音,天城文的辅音字母默认带有一个元音,其他元音则通过在该字母上书写附加符号表示,这样的系统叫"半音节""不完整元音表示"文字。

俄罗斯的西里尔字母,以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两国文字,它们都有了完全独立的元音符号,但它们的书写限定为一个符号只表达一个标准读音(口语中可能会有变体),这样的系统叫做"音素字母"文字。

最后,今天世界范围内使用的拉丁字母,则彻底解除了一切限制,可以用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如sh、th,也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两个音,如q、x,甚至可以用元音字母表示辅音或反之。这个阶段的文字已经成为了"自由字母"文字。拉丁字母及其前身希腊字母出现时仍属于偏向"音素字母"的文字,但随着罗马灭亡后欧洲各语言的改造,拉丁字母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形态。

从文字的演变时可以看到,拉丁字母在如今的世界文字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得益于它彻底解除了字母和读音的绑定,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都可以利用拉丁字母来表达出自己的读音,而不必局限于任何一门既有语言的约束。只要不明显违背世界范围内的使用习惯(拿t来表示k,拿a来表示u之类的),利用拉丁字母和适当的附加符号,可以表达出人类语言的任何语音。

所以,拉丁字母之前的所有文字,目前都存在有一套"罗马化"或"拉丁转写"方案,也就是对全世界每一个有名字的人类个体而言,他们的名字都可以表达成最便于全世界理解的形式。但请注意,拉丁化转写,只代表他们的名字能够被语言不通的其他人比较方便地写出来并不代表也能被准确地读出来。实际上拉丁字母走上与音素脱钩的道路后,字母跟读音也就基本没什么必然联系了。

下文的具体案例,我们所分析的也就正是——世界各国语言是如何被转写成拉丁字母的?转写的过程,是否有一些明显的标志性线索?同时,本文的出发点是解读人名,世界语言中对人名的标志性表达,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另一个突破口。


突破口一:音节式名字

作为第一个突破口,这是一个最为显著的识别特征:人名中有明显的按音节分隔的表示方式——空格或分隔符(-)。不过要注意,音节文字不一定是音节式名字,比如日本人的名字就通常是不分隔的多音节,但日本假名是音节文字;音节式名字的原文也不一定是用音节文字表示,比如缅甸人的名字按音节分隔,但缅甸文是"abugida",有单独的元音符号。

音节式名字只存在于东亚、东南亚的范围,我们基本可以做到由单一名字判断出其代表队,下面是一些基本准则:

*单音节姓(少数复姓),1~2音节名,两个连续音节间不做分隔——中国大陆、柬埔寨。

辅助判断:中国大陆人名不会出现p、t、k、s类的辅音音节尾,音节开头有大量j、q、x字母出现,例:Zhao Xuri、Wang Shenchao、Zhang Yuning。反之为柬埔寨人名,例:Khoun Laboravy、Ouk Sovann。

*单音节姓,1~2音节名,两个连续音节间加连字符"-"——中国台北、朝鲜、韩国。

辅助判断:中国台北人名也不会出现p、t、k类的辅音音节尾,由于普遍采用旧式威妥玛转写而没有b、d、g音节开头,例:Chen Wen-chieh、Hung Tzu-kuei、Wei Mao-ting。不使用双元音组合表示单元音、李姓写成"Ri"、朴姓写成"Pak"的是朝鲜人名,例:Pak Song-chol、Ri Myong-guk。反之为韩国人名,韩国的李姓一般为"Lee",朴姓为"Park",例:Kim Seung-dae、Jung Seung-hyun、Lee Jae-sung。

*无论姓、名,连续音节间都用空格分隔——香港、澳门、越南、缅甸。

-辅助判断:人名中出现声调标号则必为越南,并且越南语有衍生字母"Đ",当然看到标志性的阮姓"Nguyễn"也就必定是越南人了,例:Trần Đình Trọng、Nguyễn Công Phượng。出现辅音+y、辅音ht、元音组合aw、oo的为缅甸人名,有不分隔的音节的也必为缅甸人,例:Aung Kyaw Myo、Kyaw Zin Htet、Tluanghup Thang。其余为粤语转写的香港、澳门人名,当然港澳的代表队都有大量归化西方球员,从名字上一眼就能认出。

2015年中国0:0中国香港比赛双方的首发阵容,香港队标志性的华洋阵容


突破口二:开音节

连串的开音节(CVCVCV)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很多人可能会把连续不分隔的开音节当做日本人名的特征,但实际上连续开音节、缺少复辅音是太平洋上的南岛语系,以及非洲的尼日尔—刚果—班图普遍现象。从识别特征来看,CVCVCV这样的形式自然是最标准的,比如Yuto Nagatomo(日本)、Filipe Baravilala(斐济)。通常中间的辅音位置可以插入一个鼻音n,菲律宾、印尼等语言也可能在末位以一个辅音收尾。

不过具体到各国的人名,由于非洲、东南亚、大洋洲岛国都深受殖民影响,人名普遍存在西化现象,加上很多民族实际上没有家族传续姓氏,这导致受到殖民影响的人名会显得更西洋化,也就没有太多开音节的特征了。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只能简单处理一些识别度较高的语言,并主要通过拉丁转写的正写法区别。

*人名以一个鼻音字母m或n开头,则基本是非洲人名,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诸语言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例:Simeon Nwankwo(尼日利亚)、Siphesihle Ndlovu(南非)。法国队的Kylian Mbappé、N'Golo Kanté、Mike Nzonzi这些球员能明显看出是非洲移民的后裔。

*完全不使用字母l的必为日本人名,日语的拉丁转写和实际音系里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l/这个辅音,这也是日语的标志性特征。其他辅助判断:日语人名没有字母v、极少有字母p,f只以fu出现,w只以wa出现。例:Shunsuke Nakamura、Naohiro Takahara。

一场世界杯大洋洲区预选赛,可以看到双方的名字都很有日本式的连串开音节风格,但一部分"given name"部分则明显用了西式名字


突破口三:特殊字母

音节特征这条路现在已经不大好走了,我们需要换一个思路。拉丁字母解除了字母与读音的绑定,一部分字母,如k、t、s、m、n、l等,它们自古以来的发音就比较确定,但还有一些字母,如q、x、c、j等,它们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与读音的联系,在拉丁转写体系里,这也就意味着它们能用来表达任何读音,比如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把j、q、x、c四个模糊字母一口气全用上了,而现在很多人甚至把唯一不使用的字母v拿出来表示拼音ü,这可谓全方位地"物尽其用"。这一章我们主要关注q和x两个最为独特的字母单独使用时给我们的突破口。

*字母q:如果人名中出现字母q与u之外的元音的组合,或字母组合qu单独出现,除去中国大陆拼音,基本可以判定为中亚、中东至东欧伊斯兰国家一带的人名,包括中亚五国、波斯语(伊朗)、阿拉伯语、阿塞拜疆语、阿尔巴尼亚语、马耳他语等。不过q这个字母在这些语言里并不常见,人名中出现的几率不大。例:Tareq Ahmed(阿联酋)、Kamer Qaka(阿尔巴尼亚)、Mirjalol Qosimov(乌兹别克斯坦)。

*字母x:字母x在词中通常用作辅音组合ks的合体,但基本不会出现在词首。人名的词首出现的x有两种常见对应。第一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加泰罗尼亚语和巴斯克语,它们使用字母x表示ch或sh的音,通常以Xavi或Xavier的形式出现(对应西班牙语Javier),这里给一些其他例子:Ager Aketxe、Beñat Etxebarria(巴斯克人名),Maria Teixidor、Jordi Moix(加泰罗尼亚人名)。第二是在中亚的乌兹别克、阿塞拜疆和欧洲阿尔巴尼亚、马耳他,前两者用来表示所谓"清软颚擦音",但在转写方案里这个音通常被写成kh,所以字母x可能不常见)。阿尔巴尼亚语有一个标志性的组合"xh",表示类似英语j的/dʒ/音,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标志。例:Xherdan Shaqiri、Granit Xhaka(两者都是瑞士国脚,但明显是阿尔巴尼亚人名)。

*字母j:字母j本为写在词头位置的元音字母i的变体,它的来源决定了它不容易出现在本身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的词尾。如果字母j单独出现在词尾,它很有可能来自阿拉伯文、天城文等文字系统的转写,包括一些过去使用阿拉伯文、后来改用拉丁字母的语言,如阿塞拜疆语、阿尔巴尼亚语等。也可能来自东斯拉夫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语言里/j/是一个比较独立的音位。另外荷兰语有非常独特组合ij,实际是双元音/ɛi/。例:Salman Al-Faraj(沙特阿拉伯)、Adnan Januzaj(比利时国脚,实际是阿尔巴尼亚人名),Stefan de Vrij(荷兰)。


突破口四:字母组合

拉丁字母不仅允许一个字母表达不同的读音,它更重要的突破是允许使用多个字母组合来表示一个读音,这使得拉丁字母的表示能力更为自由。26个拉丁字母中,最重要的组合字母莫过于h,除了我们在英语中接触到的ch、sh、th,世界语言的拉丁转写系统里h这个字母几乎无处不在,一些罕有的搭配,如gh、dh、nh等是非常有用的突破口。在h之外,z和j也时常用于双辅音组合中。我们先从h的不同功能入手,看一下通过h确定规律的方法。

*h表示送气:如果一系列人名中大量出现bh、dh、jh、gh等浊音字母+h组合,必为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等南亚语言人名。这里的h就是"送气"的符号,而浊辅音送气也是南亚语言的一大标志。当然清辅音加h同样能构成送气,所以ph、th、kh、ch等组合同样存在。东南亚的泰语、老挝语、缅甸语、高棉语同样用h表示送气,但它们通常没有浊的送气音。例:Gurpreet Singh Sandhu、Dhanpal Ganesh(印度),Kawin Thamsatchanan、Siroch Chatthong(泰国)。

注意,单从dh、gh并不能断定为南亚语言,dh在阿拉伯、希伯来语中表示英语里有的浊唇齿擦音/ð/,gh在很多世界语言中表示与拼音h相对的浊软腭擦音/ɣ/。

*h表示颚化:h出现在n、h等发音较稳定的次浊字母后,表示将发音"软化",类似ny、ly这样的组合。nh和lh是葡萄牙语的标志性用法,尤其如果有lh则基本能断定为葡萄牙语。越南语、高棉语也存在nh,不过这两者在前面已经介绍了各自的判断方法。例:Marquinhos、William Carvalho。

*h的其他组合:如果人名中出现三辅音字母组合sch,并且sch之后还有辅音,这基本是德语人名(注意是德语而非德国,奥地利、瑞士都有德语人口)。德语将sch这三个字母定为一个读音/ʃ/,而且不使用英语的sh(所以德国前国脚Shkodran Mustafi这样的名字显然不是德裔,而丹麦守门员Schmeichel则明显是德裔的名字)。另外如果人名中在元音后、下一个辅音之前出现一个单独的h,表示长元音,这也多半是德语人名(阿拉伯人名的h一般做词尾)。例:Bastian Schweinsteiger、Bernd Schneider,Andreas Brehme、Jürgen Kohler。

*字母j的组合如果人名中出现"辅音字母+j"这样的组合,这大体为北欧的冰岛、挪威、瑞典、丹麦、法罗群岛五国的人名,但注意芬兰不在此列。另外东欧的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也有nj、lj这样的组合,功能类似葡萄牙语。北欧的日耳曼语族语言通常将j等同于英语的h,表示sh、ch这样的舌叶音或类似拼音j、q的颚化音。例:Simon Kjær(丹麦)、Bjørn Johnsen(挪威)、Šime Vrsaljko(克罗地亚)。北欧和东欧的区分应该没什么难度,至于北欧各国的人名如何区分,后面还会提到。

*字母z的组合如果人名中大量出现"辅音字母+z"这样的组合,这基本能确定为东欧斯拉夫民族的人名,其中尤以波兰和匈牙利两国为甚,而其他斯拉夫国家通常只使用dz这一个组合。匈牙利还有一个相当标志性的组合"zs",表示sh的浊音/ʒ/。例:Artur Jędrzejczyk、Łukasz Piszczek(波兰),Krisztián Vadócz、Szilveszter Hangya(匈牙利)。东欧各国人名的内部辨识我们后面也还会有涉及。


突破口五:变体字母

来到这一步,我们还有一项保留的武器,这一招有识别出精确到一个国家,诸如区分丹麦/挪威、捷克/斯洛伐克这级别的精确度。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了Š、ó、æ这样的奇怪符号,这些其实都是拉丁字母,只是它们都属于改造后的字母。拉丁字母本身的表音能力其实很弱,元音字母只有aeiou五个,辅音也比较有限,虽然人们发展了多字母表单音的模式,但很多语言并不接受这种书写和口语音素脱节的文字。于是很多语言发展了另一条路线:在原有的字母上加附加符号,或者干脆把两个字母连写成一个。比如/s/和/ʃ/两个音,如果把后者写成sh,难免会跟本来做辅音的字母h混淆,让人理解成s+h两个音,所以一些语言把后者写成了Š,这个符号表示它只发一个音,这可以让整套字母更贴近"音素字母"的形式。

字母附加符号系统本身是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案,但最大问题在于效率不足,尤其在如今的计算机时代,很多附加符号受到键盘输入、网站编码等问题限制,很可能表达不出来,最后人们只能写成其原本的形式。比如我国的拼音方案本来规定了ü这个基于字母u的变体元音,但由于人们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这个字母反倒成了形存实无的尴尬状态,乃至很多人只能拼音不用的辅音字母v强行安到了这个元音上。

世界杯官方给出的波兰队名单,里面所有变体字母都被归并到了本字中。

所以对于本来不是拉丁字母的语言,拉丁转写方案是遵从效率准则(只用既有字母但使用多字母组合)还是严格对应准则(使用附加符号且一字一音),这在世界范围内分歧很大。但目前世界国家大体上还是倾向于只用既有26个字母,尤其受只用基本字母的英语影响。而原本是拉丁字母的欧洲大陆国家,倾向于带变体字母的更严谨的正写法,于是附加符号的使用,给了我们很好的识别语言和国籍的突破口。下面我们试着按照不同类别的变体字母来寻找鉴别语言的要点。

变体辅音

*有字母ß的必为德语人名,这个字母表示两个s连写,不兼容环境会写成ss。近年德国国家队名单里出现过这个字母的有Kevin Großkreutz、Stefan Kießling。

*有字母Ð/ð的必为冰岛或法罗群岛人名,这个字母即国际音标里的/ð/,在英语里是浊音的th,不兼容环境会写成D/d。这也是识别冰岛与北欧其他国家的显著标志。本届世界杯冰岛队就有非常多的球员带有这个字母,如Samúel Friðjónsson、Albert Guðmundsson。

*有字母Ł/ł的必为波兰人名,这个字母在波兰语正字法里表示的是通常做半元音/w/,是波兰语里非常诡异的一个符号。不兼容环境下会直接写成L/l,导致这个音和差别很大的舌边音/l/相混。本届世界杯波兰队也有很多带这个字母的球员,如Jakub Błaszczykowski、Łukasz Fabiański。

变体元音

*有连字Æ/æ的必为北欧日耳曼语族人名,但是只有冰岛、法罗群岛、丹麦、挪威使用,瑞典并不用。本届世界杯有冰岛队的Birkir Sævarsson,丹麦队的Simon Kjær。

*有字母Ø/ø的也必为北欧日耳曼语族人名,但只有法罗群岛、丹麦、挪威使用,冰岛、瑞典不使用,而是用Ö。本届世界杯丹麦队有Frederik Rønnow、Mathias Jørgensen。

附加符号辅音

*有字母Ñ的基本是西班牙语人名(也可能是巴斯克语),这个符号表示颚化的n,这个辅音在法语和意大利语里写成gn,在葡萄牙语里写成nh,这也是西班牙语的一个识别标志。不过在西语里这个字母并不常见,一届世界杯往往有七八支西语球队,但带这个字母的人名加起来可能也就两三个。例:Marcos Acuña、Ramón Núñez。

*在C、S、Z等辅音字母上加一个弯钩"ˇ"的必为东欧斯拉夫国家人名,但不是波兰。这个符号的功能类似于英语的s~sh区别,通常字母上加弯钩的"Š"表示和英语sh一样的/ʃ/音,字母上加上提的"Ś"表示和拼音x一样的颚化音/ɕ/,一些东欧语言有两组对立,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是s和ʃ,波兰是s和ɕ,而塞尔维亚语有三组完整的对立(相当于汉语的sh/s/x)。匈牙利语则非常独特,完全不使用附加符号的辅音,将s/ʃ对立表示成sz/s。

另外,捷克、斯洛伐克还有Ď、Ť、Ň三个特有字母,捷克有Ř,斯洛伐克则是Ŕ

例:Nenad Krstičić(塞尔维亚)、Mario Mandžukić(克罗地亚)——两个符号同时出现是南斯拉夫诸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的典型特征。例:Tomáš Hořava(捷克)、Róbert Mazáň(斯洛伐克)

*在字母G上加弯钩的"Ğ"的必为突厥系国家(土耳其、阿塞拜疆)人名,这个符号也表示颚化,但土耳其语里有这个独特的软化g音。另外,突厥系语言表示s/sh对立使用的符号是下加钩的Ş和Ç,这也是突厥系的一个标志特征。Ç和Ş都有必为突厥语,只有Ç可能是法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和阿尔巴尼亚语,只有Ş可能是罗马尼亚语

例:Oğuzhan Özyakup、Çağlar Söyüncü。

附加符号元音

由于拉丁字母只带有五个原生元音字母AEIOU(当然理论上Y也是个元音字母),但语音学上的元音远比字母复杂,所以世界语言使用的元音附加符号也比辅音复杂得多。这里我们只选择一些识别特征明显的元音附加符号元音介绍。

*有字母Å的必为北欧国家人名,丹麦、挪威、瑞典、芬兰使用,但冰岛不用,这个字母表示比标准元音o开口稍大的/ɔ/,芬兰语里也可能表示长元音/o:/。例:Pål André Helland(挪威)、Gunnar Åström(芬兰)。

*有字母Ă的基本是罗马尼亚人名,罗马尼亚还有反过来的弯钩"Â"。另一个罗马尼亚语的独有符号是T下加一撇的Ț,表示/ts/。例:Alexandru Cicâldău、Florin Niță。

*有字母上带两撇的Ő或Ű的必为匈牙利人名,这个符号是上加两点的Ö、Ü 的变体,表示长元音。例:Gergő Lovrencsics、János Hegedűs。

*有带下降的点号"`"的字母À和È的基本是法语或意大利语(也可能是加泰罗尼亚语),这个符号的本意是标示重音,但放在e和o上用于区分音量不同的è[ɛ]和e[ə],意大利语有ò而法语没有。不过在意大利语人名不经常标这个音,而法语还可以见到。例:Anthony Réveillère(法国)、Nicolò Barella(意大利)。

*有波浪号字母Ã或Õ的必为葡萄牙语人名,这个符号表示鼻元音,识别特征非常明显。例:João Moutinho、Luisão。葡萄牙语系人名的另一个识别特征是登记的名字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昵称,如Ronaldo、Kaká、Deco,而不是西方人通常First name+last name的格式,这在看大名单时尤为明显。


突破口六:人名词缀

本文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比较轻松的识别特征——后缀识别。这个方式简单粗暴,比如我们常见的北欧的son、东欧的ski、ić、v、enko、希腊的s等,像希腊那样所有人名字都以s结尾的,自然是再爽快不过了。这里我们简单关注一些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的人名后缀。

*人名都以s结尾:希腊、立陶宛、拉脱维亚人名,s作为标示男性人名的后缀。希腊和立陶宛人名一般是元音+s,而拉脱维亚人名更多是辅音+s,另外希腊语用的是希腊字母,转写的罗马字基本不用附加符号,而波罗的海国家文字有大量附属符。希腊人名不以s结尾的话一般会是o或ou,立陶则是kij。例:Kyriakos Papadopoulos、Dimitrios Kolovetsios、Marios Oikonomou(希腊),Arūnas Klimavičius、Daniel Romanovskij(立陶宛),Vladimirs Kamešs、Artūrs Karašausks(拉脱维亚)。

*人名都以v结尾:保加利亚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人名。保加利亚人名基本只以v结尾,而中亚国家也可能存在其他后缀。

*人名都以yan结尾:亚美尼亚人名,同样是表示男性的后缀。亚美尼亚人名也可能出现类似非洲人名的一个鼻音m开头的拼写,如Henrikh Mkhitaryan,但这个m要发成一个整音节,而不是非洲语言里的鼻音化辅音。

*人名以shvili或dze结尾:格鲁吉亚人名,这两者都类似北欧人名常见的"son",表示"XX之子",比如从政的著名球员Kakhaber Kaladze。其他例子:Zurab Khizanishvili、Georgi Nemsadze。

*人名带有冠词前缀Al:阿拉伯国家人名,Al是阿拉伯语的冠词,在人名中使用,表示尊贵的身份或家庭出身,类似西方的van或von。连字的Al-常见于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卡塔尔、阿联酋、阿曼等君主国,而在伊拉克、黎巴嫩和北非国家很少见,埃及人名可能会写成El。例:Mohammad Al-Sahlawi、Ali Hadi Al-Bulaihi(沙特),Mohamed El Shenawy(埃及)。


实战挑战

最后,我们来看一些实际的例子,每一份名单都截图自维基百科上世界杯的国家队阵容页面,维基百科上尽可能保持了人名的原始形式,使用变体字母、附加符号等都没有处理。读者可以尽量推测出大致的范围或推测出基本的语言归属,当然具体的国家也不算很难。

挑战1:

挑战2:

挑战3:

挑战4:(提示:一支参加过最近四届世界杯之一的球队)

挑战5:(提示:球员可能来自不止一门语言的出身)



答案:1. 瑞典(1970年世界杯)2. 捷克斯洛伐克(1970年世界杯)3. 土耳其(1954年世界杯) 4. 安哥拉(2006年世界杯)5. 瑞士(1966年世界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宋宁世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总想大便,却拉不出来,我的直肠怎么了?

作者:刘冰(消化内科医师)

很多事情都会让我们感觉不痛快,比如有喷嚏却打不出来,有痰却咳不出来……还有一些人,还会遇到这样一种"不痛快"——总想大便,却又拉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总想大便,去了厕所,却又拉不出来,出了厕所,又马上想大便,这种症状在医学上有专门的名词,叫做里急后重。

"里急"是着急上厕所,"后重"是指肛门的下坠感、以及排便排不尽的感觉。里急后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直肠的疾病。直肠的任何问题都会刺激到直肠黏膜神经,引起刺激性的排便感、下坠感产生,由于本身没有大便的刺激,所以这个时候去蹲厕所又拉不出来,这就是里急后重症状产生的机制。

里急后重可能是因为啥?

1、直肠炎

直肠炎有的三五天,有的好几个月,甚至常年都有里急后重症状。

急性直肠炎大多是由于尖利的未消化异物导致,一般由进食的未消化骨片排出时刺激直肠引起。经常便秘的患者,还与大便过于干燥,刺激直肠有关。急性的肠道细菌性感染,也和直肠炎的发生有关。

急性直肠炎患者往往会出现血常规白细胞的上升,便常规可能出现隐血阳性。


图片来自123RF图库


慢性直肠炎主要和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比如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直肠炎、克罗恩病等。同时也和慢性的细菌感染有关,比如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等。长期存在的痔疮,导致的肛窦炎,也和慢性直肠炎有关。

有直肠炎的患者,应该结合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少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注意三餐规律,作息规律,适当活动,另外也要注意情绪方面的问题,情绪异常对于直肠炎症状影响比较大,比如紧张焦虑,抑郁等。

2、直肠息肉

大部分的直肠息肉没有症状,有时会表现为里急后重,有的患者可能伴有便血,类似于痔疮发作。

出现里急后重并伴有便血时,应该做肠镜检查,排除直肠息肉的存在。确诊直肠息肉后,应该做肠镜下治疗,将息肉取掉。(相关阅读:检查出大肠息肉,就意味着离大肠癌不远了?

3、直肠肿瘤

对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出现里急后重症状,如果经过治疗没有缓解,强烈建议肠镜检查,排除直肠占位性病变。同时直肠肿瘤往往还会伴有鲜血便或粘液血便,直肠指诊可发现直肠肿物。在大肠癌中,直肠癌的发病率最高,出现以上相关症状者要密切关注。


图片来自123RF图库


4、肠道外的疾病

除了最相关的肠道疾病之外,引起里急后重症状最常见的还有一些妇科问题,包括盆腔炎、盆腔脓肿、各种妇科疾病引起的出血。比如说比较常见的宫外孕破裂出血,就会导致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症状。

当出现里急后重症状,在消化科已经进行相关检查或治疗,但是并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治疗又没有明显效果时,应该考虑妇科问题。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春雨医生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第二十五节(上)高温VS跑步:跑者无法承受之热

2018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要早一些。

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春风十里的五月赛事,就被迅速切换进入热浪模式——让人心想浪,却力不足。

尤其在立夏过后,各地气温飙升到30度+,许多小伙伴哭着说:"同样的心率,配速直接掉了一分钟,不忍直视!"还有很多跑者,将晨跑改为夜跑,面对火辣辣的太阳,惹不起就选择躲咯。

当跑步遇到高温天气,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跑?环境温度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如何避免发生危险?

那些不幸,警示高温运动之险

先来看几则近期的新闻:

一场单位长跑运动会,让25岁的洪先生(化名)跑出了热射病,差点进"鬼门关"。5月15日上午9时许,25岁的洪先生参加了一场10公里的长跑运动会,快跑到终点时,洪先生突然倒地昏迷,甚至出现肾、肝功能急性衰竭,随后被急救车送往长沙市第四医院急诊科抢救。目前,洪先生在急诊ICU进一步康复治疗中。
——《潇湘晨报》2018年5月16日

5月1日晚9时,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龙岗河华策中心城附近,一名28岁男子在跑步时晕倒,后经120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奥一网2018年5月2日

昨日早上,一名年轻男子在环岛干道晨跑时突然倒地不起,虽然路人及时帮忙叫了120,但在医务人员赶到前,因没有得到有效的心肺复苏,男子送医后不治身亡。
—厦门网2018年5月27日


看到这些新闻,你的感受是什么?是否对夏天跑步心生敬畏?

以上只是今年立夏以来的一些报道,事实上,每年类似的新闻不胜枚举。

天下跑友是一家,这些噩耗每每都会在各大跑群内引起热议。大家在惋惜的同时,也都在思考:生命安全的这条警戒线,如何在跑步时好好守住。

高温运动,最怕运动性中暑

中暑(Heat Illness):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位特征的疾病。

运动性中暑(Exertional Heatstroke):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热超过身体能散发的热,而造成运动员体能的过热状态。它常见于年轻的体育锻炼者、战士、马拉松跑者、超马跑者、铁三运动员等。


久居城市的人,对"中暑"这件事越来越陌生,好像中暑跟我们已经没啥关系了。

的确,作为现代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空调赐予我们清凉,再加上社会分工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少需要长期待在高温中作业。但由此带来的是,我们对中暑症状缺乏了解和重视,同时久居空调房,我们的体温调节机制被弱化,外出更易发生中暑。

我对"热射病"这一词的知晓,就是从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得来。它在中暑的分级里是重症中暑,病死率高,一旦发生就是大新闻,常可见诸报端。

而事实上,除了热射病之外,热痉挛、热虚脱以及轻度中暑等不至于致命的病症,更应当被普及,引起跑者们的重视。

它们是身体在无法适应环境、自我调节时,发出的警示信号,我们只有敏锐地及时抓取身体信号,才能防患于未然,守住健康安全的底线。

运动性中暑,本质亦是中暑。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当我们在跑步时,注意力通常聚焦在身体以外的地方,比如路边的风景、耳朵里的音乐、今晚的晚饭等,往往忽略了本体感受的变化,再加上跑者特有的强大"意志力",不适感通常会被视而不见。

并且当我们运动时,体内ATP供能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非常多的热能,导致体内温度升高,让人觉得"好热",但通常却无法分辨热度高低和散热好坏的细微差别,

由此,就需要我们对中暑的症状有清晰了解,并在夏季跑步时,将专注力更多放在体感变化上,尊重身体信号,不要试图用意志力掌控一切。


在维基百科的"中暑"词条中,是这样分类的:

热失神:在直射日光下长时间照射的情况下睡醒。由于流汗引致的脱水和末端血管的扩张,全身的血液循环降低而导致意识在突然之间消失。体温比平常的高,明显地流汗,脉搏呈现徐脉(缓慢的脉搏)。建议进行输液及冷却疗法。

热疲劳:水分和盐分的补给赶不上到大量的流汗,形成了脱水症状的时候发生。有各样的症状,例如:直肠温上升至39℃、皮肤寒冷、明显地流汗,等等。建议进行输液及冷却疗法。

热痉挛:大量流汗后只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不足时发生,突然性有痛性痉挛和硬直的产生。体温比平常的高,明显地流汗。建议经口注入食盐水。

热射病:下视丘的温热中枢受到障碍,体温调节机能丧失时发生。产生高度的意识障碍,体温上升至40℃以上,不明显地流汗,皮肤干燥。建议紧急入院,并且尽快进行冷却疗法。


你会发现,中暑不仅是生理上的不适感,还有神经层面的失控。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中暑都会觉得很热、流很多汗,所以需要对其表现做全面的了解。

以表格的形式,将上述中暑各种症状进行归纳,以便收藏:


预防中暑,从学会自观开始

很多人会说,我夏天跑步就是觉得很热、流汗很多而已,从没有中暑过,不必太担心。

但是实际上,很可能你已经有了中暑的先兆,只是自己没察觉罢了,这根本上是源自于对概念的不知。

当我们在运动时,人体内部发生着多种化学反应,不仅会产生动能,还会产生热能,而且以后者居多,大约会占到总能量的70%,它除了会提升体温以外,别无他用。(换句话讲,跑步经济性更高的跑者,意味着他产生热能的比率会更低)

大自然的法则规定了,人体的体温必须保持在35℃-42℃范围内,才能够保证机体正常运转。也正因此,我们的身体自身有着一套散热和体温调控机制,比如辐射、传到、对流、蒸发的散热机制,又比如大脑通常会在体温达到41℃之前,就做出停止运动的指令。

人体的调节机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又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条件。

当气温和湿度过高时,散热机制会面临更大挑战,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身体更好降温、散热,以及及时地降低运动强度,不要硬撑。


1、预防过度脱水

夏天运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汗如雨下,尤其是LSD,跑完以后整个人跟从西湖里捞出来的一样,鞋子里都能养鱼。

夏天跑步必然会流失更多水分。通常来讲,当我们在炎热的环境中剧烈运动若干小时候,大量排汗会导致脱水。我们每排出1升的汗,运动心率就会提高8次,心输出量则会降低1L/min。此时,体温和心率会明显升高,心输出量下降。

所以酷暑运动,尤其是长距离、高强度的训练时,要注意体感,进行多次适量地补水。特别是有心源性心脏病的跑者。一定要降低速度,注意补水,跑步中关注心率的飘高,不能按照往常配速"任性"。

这里要特别说明,有的减肥跑者为了追求"燃脂效果",会特意穿上不透气的衣服或裹上保鲜膜去跑步,因为很多人相信:流汗越多,训练感觉越辛苦,就越能够减肥。

但其实这是一件危险且毫无意义的事。

这么做,唯一的效果就是让你丢失更多水分(甚至进入脱水状态)。即使你跑后站上体重秤,发现数字让人惊喜,那少掉的也只是水分而已,会在随后很快就补回来。

根据研究,在运动中要想实实在在地减掉1kg体重,需要消耗37500KJ的热量,相当于要跑160km。所以,可想而知,你跑一次就轻1kg有多大的"水分"。在跑步中,你所消耗的能量只与你所跑的距离相关,如果你想减肥,你要做的应该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跑得更远。


2、警惕中暑先兆

严重的中暑症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多数是因为你忽略了前期的不适感信号。

当你除了大量流汗之外,开始出现头疼头晕、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时,就说明身体机能开始异常,需要引起重视,这是中暑的征兆。

如果此时不立刻停止运动,降温补液,就有可能会进入轻度中暑,表现为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体温升高到38℃以上。

假如你在跑步时,出现过以上情况,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应立即停下休息、降温补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关注湿度变化

相信很多人,最讨厌的是潮湿闷热的天气,这种本能的反应不是没道理的。相比单纯的高温天气,确实湿热天气运动会更"可怕"。

安静状态下,人体的体表温度大概是33℃,此时主要靠空气对流散热。

而当气温高于33℃时,人体降温就将无法通过空气对流来有效实现,此时我们就会开始流汗——1公斤的汗水蒸发,将会带走人体1092-2520KJ的热量。

但是,流汗不是万能的,它的散热效果受制于空气湿度。如果湿度过大,空气将无法吸收更多的水分,汗水无从被蒸发,就只能从体内排出,自然也就无法发挥萨热的功效。

换句话说,你的流汗散热功能取决于外界环境的条件,并不是流汗越多散热越好。因此,夏季跑步时提前关注天气预报,需要同时关注气温和湿度指数,湿热气候应主动降低运动强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体重跑者在湿热天气下,尤其需要控制运动强度。

根据研究表明,体重越轻的跑者,自身产生热能会越少,越能够在湿热环境下越能保持配速;而体重越大的跑者,自身产生热能会越多,当外部环境气温和湿度都过高时,就会很难保持体内的热平衡状态,进而导致心率升高等。

【结语】

对于跑者来讲,步是必须要跑的,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夏天它就在在那里,不来也不去,也不会有半点让步。

我们能做的,就是与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愉快地奔跑。

我们热爱跑步,是希望它能带给我们健康、强健的体能,也希望在挑战自我中,收获内心的充实,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跑步得是一件愉悦且无害的事的基础上。

高温天气跑步,体温上升,散热负荷大,易引发疲劳,进而导致运动表现下降,这是自然法则所决定的必然过程,也是身体自我保护机制的运转结果,我们需要理解并接纳它的存在。如果试图反抗,或者无视规则的存在,任性乱来,就会走向高危红线。

面对高温天气,我们也不是只能举手投降。人体有聪明的调节机制,通过7-14天的训练就可以实现热适应。

炎热天气下训练也有其特殊的意义,那么究竟如何在高温天气进行训练,又有哪些装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跑酷高温?后续文章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Tim Noakes, MD: Lore of Run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75-196,1986

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409-412,2012

史蒂芬·麦格尼斯: 跑步的科学与实务,晨星出版社,136-138,2016

王强,钟堂武,颜智. 运动性中暑的发病原因及其预防. 临床医学工程,2008,15(69-74)


本文首发于"爱燃烧"公众号及其知乎专栏。网图侵删,谢绝转载,感谢厚爱!

有跑步问题的知友们,欢迎留言交流。有需要训练指导的跑者,也可以私信我~


「科学跑」系列往期文章供君翻阅

肯尼亚玲:第二十四节:你离风险有多远?跑步是一门修身修心的技术活肯尼亚玲:第二十三节:为何波马是所有跑马者心心念念的圣战?肯尼亚玲:第二十二节:坚持做对的事,跑成自己的王者肯尼亚玲:第二十一节:马拉松赛前该如何调整,才能跑出最好的自己?肯尼亚玲:第二十节:如何当好自己的跑步教练:新的训练计划,新的PB,新的你肯尼亚玲:第十九节:跑者心态:那些比PB更重要的东西肯尼亚玲:第十八节:想飞得更快更远:你需要有效减少落地时间肯尼亚玲:第十七节:冬天不想出门跑步?你只是缺一件趁手的战衣肯尼亚玲:第十六节:下雪天跑步不摔跤的秘诀是什么?肯尼亚玲:第十五节:提高配速,心率不变甚至下降,是不是很逆天?肯尼亚玲:第十四节:冬天这么冷,我该怎么跑?肯尼亚玲:第十三节:跑步多少步频才合适?如何才能提高步频?肯尼亚玲:第十二节:当跑步遇到生理期,到底该怎么跑?肯尼亚玲:第十一节:业余跑者应该穿什么跑鞋?越贵的鞋保护性越好吗?肯尼亚玲:第十节:跑步机训练应该怎么跑?肯尼亚玲:第九节:如何让跑步数据帮你改进跑姿、提高成绩?肯尼亚玲:第八节:我该如何安排训练计划?如何准备一场马拉松?肯尼亚玲:第七节:什么样的跑步落地方式是正确的?肯尼亚玲:第六节:怎样才能跑得更好?你的短板在哪里?肯尼亚玲:第五节:跑步减肥该怎么跑?跑了不瘦,哪里出错了?肯尼亚玲:第四节(下):我该如何进行心率跑?实践篇肯尼亚玲:第四节(上):你跑步从来不看心率?怪不得跑错!肯尼亚玲:第三节:人人都会跑步吗?怎样提升跑姿技术?肯尼亚玲:第二节:我每次跑步应该跑多远?还在pk跑量就out了肯尼亚玲:第一节:我究竟应该跑多快?速度不是你想跑,想跑就能跑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肯尼亚玲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深度 | 中国田径的普及之路

文丨陈国强

昔日无人问津的田径运动正在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中国田径的普及之路初现曙光。

进入火热的6月,上半年的世界田径赛事也已渐入尾声,作为没有奥运会与室外世锦赛的田径小年,中国田径选手却在竞技赛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尤金站,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以及伯明翰室内田径世锦赛上表现出色,室内男子60米亚洲纪录屡屡告破,男子200米全国纪录也被改写;

在群众体育层面,以马拉松为代表的群众性比赛在赛事数量和参与人次上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多个周末休息日,国内的马拉松和越野类跑步比赛超过30场。

那么作为大部分运动竞技项目基础的田径是否能够借着当下火热的势头在中国进一步普及,让田径真正成为人们乐于参与而不只是仅仅看个热闹的体育运动呢?

一、家庭

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家庭教育,在时间上,从学前到初中毕业(九年义务教育)这15年,是小孩最早受教育的一个时间段。在重要性上,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体育教育,许多大人都忽视了。

家庭的体育教育,就田径而言,就是家长带着小孩一起玩,或者,家庭送小孩去一些机构参与相关田径的培训活动。现在的一些路跑和越野赛事,也有了一些家庭跑和亲子跑项目。

例如,2018上海半程马拉松赛,赛前一天有亲子跑;上周Nike与上马组委会联合举办的少儿跑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一些越野赛事,有6-14岁小孩参与的短距离项目。笔者4月在柳州IRONMAN铁人三项比赛中,参与组织赛前一天的的"IRONMAN KIDS"比赛,3个小孩年龄组比赛其实就是500米和1000米的跑步活动。项目很简单,但在吸引小孩参加和家庭亲子方面,应该说作用很大,效果很好。

现在城市里的小孩好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辈带小孩。因为隔了一代的原因,不少爷爷辈的老人可能更需要有一个家庭的体育教育的理念,让小孩参与到各种包括田径在内的体育活动中去,而不是过多地参与学业方面的补课。

二、学校

这里的学校,主要包括大、中小学的学校教育。

现在网络很发达,经常会看到许多中学生跑800米等略长距离的项目就气喘吁吁,甚至猝死的悲剧性新闻。当然,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中长跑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国外的美国和日本,一些数据和案例着实让我们眼热。

日本箱根接力,其实是关东地区大学生的一个10人约217公里的接力比赛,21支队伍(20支大学队和1支落选大学混编队),收视率常年和日本的红白歌会列前2名,影响力可见一斑。

日本还有全国高中马拉松接力赛。根据《领跑者》杂志2017年2月刊的报道,2017年1月15日,日本全国女子接力赛在风雪中举行。该赛事是一个全程马拉松的距离,需要9人参加接力,但必须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职业选手4个类别的人参与。

美国在小学和中学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田径训练和比赛的网络。至于大学阶段,则形成了大学田径竞赛网络,主要分区域大学体育联盟和全国性的NCAA总决赛两个阶段,在项目上主要分室外田径、室内田径和越野跑等三块。


在学校体育方面,国外一般认为,学校体育教育有"三个阶段"。通俗地说,第一阶段是兴趣培养;第二阶段是技能掌握;第三阶段是水平提高。

结合到田径,就是早期让学生喜欢田径运动,而不是认为田径非常枯燥。这就需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第二阶段就是掌握一定的不同项目的田径技能,这样才会在第三阶段,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发育或体能提高,结合技能掌握,最终提高水平。


在当前我国的学校体系内,上好体育课,落实课外体育活动,真正保证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并且做好体育保险,或许能让学生享受田径及体育运动的快乐。

三、社会

社会层面,一般指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开始的阶段。这个阶段理论上有几十年。推动我国田径普及,可能要从组织、场地、人员、赛事等4个层面入手。

组织方面,需要加强俱乐部、跑团的建设。以马拉松为例,许多选手参赛,通过跑团层面报名、参赛。据笔者的多次马拉松赛事和越野赛调研结果,约70%的参赛者和朋友、俱乐部和跑团一起参赛。从这个层面说,中国田径协会以及某些主办方评选"十佳跑团"之类的活动,是值得肯定的。


场地方面,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上海的45公里滨江步道等成为跑步爱好者的"跑步圣地"。杭州滨江区的滨江步道,2017、2018年举办2届浙江省马拉松接力赛。不少城市还在公园、小区等建设了步道、跑道。场地设施是基础,如果能配套相关的设施,如换衣点,休息处,饮水点等,那就锦上添花了。


人员方面,是指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具体到田径,就是田径指导员的培训和培养。如果有名人推动田径运动,那是更好。现在国内不少马拉松赛事请一些文娱、体育明星来领跑或站台,客观上也是一种推动。不过在平时的训练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名人或普通人参与进来。埃塞尔比亚的大埃跑(Great Ethiopian Run) 由格布雷西拉西耶(Haile Gebreselassie)2001年创办,他曾获得1996年和2000年奥运会的男子万米冠军。该赛事虽然只有10公里跑,但每届比赛平均有4万人参加。

竞赛方面,就是举办赛事。2017年,我国马拉松、越野赛等相关路跑赛事1102场,今年应该更多。

此外,我国还有钻石联赛上海站等赛事。2017年亚洲田径大奖赛三站比赛分别在金华、嘉兴、中国台北举行。南京2020年将举办室内世界田径锦标赛。不少城市还举办单项的挑战赛,如三级跳远、跳高、街头撑杆跳高等,其实马拉松就是单项的田径比赛。

举办比赛还需要把观众融入其中。如钻石联赛上海站有业余选手的接力赛;2017年亚洲田径大奖赛金华站也吸引业余选手参加,作为垫场赛,吸引观众很多。另外,2017全运会马拉松群众组的比赛以及目前"我要上奥运"活动,是很好的激励业余选手的举措。

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三驾马车"跑起来,那么我国田径的普及和提高,就非常快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爱燃烧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