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流感爆发会死那么多人,而中国报道的就很少?

那些说什么白人易感流感的"医学专业人士",你们是认真的吗?昨天晚上看到这个问题邀请的时候随手看了一下当时的答案,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大家在知乎上提有关专业知识的问题以及回答专业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多一点耐心?至少做一点功课之后再提问、再回答好吗?我一看到这种问题和底下的答案血压都升高了,真是让人窒息。我知道手机答题可能随便写一下就过去了,但是这种问题哪怕是花5分钟时间在网上搜索一下,提问和答题质量都会比现在这个样子强很多。知乎好歹是个回答问题的地方,不是随意灌水的微博,连抽出3到5分钟时间写个稍微认真一点的答案都做不到吗?

针对题主的问题,是流感病毒不同还是统计原因?粗略回答如下:

首先,请善用网络搜索,很多问题其实自己动动脑筋动动手指都能找到答案,比如这个问题。哪怕是国内搜索引擎再烂,但搜索美国疾控中心,欧洲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的官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找到这些内容,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回答了一大半。

美国:Situation Update: Summary of Weekly FluView Report
欧盟:Seasonal influenza
中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的网站内容很烂,但是美国和欧盟针对今年流感都有专门的网页专题,里面就有有关今年流感病毒毒株在各国各地区的流行趋势以及所占比例。我把答案直接贴在下面:

美国:Seasonal Influenza (Flu)

欧盟:Weekly influenza update, week 8, February 2018

中国:我国内地流感疫情和防控问答-热点关注
中国CDC虽然网站很烂,数据也少,但是至少流感的问题还是在"热点关注"那一栏里,多花几秒钟点进去还是可以看到的,哪怕没有欧美CDC那么详细的图表,但是至少有一篇2018年3月2日刚刚更新过的文字通告描述了去年为止到现在中国的流感毒株分布比例。

三者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去年到今年流感毒株的分布模式与欧洲地区的情况更加类似,都是以甲型流感(Flu A)的H1N1型和乙型流感(Flu B)的Yamagata型为主,而美国是以甲流H3型及乙流Yamagata型为主,H1N1型的反而占比例相对较少。至于各毒株的毒性强弱和致病性确实有不同,而且也跟被感染的人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关,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流感的易感人群在教科书里并不会因为人种而异。

至于流感相关的死亡率和人数,欧盟并非一个国家,各国流感死亡率数据都在各国,每个国家疾控的统计方法可能也不尽相同,欧盟CDC没有公布任何具体的汇总统计数据,但是有各国各自的重症流感/肺炎ICU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总体而言相对去年来说今年欧盟地区流感相关死亡率有所上升,而且主要是乙流引起的;美国CDC有具体的死亡统计数据,且成人与儿童是分开的(具体见以上官网链接)。至于中国,我想这种数据应该还是有的,因为疾控中心官网上有这个:全国流感监测方案(试行)(2005年)-监测 。而且热点关注里另外那篇有关流感的文章也提到今年流感疫情较以往3年同期有上升,而且跟欧洲一样也主要是乙流,只不过看完官网其他一些流感相关的链接,我并不知道具体的发病和死亡数据到底是在疾控中心手里还是在国家统计局手里,因为国家统计局网站里只能搜到2016年为止的禽流感数据。至于今年流感的其他数据去哪里找,会不会公布,我没有答案,留给其他知乎用户回答吧。

病毒毒株问题,统计问题,和新闻报道问题属于三个完全不同的讨论范畴,一个是基础医学科研和医疗问题,一个是流行病学问题,还有一个是社会学/传播学并且有时候会带着点友善度的问题。从我个人专业角度来讲我不认为问题中提到的现象是病毒毒株不同造成的,毕竟中国和欧盟各国流行的毒株区别不大。至于这究竟是统计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没有具体数据的时候无法回答。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柳若琳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当今中国和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电竞赛事分别是?

谢邀:

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电竞赛事是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eague of Legends Pro League),迄今已举办6年,它是中国大陆赛区英雄联盟的最顶级联赛。

从以下几个角度可以说明:

1、赛事的规模和场地

英雄联盟职业联赛(以下简称为LPL)是国内首个完整的电竞联赛,始于2013年,经过5年发展已经基本完善。赛程覆盖全年长达9个月的联赛期,与上级国际赛事、下级发展联赛、国内官方、第三方杯赛完善衔接。2018年开始向联盟化时代进军,效仿美国体育联盟模式:俱乐部永久席位(目前已有14家俱乐部入驻,除传统电竞豪门外,还包括了不少国内各领域的资本集团),建立主客场制度(目前已有3家俱乐部在重庆成都杭州开设主场,2019年主场数将会达到8个);赛事规模和影响力十分浩大。

2、赛事的职业化水平

国内首屈一指的赛事制作水平,再加上严格的俱乐部管理水平与强力的规章制度,让LPL完全不同于前代电竞散漫而无章,将国内的电竞职业化水平以及赛事举办水平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赛事的观看人数

LPL在2016年全年总观看人次达50亿次,2017年全年总观看人次突破100亿次;随着大量主场的建成,赛事关注度、话题度的持续发热,这一数字相信还会继续上升。

4、赛事的品牌价值

2017年国内体育赛事赞助价值第25名,2018年国内体育赛事赞助价值第9名,前十唯一一项电竞赛事。赞助商实力年年提升,并且都是行业领先的佼佼者(2018LPL赞助商:梅赛德斯奔驰、欧莱雅男士、多力多滋、战马、惠普、英特尔、迪瑞克斯)。

————————分割线————————

目前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电竞赛事是英雄联盟最高级别的国际赛"全球总决赛"(League Of Legends World Championship),迄今已经举办7届,2018年的全球总决赛将在韩国举办。

从以下几个角度可以说明:

1、赛事的规模和场馆

从S4开始,全球总决赛(以下简称WCS)都参照世界杯采用了多城市巡回赛的形式,并且选取的都是有巨大影响力的国际都市(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上海/北京等)以及当地的顶级场馆(斯台普斯/麦迪逊花园/温布利/上岩球场/梅奔球场/鸟巢等),赛程经历5周之久,规模在当前的电竞项目里首屈一指。

2、赛事的参赛、选拔制度

以今年的S8WCS为例,它的参赛名额是从全球的14个赛区(18个顶级区域联赛、154支联赛队伍)里面,经过整整一年的联赛厮杀,产生而出的24个队伍,且没有任何海选或第三方渠道,参赛资格苛刻无比。

除此之外,联赛区和影响力几乎覆盖了除非洲和南极洲的世界,其中包括中东,中美,日本等传统电竞十分落后的地区,参与度没有项目能比,名副其实的"全球"总决赛。

3、赛事的观看人数

从S2开始,WCS就已经成为全世界观看人数最多的"单项电竞赛事",而且每年都会刷新电竞史的观赛记录。以去年的S7WCS为例,为期5周的赛程里,全球观众一共收看了12亿小时的比赛,累计总观看人次达到数十亿次,单场最高独立观赛人数达到了8000万人这一级别,在全球也遥遥领先。

4、赛事的奖励

总奖金池高达数百万美元,除此之外参赛战队均能获得战队图标40%的销售分成,冠军战队更是能获得象征职业战队最高荣誉的"冠军战队系列皮肤",分享其25%的销售分成,是全球奖励最丰厚的电竞比赛之一。

5、赛事的认可度

S4WCS(登上纽约时报头版、获2015年威比奖最佳赛事播报奖)

S5WCS(BBC直播八强赛、德国体育一台直播总决赛)

S6WCS(曾在欧美国家的上千家可口可乐院线进行直播)

S7WCS(被EIA、体坛周报、ESPN、体育大生意等媒体评为年度最佳电竞赛事)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SYD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 个回答,查看全部。

想要装修出真正适合自己的房子,有哪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1是预算,首先考虑好自己的预算再决定是否请设计师,如果预算低到一定限度,其实设计师也是回天无力的,同样,设计师能力经常和收费成正比,虽然贵的不一定好,但特别便宜,性价比特别高被你淘到也和中彩的概率差不多。如果不请设计师的情况下希望效果好一些,直接套用成功案例比较安全些,翻翻资料找些好作品,空间差不多直接连家具带色彩一起套用,当然是否抄袭得好和业主的悟性及审美是很有关系的,不过老实说,初级阶段的设计师,其实水平不一定比业主高多少,有可能因为生活质量的差异,眼光还不如业主的,毕竟业主再穷,也混到已经有能力付首付了。设计师的成长过程是需要弄坏一大堆房子才能吸收到足够的失败经验,如果回到小白阶段,不一定比业主有优势,而起码有一点是,业主绝对可以比设计师更用心,因为这是业主辛苦打拼来的家,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单子,所以扣去用心这选项,那就只有专业技能的PK了。

2看资料,而且要看好的,不要老是在小区邻居家转,眼光没有提升的情况下,说啥都没用,即使设计师水平比业主高很多,业主要死活坚持一样会被拉低到接近水准,因为毕竟业主买单具备主动权。

3如果打算请设计师,弄明白自己的功能需求及风格偏爱后,去找个符合那审美取向的设计,不过一般说来,如果业主审美高,介入多些不影响效果,审美越低,介入越多效果越丑,所以还是回到你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否确定需要设计人员辅助,是需要个有创意的设计师还是只需要个制图员,另外,设计师的创意未必是你喜欢的或者接受的,那就需要多看些他的以往案例,如果过往的案例都没有你喜欢的,还是拍拍屁股找下一个吧

另外补充一下,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具备什么样的消费水准是很重要问题,弄明白自己,找设计师时候不会找错类型,好比说有的人强项在风水,当然,一般说来,风水大神设计师,可以猜测到设计的美观分,很可能有欠缺,每个设计师的原始分都差不多100分的情况下,风水占了50分,一般说来会挤压他的其他基本分,和你说功能至上的设计师,有可能美感欠缺,所以只能放大实用的重要性,反正大家总得找些优势来补充下,让业主觉得物有所值,同样,美感凑合的,有是工艺白痴或者其他地方存在智商死角,大部分设计师都不是全才,业主自己衡量一下什么最重要,好比你预算有限,只打算找个经济适用型的,就没必要死撑着往上提,你认为风水很重要,找个擅长风水的,也没必要在意人家设计是否比较难看,人要有取舍定位,更容易达到自己满意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连君曼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5 个回答,查看全部。

苏园别裁——苏博对照记

也许在冬夜,苏州火车站。邂逅。屋檐沉沉,如云,如山。坚朗线条。已然不复数年之前的印象——人群,噪声,逼仄的候车间。

这样的改变让人欢喜。

当然,还有你。

路程把思念拉得很长很长,交织着甜蜜期待,以及等待的伤感……我常常恍惚,是梦境,抑或现实?

屋檐沉沉,如云,如山。

隐隐呈现的坚朗线条。

多年之后,不述离殇。

我把你和往事,留在似是而非的记忆里。

若不是神似与形似间。若不是天色将雨。若不是,又站在苏州博物馆门前,想起你说方塔园的简素与巴拉干色彩的魅力……我也许只是走了个神。也许如此。

此刻的我,伫立着,久久不语。

思绪,将周遭淡去:码头。河道。人群。以及转角的都市喧嚣……




印象苏博

此刻将雨未雨的午后,天空灰蒙。对望。苏州博物馆建筑群静静伫立。江南民居贯用的黑白配色。大屋顶,素雅门头,以及檐角的坚朗线条……

这些印象,轻易与记忆中的苏州站形象叠合一起,似曾熟悉,是骨子里的中国情结。

影影绰绰的东方印象,与记忆中的苏州站叠合一起。

似曾熟悉,是骨子里的中国情结。


苏州博物馆选址很好。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苏州博物馆分老馆与新馆。老馆成立于1960年,落位苏州市东北街,为原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我们通常讲的苏州博物馆,多指由贝聿铭设计的新馆,200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新馆连接忠王府后花园,毗邻拙政园,与贝聿铭家族的狮子林仅一街之隔。正所谓"结庐在人境"。建筑洞开的诱惑,屏蔽了车马喧

苏州博物馆选址很好:

连接忠王府后花园,毗邻拙政园,与贝聿铭家族的狮子林仅一街之隔。

苏州博物馆,转角的喧嚣。

博物馆入口选择靠码头一侧,空间相对独立,受外界影响较少。

苏博区位图


苏州博物馆,因其选址独特,且设计者为建筑大师贝聿铭,备受关注。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项目,落址数座古典园林之间,是融洽还是破坏?纵然贝老亲自操刀,亦有人质疑其海外生活多年,能否理解与还原一个具备古典园林意味的博物馆建筑……

苏博掠影:

粉墙灰瓦的建筑,与青灰调的江南民居相融洽。

苏州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老馆),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体量着实不小。如何做到与周边环境"和而不同"?贝老以"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与"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对新馆设计作出阐释。

整座博物馆分三部分,按东、西、中三条轴线布置。中心部分是入口庭院、大厅和博物馆主庭院;西部为主展区和视听室,用以展览苏州本地出土的文物;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商业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同时作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则被恢复成原貌,用作展示其建筑、家具,以及雕塑等艺术品。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形式上的表现。


建筑在时间之上,相看俨然。江南民居韵致,粉墙黛瓦,错落有致。也许源于设计者自身经历回忆与情感的映射

传承——色彩建筑风格是苏博与周围环境协调的重要手段。

新馆沿袭吴门建筑贯用的黑白配色又不拘泥传统材料和形式保持了江南建筑一贯的内敛气质。外墙高大封闭,没有多余的装饰。墙面以白色为主,边缘用黑色石材勾边,简洁大方……如此绝妙而微差的建筑呈现,令人好奇,一探究竟。

江南民居韵致:粉墙黛瓦,错落有致。

亦是克制与敬畏

苏州博物馆位于保护区内,设计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对建筑高度严格控制

新馆主体采用一层结构,檐口高度控制在4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最高处不超过16米。为了满足展览面积的需要,一部分展厅被设在地下一层。老馆建筑则以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

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的形式与层高控制。

与周边环境"和而不同"。

苏博传承苏州建筑的文脉:白墙,灰瓦,建筑的比例和高度。

特别是苏州屋顶坡度一比二的比例关系。

用现代材料表现白墙、灰瓦、小桥、流水等传统元素。

建筑的高度控制,尊重苏州老城区的天际线。融合其中。


它是沉稳的,与整座城市风貌保持一致。

它又是飘逸与洒脱的,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简洁有致……

既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


数年之前的惊鸿一瞥。印象如是。

依旧如是……




空与空间

留白,是东方文化里独特的审美意趣

古典园林中,白墙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传统中国的墙白不是"白色派",不是维持白,它是"虚白"之白,是容纳,容万物之杂交互文,它的白是"纸白",是允许,许自然在其上"写写画画"。

苏博的留白,是做"空"。一如网师园中心的一池静水。建筑与花木围绕其依次展开。"空"不是少,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谦恭与退让

网师园全景

网师园平面图


传统造园,是自相地起,从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室内装饰,再到园林空间营造,贯穿始末的谋划与建造活动。这种营造经验,随着园林发展的断代日渐式微。

"景观"一词,是舶来品,源自西方的学科理论,注重构成,讲究构图。是理性,规则,可量化的。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现今项目营造过程中,往往几个专业各自为政。拼凑。景观作为收尾专业,通常在建筑落定之后,发挥空间相对有限……甚至可能沦为空间的填充。


在苏博,贝老以东方的方式处理空间:隐现苏州古典居住经验的建筑物。院落式布局。做""。

苏博的院落式布局空间结构与比邻的忠王府、拙政园浑然一体

整体建筑形式上:东侧部分由于直接和忠王府并列,其空间形态更接近传统院落形式;西侧和中部两组建筑处理灵活很多,除建筑局部为两层外,建筑形式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影子。

苏州博物馆平面图

隐喻苏州古典居住经验的建筑物。以庭院串联。


苏博的"空",是建筑向自然的过渡——最终它将消隐,融入周遭……

苏博的"空",是建筑向自然的过渡——最终它将消隐,融入周遭……

写意园林

园林是内向的关系,需要人少方能感受。故而庭院取消所有的琐碎,只保留必须的功能

一亭一台一折桥。三两花木。极简的方式,呈现亭台楼阁的意向。折桥同游廊。台子是去掉顶盖的亭子。寥寥数笔,唤醒古典园林居住经验。

大水面,以折桥为唯一通道。折桥刻意做窄,仅供二人比肩而行。折桥栏杆,亦在宽度上做控制,可小坐,不可长时间停留。

设计于细微处,组织控制人流,保证这种"空"的感受。同样也保证从建筑望向庭院时,视线的通透。

折桥似游廊。台是去掉顶盖的凉亭。

极简设计,隐喻古典园林居住经验。

一方面呼应建筑风格。

另一方面,保证周边建筑望向主庭视线的通透。

对照留园游廊。相似的空间关系。

极简设计,尊重功能。

取消所有的琐碎,只保留必须的功能。

容膝斋

"空"是一种价值观的呈现,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的生活世界的建造,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

偏据一角的凉亭,是庭院唯一的停留空间。亭子造型简洁,大屋顶,直线条,形式让人想到倪瓒的《容膝斋》。

倪瓒《容膝斋》图

这是一张典型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总是留白的。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什么重量,顶为茅草,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

容膝斋,即图中凉亭。

画面的意思就是:如果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

作为庭院唯一停留空间的亭子,形式让人想到倪瓒的《容膝斋图》。

倪瓒《容膝斋图》局部。

呈现一种价值观:

如果可以生活在画界内的场景中,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

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亭子的态度,与自然一体,一种谦卑姿态。形式的简化,亦是弱化亭中游人行为对周遭的影响。

天人合一

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


苏博的"空",对比拙政园空间的"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一种对照互补关系。是尊重历史与自然的谦逊态度。

正如庭院隔墙衔接拙政园处,片石、白墙,寥寥数笔,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的意境。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一种类似剪影的形式表现,使其仿佛与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这座当代博物馆成为古典名园的现代延续。

片石、白墙,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的意境。

新旧园景笔断意连……

这座当代博物馆成为古典名园的现代延续。




对照记:

在东方古典居住哲学里,宅和园是分离的。宅是礼制的,有严谨的轴线对称关系。园子却是自由的,作为精神寄居的场所,随景就境。建筑(此处特指亭台水榭等园林建筑)散点在花木之间。

在苏州博物馆,相对密集的建筑空间里,贝老把园林生活经验融入其中。院落式空间布局,建筑与园林相互媾和。参观藏物的建筑动线则暗合庭园关系

院落式布局:

贝老把园林生活经验融入空间……

建筑以一进一进庭院相互串联。


博物馆如同八宝盒子,其意义不仅在展示藏品,更重要是通过了解藏品了解藏品之外的世界……一个解密的过程。

馆藏的山子摆件,隐喻一种与人有关的山水经验。因为角度在于人,它是表述不全的。分出了向背阴阳,可见与不可见。可见的成为不可见的有意识的不完全遮挡,不可见的以局部的方式泄露,进而构成欲望与推动……受制于这个潜藏的"界"的视觉控制,我们始终是进入式的,无法一目了然地看全它。俯瞰。把玩。神游。是物件之外世界的呈现

园林亦如是,一种只有进入才能真正体会的经验……



之间

中国式的游园是环绕,把玩,全面的观察

这种经验运用到参观动线中,重在之间——建筑与庭院之间,展馆与通道之间,丰富的空间转换关系。光影流转,瞬息变化的明暗关系,则应和了东方古典哲学中的"无常"观。

苏州博物馆平面图:

对照传统园林空间的随性与迷,

博物馆空间是严谨的,以参观路径为唯一线索。散而不乱。


建筑之间:

通道似游廊,随景就境,围合若干院落(展览空间)。开若干空窗,框庭院之景,是传统"无心画"做法。转折间,展馆、庭院散点其中……

对照传统园林空间的随性与迷,博物馆空间却是严谨的,以参观路径为唯一线索,散而不乱。园林式的媾和关系

建筑连接去往各处藏馆的通道,类似园林游廊的处理方式。

开若干空窗,框庭院之景,传统"无心画"做法。

转折间,展馆、庭院散点其中……

顶部格栅,类似游廊外露椽子的做法。室内大量运用木作,顶部钢结构亦用仿木色。因木头为古建常用材料,以此致敬传统造园

通道处理:

顶部以开放式钢结构取代木梁和木椽构架。类似游廊外露椽子的做法。

传统的木作构架在现代玻璃屋顶和金属遮阳片衬托下,成为一种怀旧的装饰。


格栅之上,大面玻璃顶,将天光引入室内。自然采光的设计,审美功用在于其变化应和了东方古典哲学中的"无常"观。

光线透过格栅,形成斑驳印迹,亦是以光影不可留驻的瞬息之美,来呼应古典园林借景中的"虚借"。听松。观云。赏月。声香味触法俱

做"空"与"留白",让光影、季相参与其中,是中国古典园林独到之处

……

玻璃屋顶是贝律铭的刻意构思,意在将天光引入室内,

让访客透过玻璃屋顶看到天空和白云。

光透过格栅,形成光影变化。

自然采光的设计,审美功用在于其变化,应和了东方古典哲学中的"无常"观。


幽暗

古典园林独有昏黄暧昧的基调。推开厚重门扇,经几折空间,光线消隐,成为花格窗后的影影绰绰……

廊道与展馆之间,无可避免的幽暗。门洞刻意做厚,明暗对比,幽暗,故而探幽,过渡非常重要。"探"这个动作别具仪式感。如狮子林经"探幽"门,人间仙境的转换。

廊道之间,无可避免的幽暗

门洞刻意做厚,幽暗,故而探幽,过渡非常重要。

白墙映衬光影变化……


明暗:

在苏博,自然光线,经馆顶构架,折射出浓淡深浅……是贝聿铭的光影艺术

内外之间,以落地窗上的幔布相隔。影影绰绰看到庭院景色,十分曼妙。一种古典形式的隔断处理。空,透,东方式的诱惑。

明暗:贝聿铭的光影艺术效果。

落地窗上的幔布,影影绰绰看到庭院景色,十分曼妙。


苏博刻意缩小公共设施的建筑尺度,增加建筑的节奏感和展览的灵活性,使访客置身于小型私家宅院般幽静环境中,将思想集中在展品上,不为建筑所打扰。

恍惚间,仿佛行走某处老园中,廊壁多镶嵌书法作品以供展示。也许更接近董豫赣做红砖美术馆之前的设想——将其设计得如同园林里的复廊一般,一边是户外风景,一边在复壁两边挂画,两边都能展示……

以"身"观法,内外之间,展馆、通道及庭园互动影响。是古人曾经生活的收藏,亦是一种古典园林经验的呈现



局部

游观:

信步而来,经大厅去往藏馆,一进一进的院落。片段感受,如水墨长卷缓缓展开。园林式的表述腔调

片段景致,园林式的表述腔调

园林的本质是一种自然形态的生长模拟,它必然是从局部开始的。

大厅,廊道,庭院……空间的关系是事件关系的承托与强化,建筑为事件而预设,而最终又推动事件

从林泉之致到意识山水,内外之间,建筑本身更多偏向于一种空间的构造游戏,一种叙事的设计。景致,是碰巧进入视线的一个随机角度

景致,是碰巧进入视线的一个随机角度。

关于苏博,片岩,六角窗,严谨的对缝关系,还有楼梯的处理方式,记忆犹新。

楼梯凌空架起,玻璃围栏模糊边界。楼层之间如此空透的连接形式。与之相对,通高的一面墙,顶接采光窗。墙面被处理成跌水。水自墙面的沟渠缓缓流下,最终落入莲花池……周而复始的循环,没有高潮,没有开始和结束

这一刻邂逅的惊喜:

楼梯凌空架起,楼层之间如此空透的连接形式。

作为对景的墙面被处理成跌水。

水自墙面的沟渠缓缓流下,最终落入莲花池……

周而复始的循环,没有高潮,没有开始和结束。

接近一种古典哲学观的思考。寻常与无常。

光自天窗透进来,扶栏而上,恍惚的视觉与真切的身体感受交织。一种与人有关的山水经验

回望……

楼梯片段。

受视角的影响,它是表述不全的,总是以局部的方式出现。一种意识山水。"身"法与"眼"法的叠加,带着强烈的叙述意图…

苏博楼梯,隐喻一种与人有关的山水经验。

因为角度在于人,它是表述不全的。

可见的成为不可见的有意识的不完全遮挡,

不可见的以局部的方式泄露,进而构成欲望与推动……

楼梯处理:一种意识山水。

景致,是碰巧进入视线的一个随机角度。

局部的方式,带着强烈的叙述意图……

空间的关系是事件关系的承托与强化,建筑为事件而预设,而最终又推动事件。



写意绿植记

苏博的植物,是景致,亦是文化象征。一种符号化的冼练。需用心细细感知。

前庭:两侧种植了一株黑松与一株日本五针松。取其俊逸姿态,呼应建筑的坚朗线条。松同时代表古代文人推崇的坚贞气节,一种精神意味的象征

前庭植松,取其俊逸姿态。

同时代表古代文人推崇的坚贞气节,一种精神意味的象征。


主庭山水园:偌大的庭园,仅种植了四棵树、一片竹林

竹林作为建筑与山水园之间的过渡,姿态优美,疏密有致。透过竹林可以隐约看到西部建筑的门洞,让访客知道对面还有展馆。"虚"隔断,不经意的提醒,一种东方式的含蓄

刚性的建筑,与柔软的竹子,相得益彰。

有个细节令人感动,设计师在造园过程中亲自指导工人种竹子,以保证其天然姿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山水园,竹林与桂花。

竹林作为建筑与山水园之间的过渡,姿态自然,疏密有致。

刚性的建筑,与柔软的竹子,相得益彰。

其余四棵树,为桂花,松,柏,香橼。桂花留香,松柏常青,香橼挂果,加上风摇动竹叶的沙沙声……将植物四季万象的精神表现出来,是意识形态的提炼与解读

桂花留香。松柏常青。香橼挂果……

将植物四季万象的精神表现出来,是意识形态里提炼与解读。

松柏以白墙为背景,加以光影,呈现瞬息变化之美。


宋园:"跳墙"而来,"穿越"的竹子

宋代《平江图》确定苏州"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并延续至今。而苏州园林和现存古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在苏州博物馆内建造一间宋代的民居,是对宋代苏州人生活方式的展示与收藏

宋园因此由来。

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全部采用传统工艺修建。天井种竹子,呼应隔墙山水园的竹子。竹子似乎从山水园"跳墙"而来。"穿越"的方式

窗洞点种绿植,沿袭传统"无心画"做法。

苏博,宋园。以宋代民居展示宋代苏州人的生活方式。

天井种竹子,呼应隔墙山水园的竹子。竹子似乎从山水园"跳墙"而来。

"穿越"的方式。

宋园,建筑内部。

窗洞框数枝疏影横斜,传统"无心画"做法。


紫藤园:在苏博与忠王府之间,设紫藤园,嫁接自文徴明手植藤修剪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脉

紫藤独株成景。沿袭忠王府母本六百多年的苍劲,隐现王者之气。

花开,无数朵紫云飘浮空中,暗香浮动……惊艳,是此刻的空灵。是春花秋实,夏叶成荫……它兀自生长,兀自荣枯,一任时光荏苒。亦算某种意义上的历史转接传承

紫藤独株成景。

沿袭六百多年的苍劲,隐现王者之气。

紫藤园紫藤,对照文徴明手植藤。

历史的转接传承。


对照记

似曾熟悉,是大师的设计语言。亦是东方式空间关系。

是意在笔先。


苏博大厅对照美秀美术馆大厅,贝聿铭一贯的设计语言:月洞门。三角窗。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光影变化。现代材料和工艺工法的背后,是其骨子里关于中式空间的理解与演绎一种含蓄的东方式的表现手法

苏博大厅对照美秀美术馆大厅


松江方塔园东大门入口转换空间处理,对照上文提到的两处现代建筑大厅空间,同样承担了接待组织交通作用。

方塔园为室外空间,通过月洞门形式,提示空间转换。刻意设置几级台阶,与传统园林由住宅转换至庭院空间,入"探幽"门,过"平步青云石"而入园的形式是相似的。是人间步入仙境的转换。一种洞开式的诱惑

后者则是在室内空间,对于空间转换的引导。洞门是提醒,是着重符号,它还是延续传统园林中的"无心画"手法,以洞门框景。自然风物是景,行走风景中的人亦是景……

松江方塔园东大门入口转换空间处理

从东门步入方塔园,空间转换门洞。

内外对望。


传统的假山是一拳则太华千寻,是别有洞天。多以湖石或黄石叠山。造园过程不可控制的机变,以及将错就错,是其独特之处。

假山多作游观,一种被动式的按摩让人举手投足不得不配合出仰止、抬望、俯察、侧身、上步、顾盼、斜刺、观峦等等具有山水意味的程序化动作。经此,"眼界"转化为"身界","观法"转化为"身法"

在苏博,从早期方案自然式湖石驳岸,到最终呈现的片岩形式,是"空"的极致

它其实更接近西方的处理方式,很直观。类似日本枯山水。

因以水面相隔,无法环绕、游观、360°的观察,片岩根据远近关系,表层肌理做不同处理。最靠近人的,表皮保留自然的褶皱,或者说,更像水墨山水中山的肌理……而随着距离远去,肌理渐渐变平,平到几不可见……

恒久不变的意向山水,与墙外的草木荣枯相映。

意韵,在此远山近水间……

苏博片岩,类似枯山水的做法。

隔水而望,比较直观。是静赏,不是游观。西方的处理方式。

远山近水,却有东方的意韵。

恒久不变的意向山水,与墙外的草木荣枯相映。



对照,如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窈慕颜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