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的受害者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所在家庭",的确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在类似报道出现的时候,总是会有人指责受害者,认为他/她们太过愚蠢,认为他/她们是因为经济或者物质上依赖对方才无法离开,甚至认为他/她们是热爱被虐待才选择留在这样一段充满痛苦的关系里。可事实是,即便是在经济独立、心理上也无所畏惧的情况下,离开一段虐待关系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0年,福布斯报道的一份来自美国反家暴联盟的数据表明,85%的受害者无法彻底离开一段虐待的关系。据2013年美国家暴热线的统计,一个受害者平均要经过7次的努力尝试离开,才能真正离开一个施暴者。在我们2016年做的一个关于家暴的访谈报道中,国内家暴援助机构的工作者们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踏出寻求援助的一步对这些受害者来说已经很艰难了,但仍然有许多人在接受援助之后依旧回到了暴力关系中。
从诸多家暴相关的研究及具体案例与数据中来看,受害者无法离开一段虐待关系,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害者可能遭到了心理操控
心理学里有一个名字叫做"煤气灯光(Gaslighting)"效应,指的是受害者在暴力关系中常常受到的一种心理操控。
它由一部《煤气灯下》的老电影情节得名,电影说的是一位丈夫通过操控家里的煤气灯光来控制家里的环境变化,而当妻子说出那些变化时,他坚称那是妻子的幻想,直到妻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此后,"gaslighting" 用来指代这样一种通过持续否认、错误指引、自相矛盾、撒谎等方式,操纵他人,使得被操纵者对自身想法产生动摇和怀疑的一种行为(Wikipedia)。
这是一种试图改写他人对现实的认知从而改变他们脑海中的想法的行为。
在家暴关系中,这一心理操纵具体表现为:施暴方通过长期的心理操纵,使得受害方觉得自己是引发暴力的根源,或者是导火索。一种常见的语言逻辑就是:"都怪你没xxx,我才(控制不住的)xxx",比如"都怪你今天做的饭太难吃了,又太唠叨,主动找我吵架,我才控制不住打了你"等等。这种长期的心理操纵下,当施暴者不断指责受害者,将错误归因于受害者,长此以往,受害者开始逐渐相信这个设定,认为虐待的发生是自己的错。
2. 习得性无助
当受害者多次遭受暴力后,很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即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而放弃任何反抗。
20世纪60年代,Martin Seligman经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模型: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一直在笼子里被反复电击的狗,多次实验后,只要电击的信号音一响,即便实验者在电击前已经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
而暴力中的受害者就是习得性无助的"高发人群",对于受害者来说,当ta在"反抗"这件事情上曾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之后,便会形成一种"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而ta们可能就会将这一无助的感觉过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他们开始接受"尝试是无望的"这样的暗示。不仅如此,当ta们离开长期受虐待的环境时,也会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适应期,那种无望感与无助感可能会持续蔓延——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感到无助和绝望,如日常的工作与社交等。
3. 还有一种常见也让人倍感无奈的原因,是因为爱
因为爱,受害者会更倾向于相信,暴力行为是由于虐待者的失控。很多受害者在受到一次暴力后,不愿意相信ta与伴侣间还会出现下一次暴力。Ta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我们是彼此相爱的,我不愿意离开ta,而这次只是个意外"。
但事实上,我们不得不强调,暴力是施暴者们蓄意的选择,目的就是受害者获得完全的控制。
之所以说是"蓄意"而非"失控"有这么几个因素。首先,施暴者选择受害人。他们不会侮辱、威胁、伤害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让他们不爽的人;其次,施暴者也会谨慎地选择何时、何地施虐——暴力往往发生在ta们单独相处的时候;最后,而当对ta们自己有利的时候,施暴者有能力停止自己的虐待行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施暴者都不是真正失控的。一旦警察出现,或他们的老板打来电话,他们可以立刻停止虐待行为。
此外,受害者是可以感受到来自施暴者的爱的。施暴者可能在关系的开始并不表现出暴力的一面,Ta们也许有过甜蜜的过往,并决定要长期共同生活,还组建了家庭。而且通常施暴者在施暴之后会道歉,会做出爱的举动和姿态,让受害人觉得"ta这次是真的知道错了","ta一定会悔改的","ta还是爱我的"。
4. 最后,是一些现实的桎梏
现实中因为对进一步伤害的恐惧心理,也导致很多受害人不敢轻易离开这段关系。比如,面对施暴者的威胁,恫吓,害怕进一步的伤害或报复行为,或者波及家人等等。
另外,也的确有些人会因为经济或物质,社会文化(如认为"离婚"会带来家庭的耻辱)等原因无法离开一段关系。
离开一段受虐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很有可能,在你身边,就有家暴的受害者。而对所有和我们一样反对暴力的人来说,我们都希望你们对家暴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而不是对受害者横加指责。对于那些已经处于危险中的人,我们鼓励大家寻求朋友、家人、以及专业的帮助,离开这段关系是你能帮助到自己的最重要的一步。
以上。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1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五岁的孩子看不起保洁阿姨,怎么办?
父母的情感模式在子女身上重演的可能性是否较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