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知友催我更新去南极参加考察的经历,鉴于个人比较懒……所以,直接把赵晨师姐公众号的文章copy过来了,对极地研究有兴趣的朋友推荐关注:北师大极地团队:我们在中山站的50天from 晨说南北极
无人机就像我们的眼睛,带我们看到了中山站最美丽的样子!
今天,"晨说南北极"请来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极地科学研究者赵剑和李腾,一起听他们讲述,他们在中山站(中国在南极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的50天!
1我们是如何抵达南极中山站的呢?
我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程晓教授麾下的极地遥感团队,正在攻读极地遥感研究的博士学位。2017年12月12日,带着4台先进的无人机,我们踏上了人生中第一次南极考察之路!
2017-2018年是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年。科考人员通常都会乘坐中国的破冰船"雪龙"号,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南,到达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进行补给,然后再进入南极,单程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行程一万多公里。
在南极,考察有两个时间周期,叫做度夏和越冬。度夏就是在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2、3月份——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天进行科学考察;越冬就相对要苦一些,要从每年11月一直工作到后年的2、3月份,和下一次考察队中的度夏考察队员一起回去。
我们参加的就是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度夏考察队。但由于34次队科考任务艰巨,要完成在东南极罗斯冰架附近建立中国第五个科学考察站的任务,所以在中山站任务较多的研究单位可以进行申请搭乘固定翼飞机进出南极,以争取更多宝贵的科研时间,北师大极地遥感团队就属于其中一只。所以我们于去年12月12日从北京出发,从墨尔本转机到达霍巴特,在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局的体检和培训后,于12月15日乘坐澳大利亚南极局的A19,和澳大利亚的南极考察队员一起到达澳大利亚在凯西站的沃尔斯金蓝冰机场,再转乘中国的雪鹰601前往中山站,从霍巴特到中山站,总行程仅耗时10个小时左右。
2 我们此次去南极要完成什么任务呢?
我们参加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山站及周边环境进行遥感调查。说白了,就是通过无人机平台搭载可见光相机、激光雷达,对中山站周边的达尔克冰川、拉斯曼丘陵、固定冰和企鹅岛进行航空摄影测量,从而监测企鹅种群的数量变化,站区附近冰山的运动情况、冰川的运动情况等,以探寻全球气候变化的量化依据。
说实话,在极地进行科研活动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坐在研究机构的科研室里。虽然我们是在南极的夏季开展科学考察,但是中山站在白天的气温也仅仅是在0度左右。虽然中山站的风稍显温和,但还是存在许多的困难。
为了获取无人机观测内陆冰盖的数据,我们不得不亲自来到冰盖上面,这就意味着我们很有可能被无处不在的冰裂隙所吞噬,但即便这样,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高精度的观测数据,我们还是要迎难而上。
操作无人机最关键的要数起飞和降落,如果在操作无人机的时候出现什么意外,比如无人机在巡航的时候跌落在地势险要的冰盖上或冰裂隙里,我们是根本没有办法取回无人机的!这不仅仅是科研上的损失,也是对极地环境的一种破坏。因此我们会在工作的前一天晚上确认设备的完整性,每次起飞前反复检查设备,有无损坏,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另一方面,为了数据的后期处理,我们需要置身到无人机巡航区,设置GPS控制点。为了保证控制点的均匀分布,我们需要在安全区域内走很长一段距离,从一坐山头爬到另一座山头。要知道,在厚厚的积雪上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对体力消耗是极大的。然而,最大的挑战并不在此,而是南极的天气像极了女朋友的心情,真的是说变就变啊!
像我们这种靠天吃饭的无人机工作方式,真的是每天都在祈祷,大晴天,大晴天,大晴天…
好在天公眷顾努力工作的人,让我们在短短的50天里,获取了很多高分辨率的数据。每当我们完成无人机飞行任务打道回府时,踏着凌晨一两点的阳光(对,没错,这里不是月光),抬头一看,温柔的阳光撒在一座座冰山上,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和美好。
3中山站的衣食住行
想要做好科学研究,高效的后勤保障绝对是必不可少哒。在当今的南极科考站,后勤保障要比30多年前建设长城站的时候好太多了。下面,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中山站的衣食住行!
先来说"穿",可能大家在纪录片和电影中看到的都是这种样子的
站上为每位考察队员都配备了一套连体的保暖服,我们亲切地叫它"企鹅服",再加上从头到脚的全副武装:帽子、墨镜、面罩、手套、防水高帮登山靴……这些全是在极地进行野外工作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在强风大雪的恶劣天气下...
没有这些专业装备的严密保护,我们肯定会受伤哒,什么冻手冻脚、皮肤皲裂、雪盲症…
但是,有时候为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不得不摘下手套徒手进行各种操作。
好啦好啦,不吓唬大家啦!其实,在风和日丽的情况下,穿个普通的毛衣或者羽绒服就可以来个中山站一日游啦!
接下来就是"住"的问题了。对南极科学考察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我们在南极还处于一种原始社会,其实,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国基础设施的强大早已经为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改善了住宿条件。中山站一共有新老两栋宿舍楼,老楼主要安排度夏队员,新楼则安排给最辛苦的越冬队员。
中山站鸟瞰图
度夏期间基本上两人一间宿舍,我们所在的宿舍不仅有独立卫生间和热水,还有WiFi信号呢,虽然信号……但是,聊胜于无啊!
由于中山站在南极圈以内,所以度夏考察季节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极昼状态。为了帮助一些没有黑夜就睡不着的队员营造睡眠的气氛,每个房间都安装了遮光效果极佳的窗帘,拉上窗帘马上就能伸手不见五指,宝宝再也不怕失眠啦!
再来聊一聊中山站的"交通"。虽然南极出门就是白茫茫一片,但也得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造良好的交通环境。说起站区交通,简直就是一个重型机械厂,起重机、全地形、越野卡车、牵引车、PistenBully、挖掘机,甚至是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所有你在极地纪录片里看到的炫酷机械,在中山站你都能见到!
虽然很多机械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各个都大有用武之地。比如我们经常乘坐的"北极星"卡车,据说单单它在冰岛的改装就耗费了超过160万的资金,改装后的"北极星"能在软雪、蓝冰、泥坑、陡坡、碎石各种路况下毫不减速,性能可以说远远超过了普通的越野车。
只可惜啊,再有经验的老司机也有翻车的时候,下图就是一个例子。
全地形越野车虽然速度比不上越野卡车,但优势就在于爬陡坡和涉深水的能力,虽然看似笨重实则掌握了轻功"水上漂"的本领
机械师正在保养全地形越野车
但我们最中意的要数"小四轮"雪地摩托啦,特别适合要经常在冰盖上驰骋的我们。
最后聊聊广大吃货最关心的问题——中山站的科考人员都吃什么呢?
在南极,食材这一点可难坏了咱们中山站的大厨。雪龙号科考船每年都会来到中山站进行补给,但也是一年只来一次,所以一整年的粮食补给会在每年的11月份一次性卸下。所以啊,我们平时吃到新鲜蔬菜水果,对于南极的科考队员来说变成了最大的奢侈品。即使放在冷库中,也很难保持新鲜,这意味着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山站的科考队员基本吃不上新鲜的蔬菜水果,尤其到越冬队员度过的后半年,食物主要是以容易长期冷藏保存的肉类、土豆、白菜为主了。
不过别担心,咱中山的大厨那可不是一般的厨师!
瞧,我们吃着火锅唱着歌,中山站的生活就是这么美!
虽然在中山站的各种条件有限,但短短两个月的站区生活真真切切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中山站的每一个人都像家人一样,互相关系,互相鼓励。在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下,中山站的科研工作者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而我们,作为南极科研道路上的晚辈,短短的50天,将会是我们此生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而无人机带回来的数据资料,也将为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冰盖冰面融池提供了一份十分宝贵的研究资料!
50天很短,50天又很长,中山站,我们再见!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