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带来的「职场歧视」有哪些?

我想说一种隐形的,甚至看起来不像是「歧视」的歧视,就是:

不恰当地「关照」那些抑郁症的患者。

比如,我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某某有抑郁症」,所以——

大家跟他说话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刺激到他。
你平时跟他来往比较多,注意一下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要留心。
他跟你吵,你不要一般见识,他有抑郁症嘛。
他工作不得力?算了不要催他,人家能上班就不错了。

之所以说它们不像是歧视,是因为相比于贬低,排挤,否认,上面的这些看起来还是有一点人情味的。甚至我认识一些单位的领导,了解到某个员工有抑郁症的时候,会出于朴素的同情,暗暗减轻对方的工作量,或者降低对工作的要求,避免给他太大的压力。

会这么做的当然是好人。但这种好心的背后有一种暗示:一个人有抑郁症,这个人就「不太行」。能力也好,精力也好,脾气也好,都要打点折扣。领导是好人,愿意花一些额外的成本,优待这些「不太行」的人,看似没什么坏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成本毕竟不是白来的。接下来怎么办?公司是不是还招「抑郁症」的员工?毕竟不是福利院,为什么要选一些「不太行」的人贴时间贴钱地伺候?如果再有这样的人,是否干脆敬而远之为上?应聘之前是不是都填一下心理量表,再发现有抑郁倾向的,哪怕只是普通的敏感的,内向的,是否为安全起见都不要招了?

就像延长女性员工的产假,可能会加剧对女性的用工歧视一样。这种好心往往经不起推敲,还会有反作用。所以看起来是一层糖衣,核心还是歧视。它像是在说:「抑郁症的人不行——所以要多给他们一些关心。」我们会被后半句话所感动,于是忘掉了前面那一点微妙的不妥。

(顺便说一句,抑郁症「不行」,这话经不起推敲。我认识一些得病的朋友,才华横溢,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甚至在普遍认为压力较大的领域,比如创业,比如科研)

退一步说,就算一个人因为疾病,能力有所退化,他仍然可以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就像我们生病,影响工作的时候,就会请病假。能请几天,是否带薪,这些都有具体的规定。抑郁症也是一种病,完全可以按照生病的规矩来。而不必当事人都没有开口,就有人说:「嘘——他有抑郁症,不要给他布置这么多工作」。这样好像是在宣告:他没法为自己负责,我们要为了他好。

优待从来都是与「剥夺责任」相伴而生的。父母对小宝宝好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以父母也不指望小宝宝为自己负担什么责任。但抑郁症的病人不是小宝宝,他们只是生病的普通人。

在大学工作的时候,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时候会有老师问我,听说某某学生有抑郁症(或者别的什么症),他现在缺勤,挂科,没交论文,要不要手松一点,照顾他一下算了?我就问,其他学生可以有这样的待遇吗?他们说没有。我又问,这个学生有申请过特别的优待吗?也没有。

真的,我很少遇到抑郁症的患者主动申请优待,但他们身边的人,常常把特权硬塞过去。

而特权和歧视,往往是一体两面。我反对特权。不是因为铁石心肠,我也希望学生受到照顾,挂科可以重修,学习困难可以缓考,甚至可以休学。但它应该是一视同仁的。而不是因为有了抑郁症,就可以旷课也不记考勤,或者在闭卷考试时翻书,或者把59调成60。

我可以证明,一视同仁的姿态对每个学生——不管得没得抑郁症——都会有好处。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所以我不反对手松。手松很好,但最好对别人有多松,对你就有多松,不会因你的民族、信仰、外貌,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就格外地松。也不会因为你生病就这样。

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抑郁症就只是一种病,跟所有的天灾人祸一样。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病,所以病人也是普通人的一员,遵循普通人的劳动规则,出多少力,赚多少钱,工作之外该看病看病,该休息休息,不想干了也可以直说。如果什么地方有失职,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总而言之就是普通人的一切。不需要比任何一个人承担更多的敌意,当然也不需要无谓的怜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李松蔚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国内的精神科治疗是否值得抑郁症患者信任?
原始人抑郁吗?古代人抑郁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