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回答也提到过。
Dye-Transfer彩色工艺就是CMYK的,有K。不过严格来说这只是影像复制手段,不是原始的影像记录手段。
负片作为影像的中间载体(不是最终载体),其黑场是可以人为定义的,所以大体上来说不存在一个需要K去压黑的过程。而印刷则不同,人们肉眼对于黑的感光认识是具有先天性和趋同性的,所以你必须要一个K去弥补油墨的不足(当然理论上也是可以人为定义的,比如你用绿色油墨去印作品,但是在红色灯光下观看…也是黑的。这就是一个近似的强行定义肉眼可感知黑的过程,我说的"近似")
===========
负片的问题在于"有害吸收",不过因为比较复杂,简略说说就是了。
简而言之负片中有感红层、感绿层和感蓝层,问题在于,感红层不仅只感受红光,还对蓝光有反应…其他两层也是这样。
对于特定感色层吸收非需要波长光线的情况,称为有害吸收(unwanted absorption),比如在555nm的单一波长绿色光照下,感蓝层和感红层也会有影像。这就会导致偏色。
人们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既然实际上克服不了有害吸收,我们设法将他变成一个恒定值,然后用滤色镜干掉就行了嘛。
所以现代负片采用的是有色的染料前体,以上图为例。感绿层中存在黄色的品红染料前体(我没写错,你自己多读几遍,使银盐对绿光增感的,本身是黄色的,能被还原成品红色的染料前体),另外两层中也有类似的玩意。所以彩色负片对化学工业的要求很高,当年没几个国家能生产彩色负片,不是假的(我翻了下资料,说当年只有美日德中四国…毛子去哪儿了??)。
这里不继续细说下去…总之能产生与有害吸收对应的色罩(mask,以前是翻译成蒙罩),使各个色的有害吸收无视画面内容,在整个底片区域上变为均值,可以统一去除。
这就是彩色负片的缺陷。
完整的你去看我微博的长图,不整个搬运了:
Sina Visitor System==============
额外讲一下相纸(正片),也就是最终材质的黑色如何产生的问题。
除了之前的Dye-Transfer工艺,像树胶重铬酸盐、彩色碳素等多色转移(叠印),是【可以】加K的,不是必须。这在当今属于艺术表现手法选择的范畴,不是工艺问题。
伊尔福反转直印(CIBA)等属于silver-dye-bleach(银盐染料漂色)工艺的,是没有K的。你可以想象成本来一张黑纸,然后把不需要的颜色漂洗掉,剩下的就是影像,黑色来源于偶氮染料的浓墨重彩。
常规的彩扩相纸(家庭相片)也是没有黑的,一样是靠黄品青叠成黑色。
===============
另外我记得杜邦公司当年在影像技术上也投入过不少,好像有点成果,貌似CMYK有点关系但我实在想不起来了。
然后rollei digibase film负片用的是另外的技术,没色罩。但色彩表现只能骗骗玩lomo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砸场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