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温
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数据可能会有差距,但所有研究都指出晚白垩纪的气温比现在要温暖且温和。晚马斯特里赫特阶的气温要比森诺曼阶凉爽,可能比坎帕阶和始新世要低。海平面也更低,北美大陆内部的海水也早已褪去。
岩性指标显示,晚白垩纪北美大部分地区处于一个温暖湿润的气候中。
绿色的煤矿、浅蓝色的高岭土和蓝色的铝土矿表示温暖湿润,红色的钙结层表示干旱。在高纬度出现的鳄鱼化石表示这里年平均气温可能在14摄氏度以上。
与今天气温比较:
Wolfe, J. A. 等人(1987)通过研究植被分布组合与植物叶缘、叶片大小、维管组织等发现,当今北美洲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分界线在北纬50度左右,而在晚马阶这个数字为北纬65度。而且,植物结构比较均匀,说明气温年较差非常小。在坎帕阶,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相差不到8摄氏度。在马斯特里赫特阶,这个数字为10摄氏度以上。
一般来说,温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但是在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由于海陆分布导致洋流向高纬度地区输送了大量的热量,所以温度梯度很小。大约为纬度每增高一度,温度降低0.3摄氏度。这个数字在今天为0.6摄氏度。因此导致在晚白垩纪,热带地区比今天要凉爽,寒代地区比今天要温暖。
下表显示,即使是在北纬63度的高纬度地区,全年最热月也有19摄氏度的高温,最冷月为4摄氏度。
做个比较,今天中国的冬季气温零度线为秦岭-淮河线。
Hugh C. Jenkyns等人(2004)通过研究北冰洋钻探岩芯中的生物沉积物发现,在马阶北冰洋(北纬80度)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普通人都可以去北冰洋泡澡了。
Clemens. W. A. 等人(1985)在阿拉斯加发现的鸭嘴龙等多种大型植食动物则证明了北极地区温度不会低于7-8摄氏度。不过动物可能用迁徙来躲避极夜。
2.降水
LENA B. GOLOVNEVA(2000)通过对动物分布、植物叶面形态的研究发现,在马阶北美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在北纬40度的位置,年降水量大概为700-800毫米。在南方是一个较为干旱的气候。这与钙结层的分布是吻合的。
下表则展示了不同纬度地区的降水量。
数据显示,在北纬40度以上的较高纬度地区,全年降水量较高,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的分布非常平均,即使是最干旱的月份,也有100毫米左右的降水量。Wolfe, J. A. 等人(1987)对植物组织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发现植物的组织结构较为均匀。而在中低纬度地区,则是非常干旱的。中低纬度是植物最具生产力的地区,干旱导致了植被的稀疏。大洋的环流特征及其较高的温度导致海水无法容纳过多的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导致了中低纬度地区降水的减少。稀疏的植被则无法储存更多的碳。根据Olson (1985)的计算,马阶陆地上的植物量为1300GT,远低于古新世的2500GT。
3.大气
WAN ChuanBiao(2011)等人总结的不同组织根据不同方法估算的晚白垩纪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此图显示,在晚马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数值在500-1000ppm之间。即0.05-0.10%。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038%。没有数量级的差距。
对于氧气,几篇文章的模型计算出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多点的样子。也有文章的计算结果在15-20之间。
与今天差距不是很大。
总结:
总体来说,晚白垩纪马阶晚期北美洲的气候还是非常适宜的。最宜居的地区在北纬40-60度之间。再往北会有极昼极夜,往南可能会干旱。气温年较差小,10摄氏度多一点。降水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在最干旱的季节,都能保证50-100毫米左右的降水量。可能需要注意防潮。
冬季气温为4-8摄氏度,不会冻死人,全年不结冰。夏季20摄氏度左右,较为凉爽。所以穿越者不需要考虑凛冬和酷夏。
空气成分方面,500-1000ppmV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为今天的两倍,但不会对人造成不适影响。氧气含量与今天相仿,可以保证顺畅呼吸。即使是百分之15的含氧量,也相当于3000多米的高原气候,人类锻炼一下是可以适应的。
————————————————
目录:
————————————————
参考资料:
[1]Wolfe J A, Upchurch Jr G R. North American nonmarine climates and vegetation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987, 61: 33-77.
[2]Golovneva L B. The Maastrichtian (Late Cretaceous) climat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0, 181(1): 43-54.
[3]Upchurch G R, Otto-Bliesner B L, Scotese C. Vegetation–atmosphere interactions and their role in global warming during the latest Cretaceou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1998, 353(1365): 97-112.
[4]Donnadieu Y, Pierrehumbert R, Jacob R, et al. Modelling the primary control of paleogeography on Cretaceous climat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6, 248(1-2): 426-437.
[5]Wan C B, Wang D H, Zhu Z P, et al. Trend of Santonian (Late Cretaceous) atmospheric CO 2 and global mea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Evidence from plant fossils[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1, 54(9): 1338.
[6]Clemens W A, Allison C W. Late Cretaceous terrestrial vertebrate fauna, north slope, Alaska[J]. Geol. Soc. Am., Abstr. Programs;(United States), 1985, 17(CONF-8510489-).
[7]Jenkyns H C, Forster A, Schouten S, et al. High temperature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Arctic Ocean[J]. Nature, 2004, 432(7019): 888.
[8]Berner R A, Kothavala Z. GEOCARB III: a revised model of atmospheric CO2 over Phanerozoic time[J].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001, 301(2): 182-204.
[9]Robinson J M. Phanerozoic O2 variation, fire, and terrestrial ecology[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989, 75(3): 223-240.
[10]Mills B J W, Belcher C M, Lenton T M, et al. A modeling case for high atmospheric oxygen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J]. Geology, 2016, 44(12): 1023-1026.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皮皮猫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