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细菌弯弯曲曲婀娜多姿,能在酸性极强的胃液里兴风作浪,不仅感染了我国半数人口,在部分国家甚至波及了八成人口!它不但是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的罪魁祸首,甚至引起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元凶!
早在1994年,它就被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I类生物致癌因子(确认致癌物)!这个小小的细菌不禁让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性情诡异,骨风清奇,其他细菌避之不及的胃酸是它最爱的温床,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在胃内生存的微生物。1983年由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医生首次发现,因此颠覆了医学界对胃肠道疾病的认知,也让马歇尔医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那么如此嚣张的幽门螺杆菌是如何传播的呢?
它的传播途径并不特殊,主要是依靠"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比如进食污染的食物、共用餐具、亲吻等。所以,要想隔绝幽门螺杆菌,首要的预防措施就是严防"病从口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生冷食物的卫生,采取分餐制或使用公筷,不共用清洁用品。
既然幽门螺杆菌感染了那么多人,那么为什么大家却又浑然不知呢?
幽门螺杆菌很是低调,被感染后,大部分人携带着幽门螺杆菌数年没有症状,甚至一生都毫不知情。少数患者会出现一些胃肠道的症状,比如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等。
目前,幽门螺杆菌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筛查:
其中的碳13或碳14尿素酶呼气试验简单方便,是最推荐的筛查方法。
虽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很高,但只有10%的人因此患上了消化性溃疡,也只有1%左右的人患上胃癌,而且这1%还多见于溃疡病患者。胃癌的发生并不是仅仅取决于幽门螺杆菌,它是复杂作用的结果。除了与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的发生还与环境因素,比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提出"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但在临床中我们仍需具体分析获益-风险比,实行个体化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指征如下:
目前我国常用的是"四联疗法",即抑制胃酸药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服用10到14天,一日两次,口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可达90%以上。
可是药物这么多,要如何选择呢,抓阄随便选就行了吗?
不不不,医生会根据你的过敏史、疾病史、用药史,综合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制定给药方案,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把这复杂的选择题交给专业人士!
那么,治疗方案出来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且慢,这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最最关键一步在于你自己,必须严格按照给药方案进行,否则不仅很容易治疗失败,还会产生很多副作用,造成细菌耐药!
结束上述疗程后,请停药1月以上,再次来医院进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以明确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成功。
根除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你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对服用的抗菌药物耐药;另外,有没有严格按照给药方案按时按量安疗程地服用,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再啰嗦一句,请务必按照给药方案服药!
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在距第一次根除6个月后,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再进行第二次根除,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更换药物,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别忘了带上你第一次治疗的药品清单。
另外,部分患者在根除了幽门螺杆菌后还会复发,复发率为2-5%,所以即使根除了幽门螺杆菌,也要做好防护工作,千万不能大意了!
很多家长担心,家里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那共同进餐的孩子是否需要来医院检查和治疗呢?
据统计,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大约在30%-40%左右,虽然比例也很高,不过与成人相比,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严重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的风险较低。
另外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而成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基本不可能自行清除。
另一方面,对儿童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不利因素较多,在治疗方案上,儿童对抗菌药物选择余地很小,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四环素,副作用较多,不宜用于儿童,克拉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在我国的耐药率较高。
此外,儿童服药的依从性差,漏服错服药物容易导致治疗失败,继发细菌耐药,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也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另外,儿童是易感染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再感染率明显高于成人。
因此,《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行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推荐对消化性溃疡及因消化不良行内镜检查的儿童行Hp检测和治疗。
对于儿童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口对口喂食,不用自己的嘴试凉热,不要将咀嚼后的食物喂给孩子,拒绝不必要的亲吻,积极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 end -
作者简介:
暨南大学药学硕士
主管药师
执业药师 执业中药师
三级医院临床药师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小药侠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