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on Pacific小史

前言

笔者一向喜欢各种时间源远流长、规模登峰造极的玩意,某年无意中看到UP帅气的盔甲黄机车照片之后,成为该公司的超级粉丝,在知乎编写的文章当中多对该公司的各种机车有过介绍。Union Pacific铁路公司作为一个与美国共同成长的企业,其企业宣言——建设美国的确恰如其份,铁路以芝加哥、休斯顿、洛杉矶、西雅图为四角,线路覆盖密西西比河到西海岸的每一个州,大半个美国(甚至包括鸟不拉屎的蒙大拿)都能看到UP盔甲黄机车。

UP的黄色涂装是美国这一票铁路公司当中最亮眼的涂装,而且也没有哪个公司会刷上这么大一面星条旗。

而这个公司为探索铁路行业新动力而做的努力,更是不少车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详细写出UP全部的历史,按笔者的能力怕是有生之年了。

诞生

南北战争激战正酣的19世纪60年代,北方联邦急需一条联通西海岸的铁路以运输军资,而铁路律师出身的林肯总统一直有一个将铁路联通至西海岸的梦想。而当时除了东南邦联叛乱区以外,其余地区均为北方联邦控制的自由州与自由地区,也在政府层面保证这项浩大工程有个安稳的环境。

广大中西部还只是各种地区,没有升级为州。这些黄色的地区因为经济相当不发达、行政也未理顺的情况,连基本的口头支援北方联邦政府也没有

于是,林肯总统在1862年签发联合太平洋(法令叫Union Pacific charter)的法令,指定工商业人士成立私营的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英文Union Pacific Railroad Company(缩写UPRR,本文一律缩写UP),并配合已经于上一年依据相似法令成立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英文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Company(缩写CPRR,或者更简单CP)修筑自密苏里河(彼时起点仍未确定)到萨克拉门托的铁路,也就是后来的太平洋铁路中线。依据法令,联邦政府而不是沿途各州政府向每家公司提供6400英亩铁路沿线土地以及最高每英里48000美元的政府债券,建成时间必须在1874年7月1日前。由于铁路为分包给两家,谁修的路程更长就能得到更多的政府债券支持(最高每英里48000美元,当时南方州的黑奴价格才几百美元,而骗来的华工经过罢工斗争之后月薪才提升到35美元),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也在促使两家公司早日修通太平洋铁路。

在以金融家Thomas Durant为首的UP投资团队(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管团队)四处游说之下,林肯总统决定铁路自接入7家不同铁路公司的奥马哈为起点,开始修筑。1865年,铁路自奥马哈开始动工。1866年,铁路穿过西经100°(据地图测距已超过200英里,算上绕路的路线可能有250英里)。1867年,C&NW(CHICAGO & NORTH WESTERN)公司(1993年被UP并购)铁路横穿衣阿华州。1868年,铁路延伸进怀俄明州东南,抵达日后赫赫有名的州府夏延。同年,铁路经过海拔最高点孤树岭(Lone tree Summit,笔者灵魂翻译),后此处为纪念谢馒头将军而改名谢馒头山。与此同时CP的铁路接近多纳走廊(Donner Pass),也就是加州东面州界线拐小弯的地方。(这两段铁路在DLC超级狂魔,连EA旗下游戏都要羞愧三分的Train Simulator里头都有。)

UP公司的创始人,Thomas Durant。

1869年5月10日,UP自东面密苏里河边修筑的铁路,与CP自西面萨克拉门托修筑的铁路,在犹他州大盐湖北面的海角峰汇合,标志着太平洋铁路修建完成,比林肯签署的法令早了3年多的时间。通车仪式上,CP总裁钉下最后一颗纯金道钉,象征铁路就此联通。从此美国铁路的通车仪式上必然有钉下金道钉环节,这习惯甚至被詹公天佑复刻到京张铁路通车仪式上。

CP的海星号蒸机与UP 119蒸机的历史性汇合。大烟囱的是CP的木星号,直筒烟囱的是UP的119。
后世的场景复原彩照,但是这个地方已经不通火车,原因见下文。
笔者手绘版太平洋铁路。灵魂画风不要在意。

据测算,该线路实际造价不到每英里20000美元。因为太平洋铁路的联通,使得西海岸富饶的物产不用再坐船绕道南美合恩角到东海岸,货物旅行时间节约半年。因此UP与CP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相对起点比东部同行高了很多段位。然而还是发生了镀金时代著名的融资丑闻,开始经营铁路仅三年的UP差点破产,不过危机度过后铁路公司依旧正常运行。

这一条沾满华工鲜血与生命的铁路通车以后,各种挂着Pacific的铁路公司大规模涌现。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美国西部铁路网也大规模完善,当然也有经营不太好的公司被吃掉。而UP并没有躺在一条铁路上吃老本,1872年修通密苏里河第一座桥,铁路也顺利拓展到芝加哥。

1880年,UP与Kansas Pacific和Denver Pacific两家铁路公司宣布合并。合并之前的UPRR史称第一UP,合并后公司名称改为Union Pacific Railway Company,史称第二UP。UP从两家公司取得平行于太平洋铁路南面总长约几千英里的铁路,大大拓展UP的铁路营业里程。

当然,这种过度扩张在1893年引发UPRW的第二次破产危机,新线修修停停,多数线路被接管。1898年,E.H Harriman经过多年努力,带领各路投资者重组UPRW并购回大部分线路,再次将公司命名为UPRR。自此第二UP结束历史,新成立的UPRR史称第三UP

UP的再造之人,E.W Harriman。经他手恢复了盈利的UP一直顽强地延续至今。

1901年,UP向南面的南太平洋(Southern Pacific,SP)发起并购,以4000万美元收购了SP公司75万股,折合38%的股份。然而这项并购没过多少年,1912年联邦政府以该项违反"谢馒头反托拉斯"法案,指令UP出售SP的股份。经过两次诉讼,最高法院裁定UP并购SP违反法案,再次指令UP出售持有的46%SP股份,并交出SP公司的控制权。在1905年与其他公司合股修通西南太平洋线,即盐湖城直通洛杉矶的铁路之后,开始对现有路网进行优化(主要是裁弯取直),并开始对机车能力进行挖潜。自此线路修建以及大规模并购暂时中止。 裁弯取直最著名的一段,是1902年盐湖城东面原来绕着大盐湖北岸走的海角峰路段,自奥格登西面出来直接把铁路修到大盐湖之上,原海角峰汇合点随即废弃。这段铁路主要由SP的铁路员工修筑。

桥面之上的火车站,在当年应该是盐湖城及奥格登市民经常来休闲度假的地方。
轰隆驶过大盐湖的货列。
E.W Harriman携公司高层及好友参加大盐湖直径线的通车仪式。
当年的大盐湖直径线蓝图

另外一段是奥马哈附近为跨越某平底锅形山沟而弄的,顺便也展示了美国佬是怎么修铁路的:先用木材搭建木质便桥并铺轨,再用车皮一车车往桥底倾倒土石,待土石堆积到桥面,路基就建设完成了。这么做的原因,一则轨道上面的重量由木质桥梁承担而省去了对路基的夯实步骤,二则土石埋没木质桥梁之后对木质桥梁起到保护作用,隔绝空气和水分。

这么宽的沟,之前要绕,现在干脆直接修道土墙。
抛土成堤。
应该是1900年前后的联合太平洋铁路网。粗黑线路段表示UP的通达范围。

1950年,因为谢馒头山区坡度实在太大,UP的各种机车表现建不佳,因此在夏延到拉勒米之间新建坡度较小的3号线,3号线位于原有双线南侧,多绕一些路以降低坡度,方便货车爬坡。至于下坡就在原先复线就好,反正现在有电阻制动。这段路成了Train Simulator 2013里头主打的一条线路,因为UP为这段艰难路段订购了N种巨型机车,所以Dovetail干脆不停地出相关DLC,省的制作新线路了。

拉着冰鲜列车轰隆驶过3号线,即将进入谢馒头隧道的大男孩。

动力革命

进入20世纪以后,在太平洋铁路修筑年份较早,线路条件恶劣导致运量上不去的客观条件下,除了对线路动手,UP也开始向制造商订购各类巨型机车以提高货运能力。

First Mallet of Union Pacific

1908年,UP订购的2-8-8-0的马莱式蒸机到货。这种车资料欠奉,而UP官网也只有图,基本没有具体性能数据。

蓝图之一,好像没有实车。
2-8-8-0
比中间气缸大一圈的前部气缸。

Union Pacific 7000

1922年,第二种巨型机车是7000,一种4-8-2型客机。具体资料欠奉。UP使用这种机车牵引山区客车,看起来效果应该不错。

这时的美国机车已经比较粗旷了。又长又粗的锅炉,大号的动轮与大号的连杆,汽缸架在实心导轮中间,m煤水车至少6轴,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美国货。

Union Pacific 9000

第三种巨型机车,UP9000型4-12-2是三活塞蒸汽机车,自1926年至1930年ALCO(美国机车公司)一共向UP供货88台。机车长31.27米,动轮直径直径67英寸(1702毫米,一个成年人高),六对动轮承重161吨,加上煤水车总重352吨。牵引力达到434.4千牛。为保证转向顺畅,第三、四对动轮不设轮缘。

历史照片里的UP9000
另一个角度的UP9000
藏在锅炉下面的第三活塞,通过复杂的连杆与外侧活塞联动。
博物馆里的UP9000

Challenger

1936年,在大萧条当中稍微缓过劲的UP向老供应商ALCO再次订购动力匹敌9000型蒸汽机车的新车。这回为了客服9000转向困难的毛病,ALCO将六对动轮分拆为两组,采用铰接式以保证机车能够在太平洋铁路上顺利运行。

这就是第四种巨型机车,大名鼎鼎的Challenger挑战者,4-6-6-4的超马莱式蒸汽机车。为什么笔者称挑战者为超马莱式呢?在1901年马莱设计出第一款一组动轮单独回转的铰接式蒸机时,由于输送到前面汽缸组的高压蒸汽有一定压力损失,为了平衡前后活塞杆的推力,前组汽缸活塞直径缸比后组略大。而到挑战者的时候,前后两组汽缸活塞的直径相同,证明制造商ALCO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机车总长约37米,动轮直径69英寸(1753毫米)。动轮承重183.25吨(轴重30吨多),机车重284.8吨,油水车满载重202吨,合计487吨。油水车油箱容量24.4立方米,载重油28吨;水箱95立方米。因为油水车非常沉重,其承重轮布置方式也很特别,前面一个二轴转向架,后面五轴直接跟油水车刚性连接。燃料为五号重燃油,前面几批机车烧煤,后返厂大修为燃油机车。自1936到1942年分5批合计交付105台。

阿米知道蒸汽机不挑食,干脆拿这种黏答答的油来烧。

3985号挑战者一直作为UP的保留机车,至2010年9月仍然在UP线路上牵引UP的展览车给公司打活广告。当然UP不会让3985仅仅依靠自带的油水车上线,一般会有一到两节从GTEL机车上留下来的油水车也挂在后面,另外还要附挂一到两台新式或者纪念版机车,才能放心的让3985开路。3985在2010年9月之后回到夏延机务段存放,尚无恢复运行的计划。

1985年的3985,还能不要附挂油水车
2010年9月的3985,挂了俩GTEL的油水车,后面还有个AC45CTE
联合太平洋挑战者型UP3900系列,仅次于大男孩的重型蒸汽机车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Big Boy

1942年,UP因为奥格登以东平均11.8‰坡度下需要挑战者双机,又向ALCO订购比挑战者更大巨型蒸机。在UP跟ALCO两家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这回研发的是4-8-8-4,一共16个动轮分为前后两组四对,锅炉更长,动轮更多,车辆更重。在组装锅炉时,某个没有记录下名字的工人顺手在锅炉前面上写下Big Boy,于是成了这种机车的正式名称,一直响彻至今。1942年先期交付20台,1944年交付5台,合计25台。

2013年购回4014时,不知道谁学着当年的无名工人一样用粉笔写下它的名字。

因为UP手里还有不少劣质烟煤,所以这回设计的是燃煤机车。机车总长40.47米,宽3.4米,高4.94米。动轮直径68英寸(1727毫米)。动轮承重248吨(又是31吨的轴重),机车重345.6吨,煤水车2/3负载重155吨。煤水车载煤25吨,水箱容量跟挑战者一样是95立方米。4005号机车准备改为燃油机车,但是因为极大的燃烧室导致燃油温度不均匀而没有更改燃料。

大男孩据称在拉6000到7000吨货车时可以稳定运行在60mph(97kph),最快能够跑到80mph,但是一般不会让它跑那么快,跑到那个速度锅炉掉汽太严重。与美国东部那些不用跑大坡道的蒸机相比,虽然动力相对小了一点,但是真放那堆最少4轴最多也才6轴的蒸机来跑山路,怕是要被安上空转小王子的外号。顺便附上国外维基党总结的前十大蒸汽,我国前进榜上无名。

【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钢铁巨兽】大男孩都进不了前三名,世界上输出功率最大的10个型号的蒸汽机车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当时UP一大稳定货源是西海岸向内地运输的冰鲜列车(貌似现在也是),这种时效性极强的快速货运列车一般就用大男孩单机牵引,从奥格登出发一路爬坡进怀俄明州。大男孩最晚于1962年退役,7台分布美国各博物馆当镇馆之宝,1台UP自己留存当镇馆之宝。

拖家带口搬家的4023,前导转向架被拆下来单独运走了。

4014是2013年UP从博物馆回购,拉回夏延机务段展示。而自2016年UP宣布对4014整修至可运行以来,无数车迷翘首以盼,但是UP最近仅仅只是更新了一张锅炉正在检修的照片。据称4014将改为燃油机车,最早明年初再次上线。

这张2013年拍到的4014吞云吐雾的照片几乎让美国车迷癫狂。
近期UP官网更新的照片,正在整修的锅炉,注意中间气缸,以及气缸后面的四个窟窿,那是动轮轴承安装框。

FEF-3(UP844)

自7000型客机出现以来,UP的客车重量也越来越大,班次越来越多,7000型颓势已经显现。这种客机在1937年牵引威廉杰佛的总统专列时出了丑,不得不呼叫救援(估计坡停或者机破),救援完成后UP立即联系ALCO,让他们制造更大的蒸汽客机。这种新蒸机就是4-8-4的FEF系列,一共3个子型号。FEF-1/2是燃煤机车,到FEF-3改为燃油机车,自1937年到1944年累计供货45台。

FEF-3机车总轴距(第一前导轮轴到煤水车最后承重轴)30米,全长应该32米左右。动轮直径80英寸(2032毫米),动轮承重120.9吨(又是30吨的轴重),机车单重219.1吨,总重411吨。油水车油箱载油22.7立方米,载水76立方米。由于煤水车又是个大家伙,这回还是采用类似于挑战者那样的巨型七轴煤水车。据称该车能够在牵引客车时达到110mph的速度。

跑到萨克拉门多的原SP机库,但是没看到好基友SP 4449。
8444旁边的4449是SP的,也是4-8-4客机。
哥俩好
拉烟机启动!

从未退役的844是UP购买的最后一台全新蒸汽机车,1944年上线,颇受UP优待,一直存活至今。这台车和3895一样,都是燃油机车,所以它们出动时喜欢附挂一节从GTEL上遗留下来的油水车,以增加续航能力。

高速奔驰,后面的SD70ACe也是8档油门全速前进。
骚气的星条旗标牌,连油漆版的也不是随便哪台车能挂

内燃时代的UP巨型机车在哪?我也就再写一遍机车名称,详细信息请看拙作大机的挽歌:Union Pacifc的野望

GTEL 4500(1946-1956)
GTEL 8500(1956-1970)
ALCO Century 855(1956-1973)
U50A(1958-1974)
U50C(1960-1967)
DD35A(1960-1980)
DDA40X(1969- )
AC60/43CW(1996-1999)
SD90MAC(1995-2000)

整过这些有的没的之后,UP终于认识到他们只是需要一款牵引力够大,动力在4400马力上下的内燃机车,运用方式为至少四机重联,四台还不够开3+3之类的组合列车。新世纪之前,最新的机车是AC4400CW与SD70M。进入新世纪,ES44AC(UP编号AC45CTE)和SD70ACe成了UP最新一代低排型内燃机车。最新一批基于70ACe改进的70AH牵引力继续提升,UP也拿出一台搞特殊纪念涂装。

最新的一台车,军队涂装版SD70AH。

Bigger than Bigger

早在1970年代,UP高层存在某种被国有化的担忧当中。为了避免这种局面,UP高层组建UP集团公司,将UPRR作为集团子公司之一。而这个新成立的UP集团公司在日后为UP吞并周围小规模公司历下汗马功劳。

8444和其余6台纪念涂装的SD70ACe。8444的棕灰色还是当年M-10000内燃动车的涂装。

1982年到1983年,UP与MP(Missori Pacific)跟WP(Western Pacific)合并,一口气吃下两家合计12000英里(这两家加起来的运营里程比当时UP还大)的铁道线路。这些线路主要集中在密苏里河下游跟西海岸平行于其他公司的铁路线。

WP当年的线路图。顺便附带SP的线路图。
MP当年的铁路

1988年,UP收购KATY(Kansas and Texas Rairoad),吃下自堪萨斯州直通德克萨斯州的铁路线,线路经营里程增加约3300英里。

1993年,UP收购建设太平洋铁路时也在同步建设芝加哥到奥马哈铁路的C&NW(CHICAGO & NORTH WESTERN)公司。C&NW在芝加哥西面的广大区域内拥有一个密度不小的铁路网络,还持有的芝加哥直通奥马哈的线路,虽然这些公司相互间有线路租用协议可以直通,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线路。

在UP大规模并购其他铁路公司之时,SP也在并购其他公司。早在太平洋铁路通车后不久就收购了当时的CP。在1901年到1912年,SP被UP控股。但是被联邦政府及最高法院裁定分割。1989年,被当时DRGW(Denver and Rio Grande Western Railroad)的母公司Rio Grande Industies收购,两家公司作为母公司相互独立的子公司,而之后母公司更名为Southern Pacific Rail Corporation。SPRC的线路里程在1996年时,几经增减达到15959英里。

SP巅峰时期的路网,注意,UP不只是中间那条紫线,至少奥登往南的盐湖城到洛杉矶的UP直营线没有标注。

DRGW在收购SP之前,在科罗拉多州有自己的913毫米轨距窄轨铁路,也有很多准轨铁路,这也是SP当年为完善自身版图而必须进行收购的公司。

1996年,UPRR母公司UP集团收购SPRC,并在今年内将两个独立的铁路公司UPRR逐步合二为一。(相当于我国路局集团公司合并)合并之后,UPRR成为美国运营里程最长的铁路公司,线路总长达到32100英里(51660公里)。这项合并完成时UPRR名称未变,但是以1996为节点,第三UP的历史结束,第四UP登上历史舞台。而最早修筑的太平洋铁路,最终也全部成为UP名下的优质资产。

最终完善的UP路网,基本涵盖19个NBA球队所在的城市。

对于这些并购公司的机车,基本上UP都重新编号刷漆,但是除了SP的。UP为节约重新喷涂SP公司机车涂装的费用(实在收的太多),仅仅将车头上的SP标志改为UP盾徽,车号刷一层盔甲黄再用UP传统的红色数字标注车号。

为了纪念这几十年的神操作,2005到2006年,UP将旗下新到货的SD70ACe机车当中选择6台出来换上各并购公司之前的涂装,以示纪念。Train Simulator这款游戏当中最近也更新了这6台机车的单独包,人民币68块。

STEAM国区的东西跟美区相比还真是便宜
其他所谓DLC狂魔在Train Simulator面前全是图样图森破。游戏本体+433个DLC,就看有没有人全部买了

对于太平洋铁路这一条首先连通东西海岸的铁路,可以说让美国从一个荒凉的国家变成一个极度富饶的天堂,对于这条铁路的赞誉不绝于耳,BBC称之为工业时代七大奇迹之一。而UP经过100多年的努力,终于将这条黄金线路归入自家掌控,也是一份执念。在1996年底那个节点,UP公司实际控制约51000公里的铁路,而同期中国铁路总里程仅为约65000公里,可以说真的很可怜。以体量上看,UP已经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私营铁路公司,其总体路网比大多数国家的铁路网还要庞大,其机车、车辆、货运总量等看得见的东西也是以大、长、粗最为擅长。笔者非常欣赏这种充满阳刚之力、大气磅礴的粗犷之美,仿佛一个美利坚壮汉一样。相较而言,CR的标签就是苦大仇深姚老板,JR只能算娘炮,IR是论外。

后记

这篇文章算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查资料、找图片头昏眼花,中途数度想就让它坑了算了。感谢英文维基,好赖我还是能看得懂大多数涉及铁路的英文维基条目。感谢railpictures.net,无数美图从此选出。感谢Bing.com英文版,搜图功能比百度高了N个华莱士。

本文所涉及图片版权均归属原作者,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本文禁止转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丁丁冬冬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怎么避开那些贩卖焦虑恐慌、偷换概念的鸡汤?

随着最近韩寒发文怼《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及原作者回应,"焦虑"这个词又一次被推到大众的视野当中。

韩寒用"贩卖焦虑"、"制造恐慌"这样的字眼来批判原作者,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成功的定义是多样的,时代里不同人有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有各自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求。

喝不下原文作者"再不努力,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的毒鸡汤的人为韩寒拍手叫好,可不要忘记,作为有10W+阅读量的这篇文章,"贩卖焦虑"是大有人买单的。

今天这篇文章,带你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谈谈为什么总有人为"贩卖焦虑"买单以及如何在"贩卖焦虑"时代,过好不用追赶别人的一生。


1、焦虑击中了我们内心共同的一根弦,为什么大家会为"贩卖焦虑"买单?

焦虑是共同的体验, 但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真实的

我们为焦虑买单,是因为焦虑引发了共同的体验。心理咨询认为:焦虑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ps:此处所指的焦虑区别于临床上的焦虑障碍,指普遍的焦虑情绪)

人类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与焦虑有关的体验:

分离/失去:

无论是人际上的分离还是物质上的失去都会给人带来焦虑。

经典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均把与重要他人(比如母亲)之间的分离看作是重大的焦虑来源。

而现代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也发现,人们对损失存在着天生的恐惧,为了避免损失或挽回损失,人们甘冒风险。

孤独: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指出,人类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成为自己的最初体验的,当无人陪伴时,会因为害怕失去这种成为自身的体验而焦虑,被社会接受、被他人喜欢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力量,是因为可以阻止孤独的靠近。

死亡:

人类是所有动物中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会死亡的生物,存在主义认为对于死亡的焦虑是人的普遍焦虑。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有一种不安全感。存在主义认为,对当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引发焦虑、阻碍幸福的原因之一。


"贩卖焦虑"的陷阱,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真实的。真实的焦虑是面对真实压力或危险时,产生的一些诸如担心、害怕、坐立不安的体验。但是,但我们每天面对的则更多是人为的"虚幻"的焦虑。

1.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别人眼中的成功"还是"自己心中的舒坦"

精神分析-动力学认为:自我没法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时,这种矛盾感引发焦虑体验。超我的标准主要来自父母和社会标准,比如高考选专业时"好找工作"vs"感兴趣",毕业后找工作"名企高薪"vs" 真的喜欢"……

2.被强化的焦虑:年薪30W以下的人在北上广活得下去么?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指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即使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也呈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比如:社交媒体通过反复渲染"90后CEO一年收入100万"、"年薪30W以下在北京活不下去"等极端案例让打算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的年轻人胆战心惊。

3.非理性认知:30岁没结婚会孤独终老么?

认知行为理论(CBT)认为,认知扭曲、非理性思考也可能产生焦虑。比如周围人、社交媒体传达的"30岁的女人没人要、比如你的身材体现你的阶层……更是让许多女性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


2、焦虑,能让人成功么?看清焦虑的正反面

焦虑可以是动力,也可能压得你无力喘息。

心理动力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部分理论将焦虑视为一种成长的动力。中年危机、社会孤立、死亡焦虑都有它有价值的部分。

比如荣格认为中年危机能让一个人有机会去整合内外资源,成为一个真正像自己的人。人到中年很多责任完成到一定程度,可以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好像从没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焦虑的感觉浮现,这种危机感也就油然而生。

(点击阅读:有些人中年危机,有些人开始做自己

阿德勒认为社会孤立的焦虑感能让个体发挥更多的社会兴趣,投入到更多的社会关系当中,成为一个对关系投入的人。比如很多体验或学习心理咨询的同学都是因为自己的重要社会关系上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学习和发生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讲,焦虑可以成为转变的契机。

存在主义视焦虑为一种生存的状态使人为生活负责等。因为死亡是必然的,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引发的存在焦虑,能够让个体意识到需要把握好自己有限地实践去做对个体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在生病或者从意外中获救之后放弃追逐事业去陪伴家人或者是帮助别人,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会转化为动力,持续地暴露在压力或者焦虑的环境中不仅无助于成功,更会损害个体身心健康。

Hans Selye 是一位医生,发现虽然他的门诊病人都处于长时间压力之下,但是一部分人能够在压力当中如鱼得水、自得其乐,展现相当多的才能;而另一部分人则在压力之下出现一种无力感,疲惫不堪的反应。

如果长期暴露在持续焦虑或者越来越重的焦虑中,人会有耗竭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被掏空"的感觉。这可能使人放弃努力,也有可能使人出现临床上的焦虑症,产生失眠、头疼、胃痛等身心症状。


3、"贩卖焦虑"的时代,如何过好不用追赶别人的一生

在这个不断制造、贩卖焦虑的环境中,别人家的孩子、创业成功、年薪30w以上……都只是少数,而且光环背后,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所谓的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焦虑,追赶别人是一条没有尽头也没有出口的路。

对每个人来说,如何过好不用追赶别人的一生呢?简老师从课程中为大家总结出以下几条建议:

1.探索焦虑的背后的冲突,去做真实的自己。

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治疗鼓励个体有能力去体验焦虑,使焦虑作为一种讯号去探讨产生焦虑的内在冲突,一旦内在冲突得到解决,个体的焦虑感便会消失。

是"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本身都没有对错,与其日日焦虑,不同弄清背后的原因,做真实的自己。

存在主义认为,自我觉察(self awareness)是生命的基石,我们要寻找的是自己定义的自己,而不是总是看别人会怎么允许自己、评判自己。相信自主自尊是来自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对我们的期待。

自我觉察的过程可以借助心理咨询或者咨询的学习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2.尊重个体差异、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霍妮认为焦虑是一种"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一种慢慢增加、广泛渗透的寂寞与无助"。哈佛大学持续7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决定我们幸福的是健康的人际关系而非名誉、金钱、社会地位这些所谓的成功标准。

还记得高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么?成绩好的学生暗中较劲,如果成功的标准和考试一样单一,那么人和人之前的交往也会带有敌意,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加重孤独所带来的焦虑和无助。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远不只能用成功或者失败来划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时,成功的内涵就会变的丰富,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时,人际关系也能变的真实。


3.开放视野、积极打破不合理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我们之所以焦虑、痛苦是因为存在引发这些情绪的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说很多姑娘明明不胖却因为体重焦虑是因为她们认为"好女不过百",而很多人也会因为"30岁还没有做到管理层就没前途了"的观念而忧心忡忡。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过了100斤的好姑娘大有人在,没做到管理层的人可以很成功,谎言说了一百遍就会成真,生活中我们仍然不免受到这些不合理信念的影响。

对于这些不合理信念,认知行为疗法会通过认知重建的方式,通过识别这些影响我们的潜藏信念、发现它们的不合理之处、修正它们来缓解、治疗焦虑。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当外界传达给我们这些观念时,问一下"这个观点是真的么?"、"这个观点合理么?""这个观点能代表所有人么?"当你把视野打开,不再受限于那一两个极端,你就会发现很多让你焦虑的观点是那么可笑。


4.活在当下,只有当下才是最真实的

人本主义认为,焦虑是对当前发生的事情和今后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惧。通过自我觉察来关注当下能帮助我们摆脱焦虑。


5.承担自由和选择的责任,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成功。

存在主义认为自由和选择的冲突也是焦虑的来源,我们之所以会被外界的观念影响那么多,是因为我们害怕做出选择和承担选择的后果。

正如存在主义所说的,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能够承担和设计当下的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可以在简单心理获得:

心理自助包:www.jiandanxinli.com/learns(帮你了解自己、情绪调节、增加自信、缓解焦虑、恋爱困惑)

预约心理咨询:jiandanxinli.com(或下载简单心理APP)

成为心理咨询师:https://uni.jiandanxinli.com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简单心理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47 个回答,查看全部。

申请美国博士后全攻略(上):CV,Cover letter,推荐信

先说说笔者自己的情况吧:

2013年年底,也就是直博的第5年中段,开始做申请海外博后职位的准备,向两个单位投了简历,获得其中1个skype面试机会,最终获得offer。2014年6月底拿到博士学位后,同年7月入职Ludwi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San Diego Branch,从事博士后研究,至今快4个年头。期间参与了一些博后招聘工作,包括简历筛选、skype面试、现场面试,还有最终投票决议。

结合当年的求职心得,以及后来的招聘经历,总结了一份完整的攻略,希望对有意寻求美国(海外)博后职位的朋友有所帮助。

这篇攻略分3大部分+1个番外tips,内容涉及文本撰写,筛选职位,面试准备等。

上篇就先来讲讲求职的所需的三大件:CV、Cover letter、推荐信


1、CV

在学术界求职,我们要准备的是CV,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历(resume)。CV和resume的最大区别是:resume是对一个人工作技能、经历、成就的精要总结,往往只有1-2页纸;而CV是对一个人学术背景的完整陈列,除了resume的内容外,还要有教育经历、学术奖项、论文专著列表等,而且页数没有上限,总之就是要全面。

CV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个人信息

姓名(括号里面写上你的最高学位)、语言、联系方式。在美国,你不需要CV上反映你的国籍、民族、肤色、性别、生日等比较私人的或者容易产生discrimination的信息。当然加上也是无所谓。

教育经历(Education)

学位及授予时间、专业、学校、导师。请从本科开始写起。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时间、职位、单位名称。在实验室当助理也可以算上。如果没有,这一项可以去掉。

研究兴趣(Research Interests)

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我们收到的许多简历都没有,然而许多用人单位都会看重。因为cover letter通常不会很长,所以能够展示你的学术兴趣的内容就都在这里了。而有没有common interest,将是决定能不能获得面试机会的关键之一。这一段,也是我反复修改之处,后文会详谈。如果用美国NIH的biosketch格式来说,这一段叫做Personal statement,意思就是用一段话来描述你的研究经历和方向。这一段,越精简越好,最好不超过300个单词,没有人愿意看长篇大论。如果有多个兴趣(请不要超过3个,1-2个为宜),请分段,并起个小标题。

技能(Skills)

分领域,然后每个领域后面有具体的项目。比如
Cell biology: Cell culture; primary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tumor cells.
Molecular biology: Gene cloning, CRISPR-based gene editing.

发表文章(Publications)

只要是你参与过的文章都列出来。排序的话,按照你是一作且顺序靠前的往前排,其他的按照影响因子排,意思就是重点要放前面。然后,你的名字要highlight标出来,说明这个是你。建议不要把IF列出来,会显low。领域里哪本是好刊哪本是水刊,大家心里都有13数。

参编论著(Book Chapters)

同发表文章的展示方法。如果没有就不写。

参与基金(Participated Grants)

课题名,资助单位,基金号。只要你的老板申请基金时把你的名字列进去了就算。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搜集!别签了名就不管了。

邀请报告(Invited Lectures)

讲座名称,活动名称,地点,时间。只要你被邀请上台讲学术报告就算,无论大小会都写上。但是一些太微型的比如是学生会搞的这些,就不要写出来丢人了……

获奖项目(Honors and Awards)

时间、奖项、颁奖单位。学校的奖学金也算的。

在格式方面,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模板。不同于企业招聘,充满时尚设计感的CV文本并不受欢迎。科学家平时看白底黑字的东西看多了,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即花俏的东西都是low货。像下面这种设计(我随便google出来的,应该是简历设计公司的样板),并不会给你的求职带来任何正面加成。

反而是像这种朴素简约风格的会比较容易入眼。

不过有个小技巧值得一提:最好在CV文本的眉头写上你的名字和学位,眉尾写上页码/总页数,这样看的人会觉得,应聘者是个周到的人。

总的来说,CV并没有特别严格的格式,你愿意模仿NIH的biosketch中Contribution to science的格式,把publication和contribution结合在一起写(其实就是你的training经历,然后得到什么成果,然后列几篇文章),也是可以的。总之,能够详尽但又清晰地展示求职者的学术背景即可。


2、Cover letter

以前还没有网络没有email的时候,cover letter是附在CV前一起邮寄的。但如果在电子时代,还把cover letter独立做成一个word文档塞在email附件里,说please see attachment,那就是蠢了。正确的做法是,直接贴在email里面,当成email的正文,方便老板一眼知道你的意图。

从来不会有老板愿意花时间来一句一句读cover letter,因此,这部分文本要足够精简,做到每一句都有信息量。建议精简到500个单词以内,包括抬头致谢落款等"废话",便于老板两三眼看完。

Cover letter的套路基本是:


Dear Dr或者Prof. XXX,

I am xxxxxxx (这句话里面应该包括你的姓名学位学校国家)。I am writing to inquire about the availability of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your laboratory.

第二段,写你的博士研究内容。要精简精简精简!句1概括研究方向/问题。句2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句3你的研究得到什么结论。句4成果发表在哪里。搞定!人家教授一眼就看穿你在做什么,不需要blabla一大堆有的没的。

第三段,写你接下来的研究兴趣。比如During my PhD. training, I become very interested in xxxxxxxx。然后同样,下一句解释为什么这个方向很重要。接下来奉承一句你们组在这个领域很牛逼。下一句说能抱你们大腿的话会很荣幸和一颗赛艇。最后一句点明你胜任这个职位(当然要给点理由,比如说with my xxxx background之类的)。总之这一段就是要把自己卖出去。

第四段,就要收尾了,请老板瞄一眼CV之类。可以用诸如Enclosure is my CV describing my education, research interests, publications and xxxxxxxx, along with a recommendation letter from my Ph.D mentor Dr. xxxxxxxx。然后最后一句收尾。

然后致谢,落款。搞定!

3、推荐信

在非常正规的学术界推荐体系中,推荐信应该是由求职者的推荐人亲自撰写,并直接发送到招聘方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本人是看不到推荐信的内容的(也就是说,人家赞你还是坑你,你都是不知道的)。

不过,博后招聘没有这么严格,推荐信就是求职者自己发过去就好。而且,就我所知,国内出去的推荐信,好多都是研究生自己写好然后找老板签个字完事那种,亲自动笔的老板并不多。

如果老板帮你写了推荐信,这一段就忽略了吧。如果是自己写然后找老板签字的那种,请继续读。

推荐信不在多,而在精。一封来自大牛的推荐信,抵无穷多封来自十八线野路子老板的推荐信。如果你只能搞到一封推荐信,那么一定需要来自你的博士导师。这个很重要,否则招聘的老板会想,你的导师为什么不给你写,而是其他人代劳,会不会是这孩子跟导师的关系处不好之类的。如果能争取到另外一封推荐信,那更好(但如果是来自nbcs的教授的推荐信,还是省下跑腿码字的力气吧)。

我当年的推荐信,是继承了导师的导师的模板的。英语native speaker写出来的东西,感觉就是不一样哈。我可以贴一些idea给大家参考:


开头,万金油句式To whom it may concern(如果你的推荐信是暂时不知道投给谁)或者Dear Dr./Prof. xxxx(如果点对点推荐那就这个)

第一段第一句可以这么写。At the request of XXX, my PhD. stud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XXX, YYY University, I am glad to write this letter furnishing my evaluation of his academic aptitude and personality. 第一段后面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凸显,推荐人(也就是写推荐信的人)有足够的资格来向别人推荐他的学生。比如可以有一句简单地介绍被推荐人的情况,比如是什么时候认识的,跟他共事了多久。然后摆出自己的学术和社会地位。参考句型:I met xxxx in YYYY年份 and work with him/her since xxxx. After all these years, I think I have known xxxx both in science potential and in person. Furthermore, after I came back to China from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in USA and was named as 各种职称 since yyyy,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hundreds of young scientists. All I am trying to deliver is that I am fully competent to evaluate one's ability and potential.

第二段,开始介绍被推荐人的学术水平,包括如何对科学产生兴趣,怎么一步步解决问题,如何克服困难,最后又发表了什么文章。

第三段,可以写被推荐人的非学术层面的素质。比如性格好啊,对工作热忱啊,之类之类。

可以的话,加一些bonus内容。比如我导师的导师就加了一段,说听到学生要去别的地方发展事业还是挺失望的,因为他早就给他offer了postdoc的职位,将来肯定能怎样怎样。如果他以后想回来,实验室永远有他的位置。当然有没有这一段,是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的。牛皮吹爆了就不好,不要简历还没投,就先卡死在和博士导师的关系这一步。如果师徒关系还没有到这个地步,请不要写这一段。

收尾段,就是结论了。In short, I recommend xxxx to you without reservation. If you have any further question with regard to his background or qualification,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然后致谢,落款。记住要包含推荐人的邮箱,要不然招聘方怎么可能联系得到推荐人。

本文虽然出自我某个知乎答案,但有大幅修改,还是看最新版的吧。对了,两周前就已经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生物狗窝】

链接:申请美国博士后全攻略(上):CV,Cover letter,推荐信

所以以后想第一时间看我的干货,还是关注公众号吧。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吴思涵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别争了!马桶要不要盖盖子,今天终于有结论了

羞羞的问你一句:大家在上完厕所冲水的时候,马桶盖到底盖还是不盖呢?

有人说,不盖马桶盖,冲水的时候会把细菌给冲上来。那么卫生间的空气就会有细菌,刷牙、洗脸时都可能会被"二次污染"。

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今天的实验来告诉你答案。

实验开始

我们先往马桶里倒入干冰用来模拟马桶内的细菌

因为干冰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干冰产生的烟雾会沉在底部。

那么,当马桶内冲水的时候,水流和气流能够带动烟雾漂浮起来吗?

按下马桶开关的一瞬间,干冰烟雾瞬间往上飘散。

一直飘到了口腔和鼻腔附近,

像大史这种身高1米8的巨汉都会被喷到,

如果换作小孩子,显然更加躲不过了。

专家指出:

烟雾飘散的高低程度主要是由气流的大小决定。

水在流动当中肯定会产生气流,那么冲得越急,水流越快气流就越大 、它飘得就越高 。

干冰雾气的分子比细菌个头大一些,上扬会更高,漂浮时间也会更长。

我们随机提取了一家卫生间的空气样本,

然后送往专业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培养、检测。

48小时之后,结果出来了,

通过培养皿培养出来的结果我们来观察。

空气样本中含有以下细菌:

主要是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细菌,像黑曲霉、白色念珠菌、红酵母菌、毛霉、黄曲霉等。

结果出乎意料,有的培养皿检验出来的菌落总数,多到不可计数。

那么,这些细菌和真菌,对人体有害吗?

专家指出:

细菌能否致病主要有几个因素:

1 细菌毒性

2 细菌的数量

3 是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这些细菌都是在环境当中存在的。

比如说个人本来就是抵抗力很低、免疫功能很差的,吸进去有可能就会致病 。

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黄曲霉它会引起肺炎 ,它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会引起一些中毒性的疾病 。

这些细菌除了能引发一些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卫生间的微生物还会影响皮肤的健康。

特别是小孩子,它会引起一些细菌性的皮肤病,比如脓疱、疮毛囊炎等等 。

而真菌 ,比如说股癣体癣 特别是女性还有阴道炎等等 霉菌性阴道炎都有可能通过这个途径传染。

家里卫生间环境相对温暖湿润,菌类会大量繁殖,尤其是小孩子抵抗力差,需要提前预防。

所以,冲马桶时需要盖马桶盖,防止排泄物的细菌外溢

可是,要养成盖马桶盖这个习惯,相信对很多男士是很难做到。

而且即使守住马桶这一关,卫生间还是个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

那我们平时使用的排气扇和开窗通风等方法有没有效果呢

首先测试一下开窗通风法。

此时,硫化氢浓度已经爆表,超出了100ppm。

如果换成细菌的话,室内空气就会被整体污染。

通风20分钟,卫生间的湿度也仅仅下降到64%。

这距离人体最适宜50%—60%的标准,还差了很多,除湿效果很差。

如果换成排气扇,效果又会怎么样呢?

我们把卫生间的环境恢复到初始状态。

排气扇打开20分钟后,吸力还是很强劲的。

现在室内的硫化氢含量下降了很多,基本上闻不到臭味了,效果还是蛮明显的

此时,测量的结果为硫化氢浓度为0;但湿度还有67%。

总体来看,排气扇和开窗通风效果相似,对改善卫生间的空气质量不算明显。

总结

1 卫生间确实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细菌急剧。在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会有致病的可能。

2 传统的开窗通风法、或者换气干燥,起不到杀菌作用顶多就是抑制细菌生长,但缺点很明显:耗时太长,效果不明显。

3 如果想改善卫生间环境,借助一些杀菌装置,能够在沐浴后自动进行快速除湿,引进新鲜空气,起到净化效果。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科普中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既然“不要臉”能混得更好,那我們為什麼長期以來都要接受“要臉”的教育呢?

在经济学研究中教育和工作的选择是不可分割的双生子,人如何通过接受"要脸"的教育来"不要脸"得混得更好,是近20年来一代代劳动/教育微观经济学者们笔耕不辍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希望以下这篇1997年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的文章能够对知乎上回答此类问题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启发,同时也有助于知乎上对微观结构经济学有兴趣的人了解究竟什么是结构经济模型。

Michael P. Keane 和Kenneth I. Wolpin 1997年的这篇名字叫 The Carrer Decisions of Young Men的论文可以说是劳动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里面的九阴真经式的论文,之后20年来所有讨论个人教育和劳动选择的论文几乎都是从这篇论文的结果演化而来,无出其左右(1435次引用)。Keane和Wolpin也因此被誉为教育经济学目前还活在世上的两大绝顶高手,世称北Wolpin南Keane。这篇paper虽然写于20年前,但是所呈现的技巧之成熟,以及发现之重要俱已登峰造极,下面我只是选取简要内容述之。

这是第一篇用微观动态结构模型来估计年轻男性教育,工作以及职业选择的论文。作者使用了包含11年观测数据的,1979年的美国公布的国家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NLSY)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非常酷炫的动态结构模型,完美拟合了北美年轻男性是如何规划投资个人的人力/技术资本积累(human capital)从而导致最后的教育和职业选择之路的。这篇文章相比之前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来拟合数据而言,做出的最大贡献是通过经济学的手段完美诠释了史记中陈涉世家的这段故事: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传统的理论认为如果每个人的劳动市场的借贷条件和经济水平相当的话,那么他们也应该在教育的选择上相仿。而Keane and Wolpin则掀开桌子叱喝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你现在的教育选择实际上是取决于你自己之后想要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啊!正是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下面我们来简单看看他们究竟是如何证明的。

作者使用了NLSY数据中年龄在16到26岁的1400位白人男性作为观测。每一年他们都会是一下五种类型中的一种:读书人(接受教育,广积粮,缓称王),白领工作者(收入颇丰的职场胜者),蓝领工作者(收入普通的职场工作者),以及从军或家庭工作者(基本上最后一类涵盖了没有明显收入衡量的职业人群,比如说家庭工作和部队军人都是那种明面上没有工作,但是实际上是存在或高或低产出的人)。

1997年的第一版模型其实是相当简单的,我们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养成型的RPG游戏。在每一期,每一个人都会选择这五种职业中的一种,比如说选择读书人这个职业,基本上就放弃了工资收入,但是你可以积累个人经验值(也就是RPG游戏中的智力成长)。如果工作的话,你无法积累个人经验值,但是你可以积累战斗经验值(也就是RPG游戏中的武力成长)。智力偏高型的人可能更适合做白领(也就是RPG中的法师),而武力偏高的人可能更适合做蓝领(也就是RPG中的战士)。当然你也可以成为辅助(家庭工作者)或者狂战士(军人)。

当然根据不同职业的选择,以及不同的技能点(智力:受教育程度,武力:工作年限)的设定,以及不同的职业选择会产生不同的长期动态的报酬。模型当然也包含了各种随机的因素,例如有些人虽然读书少,但是就是当了白领或者赚到了很多钱,这里人算是天选之人。也有一些人读书很多,最后过着贫苦的日子,也就是俗称的天厌之子…… 每一个玩家(白人男性)小心翼翼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接受怎么样的教育,以及怎么样混),他们也在每一期面临着命运之神的无情审判,每一期都可能会遇到好事(某一种职业获得丰厚的回报),也可能会遇到坏事(即使再努力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就这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着自己的人生……

我们先来通过下图看看数据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86%的人选择在16岁的时候上学,但是在17岁的时候就只剩下75%的人了,18岁的时候就剩下42%的人了(由此可见上大学是在当时对于大多数美国白人男性来说多艰难的一个决定)之后便逐年递减,一直到22岁的时候出现另一个高峰(因为大学毕业),而到了25岁的时候只有5%的人还在坚持接受"要脸"的教育。当然相比选择继续教育的百分比逐年递减,相对而言是工作的倾向性逐年递增,37%的人在18岁时候选择工作,而到了23岁的时候77%的人都会放弃继续接受教育,投入职场。

而一旦职业选择选定了,实际上是很难在各种职业之间相互转换的,从下面这张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学可以说是相对而言最难在短期(1年)内轻易改变的选择了。上学是一份"难进难出"的职业,上一期在上学那么下一期有69%的可能你还是会上学。如果你这一期在上学那么有91%的可能性你上一期也是在学校里面读书。相比而言从事辅助类职业的家庭工作者,可以说是"易进易出",超过一半的家庭工作者这一年从事家庭工作,下一年或去上班或去学习。同样如果你这一年是家庭工作者,超过一半的人上一年可能在学校或者在工作。家庭工作可以说对于大部分白人男性而言都是一份"过渡性"的工作。



如果我们观测回报率(工资)的话,我们也可以从下面的表格看到,对于不同程度的教育累计对于不同的职业在不同年龄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的。比如说白领和蓝领在21岁时候的工资非常相近,但是21岁就是一个分水岭,之后白领的工资会高出蓝领20%左右(可以猜想是因为大学本科文凭的作用)。而从事军事职业的人员回报整体较低,当然这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收入部分,许多隐性收入并不能直接观察到。



模型当然做出了一些假设上的妥协,比如说我们假设一个人最终的工作年限是65年,65年之后游戏结束,不管是从事何种职业一律歇菜。模型的估计显示了对于一个白领职员来说,多受一年教育会在将来每一年都给他9.4%的职业技能(工资)加成,对于蓝领来说则是只有1.9%的加成,而对于军事职业者是4.4%(如果算上隐性收入的话实际上真是数字应该更高,实际上这很好解释了为什么现在部队其实很看重文凭,因为文凭在部队里面可能意味着更好的上升通道)。

从工作经验的累积角度来看则恰恰相反。第一年的白领工作经验会给当下工资直接带来11.7%的加成,蓝领工作则在这方面超出,第一年工作直接带来14.3%的经验加成(工资)提升,如果能工作满25年的话(达成"老师傅"成就),每年还有9.8%的额外提升。在第一年参与工作之后,每一年的工作经验会分别给白领和蓝领职员带来6.7和7.5的工资加成。而模型也估计了当时的大学本科的上学成本大概是3000美金一年,读硕士成本是2万6000美金。

作者根据把模型的估计直接应用到了实际数据当中去并且制成了下面的图片,作者通过实际看到的数据(黑色粗线)用估计出来的数据结合动态规划预测了25岁之后到65岁每个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分布。我在这里不一一例举所有的职业的图片,我们只看白领和蓝领的职业分布情况。如果我们简单的用静态模型(让我们说,我们用一个AI模型,或者是机器学习的方法,只使用16~25岁年龄段的数据去拟合)去解释或者拟合教育和职业选择的现象的话,已有的数据很容易导致一个非常偏差的错误预测(65岁的时候社会上只剩下白领职业者)。相反的结构动态模型在这里体现了强大合力的经济学解释能力,如果我们考虑知识资本的累积以及工作经验的因素,把人的长期选择看成是一次次不厌其烦小心翼翼的动态最优的选择结果的话,在65岁的时候大概会有50~60%的人选择白领,剩下的人选择蓝领。这样的估计和预测显然更符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现象。



当然作为一篇九阴真经式的论文,作者还做了许多其他的延伸,以上介绍的内容只是这篇51页论文的前21页的结果。在拓展模型中,作者分别细化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招式(九阴白骨抓和摧心掌),例如寻找工作的成本,工作环境的隐性报酬,学习时候重读高中或者大学的成本(中断学业之后又返回校园的成本),年轻时候闲置在家的成本(做一个三和大神得有多少成本),获得高中或者大学文凭的心理优越感,以及年轻时候当兵的成本等等等等,再次不一一赘述。

最后一点有趣之处是文章还通过估计的结果重现了两种反事实(即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但是可以通过结构模型完美呈现的)分析,研究了政府如果事实补贴政策那么对于每一个白人青年男子会产生什么样子的影响。作者做了非常显示的假想,比如说我们每年补助本科的大学生2000美金的话会怎么样?(大概相当于减少了50%左右的学费)作者发现如果国家愿意下血本实施这样的政策,直接的影响就是整体高中的毕业率会从74.8%提升到78.3%,大学本科生的比例会从24.2%提升至31.3%。直接原因是因为累积知识变得更廉价了,所以更多人愿意选择去读书,而没有那么急躁想要急着走上社会。

作者也把所有的人分为四种类型来分别看这样的补贴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一类人是学习偏好型(也就是问题中特别"要脸"的人),第二类人是高中毕业就去工作的崇尚技术的蓝领工作者(可能对应的是题目中"爱混"的人),第三类是军事迷(那些从事军事工作的年轻人),第四类是佛系青年,他们喜欢读书,更喜欢呆在家,所有的时间不是读书就是呆在家。

研究发现这样的学费补贴对于学习狂人来说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不管多少钱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永无止尽。而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人来说这样的buff加成(学费的减少)完全是效果加成翻倍的效果。对于军事迷来说,他们会增加自己的学习时间,可能因为这样的补贴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去为了做一个有文化的军官而不是上阵杀敌的小兵而奋斗。而对于那些高中毕业就去工作的蓝领职业者来说,当知识的获取变得廉价的时候,哪怕是再喜欢混的人也会变得求知若渴(哪怕是三和大神们都愿意多读个半年书)。



Keane and Wolpin的这篇论文虽然简单,但是十分行之有效地解释了他们在数据中看到的现象。并且引发了后来人前赴后继的讨论和补充。当然我们另一方面也要知道,模型永远只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没有完美的模型,就好像也没有完美的技术。各种被经济学家们发现的精巧的模型和技巧只是天地之精,但是人才是万物之灵,模型和技巧能发挥到大的作用和威力,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具体在生活当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

我想简而言之地在最后回答这个问题:不管是接受"要脸"的教育,还是"不要脸"的混,实际上没有好坏,每个人都有自己手里的一本经,不能因为你读的是楚辞汉赋,就去怀疑别人读的宋词元曲。而接受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人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汝之砒霜,彼之蜜糖,不要看轻别人的志向,也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

(编辑不易,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颢卿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2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学心理学的人养小孩会有什么不同吗?
怎样看待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学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