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义】菌丝

自从巨大的Prototaxites(参见第一百三十七回 蕈丘)消失后,真菌似乎就从地球上隐形了。然而化石证据显示,真菌其实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它们和动植物一起,塑造着整个生态系统的面貌,影响着生命演化的走向。


在这张复原图上有鳞木,封印木,芦木,轮叶,辉木,种子蕨,科达木,节肢动物和四足动物,所有这些动植物的体表或体内,还有土壤和水体中,都有真菌在滋长。图片来源自网络。


绝大多数石炭纪的真菌化石都是一些微小的丝状或者球状结构,只有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组织化石的切面才能发现。下面是一些例子:


石炭纪木本石松周皮组织(A-D)里的真菌体。图片来源自[1],F–I标尺长度5微米。


石炭纪科达木叶片(A-C是叶片的截面)组织内的真菌体。图片来源自[2],F标尺长度10微米。


石炭纪楔叶类叶片(1,2是叶片的截面)组织中的真菌体。图片来源自[3],4-8标尺长度10微米。


这些细丝(菌丝,hyphae)是真菌的基本结构单位。菌丝分为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和无隔菌丝(Coenocytic hypha)。前者是由许多细胞依次连接组成,细胞之间被细胞壁隔断,每个细胞内有固定数目的细胞核。后者没有隔断,细胞质在整个菌丝体内流动,可以看作是一个分枝的多核细胞。


有隔菌丝(a)和无隔菌丝(b)示意图。演化程度高的真菌多是有隔菌丝,无隔菌丝存在于原始真菌和其他一些形似真菌的生物中。图片来源见水印。


真菌菌丝的外观。肉眼能观察到的是无数菌丝茂密生长后聚集盘绕成的菌丝簇。单根菌丝只有一个细胞粗细,而且无色透明,不用显微镜根本看不到。图片来源自网络。


真菌学是个天坑。如果把分类,演化,形态和繁殖等等展开细说,"演义"的篇幅根本不够。这里只能稍微提一下:真菌界和动物界同属真核生物六大分支中的后鞭毛生物(Opisthokonts,参见第一百七十四回 Single Cell),它们发展出和动物完全不同的生存模式。组成菌丝的每个细胞几乎一模一样,没有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依然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真菌没有骨骼和肌肉,却能够支撑和运动;没有神经和大脑,却可以交流信息;没有胃肠,却可以消化分解几乎一切有机产品;没有腺体,却可以制造自然界最复杂的物质:从最浓郁的醇香,到最刺鼻的恶臭,从最鲜美的珍味,到最猛烈的剧毒,从最高效的抗菌素,到最神秘的迷幻剂。


主要真菌类群的演化关系。由左至右: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动物界(Animalia)。图片来源自网络。


前面列举的三种化石真菌都属于接合菌门,这也是石炭纪最常见的真菌类型。此外,研究者推测巨型Prototaxites属于球囊菌门,壶菌门也在泥盆纪出现。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被称为"高等真菌",最早的担子菌也出现在石炭纪[4],在未来,担子菌将成为分解木质素的主力,把生物圈的碳循环重新拉回平衡状态。


A和B是泥盆纪淡水甲壳类Lepidocaris rhyniensis的冬卵,在这块卵堆上发现了壶菌Cultoraquaticus trewini的菌丝(C)和游动孢子囊(D)。这些卵没有被感染的迹象,真菌可能只是分解孵化后的空卵壳。图片来源自[5]。


Lepidocaris rhyniensis(A)可能和现代丰年虾(C)一样生活在临时性的水洼中。用厚壳的冬卵(B,D)渡过旱季(参见第一百四十四回 水洼)。壶菌很可能就在干涸的水洼里回收甲壳动物尸体上的营养物质。图片来源自[5],标尺长度20微米(B)和95微米(D)。


一种现代壶菌的显微照片,特征是根状的菌丝和膨大的游动孢子囊。图片来源自网络。壶菌门是真菌中最原始的类群,也是唯一会产生带有鞭毛,可以游动的孢子的类群。


除了寄生和腐生,许多真菌还演化成了掠食者,它们的菌丝上生有特殊的捕捉器,可以抓捕并杀死土壤和水中的小生物,比如单细胞的变形虫,多细胞的轮虫和线虫等等,消化它们的身体。


Amoebophilus simplex(捕虫霉目,Zoopagales)用特化的吸器(haustorium)侵入变形虫细胞内夺取营养,菌丝钻出宿主体外传播孢子。图片来源自网络。


Lecophagus 属的捕食性真菌生活在淡水中,它的菌丝上会长出带有粘性的触须(上图中的吸盘状结构),用来捕捉猎物(图片右侧即是一只被抓住的轮虫)。图片来源自[6] ,标尺长度50微米。

这段Lecophagus属真菌的菌丝体抓到了许多轮虫。接下来,它的菌丝将会侵入轮虫体内,掏空猎物。图片来源自[6] ,标尺长度200微米。


捕食线虫的真菌Arthrobotrys conoides。它的菌丝会形成类似套索的环状结构,当线虫从环中间钻过时,套索就会突然收紧,牢牢钉住猎物,然后菌丝就会侵入虫体,吸收营养。图片来源自[7]。


白垩纪的琥珀中发现的菌丝套索(A,B),E是这种真菌捕食线虫的示意图。图片来源自[8],标尺长度10微米。这是捕食性真菌最早的证据,考虑到这几类生物的出现时间之早,共存时间之久,真菌演化出捕食行为可能还要早得多。


真菌很可能为植物登陆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参见第一百三十七回 蕈丘),植物也给予了真菌丰厚的回报。茁壮生长的植被给裸露的岩石圈铺上了一层湿润肥沃的有机地毯,就像一个超大的培养皿,真菌的菌丝在其中恣意蔓延,横行无阻。


当环境适宜,水分营养充足时,成熟的菌丝会按照一定方式紧密排列,组成有固定形态的繁殖器:子实体(sporocarp)。担子菌和子囊菌的子实体往往造型奇特,就是人们最熟悉的蘑菇木耳灵芝马勃竹荪羊肚菌等等。石炭纪真菌的子实体都很小,也没有演化出复杂的结构。


石炭纪真菌子实体Dubiocarpon(A)只是两层细胞围成的空心微球(标尺长度0.1毫米)。这个Dubiocarpon有点特别:它被另一种真菌寄生了。C图箭头标出了寄生真菌的菌丝侵入的位置(标尺长度10微米)。D,E,F是侵入子实体内的寄生菌丝。图片来源自[9]。


另一种石炭纪真菌Traquairia的子实体也是空心的小球,但表皮上多了一些装饰结构。图片来源自[10],1图标尺长度0.1毫米。

Traquairia子实体复原图,张牙舞爪看着挺奇怪的。未来,真菌的子实体还会变得更大更怪异。图片来源自[10]。


关于真菌的更多内容留待以后的章回中介绍。最后说一下两类经常被误认为是真菌的真核生物:黏菌(Myxogastria)和卵菌(Oomycete)。黏菌属于变形虫界(Amoebozoa),它们的细胞没有细胞壁,可以伸缩变形,包裹吞食细菌,孢子和各种有机残渣。卵菌则属于SAR超群中的异鞭毛类(Stramenopiles),和褐藻,黄藻,金藻,硅藻等等亲缘关系更近,可以看成是一类失去了光合能力,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藻类。完全不相关的几类生物演化出相似的形态,足以证明这种生存模式的成功。


我们看到的黏菌就是一大堆变形虫细胞聚集在一起,共享营养,传递信息,组成类似多细胞生物的有序结构。图片来源自网络。


水霉是淡水卵菌的总称,它们不但分解尸体,还会感染多种水生动物,引起水霉病。图片来源自网络。


寄生在石炭纪种子蕨Lyginopteris oldhamia茎组织内的卵菌孢子囊。许多现代卵菌也会侵染植物,造成病害。图片来源自[11],b图标尺长度25微米。



地球名片

生物分类:真核生物域-后鞭毛生物-真菌界-接合菌门

存在时间:出现时间不明 至 现代

现存种类:约1050种

化石种类:不明

生活环境:陆地,寄生

代表特征:接合孢子

代表种类:毛霉,虫霉,捕虫霉


参考文献:

[1] KRINGS, M., DOTZLER, N., TAYLOR, T.N., et al., A fungal community in plant tissue from the Lower Coal Measures (Langsettian, Lower Pennsylvanian) of Great Britain.
Bulletin of Geosciences 85(4), 2010, 679–690

[2] KRINGS, M., TAYLOR, T.N., DOTZLER, N., et al., Fungal remains in cordaite (Cordaitales) leaves from the Upper Pennsylvanian of central France. Bulletin of Geosciences 86(4), 2011, 777–784

[3] Nora Dotzler, Thomas N. Taylor, Jean Galtier, et al., Sphenophyllum (Sphenophyllales) leaves colonized by fungi from the Upper Pennsylvanian. Zitteliana A 51 (2011), 3-8

[4] Michael Krings, Nora Dotzler, Jean Galtier, Oldest fossil basidiomycete clamp
connections. Mycoscience (2011) 52: 18–23, DOI: 10.1007/s10267-010-0065-4

[5] Strullu-Derrien C, Goral T, Longcore JE, et al., A New Chytridiomycete Fungus Intermixed with

Crustacean Resting Eggs in a 407-Million-Year-Old Continental Freshwater Environment. PLoS ONE 11(12): e0167301, (2016), doi:10.1371/journal.pone.0167301

[6] Edyta Fiałkowska, Agnieszka Pajdak-Stós, Temperature-Dependence of Predator-Prey Dynamics i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edatory Fungus Lecophagus sp. and Its Prey L. inermis Rotifers. Microb Ecol, 2017, DOI: 10.1007/s00248-017-1060-5

[7] Margarete Kimie Falbo, Vanete Thomaz Soccol, Itacir Eloi Sandini,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ematophagous fungus Arthrobotrys conoides. Parasitol Res (2013) 112: 177–185, DOI: 10.1007/s00436-012-3123-3

[8] Alexander R. Schmidt, Heinrich Dörfelt, Vincent Perrichot, Carnivorous Fungi from Cretaceous Amber. Science 318, 1743 (2007), DOI: 10.1126/science.1149947

[9] Michael Krings, Nora Dotzler, Thomas N. Taylor., Mycoparasitism in Dubiocarpon, a fungal sporocarp from the Carboniferous. N. Jb. Geol. Paläont. Abh., 262 (2011): 241–245

[10] Michael Krings, Thomas N. Taylor, James F. White Jr., Fungal sporocarps from the Carboniferous: An unusual specimen of Traquairi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168 (2011), 1–6

[11] C. Strullu-Derrien, P. Kenrick, J. P. Rioult, et al., Evidence of parasitic
Oomycetes (Peronosporomycetes) infecting the stem cortex of the Carboniferous
seed fern Lyginopteris oldhamia. Proc. R. Soc. B (2011) 278, 675–680, doi:10.1098/rspb.2010.1603


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攀缘的井蛙。每天琢磨点新东西。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攀缘的井蛙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人一旦出生还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My story begins in Brazzaville in the Republic of the Congo, a world away from the fast-paced, glamorous life now I live. Circumstances were so adverse that children like me were experiencing malnutrition and had to sell water on the streets to support ourselves and our families — but often it wasn't enough. At one time I was being homeless without a bed, food or clean water.

Then I made a vow to myself: "The way things are right now, I need to go play basketball abroad. Until there is nothing else I can do, I will never stop trying."

My father was a big inspiration because he was a basketball player, too. He was hard on me and pushed me a little bit, but he didn't pressure me to play, as basketball runs in our family's veins.

Basketball is not just a sport, but also an escape when I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losses in my life. First my mother passed away, 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Soon after, the bloody Second Congo War broke out. The family fled the city for most of the war, but on our return to Brazzaville, my father was arrested for straying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attlefield. During his year-long imprisonment, I at first lived with uncles, but then was turned out to live on the street. Eventually, my grandmother took me in.

And I kept training. If I didn't wake up to go run, I wouldn't be here right now. During those runs, while everyone else was sleeping, I knew I had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rest to have a different future. People would make fun of me and tell me it was worthless. But in my mind, I always had a vision and a goal.

Ignoring the taunts of peers, I woke at 4 a.m. every day to go for runs, despite the hunger, the lack of electricity and, sometimes, a lack of shoes. These runs defined me. Every morning, listening to my feet pounding the pavement, I knew that with every step, I was building and shaping someone better.

At the young age of 17, I made the move to Spain to play in the second division league, first with L'Hospitalet, then with DKV Joventut. In 2007, I was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Adidas Nations camp; this would be my big break and put me on the rasadar of the NBA scouts.

On June 26, 2008, I was selected as the Oklahoma Thunder's 24th pick in that year's NBA draft, becoming the first player from the Republic of Congo to be selected in the draft. That was when I stepped into a totally different world, began to live in my lifetime dream.

Now I'm fighting in playoffs with Raptors as the top 1 team in Eastern Conference. We have won several wonderful games. Hope we can keep it for long and go as far as possible.

I may have genetic advantages as both my mother and my father played for national basketball teams. But I believe most of you didn't have to go through the things I went through as a kid. I just want to say that never sit back and allow life to happen, you always have to be the author of your own success, embracing opportunities that arise from your hard work.

我的故事开始于我的家乡,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那里与让人眼花缭乱的NBA世界天各一方。和身边很多孩子一样,我需要忍着饥饿在街上卖水以贴补家庭。还一度无家可归,无处可依,也没有食物和饮用水。

那时我向自己发了一个誓:"我一定要走出刚果,去打篮球。直到世界尽头,也不停止努力。"



我的父亲作为一名前篮球运动员极大地激励了我。他对我非常严格,一点一点地推动我进步。但他从不给我打球的压力,篮球是自然而然地流动在我们家族的血脉里的。

篮球对我来说,也不仅是一项运动,还是逃离人生的世外桃源。在我8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很快,刚果二战爆发。我父亲带领全家逃离布拉柴维尔和战争,他却在和平归来后,因为战时的政治立场被捕入狱。在父亲被拘禁的一年多里,我先随叔叔生活,后沦落到街头,最后辗转被祖母接收。

这个时候我还在坚持训练。如果那时没有早起跑步,我此刻就不会站在这里。奔跑在众人酣睡之时让我意识到我必须做点与众不同的努力,才能换取一个与众不同的未来。人们会嘲笑我,会说都没有用。但在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遥远的梦和一个当下的目标。




没有理旁人的嘲笑,我每天迎接凌晨四点的刚果,起床跑步。常常缺衣少食,偶尔赤脚上阵。这些奔跑真正塑造了我。每一天,脚底蹬踏地面的每一步,我都感到自己在雕刻、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17岁时,我成功进入了西班牙第二级别联赛,先后效力于L'Hospitalet和DKV青年队。2007年的阿迪达斯篮球训练营帮助我进入了NBA球探的视野,也成为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2008年6月26日NBA选秀,我在第24顺位被西雅图超音速(现俄克拉荷马雷霆)选中,成为了刚果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NBA选秀并被选中的球员。从这一天起,我踏入了一个和生我养我的地方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开始在我一生渴望的梦里生活。



今年我和猛龙的队友们以常规赛东部第一的成绩进入季后赛,在前面的比赛中我们有着不俗的表现,希望我们可以延续好的状态,在季后赛中走的更远。

我也许比旁人多一点基因的优势。因为我的父母都曾是为国效力的篮球运动员。但我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都不需要经历我的成长故事。我只是想告诉你们,不要呆坐着听从命运安排,你必须自己执笔才能书写自己想要的成功。要格外努力,然后拥抱随之而来的机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伊巴卡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8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我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在地球上的公元 1993 年出生?而不是出现其他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
当你的生命只剩下4个来月的时候,你会怎么过?

如何评价 KPL 2018 春季赛常规赛4月18日 QGhappy 3 :1 BA黑凤梨?

Gemini的战术设定,是QG赢第一场比赛的关键

我是努力做赛事分析的Y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意识上王者

QG3:1漂亮地击败BA,获得组内关键的一分。第一局比赛,Gemini对BA的研究透彻,制定出有效的战术部署,让QG大半局一直掌握节奏。

为什么要说是Gemini的功劳呢?

因为在第一局中,QG贯彻同一个作战方针。有了既定方针,队员才能有极强的执行力,没有因为有小优势后,就变阵打强攻态势。

而BA面对QG的进攻,并不是输在了有失误上,而是输在无法应对,找不到反击的机会,所以胜负的功劳,是在Gemini在赛前所做的战术设定。

BP分析

第一轮BP很常规,放出裴擒虎,QG一手拿无疑问,BA拿最擅长的马可波罗体系。

但QG在第二轮BAN程咬金,所有线霸英雄都没了,梦奇、老夫子、程咬金都被QGban掉,而QG自己拿花木兰,在清线能力上占有优势,这是QG的第一条战术设定,后续还有详解。

BA在应对花木兰这个点上,在最后选择了一手刘邦。清兵不够花木兰快没关系,刘邦大招空降,支援比花木兰快就可以。

BA的阵容内,太乙真人能复活,苏烈有两条命,杨玉环能奶,刘邦能41分推大招免伤,并且四人都具备强控能力,可以说在打团上,BA的阵容占据优势。

而QG的阵容,清线有花木兰和嬴政,先手有白起,后手有张飞,可以说这套阵容是稳。

而QG赢在BA的第二条战术设定,就是不打团。


对局分析

开局保马可波罗的发育,这种开局思路,不仅仅是BA如此,所有选用到马可波罗的战队大多如此。这点QG也很清楚,所以开局QG是以入侵蓝buff为目标。

嬴政和裴擒虎在中路草丛做支援,确保BA不会强攻反蓝。花木兰走下路草丛,以防自家红buff被偷袭。

当白起和张飞在中路看到BA全员位置的时候,裴擒虎和花木兰就立刻去反蓝buff。这时,QG选花木兰的第一条战术设定,就看出来了。

上图可以看到,苏烈血量被压低,身上还挂着4层花木兰的印记,只能退场被QG成功反蓝。

首先,Gemini是确认BA会先手保红buff,才会有这样的入侵机会。

其次,花木兰并没有走上路做抗压路。一般为了前期清兵,花木兰会先手学二技能,丢轻剑清兵。但花木兰走下路,并且先手学一技能,而不是二技能,快速把苏烈打上印记,如果苏烈不退,将会被沉默。

花木兰这一招变位置和变技能,配合上反蓝的战术,让QG获得优势开局。花木兰先手学一技能,在0分54秒小地图上清下路兵有实锤,不是瞎猜。

嬴政幸运的抢回了自家蓝buff,裴擒虎双buff开,在等级上占据优势,嬴政即将四级,如果BA不退,被嬴政大招消耗一波血量,抢第一条暴君也无望,还会影响发育速度,所以BA只能撤退,被QG拿下了第一条暴君。

打下暴君后,花木兰也到达四级,重剑配合裴擒虎反了第二个蓝buff,BA三人未到达四级,这一波也不能打。

中路嬴政大招压制,将马可波罗打到半血以下只能后撤,太乙真人保马可波罗,QG全员到下路,抓到了机会四打一越塔强杀刘邦。少一人的BA,又再次被反蓝buff。

第二条暴君,BA不想放过,苏烈从上路也赶来支援,但嬴政清兵快速,在兵线上有没有优势。大招又远程消耗让BA无法近身。而此时马可波罗身上的红buff又没了,只能后撤,暴君再次让给QG。

马可波罗因为中路清兵,红buff刷新不能第一时间打掉。QG抓到机会,想要入侵反红但没成功。这时就可以看出QG的第二条战术设定,不打团,入侵红buff时,没有刻意开团。反红不成功的时候,就立刻撤退,也没有想要打团的意图。


这个时候,QG的整体作战思路就非常清晰,具体来说明一下。


一、控制BA蓝buff,当蓝buff刷新的时候,是与红buff同步。buff刷新时,马可波罗无红在身,输出能力大减,BA保护蓝buff的能力大减。马可波罗也要尽快回野区打红buff发育,QG有了持续入侵蓝buff的机会,对BA来说是一个死循环;


二、嬴政清兵能力快,迫使马可波罗在中路塔下支援清兵,嬴政再大招消耗BA全员血量,占据暴君视野位置,下路花木兰单打能力强,清兵速度够快,能极大程度控制暴君;


三、张飞大招保命,看好中路草丛视野,为嬴政快速清兵提供保障。马可波罗即便是有红buff在身,想要开启团战的时候,也没有兵线可以进攻。最后又会回到第二条,回中路外塔清兵保塔,又是一个死循环;


四、全局QG即便是有了经济优势,但不打团,如开头双方阵容对比所说,BA在阵容上具有极高的容错率,打团是有优势的,QG避开了团战,BA的阵容优势就无用,后续因为没有经济优势,也没有先手开团的能力;


五、到了八分钟的时候,马可波罗已经有末世。BA全员来保蓝buff的时候,QG则将红buff反掉,马可波罗无红可用,难受。


以上五点,让QG在十分钟之前,打下了三条暴君,入侵反了四次蓝buff,两次红buff。BA没有任何机会反击,也没有办法应对,被QG经济滚雪球。

双方一场团战未打,人头数上也只有开局刘邦的一个人头。


BA为了打破这种死循环,反去入侵QG红buff野区,但因为没法知道具体红buff刷新时间,不敢久留,而QG在反完红buff之后,拆除了上路外塔,继续把局势稳在手中。

到这里为止,可以说Gemini的战术已经十分成功,BA上下两座外塔被拆除,经济领先3k,QG外塔丝血未掉。

BA尝试反攻,毕竟马可波罗在经济上并没有落后。中路嬴政清兵能力强,没有很好的机会,只能在上下两路找机会。但此时BA上下两路外塔已经被拆,等于进攻之后无退路保障。

最后被QG抓到了机会反打,四打五,打了一波零换四,直破上路高地塔。

不过QG这个时候着急,想一波拆水晶,最后被反打了回来。幸好是嬴政跑得快,有了保塔的能力,否则QG前期建立的优势可能就会被打回。

这点肯定不会是Gemini的设定,如果这波QG稳住,比赛将会更快结束。

最后一波团战,裴擒虎的气功波加上嬴政的大招,BA两个输出位瞬间残血,杨玉环交出了大招之后,团战等于已经输了。花木兰切后十分漂亮,最后QG团战胜利。

如果QG不是在第一次上高地的时候发错误,那么这局QG稳赢下来,可以说是最完美的一局。


Gemini在赛前对BA做的深入研究,包括BA保马可波罗拿红buff,在英雄的选择,位置的变换,开局技能的变化,马可波罗红buff时间和反蓝的节奏控制,对暴君的控制,都是Gemini所做的战术设定才得以成效,无疑是今晚比赛最大的亮点。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YY-意识上王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1 个回答,查看全部。

请问心理学领域里,著名或有趣纵向追踪的实验有哪些?

一项心理学实验,从实验设计、到数据收集和分析、再到结论定立、最后再到成果展示和文献发表…… 你认为,需要多久?


问了问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学心理的和非专业背景的都有,得到的回答大多是:


"半年吧" "我自己和导师差不多要花一年多吧" "两三年顶多了不然我博士肯定到死都读不出来了" ……


不过今天要带你见识的3项闻名整个心理界、整个学术界、甚至整个世界的实验,一做就是40-50年,60-70年,甚至还有已经进行了80年但此时此刻还处于进行时的!


"时间长短有这么重要吗?" 还真有这么重要!


就拿我们都很熟悉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来说,这个课题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某人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此人记忆中从小到大和父母的关系。


但是我们的记忆力毕竟很有限,小学时候你父母对你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你还能回忆起多少细节?这些记忆又有多准确呢?


最佳解决方法:让研究人员从小时候就开始记录你的家庭生活状况和亲子关系,一直跟踪到你上中小学、上大学、进入职场、结婚生子、渐渐老去直到面临死亡……


这类时间跨度超长的纵向追踪实验(longituidinal studies),不仅记录了我们的生活,更见证了心理学家的科学匠人精神。


【-01-】

1971-2018

5000个神童,一项47年的研究

天才儿童长大后也是成功人士吗?

附心理专家"教养孩子的8个最佳方式"


那是一个1968年的夏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朱利安·斯坦利教授(Julian Stanley)遇上了一个12岁"天才儿童"—— 约瑟夫·贝特斯(Joseph Bates)。


这个约瑟夫有多天才呢?他在中学里天天叫嚷着"课堂上的东西太简单太无聊",以至于他爸妈只好带他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听大学里的电脑和科学课程。也正因为如此,斯坦利教授认识了这位天才约瑟夫。


出于对这位天才男孩的好奇,斯坦利教授给他做了SAT测验(美国高考)和各种各样的IQ测试,结果发现约瑟夫的SAT成绩已经大大超过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本科录取分数线(要知道这可是全球排名顶尖的大学),IQ成绩也更是全美同龄孩童的前1%!


斯坦利教授本来就对人类的智慧、认知、学习和发展颇感兴趣,这更是他的科研领域。遇上约瑟夫后,他做了两件事:


这一嘛,他费尽口舌说服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让小约瑟夫成了大学里年纪最小的本科生。这二呢,斯坦利教授经过两三年的筹备,在1971年启动了一项科研调查项目调查:


『关于数学能力早熟青少年的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简称SMPY )[1]


"早熟"—— 这估计是斯坦利教授当时能想到的、用来形容这些召集来的5000个IQ在全国排名1%的天才儿童、最贴切的词语了。


从1971年实验开始的那天起,斯坦利教授和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学生的家人、学生的学生的家人…… 跟踪这5000个孩子从小到大在学校各个年级的表现、大学的录取率、硕士博士学位的获得率、科研方面专利的获取率、论文的发表数量、进入职场后的年收入水平……

47年来,他们团队收集到的这组巨型大数据,揭露了这三大事实:


① 这些孩子长大后和IQ在平均值的孩子相比,获得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多出一大截,而且这5000个孩子进入职场后也是表现优异,他们的收入高达全美前5%。[2]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些IQ天才的的确确掌控着这个社会" —— 面对这样的数据结果,来自美国杜克大学"才能识别计划(Talent Identification Program)"的心理学家Jonathan Wai如是说。


② IQ是个复合名词,里面包含众多不同方面的智力,比如语言能力、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等等。经过对这5000个孩子IQ数据的拆解,研究人员发现:


在IQ所囊括的全部人类智慧能力中,孩子们的空间推理能力(spatial reasoning)和他们长大后获得的国家科研专利数量、发表的论文数量联系最为紧密。[3]


什么叫空间推理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学数学里我们都会遇到的题目:已知下面是由N个同样正方体组成集合体后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请问N = ?

对空间推理能力强的人而言,这种题目哪怕再复杂,都能轻而易举作答,那叫一个稳准狠!


③ 再天才的孩子,没有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也很难走向成功。


就拿学校里的老师来说,数据显示:当一位老师认为"这个孩子是个天才"后,ta在这个孩子身上花的精力和时间就会比其他孩子更少,因为"这孩子很聪明,不用我教自己就能学会"。


大部分学校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而这样整齐划一的公平,恰恰阻碍了高智力儿童的发展。正所谓"因材施教",对天才儿童,更加超前的学习材料和教育方式也许更适合。


就拿跳级这件事来说:"我家孩子真心聪明,我该不该给ta跳过一个年级啊?"


大数据告诉你:必须跳级!


研究人员把SMPY数据中的那些没跳级和跳过一个年级的天才儿童拆分成两组,比较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比起那些没跳级的孩子,跳过一个年级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更多科研专利、攻下博士学位的比率高出60%,而且若是我们只看理工科,跳级孩子长大后获得博士学位的比率更是高出了100% —— 翻了整整一倍![4]


所以说,同是IQ高到爆表的孩子,若家长和老师没有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长大后依然会是成败两隔。


这下我们明白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再聪明也需要大人引导。问题是:怎样的引导才算积极、正确的引导?


基于SMPY研究团队数十年来对5000个孩子的成长观测,Benbow研究员为家长和老师总结出了以下8条教导孩子的黄金准则。无论你的孩子智商是高是低,只要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比较聪明、展现出潜力,都可以试试[5]:


① 给孩子经历丰富多样人生体验的机会

② 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兴趣特别浓厚、或是在某方面能力特别强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发挥这种兴趣和能力优势的机会

③ 不要只满足孩子的智力发展需求、更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④ 培养孩子的"发展性思维(growth mindset)":你要表扬和称赞的是孩子付出的每一分努力,而不是他们的"能力和才干有多高"

⑤ 鼓励孩子接受挑战(Benbow把这种挑战称为"智力危机 intellectual risks")、去经历失败、并在失败中成长

⑥ 千万别给孩子贴上"天才""神童"这种标签,这会成为孩子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不堪重负

⑦ 家长和老师应坐下来共同探讨:怎样的教育最适合自己的孩子。

对家长而言,教育可不是一件把孩子塞进学校就可以放心了撒手了不管了的事情。你的孩子和其他同学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否适合其他不同的学习材料?家校的教育怎样结合才更适合你的孩子?这需要家校双方的共同洽谈和努力。

⑧ 你的孩子究竟有多聪明?别自己主观臆断!带孩子去接受靠谱的IQ测试吧!

这样不仅能帮助你认识孩子的能力(IQ究竟有多高?具体是IQ中哪一部分的智力更高?),也能尽早发现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多动症、焦躁症的危险因子)。优势劣势结合评估,才能帮助你为孩子提供最合适、也最及时的引导。


【-02-】

1957-2018

一项长达61年的研究

从地下室的一次偶然发现开始


1957年,美国10317位高中生填写了一份关于"高中毕业后人生计划"的问卷调查。这份调查由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组织,旨在改进美国教育系统。[6]


这份调查结束后,收集到的调查问卷都被封存进了大学行政楼的地下室,直到1962年被William Sewell教授无意之中发现。


巧了,Sewell教授的研究兴趣正是学生们从毕业到就业的人生发展,于是他瞬间兴奋起来了:这10000多个高中生,要是能知道他们毕业后到底在干吗,岂不是超赞的研究数据!


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1964年Sewell教授联系了这一万多个学生的家长,询问他们孩子高中毕业后的去向,87%的家长都给出了回应。


1965-1970年间,Sewell教授拉上了他的同事Robert Hauser教授一起来分析目前为止收集到的所有数据,研究青少年的人生目标从何而来。


"人生目标"—— 这个课题真是太大了啊!大到 —— 经过61年来到了2018,他们的研究项目和数据收集仍在继续。


从这些高中生进入大学、到大学毕业、到进修或是进入职场、步入婚姻、组建家庭、到渐渐老去、甚至是面对死亡时的各项准备(包括遗嘱的定立)…… 这份当初只是为了改善高中教育而生的问卷,如今成了生活综合大调查。进入21世纪,研究参与者的人数还保持在7000以上。


哦对了,我还没介绍这项研究的官方名称:


『威斯康辛纵向追踪研究』(Wisconsin Longituidinal Study,简称WLS)[7]


那么问题来了,整整61年,跟踪了上万个人,威斯康辛的研究人员究竟发现了什么?


① 人们在孩童和青少年时期遭受的逆境会对一辈子的健康状况都有重大影响。


所谓的"孩童和青少年时期遭受的逆境",比如孩童时期受到的虐待(还有性侵),对这些孩子日后的生理健康有长远的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笔下的"逆境"还包括:从小在贫穷的家庭中成长,并且因为贫穷而导致教育资源缺失、职业选择受限、工作中缺乏自主性和掌控权…… 这一系列孩童到青壮年时期的个人成长状况,都可以准确预测中年到老年时期的身体疾病(特别是女性的乳腺癌患病机率提升)。


另一方面,孩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的志愿义工经历、孩子和父母的良好亲子关系、拥有可靠健康的友谊,都会对此人今后一辈子的健康状况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再次提醒大家注意:这是耗时60多年来国外顶尖学府的研究人员基于上万人收集的真实大数据,其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


② 研究者们还特意观测了那些非独生子女的调查对象。


这些兄弟姐妹们从小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又有很大程度上彼此基因重叠,因此调查他们时,家庭环境和基因就是两个得天独厚被控制在同一水平上的变量。在此情况下比较兄弟姐妹之间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发展有什么不同和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研究结果会更有说服力。WLS在兄弟姐妹间的研究结果主要有:


WLS在兄弟姐妹间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父母从小教给孩子的"认知能力(cognition)",也就是我们认识人事物的能力,包括看待问题的角度、广度和深度; 二是家庭为孩子提供的教育资源(包括为孩子上学提供的资金支持、为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做出的努力、鼓励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之外更高等的教育等)。 这两方面都直接影响孩子们长大后的工作和收入情况。


③ 对于女性生理健康的特别关注


研究者们还专门把女性健康状况作为数据的分析重点,他们发现: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越好、认知能力越强,更年期来得就更晚。此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越高,妇科问题(特别是子宫疾病)就更少。


研究者们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高的女性更懂得照顾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好、收入高的女性能够供给自己的健康需求。


④ 社会与经济地位和个人健康之间的关联


WLS研究还表明:社会与经济地位更高的人(包括生来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或是通过自己努力得到高学位和好工作的人),无论男女,都在做两件事:


一是这些人善用网络和专家资源来学习和健康有关的知识,从饮食到运动到疫苗接种到常规体检到各种生活习惯…… 二是这些人都会尽早开始考虑自己临终前的安排,比如提早定立遗嘱、和子女讨论自己过世后需要他们完成的事情等。同时,哪怕是得了绝症,治疗过程也无比痛苦,这些人往往都更能坚持配合治疗。


好啦,看了这么多和疾病、甚至生死有关的研究结果,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个阳光、开心点的心理研究。


注:由于WLS研究的数据和结论实在是太多太多,在这里只能为你呈现其中一小部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背后的逻辑也限于篇幅不能细细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文章末尾参考文献列表中的第[7]项搜索阅读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学术文献,或通过WLS项目全名进行搜索。


【-03-】

1938-2018

80年,哈佛这项心理研究还没做完

他们究竟在研究什么?


他们在研究Happiness,幸福。


到底要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哈佛的心理学家从1938年开始了一项研究。来到2018,这个研究项目走入了它的第80年,研究组的人员也已经传承了四代,但这第四代负责人,哈佛心理学家Robert Waldinger表示:


这是全世界历时最长的心理实验,而且它至今还是进行时!


1938-2018年间,共有724个美国人参与了这项心理研究。每年,他们都要向哈佛"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婚姻和家庭、身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而这所谓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经过数据分析,他们终于有了结论。不过在揭晓答案之前,要先卖个关子,出道选择题,而且这道题目很难,6个选项,还只有1个正确答案。


哈佛心理学家发现:有一样东西和人生幸福度联系最为紧密。你认为它是……?(单选)

  • 智商IQ
  • 情商EQ
  • 大学时期的课业成绩
  • 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
  • 我们拥有的朋友数量
  • 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


想知道正确答案?敬请观看实验组负责人Robert Waldinger的TED Talk原版视频,听他亲口把答案告诉你!(视频时长约13分钟,你也可以到下方置顶留言直接查看答案~)


TED演讲:幸福是什么? Robert Waldinger


写在最后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当它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而存在时,就成了一门走心的科学。


而当心理学家为了研究这一课题付出自己的十年、数十年、也影响自己的学生和同僚,把这样的努力无限传承至今,这份科学,就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谨以这篇文章,向行走在心理学道路上,用坚持和智慧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的心理学家,致敬。


—— —— ——


References / 参考资料:


[1] Chris Weller on Business Insider (2017). Psychologists studied 5,000 genius kids for 45 years.

[2] Life Paths and Accomplishments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Males and Females Four Decades Later David Lubinski, Camilla P. Benbow, Harrison J. Kell 2014

[3] Creativity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Spatial Ability's Unique Role. Harrison J. Kell, David Lubinski, Camilla P. Benbow, 2013

[4] When less is more: Effects of grade skipping on adult STEM productivity among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adolescents. Park, Gregory,Lubinski, David,Benbow, Camilla 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105(1), Feb 2013, 176-198

[5] Tom Clynes on Nature (2016). How to raise a genius: lessons from a 45-year study of super-smart children.

[6] Madeline Fisher on WISC News (2007). Fifty years and counting: Th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7] Herd, Pamela, Deborah Carr, and Carol Roan. 2014. "Cohort Profil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W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3:34-41


- The End -


本文作者:张真Derek

世界和我爱着你❤

心理学,从这里出发。帮助你探索自己、控制情绪、克服自卑、缓解压力、拥有亲密关系。

想要获得"个人成长自助手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壹心理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心理学上是怎么界定一个人正常还是不正常的?
什么时候你会觉得群众是愚蠢的?

盾构法施工隧道可能会遇到哪些地质灾害?

至2017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已建和在建地铁的城市有56座,运营和在建里程规模分别达5033km、6246.3km,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遭遇各类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其中,盾构法施工所面临的的主要地质灾害,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具有代表的性的不良地质条件:

  • 复合地层

复合地层是地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广州、深圳、长沙等10余座城市地铁隧道施工都曾面临复合地层而导致工期延误,甚至塌陷等事故。复合地层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东南及华北沿海地区,其中以珠三角广州、深圳等城市地铁最为典型。

复合地层主要造成的问题:刀盘刀具磨损严重,掘进工效低,掘进参数选择困难等。

  • 沼气地层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构造相当复杂,在若干万年的地质运动过程中,岩土层中的有机质经厌氧茵等生物物质的生物化学作用会产生沼气,经过运动、转移、聚集、存储在特定的岩土层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岩土层气藏。沼气的存在会严重威胁地铁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后续地铁系统的运营安全。当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接近或开挖含有沼气的岩土层时,沼气就会以较高速度扩散并涌入地铁隧道,一旦发生沼气燃烧或者爆炸,后果将难以设想。

中国属浅层沼气分布较广的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和长江、珠江、闽江水系的江河两岸及河口共计近30万km2的区域有浅层沼气分布。

沼气地层主要造成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经济的迅猛增长,在沿海软土地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过程中,陆续遇到浅层气(甲烷)释放引起基坑、沉井、隧道施工的恶性工程事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如杭州湾大桥在建设前期的勘察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浅层气喷发燃烧而导致船毁人伤的事故,并在建设过程中,因为浅层高压沼气,不得不将原钻孔灌注桩改为钢管桩,为此大幅增加了工程建设投资;上海长江口一过江排水盾构隧道在过江推进过程中,因浅层沼气发生隧道断裂下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上海某工程基坑开挖至地下7m时,在坑底约10m长、7~8m宽的范围内,突然向上隆起3m,又发生喷爆声。在沼气喷发后,土体产生扰动、蠕动,基坑边坡及坡顶在8.50m范围内产生滑塌,使基坑失稳。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地质初勘及详勘过程中,发现在地面下15~30m左右以下遇到气压高的有害气体,多次发生触探孔气体喷发并燃烧的现象,使勘探作业受阻,并严重影响工程施工和周边建筑的安全。在地铁站及区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如何考虑有害气体对工程施工带来的困难、危害以及对工程后期运营不利影响,是含沼气地层地铁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沼气处置:

针对沼气地层的主要处置难点是对其进行有效的勘探,最大程度上避免沼气对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危害;针对以勘探的沼气可采用多种方法避免灾难的发生,如 施工前地面排放沼气、施工期间通风。

  • 高水压地层

高承压水作为一种不利地质环境因素,从地层来看,易出现于地层交界处、断裂褶皱发育处、节理裂隙发育的围岩中;从岩性来说,易出现于砂岩地层等透水性比较好的地层;从于地表的联系来看,易出现于浅埋、与地表有联通、地表水补给及时的通道。城市轨道交通隧道一般位于地下,经常处在有压地下水的环境中,容易受到高承压水的不利影响。

对于盾构隧道而言,虽然常规施工技术日趋成熟,但在高承压水砂质地层中,仍可能发生一系列不良灾害。比如盾构始发与接收过程中产生流砂、涌水,正常掘进过程中发生喷涌。喷涌的发生不但影响正常施工排土和土仓压力的控制,严重时会过多地将开挖面和管片四周的土、砂带出,造成地表沉降、塌陷、管片漏水等施工事故。隧道不良状态反过来又会加剧渗漏,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会导致隧道产生破坏性变形。俄罗斯圣彼得堡一段穿越高承压水砂层古河道的地铁开始运营就漏水不断,抢险中不得已采取了从内部大量排水的措施,从而导致持续发生水土流失使隧道产生过大沉降,运营20年后最终报废。

当盾构下穿大型江河湖泊易遭遇潮汐涨落、承压水层等,前述因素会导致水下隧道施工多面临高水头压力环境,最高的接近0.6MPa。

高水头压力对盾构机的掘进施工和建成之后的隧道均存在影响。在施工期面临盾构机主轴承密封、螺旋输送机防碰涌和盾尾刷防水等技术难题。隧道建成后,管片接头在高水压作用下的防水是保障隧道正常使用的关键。高水头击穿盾构机薄弱区域示意如图所示,而高水压隧道运营期则可能面临大幅度渗漏水、冒泥。

  • 长距离穿越砂层

盾构法隧道施工长距离下穿砂层时。因砂性土的内摩擦角大,盾构机的面板、刀盘以及出土区与砂性土长期接触、挤压作用下,刀盘、刀具、螺旋输送机等盾构掘进系统部件易发生过度磨耗,若渣土改良处置不当易形成铁板砂。掘进过程可能面临螺旋输送机喷涌,甚至造成地表塌陷。

  • 穿高强度砂卵石、圆砾地层

成都、北京、兰州等城市地铁建设中遭遇该类地层较常见。盾构掘进长距离大漂石、高透水富水地层、局部地层自稳性差;由大漂石粒径大、单体强度高、磨阻系数大、含量高且沿线及掘进断面的不均匀分布,刀具短时间多度磨损、刀座变位、刀具更换困难、刀盘强度和刚度降低、刀盘变形、主轴承受损或主轴承密封被破坏、盾构掘进受阻或偏离设计线路、开挖面超挖、扰动量过大、成型隧道周边填充不佳甚至地层塌陷等困难,施工风险较大、经济成本较高。

  • 膨胀岩地层

下伏膨胀泥岩地层中,盾构机有着向地层较软一侧偏移的惯性,掘进姿态难以控制,甚至会出现盾构机整体漂移现象。施工期隧道管片过度上浮、管片错台、漏水较严重。

  • 含孤石地层

在含孤石地层掘进时常导致刀具非正常磨损、刀盘体磨损,个别恶劣的情况下刀盘体发生整体变形,甚至由于掌子面岩石坍塌,砸落在刀具上,造成刀具的破坏;掘进中遇到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体(孤石,大1.0m~3.0m)时,造成刀具严重破坏,若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卡机问题,导致盾构掘进掘进效率低。

孤石常用处理方法为加密勘测钻孔、采用深孔爆破进行预处理。针对较多离散性较高的大块坚硬孤石,盾构掘进沿线孤石探测和处理带来以下两方面困难:①孤石探测遗漏。由于孤石埋藏分布及大小是随机的,尽管详勘勘察钻孔间距加密,仍不排除其它地段存在球状风化(孤石)的可能,如何采取合理的勘测手段和勘测方法,提高探明孤石分布的效率,面临较大困难;特殊环境下孤石勘探处理困难,如房屋下的孤石无法勘探,更无法预处理。

处理措施:地表加密勘探,可至5m钻探孔勘探,但勘探成本较高。也可采用物探、地表钻探、洞内物探相结合的手段。

  • 溶洞、暗河

与孤石地层类似,主要问题是勘探。

实际工程中,往往面临多种不良地质条件,而在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会触发地质灾害的发生,而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次生灾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Alan煜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如何评价 LPL 2018 春季赛半决赛 EDG 3:1 RW?

3:1算是情理之中的结果了。

虽然输掉了今天的比赛,但是春季赛四强保底的成绩,已经是这支RW在成军的第一个赛季能交出来的最好答卷了,相信对于这个结果,他们自己也是满意的。

这不是说他们不够强,这里还是引用之前相关回答里提到的那个观点:这支RW是目前LPL可塑性最强的队伍。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把自己打磨成什么样的队伍,如何打磨,他们还需要花时间摸索。也意味着,他们相较于顶尖的队伍,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譬如今天的系列赛,在对线期的强度上他们明显就做得不够好,而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EDG都能在下半区占据主动的原因。

之前RW最招牌的战术便是中野配合越下,然后帮助老贼在前期打出一波优势,这一招他们屡试不爽。但是从常规赛末期的比赛开始,这一招似乎没那么吃香了,并且他们开始显现出打法有些单一的问题,一直到上一轮和BLG的系列赛中,这种问题仍然存在。

诚然老贼的实力是能够Carry起比赛的,但是围绕着老贼这个点,RW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真正运转自如的体系,这需要时间去积累经验。

比如今天的第一把比赛,RW给老贼拿到了卡莎,但是EDG也量身制定了一套针对下路的阵容,岩雀+老牛+韦鲁斯+猪女,很标准的越下组合。

而RW这边下路会受到多大的压力,则取决于中路的瑞兹能不能看好岩雀。

但是显然,瑞兹没能做到这一点。

先看第一波的GANK上,瑞兹还差差1个小兵到2级,但是酒桶已经挺着肚皮撞了出来。

这波失误直接给瑞兹后续被猪妹抓死埋下了伏笔:因为开野的路线与后续的动向都被EDG捕捉到。知道你酒桶没刷F6,并且接下来要去刷上半野区,Haro的猪女没有刷蓝BUFF径直走向了RW的F6,并且绕过视野成功抓死了TP上线的Doinb。

虽然事后诸葛并没有意义,但是明明眼位有插到猪女在反F6,完全是可以招呼一下酒桶过来反蹲的。

毕竟大家可都是打了这么多年的老江湖了。

这波阵亡让RW前期失去了下半区的主动权,EDG可以肆意地入侵到野区,而随后的比赛中,即便拿到了两个人头的经济,但是由于EDG频繁围绕下半区发起进攻,老贼的发育也并不理想。

这只是这个系列赛RW众多失误中的一个,其他诸如第二局下路粗糙的越塔,最后大龙区的指挥等等。换句话说,他们在这个系列赛的失败更多是因为自己的失误率,而非EDG给他们施加的压力:不需要迫使你犯错,只需要等你犯错的时候抓住机会惩治你。


再说一下近期大家关注的,关于不BAN卡莎的问题。其实这个系列赛的前两局,已经解答了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英雄前期还是偏弱,并且很吃辅助的搭配。在自己BAN莫甘娜,EDG反手抢牛头的情况下,和卡莎特别搭的辅助已经很难挑了。布隆更偏向于打反手,而第二局的女坦拿出来也已经是破釜沉舟的选择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BO5之前,近期LCK和LPL卡莎的一些数据统计:

可以看到这些赢下的比赛,卡莎基本都是一场比赛至少杀6个,打出全队35%以上输出的数据。

这个英雄是强,但是真的没有强到必须一直BAN的地步。真正没办法处理的ADC,譬如去年香炉版本的卡莉丝塔,才是真的从一开始一直强到比赛结束的程度,但显然卡莎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何况EDG还准备了千珏来Counter卡莎的进场收割。


最后,即便输掉了这个系列赛,对于RW来说,他们春天的征程还有最后的一关,那就是和IG的季军赛,这个系列赛的输赢关系到全年的积分。但是考虑到近期的表现,他们的季军赛多少有些堪忧,如果想要获胜,还是需要更多的人能站出来,比如Doinb,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第一局比赛时提振全队士气的吼声,也可以看到即便落后2场,他仍然在和队友频繁沟通。但是从表现上来看,他还需要做得更好,特别是对线期的处理上,今天他并没有给到Scout足够的压力。而下一轮,他要对上的,恰好又是Rookie。

留给RW的时间不多了,但很多问题,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调整过来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PentaQ刺猬电竞社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80 个回答,查看全部。

日韩中的半导体“三国杀”

日本


1963年,日本的集成电路产业似乎走到了一个死胡同。

在此之前的十年,由于美国"援日抗苏"的大方针,日本坐收渔翁之利,以极低廉的价格获得了美方大量先进技术的授权。日本的电子产业越过了军用,直接在民用领域飞速发展。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在通商产业省(相当于中国的工信部)底下设立了工业技术院,完全由财政拨付经费,负责推动日本整体产业技术的发展;另一个是颁布了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电振法57-71年),限制外资进入日本,以保护本国市场,同时引导日本企业向电子行业进军。

其实那时候日本的晶体管产业已经发展的相当红火。1953年,SONY(当时还叫日本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的创始人盛田昭夫耗资2.5万美元从美国西屋电气引进了晶体管技术后,用了三年时间研发推出了袖珍收音机。

这个很能体现日本人心思的产品一炮走红,晶体管也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商业用途。

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SONY前身)推出的第一款袖珍晶体管收音机TR-55,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在此之后,随着规模化生产,日本的晶体管价格明显下降。1953年SONY试制晶体管时一颗还要11美元,到1958年已经降到0.5美元。到了1959年,包括SONY、NEC、三洋、东芝在内的日本企业一年生产了8650万颗晶体管,这一规模已经超过了技术的发源地美国。

为什么日本的晶体管产业可以发展的这么快?说来是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原因。

当时的日本和美国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工便宜——东京电子厂的日本工人月薪还不到30美元,而美国技术工人一个月要拿380美元。

不过这时候的美国并不在乎谁生产的规模大,因为它正处于产业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期。

1959年2月,美国德州仪器(TI)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他也因此在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西屋电气(Westing house)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向世界宣布:"晶体管时代已经过去,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半导体技术才是未来的主流。"

因此,虽然晶体管的产业规模做到了世界第一,虽然在政府部门的技术援助下,日本NEC公司也在1958年推出了第一台完全国产化的晶体管计算机NEAC-2201,但当日本政府骄傲的把它运到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进行展出时,却发现这个产品已经out了。

这让日本人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之前政府还只是提供技术援助,研发主要依靠企业,而在此之后就迅速升级为"官产学"三位一体进行技术攻关。

举个例子,通产省工业技术院的电气试验所在1960年底利用逆向工程的方式研发出日本第一块晶体管集成电路后,东京大学工学部的教授们旋即与NEC公司展开合作,对晶体管集成电路进行基础性的研究。

参与研制晶体管集成电路的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电气试验所骨干成员,左起,传田精一(研究员,東北大学工学博士)、垂井康夫(半导体部晶体管研究室主任)、井上ルミ子、鳴神長昭。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然而日本的科学家们很快就发现,逆向工程可以帮助实验室研发一块集成电路,却无法帮助工厂批量生产。工艺技术,从那时起就是横亘在半导体实验室和工厂之间的一道天堑。

不过在当年,解决日本人难题的办法正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美国著名的仙童半导体已经有了一套成型的"平面技术"生产工艺,可以帮助实现硅晶体管的批量生产。

更妙的是,1962年仙童公司决定以收取技术授权费的方式向其他企业传播这一制造工艺——已经苦苦等待好几年的日本NEC公司立马把钱拍在了仙童CEO的桌子上。

解决工艺问题后,日本NEC的集成电路产量暴增。1961年只有50块,1962年增长至1.18万块,1965年达到5万块。到1970年,日本NEC的集成电路产量已经达到3998万块。

不过,NEC取得这一技术授权之后并没能独享,日本政府要求它将其开放给日本的其他企业。尽管NEC有一百个不情愿,但由于自己的技术研发还要仰仗政府的投入,因此也只能遵命行事。三菱、京都电气等公司趁此机会快速切入,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正式起航。


在半导体产业启程之后,日本政府又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个是"明目张胆"的贸易保护。60年代初,德州仪器看到日本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想要设立独资子公司分一杯羹,却在日本政府那里吃了闭门羹。经过四年的软磨硬泡,通产省终于松了口,却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拿核心技术来换市场。

这个换,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拿市场换技术"形同而神不同。

日本政府要求德州仪器先和索尼设立股权对半分的合资公司——凡是德州仪器独资子公司销售的产品,在合资公司里也必须有。其次,要在三年内向日方公开与产品相关的所有技术专利。最后,德州仪器独资公司的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不得高于10%。

三管齐下,通产省为了拿到技术的同时保护日本市场,可以说是相当处心积虑了。

这仅仅是当年日本政府保护本土电子产业的一个缩影。为了防止美国企业的冲击,通产省还只允许极少数的电子元器件进口,而对200日元以下的中低端芯片元件进口设立了很高的关税,甚至采取了进口许可证政策。

第二个是"深谋远虑"的政府主导。70年代的日本半导体产业遭遇了两个重大事件的冲击:一个是在美国的政治压力下,1974年日本被迫放宽了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的进口限制。当时在技术上有着碾压优势的"蓝色巨人"IBM公司如入无人之地,横扫日本各大企业,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占领了日本计算机市场40%的份额。

另一件事也和IBM 公司有关,其内部的"Future System计划"文件曝光,透露出IBM要在1980年之前开发出1M的DRAM内存芯片用于下一代电脑。要知道,当时日本企业还停留在1K DRAM的技术层次,这之间的差距不是十倍,也不是一百倍,而是1024倍。

日本人再次被深深的刺激了。为了应对冲击,日本政府在1976到1979年期间组织了一场奠定之后在半导体领域地位的关键行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共同组合技术创新行动,简称VLSI项目。

1977年5月5日,日本VLSI技术研究所宣布研制成功可变尺寸矩形电子束扫描装置。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这一项目以通产省提出的"下世代电子计算机用超LSI研究开发计画"为中心,以富士通、日立、三菱、日本电气、东芝五大公司为骨干,联合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组成"超LSI研究开发政策委员会",投资规模超过720亿日元(约合2.4亿美金)。

这个金额有多大?作为比较,当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只有1.8亿美金。

VLSI 项目成为日本"官产学"一体化的集大成者。它将五家平时互相竞争的计算机公司以及政府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才组织到了一起。从管理架构上来看,日立公司社长吉山博吉担任理事长,通产省的根橋正人负责业务领导,来自东京工业大学的垂井康夫则担任研究所长。这意味着平时在技术研发上相互提防的企业有了充分交流的渠道,而学术研究和商业应用之间的转换通道也变得更加通畅。

1980年,日本宣布为期四年的"VLSI"项目顺利完成,期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210件,商业专利347件。更重要的是,到了64K DRAM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富士通公司的研发进度开始与IBM、德州仪器等美国企业并驾齐驱,而到了256K DRAM时代,美国才刚研制出来,日本富士通和日立的产品已经量产上市。

靠着政府和产业界大规模的投入,日本一步步抹平了在半导体领域和美国的技术差距。


上世纪80年代是日本在半导体行业的全盛时期。

一方面有成本和可靠性上的优势,一方面有崛起的汽车和个人电脑行业做应用场景,日本企业开始进入投资-量产-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半导体对美国出口额从1979年的4400万美元暴增至1984年的23亿美元。

而反观美国,由于在石油危机后经济陷入停滞,企业主导的半导体领域投资逐渐减少,这成为在技术和工艺上被日本全面超越的关键原因。

莫斯泰克被收购,英特尔巨额亏损宣布退出DRAM领域,德州仪器也被富士通夺去了行业老大的位置。到了1989 年,日本芯片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3%,而美国仅剩37%。

1990 年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日本企业(灰色)占据六席,资料来源:CNKI,云锋金融整理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半导体行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同样是因为投资。

由于之前的巨额资本开支,日本厂商在1985年之后有了海量产能,这让当时商业应用还不够多的芯片价格出现暴跌。日企将美国对手打趴下的同时,却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让自己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巨大影响。

和之后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寡头垄断不同,日本的产业模式是由几家巨头齐头并进,在盈利受损的情况下,出于股东权益的考虑,日企不得不减少了对半导体的技术设备投资。

1985年,日本砍掉近40%的设备更新投资和科技红利投入。随后两年,日本企业的有效研发投入更是出现了接近80%的断崖式下跌。

火上浇油的是,此时日本已经进入了全面泡沫时代,资金疯狂涌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不再青睐半导体这样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却短时间看不到成效的实体产业。加上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半导体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受到了极大影响。

韩国的三星、现代、LG等厂商在此阶段通过加大投资弯道超车,迅速赶超日本。1992年,三星将NEC挤下了DRAM产业世界第一的宝座,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辉煌结束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半导体价格起起落落的周期中,日本企业一方面要消化"失去二十年"带来的经济衰退影响,一方面还要鼓起勇气追加投资,以便和年轻气盛的韩国三星,以及借CPU打了翻身仗的美国英特尔竞争,这成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行业衰退彻底打垮了日本的半导体企业。富士通在1999年宣布退出DRAM芯片市场,曾经独霸天下的NEC、日立、三菱则将各自的DRAM部门合并成立尔必达(Elpida)。

然而尔必达从一出生便带着满身伤病,不但管理混乱、职位冗余,甚至在工艺、设备等生产供应链上都没有实现统一兼容,完全无法与集权式管理的三星竞争。

2012年2月,当尔必达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时,公司负债总额已高达4480亿日元(约合89.6亿美元),是日本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件。2012年7月,美国的镁光(Micron)以区区25亿美元的低价收购尔必达。

历史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兜兜转转几十年,最终日本DRAM产业的遗珠还是回到了美国人的手中。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从此收缩到了上游的材料领域割据为王。



韩国

如果说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崛起依靠的是初期从美国的技术引进加上政府"官产学"三位一体的规划和投资能力,那么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路径更像是这个故事的加强版——更密集的技术援助,更"无赖"的政府保护和更强势的企业投资。


"棋子"韩国

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起步比美日要晚上十几年。

当美国和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经先后进入晶体管集成电路时代时,韩国的朴正熙刚刚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整个国民经济还处于崩溃的边缘。

因此,和日本从一开始就采取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呵护本土电子产业不同,韩国政府在发展伊始采取的是拿来主义——只要你愿意给,不管什么条件我都接受。

在这一阶段,韩国政府不但放宽了《外国资本引进法》,还谋求加入《关贸总协定》。1966年,当年向日本授权平面技术生产工艺的美国半导体巨头仙童公司向韩国政府提出了建厂要求。但仙童的条件十分苛刻,不但要求独资经营,而且还要求政府允许独资公司的产品在韩国市场销售。尽管如此,韩国政府还是咬牙同意了。

有了这一先例,摩托罗拉、东芝等电子巨头纷纷效仿,韩国的芯片组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了起来。这些半导体跨国巨头采取来料加工的模式,利用韩国的廉价劳动力组装美国、日本的零部件再转出口,从中赚取了不菲的利润。

几十年后,韩国巨头们把同样的模式用在了中国身上。海力士拿着韩国利川工厂淘汰下来的8寸晶圆设备,依靠中国的资金、土地、工人和市场,只用了3亿美金就撬动了20亿美元的投资,顺利地在无锡建起了中国当时最大的晶圆厂。

由无锡市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耗资3亿美金的海力士厂房,建好后再返租给韩国海力士使用,图片来源:海力士官网

但当经济逐渐企稳复苏后,韩国政府慢慢露出了"无赖"的一面。

1969年,当时还在经营纺织、化肥、制糖这些传统产业的三星财团,在韩国贸工部支持下开始为日本三洋代工生产家电,包括12英寸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借机进入了电子产业。

等到1974年三洋完成了对三星的技术转移后,韩国政府立刻修改了外资的投资法规,不再对合资企业开放本国市场,从而迫使三洋等日资企业停止了在韩投资,全面退出韩国市场。

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不是"洁白无瑕"的,法规既然由国家制定,就会以最符合当时国家利益的形式出现。

韩国人无疑深谙此道。

不过政府只能算是韩国企业进入电子行业的引路人,美国才是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贵人。

当年三星的太子李泽熙从美国回来后,花了十年时间试图进军DRAM行业,却一直找不到法门。直到1983年,三星宣布在京畿道器兴(Giheung)建立第一个半导体工厂,却意外获得了美国的支援。

原因很简单。彼时,美国的半导体行业已经被日本同行打得溃不成军,从政府到企业都急需一支外援来帮他们打一场漂亮的反击战。既有充足的意愿和政府的支持,又有廉价劳动力的韩国企业就成了首选。

在美国的扶持下,韩国的半导体产业直接从16K DRAM起步,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一口气掌握了16K到256K DRAM的关键技术。这一阶段,美国对于韩国的援助规模超过了20亿美金。

当然,拿到技术只是第一步,如何消化理解和再创造才是关键。这时,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开始起作用。

三星在硅谷设立的研发团队专门招募韩裔的美国工程师,不少人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放弃自己多年的事业,转身回到韩国,夜以继日地投入研发当中。其有一个叫陈大济的年轻人谢绝了IBM公司的再三挽留,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三星,理由就是"真想赢日本一次"。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了三星电子的CEO。

在这样一支战斗队伍的配合下,三星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消化了64K DRAM技术并开始批量生产,而等到后来镁光为了应对日本重压,将256K DRAM技术也授权给韩国企业时,进入量产模式的时间又被压缩了一半。

仅此一役,三星就将自己与美国日本的技术差距由4年缩短到了2年。

此时,韩国政府也全力配合,将日本"官产学"三位一体的研发模式有样学样,由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KIST)牵头,联合三星、LG、现代与韩国六所大学,一起对4M DRAM进行技术攻关。该项目持续了三年,研发费用高达1.1亿美元,其中韩国政府承担了57%。

1989年,三星成功量产4M DRAM,和日本几乎同时投放市场。这时离韩国正式进军半导体产业,仅仅过去了六年。

用了8年时间,韩国的DRAM产业完成了对日本的超越,资料来源:云锋金融整理


"赌徒"三星

尽管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家史沾了美国大兵的光,但在之后的崛起过程中,美国渐渐失去了对韩国企业的控制。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三星这家独一无二的"企业"。

在韩国,三星的影响力可谓"一手遮天"。这家公司每年的营收占了韩国GDP的20%,有人调侃,韩国人一生有三件事情无法避免——死亡、税收和三星。

在半导体行业,三星最出名的就是其拼命三郎式的"反周期投资"策略。

在之前介绍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史中,上世纪80年代后半段是行业的低潮期。三星在1984年推出64K DRAM时,恰逢内存价格从每片4美元暴跌至每片30美分,由于三星的生产成本是1.3美元,所以每卖一片内存,公司就要亏掉1美元。3年时间公司损失了3亿美元,这足以让三星电子的股权资本金全部归零。

然而和当时黯然退出DRAM行业的英特尔,以及大幅削减资本开支的NEC等日企不同,三星选择了逆势而上,像赌徒般疯狂加码。

"越是困难,就越要加大投资。"这是李泽熙的斗志体现,而三星集权式的管理结构成全了他。

好在半导体行业的周期并不长,1987年的日美半导体协议就让DRAM内存价格回升,三星活了过来。

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从此风起云涌。从1990年开始,三星建立了26个研发中心,LG建立18个,现代建立14个,对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从1980年的850万美金飙升至1994年的9亿美金。在专利技术方面,1989年韩国的专利技术应用有708项,1994年已经上升到3336项。

不过更能体现三星投资特色的,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殊死一战。

彼时,DRAM价格暴跌九成,就在全行业陷入亏损,众厂商哀鸿遍野时,三星却做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将三星电子上一年的利润全部用于扩大产能,故意扩大行业的亏损。

很快,DRAM的价格就跌破材料成本,工厂全面陷入停工。最先倒下的是德国巨头奇梦达,由于资金链断裂,于2009年初破产。日本的尔必达在苦苦支撑数年后被美光收购。

这一役过后,整个DRAM行业只剩下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玩家。其中,三星和SK海力士两大韩国巨头独占75%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霸主。

为什么三星可以如此不顾产业周期的进行投资?为什么它又每次都能熬过最艰难的时期,死里逃生成为最后的赢家?

因为在它背后,有幅员辽阔的需求市场。不,我们说的不是"弹丸之地"的韩国。

1986年,在三星电子的股权资本金几乎全部亏光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依据《日美半导体协议》对日本人的约束,对韩国企业打开了当年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国内市场。韩国半导体企业迅速填补了日企留下的空白,占据了30%的美国DRAM市场份额。一年后,三星扭亏为盈,度过最危险的时刻。

十几年后,向韩国半导体企业打开的市场变成了中国。除了无锡海力士工厂的案例让其安然度过金融危机以外,三星在"韩日NAND FLASH战斗"中的胜利也同样要部分归功于中国市场。

2011年,三星与日本东芝在NAND FLASH领域的全球竞争如火如荼。当时三星在韩国和美国共有4座NAND FLASH 12英寸晶圆厂,年产能450万片晶圆。为了拉开与东芝的差距,三星决定继续追加投资新建工厂。

经过谈判,三星最终选择落户中国西安,项目总投资300亿美金,分三期建设。要知道,2011年三星半导体的全球销售金额不过才285亿美金,而之所以敢在西安项目上砸下重金,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巨额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

当三星的西安项目落成之后,其巨大的产能优势让东芝唯有放弃了存储部门,韩国人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这场战争。

可以说,三星"赌徒式"的反周期投资背后,是对投资和需求两端的精准把握。韩国人深刻领悟了这么一个道理——

"半导体产业是靠巨额投资拼出来的,而投资却是要靠具有战略纵深的需求市场托起来的"


中国台湾

要问谁对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理解最深刻,韩国半导体行业未必比得过台湾。然而,如果说韩国半导体产业是"政府意志+技术援助+企业投入"一整套日版故事的加强版,那么台湾就可以算是这个故事的反面教材。


政府意志:投入不足,选择错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台湾的电子工业曾经和同期的韩国一样,仅仅是美日企业的出口加工地。彼时,集成电路还只是台湾大学的一门课程,没有人想到小小的台湾可以在半导体产业有所作为。

转折点发生在1975年,政府意志将台湾推上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快车。

时任"台湾省经济部长"的孙云璇在访韩时看到韩国政府高薪聘请美国韩裔研究人员回国发展电子工业,受到了极大的触动。韩国可以做到的,为什么台湾不可以?

回来后,他便主张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下设电子所,并选派了一批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工程师到美国RCA公司学习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为什么是RCA?因为彼时在这家公司担任微波研究室主任的,正是台湾人潘文渊。潘还帮助台湾以4.89亿元新台币(约1287万美元)的价格购入了RCA的整条3英寸晶圆生产线。这让台湾在这一规格上的建厂速度领先了韩国一年时间。

而当年送去美国学习技术的那群年轻人归来后,成为台湾集成电路行业的顶梁柱,配合着台湾省政府三个阶段的"电子工业研究发展计划",先后孕育了联华电子、台积电、台湾光罩、世界先进等多家集成电路制造公司。

197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台湾工研院送到美国RCA接受3英寸晶圆厂培训人员。左起王国肇(创惟科技董事长)、林绪德、杨丁元(华邦电子创办人)、蔡明介(联发科创办人)、万学耘、章青驹(世界先进董事长)、谢锦铭、谢开良、刘长诚。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然而台湾政府在将这些企业送上半导体产业的"快车"后,却接连犯错,最终让五百亿美元的投资、两万多名科技精英的心血在DRAM产业上打了水漂。

第一,日韩的历史已经证明,要想在半导体芯片产业拥有立足之地,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底气,而实现这一点的唯一手段就是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企业自身很难拥有这样的格局和投资能力,只有政府力量才能发挥引导和领投作用。

当年的日本拥有"官产学"三位一体的力量攻关重点项目,韩国也曾依靠财阀和政府的互动关系屡屡进行技术冲关,而台湾在"民进党"上台之后,却盲目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再没有这样的"举省体制"支持产业的发展。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金融危机时失败的"DRAM产业再造方案"。当时台湾的六家DRAM厂商亏损严重,资本实力最为雄厚的南亚科技从2007年起连续巨亏六年,累计亏损达到1608.6亿新台币(约49亿美元),最惨的时候每股净值只剩下0.09新台币。

为了应对危机,台湾省政府成立了台湾记忆体公司TMC,由联电副董事长宣明智负责,对六家DRAM厂商进行控股整合。同时,TMC与尔必达和镁光展开谈判,期望共同合作推进自主技术的研发。

彼时,在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的尔必达非常愿意向台湾人提供全部核心技术,以换取援助资金。但因为政府希望TMC是一家尽可能纯粹的民营企业,因此并没有主导这一项目,背后有着不同技术合作对象的六家台湾DRAM厂商迟迟无法整合,和尔必达的谈判推进缓慢。

与此同时,台湾媒体也在煽风点火,"自由时报"就以《国发基金小心掉进大钱坑》为标题,宣称TMC是个钱坑,DRAM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流血竞争等,不适合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参与其中。

2009年10月,"DRAM产业再造方案"在台湾省立法院审议时遭到否决,国发基金被禁止投资TMC公司,台湾省DRAM产业整合计划宣告失败。而此时,全球DRAM行业已经开始出现回暖,尔必达也不再寻求向台湾转让核心技术。

曾经放在台湾半导体人面前短暂的发展窗口就这样关闭了。台湾DRAM行业从此一蹶不振,并在2015年镁光收购华亚科技后彻底消失。

第二,由于"民进党政府"的错误选择,台湾放弃了大陆市场的战略纵深。

日本在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发展期拥有本土和美国的广阔市场,而韩国先有美国开放市场,后又深入中国市场。台湾则背道而驰,在民进党上台后"拒绝西进大陆"。

这一充满政治意味的选择,也是台湾DRAM产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被血洗后无力回天,而韩国的海力士由于无锡工厂的投产和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的关键原因。


企业投入:自主还是代工?

说到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不得不提的霸主就是台积电。然而正是台积电的成功,让台湾的半导体行业全面转向更"短平快"获取利润的代工模式,失去了研发核心技术的可能性。

其实台积电的代工基因从一诞生便已注定。

1985年8月,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张忠谋辞去工作,回到台湾出任工研院负责人。张忠谋提出了设立专业芯片代工厂的设想,为那些没有晶圆厂的半导体设计公司提供代工生产。恰巧此时,荷兰飞利浦公司也希望在台湾设立晶圆厂,两者一拍即合。1987年,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TSMC)作为晶圆代工厂孕育而生。

在此之后,台积电便如巨兽般不断吞食拥有技术研发意愿,却因为行业周期亏损而被抛弃的同行们。

1989年,台湾宏碁电脑(占股74%)与美国德州仪器(占股26%)合资设立德碁半导体,这是台湾第一家专业的DRAM生产厂。然而受到景气周期影响,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德碁累计亏损超过50亿新台币。此时,美国德州仪器终于不堪忍受,将DRAM业务甩卖给了镁光。德碁失去了技术来源后,1999年被宏碁高价出售给了台积电,随后被台积电改造成了晶圆代工厂。

1994年,台湾省经济部在新竹园区投资180亿新台币(5亿多美元),创办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世界先进),以DRAM芯片为主攻业务,建成了台湾第一座8英寸晶圆厂。然而由于投资规模太小,产能微不足道,世界先进根本无力与韩国三星、日本NEC等巨无霸进行同场厮杀,成立十年中仅盈利过两年,到2003年已经累计亏损达194.12亿新台币,被迫退出了DRAM生产。随后在持股30%的台积电主导下,世界先进也转型成了晶圆代工厂。

世界先进曾是台湾唯一一家能够进行DRAM产业技术研发的企业。通过对世界先进,以及之后的力晶、世大等收购整合,台积电成为全球半导体代工之王的同时,也消灭了台湾DRAM产业独立自主开发的能力。

除了让台积电"背锅"之外,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也是台湾半导体产业投资不足的原因。无论是日韩还是美国,DRAM巨头们的研发费用平均占到营收的15-20%,而台湾企业的研发费用比例仅为6%。这是因为每年台湾半导体企业要向美日欧支付超过200亿元新台币以上(6亿美金)的技术授权费用,再加上巨额的进口设备投资,使得台湾企业根本无力再投入巨资进行先进技术的研发。


总结

纵观几十年来日韩和中国台湾在半导体产业的搏杀史,我们可以尝试着得出几个结论:

1、半导体芯片这个行业,与其说是企业之间的拼杀,不如说是国力的比拼。与其他市场化竞争的行业不同,半导体产业需要持续不断巨额投入的同时,行业自身却有着极强的周期性,这使得纯粹以市场规律运行的商业公司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存活下去。

美国依靠军用转民用的道路和先发优势屹立不倒,日本曾经靠"官产学"三位一体的集团军作战方式独占鳌头,而韩国则是凭借国家的投入和三星财阀独特的集权式管理杀出一条血路。

反观台湾,虽有美国不遗余力的技术支持和一代代精英人才的不懈努力,却因为缺乏政府主导,也没有志在高远的巨无霸企业,导致在全球半导体,尤其是DRAM产业中只能如流星划过。

2、如果说政府投入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那么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就是产业赖以生存的灵魂。如果日本不是在七十年代末以举国之力和巨额资金完成了"VLSI"项目从而一举获得了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如果韩国不是在八九十年代凭借三星财阀拼命三郎般的投资风格得以摆脱对美国技术转移的依赖,如果日韩政府不是高屋建瓴的培育产业链,包括打造上游的核心设备和原材料行业,那么他们总会在某次的行业低潮周期被他国一举击败不得翻身,一如金融危机时的台湾。

3、如果说技术这个产业灵魂还能靠不计成本的资金投入,以及学校实验室、政府研究所的外部支援快速追赶,那么真正要在商业领域要和竞争对手进行白刃战,量产工艺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而这就只能凭借时间积累或者技术转移方能完成。

良品率的改善很难依靠某个天才的发明解决,工艺水平的提高要建立在无数个失败的生产批次之上,而这一切都需要企业抛开短期的浮躁和盈利冲动,着眼大局和未来方可达成。这无疑需要政府在背后的大力支持,甚至需要一些"委曲求全"去换取他人已有的经验教训。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深谙此道的日韩能够在这一产业崛起的原因,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想要走向辉煌的关键。


作者:翁放

封面图片:Pixabay.com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云锋金融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温格将于 18 年夏天离开阿森纳帅位?22 年枪手执教生涯有哪些经典时刻?

一、

据说2012年有两个老头子整整一夏天都在扯皮:

弗格森:2100万,不能再多了!

温格:再加点!

弗格森:2200万,不能再多了!

温格:再加点!

弗格森:2300万,不能再多了!

温格:再加点!

弗格森:2400万,不能再多了!

温格:成交!

......

在这个夏天,养了6年伤踢了1年好球的范佩西以渴望冠军的理由寻求转会,最终如愿加盟死敌曼联,在交易达成的那一刻,温格看着弗格森说:你无法想象你签下了一名多么出色的球员。

当时的荷兰人真的很出色啊(而且很帅啊),这个温格辛辛苦苦培养的神锋,在加盟新东家的第一个赛季就以一己之力把卫冕冠军曼城拉下王座,帮助红魔拿到了第二十个顶级联赛的冠军。

随后传奇名帅弗格森见好就收功成身退,为自己的执教生涯画下一个,完满的近乎童话的句号。

而那个,连续数个赛季看着自己心爱弟子离开的老头,因无力引援、无力争冠屡遭讥讽的老头,只能羡慕看着老对手光鲜谢幕,接着拖着这支球队踽踽前行。


二、

那几年的阿森纳是真惨。

分明就是没钱,还不能露怯,董事会张口闭口资金充裕,也无力改变负债比高达70%、转会市场负投入的现实。

我要是老头子,操起板砖就去砸那几个股东和高层了:都TM这样了还不给钱,都TM这样了还在嘴硬!你们一个个说不差钱,那倒是给啊!铜板响没听到,锅全TM甩老子这了,什么意思,老子不爱花钱是吧,老子喜欢自虐是吧?

现实中温格那几年怎么说的?

是的,我们真的不缺钱,是的,就是我不想用。

我看到一位由粉转黑的枪迷说:

温格走的越早,获得的尊重越多,温格是阿森纳历史上最伟大的主教练,没有之一。他只是离开得太晚。

个人深以为意。

想想戴恩这几年的口碑,倘若温格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就离开,无论从人格魅力、还是球风成绩,都足以成为所有枪迷心中的永远神明。


可是他为什么不早点离开呢?


三、

那几年皇马巴黎诸多豪门三顾茅庐(戴恩:把你的手拿开),诚意不可谓不足。

而温格,却一直守在这个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球场差点成了烂尾楼的破地方。至今整整22年。

也就是那几年,他看着自己的爱将或为野心或为金钱另投门庭;他看着曾将自己奉若神明的球迷举起 WENGER OUT的标语;他看着股东和高层的不作为,忍受着对手无情的讥讽和挑衅。

他的骄傲,被一次次失败、嫌弃、唾骂、羞辱狠狠蹂躏,哪怕碎成齑粉都还要在地上被搓几脚。

可他就是没有离开,如同一个头破血流的瘦弱拳击手,哪怕遍体鳞伤也兀自伫着不肯退场,他的老对手、老朋友大多都体面下台,只有他,挣扎着、踉跄着,扛着一代一又一代、顶着一轮又一轮的暴风骤雨。


你为什么不早点离开啊,你这个傻子。


当这个老头终于战战兢兢踩钢丝地维持着成绩的底线、熬过了房贷压身的困顿时光,以为未来雨过天晴时,才发现,他真的不容于这个时代了,在很多人眼中,他成了连累和负担。

他老了。

于是我一度以为不会倒下的身躯还是轰然倒下,以一种非常狼狈尴尬的方式,被请下了台。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敢放言自己比温格更爱阿森纳;没有一个人,敢放言自己做的比温格更多。

那又怎样,你老了。


四、

时间回到2013年,当弗格森画下一个童话般完美结局时,范佩西是一脸蒙B的。

一年前弗爵在招揽时承诺:小范啊,跟着我好好干,我还要在这个位置很多年,我们一起开创美丽新世界!

一年后的范佩西带头一看,惊恐的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居然是传中大师莫耶斯。

好不容易熬走了莫耶斯,迎来了六亲不认范加尔。

随后在范加尔手下枯坐板凳的范佩西被请出了老特拉福德,当初的他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冒着被枪毙的危险来到曼彻斯特,满打满算也就踢了一年好球,拿了两个冠军。

接着便是人老珠黄扫地出门的结局。

也许在打包走人的那一刻,感慨良多的荷兰人会想起科尔尼训练基地的某个日子,很蓝的天,和踌躇满志的自己,以及那个视若己出,无论伤多久都愿意耐心等待给机会的老头。


五、

范佩西在后来某次接受采访时说:

温格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练,这也是为什么我希望他在阿森纳能成功,他配得上这些。我欠温格教练太多,他在我的球员和个人成长生涯中至关重要。我只有温暖的回忆,我享受和他一起工作、训练、比赛的每一分钟和每一天。

说实话,我看到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这种话我耳朵都快听出茧了。

赫莱布:我后悔没有继续留在阿森纳。温格就像我父亲,他很信任我。当我想起这一点时,我就很伤心。"

法布雷加斯:阿森纳永远都是最信任我的俱乐部。当我16岁时,我在巴萨踢球。但温格和阿森纳俱乐部,给了我一切。我将永远对阿森纳和温格心存感激。

然而,这并不影响你们将老头的信任和栽培视若无睹,在做出决定时把感情和忠诚排在末位。


当然我没有鞭挞的意思。这种行为虽然无趣,却很合理,这个现实的世界,容不下太多近乎童话的品质。

所以那个老头、最爱阿森纳付出最多的老头、舍不得早点离开的老头,反而是混的最惨的。

直到最后,看着曾经悉心栽培的爱将离自己而去、看着曾经昏聩颟顸的高层见自己背不了锅就一脚踹开、看着曾经将自己视若神明的球迷如今巴不得赶快走人。


管你什么忠心耿耿、劳苦功高,统统敌不过树老柴枯、人老珠黄。


没关系,那些谤您、欺您、辱您、笑您、轻您、贱您、恶您、骗您的世人,终有一天,也会老的。

而您,永远都是阿森纳伟大的主帅,没有之一。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崔扬也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60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