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你发来讯息,说春色正好:湖光山色间,绿意浓淡相宜。水天一色,波澜潮生。是此刻的白石湖东。
水天一色,波澜潮生。是此刻的白石湖东。
忆昔年初见,却是冬日。天色灰蒙,偶见雪落。极冷。访客寥寥……清冷之感,恰恰契合了山居心境。
昔年印象:行人寥寥。
清冷之感,恰恰契合了山居心境。
城外。近郊。山水如画卷渐次展开……
山顶俯瞰:基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坐拥半城胜景。
目之所及:山峦起伏。烟波浩渺。
入境。破境。
在入口,市政道路接驳处。山水铭牌。夹道竹影。不动声色的空间转换。
项目关于"边界"的处理非常巧妙,几重空间转换,都市感与自然山水的转换,亦在进退之间。
边界——矛盾的对立统一
边界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反推场地设计初期,相地阶段:
项目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白石仙坪山提供的高差使未来的建筑和场地拥有良好的视野,湖山的空间层次构成了极佳的自然人文风景。
山体与湖面交错形成的狭长不规则地块,亦对项目规划设计诸多限制。
设计师充分尊重原始地貌,将大住区设在地块西侧较为平坦的场地,示范区则强化"边界"特征——特定场所在建筑、山林、湖泊三者在有限空间碰撞中产生。
整个示范区包含接待处、五栋独立商业与售楼处,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
环湖路是进入基地的唯一道路。
建筑落位的确定,亦确定了从市政界面至示范区近1000米的动线长度。
建筑落位的确定,亦确定了从市政入口到达示范区近1000米的动线长度。
动线设计,"控制性的游走"与"控制性的观看"。抵达过程亦是体验建筑和湖山交互的过程:结合基地原生地貌,"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空间几重转换,忽略其冗长……
市政入口界面,功能的三重意义:一是作为空间转换的提醒,从市政界面转换到项目内部道路。二是项目本身的标识性。三是入口周边略为杂乱的农居点,以及基地本身独特的山水地貌,如何实现对立统一。
此处竹林夹道极妙。开放的市政道路折进相对郁闭的车行夹道,开合间,实现空间的第一重转换。竹林亦是呼应基地保留区域的山林竹海原生地貌。同时屏蔽相对杂乱的农居点。
略有争议的是入口铭牌形式:样式简单的金属铭牌,上书"白石湖东"案名Logo。
醒目是标识的首要需求。金属质感亦暗指从都市感到自然山水的转化,一种刻意为之的方式。
铭牌上绘制的山水纹样,略显突兀。或许墨色太浓,水墨本身与金属质感的冲突(材料、色调有其隐喻的风格取向与情感意味。一中一西,一古典一现代)。若用金属暗纹,或是穿孔结合照明,弱化冲突。光影转换间,质感更佳。
试想,若采用原石上嵌金属字的形式,看似更自然融洽,不免流于俗套。和谐有余,仙气不足……是为设计可探讨提升之处。
竹林夹道作为指引的金属Logo,散点绿植间,甚为低调。
两者一高一低,一显一隐。兀自呼应了从城市界面而来,行车视线的标识性。以及半隐半露于竹林夹道间的案名LOGO。不动声色的空间转换……
白石湖东,入境:
城市界面道路与社区主入口交界面处理。从城市感过渡到村野感受。
绘制山水纹样的金属铭牌,恰恰是都市至自然山水的转换。一种刻意为之的方式。
若铭牌上山水纹采用暗纹的方式。光影流转,质感更佳。
亦会形成项目独特的景观气质。
入境,破境。东方古典式的进入方式。
刹那转换了心情。
竹林亦可遮蔽周边杂乱民居。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古典园林的手法。
竹林夹道,呼应基地旁侧的山林竹海。
逐渐抬高的地势,顺应了基底原始地貌。
亦暗合东方古典文化中渐入佳境之意……
竹林之后,空间渐次打开:两侧行道树调整为轴线感更强的香樟,视线透过树间,落到湖面,落到岸边的蒲苇、水稻田……道路坡度则用以实现视觉上的藏与露,随着坡度到达顶点,整个湖面都将映入眼帘。戏剧性的邂逅方式。
道路另一侧,从山林到建筑群,似断非断的白色墙体,是以建筑的手段加强边界的表现力。墙体将建筑平面轮廓和沿湖立面轮廓清晰地展示出来,延长的"墙"形成了整个场地乃至住区极致纯粹的景观元素。
竹林之后,峰回路转间邂逅东钱湖:
空间渐次打开。行道树亦调整为轴线感更强的香樟。
视线透过树间,落到湖面,落到岸边的蒲苇、水稻田……
道路坡度则用以实现视觉上的藏与露……
随着坡度到达顶点,整个湖面都将映入眼帘。
戏剧性的邂逅方式。
示范区入口区:
临湖景观面不佳,加之入口氛围及仪式感的营造,故以围挡遮蔽。
亦呼应了整条动线"合——开——合"的节奏韵律。
融合——东方古典居住哲学审美取向
西方的理想居所是伊甸园,是天堂,是脱离于现实生活的理想乐园。 东方的理想居所却是桃花源,是现世安稳,是安于村野、远避尘嚣的家常岁月。
整体环境与自然的关系,隐现东方古典居住哲学审美取向。"山水城林"融合,基地周边丰富的植被尽量予以保留。基地高差则加强了林木和湖区景观的互动。
在自然山水面前,景观是谦卑的,一如数百年前倪瓒画下的"容膝斋"……在白石湖东,景观设计师提出"负景观"的概念,意在融合——景观、建筑、环境的融合。整体环境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景观摒弃个性主义的形式表现,退至类似布景的角色……转角的点景树,栈道,轩,桥。浓淡相宜。
大巧不工。自然转折之间,是景观设计师经年的积累——严谨的设计逻辑和经得起推敲的细节。
设计的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如何把握节制的度是考验一个设计师是否成熟的标尺。 ——田中一光
- 融合
从现场踏勘到规划布局落定,很难判定建筑与景观,哪个专业占主导意见。
建筑层面考虑体块关系与整体环境的互动:即访客从几个方向接近基地,视点转换所观察到的建筑体量关系变化。以及建筑如何以合适的体型与湖山相融合。
从接待大厅到售楼处,规划设置引导访客的沿山步道,穿梭于自然林木之中。一是考虑场地高程的现状,从入口高程沿等高线缓缓抬升,比较容易到达售楼处二层的标高,从而建筑体量上下功能可以分离;二是形成动线回路,转换视角高度可以在进入售楼处前观察到坡地建筑丰富错落的屋顶,本身也是让人愉悦的体验;通往售楼处的玻璃天桥是俯瞰整个建筑群落的最好视点。
- 山水经验
上山步道的设计非常惊艳:与山林原貌的穿插、结合,丰富访客体验感,亦是一种山水经验的呈现。
栈道两侧突然伸出的枝条,堪堪从耳畔划过。
木平台数棵保留原生树,无序的空间落位。只缘工期在冬季,移栽对树木亦会产生伤害……退让,是对自然最大的尊重。
山上设一处"仙棋轩",可供停留、闲坐。看山,观湖,听松。除却两侧木平台的原生树,亦有大树自廊架中穿出。仿佛彼此共生了几十年。
传统造园要求"居山可拟",此处却是将山水经验凝炼,兼顾"游观"与"静观"……道法天然正是中国文化艺术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上山步道,利用台阶衔接山体高差,呈现从人工到自然山林的转换:
局部路幅宽度可收窄些,仅二人勉强比肩而行。模拟游山步道的身体感受。
两侧绿植设计,现场都采用修剪的比较规整的球类。比较人工化。
可考虑步道两侧收窄,点缀数丛形态自然的绿植。
渐入山林的感受。
在原始山林之间,以栈道相接。类似森林公园的做法。
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地貌。
尊重自然,是古典造园哲学的呈现。
木平台数棵保留原生树,无序的空间落位。
只缘工期在冬季,移栽对树木亦会产生伤害……
退让,是对自然最大的尊重。
仙棋轩:建筑与原生树之间相互穿插。
传统造园要求"居山可拟",此处却是将真实的山水经验凝炼。
"游观"与"静观"结合。
原生地貌的保留与局部改造:
原生树落位基本不做调整,恰恰形成从山上望向售楼处影影绰绰的视觉感受。
- 礼序
园林是"礼制"与"诗意"之人文精神并存的居住空间形态。
白石湖东是以园林的方法解决空间的问题。入口区域从门到开放的庭,再到半开半围的合院,三进礼仪空间,建筑与景观的体验正式开始。
一进,高墙突现——门
车行道与商业建筑之间设置高墙,作为内外空间的界定。同时也作为外部的线索,引导访客进入商业内部。
门头,是空间转换的提示。构筑物本身是极简的,块体结构穿插组合,材料不过数种,却形成了颇为丰富的空间效果。
清晨,景墙映着阳光,U型玻上影影绰绰的竹影……光影流转的之美。
洞开式的诱惑。
一进,门:
示范区与车行道之间,以高墙相隔。
门头,是空间转换的提示。
洞开式的诱惑,引导访客的进入。
二进,入口广场——庭
示范区至接待处30米距离,设置1.2米的高差。以跌水、景墙形成层层递进的入口迎宾空间。营造仪式感。
悬桥,是两个空间链接的线索。入境。破境。不经意的空间转换。
跌水、景墙形成层层递进的入口迎宾空间。
营造仪式感。
三进,合院
四方门庭,采用开敞式的布局。从功能的角度(交通组织人流),空间大面留白,只墙角一株造型黑松。
通长U玻景墙,是第一进门头景致的一部分,亦是接待处的对景。大面留白。作为背景的竹林,与前景的造型黑松。光影变换间,不可捉摸的瞬息之美。暗合了中国古典哲学观中的无常。
考虑访客动线,合院空间大面留白。
人的活动,亦成为空间中的景致。
通长U玻景墙,亦是接待处的对景。
大面留白。作为背景的竹林,与前景的造型黑松。
光影变换间,不可捉摸的瞬息之美。
也影射了中国古典哲学观中的无常。
- 都市感与自然生态的四重转换
"负景观"是归于自然的呈现:设计保留原始地貌,从高差入手,几组空间转换,使访客不停地在自然和都市之间转换,丰富了场景体验。
从东钱湖风景区市政道路至示范区入口,经竹林夹道,空间几重开合,最终到达以高墙围合的建筑入口。由自然山水过渡到都市感高端住区,此为第一重转换。
自接待处,跨棋盘水景,沿登山步道进入山林。林间花木重重,影影绰绰看到山下建筑群和远处的东钱湖。从都市感又回归到自然生态的山林,是为第二重转换。
沿森林栈道,到达林间小轩,憩息片刻,再往前,是下山的方向。造型简洁的玻璃栏杆桥,通往现代轻盈的售楼处建筑。自然山水又一次回归到建筑的都市感,是第三重转换。
出售楼处,经商业内街去往样板房。商业内街亲人的尺度,精致的绿植印象,切换到山林环绕的示范区。都市感再次转换到自然山林,第四重转换。
- 留白
留白,是东方特有的审美趣味。
白石湖东项目从设计到营造过程,贯穿始终的克制,形式的极简,意在将空间留给自然……给人以遐想。绵绵无尽之意。
亦暗合了古典造园手法"借景"中的"虚借"运用:光影,四时变化皆可入景……不可捉摸的瞬息之美。
建筑对自然的留白:
大面玻璃幕墙,最大限度地借四时、四方之景。
玻璃表皮的竖向线条在立面不同朝向的疏密变化管控对外的视线。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用园林的方法解决建筑的问题。
商业内街留白:
商包结合少量外摆,点到为止的生活场景展示。
设计师提供了一种暗示多种可能性的场所,但并未决定它。
使用者的使用和阅读将为其带来的真正震撼的效果。
空间对自然的留白:
古典造园手法中,对"虚借"的运用。
售楼处无边水景——水天相接,纳湖景瞬息变化……
成功的空间设计在于意犹未尽……
特意弃伞而行,听雪落,感受它落在皮肤的冰凉……城市生活给人便利的同时,也慢慢隔离身体关于自然的记忆。
那一日,久久伫立,看风起云涌,水光潋滟……那些繁世积累的浮躁,慢慢沉淀下去。有对园与园林的天然亲近,亦有对往昔的眷顾、对自然的珍重,以及对四季转换的欣赏和留恋,是此刻心情。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窈慕颜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