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斧》到《战神》,这位龙傲天鼻祖影响了多少游戏?

从《战斧》到《战神》,你能从多少游戏中找到这位龙傲天鼻祖的影子?

网易爱玩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 药荚,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曾有一个西米里亚人到来,他是小偷、掠夺者、也是刽子手。人们叫他柯南,有着一头漆黑的长发,眼神阴郁,手中紧握钢剑。他带来了无尽的欢喜,也引发了无数的伤悲,并将镶满宝石的王座踩在那穿着草鞋的脚下。

——《纳美迪亚历代记》

"剑与魔法"(Sword and Sorcery),奇幻文学创作的一大人气分支。爽快流畅的动作场景、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让宏大的世界观背景读起来丝毫不会感觉乏味。它也许没有《魔戒》等传统奇幻文学那么辉煌大气,但阅读起来更加具有趣味性,使得从入门到专家都十分青睐这种奇幻流派。

虽然描写这类英雄故事的小说从很早就出现,但如今提到标准的剑与魔法,公认的鼻祖还是1932年由罗伯特.霍华德创作的《柯南》系列。对于这个名字来说,如果没有将其错认为某个死神小学生的话,那么你一定会联想到披头散发,眼神锐利,一身堪比星际战士肌肉的野蛮人形象。

虽然同样战斗力超群,但真不是他

简单粗暴,痛快淋漓的战斗场面,人定胜天的核心思想,让柯南的故事总有一种龙傲天的架势。而你可能绝对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为我独尊的家伙,却会与反复强调"人类渺小脆弱"的克苏鲁神话体系,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起点网文的祖师爷

时间回到上世纪20年代末,人们每天都能在报亭找到全新的、内容换汤不换药的地摊文学时代。大量粗制滥造,内容与风格同质化严重的作品占据了文学市场的主流。加上美国当时的社会氛围,导致市面上的小说基本上都充满了白人优越主义,无脑的反派与软弱的跟班永远都是有色人种、女性都是等待被拯救的工具与奖品。

无论文笔功力高低,读者们永远都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故事内容。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样的情况倒是在近代的许多国家都出现过,距离我们最近的案例,可能就是中国的网络文学了。

在这充斥着软色情、脸谱化角色、狗血乱泼剧情的环境里,一本名为《荒诞物语》(Weird Tales)的杂志渐渐脱颖而出。

这样的封面你可能觉得很不"政治正确",但当年"商业正确"才是真正确

就在这家杂志社的主编自己,也已经厌倦了低俗杀人狂内容与美女吃惊封面时,一篇内容生涩难懂的来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不仅仅因为故事的特别,还在于作者附带来信的嚣张态度。信中作者用大量篇幅传达了编辑部不应该接受他作品的理由(大意:太高级了你们看不懂),又突然一个反转表示:如果编辑坚持刊登,那一个标点也不许修改。最后,来信作者还不忘表达一番自己对如今恐怖故事内容的不满,以及对同行作家的鄙视。

他认为如今流行的所谓恐怖故事,都只不过是一些充满了廉价狗血的凶杀场面与变态暴力,想象力被杀人鬼与孽待狂所束缚。真正能够吸引读者,唤醒人们内心最深层恐惧心的,应该是黑暗未知的幻境中,无形、扭曲的不可名状之物。它们在漫长岁月里潜伏暗待,静候着回归尘世的那一刻。

我想各位克总的信徒们这时候已经猜到这位作者的来头了——那就是繁星归位之日,即将和旧日支配者们一道回归的恐惧之神,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P.爱手艺)。

克苏鲁触手怪的缔造者——H.P.Lovecraft

然而在普罗大众都只想着在文字中"爽一把"的时局下,这种超越了时代的想象力与创作风格,非但未能让洛夫克拉夫特在生前获得文学界的敬仰,反而令其在当时颇受争议。尽管《荒诞物语》的编辑接受了他的作品,但早已习惯了快节奏感观刺激的读者,对于这种缓慢、隐晦且常常戛然而止的未知恐怖风格并不买账。甚至许多同行,也批评洛夫克拉夫特故弄玄虚,充满了自我满足的病态。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依旧不受欢迎的《墙中鼠》刊登后,一封寄给编辑部的来信却对这个故事赞叹不已。而来信者同样是多年来在《荒诞物语》投稿,无论是作品风格还是作者本人,都与洛夫克拉夫特形成鲜明对立的罗伯特.欧文.霍华德。

与拥有诸多同人图的爱手艺不同,百度一下霍华德,搜到的全是NBA明星

群星之下,野蛮人与克苏鲁同声高歌

收到来信的主编,将这封信转交给了洛夫克拉夫特本人。不久霍华德就收到了对方热情的回信,平日里知音难求而郁郁寡欢的两人很快成为要好的笔友,直到双方与世长辞都未曾改变。

在结识一段时间后,爱手艺就邀请霍华德加入他的笔友圈,互相交流创作灵感与故事。甚至到了后来,这个"爱手艺圈子"的作者,逐渐交融各自的作品,慢慢形成一个表面互不相关,却隐藏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观。

两个霍华德(一个是姓氏,一个是名字)内外都有着巨大差异,作品风格、对文学的思考与理念截然相反。但他们却又能尊重彼此的好恶,接受对方的思路,甚至互相取长补短。爱手艺甚至用完全不像是他会喜欢的风格,给霍华德取了"双枪鲍勃"(Two-Gun Bob)的绰号。对于这两位倔脾气的作家来说,这样的关系能维持多年不变,可谓是一个奇迹。

随着交流的深入,二人逐渐开始互相交换彼此作品的元素,偶尔还在故事里进行致敬。霍华德为克苏鲁体系贡献了一些设定,在他的短篇小说《黑石》或《地球蠕虫》里,都出现了明显的克苏鲁元素。

在霍华德的克苏鲁里头,基本上san还没开始掉就已经把对方砍死了

不过,即便看起来相处得很和睦,两人平时对于自己的观点可一点都不妥协。在他们无数的书信往来中,有着大量的、漫长且固执的争论。尤其是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极其对立的看法——霍华德认为"人类文明是一种不自然的发展形态,野蛮才是自然且合理的,无论是怎么样辉煌的文明,终究会回归到蛮荒时代"。而洛夫克拉夫特的观点则完全相反,他坚定地认为人类要达到更高的成就必定是依靠建立文明,这也是唯一让人类延续下去的方式。

这种充满了对立观点的讨论延续了两人的一生,并始终保持着理智,互相尊重的氛围。直到霍华德离开人世。

1906年出生在美国德州的霍华德成长在复杂环境中:喜爱诗歌散文的母亲为他带来了文学天赋、而经营农场的德州佬父亲则赋予了他强悍的男性意识。破碎的家庭和颠簸的人生使得霍华德患上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喜爱拳击、有着(可能的)重度抑郁症、怀着小说家梦想、却对学校教育制度深恶痛绝的矛盾结合体。

和阴郁瘦弱的爱手艺相比,霍华德看起来就是个典型的美式肌肉棒子

贫困煎熬的生活让他变得更加孤僻悲观,身边的朋友都已经结婚成家,而霍华德却始终未能走出阴影。1936年,由于早年帮助照料患病人士而感染肺结核的母亲病危,压垮了霍华德最后的意志。他向朋友借了一把点38左轮,并在被人告知母亲大限将至后,果断地从车内取出手枪自杀。尽管当时在场的亲朋立即将其送医抢救,但也只是延续了他八个小时的痛苦。而讽刺的是,直到他离开人世的第二天,他的母亲才随之宣布死亡。

现在的人们会评价霍华德的死是"一个时代结束了",然而在当时,可能也不过是报纸角落里"一个小杂志的小作者自杀了"的新闻罢了。与他的好友洛夫克拉夫特之间一个最大的、也是令人唏嘘不已的共同点,就是直到它们离开人世后,世俗才真正了解到他们作品的伟大之处。

而在收到了好友的死讯后,同样被不幸的生活与心理问题纠缠的洛夫克拉夫特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就在同一年,他被确诊出患有肠癌,亲朋好友的离去和经济条件的每况愈下也使其身体越来越糟糕。就在霍华德离开人世后的第二年,他也在痛苦与忧伤的伴随中紧随而去了。

令人遗憾的是,两人在世时并未有同框的照片留存下来

老子不依,踢门就干

虽然生平的不幸令人唏嘘,但他们笔杆子里出来的东西依然牛逼到惊天动地。相比较他那当年常常被人拉出来批判的好友不同,霍华德的《所罗门凯恩》人气极高,和许多独立的短篇一起如今都是影响深远的经典。而《野蛮人柯南》系列,更是创立了"剑与魔法"这一奇幻文学的一大分支,为后世大量中古幻想故事(尤其是踢门团)提供了无数宝贵的遗产。

虽然故事烂俗,但形象同样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那个帽子)

当时作为《荒诞物语》主力作者之一的霍华德,开始逐渐对描写主流文学的冒险故事感到厌倦。凯恩系列为主的冒险故事虽然有人气,但与市面上那些三俗作品相比,也仅仅是文笔上的优势而已。而自从看了爱手艺的作品,并与其交流过后,霍华德也开始将长久的灵感付诸实践。

霍华德所擅长描写的,是在曾经强盛一时的旧日帝国遗迹冒险,描绘的场景都具有神秘未知的异域风情。而在1932年首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柯南世界观则更进一步:它的故事主要发生于西伯莱纪元(Hyborian Age),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大陆沉没后的冰川时期。它结合了世界各个时期的民族文化与神话故事,你可以在这里面看到华纳神族(北欧神话)、充满南美宗教特色的民族、或是有着犹太神话影子的文化形象。

"他是个天生的战士,拥有钢铁般的肌肉和敏锐的头脑,只要稍一动作,全身的组织就会暴起。他既不深沉也不优雅,静如铜像,动若灵猫。

——《剑上的凤凰》"

故事以西米里亚人柯南为主角,讲述了他人生中不同时期的冒险经历。霍华德并没有按照出版的时间顺序来讲述柯南的故事,最初的《剑上的凤凰》里,柯南是一位饱受朝廷内忧外患之苦的国王,而在其它章节中他多数形象都是个流浪的战士。这些短篇故事与当时传统冒险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中充满了原始、野蛮、有着强烈反社会情结的主角与神秘未知的超自然存在。读起来少了许多套路与优雅从容,打起来让读者血脉偾张,而回味其中的神秘元素又令人不寒而栗。

顺带一提:虽然依然摆脱不了工具人的地位,但霍华德笔下的女性在那个时代算是与众不同了

柯南有着典型的凯尔特人形象,出生于战场,是村庄的铁匠之子(所有剑客主角都是铁匠生的)。从15岁左右背井离乡到40岁建立自己的国家,他始终信奉一身的肌肉与战斗技巧能为自己赢得荣耀与财富。他带给这个世界毁灭、鲜血与战乱;也拯救过无数生灵、给予人们自由与勇气,与作者本人一样是十分矛盾的存在。

在当时的环境下,柯南可谓是典型的反传统主角形象:野蛮无礼、对规则与教条嗤之以鼻、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此外在他的价值观里,只有利益和荣耀,而遇到的人也只有朋友、弱者与敌人。在《幽暗女王》一章里,他对于自己人生观的评价可谓是后世同类型角色的最佳体现。

"如果生命是一场幻像,那么我就是幻像中的一部分,所以无论虚实这对我来说都是真正的人生。勇敢地活、尽情地享乐、大胆去爱、在战斗中燃尽生命,如此我又能有什么不满足的。"

醒握杀人剑,醉卧迷魂乡。这是柯南,乃至后世许多强调个性洒脱的人物最喜欢用的表现方式。虽然随着形象的滥用与剧情逻辑日渐稀薄,手段彪悍、蔑视传统与权威、我行我素的主角形象总会被扣上"龙傲天"的帽子。但排除掉这些丢人玩意儿的话,这种人物形象的确是最适合成为冒险题材故事的主人公的。

对,这家伙也是

此外,尽管被《荒诞物语》的编辑修改淡化,而后世的延续也很少提及,但霍华德本人其实明显有意将柯南世界观与克苏鲁体系做融合。像《剑上的凤凰》或是《碗中神明》结尾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描写方式,或是一些旁支细末的线索,都有着浓郁的洛式恐怖风格。可惜的是随着两位作者的先后离去,虽然柯南大战克苏鲁依然是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戏言,但恐怕是不太可能真的见到这一幕了。


这么牛逼的开源版权没周边怎么行

由于其短篇的章节形式,柯南在电影改编上可以说是相当具有优势的。但严格来说,好莱坞并没有非常好地发挥这一题材,反倒是靠着相关电影捧红了一代动作明星。

电影在我国出现的时候,用的是《王者之剑》的译名,甚至一度成为了流传十分广泛的版本。而另一个可能是许多人童年回忆的动画版,更是采用了《降魔勇士》这样颇具时代特色的名称,更是无法和原著联系上了。

这部于1994年的动画,有着相当多对于原著的恶搞与致敬。他是典型的合家欢式欧美动画,面向的年龄层与变形金刚或是GJ特种部队类似,所以原著中那些屎尿屁满满的杀戮是见不到了。蛇神赛特与其信徒是故事中的主要敌人,而 "陨铁"(国译星星铁)成为一个核心主题:柯南想要击败蛇神和其部下,只能靠着陨铁锻造的武器,才能将其送回亚空间。

动画第二季质量严重下滑,播了十来集就腰斩了

这样的修改虽然让原著开宗立派的特色荡然无存,但毕竟还是要考虑主要的观众承受能力。况且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应该也记得这部动画第一季的素质颇高,所以大家看得开心也就不用太强求了。反正,要是动画看得不过瘾的,还有比原著更加黄暴的漫画版呢。

虽然霍华德逝世后也有不少作者在续写故事,但不得不提的是除了小说,另一个让柯南数十年来依然备受欢迎的功臣:漫画。自1970年以来,柯南就在许多官方或山寨的漫画中出现,而漫威与黑马也在积极地推出正式授权的作品。

由于漫画的市场定位,这里面的故事要比小说更加夸张刺激。加上每个时代作者编剧的更换,风格上偏离原著的例子还是不少的。虽然个人最初是在某国内杂志上看过《碗中神明》,但在网络时代接触比较多的反倒是漫画版,小说还是近十年左右才入手的。所以看到小说里柯南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很多时候靠头脑而不是开无双取得胜利,反而有点错愕了。

漫画算是感观上最符合原著精神的改编了,但极度扭曲的例子也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是柯南系列漫画的狂热粉丝,他家里头收藏了一大堆的柯南漫画。而在后来的一个故事里,他甚至还有"权"客串了一把,让杂志社为其量身定制了一期《巴拉克野蛮人》(Barack the Barbarian),可以说是相当体现"梦想不受限制无事不能成就"了。

感觉川普可能更符合柯南的形象…

尽管在文学领域,开创了"剑与魔法"流派的柯南系列名声在外,对于其它领域的奇幻题材影响深远。但真正让它进入主流大众眼里,并让全世界都了解到柯南的,依然是1982年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野蛮人柯南》。

电影很好地抓住了原著的精神,虽然为了娱乐性简化了设定和叙事手法,但依然是非常还原。编剧修改了柯南旅程的开端,让他从小就家破人亡,成为一名怀着复仇目地的冒险者。而在霍华德早期作品库尔系列(Kull)中经常出现的邪恶法师Thulsa Doom,则成为了故事的主要反派。

"神明啊,我从未对你祈祷,但是今天我会破例屈尊。你要保佑我的胜利,如果我输了,你就去死吧!

——刚健身完的施瓦辛格"

完美的主角演员、大气恢弘的配音、原著背景的合理利用让本片成为了观赏性与还原度兼具的佳作。阿诺版的柯南更是说出了上面这句经典的名台词。不论多么刻薄的原著爱好者,在看到这么不要脸的发言后,基本上都认可了州长的柯南还是很有原作神韵的。相比之下,2012年重启,由"海(马)王"杰森.莫玛主演的新版柯南,除了牛逼哄哄的打斗场面之外,与之相比相比就缺了些火候了。

海马王柯南,酷炫有余内容不足,看看还行

电影,几乎是早期一种驱动IP商业利益的关键核心。可想而知,在电影获得了商业成功与知名度后,柯南这种似乎天生就是为了游戏而设计的故事风格,自然很容易成为改编的热门。然而可惜的是就和许多好IP烂作品的案例一样,柯南游戏多年来质量参差不齐,少有让人开开心心付钱的存在。反倒是一些受到其启发的"山寨"作品,有不少成为了经典。


山寨还比本尊强

首先一定要申明的是:《战斧》不是柯南,《拉斯坦传奇》就是山寨柯南。这两部早期的经典街机作品由于移植过家用机,加上又好玩又有个性,所以在国内也是颇具人气。尤其是《战斧》,在当年不管是自己家里玩,还是包机房和朋友同学一起闯关,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游戏。

游戏启蒙期最酷炫标题画面之一

《战斧》系列无论是从作品的灵感来源,还是其中的人物形象都明显是基于柯南改编的。其中男主角的造型完全就是柯南的翻版,虽然多数人一提到这个系列,八成首先联想到的是那个全年龄游戏里最裸露的女主角。另外故事讲述的内容,关于拥有自我意识与肉体的许愿金斧,掌握着超自然力量的邪恶军团等等,都与原著的基调很接近。

至于另一个《拉斯坦传奇》系列,它在国内经常被人用《王者之剑》来称呼。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游戏几乎山寨了大量电影版的设计方案——年迈的主角成王后回忆当年冒险、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野蛮人都是不客气地照搬。此外初代第一关,制作组用简单有限的素材,描绘了一个神秘荒芜的世界观形象也值得赞叹。至今我都记得游戏中远处背景那醒目的巨大雕像,也让我确定了即便技术不足,良好的氛围塑造也能让玩家获得出色的体验。

作为一部致敬作品,可能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在多年后Steam上一款独立游戏也致敬了它。这款名为《Volgarr the Viking》的作品难度极高,而且非常非常好玩。它吸收了魔界村与部分早期街机横轴平台经典的设计,有着绝对硬派且出色的游戏性。在本作的第一关开头一小部分,其关卡设计结构完全照搬了《拉斯坦传奇》的开场,而且还不忘在角落里摆上一具神似拉斯坦的尸体恶搞了这位前辈一番。

致敬复致敬,致敬何其多

相比这两部山寨,正宗的柯南游戏反而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从最初1984年在Apple II等个人电脑上发售《Conan: Hall of Volta》开始,柯南游戏就以简陋粗糙闻名。很多作品你除了包装封面之外,几乎是完全看不到与原著的联系。相比较这些半成品一般的动作游戏,反倒是1987年改编的一款未授权的文字冒险更具有原著小说的神韵。整个游戏流程只有十几分钟,一万字左右的故事内容。它讲述了柯南在寒冬的森林中为了躲避狼群而误入一个山洞,随后发现一条通往地下迷宫的入口,而展开的一场冒险。

至于看过喷神AVGN节目的朋友,一定会记得他曾经玩过FC上一款非常烂的《柯南》。但实际上,这个游戏是1989年在Amiga上发售的奇幻题材动作《Myth: History in the Making》,在发行商移植后为了增加销量而进行的"换皮"作品。每一个平台的移植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在Commodore 64版玩家是一位穿越到异世界,手持光剑的现代人。ZX Spectrum版则把故事换成了希腊神话。而FC版自然就是为了顺应电影潮流,直接把标题和图形换一换就拿来卖的官方山寨了。

当时唯一值得一玩的,是DOS上这款ARPG,然而普及率却令人伤心

对比一下就能看到,在这些柯南主题游戏里,几乎每一次涉及到动作游戏的类型都免不了质量堪忧。其实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在早些年,欧美厂商对于动作游戏的开发能力摆在那里,而日本这边也不过是趁着当年电影热潮山寨一把,之后就毫无兴趣再踏足,也就难以跳出烂作辈出的困局了。

不过得益于原著宏大深厚的背景设定,这个题材在桌游领域倒是混得风生水起。你可以找到许多基于西伯莱纪元背景下的纸笔游戏,而且在内容上可以看到有大量对原著背景发挥得十分透彻的模组。所以回到电子游戏上面,以柯南为背景的角色扮演类型,反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个题材的优势了。


裸奔者柯南

近10年来,柯南相关的主题游戏,只有一款2017年在Steam上推出的《流放者柯南》(Conan Exiles)。这是一款在Steam上很常见的,结构极度松散、有多人、有建设、什么乱七八糟都有那么一点的虚幻4引擎沙盒游戏。

按理说,这类作品都是些没什么名气,来历不明的独立开发组跟风作品。但《流放者柯南》的团队"Funcom"在欧美MMO界来头可不小,他们在2008年上线的《柯南时代》就算干不死《魔兽世界》,好歹也入围过欧美人气MMO的行列。

然而实际尝试后我发现,这又是一款玩了之后侧面证明《辐射4》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玩意儿。

我是参与过游戏最初0.1版本体验的,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本作完全就是个连基础框架都没做完的测试机版本。画面图形之粗糙暂且不提,敌人如同你欠了它们一屁股债一般,隔着老远就会"滑行"过来——对,跑步动作还没做完。此外,大量空气墙、木桩NPC、隐形物体等等都坐实了游戏压根就连内部测试版都不如。在刚发售的公测时期能够以99元的国区价格获得关注,完完全全只能归功于游戏可以开启"露鸟"裸奔模式,带起了一波小噱头而已。

初期版本真的很难被人承认算是个"游戏"

当时唯一能算得上优点的,可能也只有基于小说原著的底子了。相对那些几乎毫无剧情可言的同类作品来说,游戏玩起来要稍微"有内涵"一些。故事还算像模像样,物品有着很丰富的说明(毕竟可以直接引用原著),而大到地图小到人物创建都有着一些增添游戏体验的相关设定。但依然不能摆脱游戏根本无法游玩,开发程度不足20%的现实。

在之后的一年里,Funcom几乎每周都会更新那么点东西、对游戏进行(有限的)修补。如今的正式版相比0.1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可以玩的多人沙盒游戏了。

依然粗糙无比,但可以玩一下它里头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了。

个人来说,物品有丰富的文本说明算是个很值得一提的加分项

"他原想有朝一日骑马走在队伍前面,穿过这一道道饰有金边的铁门,身后飘扬着迎风作响的雄狮军旗。然而现实是,他被剥去铁甲,身缚锁链,像一个奴隶般被胜利者在囚车里丢来丢去。

——《血色城堡》"

游戏在发售时反复强调的奴隶系统算是在电子游戏里十分少见的设计。打晕敌人、用绳子绑回营地、建造牢笼或是调教设施让对方屈服、最后你就有了义务劳工或是手下。这一点倒是和原著中表现出的"屈服远比死亡更恐怖"这一理念,柯南在小说漫画里不止一次被人奴役过,而最终总是能击败手握大权的暴政者。而如今在游戏里,玩家可以扮演奴隶主,不知道霍华德本人会不会砸碎棺材板出来怒锤开发者。

柯南经常陷入这种困境中,好像也是冒险奇幻故事的定番了

奴隶不仅担负着劳工的作用,还常常是各种邪门仪式的牺牲品。游戏的建设系统中有一个特别不和谐的"祭坛"项目,在这里你可以祭拜原著中提及的各种神灵,献祭取悦它们,甚至还能召唤出这些东西在现世的化身。我觉得这一点来说,游戏就是值得你体验一番的,毕竟我目前可没见到几个开放式沙盒,还能搞出这么牛逼哄哄的噱头玩法的。

这个噱头也逃不出国产页游广告部门的魔掌

对了,我敢肯定,开发组玩了《塞尔达:旷野之息》。因为游戏的爬墙功能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前者发售了大概几个月后突然更新的。也是哪都能爬,到了地下城就被"锁"上了,完完全全的照搬。

《流放者柯南》是那种在Steam上经常能看到的作品——想法很多、创意大胆、想啥做啥、粗糙松散、随时放弃。很多这类游戏的开发计划都不怎么牢靠,制作组有很多点子去尝试,也没考虑过有没有必要或是实现得如何。"反正塞进去就对了",是这类游戏的通病,最终实现的成品也是漏洞百出。

如果你喜欢沙盒游戏,或者有人愿意陪你联机体验,那么本作倒是值得一试。尤其是曾经接触过柯南系列的读者,在游戏里应该能找到一些原著曾经带给你的感受。

商店页面截图是增加了50%优化润滑后的欺诈,不要太老实看了就去买

结语

柯南的故事,是对原始与野性的呼唤。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生涯里,经历过无数的冒险,体验过人生百味。霍华德与他后世的接班人,用近百部小说与无数的衍生作品,描绘了一个不亚于任何经典作品的宏大世界观。而对于后世的奇幻创作来说,相比较《魔戒》的影响,如今更加青睐快节奏与杀戮场面的市场,倒是显然更加符合霍华德当年创立的风格。

实际上"剑与魔法"这一奇幻文学的重要分支,直到霍华德死后20年,才由他的追随者们提出。在《柯南》诞生的年代,人们虽然对其开创性的原始风貌赞叹有加,却并未做好全面接受的准备。

也许正是这种过于超越的创造力,才使得他与同样怀才不遇的洛夫克拉夫特惺惺相惜。二人靠着同样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远超时代性的想象力而成为彼此的知音。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创作,为后世留下了两个经久不衰的文学体系。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领域之间的模板,为后世作者们提供无穷无尽的灵感,成为人们竞相敬仰的传奇。


原文链接 → 龙傲天的祖师爷,原来和克苏鲁之父在同一家公司上班

关注网易爱玩,阅读更多精彩的原创内容~

打滚卖萌求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网易爱玩(ID:play163),每晚陪你唠唠关于游戏的那些事儿(づ ̄ 3 ̄)づ

或许你还会喜欢↓

其实《冰汽时代》想问你的并不是那句"值得吗"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网易爱玩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为什么常见汽水类饮料压入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别的气体?是因为溶解度或者容易制备吗?有压其他气体的饮料吗?

1. 历史原因

首先,含气饮料的出现早于人为地将气体压入饮料中去。比如说巴黎水(Perrier)的水源就是天然含有二氧化碳的矿泉,再比如啤酒/香槟/格瓦斯等经过发酵的饮料因为酵母菌的作用而自然含有二氧化碳,变得sparkling。这可能是后来人们想要向饮料中充入二氧化碳的原因之一吧。


最早将二氧化碳充入饮料之中的人之一是氧气发现者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他在1767年就是意外地将一碗水放置在了正在发酵的酒桶上方,这碗水吸收了酵母产生的二氧化碳,然后他尝了尝……嗯~ o(* ̄▽ ̄*)o好喝。


随后他做了个装置来将二氧化碳(当时他将其称作"fixed air")充入液体当中,五年后发了一篇文章……

Priestley, J. (1772). Impregnating Water with Fixed Air;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to it the peculiar Spirit and Virtues of Pyrmont water, And other Mineral Waters of a similar nature.St. Pauls Church-Yard.

truetex.com/priestley-1

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提到了这个装置也可以用来将"死掉的"啤酒复活,这可能就是后来向啤酒内额外充入二氧化碳的起源吧。


1783年,基于普利斯特里的发明,Johann Schweppe在日内瓦创办了怡泉公司,进一步发展并开始批量生产碳酸矿泉水,也因此Scheweppe赞誉普利斯特里为"the father of our industry"。


2. 性质原因

可用于食品工业的气体应该具有无毒无害,惰性,防止氧化等性质,目前用的主要有二氧化碳/氮气和氩气。

相较于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二氧化碳(见上图),氮气和氩气的水溶性都比较感人(20 ℃下分别为0.019 g/kg和0.06 g/kg)。

(但这溶解性也不可小视,加压条件下氮气水溶性增强,快速减压会造成氮气快速溢出形成气泡,如果该过程发生在人体的血液或者组织内的话即会导致减压症)

水溶性好的气体,一般极性较强或者可与水反应……比如氨气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想要同时做到水溶性好又无毒无害似乎仅有二氧化碳可以。


二氧化碳还稍微给饮料带来了一点酸涩但清爽的味道(嗯我一边写答案一边正在喝苏打水…),同时二氧化碳在口腔内析出时带来的那种稍微的刺痛感很适合抖M享用(诶哪里不对。

与之相比,氮气的加入不会带来味道的变化,其小而细腻的气泡有别样的口感,但没有较大的二氧化碳气泡破裂时发出的令人愉悦的声音。


(顺便一个问题,初中化学会说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气化会吸收热量从而有解暑的效果……但这个反应:H2CO3 (aq) → CO2 (g) + H2O (ℓ) 熵增是主要的驱动力……焓变很小……


3. 其他气体

充了别的气体的饮料也是有的,比如健力士世涛充了氮气。当然如上文所说,氮气水溶性不行,所以罐装的健力士啤酒会带一个内含氮气的塑料球,参见该问题健力士生烈性啤酒 Guinness Draught 440ml的易拉罐里面为什么有一个塑料球?

还有氮气咖啡,我没有尝过就不说了。


所谓氦气啤酒是个愚人节玩笑……不存在的,氦气20摄氏度下在水中溶解度比氮气还要低一个数量级……


至于富氢水这种东西我就不提了吧23333


以上


碎碎念:

Wikipedia(以及很多科普著作)认为普利斯特里发明了碳酸水所以获得了科普里奖,这是错误的,可见这篇科学史文献。

McKie, D. (1961). Joseph Priestley and the Copley medal.Ambix,9(1), 1-22.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白赟昊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如何评价 RNG 3:1 击败 KZ 夺得 MSI 世界冠军?

5月20日晚间,2018《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在法国巴黎天顶体育馆落下帷幕。经过4局世界级的精彩对抗,LPL冠军RNG最终凭借着全队的出色发挥,以三比一的比分击败积怨已久的LCK赛区队伍KZ,夺得世界冠军荣誉,第二次为LPL夺得季中冠军赛冠军。

这是———

LPL的第二个MSI冠军

RNG队史上的首个世界冠军

小狗Uzi六年职业生涯中的首个世界冠军

Karsa的首个世界冠军

从此证明了全华班已然跻身世界第一流强队

恭喜Uzi、Xiaohu、Mlxg、Karsa、Letme、Ming、Heart以及所有帮助和支持RNG人们,正是你们的同心协力,RNG才能完成登顶,拿下队史首个世界冠军,为LPL赛区再添世界级荣誉。LPL的召唤师们,尽情欢呼吧!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英雄联盟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36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如何评价 RNG 3:1 击败 KZ 夺得 MSI 世界冠军?

2018 MSI 冠军—— RNG!

这个冠军来之不易,它不仅是选手们日复一日努力的结果,也是教练组以及背后帮助我们的各方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回报。

RNG 3:1 战胜了KZ,这四局中我们打过顺风一路滚雪球滚到底,也打过逆风绝境翻盘。顺风时,推进抢资源,不给一点机会;逆风时,稳住心态,寻找突破口,不坐以待毙。整个BO5都打得积极主动而又稳健,打出了RNG的风采,打出了LPL的血性。

本届 MSI 小组赛中,我们获得了开门红,却也遭遇了连败的惨况,第二轮中我们连斩六连胜,以小组第一的身份晋级淘汰赛。半决赛3:0拿下FNC,决赛3:1击败了被评为本届MSI夺冠热门的KZ。LCK赛区在BO5的掌控力十足,此次在BO5中战胜了KZ,证明了我们的实力,这个冠军我们值得,同时也鼓舞了LPL赛区的士气。

以RNG第一个世界赛冠军,告白六年坚守。巨龙已醒,RNG永不止步,LPL永不止步,一起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期待下一场金色的雨!

夺冠后,小狗捧着奖杯激动地说不出话来,Karsa情不自禁,泪洒现场,小明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欢庆结束后,香锅抱起奖杯就溜了。

我们将会秉承着电子竞技体育精神,相互理解、团结、公平竞争,酣畅淋漓地进行每一次战斗,也会将永不言弃的皇族精神贯彻到底,用每一次全力以赴成就传奇。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皇族电子竞技俱乐部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434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做传统机械设计的从业者如何转做新兴起的机械,如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

更新(2018.5.21)

这两天,这个话题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点我想就我个人的认知说明一下,那就是:研发重要还是应用重要?

特别是因为前段时间的"中兴事件",这引发了很多人对"自有技术"的一种呼声,这个我很理解,其实在机械手领域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那就是好的技术都在别人手上,我们如何自处,如何去实现强国梦,如何去建立民族自信。

我的答案是,有的代价一定是需要的,民族品牌的东西一定要有,特殊是一些基础工业的东西,应该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单纯靠企业的力量是很难推进的,因为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投入产出比和周期回报等都有其精准的算法和要求,这种基础性技术的研发,很难满足企业的盈利需求,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上市企业,因为都是经理人团队在管理公司,他们很多决策都是有一定的"短视"的,因为他们要对公司董事会负责,需要对股民负责,盈利才是他们最大的动机和目标,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他们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投入,换做事你去经营,你也是同样的选择。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切入点,单以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来讲这个事情,如何让机器人都来的时代与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有一个完美的结合。

很多人建议去做研发,因为研发有成就感,因为研发更符合我们的中国梦,更有技术难度等等。

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关注在机器人的应用层面,理由如下:

1)机器人的研发需要的个人知识储备太高,特别是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从踏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你的前途,例如本科毕业的就很难去做到更深层次的研发,因为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做支撑,不是说你不行,而是你需要太多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去进入这个阶段,所以我的观点是,研发是小部分精英分子的事情,而且这个就业市场相对太小,吸收不了太多的就业。

2)机器人的应用存在广阔的市场,基于我在前面回答中的分析,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正在无限降低,这对于应用市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消息,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去实现机器人的"替人"工作,这种发展将会是爆发式的,就像汽车进入中国人的家庭一样,现在就是机器人进入企业服务的前奏阶段。

3)机器人的应用市场的门槛,确实要比研发的门槛要稍低一些,这里的"低"不是说不用技术,而是这种技术更容易在你的职业岗位中去获得,是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很快就能掌握的,而研发需要的能力,我们更多的可以归结于"天赋",在研发的阶段,有些东西不是你努力就能掌握或者获得的,这确实让人"无能为力",但是这也就是研发能力的可贵吧。

综合以上的原因,对于我们很多普通人来说,我们的职业发展更应该绑定在"机器人应用"这个领域,这个领域会存在更多的机会和可能,甚至可以在将来可以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希望以上的内容可以很更多的朋友共勉。


。。。。。。。我是分割线。。。。。。。。。。

以下为原文


谢邀。

这是当下很流行问的一个问题,好像机械这个行业就只有机器人值得做一样,其实你们是真的误解这个行业了。


也许是这个行业给大家的刻板影响太差,终于出现了一个相对"高大上"一些的机器人了,所以千军万马又去闯这个"独木桥",有意思吗?


其实很多人,很狭隘的以为,要从事机器人相关的行业,就一定是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其实不是这样的,机器人的应用才是未来制造业的前景所在,那里才有你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广阔天地,那里才是你们追求人生理想的"大海星辰"。


机器人的研发,永远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情,而且他们的职业机会和职业宽广度并不是很足,虽然他们存在很"专"的一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专"也就意味着"窄",一个太窄的知识面和就业点,这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绝对不是什么好的事情,除非你还有别的看家本事,否则你的职场自由度并不大。


所以,鉴于以上的原因,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一个很有良心的建议,别盯着机器人的研发了,专注于机器人的应用吧,那才是大有作为的市场。


从机器人的"牛逼"程度来说,它机会可以应用与制造业的任何地方,想想看某个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的导师转身都是用机器人来实现的了,你觉得还有什么行业是机器人不能侵入的。


既然每个行业都会存在对机器人的应用,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你只要把机器人用"好"了,你可以与任何行业进行对接,他们都是你的客户,都是你的市场,都是你"钱袋子"。


这才是一个机械行业的从业者应该去考虑的角度。


就这个入行角度而言,其实门槛并不高,你需要的就是几个项目的锻炼而已,无论你说得多牛逼,看了再多的书籍,都不如去买个机器人回来捣鼓捣鼓,在你设计的某个项目中,尽量用一个机器人,无论是用来做上下料,还是用来做零件转移,或者是用来做焊接加工等,都可以,玩过一次后,你就算入门了。


上次去上海展会,除了机器人四大家族之外,也有很多小厂的机器人在展出,都叫不出什么名字,当然我也不关心,因为只要是在不差钱的前提下,我基本上不会考虑小厂的机器人,所以也可以说它们和我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期,所以如果你去一个小厂做机器人,你出头的几率也不高的,因为你的产品不一定有市场。


我们来做一个对比,我曾经用过一个广数的机器人,但是买的价格是11万左右,同样规格的机器人如果换成是四大家族里ABB的品牌,大概是15万左右,相差4万,而更大的一个规格的报价只相差1万元,从成本的角度而言,机器人这个行业留给那些小厂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上个星期和一个机器人供应商聊天,他说在十年前,四大家族的销售者牛逼得像老子一样,你想买都不会给你好脸色看(各位可以去路虎店4S体验一下,他们的销售就是这个嘴脸),现在不同了,随着国产机器人的发展和推广,他们也学着像孙子一样的跑市场了,一旦他们放低身段,那对于小厂的销售来说,这无异于是一场灾难。


还有提供给各位另一个信息渠道,现在的机器人也有(光机+系统)的销售和生产模式,这是我昨天和凯恩地的一个销售经理谈的时候,他告诉我的。他们就单独销售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他们不做机器人本体,本体都是贴牌别人的,或者是让客户自行购买本体,他们来做控制系统,并负责调试和安装,这个市场在未来的不久,将会再次呈现"机床模式"的价格战状态,当然对于用户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利好,至少我们可以以更低成本拿到机器人,这对于机器人的应用与普及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呢?


在透露一个消息,我核算了一下成本,我如果用光机+系统的采购模式,前面那个11万的机器人,基本上同规格的成本在6万左右,这对于机器人的应用与普及是什么意义?你简直不敢想象。


所以我敢肯定,未来一定是"应用机器人"的天下,尤其是制造业,这个市场会随着机器人的制造和销售处成本的不断降低而疯狂的扩大,这个市场的体量是你无法估计的。


也许有一天,你起床后的洗脸和刷牙都是机器人来替你完成了,你只要坐在一张特殊的椅子上就可以了,机器人不仅将会进入制造业,也会参与我们的生活。


所以你如果真的向从事与机器人相关的职业,那就去做机器人的应用,这个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也会有很多的机会,至于什么机器人的研发,还是忘记它吧,那是小众人的事情,和我们的关系不是很大。


而且以你现在的机械基础和技能,你应该可以很快的入门,并迅速的深入,这个是很显然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再透漏点信息给大家,现在的光机+系统模式的机器人销售,是支持贴牌定制的,也就是说,你可以买个光机回来贴上你的标签说这个是你们公司研发,你在买个系统回来,把图形界面修改成你们公司的需求样板,然后再以你们公司的产品的形式销售出去,是不是很快捷,轻松实现你做机器人的梦想。


所以还是想想如何更好的使用机器人,让他们如何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这才是大多数人的机会和正确选择。


注意,注意,注意:

瞧你长得这么好看,走的时候记得点赞,据说,点赞是知乎的最高礼节。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蒋小坏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2 个回答,查看全部。

你想不到的,悲观的好处|降低焦虑:你需要“防御性悲观”

I like pessimists. They're always the ones who bring life jackets for the boat.
我喜欢悲观主义者。总是他们,才是那些带救生衣上船的人。

- Lisa Kleypas, Christmas Eve at Friday Harbor


转眼又是高考的季节,这两天也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高考结束的那天。(并没有暴露年龄)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同学们陷入了狂欢。他们大笑,摔东西,撕课本,通宵唱歌和泡吧。他们告诉我,美好的人生终于开始了。

但那时的我,却怎么也无法产生出像他们那样,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情绪,反而有种黄金时代结束的漠然。我默默地回家,像往常那样睡了一觉,心里想着,在这一天以后的人生,并不会变好吧。

事实上,在整个学习生涯里,这种情绪一直困扰着我:我总是被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谈话,他们都会问我,你为什么要这么悲观,为什么不能积极向上一些?对此,我思考了很多年,依然没有答案。我永远也无法做到人群中的有些人那样,看上去每天都充满希望和"正能量"。

今天的文章,我们也想和你来聊聊悲观这个主题。在心理学里,作为一种气质的悲观是与生俱来的吗?乐观一定是好的,悲观一定是不好的吗?作为一个悲观者,我们可以以何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

悲观是什么?

在维基百科里,"悲观"(pessimism)的定义是"一种总是期待不良后果的精神状态,或者一种相信'在生命中,恶总是胜过善,困苦总是多过享受'的信念"

在心理学里,对悲观的研究几乎是和对抑郁的研究同时开始的,在贝克1961年编制的抑郁量表中,对未来的期待是正面还是负面也被作为一个判断因素。Wellesley College的心理学教授Julie Norem在超过20年的时间里致力于研究"悲观"。她认为,在过往的语境中,我们往往将"悲观"的含义简化了,但实际上,悲观含有更丰富的语义,并分为不同的类型。

她列出了悲观的三种常见类型:

· 气质性悲观(dispositional pessimism):我们日常所说的悲观或乐观,往往都是基于气质性层面的。气质性悲观指的是一种整体的倾向性,即人们在对未来的看法上,长期倾向于期待坏的结果。(Rossman, 2010)(在本文后半部分提到的"悲观"、"乐观",如无特殊说明,都指气质性的悲观。)

· 归因性悲观(attributional pessimism),也被称为解释性悲观(explanatory pessimism),主要强调的是在解释风格上的悲观倾向,即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对它进行解释时,总会采取内在的、稳定的负面归因。与气质性悲观不同的是,它强调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解释,而不是对未来的期待。

· 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除了以上两种,还有一种悲观是在认知策略层面的,即防御性的悲观。防御性悲观的概念由Nancy Cantor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它指的是人们会在事件发生前,将期待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坏的可能的情境——这看起来让人担心,但它却不是一种消极的自证预言。当一个人在处于防御性悲观的情绪里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是冷静的,他们知道这只是数种可能性中最坏的一种而已,并不是唯一和注定的结局。这种防御性悲观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最坏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假如真的发生了最坏的情况,也能更好地面对和有条不紊地处理。

Julie Norem认为,防御性悲观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降低焦虑的认知策略。当人产生焦虑情绪时,假装乐观、或者迫使自己往好的方面想是无济于事的,防御性悲观的策略会使你进入到焦虑的深处,将焦虑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部分,就这些具体的部分来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坏的结果产生。"如果你不自己亲身体验焦虑,就很难洞察在其中让你感到无助的到底是什么。" Julie Norem说。

在这里,需要做一下防御性悲观与几个概念的辨析。

读过我们往期文章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我们解释过一个叫做"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心理学现象,即我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正确与否)会影响到我们之后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真的实现。当自证预言是消极的,我们甚至可能会主动获取一个消极的答案,来平衡自己的负面情绪。

但防御性悲观和消极的自证预言有本质的区别。

1. 想象的方式不同:尽管对可能发生的事件都怀有悲观的想象,防御性悲观更多的是怀有对坏的可能性的想象,这种想象是偏细节性的,他们会列出可能发生的情境,将坏的可能细化成一个个事件;而自证预言只是一种笼统的、毁灭性的预测,他们总是使用"永远"、"绝不会"、"总是"这样绝对化、概括的词语,觉得悲剧一定会发生。

2. 怀有悲观想象后,二者的做法不同:防御性悲观的人,会考虑当这些坏事发生后该怎么办,能否努力让坏事不发生。他们也会因为担忧而做好充足的准备,以避免坏的事情发生,降低焦虑水平;做出消极自证预言的人则不会有所作为,而是放任坏事发生,甚至主动促使坏事发生。

与防御性悲观相对的,还有"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的态度和因为不愿意面对失败结果而导致的"拖延症"。自我设限的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以给未来可能的失败找好借口;而做事拖延的人是逃避考虑可能的坏结果,他们应对的方式是不去开始,让害怕的失败尽可能来得更晚。防御性悲观却是客观而勇敢的, 他们客观地看到可能出现的坏情况,但绝不放弃争取最好的可能,以及做好准备减少损失。

研究表明,会持有消极的自证预言、自我设限、做事拖延的人,往往自尊水平都比较低,他们会低估自己改变境况的能力;而Norem在2006年的实验发现,防御性悲观的认知策略有助于提高自尊水平。研究者将大学生分成乐观者和悲观者两组,悲观者中又有一部分人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另一部分人没有使用。研究者对这些大学生在4年内的变化做了跟踪,发现4年后,那些乐观者的自尊水平没有什么变化,非防御性悲观者的自尊水平还略有下降,只有使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人,在入学时自尊水平较低,但毕业时自尊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和乐观者的自尊水平相当。




悲观和乐观各有哪些好处?

在日常语境中,我们常常认为乐观是有益的,悲观是有害的。但2011年发表在《社会认知》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研究者Abigail Hazlett认为,悲观和乐观只是我们在面对人生的不可预测性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动机取向,他们没有好坏之分。

乐观者的动机取向是"进步"(advancement)取向,人生观是"进步关注"(promotion focus)的。他们更善于应对积极的反馈,因此总是看到好的可能。

悲观者的动机取向是"安全"(security)取向,人生观是"阻碍关注"(preventiontion focus)的。他们在面对未知时,更想要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感,因此总是会去考虑到那些最坏的事情。

Abigail Hazlett认为,违反自己本身的动机取向,一味地要求自己用某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变位词测试的实验中他发现,当被试采用与自己原本动机取向相同的策略去做测试时,获得的成绩是最好的。悲观的人采用乐观的策略,和乐观的人采用悲观的策略,都不会有好结果。

一系列研究也表明,乐观与悲观各有好处。Julie Norem认为,人们往往高估了乐观的好处,低估了乐观的坏处。"长期以来,人们在'必须表现得乐观'这一点上,承受的压力太大了,这是比悲观更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乐观和悲观的研究成果。

· 乐观的人适合当CEO,悲观的人可能在金融市场上更加擅长。

究竟是乐观还是悲观的人容易成功?研究表明,他们擅长的领域可能不太一样。

2012年,杜克大学的研究对美国企业的1011名CEO和534名CFO做了人格测试,结果显示,80.2%的CEO是那些"非常乐观"的人(18分以上),其量表平均分比普通人的平均水平(Scheier etal.1994)高出80%左右;90.2%的CEO具有冒险精神,他们不畏惧即将到来的风险。

相比之下,担任CFO(首席财务官)职位的人则远不如CEO那么乐观,而且他们自己也这么觉得:在自我报告中,有94.9%的CFO都认为,他们的CEO比自己更乐观,而且乐观不限于商业层面,而是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欧洲、亚洲企业管理者的测试中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CEO需要对自己的商业前景持有更强大的信心,并勇于冒险;而CFO则更需要对公司进行风险的把控。

· 乐观使人健康,但悲观的老年人可能更长寿。

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健康,这似乎是共识,也被一系列研究反复证明:乐观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少患心血管疾病,甚至更少患感冒。

然而,德国学者 Frieder Lang研究认为,乐观未必在所有情况下都有助于健康。研究基于对4万多名年龄在18-96岁之间的人的访谈,研究发现,32%过度乐观的人,残疾的可能性高出其他人9.5%,死亡风险高于其他人10%。研究者认为,可能是过于乐观会使他们忽视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

· 在亲密关系中,乐观和悲观都在发挥作用。

在亲密关系中,乐观的伴侣会比较容易获得幸福吗?

2010年,田纳西大学的James McNulty发表了一系列对新婚夫妇的跟踪研究,在他们结婚的头4年里分别进行8次满意度调查。他发现,并非是抱有乐观/悲观的态度就能对婚姻有好处。

McNulty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气质悲观和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针对82对新婚夫妇,分析他们对未来抱有的态度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他将他们分成乐观组(倾向于对婚姻的未来充满希望)悲观组(倾向于认为未来的婚姻会充满坎坷)。结果发现,那些持有乐观期待的伴侣,对婚姻的满意度显著逐年下降。悲观组则不一定。



人生来就悲观吗?

基因对气质性的悲观/乐观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在探寻抑郁症与基因的关系同时,神经科学也开始研究悲观/乐观的气质与基因的关系。2007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则研究宣布,有大约32%的人生来就拥有一种叫做ADRA2B-deletion的基因变异体,这使得他们对消极的经历保持更鲜活、更富含细节的记忆;他们也会更多地放大负面的经历和情绪,对人生持更悲观的态度。

并且,这种趋势可能是难以改变的。2014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宣布,他们首次在神经科学上证明了乐观者与悲观者在脑部活动上的确存在区别。他们对被试进行了乐观与悲观的测试,然后让他们针对一些照片中的场景,努力往积极的方面想,比如在看到一个男人拿刀放在女人的喉咙上时,想象其结果是女人最终挣脱并逃跑。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脑部扫描的结果显示,那些悲观者使自己去想象乐观的结果时,由于这与他们本来的想法相悖,脑部活动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主要由LPP-late positive potential和SPN- StimulusPreceding Negativity两项指标得出),这会使他们感受到"矛盾的、事与愿违的痛苦"。

环境影响了气质的形成

Bates基于852对双胞胎的研究,认为在基因层面上,气质性的乐观与悲观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但最终气质的形成则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父母的教育和行为表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邻里社区的环境等,都是可能影响后天气质发展的因素。

一个人自身过去的经历和体验也会影响乐观和悲观的倾向。

针对不同类型的悲观,Julie Norem分析认为,气质性的悲观是与生俱来的,最难以改变;归因性的悲观是可以习得和改变的(Seligman, 1991);防御性的悲观则是最容易习得的。

Julie Norem说,我们总习惯用一个概念来定义某个人,将乐观者与悲观者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但实际上,就如同乐观与悲观本身含有丰富的语义与类型一样,绝对的乐观者和绝对的悲观者都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都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是乐观的,在另一些方面是悲观的,比如,有的人可能在对待金钱时是一个防御性的悲观者,又在社交上是一个策略性的乐观者。而且,乐观或悲观的气质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最后,当我们在谈论"悲观"或者"悲观主义"时,我们还要区分心理学意义上的悲观和哲学层面的悲观。在哲学层面上的悲观不是气质或情绪上的,而是这样一种世界观或价值标准:"力图勇敢地直面令人不快的现实世界,消除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非理性希望和期待"。(Wikipedia)

在西方哲学中,叔本华被称作是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说"活着就是苦难,生存就是炼狱",人生就像钟摆,"摇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他还把人生比作一个环形的跑道,上面布满了烧得通红的木炭,仅有几处纳凉之地。有的人会在那几块纳凉之地陷入乐观的幻想,但其实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清醒地认识世界之后,仍然能够勇敢而理性地生活的人生态度。

以上,晚安。



References:
Norem, J. K. (2001). Defensive pessimism,optimism, and pessimism.
Norem, J. (2008). The positive powerof negative thinking. Basic Books.
Norem, J. K., & Andreas Burdzovic, J.A. (2007). Understanding journeys: Individual growth analysis as a tool forstudy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ange over time. Handbook of methodsin positive psychology, 477-486.
Neff, L. A., & Geers, A. L. (2013).Optimistic expectations in early marriage: A resource or vulnerability foradaptive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105(1), 38.
McNulty, J. K. (2010). When positiveprocesses hurt relationship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science, 19(3), 167-171.
Mason J, Hartwig R, Moran T, Jendrusina A,Kross E. Neural markers of positive reappraisal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trait reappraisal and worry. Journal of AbnormalPsychology. 2014.
Vaughan, S. C. (2001). Half empty,half full: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roots of optimism. Harcourt Inc.
Bates, T. C. (2015). The glass is half fulland half empty: A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twin study testing if optimism andpessimism are distinct system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psychology, 10(6), 533-542.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拖延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 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

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中感到不合适,就分手?

是不是文化程度越低的女孩,越把希望寄托于嫁人,而不是自己努力?

点击查看相关微信文章:

你想不到的,悲观的好处|降低焦虑:你需要"防御性悲观"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干货】【柔术基础】4个常见错误毁掉你的半防守

新手在刚开始接触柔术的时候就会容易进到一个非常常见的防守位置:半防守。

很多新手刚进半防守的时候是不小心进的(哎呀对方要过我腿了~赶紧钩住一条)或者 使用半防守来阻挡对方的进攻(哎呀对方要降服我了,先钩一条腿挡一挡吧)。其实,半防守是个很灵活的位置,可以在半防守中部署很多扫技,也有一些降服技术,更多的呢,则是利用半防守转到其他的位置,比如拿背,比如封闭式防守,比如开放式防守,比如蝴蝶,等等等等。

但是新手在使用半防守的时候是容易出现很多错误的。这里就是要告诉大家如何用好半防守,如何避免半防守里常见的错误!(我馆里的馆花@弯湾wan 搬运的ACFUN视频链接在文章末尾,有性趣可以去看看,没有广告)


第一个错误:被对手压平了.

在这种情况里,即使不用手,下位的人也很难受,很难进行移动或者逃脱的动作。因为身体被压平,对手的重心全部在你的身上,这样你要进行移动的时候,承受的是两个人的体重。不仅如此,对方的体重还刚好压在整个胸腔正面,呼吸受限,移动受限。非常难受。




如果防守方使用身体的侧面对着对手,即使腋窝被打开,对方的重心虽然在你身上,但是已经没有办法像上面一种情况下有着良好的压制效果。



最好的半防守,是如上图,耳朵贴近对手腹部,这样对手是没办法有效在你身上压制的。而且防守方有着更大的活动空间部署其他的动作。



第二个错误:半防守打着脚没勾好。


就像上图一样,这个错误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是对方非常容易过腿拿到更优势的位置。


像上两张图一样,不管如何(把同侧腿压制住也好,用异侧腿勾住也好),一定要时刻控制住对方的腿。




第三个错误:不注意自己的手的把位。

如果不注意自己的把位,对手拿到优势把位。很容易把你压平(回到错误1),把你更好的控制住。

要在对手意图做些什么的时候有所防范。

像上图一样,把手抵在这里,防止自己的脖子被对手抄住。时刻防住对手的手臂。不要让对方轻易地拿到想要的把位。





第四个错误:拿到半防守就呆住不动了。


不要在半防守里耗费过多的时间。有很多新手死死的抱住一个半防守不撒手了。这样对方确实很难做动作了,但是呢,你也被自己控制在下方,要是你体力不支或者对方能发现你的漏洞击破的话。你这个做法就太愚蠢了(其实半防守还算是比较好过的防守了,比封闭式防守好出多了)。


从半防守转到开放式防守(OPEN GUARD),封闭式防守(CLOSED GUARD),蝴蝶防守(BUTTERFLY GUARD)都是不错的选择。


希望大家的半防守越打越好,OSS!


视频链接在这里~

【巴西柔术】4个错误毁掉你的半防守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伊迪亚特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它不仅是宇宙中的灯塔,还是天然的稳定时钟 | 天问专栏

宇宙中的脉冲星不仅是"灯塔",还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图片来源:Champion D

编者按:

前文提到,脉冲星好似宇宙中的灯塔,发出的脉冲辐射不时地闪过人们的视线。但你或许不知道,脉冲星还是宇宙中天然的高精度时钟,每亿年误差只有1秒。

不仅如此,利用脉冲星,天文学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间接地探测到了引力波,并于1993年获得与脉冲星相关的第二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脉冲星又将如何为直接探测引力波作出贡献呢?本期《天问》专栏,让我们以另一个视角,再次了解脉冲星。

撰文 | 李柯伽(北京大学)

责编 | 吕浩然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脉冲星测时

从某种意义上讲,脉冲星作为"实验室"所带来的物理探索和应用也许比脉冲星自身要丰富得多。

1993年,赫尔斯(Russell Alan Hulse)和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因为开创了"利用脉冲星双星系统开展引力物理实验"这一领域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得以研究引力波的特性来探索引力理论。而最近对使用脉冲星测时阵列直接探测引力波、脉冲星导航、脉冲星时间等热点问题的探索也正是利用脉冲星作为一个"物理实验室"而开展研究的。

脉冲星的脉冲来源于其自转(见图2动画)。脉冲星质量大约是1.4个太阳质量,而半径仅为10公里左右。由于质量大,半径小,外部的扰动就很难有效地改变脉冲星的自转特性。实际观测发现,脉冲星的转动非常稳定,特别是毫秒脉冲星的长期转动稳定性甚至比现在投入使用的国际原子钟组性能还要优良[1]。这些散布在银河系中的、转动稳定的毫秒脉冲星即构成了可以通过射电天文观测,进而可以读出"时间"的高精密时钟。其良好的时间稳定性提供了脉冲星作为基本物理实验室的基础。目前已经测得的、最精确的脉冲星每亿年误差小于1秒。


图2:脉冲星是宇宙中的灯塔,动画来源:M.Kramer


那么,射电天文观测如何去获得脉冲星时间的"读数"呢?这种技术在天文学上叫做脉冲星测时观测。它包括几个步骤:首先,人们用无线电望远镜接收脉冲星的无线电信号。为了消除色散的影响,我们需要重新对齐不同频率的脉冲信号到达地球的时间(编者注:具体方法可以参考前文)。对于较亮的脉冲星,这个时候就能够像Hewish和Bell那样看到脉冲了。

然而大部分脉冲星的信号实在是太弱了,即使消除了色散的影响,大部分情况下,脉冲信号还是不可见的。接下来让脉冲信号变得明显起来的办法叫做"周期折叠",即按照脉冲的周期把数据分段,然后再每段数据叠加起来。这样由于将有脉冲的地方相叠加,脉冲信号就能变得明显起来。

但是仅仅获得脉冲到达地球的时间还不足以用来提取我们需要的物理信息。地球在自转,所以不同时刻,望远镜朝向天空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为了扣除地球的自转效应,我们先要计算出望远镜到地球中心的距离,把观测到的脉冲信号到达望远镜的时间归算到脉冲信号到达地心的时间。

类似地,地球还在围绕太阳作公转。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计算地球相对太阳系质心的位置(太阳系质心是太阳系所有天体按照质量加权以后算出来的太阳系的"中心"),再把脉冲的达到时间归算到太阳系质心。最后,在知道脉冲星相对太阳系的运动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把太阳系质心时间折算到相对脉冲星平动的 参考者那里(即相对脉冲星速度不变的观测者)。这样的脉冲到达时间就能表征脉冲星真实自转信息了。

脉冲星自转相当稳定。对于孤立的脉冲星来说,它的自转可以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多项式模型来进行描述。测量到的脉冲时间和这个多项式模型的差异很小,但是由于测量误差和其它信号的存在,这个差异并不为零。我们把这个差异叫做"测时残差"。测时残差包含了额外的物理信息。凡是那些不在我们上述描述中的、会影响脉冲到达时间的其它所有物理过程都会在测时残差里留下踪迹。另外,如上述描述中的物理参数不够准确,那么这些信息也会留在测时残差里边。

如果脉冲星在双星系统里边,上述过程得到的是在脉冲双星质心参考者观测到的脉冲到达时间。脉冲星和伴星还在相互绕转,进一步利用双星的轨道信息,我们把脉冲到达时间再次归算到相对脉冲星平动的观测者那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测量脉冲星到达时间的额外变化,就能获得脉冲星伴星的信息。 例如首个系外行星系统PSR B1257+12就是这样发现的[2]。

脉冲星双星系统和太阳系看似很像,但是脉冲星双星系统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图3描绘出了著名的脉冲双星系统B1913+16和J0737-3039A/B两个系统的轨道大小,我们按照相应比例画出了太阳的大小。可以看到,在这两个系统中,两个1.4倍太阳质量的脉冲星在与太阳大小相当的区域内作相互绕转。这样的系统由于引力很强,必须考虑广义相对论引起的效应才能得到准确的运动规律。例如,众所周知的水星轨道由于广义相对论效应引起的近星点进动量(即近星点缓慢漂移的角速度 )为每百年43角秒,而J0737则达到了每年16度!这种相对论效应明显的系统有个学名叫做"相对论性双星",而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这种双星系统密切相关。


图3: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对论双星的轨道以及按照比例画出的太阳。


根据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性双星系统相互绕转之时将会辐射引力波而带走系统的能量。进而致使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会相应减小,而相互绕转的频率会升高。通过脉冲星测时的方法,测量脉冲双星的轨道周期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再同广义相对论引力波带走能量而预言的轨道周期变化进行比较,即可检验广义相对论是否正确。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科学界认为引力波探测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脉冲双星系统B1913+16的发现及其轨道周期变化的测量[3]间接地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会带走能量,同时也证明了引力波带走能量的方式与广义相对论预言一致。不过,通过脉冲双星对引力波的测量仍是间接测量,因为我们测量的是脉冲星轨道周期的变化,进而推断出系统能量的减少,再而证明引力波存在的。所以脉冲星双星实验是间接推断了"引力波的存在"。或多或少受脉冲双星工作的影响,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科学界部份敏锐的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引力波探测也许不是遥不可及得了。

截至目前,双星系统对引力波的间接测量和引力检验的精度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高了不少,目前测量值和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偏差小于0.1%[4]。

脉冲星测时阵列

现在让我们从引力波的间接探测回到脉冲星测时问题。根据前文介绍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件事情:一、脉冲星会发出非常准确的周期性脉冲信号;二、我们能够利用望远镜来读出脉冲到达地球的时间;三、测时残差(即脉冲星到达时间的模型和测量的区别)包含了其它的物理信息。

那么哪些物理信息能够被我们观测到呢?我们又怎么提取这些信号?我们将通过两个前沿的应用例子给予说明:脉冲星时间-空间标准及引力波直接探测。

脉冲星时间-空间标准

目前我们用的时间是从1972年1月1日开始通行的国际协调时(UTC)。它是用原子钟定义的时间加上地球自转观测修正构成的。

那么,国际协调时是如何确定的呢?首先,人们通过加权平均地球上运行的大约500个原子钟的时间构成国际原子时(TAI)。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再通过闰秒修正获得国际协调时。在应用国际协调时的时候,因为每个原子钟的数据无法实时进行汇总,人们并不能实时地获得加权时间。精确时间测量仍然需要进行事后改正。

如果我们在脉冲星测时观测过程中没有考虑国际原子时的变化的话,那么脉冲星计时残差里边就会留下相应的信号。反过来,如果国际原子时本身有误差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能够从脉冲计时残差里边看到这个误差。问题在于,每颗脉冲星也有自己的不稳定性,我们如何区分测时残差究竟是来源于脉冲星自身的不稳定性,还是来自国际原子时的误差呢?读者也许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我们同时观测了多颗脉冲星。

如果没有"阴谋论"的原因的话,可以预计,每颗脉冲星的自转特性是完全独立的,一颗脉冲星自转变化的时候,不会影响其它脉冲星的自转变化。所以如果测时残差来源于脉冲星自身,那么每颗星的变化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测时残差来源于国际原子时的不稳定性,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妨假设由于某些原因,国际原子时提前了一秒。那么我们用这个国际原子时作为基准去测量脉冲星的脉冲到达时间,将会观察到所有脉冲星的到达时间都推迟了一秒钟,也即所有脉冲星的测时残差都会出现一秒的跳变。按照这个讨论,如果我们把脉冲星测时残差中公共的那部分提取出来,那么这部分信号就可以认为是国际原子时的系统误差。如能进一步再利用这个信号,对国际原子时进行修正,即完成了脉冲星钟和国际原子时之间的校正[5]。这种对多颗脉冲星进行测时观测并综合起来分析处理的技术叫做脉冲星测时阵列。

除了时间标准,我们还能够利用脉冲星建立空间框架。我们已经知道,在进行脉冲星测时观测的时候需要准确地知道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如果我们对这个知识掌握的不够准确,那么就会有可观测的误差。因此我们可以在数据中搜寻太阳系中未知的小行星,或者对一些参数非常不确定的系统(例如第九大行星)进行限制[6]。在X射线波段也能看到脉冲星。利用类似的技术,可以测量X射线卫星的位置[7],即实现X射线卫星的脉冲星导航。

这种方式适合深空探测。因为在远离地球的地方,传统的GPS卫星定位或者干涉定位精度会逐渐变差,而使用脉冲星则可以在从太阳系到整个银河系的尺度上构造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不过地面设备支撑仍然必不可少,因为还需要知道地球相对于这个框架的坐标。

脉冲星测时阵列直接探测引力波

脉冲星测时阵列还能够直接探测引力波。这里脉冲星被当成了标准的脉冲信号发生器来使用,其发出的脉冲信号穿过银河系的距离来到地球。如果宇宙背景中存在引力波,就会改变银河系的时空结构,从而改变信号的到达时间(参见图4)。

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而且是"横波模式"。这也就是说,在垂直于波传播方向上的空间被拉伸或者压缩。同时引力波还具有一种特性,叫做"无迹"。这并不是说引力波不留下痕迹,而是指引力波压缩空间某个方向的时候,同时会拉伸相应的垂直方向(图4中的水平和垂直方向)。这样自由观测者围成的空间体积近似不变。


图4:脉冲到达时间受引力波影响示意图。图中ABCD为四颗脉冲星,引力波垂直于纸面传播,脉冲星观测者站在O点。四个图分别表示了不同时刻引力波对空间的拉伸和压缩。这里横轴为水平方向, 纵轴为垂直方向。 红色标记的脉冲星的脉冲到达时间延迟, 蓝色标记脉冲星的脉冲到达时间提前。黄色标记星的信号无变化。


这种时空的拉伸和压缩会导致在相应方向上"距离"的改变,从而使得脉冲到达地球的时间提早或者延迟(严格来说,在弯曲时空中,谈论空间两点的距离意义并不明确,我们这里的"距离"按照观测者测量的光之到达时间来理解)。

按照图4的示意。由于引力波的"无迹"性,两颗处于垂直位置的脉冲星(图中A和B)的脉冲信号具有"相反"的特点,也就是一颗星的脉冲到达地球如果变早了,那么另外一颗星的脉冲到达地球时间就会推迟。类似的推理不难得知,两颗位置相似的脉冲星(图中A和C)的脉冲信号是同相的(即两颗星的信号同时延迟或者提前);而位置相反的两颗脉冲星(图中A和D)脉冲信号也是同相的。

数学上有一种描述信号同相或相反的运算,叫做相关运算。完全一致的信号,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为1;如果是完全反相的信号,则计算出来的系数为-1。细致的计算表明:来自宇宙四面八方的引力波背景会导致每对脉冲星的信号都变得有相关性,而且这个相关性和脉冲星的之间的角距离是有关系的。


图5:Hellings-Downs曲线[7]。横轴为两颗星的角距离,纵轴为相关系数。


图5则画出了这个角度依赖的关系。这个关系是1983年由Ronald Hellings和George Downs发现的[8]。图中这条曲线因此也称为Hellings-Downs曲线。我们把脉冲星测时残差拿过来,做相关计算,如果能够探测到Hellings-Downs曲线,我们就测量到引力波了。

那么脉冲星测时阵列能够探测哪些引力波呢?我们又是否值得去进行这项实验?引力波的类型很广,不同频率的引力波观测的对象也不一样,能够探索的科学目标非常不同。脉冲星测时阵列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探测的引力波是极低频的纳赫兹(相应周期大约为10年 )引力波;反过来,在纳赫兹波段里,脉冲星测时阵列是唯一的探测手段。

纳赫兹引力波的周期长达数年。目前我们已知的宇宙中,这种引力波来源于星系中心的亿到万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相互绕转及并合,宇宙弦及宇宙早期暴涨的残余引力波的高频部分。而地面激光干涉仪LIGO探测的引力波则在百赫兹到千赫兹的高频波段。探测的对象是恒星级相对论性天体并合事件。

由于这些天体的质量较小,因此探测距离不是很远。脉冲星测时阵列针对的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过程,由于星系级黑洞的并合对于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起着主导的作用,这些引力波源的探测则直接打开了探索宇宙结构的引力波窗口。

除了频段,脉冲星测时阵列和激光干涉仪还有另外一个区别。地面激光干涉仪的仪器尺度大约为几公里,而探测的引力波波长为数百公里。脉冲星测时阵列则是一个银河系尺度的引力波探测器,其仪器尺度由脉冲星到地球之间的距离决定,可以有几千光年的大小,而相应探测的引力波波长大约为光年量级。由于测不准原理的限制,如果仪器尺度小于待测信号的波长,那么仪器必然无法获得很好的定位能力。反过来,如果仪器尺度大于波长,那么就有希望进行高空间分辨率的探测。

类似的例子是耳朵和眼睛。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得清楚,就是因为眼睛的尺度远远大于光波长可以具备高的空间分辨率。耳朵无法成像,是因为耳朵的物理尺度小于声波波长,无法提供高的空间分辨率。事实上,LIGO的空间分辨率的确不佳,而脉冲星测时阵列可以直接进行引力波成像观测[9]。

读者可以看到,我们这里讨论的脉冲星测时阵列探测引力波和之前提到的利用双星的周期变化间接证明引力波存在非常不一样。脉冲星测时阵列探测引力波是直接探测引力波的手段。脉冲星测时阵列探测引力波的原理是检测不同脉冲星到达时间的相位差。这与利用激光干涉仪探测引力波原理一样。只不过激光干涉仪测量的是不同光路的激光的相位差,脉冲星测时阵列中,我们测量了脉冲星到达时间的相位差。

目前国际上有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国际脉冲星测时阵列合作项目(参见图6)。其中包括欧洲的EPTA,澳大利亚的PPTA,以及美国的NANOGRAV。他们分别依托欧洲5个100米级望远镜(Effelsberg, Jodrell Bank, Nançay, WSRT和Sardinia)、澳大利亚Parkes望远镜、美国Green Bank和Arecibo望远镜等国际上几个口径最大的望远镜展开工作。

目前,国际脉冲星测时阵列的灵敏度已经逼近了做出"发现"的水平,极有可能在几年之内成功地探测到纳赫兹波段的引力波。


图6:目前参与国际脉冲星测时阵列的射电望远镜。图片来源:ipta4gw.org


我国现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单口径望远镜FAST,新疆在建世界最大的全可动高频110米口径望远镜QTT(奇台望远镜),还有可能建造世界最大的干涉阵列ChinaART。这些望远镜由于具有很大的接收面积,可以有效提高脉冲星测时的精度。可以预计,如果这些望远镜能够及早完成调试并投入使用,则脉冲星测时阵列探测引力波的领域将有重大的突破。



*作者注:感谢研究生郭彦君、胥恒、张春风和李洋阅读本文的初稿,但文责由作者自负。

作者简介:

· 李柯伽,2003年获北京大学天文系学士学位,后获得博士学位(2009),随后进入马克思-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脉冲星、引力波、快速射电暴、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和统计信号探测理论。


参考文献:

1.Hartnett G.J., and Luiten N.A., Comparison of astrophysical and terrestrial frequency standards.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81(2011):1.

2.Wolszczan, A. and Frail, D. (1992). A planetary system around the millisecond pulsar PSR1257 + 12. Nature. 355 (6356): 145

3.Taylor, J.H., Fowler, L.A., and McCulloch, P.M., Measurements of general relativistic effects in the binary pulsar PSR1913+16. Nature, 277(1978):437.

4.KramerM., etal., Strong-field tests of gravity with the double pulsar. Annalender Physik, 518(2006):34.

5.HobbsG., etal., Development of apulsar-basedtime-scale.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27(2012):2780.

6.GuoJ. Y., LeeJ.K., & Caballero N.R., A dynamical approachin exploring the unknown mass in the Solar system using pulsar timing array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75(2018):3644.

7.Downs S.G., and Reichley E.P.,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rrivaltimes of pulsar signals 1: DSN observations from 1968 to 1980.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Pasadena:NASA,(1980)

8.Hellings W.R., and Downs S.G. Upper limits on the isotropic gravitational radiation background from pulsar timinganalysis. Astrophysical Journal, 625(1983):39.

9.LeeK .J., etal., Gravitational wave astronomy of singles ources with a pulsar timingarray.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14(2011):3251.

制版编辑:Livan|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务合作请联系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识分子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