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ation Magnetohydrodynamics 辐射磁流体力学(零):磁流体控制方程

一、简介

不严格的说,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由电磁相互作用力和万有引力主导。

下面这个答案介绍的很有意思:

我们心中最优美的方程: Maxwell Equations,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
我们认为最困难的方程: Navier-Stokes Equations,纳维-斯托克斯流体方程
当两者相遇: Magnetohydrodynamics 简写 MHD 磁流体力学
有哪些美丽或神奇的理科公式?

将两者联合考虑是非常自然思考,因为自然界很少有物质没有电磁现象,我们自然会希望描述电磁场中的流体行为。磁流体力学主要由瑞典物理学家Alfven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并第一次发现了磁凝结、Alfven波、磁重联等重要的物理现象。Alfven与1970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早磁流体用来研究地磁场的产生与变化,人们认为地球液态铁镍核心在自传下产生了电磁场。后来的研究深入,MHD不仅仅适用带电液态导体,也被用于研究轻元素等离子体物理(恒星物理、核聚变、太阳风),另一方面用于磁流体发电机及等离子发动机的研究,不过MHD发电机好像已经凉了……(除了高中用来出最后一题之类的。。)


二、MHD 控制方程

理想MHD的三维控制方程,主要有下面8个定理推出:

  1. 物质守恒
  2. 动量守恒(xyz三个方向)
  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xyz三个方向)
  4. 能量守恒

那么我们先澄清,何谓"ideal MHD":无粘性,可压缩,电导率近似为无限大,速度远小于光速(非相对论框架),于是,上面八条定理,可以通过下面八个物理量完备表示出:

  1. 密度 \rho
  2. x,y,z 上的动量 \rho u, \rho v, \rho w
  3. x,y,z 上的磁场 B_x , B_y, B_z
  4. 总能量 E

其中,能量的表达式 E = \rho e + \rho ||\vec{u}||^2/2 + ||\vec{B}||^2/2\mu_0 ,式子中的 e = \frac{p}{(\gamma-1)\rho}

对比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可压缩无粘流的欧拉方程,MHD的能量多了第三项,也就是电磁场带来的能量


1、物质守恒:和一切流形式相同

\partial_t \rho + \nabla \cdot (\rho \vec{u}) = 0


2、Faraday's Law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理 与 电磁力

给定一个面积元 S ,面积元的边界记号 \partial S ,单位时间里,穿过整个面积元的磁场变化,等于这个边界上电场的环路积分,变化大小方向相反。

然后由stokes定理,边界上电场的环路积分,即面积上电场散度的面积分。

因为流体具有运动,所以这里的电场是洛伦兹变换后的电场,加了记号E'来区别。

最后得到公式:-\frac{d}{dt} \int_S \mathbf{B}\cdot\text{d} \mathbf{S} = \oint_{\partial S} \mathbf{E'} \cdot \text{d}l\\ \Leftrightarrow \frac{1}{c} \frac{\partial \mathbf{B}}{\partial t} = -\nabla\times\mathbf{ E'}

其中,因为理想的磁流体电导率为无穷大,所以可以认为内部电场场强处处为零,即 \mathbf{E'} = 0 ,我们再考虑洛伦兹变换 \mathbf{E'} = \frac{E+\frac{v}{c}\times B}{\sqrt{1-\frac{v^2}{c^2}}} \approx E + \frac{v}{c}\times B

最后得到:

\frac{1}{c} \frac{\partial \mathbf{B}}{\partial t} = -\nabla\times (- \frac{v}{c}\times \mathbf{B}) \\ \Leftrightarrow \frac{\partial \mathbf{B}}{\partial t} = -\nabla\times(v\times \mathbf{B})


电磁学最基本的知识告诉我们,位移电流为 \bf J ,电荷密度为 \rho_e 的物体在电磁场中受到的电磁力: F_{\text{EM}} = \frac{1}{c}\mathbf{J} \times \mathbf{B} + \rho_e \mathbf{E}

但是呢,回顾法拉第定理

\nabla \times E = -\frac{1}{c} \frac{\partial B} {\partial t}

得到电场的量纲:

[E] = [B][L]/[cT] = [B][v]/[c]

带入安培-麦克斯韦定理

\nabla \times B = \frac{4 \pi}{c} J +\frac{1}{c} \frac{\partial E}{\partial t }

发现: [\nabla \times B] = \frac{[B]}{[L]} \\ [\frac{\partial E }{ c \partial t}] = \frac{[v]^2}{[c]^2 }\frac{[B]}{[L]} \ll \frac{[B]}{[L]}

所以电场力在流体速度很小的时候,可以忽视,即 \nabla \times B = \frac{4 \pi}{c} J


而相同的方法, F_{\text{EM}} = \frac{1}{c}\mathbf{J} \times \mathbf{B} + \rho_e \mathbf{E} 中, [\rho_eE] = \frac{[E]^2}{[L]} = \frac{[v]^2}{[c]^2}\frac{[B]^2}{[L]} \ll \frac{[B]^2}{[L]}

于是,电磁力的公式修正成: F_{\text{EM}} = \frac{1}{c}\mathbf{J} \times \mathbf{B}

带入 \nabla \times B = \frac{4 \pi}{c} J

得到 F = \frac{1}{4 \pi}(\nabla \times B) \times B


3、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来自与牛顿第二定理

Mass \frac{Dv }{Dt} = F_{total}


在NS方程,我们从上面的牛二推出动量守恒式,其中 P 压力, \Phi 是引力势, F_{other} 即我们讲用电磁力加入:

\rho(\partial_t v+v\cdot\nabla v) = -\nabla P - \nabla \Phi + F_{other}


所以MHD的动量守恒式:

\rho(\partial_t v+v\cdot\nabla v) = -\nabla P - \nabla \Phi + \frac{1}{4 \pi}(\nabla \times B) \times B


4、能量守恒

和流体一样

\rho \left(\frac{\partial e}{\partial t} + (v\cdot \nabla)e\right) = - P ~\nabla\cdot v


三、MHD 守恒型方程

\left \{ \begin{array}{l} \frac{\partial \rho}{ \partial t} + \nabla (\rho v) = 0\\ \frac{\partial \rho v }{ \partial t} + \nabla ( \rho v \otimes + \mathbf{I}(P+\frac{B^2}{2})-\mathbf{B} \otimes \mathbf{B}) = 0\\ \frac{\partial E }{ \partial t} + \nabla \left[ \left( E+P+\frac{B^2}{2\mu_0} \right)v - \mathbf{B}(v\mathbf{B})\right]= 0\\ \frac{\partial\mathbf{B} }{ \partial t} + \nabla (v\mathbf{B}-\mathbf{B}v)= 0 \end{array} \right.

这里的E 不是电场场强,而是能量 E = \rho e + \rho ||\vec{u}||^2/2 + ||\vec{B}||^2/2\mu_0


四、阿尔文波

1942年Alfvén在研究太阳黑子的理论中发现,处在磁场中的导电流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磁力线像振动的弦那样运动,出现一种磁流体波。这种波后来被称为Alfvén波。

但当时人们并不理会他的这个发现,因为按照传统的电磁理论,在导电介质中是不可能存在电磁波的。

7年后的1949年,Alfvén波在液态金属中被观察到,1959年又在等离子体中得到证实,1970年Alfvén因为在磁流体力学及等离子物理上杰出的贡献被赋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面的理论细节以后补充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如何评价 NBA 17-18 赛季西部决赛 G5 勇士 94:98 火箭,总比分火箭 3:2 领先?

火箭队98-94战胜了勇士队,赢得了天王山之战,但是我觉得火箭球迷是半喜半忧,因为保罗最后时刻腿筋拉伤,这给比赛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一切都要等保罗明天的诊断结果出来才可以确定保罗是否会打。

聊比赛之前我们先聊聊保罗,首先我觉得保罗无论打与不打,他都已经成为了休斯顿的英雄,火箭球迷心中的英雄,因为他的加盟才有今天的西决。第二,我觉得保罗下场能打,个人感觉应该不是很严重,或者系列赛会回归。他来火箭不是为了进西决的,他的求战欲望,他的好胜心,他对冠军的渴望如果因为伤病而结束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折磨。这样的比赛也许在他的一生之中只有这么一次,他一定不会错过。

回到比赛,由于我人在美国这个时间段都在休息,所以重点给大家讲几个火箭赢球的方式。双方第一节比赛都是冲篮下,不同是的火箭都是突分,卡佩拉吃饼。勇士则大多数是靠个人能力单干,而火箭本场比赛的防守强度可以说是本赛季最高,这么说大家可能觉得含糊,给大家截了两个动图,这主要体现在三分线外的防守,无论是换防与否,火箭做的都是顶上、延误,这样做可以迫使对方失误后者24秒到时。

看动图里韦斯特三分线外接球后阿里扎马上顶上,迫使韦斯特无法做有效动作,这是什么级别的防守?再看第二张杜兰特接球后24秒已经所剩无几,最后防守成功。第一节除去防守强度让勇士不适应造成对手失误之外,就是他们的篮板球保护的特别好,尤其是前场篮板,这给了火箭足够多的进攻机会。

第二节勇士是有机会反超的,因为火箭改变了打法,随着体能的下滑他们更多的选择在外面投三分,可是低效的命中率让勇士打出很多的反击,这是我随后要说的本场比赛火箭的比赛策略。但是在这之前先说火箭做的不好地方,就是防转换时落位不及时,沟通不利,让勇士得到了很多轻松上篮或者投篮的机会。因为你投三分不进的话崩的就远,勇士又是一支非常善于抓转换进攻的球队,所以第二节在经过测试三分不准之后,应该还是往里打,造杀伤,这同时对勇士也是一种消耗。

第三节本来应该是勇士拉开比分的一节,可是保罗这个时候神奇的站了出来,各种逆天三分帮助火箭一直保持竞争力。勇士有一点做的说不上好还是坏,就是轮转人员多,这虽然给了勇士主力休息的时间,但是也让保罗抓住机会单打韦斯特等人,就看科尔教练认为哪种方式能给他们带来胜利了。

第四节,哈登突破造杀伤,戈登再次上演关键三分,库克最后时刻明显哆嗦了,火箭靠着顽强的意志力赢下了比赛。

最后说一说火箭本场的战术策略,本场比赛勇士的快攻得分12-2领先火箭,所以火箭本场是基本不抓转换的,他们力争控制节奏,打成功率。因为火箭是7人轮转,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比赛的回合数,减少不必要的折返跑,以来达到节省体能的目的,否则这种比赛强度火箭是很难跟上的。

综上,本场火箭赢的不容易,下一场是否结束不得而知,但要祝愿保罗可以平安无事,给球迷一个真正的西决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就是你马大爷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马健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8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博士,撸铁后为何小便很多泡泡?——运动导致蛋白尿

"博士,请教你个问题,我在小便的时候一直会有泡沫(偏多)但是我蛋白质摄入也没有特别多 这是怎么去调整呢?"

——这是我一个教练朋友微信我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分享一下,撸铁后为何会导致小便泡泡增多,以及怎么办。

"体检前几天不要剧烈运动",这个注意事项一般都会出现在体检通知单上,但大多数人不会理会——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久坐不动的肥宅,运动?!不存在的!更不要说"剧烈运动"——出去排队买网红冰淇淋算不算剧烈运动?Just a joke.

以前我也经常看到,健身爱好者体检发现尿蛋白阳性,但他们的血液的肾功能、电解质都不支持肾病的诊断。运动性蛋白尿一般是良性的,体现了运动强度,而不是运动长度。一切运动都会产生运动性蛋白尿,如跑步、游泳、划船、足球或拳击。不过这种蛋白尿是暂时的,持续24到48小时。


为什么运动会增加蛋白尿?

运动诱发蛋白尿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但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和前列腺素被认为起主要作用。 血管紧张素II在运动过程中增加,导致蛋白质通过肾小球膜变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已被证明可以显著减少运动诱发的蛋白尿(ncbi.nlm.nih.gov/pubmed),从而证明了这一理论。

此外,剧烈运动会让你血脉贲张——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以及血中的的儿茶酚胺(比如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ncbi.nlm.nih.gov/pubmed),也就是说,血液中的蛋白会更容易漏出来。

此外,剧烈运动产生乳酸,造成血浆中的蛋白质的立体结构(蛋白质是三维立体结构的,此处不赘述,专业词汇叫构象)变化,加上肾小球滤过屏障改变会导致增加渗透性和蛋白质漏出。


什么样的运动会导致蛋白尿?

如前所述,运动诱发蛋白尿与运动强度正相关。运动分两种:适度和剧烈。如何区分运动强度?通常是由最大耗氧量决定(剧烈>最大摄氧量的60%;中度<最大摄氧量的60%)或者心率储备(剧烈> 60%最大心率;中度<60%最大心率); 代谢当量【备注1】(剧烈>6 METS; 中等<6 METS)。

剧烈运动升高了低分子量蛋白质(β2-微球蛋白),导致大量的蛋白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超过了其滤过能力,造成暂时的蛋白尿。剧烈运动会导致蛋白质排泄超过1.5mg/min ( ncbi.nlm.nih.gov/pubmed ) 但是,很少会升高超过1~2g / d,这种增加通常

在运动后的24到48小时内恢复。

蛋白尿的具体过程

剧烈运动后30分钟,会导致蛋白尿;运动后约24小时,运动的氧化应激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另外一次尿蛋白的高峰。

专业运动员经常训练也不能避免

你可能会问,我经常撸铁训练有素(像我那个朋友,是专业教练)是不是会好一些?研究显示,十名训练有素的自行车运动员,常规训练后第二天也有尿蛋白。europepmc.org/abstract/

肌酸会不会影响尿蛋白

服用肌酸后,尿肌酐的排泄量增加,而肌酐正是临床上用于判断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尿肌酐增加间接反映了肾功能的变化。一项研究了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12-18小时/周,持续训练5-10年)长期服用肌酸(研究持续5-10年)没有发现肌酸会额外增加尿蛋白(ncbi.nlm.nih.gov/pubmed)。

出现尿蛋白怎么办

1.分析与复查

分析尿液采集时间,如在运动后24小时内采集的尿液出现尿蛋白升高,则需要复查,且注意尿液采集前几天不要剧烈运动。如果复查仍旧发现尿蛋白很高,则要考虑病理性因素,且同时检测肾功能。

2.充分补水

运动性蛋白尿无须特殊处理,但如果你出现尿液里面有泡泡,则记得多喝水(根据自己的脱水量充足的水分是恢复的基础。锻炼前后称重,丢失的体重视为水分,补这么一点是不够的。通常,锻炼后减轻1kg需要补充1.2~1.5倍的水分,也就是1.2~1.5L的水。),但短时间大量喝纯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纯水渗透压比较低,是让身体脱水的;建议补充等渗的液体(如医用的口服补液盐,因为很便宜,所有不好买)或者喝一点运动饮料如佳得乐、宝矿力之类,水分充足促排泄。这些口服的液体建议小口频繁饮用,促排泄。

备注1:代谢当量(MET)en.wikipedia.org/wiki/M

Enjoy!



1.原ID"维根博士"因被抢注,改为"维庚博士"

抢注我的ID,抢不了我的idea!

2.微博"维庚博士",经常分享一些知乎没有的东西,更多互动活动(比如抽奖);

悟空问答"维庚爸爸的减脂实验室"除了减肥还有很多健康问题分享;

微博@维庚博士 ,除了隐私问题不要私信,否则精力所限无法回答。

3. 本文知乎首发,公众号要转载需要私信我付费授权,否则走知乎绿色版权维权通道,刚投诉某健身公号;

4.微信号"weagonwong",微课事情有点波折,如果你感兴趣留言告诉我。

知识星球如下图,除了减脂还有内外妇儿各科嘉宾坐镇,主聊减脂次聊健康,比如减脂补剂之类,当然有问必答。

感谢诸位不离不弃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维庚博士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科普|室内岩点的前世今生

攀岩原本是源自户外一种运动,但随着这项运动的发展以及地域条件的限制,室内攀岩也逐渐在近三十年逐渐兴起,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然是人工岩点的出现。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岩馆里,那些被你抓在手里踩在脚底的岩点都有什么玄机。

室内的岩点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世界上首个人造岩点是 1983 年法国的攀岩墙制造商恩特普莱斯( Entre Prises )制造的。主要原材料是黏土。基本工序是用黏土塑形,等黏土凉干、变硬以后用树脂上色。还有一些厂商试图通过切割、雕刻天然的石头,或者烧制黏土来做岩点。这样做出来的岩点虽然的确称得上是岩石点,但是普遍手感粗糙,不适合初学者使用。


而且这种岩点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成本高昂。一个岩点一旦做成,很难复制,无法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加上石制的岩点很重,既不方便运输,也不易固定在墙上,所以很快被商家们抛弃。


与黏土相比,广泛用于铸模的聚酯树脂价格便宜,容易塑形,而且手感比较好,一度受到厂商们的青睐。同时,"塑型 -> 制作模具 -> 浇铸模具 -> 脱模"的工艺也成为岩点生产的主流。


但这种材料的缺点也很快显现出来:原材料密度大且质地硬脆。对于比较大的岩点,这就给厂商们造成了骑虎难下的困局:如果把岩点做成实心的,运输和岩点的固定就要费一番周折;如果做成空心岩点,岩点又容易碎裂。一旦攀岩者不小心抓到或磕碰到岩点磨损破碎的地方,可能造成划伤或跌落的危险。不仅如此,聚酯树脂的蒸汽有剧毒,也提高了制造商的风险。所以聚酯树脂也不是制造岩点最理想的材料。

浇铸模具。图片来自climbing.com


木材也曾被用于岩点制造。因为木质岩点轻盈、成本低廉、容易切割。它们手感光滑,容易抓握。但木材的缺点是难于清理,同时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 强度和稳定性越来越差。所以现在木材一般用于制作比如指力训练板、月亮板这种可频繁更换、危险性较低的训练器材,而在攀岩墙上并不多见。


木制岩点。图片来自pumpedclimbing.com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聚氨酯进入岩点制造商们的视野。这种材料机械强度大、耐油耐水,同时有较高的韧性,不易磨损老化,被广泛应用于合成、钻探、建材等工业界的方方面面。聚氨酯可塑性强,如果用于岩点制造,不同的配比可以制作出不同材质、不同手感的岩点。经过试验,厂商们最终研制出一种聚氨酯混合物,用这种混合物做成的岩点几乎克服了聚酯树脂的各种缺点:岩点密度小,韧性强,耐磨损,而且容易固定在各种墙面上,对墙面的光滑平整性要求不高。这种材料目前占据了美国岩点制造的主要市场。

岩点模具及脱模后的岩点。图片来自climbing.com


这种看似完美的原材料其实也有其缺点:由聚氨酯混合物制造的岩点手感与岩石有明显的不同,它们有比较强的"塑料感",有些岩点如果抓握时间长一些甚至会像塑料一样变热。基于这些考虑,欧洲的岩点制造商们更青睐聚酯纤维的混合物,特别是把聚酯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这种原料制成的原点比聚氨酯更耐久,手感也更接近真实的岩石手感,但制作工艺也更复杂,成本更高。


岩点如何固定?


室内岩点从制作完成到投入使用,其中重要一环是将其固定在攀岩墙上。首要问题是如何保持岩点在墙上的稳定性。如果岩点无法稳固地固定在墙上,再技艺高超的攀岩者也会面临跌落的风险。前文提到的在岩点选材上选取质轻、韧性好的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步。选取机械强度大的材料制成空心岩点的技术成熟后,即使是体积巨大的造型点,稳定地固定也不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第二个问题是固定后的岩点仍需要保持完整和可拆卸。虽然现在制造一个岩点的成本已经不是天价 (较小的岩点成本只要几块钱),可如果每个岩点只用于一面攀岩墙、一条线路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对这个问题,岩点制造商们的解决方案是在岩壁和岩点上钻孔,以螺栓将其连接。这样,将螺栓拧紧就可将岩点稳稳地固定在墙上,而拆卸时只需拧松螺栓。


第三个问题是统一固定方式的问题。试想,如果每个制造商制造的岩点都需要不同型号的螺栓固定,对应的攀岩墙也需要有不同的规格,生产成本将大大提升,也非常不利于岩馆之间的交流学习。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不同制造商们达成了默契:每个岩点都用统一的3/8英寸直径的螺栓固定。这样,不仅制造商们降低了成本,设线员和攀岩者们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岩点和螺栓。图片来自atomikclimbingholds.com


不同造型的岩点都是如何抓握?


室内岩点形态各异,按照其体积大小、着手点与墙壁的距离和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抓握点( Jug ):这是最易于攀爬的点。它们和岩壁间有很大、开口向上的缝隙或孔洞,攀岩者可以用单手甚至双手的手指轻松地抓握。

抓握点。图片来自rockandice.com


棱边点( Edge ):此类岩点是模仿野外攀岩中常遇到的岩石边角易于抓握处制作的岩点。它们比抓握点体积小,与岩壁间也有一定距离和缝隙,但缝隙较浅,且一般无法容纳两只手或多根手指。可作为非常稳定的脚点。


棱边点。图片来自mpora.com


指力点/小扣扣点( Crimp ):这是一种体积很小、着手点在其窄小的边缘,需要用指尖捏紧才能发力移动身体的岩点。抓握方向也各式各样。

因其对力量和技术的要求,指力点深受攀岩比赛设线员的青睐


对握点/捏点( Pinch ):顾名思义,这种岩点在两侧都有突出于岩壁的地方,需要单手的拇指和其他手指对握抓牢。这种岩点可大可小,方向一般与地面垂直。

对握点。图片来自ukclimbing.com


斜面点( Sloper ): 这是一种墙面没有缝隙,而是表面呈球面的岩点。一般体积较大,需要张开手指,用手掌直接接触表面,放低重心,利用重力增加手掌和岩点之间的摩擦力才能抓牢的点。

斜面点。图片来自rockandice.com


指洞点( Pocket ):这是模仿野外攀岩中遇到的有凹坑的岩石点。这种岩点的着手点在中间像口袋一样的孔洞中,一般最多只能同时容纳三根手指。需要用手指钩住孔洞发力。


指洞点也是攀岩赛事路线中的常客。图片来自planetmountain.com


随着室内攀岩运动和岩点制造工艺的发展,室内攀岩已经不仅仅作为攻克野外线路的模拟训练工具,而逐渐发展成一项独立的运动。室内岩点的形态也逐渐脱离了对野外岩壁的模仿,而出现了更多风格独特的造型点。室内攀岩与野外攀岩的分野,究竟是对攀岩初衷的背离,还是攀岩运动发展的另一种形式,还请读者们自行评判。

准备上墙的各种造型点。图片来自banffcentre.ca




参考资料:
climbingbusinessjournal.com
climbing.com/photos/pho
indoorclimbing.com/clim
en.wikipedia.org/wiki/C
mpora.com/rock-climbing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岩点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为什么同样是压力大的两个人,一个会得抑郁,一个没事?

题主在问题中提到了同样是在压力之下,有人会抑郁,有人则没事。事实上,一个人是否会"得抑郁"有很多原因,包括基因的易感性、突发的压力事件、家庭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性别因素等等。

所以很难给出结论说,有什么简单的、单一的变量起到了决定因素,因为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除了"压力大"这个共同点之外,还有更多的不同之处。

不过,其实在面对压力的时候,的确有些人会比其他人表现得更好,这可能与他们应对压力的方式是适应性的还是不适应性的有关(adaptive or maladaptive)。今天,我们就压力的应对方式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在了解压力的应对方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压力本身。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压力的存在,从来都不是单纯负面的。事实上,它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有的,对存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在受到威胁或刺激时,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并开始释放大量的压力荷尔蒙。这会使得整个身体处于应激的状态之下,此时,人的心跳会加速,肌肉会变得紧绷,血压上升,呼吸变得急促,感官变得敏锐(Segal, et al., 2017)。

这种对压力的应激反应使得人的注意力与精力得以集中,加快了人的做出响应的速度,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为自己的寻得一线生机(Stress Stop, n.d.)。这也被认为,是人类能够在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下存活、繁衍下来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社会大众与研究者们都认为,人们在压力状态下会做出"战或逃"(fight or flight)的选择,或者投入战斗,或者转身逃跑。近年来逐渐有研究者指出,除了"战或逃",人们还会出现两种反应——僵死或服从(freeze or fawn)(as cited in, Heaney, 2017)。

在僵死或服从(freeze or fawn)的状态下,与战或逃时的反应不同。此时,血压下降,行动与声音都被抑制,看上去可能如同昏死一般(Schmidt, Richey, Zvolensky, & Maner, 2008)像在表示投降和服从,一方面人们可能因此逃过一些只对"活物"感兴趣的猎食者的捕杀,另一方面当人处于这种僵死的状态时,也有助于减少可能的失血量和痛苦感(Stress Stop, n.d.)。

在现代社会,这四种人体的神经应激反应被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人们应对压力的主要模式(Reisinger, as cited in, 2017; Spiritual Self Help, 2017; Stress Stop, n.d.)。

1. 战斗(Fight)

在面对压力时,一些人会进入战斗模式。比如,当一个人在遇到棘手的新项目时,Ta会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拼尽全力地达成目标(Spiritual
Self Help, 2017)。"战斗"的应对模式,能够帮助人们化压力为动力,最终战胜困难,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2. 逃跑(Flight)

人们也可能在面对压力时选择放弃或逃离(Spiritual Self Help, 2017),比如,当一个新的职位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时,有些人就可能会主动选择放弃这个升职的机会。尽管很多人总把放弃或逃离看的很负面,认为这是意志力不足、不求上进或懒惰的象征,但其实有时候,"逃"能让人避免在压力面前过度坚持而屡屡受挫。


3. "僵死"(Freeze)

当发现眼前的困难过于强大时,儿时的我们可能会哭到昏睡,出现所谓的"断片",这就是我们在以僵死的模式应对压力(Heaney, 2017)。成年后,这种"僵死"的应对模式则更多表现为一种"疲乏感"或者嗜睡,比如,有些人会在压力来临且尚未做出行动前,就感到疲惫。

不过,这种疲乏并不是一种逃避——它不是一个人主动做出的,而是被动感受到的。这种僵死的应对机制,"能让人们感觉自己在压力的情境中'消失'了,就仿佛痛苦也随之消失了一般"(Seltzer,2015)。


4. 服从(Fawn)

人们在应对日常压力时,还会表现出对压力源的"服从",即向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事或人妥协、尊崇或讨好的安排。这在一些情况中,能够帮助人们趋利避害,更好地达成目标。


现实生活中,压力的来源可能是复杂多样的,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灵活地运用不同模式来应对压力,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低压力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Walker, n.d.)。

也就是说,当有希望战胜压力时,Ta需要全力以赴,为实现目标而争取(战);当坚持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时,Ta要能果断选择放弃(逃);当压力过大时,可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休息(僵死);当自己感到不知所措时,Ta也需要和压力源交流沟通,更好的了解压力源(服从)。

所以说,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应对模式的人一般能在压力下更好地生存和适应,而无法根据情境采取行动的人,以及那些总是单一使用某一种模式去应对压力的人,则更加容易陷入抑郁。


那么,应对压力有什么良方呢?

首先,你需要意识到,人们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中,以不同的模式应对压力。尤其是,很多成年人都遗忘了自己在面对压力时,还有一种选择——"暂时停下脚步(freeze),去休息、调整"。

其次,你可以尝试去理解自己为何会受困于某一种应对模式,它可能带给你怎样的影响,并且试着主动去做出调整,比如,当再次面对不可企及的目标(unattainable goals)时,不妨知难而退,或者当再次遇到充满挑战的机会时,不妨试着迎难而上。

此外,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不仅与Ta应对压力的模式有关,还与Ta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方法也能帮助人们应对压力:

1. 保持每天30分钟的运动

研究发现,一定量的运动不仅能够刺激内啡肽的释放,还能对交感神经系统(压力荷尔蒙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arker-Pope, n.d.)。

2. 保持一定频率的性生活

Pinzone医生发现,一定频率的性行为(他特别强调了是性交而不是DIY:)与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有关。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性生活,包括抚摸、亲吻、拥抱等都能促进人体内多巴胺、内啡肽等的释放,让人感到愉悦,缓解压力带来的紧张、不适感(as
cited in, Robinson, 2013)。

3. 尝试正念饮食(Mindfulness Eating)

压力会让人们对甜食或垃圾食品变得更有渴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压力会大量消耗脑内葡萄糖有关)(Reisinger, as cited in Heaney, 2017)。临床医师MichaelFinkelstein建议,为了避免在这种渴望驱动下的暴饮暴食,你可以尝试"正念饮食",它让你既品尝了食物也不至于"伤身"。

当你下次用"美食"给自己减压的时候,不妨尝试:

将一勺食物(比如抹茶蛋糕)放进嘴里。它是你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放下勺子,先别急着吃第二口;
慢慢咀嚼。感受着食物的香气、味道、口感,以及它们的层次;
感受当下(be present in the moment),专注地,只想着你嘴里的那口食物;
想象它是如何一步步被制作完成的,甚至从原材料的生长开始;
尽情享受当下这个时刻(savor the moment)。

正念饮食方法,已被数据证明,可以非常有效的抑制压力带来的暴饮暴食问题。

4. 练习想象(Visualization)

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去想象更大的图景。你可以尝试(Gill, 2017):

问自己"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去想一些与你的价值观、你所关心的这个社会,及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相关的东西。

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这样的生活中,这是怎样一幅图景?想得再具体一些,在这个场景中,周围环境的光线是什么样的?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闻到了什么气息?你正在做什么?周围还有什么人?你感觉怎么样?——记住这种感受和图景。

慢慢睁开眼睛,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去实现它。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再仅仅关注于眼前,原本让你倍感压力的事情和它带来的痛苦也都会显得渺小,变得可以承受,而你也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包括未来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的更多可能性,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意义感。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应对压力的方式和解压秘诀,如果你有什么好的解压方法,也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


以上。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拖延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 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

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中感到不合适,就分手?

是不是文化程度越低的女孩,越把希望寄托于嫁人,而不是自己努力?

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4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国内的精神科治疗是否值得抑郁症患者信任?
如果抑郁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作为我们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如何看待它并与之相处?

哪些能力很重要,却是多数人没有的?

围观了一下答主们的回答,发现"沟通"是一个高频词。的确,沟通是一件既重要又必要,但却并不那么容易的事。而还有一种情境中的沟通,可能比如在职场、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更加困难,也是更多人不具备的。

——那就是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许多人都有着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在外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都没问题,但一想到要和父母开口,就感到深深的无力;甚至有些人在职场上所向披靡、功成名就,可面对父母时,却又变成那个嘴巴笨拙、战战兢兢的孩子。

而缺乏和父母沟通的能力,也会让人很容易陷入一种"最爱的人却是最不能理解我的人"的痛苦之中。

在这样的心境下,许多人选择回避与父母沟通。如果有不得不与父母沟通的情况,也总是觉得话不投机,想尽快结束对话,认为父母就是说不通的,自己和父母注定是无法交流的人

这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我们小时候一直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影响父母的观点;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坚信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事实。今天,我们就谈一谈"与父母沟通"这项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将习得性无助定义为:在反复经历了不受自己掌控的负面刺激后,人们习得的一系列无助的感受、想法和行为(Carlson et al., 2009)。

习得性无助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结果是无关联的,比如,认为自己无论对父母说什么、怎么说,都无法控制、左右谈话的结果;其次,习得性无助者对结果有无助式的预期,认定"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或是"自己讨厌的结果将会发生"。比如,在开口之前,就已经认定父母一定会反驳自己说的内容。最后,习得性无助者身上会表现出被动行为,不再尝试改变现状。比如,很少主动发起与父母的谈话、不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等等。

如果满足这三点,你和父母的沟通就是已经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里。

如果一个人对与父母沟通感到无助,Ta可能会有如下表现:

· 回避沟通。尽量不和父母说话,可能会把一件事拖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对父母开口。面对父母主动发起的对话会很痛苦,比如每次面对父母的来电就感到心烦不想接听。

· 沟通时容易"翻旧账"。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想起以前类似的痛苦场景("小时候我因为这么说挨过打。"或是"上次你也这样。"),容易因此情绪激动、无法继续冷静沟通。

· 在沟通过程中总想结束对话。一旦有矛盾的苗头就想迅速切断对话,不论是用激烈的方式打断对话(比如直接表示不想继续谈话),还是用被动的方式加快对话的结束(比如虽然内心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会不断地迎合对方的话语,为了让对话快点结束)。

· 始终希望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沟通,比如希望父母能照顾自己的情绪等等。一旦父母的沟通方式和自己所希望的不一致,就会感到强烈的失望感,并开始为自己抱有希望而自责。


其次,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对爸妈开口那么难。

a. 低回应的教养方式阻碍孩子对父母开口

196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Diana Baumrind)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两个指标:1)"回应"(parental 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2)"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其中,低回应的教养方式——严厉型(Authoritarian)教养方式与忽视型(Neglectful)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严厉型父母试图控制一切的做法让孩子不敢开口。他们不单很少回应孩子的需求,同时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循自己定下的规矩、达到父母可能不切实际的期望。严厉型的父母很少给孩子开口的机会,也不容许孩子表达自身需求,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规矩说"不",很可能会招致严厉型父母的批评和惩罚。久而久之,孩子认识到"多说多错",为了回避父母的惩罚,孩子们选择对父母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忽视型父母在孩子有需求时不作出回应,让孩子不再向他们提出需求。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没有期望和要求,但当孩子向他们开口时,忽视型的父母会对孩子的需求采取否认、回避的态度;或是由于没有闲暇、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的缘故,而不去满足孩子的需求。逐渐地,孩子感到自己"说什么父母都不会听",便转而不和父母沟通,而是向他人求助。


b. 不稳定的父母让孩子不敢开口

多变的父母让孩子对他们不敢开口。有些父母情绪或是想法多变,也许今天心情好,能和孩子良好地沟通;但心情不好时会变得粗暴;或者当孩子提出同一类需求时,也许今天答应,明天就会驳回。孩子不清楚何种沟通内容或沟通方式会招致父母的反对,索性不去冒险、避免沟通。


c. 观察获得的替代性无助阻碍沟通

我们不一定只会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这种情况被称为,替代性无助。替代性无助是指,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的结果而进行替代性学习(Peterson et al., 1993)。我们不需要经历无助事件,只要观察到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无助事件,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我们自身可能没有太多与父母的负面沟通经验,但观察到身边朋友、同事与父母沟通时的无助,再加上缺乏和父母沟通的正面体验,也可能产生"父母同样不会和我好好说话"的预期。


最后,如果依然希望能够与父母好好沟通,你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方式:

a. 沟通前:调整自己对沟通的心态和情绪

在开启和父母的对话前,我们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记得:要以"成年人对成年人"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如果你依然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希望他们能给你"优待"(比如"他们必须照顾我的情绪"),他们就依然会以过去的模式对待你。你可以将自己平时与客户、工作伙伴沟通时的态度、语气、技巧运用在和父母的谈话上。让父母意识到你已经和过去不一样,是个有足够力量、需要他们去尊重对待的成年人。

你需要反复用言语及行动向父母表明,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你需要反复耐心地告诉他们你具体的感受、思考,而不是指望他们一下子就能懂得你。你需要在他们有过激反应时,可以暂停沟通,但在下一次沟通时继续坚定你的想法,同时不是以情绪爆发的方式表达你的坚定。

因为每当你被他们的反应触怒,或者放弃,他们都会加重"你还是个孩子"的印象。有时候父母是比陌生人更难说服的,因为对有些人来说,父母是"对自己怀有偏见的陌生人"。

你也可以找朋友或者咨询师陪你做角色扮演,模拟可能在沟通中发生的情境,学习如何应对沟通中的障碍和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及时调整。

b. 沟通中:成熟地觉察和回应

沟通并不是全然无法控制的,你没办法控制父母的反应,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在沟通过程中,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要强求对方的回应,说了就放下(express and
letting go)。平静而清晰地告诉对方你想要什么、你的感受如何。在过程中享受自我表达带来的快乐,而不去期望对方真的会听进去你的话或者作出相应的改变。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按我们的心意回应,他们的回应也不重要,重要的我们控制自己、成熟地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心情。

此外,从"情绪导向"变为"目标导向",学会注重谈话成果,而不是去注重情绪的发泄。在谈话前想清楚,我到底想通过谈话得到什么结果。这个结果必须是清晰、明确、符合实际的。在谈话过程中,要坚持你的谈话主题,避免被父母带离目标。可能在谈话过程中你不得不反复地把对话带回原本的主题。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试图改善和父母的关系上,否则你可能会失望、变得情绪化,而没有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c. 沟通结束后,注重自我关怀

结束后,多做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关注这场对话中积极的部分(比如,不论对话有没有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对父母开口都证明你很勇敢)。也可以和信任的朋友聊聊这件事,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求支持。

我们理解无助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走出无助感也必然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鼓励你从小对话开始,逐步获得积极的沟通体验——它们未必是愉快的经历,但能让你一点点体验到自己增长的力量——慢慢地积累自信、直到有一天走出无助。

你的爸妈也许没有给过你最好的成长教育,你现在有力量在和他们的相处中,反过来帮助他们的成长。他们也许没有过机会,学习你已经学习到的观点、理论、思想,但帮助他们变成更好的人——相信我——也会让你的幸福感变得更强。

或者,如果他们暂时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帮助,你至少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你是谁,甚至,真正的他们是谁。未来的一切可能,都会从这个"真实"开始出发。


在这里祝福你们,以上。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拖延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请关注KY心理课:【KnowYourself】KnowYourself, 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

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中感到不合适,就分手?

是不是文化程度越低的女孩,越把希望寄托于嫁人,而不是自己努力?

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KnowYour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7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人到底可以有多坏?
有哪些作品(或事物)看似三观极正,实则三观极歪?

作为律师,你是如何渐渐确定自己职业细分发展方向的?

该加个题目叫"那些年我点过的技能树",如图:


这些技能当然不是瞎点的。我刚毕业的时候是做非诉的,做非诉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遇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尤其VC/PE和私募基金,还是国内比较好的团队。

但我对争议解决更加有兴趣,于是申请调换到了争议解决部门做商事诉讼仲裁,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也帮一些客户处理一些劳动争议。处理了一些投融资方面的争议,发现以前的非诉技能也没白点,尤其是处理几个跨境的投融资争议时,非诉的积累简直必不可少啊。既然自己有这方面的优势,那当然要充分利用,所以投融资纠纷和股权纠纷可能会是我今后的主攻方向。

前面也说了,这些技能树不是瞎点的,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市场趋势;
(2)个人专长;
(3)所处平台;
(4)个人具有的资源;
(5)个人兴趣。

至于如何考虑这些因素,说起来又是大话题了,就不展开了。题主现在还没毕业,说实话考虑细分方向有些早。

但年轻律师走专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万金油律师的时代和机遇早已经过去了。所谓的专业化,有两种思路:
(1)法律领域的专业化。如做劳动法就专做劳动法,虽然劳动法不起眼,但很多所的劳动法部门(如金杜)可是很赚钱的。
(2)行业领域的专业化。比如如是娱乐法,深挖文化娱乐产业,也很不错。再比如天同,专做再审案件,再审案件涉及什么法律领域的都有,也可以视为是行业领域的专业化。

我个人其实更看好行业领域的专业化,大家都是做法律工作的,法律技能肯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实质性的,但一个懂行业的律师和一个不懂行业的律师差异是实质性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牧心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律师助理应当如何学习审查合同?
律师只讲法律不讲道德,有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