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到博士到底有什么用?

1.最准确的回答应该是:博士学位现在是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入门要求基础准入标准。博士学位使人有资格以独立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当前的学术共同体。这里说的独立是说在学术观点和承担科研项目上可以有独立的身份,不再需要完全依附导师。

2.知识掌握与博士学位之间的关系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掌握知识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要求,但是并非只有通过读博这一途径才能获得知识。事实上,如果不在乎进入学术共同体,不在乎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则大可不需要读博士,只要能够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提高,最终的结果未必会输给博士。

3.从功能上看,博士学位实际上与各种从业资格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且一致持续未中断的"从业准入资格"形式,其制度化程度之高、其社会声望之隆都远远超过其他的职业准入体系。比如,高级厨师资格与博士相比,考取的难度与程序化、制度化程度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人们对高级厨师的尊敬和敬畏相比博士而言常常是很低的,最后,对高级厨师和对博士的期待也完全不同,往往会觉得博士应该更高级、层次更高、收入也更高,如果博士达不到反而会显得是一个问题、是异常

4.有一种观点认为学士、硕士与博士这样的"学位"是对一个人学力的判断,换言之,是对一个人学业成就的衡量。这种说法常常与没有进过大学的家人对博士的误解相对应:许多人觉得博士在学校应该上很多课、读书、背书之类。实际上,博士的生活是在以学徒身份从事科研活动:国家或私人科研基金设立科研任务与目标,向广大科研工作者招标,导师投标并中标之后,指导、监督博士具体开展科研活动。所以,说学位反映了一个人对科研这一社会活动中涉及的诸项工种的熟练程度,更为准确。一般的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科研涉及的工种可能包括:文献综述、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等。

5.目前,部分学科博士产出过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劳动者的工资与待遇取决于社会需求与从业人员人数之间的关系,而一个社会对于尖端科研的需求往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个科研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机遇也是有限的。劳动力的过剩导致博士待遇的下降,也导致科研领域严重的内卷化(involution):大量的人力投入与越来越吹毛求疵的精耕细作,换来越来越微薄、琐碎的科研产出。另外,社会对科研的需求直接反映在科研经费与授予科研人员的社会职位上,两者都非常有限,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都无法直接获得基金赞助,需要挂靠到有资源的科研团队中去。有限的资源以及日益庞大的博士群体,导致科研人员中的社会分层日益严重。其后果之一便是科研资源的分配与成果、利益分配(经济利益与名望等)中的不公平现象会缓慢而持续地加剧

(另外提一下:目前的博士与科研岗位的不对称性是在科研领域中的局部践行市场经济模式的产物,好像通过让一部分不适合科研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经济原因的考虑而主动退出,能够更好地起到人员筛选的作用;同时,通过维持大量科研后备军,能够持续压低科研人员待遇。这样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但是正如波兰尼的《巨变》一书的观点,市场经济的一个局限性在于个体的生命周期不能够像市场变化那样迅速地转换——科研这一工种所需的培养时间非常漫长,涉及的技能具有较高独特性,以至于一旦科研领域需求衰退,大批科研人员将无处可去,无法转职。苏联解体后大批科研人员的悲惨境遇便是如此——科研能力之强如苏联专家都是这样,可见谴责科研人员因待遇不佳诉苦的板子实在不能一味打在科研人员的能力、是否有"出去闯的勇气"与是否具备"甘坐冷板凳"等道德问题上)

6.有许多人提到博士生涯对自己带来很多个人成长。这固然是事实,但在考虑宏观的问题时,这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博士生涯对个人的锻炼未必有多么独特,以至于不读博就完全没有办法从其他的地方获得。

7.最后总结:我个人的观点是,博士的主要作用是一种职业准入资格,证明一个人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并已足够熟练。一个近似的类比是中世纪手工业的学徒获得了出师证明,表明该行业的行会同意这个人加入这一个行业,成为同行以及竞争者。读博之后,就可以去高校争取获得教职,去科研院所争取获得研究岗位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吴漾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2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博士后和民工的区别」这个故事?
国内有哪些名字「野鸡」但是不错的大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