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在生活中,时常会遭遇负面情绪、黑色想像等一些在我们看来很难表露的东西,大多时候我们不如何应对这些感受,通常的办法是压抑和否认,根本不让自己有意识到这些感受的机会。我们会自欺欺人的对自己说:这有什么好紧张的,没关系啦,忍一忍就好啦,你不可以这样想。仿佛,说完这一句,这些感受就会消失。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依旧走不出情绪的怪圈,看不到黑色想象背后我们真实的问题和感受。


大多时候,我们抱怨、指责、命令,唯独不会谈论感受,可只有真正的正视感受,一切才会开始变得不一样。


1


每一个成年人都会有把自己吓到的想法。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应对。


我们最常采取的应对是否认,根本不让自己有意识到这些想法的机会。我的一个来访者,是个妈妈,有一次跟另一个妈妈聊天。对方说,自己有时会对孩子有一种恨意,希望他没生出来就好了,甚至会想他夭折了会如何。这个念头折磨得她生不如死,也让我的来访者吓一跳:「当妈的人,怎么会这么想!」


但她随即就想起来了,自己有一天跟公婆吵架,把孩子扔给老人,怒气冲冲地冲出家门。手机关机。一开始是生气,坐下喝了杯咖啡,竟然有一种因祸得福的感觉:「不用陪孩子也不错啊」。她从下午悠悠然地遛达到晚上。


她有一点理解她的朋友了。


但她还是摇头:「再怎么样,也不能那样想啊。」


她心里清楚,她那么说,是因为也在压抑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她忍不住想:「我是不是也……」然后她强迫自己停下来!她爱她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意识清醒的时候,她是120分的好妈妈。正因为如此,她的不安才越发剧烈。她意识到心里那些黑暗的谜团,并不是置之不理就足以释然的。


再怎么样,一个人也无法完全忽视自己的内心。


当然,最低限度上,置之不理也没有问题。因为毕竟只是想法。有的想法会被我们看作是危险的,比如转瞬即逝的灾难化的念头,一闪而过的恨意,想一走了之,毫无来由的想伤害别人或自我伤害,不合时宜的情欲,等等。总觉得发展下去就会让别人受伤,或者伤到我们自己。但这种危机意识并没有十分的必要。如果只是想想而已,不妨放松一些,纯粹的想法不会伤害任何人。


甚至在想象的世界里过把瘾,也不失为枯燥生活中的一种解压方式。


但真正的问题不在这里。


2


问题在于,这些「危险」的想法,本质上不过只是一个提示,提示在生活中积压了一些情绪。一些诉求未被满足,日积月累才变得那么激烈。


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烟雾报警器。当警笛鸣叫的时候,那尖锐的声音本身并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你不妨停下来,对房间做一番检视。


比如说,一个妈妈感慨,如果没生孩子该多好的时候,这个感受并没有错,但我们也许可以聊聊,她是不是在「妈妈」的角色上太疲倦了。





疲倦是一种负面感受。一天两天的疲倦不是什么大事情,但疲倦一直在生活中积压,这一点就可以拿出来探讨。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工作之一就是跟别人谈论这些话题。有些人对于这个过程很不自在,他们说:「聊这些有什么用呢?聊完之后我不还是要面对吗?该我面对的那些压力,一样也没少。」


他们说得没错。我说:「你希望压力少一点,是吗?」


他们摇头,说:「那又不可能。」


但我们说的是两码事。我问的是,他有没有感受,这是内心世界的话题。而对方的回答是从外部的条件出发,告诉我这一层感受不应该存在。


「是不可能,」我说,「但你有那样的想法,是不是?」


他们表现得烦躁起来,意思是「是又怎么样」。


「我们来聊一聊那些想法。」我说。


3


在我的经验中,一个长期否认感受的人,被邀请跟感受多待一会儿,他就会有点不知所措。「那些想法都没有意义」,他说,像在跟谁道歉似的。


「无意义,但是存在。」我说。


对一个存在的东西,总是可以关心一下的。比如说,你现在的压力很大,你面对的这些压力,身边的人知道吗?他们是怎么反应的?你告诉过他们,你有时希望减轻一点压力吗?有谁曾经做过什么样的事情,来帮助你吗?


「我先生很忙,不可能帮我。」

「你跟他谈过吗?」

「谈了也没用啊,他又帮不到我。」

「所以你们并没有谈过?」

「谈了也是一样。」斩钉截铁。


「抱歉,我想象不到……如果你跟他谈,他是怎么让你觉得没用的?」


他们往往会讲一些挫败的经历。比如,她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来帮帮我!」他反唇相讥:「你没看到我手上也有一堆事吗!」或者:「我累了一天,好不容易才能歇一会,你自己的事不要来烦我!」的确,沟通并不容易。


「但你并没有谈你的感受,你只是在责怪他不帮忙。而你确实没有立场要求人家帮忙,」我说,「我说的谈一下,只是把你的感受告诉他。」


「我告诉过他一百次了,有什么用!」

「你是怎么说的?」

「我说:你知道我有多累吗?你过一天我现在的日子,你就知道了!」

——那听起来是在抱怨。


「我说:每天你一早就离开这个家,晚上回来,你就往沙发上一躺……」

——那听起来是在指责。


「我说:麻烦你体谅一下我的心情……」

——那听起来像是在命令。


「难道我说这些话都是错的吗!」

我向他们解释,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抱怨,指责,命令,都是沟通的办法,但这样的话题并不能够关心你的感受,因为你没有真的在谈论它。


他们还不理解,谈论感受的意思是什么。





4


谈论感受就是谈论感受:「我很累。」

当然,对方不一定在意。

对方会说:「嗯。」


这时候还可以接着表达:「每次听到你嗯一声,我不但觉得累,心里还有点失望。倒也不是希望你做什么,只是觉得自己的感受对你没那么重要。」


注意到这种表达了吗?它是无法被否定的。


如果对方说:「我没有那个意思……」你告诉他:「我不是在说你想表达什么意思,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感受。」或者对方说:「我很忙,我没有办法……」你也告诉他:「我没有要你做什么,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感受。」


只是感受,就不会得到一个「不」的答案。


你不可能对着一个人的感受说:「你怎么可以有累的感受?」,「你有问题,你不应该累」,「你这样很自私!」,「你不可以感觉这么沮丧……」


只有我们会在心里对自己这样说。


是我们担心给别人添麻烦。我们对感受的自我否定,常常是因为我们把内在世界和现实世界绑定在了一起:我表达感受,就是在要求别人满足我。


5


这种绑定,可以说是很自恋了。


我们也会把这种自恋的反应带给下一代。带孩子去打疫苗的时候,总会听见一些父母在哄孩子,柔声细语:「不疼,一点都不疼。」他们的温柔背后,传达了这样一层意思:你不要觉得疼,因为我们也拿这种感觉没办法。


但人家并没有要你们拿出什么办法啊。疼就是疼,疼都不可以吗?


那只是感受。表达感受不等于提出要求,不是在任性,更不是在麻烦别人。


我们可能是太自觉了。因为害怕麻烦别人,所以干脆希望自己感受不到那些糟糕的东西。感受当然不可能被全部满足。一个人想要什么东西,并不代表别人可以马上给他。——还有人想长生不老呢。光怪陆离的心愿,和遵循规则运行的现实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早已明白的事。我们对自己说:「所以啊,既然如此,把那些东西表达出来有什么用?」


但它们毕竟存在啊。表达出来,万一别人可以做点什么呢?


或者,就算这些感受无法被完全满足,至少我们也要承认它的存在。





我女儿上托儿所的时候,有一个安全教育,告诉他们陌生人给了糖果玩具,不可以轻易接受。为了加强效果,他们请一个扮演的「怪叔叔」溜到后院里,给小朋友们发零食和小玩具,「诱骗」孩子们跟他走。有些孩子上当了,其中就有我的女儿。老师告诉我:「我们已经批评过她了!您回家之后也再说说。」


我回家之后对女儿说:「老师批评你了,因为你想吃糖,对不对?」


女儿委屈地点点头。


我抱抱她:「那不是你的错。你想吃糖,很多小朋友都想吃糖,这没有错。」


女儿说:「那老师为什么批评我?」


我向她解释,为什么那样不安全。然后我说:「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保护你,只好让你忍住吃糖的愿望。你没有错,只是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我摸摸她的脑袋:「你愿意帮我们一下吗?」


她点点头,笑了。从此之后,她没有再在安全演习中失过手。

6


如果当时我说:「以后不许再拿陌生人的东西!听见没有,多危险!」


从安全教育来讲,效果恐怕也差不多。但这样的方式就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你想吃别人的东西,这是错的。正确的小朋友是不会这样的。


久而久之,她会开始否认自己的感受。


所以,有一些感受不被满足,不是什么问题。但它们最低限度是可以存在,可以表达,可以谈论的。你知道它不是一个可耻的,罪恶的,或者危险的东西。然后大家一起来做点什么,看看它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如果真的没有什么能做的事,那我们也只好不情不愿地接受它,这也是一种办法。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否认感受的存在,只是有时候像是自欺欺人。


每一个接触自己内心的人,恐怕都知道「自欺欺人」是行不通的。我们不是没有感受,仅仅是第一时间隔离了这种感受。「这种想法有什么意义?反正也是白日梦」,我们说。是,在感受和现实世界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填平,但它的存在,恐怕也是一个无法辩驳的现实。


但你有没有想过,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来,让别人看到它。


「我说出来,会不会太自私啊?」


或许会有这样的顾虑。但是放心,你只是说出一个天然存在的东西。谈不上什么罪恶。你有这种感受,世界不一定会满足它。如果确实没有被满足,你当然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自责。但万一它会被满足呢?那就是爱的证明。

作者:李松蔚


Momself:撕掉标签。

关注真实,而非正确。

做不被定义的人,

过不被定义的人生。

看更多不一样的心理干货,欢迎关注摩米Momself - 知乎

点击查看过往文章:

摩米Momself:李松蔚:对于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论,我要扔三个炸弹

李松蔚专栏:每一句"再等等"的背后,都是"不敢要"

拖延,我们时代的「流行病」

摩米Momself:如何治疗爹妈"好话不能好好说"的"病"

原文链接:李松蔚:我只是说说,又没让你满足我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摩米Momself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2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汉字顺序有时候不影响阅读?
「字如其人」是真的吗?这能看出什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