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小科普er~如何能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接触情况下给一个美女拍照?即”零作用成像“!

第四章 Ellitzur-Vaidman's bomb testing problem: Interaction-free measurement and imaging(零作用测量和成像)

------Yiming Pan (枫林白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纠缠是一个情感问题,就像经典的三体问题一样。但是量子纠缠如今也是一个物理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物理问题吧,对物理学家来说纠缠反而更像是一个"情感问题"。纠缠形而上来看跟物理中非常深刻的概念:非局域性(nonlocality)有关,但是我们今儿不谈nonlocality,反正也说不清楚。我们要用形而下的手段来设计一些巧妙的实验来观察纠缠这一行为,这也就是我们这一章要介绍的Ellitzur-Vaidman's bomb testing problem(以下简称Vaidman炸弹)[Ref: A. Elitzur, L. Vaidamn (93') QUantum mechanical interaction-free measurement, Foundations of physics 23, 987-997.]。

让我先丢一个问题作为引子:假设你手上有一颗手雷,它可能是哑弹。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在不引爆它的情况下,判断它是颗真弹呢?比如说你拔掉保险丝的话,手雷被引爆了,那么恭喜你的测试成功了:它确实是一颗真弹,但同时你也失去它!假如你有一百万颗手雷要判断它们每一颗是不是真弹?那你总不能很二愣子似的一颗颗地引爆它们吧。

我们在面对量子测量的波函数坍缩问题时,遇到的尴尬情况是一样的。零作用测量(interaction-free measurement)的概念就是从这种问题中孕育出来的。为了接下来构造的实验,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是Vaidman炸弹?

Vaidman's bomb is a photodetector so sentitive that it will explode if it absorbs a single photon. Vaidman炸弹是一个极度灵敏的光电探测器,见光就炸,哪怕只吸收一个光子也会立刻爆炸。于是,我们设计一个如图所示的光学实验: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然后在其中一个光学路径(S1-M1-S2)上放一个Vaidman炸弹。

图:Elitzur-Vaidman炸弹测试实验,其中S1,S2是光学分束器(50%-50%),M1和M2是反射镜,D1和D2是光电探测器。摘自https://ift.tt/2rqpCtB

在上支光学路径S1-M1-S2上面,如果有一个光子通过的话,它就被Vaidman炸弹探测而导致其爆炸。但是如果光从另一下支路径S1-M2-S2通过的话,虽然会不让炸弹爆炸,但是我们却也无法判断Vaidman是否在路径S1-M1-S2上。因此有下面四种情况存在:

  1. Vaidman炸弹不存在,光子通过上支路径S1-M1-S2;没有发生爆炸。
  2. Vaidman炸弹不存在,光子通过下支路径S1-M2-S2;也没有发生爆炸。
  3. Vaidman炸弹存在,光子通过上支路径S1-M1-S2;发生爆炸,但实验失败。
  4. Vaidman炸弹存在,光子通过上支路径S1-M2-S2;也没有发生爆炸。

情况4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即我们发现了Vaidman炸弹存在但是却没有使其爆炸。但是情况1-2也没有发生爆炸啊,因此我们必须要想办法把情况1-2和情况4区分,这就是我们设计探测器D1和D2的初衷所在。


假设Vaidman炸弹不存在,我们来分析情况1-2。我们从图中左下角发射一个光子,这个光子在分束器S1被分成了两束,一束被反射走上支光路,而另一束投射走下支光路,这两支光束分别被M1和M2反射并在分束器S2处汇合叠加并被探测器D1和D2俘获。注意,光束被反射时会发生 90^0(i) 。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探测器D1捕获光子的概率是

P_{D_1}=|i^2 A+i^2A|^2=4|A|^2

因为从通过上支路径达到D1位置被反射了两次(i^2)而从下支路径到达D1也被反射了两次,因此D1是光场干涉相长。

同时探测器D2捕获光子的概率是

P_{D_2}=|i A+i^3A|^2=0

也就是说上支路径到达D2总共被反射了三次(i^3),而下支被反射了一次,因此D2是光场干涉相消。因此我们得到一个测量结果,即


A. 如果Vaidman炸弹不存在,D1总会响应(clicks every time)而D2总不响应(never clicks)。



接下来,假设在上支光学路径上放一个Vaidman炸弹,我们来分析情况3-4的测量结果。如果光子被Vaidman炸弹探测到了,那么炸弹爆炸了,光子被吸收;D1和D2都无响应,我们的实验失败。但是还有50%的情况Vaidman炸弹并没有爆炸,此时光子走了下支路径,在S2被分成两束分别被D1和D2探测到,几率分别是25%和25%。因此我们得到一个测量结果,即


B. 如果Vaidman炸弹存在,那么50%几率Vaidman炸弹爆炸了,实验失败;另外在不爆炸的情况下,25%几率D1响应,而另外25%几率D2响应。


综合A,B结果:我们发现一旦探测器D2响应,就说明Vaidman炸弹确实位于上支光学路径上,同时也并没有让它爆炸。虽然这儿的几率只有25%,但我们确实是可以做到了。


就让读者惊讶的表情留在这一刻!

就此打住,让我把这个问题重新问一遍:光子还没接触到Vaidman炸弹,那它是怎么知道这个炸弹在上支光学路径上呢?这就是Interaction-free measurement。虽然我们已经有实验的证实[ref: Realization of an interaction-free measurement of the presence of an object in a light beam (96'),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4, 1504-1507],但是这个测量结果依然是反直觉的。

(第一稿 5-May-2018)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Yiming Pan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