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加内特在篮球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简而言之:任何超越时代的人,必然会被时代所拖累,只是程度各不相同。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加内特这种身材技巧速度爆发力都兼具的超级长条怪,不全队加速配合他抱着球往篮下突破简直是暴殄天物。而照这个套路正常玩下来的话,KG场均拿二十七八分,每场四五个反击扣篮,外加无数让对方教练砸技术台狂骂这他妈难道也可以的罚球,太容易了。

这实际上就是字母哥在生涯前几年反复试错之后,如今所走的路线,而回过头来看,以KG刚满20岁就17分8篮板2封盖+50%命中率的天赋来说,放在如今要达成类似的成就,似乎也并不难吧?(字母哥20岁的时候场均16.7分6.7篮板1封盖+49.1%命中率)

然而可惜他所处的时代并不允许他这么做,加内特进入联盟的1995年,其实距离现在已经24年了——这是一个相当于乔丹第一次夺冠时回望拉塞尔张伯伦的时间长——在当时,大个子稍微投远一点的中距离都算离经叛道,被所有媒体骂软,而防守队员对于敢这么做的人也不友好,因此狼队在KG在生涯早期对他的开发实际上非常古板。

前两个赛季,KG都被当做是巨型小前锋来使用,而彼时NBA对于巨型小前锋最常规的用法就是低位背打+跳投(参考以前爵士队的瑟尔-拜利),再加上尚未放宽的翻腕规则,让KG最适合如今环境的持球突破能力一直处在抑制状态(而当时内线堆叠的联盟战术风气也不允许他做很多持球突破),因此底线翻身跳投从那时起就被认为是最适合他的技术能力来开发,并且直接贯穿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这也可能正是为什么我们会感觉KG的进攻始终过于机械化缺少灵性的原因,也是导致KG破防能力差的一个因素,除了08年总决赛那个失去平衡的抛射打板,我们印象中他甚少有那种把自己身体天赋利用到极限的镜头,每一个球都凿的专心又合理,动作标准一板一眼,连隔人扣篮都透着一种有理有据的气息……让对方叹息服气却又难以产生爆炸性的破坏力。

而这一切,在1997-98赛季古格利奥塔受伤,狼队将加内特推上PF位以后变本加厉——至始至终,狼队都一直试图将KG的天赋往模型里套,跟着麦克海尔练背打,练跳投中距离,练低位脚步……殊不知这些东西可能都并不适合加内特的身体条件。

因为他太超前了。

或许相比麦克海尔,加内特更需要一个老尼尔森。

在防守端,狼队对于KG的应用也很矛盾,一方面桑德斯不舍得放弃KG灵动的防守,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用KG去打4号位去应对当时那个磨牙吮血的低位环境,于是在联盟松动以后,森林狼队成了NBA第一个主打联防的球队(玩nbalive的朋友对此应该印象深刻)。

在这套体系下,KG成了站在中间位置那个四处补锅的人,但NBA特有的防守三秒规则让狼队的联防实际上也是二把刀半瘸腿,于是最后在与小牛的季后赛结束后,KG不得不把被诺维茨基打爆的锅背到现在。

相关回顾:

【轻考古】经典回顾之02年首轮森林狼-小牛_网易体育

因此,回望KG的整个职业生涯,我们看到的是整个NBA环境对他天赋的巨大浪费,加上狼队糟糕的管理层,更是把这种浪费放大到了一定程度。2004年之后,KG一度进不了最佳阵容,甚至连最佳防守球员的选票都很难拿到。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加盟凯尔特人的话,留在狼队的加内特,其防守可能永远无法升华到了我们现在所吹嘘的那个程度。

所以,我们最后看到了一个奇怪的,120%努力,却没能彻底兑换天赋的KG。

当然,这种情况在NBA里其实也并不算罕见,魔术师生涯早年被逼迫打过得分后卫,尤因在大前锋位置上荒废两年……你不能责怪教练只会保守的按图索骥,毕竟他们也不知道这种未归类的禽兽应该如何使用,如果反过来看,2002年的骑士吸取教训让勒布朗从控卫打起就成功了吗?1993年老尼尔森逼迫韦伯去打中锋又成功了吗?

而事实上,早年加内特被麦克海尔一点一点磨出来的基本功,其实也让KG在未来十几年受伤之后获益匪浅,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当同时代的球员们早就开始挺着肚子做解说时,KG依然可以用"铁血跳投"来惩戒对手,然后整个生涯他靠这个拿到了26071分。

而这就是加内特,他以自己的整个生涯为范例,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了整个NBA从90年代肉搏阵风格转型的标志性过渡人物,无论是从技术风格,还是从球员个人命运选择(比如他的超级大合同,以及后来的降薪,被动转会,"忠诚会伤害你",放弃交易否决权……),他都以最保守最勤勉的态度,完成了最先锋最开创性的突破。

他是一个先锋的标志,也一个球风老派保守的old school。

他是旧时代倔强的看门者,也是开辟新时代的铺路石。

他就是凯文-加内特。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网易体育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巅峰时期加内特有多强?
为什么说皮尔斯进攻手段是21世纪球员里最繁复多样的?

标致为什么在欧洲卖得很好,到了国内就不行了?

2015年以后的东风标致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不过是一路向下加速的那种。408销量锐减,308上市后默默无闻,4008和5008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两车基本连个水花都没有打起来,中国特供的老板座驾508L更是无力挽大厦于将倾,法兰西雄狮的咆哮声低不可闻。不禁让人会问,标致到底是怎么?

鉴于老东家的原因和职业敏感的因素,我其实一直在思考标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今天就从品牌和产品力的方面,来谈一谈我对于标致的目前问题的一些看法。

标致在国内的品牌形象定位到底是什么:

PSA集团事实上一直是一个不缺赛车基因的公司,无论是场地赛、拉力赛、达喀尔都可以看见PSA的赛车手喷着香槟拿着奖杯。在欧洲,标致的产品线上也有着让人吞口水的钢炮们,208GTi,308R,无一不是让喜欢运动钢炮和操控的人垂涎三尺的东西,可以说在欧洲,运动绝对是标致品牌的一大品牌形象。然而反观国内,试问大家觉得标致的车的品牌形象是什么?你可以脑子里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吗?

l 家用?这犀利的造型,不算太实用的空间安排,好像和家用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l 商务?不够豪华的设计,也不算大的车身,貌似距离我们想象中的商务座驾也没什么关系?

l 运动?好像也没听到标致参加过什么国内的赛事活动,也没见到钢炮或者性能车的产品线,只是听说山路操控好,可那也证明不了你真的运动吧?

所以,标致在国内的形象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四不像。试过在308S上做运动,试过在508上做商务,试过在408上做家用,但是都没有做到极致,都没有让人觉得
"啊,这就是xx该有的样子",在每辆车上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最突出的点去吸引那些真正的受众。

最近的508L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无框车门+掀背尾门搭配上运动的内外饰本应该是508上最大的亮点,特别是在这个运动化趋势日益增长的市场,然而我们看到的508L,只是一辆中级轿车,普普通通,没有特色。虽然可能有了这些配置,你会说不还是200台一个月,但是最起码你告诉了人家这就是你要走的方向,这就是你想要给大家带来的标致,特色鲜明,独一无二,而不是一辆又像某萨特又像小狮子的中级轿车。

我们可以看到标致的最近的车上,外饰的犀利和内饰的科技感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你如果要归纳出一个完整的品牌形象出来,还是有点吃力。很多时候,当你问起别人你觉得标致的车怎么样的时候,对方往往会一脸茫然,然后说设计挺特别的。这样主题鲜明的外观和内饰,却没有一个主题鲜明的产品概念和一个符合产品概念的配置组合来与其呼应,真的是有点暴殄天物了。

标致的产品力到底如何?

抛开远古时代的307,408这些车不谈,我们现在只看4008,5008和508L这三款车。

先说驾驶感受,现在的组合就是1.6T+6AT和1.8T+8AT的两套动力总成,配上前麦弗逊后扭力梁的悬架,全系前驱的一个组合情况,其实无论是从自己的试驾感受上来看,还是从朋友的驾驶反馈来看,总结出一句话"开过的人都说好",那么反过来看其实还有一句话就是"没开过的人都不知道好不好"或者说"没开过的人都不会觉得好",这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我们的消费者大部分买车的时候还处于一个"买车认知初级阶段",很多时候是他们家庭的第一辆车,也许这辆车是他们人生中要去驾驶的第一辆车(不要抬杠,驾校车除外),那么他们对于车的认知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媒体,来自于亲朋好友的观点,来自于所谓"老司机"的指导。好了,那在现在这个不管四驱怎么样,都上一套,不管后悬架的驾驶体验到底如何,都上多连杆(哪怕是两根筷子的"多连杆")的时代里,你跟一个从来没有开过车的推销说
"别听他们的,城市SUV用不上四驱,我们的扭力梁比他们的多连杆都扎实,1.6T+6AT的组合杠杠的,虽然我们看起来配置差,但是我们体验好啊,一样的价格绝对是我们的体验棒",你觉得他是乐呵呵得掏钱给你还是一转头去买了对面的带四驱,后面是多连杆的2.0T?

至于其他的配置竞争力低啊,LED大灯只给顶配啊,宣传ADAS的车22w都没有ACC啊这种事情,还是请东风标致的产品规划同事们给点力吧,客观因素绝对有,主观因素也不可能不存在。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个global的车企,这些global的车型在各个区域市场想要做明显的差异化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开发成本。但是,我相信当你足够重视这个市场的时候,你绝对是会去为了这个市场而做出一些足够重要的变化。对,我说的就是你,PSA。

标致小狮子,请你不要不服气,说这是竭泽而渔的军备竞赛,说中国消费者不懂车无法欣赏法国车的优秀,这就是现实,这个市场的消费者才是这个市场的拥有者,想要说服他们,先来看看自己是不是足够重视他们,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了最好。

总结一下,其实在我看来,标志目前的主要困境有以下两点:1.产品品牌形象的模糊化,不能有的放矢地去吸引顾客和打击对手。2.PSA方面对于中国市场的傲慢和轻视,对于市场配置潮流的倔强,大势之下仍不肯顺应潮流,这一方面法国人难辞其咎。3.东风标致方面对于中国市场的解读落后以及能力的缺乏,导致了法国人对于产品的一言堂和本地化的不足。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achen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4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法产标致有没有好一点?
关于标致301?

蔚来ES6这车各方面怎么样?是否值得购买?

小懂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早在7月份,小懂这边的评测团队就对蔚来ES6的产品力展开了全面评测,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分别为:赛道性能、续航能力、四驱性能、动能回收和内饰空间,感兴趣的知友不妨在此篇回答中寻找答案:

如何评价蔚来 ES6?

你以为这就完了?近期小懂这边的评测团队在40万左右中型SUV中,找来了混动雷克萨斯NX 300h和燃油动力奥迪Q5L,与电动新势力蔚来ES6进行了一场跨越三种动力形式同标准下的无差别比拼。

看完这场比拼,你回过头来再来看看"蔚来ES6是否值得购买?"这一问题。展开正文:


ES6的电动车布局具有先天优势,悬架的布置更加自由、可以通过合理的电池组布局得到更均衡的前后轴荷配比。

雷克萨斯NX 300h目前尚未加入TNGA架构阵营,但仍然有丰田引以为傲的混动系统搭载,他的后轴动力由独立电机提供,实现了所谓的电控四驱。

奥迪Q5L脱胎于MLB evo平台,虽然同平台产品存在细节和条件上的差异,但是大众集团的模块化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性能&驾控:

麋鹿测试:

得益于先天优势,ES6在麋鹿测试阶段展现出了比对手更强大的实力,着实给了我们一个不小的惊喜。最好的麋鹿测试车速为73.3公里/小时,侧向加速度达到了-0.960g,排名均为第一。ES6的ESP系统设定恰到好处,配合低重心以及悬架和转向系统的出色调校,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表现名副其实。

Q5L和NX 300h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名。NX在避障过程中基本感觉不到ESP的介入,而Q5L的ESP介入非常积极,提升了入桩速度,但介入力度太大而且退出比较突然,以至于增加了避障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车辆操控难度。

制动测试:

100-0公里/小时最短制动距离,表现最佳的是奥迪Q5L,制动距离37.31米。但是多次测试之后制动系统的热衰退比较明显。

其次是蔚来ES6,制动距离38.67米。他的车重达到了2345公斤,比Q5L重了470千克,1.36米的制动距离差值,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连续制动稳定性表现不错。

NX 300h排名末位,制动距离40.75米。是三车中唯一一辆制动距离超过了40米的车型,相比之下制动成绩差强人意。

噪声测试:

在测试之前,先了解一下真实生活场景下的几种噪声声源的分贝值。

怠速车内噪声测试,没有发动机的ES6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实测ES6在怠速状态下受到来自机舱前方的噪音干扰,噪声要高于未启动发动机状态的NX 300h。

在行驶工况的前排噪声,奥迪表现最佳,在40和80公里时速下分别比第二名的蔚来ES6低了0.8分贝和1.7分贝。车内后排噪声,ES6则终于挽回了颜面,尤其是在40公里时速下,后排静谧性优势明显。而NX 300h在行驶时的车内前后排噪声测试中,排名第三。


用车&成本:

测试里程:540公里(详细测试条件和车辆设置见文末完整节目视频链接)

测试结果:奥迪共加入95号汽油41.49升,花费289.18元,实测每百公里油耗7.72升。雷克萨斯加注92号汽油38.46升,花费251.52元,实测每百公里油耗7.21升。蔚来异地高速换电免费,一键加电花费180元,实测能耗约为每百公里24.82千瓦时。

虽然在能耗成本上,蔚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从时间成本来分析的话,蔚来的充、换电总计时长比另外两辆车加油多出了155分钟,而且等待换电或加电的时间均不可控。

不得不承认,蔚来在补能的形式和体系建设方面,都算得上行业先锋,而且换电效率高,服务优质且确实具备成本优势。但是相对稀疏的布局以及免费换电以后未知的等待时间,确实可能会消磨客户的耐心。

除了油耗、电耗成本之外,实际用车成本我们还特意按照每年跑2万公里计算了包括保险保养等费用在内的六年累计用车成本。奥迪Q5L 6年12万公里的累计理论用车成本应该是138028元。雷克萨斯NX300h由于享受六年免费保养政策,并且燃油经济性较好,花费比奥迪Q5L省了25%,共103978元。

蔚来ES6比较特殊,因为官方的能量无忧套餐和用车无忧套餐两种可选,同时选用两种套餐最贵,六年的用车成本高达153600元,相比奥迪Q5L还要贵出15000多块。对于安装家庭充电桩的用户,只选服务无忧套餐六年可以省超过5万元,98568元的累计用车成本也低于雷克萨斯NX300h和奥迪Q5L。

8月24号蔚来官方宣布ES6、ES8的首任车主未来将享受不限次数的全国免费换电服务,如果日常出行半径覆盖了蔚来的换电站而且有耐心排队等待的话,他的补能成本可能真的无限趋近于零了。此时ES6的六年用车成本将会让两个竞争对手望而兴叹。

保值率按照目前二手车市场对于电动车的反馈以及品牌层面的劣势,ES6保值率大概会是三辆车中最低的,希望蔚来能够尽快推出官方的二手车保值回购政策或者服务,以解决消费者在保值率方面的担忧。

其他两辆车虽然保值率方面不相上下,但更大的终端优惠以及一线豪华品牌溢价能力的先天优势,让奥迪在买车和卖车的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依旧可以占得先机。


空间&便利性:

不同动力传动系统导致底盘布局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三围尺寸方面蔚来都要明显优于第二名的奥迪和第三名的NX。轴距排名第一的当然就是奥迪的Q5L了,他的轴距是2908毫米。蔚来ES6以8毫米的劣势屈居第二,NX 2660毫米的轴距,看起来确实就有点寒酸了。

ES6的驾驶位空间,头部和腿部无论是最大值还是可调节范围均在三车里排名第一。

在后排方面为中国市场特别加长的奥迪Q5L确实没让我们失望,领先的腿部空间最大值配合上不错的头部空间,确实对得起车名后缀那个L。但四驱系统的传动轴布置导致中央地台的隆起,达到了225毫米,严重影响了后排中央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蔚来ES6的二排横向宽度、头部空间最大值和坐垫的长度方面表现最佳,而且还有着三辆车中唯一纯平的地板,但第二排腿部空间数据却是三车中最差的。他独有女王副驾几乎可以放平的靠背,高达440毫米的前后可移动范围再加上腿托和脚托,优势非常明显。

NX在空间上带来了惊喜,虽然他的轴距处于绝对劣势,但后排腿部空间实测数据和Q5L相差并不是很大,甚至比ES6更好,但是比另外两辆车头部空间明显要小很多。他是这三辆车中唯一后排座椅角度可调的,调节范围达到了16度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头部空间。

行李厢装载:

官方数据显示在第二排座椅直立的状态下,行李厢空间ES6 584升,Q5L 550升,NX 300h 475升。

实测蔚来和奥迪都能装下两个28英寸、两个24英寸、一个20英寸的标准行李箱。雷克萨斯受限于车高,少装一个20英寸行李箱。

行李厢平整度:

ES6的行李厢规整度是三辆车里表现比较差的,因为后轮拱入侵行李厢的部分较多,影响了横向的装载空间。

在扩展性方面,三辆车的后排座椅均支持比例放倒ES6和NX支持的是4:6比例放倒,而奥迪Q5L支持的是4:2:4比例放倒,灵活性要更好一点。

行李厢装载能力方面,雷克萨斯体型上的劣势反映在了实测表现上,比另外两辆车少装了一个登机箱。细节处理和拓展灵活性方面,奥迪更加老道。蔚来则在隐藏空间方面更胜一筹。车内储物空间便利性方面,动力传动系统所带来的先天优势以及设计师的深度挖掘巧妙布置,让蔚来ES6成为了绝对的赢家。


总结:

面对强大的传统势力,蔚来ES6表现出了足够强大的实力。令人欣慰的是蔚来正在努力的孕育属于自己的电动车生态环境。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蔚来与真正国际一流品牌之间在品牌溢价能力、多场景用车便利性等方面存在的不小差距。如果说ES6是蔚来描绘的一个梦的伊始,这其中美好与现实的距离还需要经历时间的打磨。

以上就是小懂的回答了,关于蔚来ES6、奥迪Q5L和雷克萨斯NX 300h的更多产品力评测信息,不妨直接观看节目完整视频:

造车新势力有"蔚来"吗?ES6全面对比奥迪Q5L、雷克萨斯NX300h!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懂车帝App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蔚来ES8?
如何评价蔚来 ES6?

三菱汽车失败的十一个原因

读了以下的2个问题,做了一些收集整理的思考。

哪些原因导致三菱汽车在国内发展得并不成功?如何评价三菱汽车(Mitsubishi Motors)发展现状?

三菱汽车战略分析

简述

自身战略和实现能力不足,加之集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收益下降,在集团获取资源能力进一步下降。由于背景和经理人体系注重技术发展,走专业SUV和竞速轿车市场,在主力家用轿车和SUV市场开拓失利,未能抓住主流日本,欧洲,美国乃至中国和印度市场。未能进一步提升销量分摊技术开发成本。但短期开始输出韩国台湾中国技术,建立核心发动机合资工厂,相当于扶持中长期竞争对手。 最终由于产品及营销策略失误情况下,几次质量危机严重营销口碑,导致最终被雷诺日产集团收购。

  1. 集团战略地位低:三菱汽车只是三菱集团内一个分支业务。汽车业务在整个以金融商贸综合财阀集团里的分量比较轻,且利润并不突出,历经多年多次突破未能成功。猜测未能获得集团中长期发展重视,导致资源分配不力,到近年来甚至允许三菱加入雷诺日产集团,从而一方面借助强势集团整合资源,一方面使得三菱集团势力能进入雷诺日产集团。(与其说三菱汽车被雷诺日产吞并,也可以说雷诺日产被三菱集团纳入势力范围。)
  2. 技术导向严重:背景导致技术突出,而非市场。4G系列发动机,GDI系列发动机,SSAWD超选四驱技术,欧蓝德PHEV,iMEDV电车技术。
  3. 职业经理人导致发展聚焦不够:其次非家族企业,缺乏持续创业基因传承。
  4. 零部件/技术输出等短期业务影响中长期业务:零部件业务过于突出,而导致整车业务投资回报低。7-80年代扶持韩国起亚,转让帕杰罗技术给现代汽车,在中国投资发动机合资公司。
  5. 没有赢得品牌主力市场:欧洲市场不成功,美国市场失利,没有抓住印度和中国等大市场,收入没有上一个阶层。欧洲市场没有成长为主力市场,荷兰工厂出售;美国市场错过中大型SUV市场,错失紧凑,中大型轿车市场,MPV市场也美抓住。印度市场成本不敌铃木。中国市场分兵多处,长丰猎豹失败,哈飞技术授权失败,东南三菱结合台湾中华失败,被母公司克莱斯勒与北汽联合销售速跑失败,最终在广汽三菱尚可维持,但浪费了20年不止。仅在东南亚,澳洲市场有一定存活感。
  6. 产品线战略未能贴近区域市场和时代变化:产品线在SUV和性能轿车领先,但没有扩展到city suv和普通乘用车优势,失去扩张优势。由于整体营业状态没有提升,导致进一步开放帕杰罗等强项产品的投资也被叫停。更进一步恶化三菱的品牌形象,缺乏代表产品。
  7. 近二十年失去中国市场:大陆市场战略沿袭了海外市场竞争态势缩影,合资伙伴寻找失败,零部件业务阻碍整车业务,产品导入失败。国内先后跟东南,长丰合作均告以失败,最终与广汽合作,目前看比较平稳。
  8. 两次被合并影响战略:戴姆勒克莱斯勒收购影响一次整体规划,日产收购又再一次影响之后发展,已经缺乏独立性。
  9. 核心技术陆续未能充分发展:未来动力方面抓住电车和PHEV路线。目前以三菱的体量,单独开放独立动力路线是不足的,只能靠合并后的集团优势。合资后被雷诺日产同化,产品线同平台,技术被吸收,独有技术退化。超选四驱,GDI发动机等慢慢不再领先。
  10. 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口碑:几次质量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商用车刹车问题,帕杰罗油管问题,近期日本本地油耗问题,均严重打击了三菱品牌商誉。
  11. 前期营销有特色,但支持产品线非主流:WRC 环塔等赛事耗费巨大,支持SUV和赛车,但没有带动城市和普通乘用车营销效果

三菱之后大概率只能在雷诺三菱日产集团里保留几条产品线,比如帕杰罗,EVO,但品牌独有的技术可能进一步被稀释和吸收,最终消逝。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诸葛君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恩比德,相信过程,还是赢在现在

​1






生如夏花,泰戈尔的诗,朴树笔下的词,别有一番滋味: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这是朴树描绘的美,我深以为然,繁华易逝,总是讲得通的道理。


十一年后,朴树又一次大火,带来的却是《平凡之路》: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这是生如夏花之后的故事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诗歌如是,但人生终归不是只有夏秋两季,生命漫长,这是一个你不得不停留太久的世界,绚烂之后的故事更多是平凡,那的确是大多数人唯一的答案。


2





如果可以任性自选球员,玩一款养成类的NBA游戏,我用现役球员组成的首发阵容应该是这样:


PG:达龙福克斯

SG:米切尔

SF:东契奇

PF:马尔卡宁

C:恩比德


你可能要问,既然允许任性自选了,1~4号位直接库里、哈登、詹姆斯、杜兰特,那该有多爽——注意审题,咱们终归玩的是一款"养成类"游戏,要是上来就82胜夺冠,那还有个鸡毛意思呢?


那为什么5号位还要摆上恩比德?


因为养成类游戏的最高追求,就是培养出属性完美的角色,如果可以,我当然要优先挑选有潜质达到这个层次的年轻球员——有这个潜质的,5号位先想到的就是恩比德,而1号位想到的是福克斯,2~4号位,对不起,没能想到这个类型的,所以我就挑了三个顺眼的。


当然,球员真正达到理论天赋的终极体并不现实。只不过我们在讨论年轻人未来时,对于那些天赋上限更高的,总会抱着更兴奋的期待。恩比德是不是现役第一中锋,这事聊起来有争议,但把问题轻微改动为"恩比德是不是最有希望成为这个时代的第一中锋",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事有谱。





从恩比德在这个联盟里正式出场,他就点燃了久违的中锋复兴希望,把传统的东西捡了回来,又展示出现代化的武器,如宝藏男孩般掏出一样又一样天赋,把"他将拯救并重塑中锋这个名词"的观念深深刻入了人们脑海——3年过去了,即使约基奇拿到了一阵名额,即使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中锋的浓眉哥经常被排在恩比德前面,一提到联盟现役最棒中锋这个话题,先闪入脑海的名字还是恩比德,这点依然没有改变。


恩比德有两样基础属性太好了。


他有极佳的体型和运动能力,有可能是全NBA唯一一位对位防守字母哥时,看起来天赋势均力敌的球员。配合良好的防守智商,恩比德很接近我们理想中的那种全能防守中锋——进可防挡拆跟住后卫或者换防前锋,退可封锁篮下,全力模式时具备接近戈贝尔的护筐能力。这个底子是约基奇、唐斯和艾顿都没有的,恩比德现在的防守高度,也很可能是约基奇、唐斯和艾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的;


他有虽然略微被高估,但也足够扎实的低位技术,18-19赛季依然是联盟最高产的低位单打手之一,低位进攻每回合得到1.048分,在所有高产低位单打手里排名第一。恩比德交出了远高于中锋位置平均产量的回合占有率,放在所有球员里也只是低于哈登,放在中锋里,比排第二的浓眉哥高了足足3.9个百分点,并且两人的真实命中率几乎相同。


一年前我写了篇文章,叫《恩比德的传统和现代》,当时认为,中锋的低位进攻由于寻找错位难度大,容易遇到对位球员防守能力太强持球人打不动的情况。又因为低位进攻比面框进攻在破夹击上没有优势,视野更局限,所以联盟整体的趋势一定是进攻端球权向外线倾斜。76人把持球进攻任务大量压在中锋身上,思路是错的,恩比德需要更多开发自己身上现代化的一面,如果想在低位走得更远,则需要技术更加精进才行。


如今再谈恩比德,我还是会坚持这些观点,但又不得不说,我们对于恩比德提出的要求也太苛刻了——恩比德的两个基础属性,就已经让他成为了NBA最适合围绕建队的中锋,因为对于任何球队来说,攻防两端最重要的无非是两件事:

如何开发进攻;

如何护框和防挡拆;


恩比德是个上场能撑住联盟第二高回合占有率的持球手,是个不需要主教练为他思考防守缺陷问题,自己就能成为防守体系的禁区屏障,这样的中锋,围绕他建队的难度已经不可能更低——76人搞一些奇怪的阵容搭配的底气在哪?恩比德可以跟不打挡拆、不投三分的控卫合作,可以允许4号位搭档长期缺少护筐贡献,这种兼容并包,本身就是能力。


即使恩比德维持现有能力不变,他的价值也非同凡响。与猛龙那轮系列赛,恩比德进攻受挫的另一面,是他在防守端也让猛龙的进攻陷入停滞,综合攻防结果,恩比德在场时,76人最后赢了90分,而他不在场时,球队竟然输了109分——这就是到目前为止,尚不足够现代化的恩比德,对于比赛的可怕影响力,你本来不应该对他要求更多。





但如果我们真的严苛到,要求恩比德成为以时代标签形式存在的中锋呢?


那又得唠叨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布朗教练让一个三分球命中率只有将将30%的中锋去拉开空间,这事肯定不算妥当,但恩比德也因此一直没把三分尝试断掉,每36分钟出手4.4次在中锋这个位置可不低,以至于我看到恩比德尝试远投时,跟看到字母哥的三分感觉还是完全不同——在不久前写字母哥的文章里,我对于字母哥的跳投成长不抱太高的希望,并非不认可他的努力,而是他的跳投起点太低,努力之后所能达到的上限跳投能力,恐怕也只能做为有限的补充手段。


可恩比德不是这样,他本来就有还算柔和的跳投感觉,罚球命中率高达80.4%,擅长在近中距离出手翻身跳投,他要做的仅仅是有效射程提升,而不是新学会一种出手方式,这方面的难度,跟字母哥就完全不同了。


事实上,在恩比德身上,基本看不出有哪些方面,是注定没有希望变好的。恩比德另一个一直被诟病的弱点是控制失误能力——他是个大量遭遇夹击的球员,控制不好失误对于进攻影响力将有极大伤害。结果恩比德职业生涯三年每36分钟失误从5.4次降到4.4次,再降到3.8次,另一方面,他的每36分钟助攻从3次提升至3.7次,再提升至3.9次——对于年轻球员来说,控制失误方面的进步通常要比跳投进步容易一些,恩比德一年一个台阶的成长,这方面已经越发成熟,带来的回报是,17-18赛季,他的进攻真实正负值还只有1.51,排在中锋第5,18-19赛季就提升到了2.68,排到了中锋第3。


假如我们有无限的时间,就这样看着恩比德开发三分球,把传球调理的更加犀利,将唐斯和约基奇们的优点慢慢吸收到自己身上,那么他迟早有一天会成为完美无瑕的中锋,他将变得不可阻挡,76人将拥有想得到的一切。


只不过,你不知道那会在什么时候。


除非你把2014年的状元和探花合体,这样只要你有耐心,那一天总是会来,不然一切没有那么乐观。




3





两年前,我们当时如何看待费城76人?


他们跟波士顿凯尔特人交换了选秀权,拿到了状元富尔茨。很少有球迷质疑76人当时的选择,即使76人已经有了西蒙斯,但选更好的而不是更适合的,依然是球队经理在选秀市场上的惯性原则。


何况富尔茨看起来那么迷人——他会成为运动能力更好的哈登吗?未来76人的王牌挡拆手?他的投篮能力足够打大量无球与西蒙斯实现兼容吧。这些都是76人选择他的理由,也是我们为76人的天赋疯狂又嫉妒的原因。当时的状态,费城76人几乎拿到了整个联盟最好的天赋储备,蓄势待发要干一番大事业——所有人都相信,那不是眼下,那将在未来,但球迷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因为他们有年轻这个无敌的资本,所以他们敢于相信过程,放眼未来。


一年前,我们又如何看待76人?


我们看到了西蒙斯的短板,看到了恩比德跟新秀赛季展示出的能力有所出入,看到了76人并不算完美的兼容性,看到了富尔茨奇怪的陷入了76人新秀第一年养身体的怪圈,以及他有些像小号版本的西蒙斯。


但没关系,没有人对76人的未来有任何质疑——富尔茨会战胜困难的,不但球迷们相信,76人管理层一开始也愿意相信,在新赛季开启给予了他更多的机会。人们也相信,西蒙斯不出手跳投是暂时的,恩比德更是理所当然的会变好、变健康,唯一的遗憾只是板凳席走了伊娃和贝里内利,球队深度被削弱了。


那时候,恩西双帝身边围绕的还是沙丞相和考将军。





NBA是个变化迅疾无比的联盟,没有什么是天长地久——你可以相信过程,但过程是谁的过程?


76人换来了巴特勒,换来了哈里斯,削弱一些未来,换取即战力提升,在距离重大突破只有一个绝杀的赛季结束后,76人又没有了雷迪克——布朗精心准备的战术本毁了一半。两年前,你不会想到76人将以西蒙斯、理查德森、哈里斯、霍福德、恩比德,以及一堆替补新面孔迎战新赛季——跟两年前相比,除了恩西二帝,身边的人都换了。


我想说些什么呢?吐槽76人这两年的操作吗?


不是,我只是想说,一切并非想象中的,我们可以安静的坐在那里,等着年轻的恩比德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率领费城一飞冲天——没有人有耐心,当你拥有天赋异禀的球员,你就会想着赶紧把他们的战力最大化,因为:

凯尔特人只用两年时间,就让无比光明的未来变得模糊;

我们曾经以为金州勇士会让联盟连续多年失去总冠军悬念,不曾想这个夏天竟是这样的结果;

勒布朗真的去了湖人,浓眉也去了湖人,威少去了火箭;

从17年夏天至今,保罗乔治、克里斯保罗、莱昂纳德已经两度易手;


联盟变化太快了,快到还来不及一起留下回忆,就要跟别人开启新的旅程,这个时代里,球星也好,管理层也罢,谁等得起呢?


真的可以相信过程?




4





在恩比德和西蒙斯展示了他们非同凡响的即战力后,管理层就成了青春期躁动的毛小伙,纯情不过两集,就不满足于拉小手了。


你能说76人管理层太急躁吗?


不能,因为耐心等待对于这个时代的管理层是奢侈品——只有新秀合同和新秀期过后那份受限制自由球员大合同,对于顶级球星有约束作用,再往后,你无法确认辛苦培养出的球星,在进入巅峰期后身在何处。


另一个让人不安的因素是,恩比德的伤病隐患。恩比德进入联盟就休息了两年,第三年打了31场比赛,之后两个赛季出勤分别为63场和64场。庞大的体型容易让伤病找上大个子们,恩比德还是个低位型球员,体重控制又不可能太极端——带着保佑恩比德身体健康的心态看比赛,对于球迷和管理层来说,没那么容易过去。


东部的格局巨变,是76人加快进度的又一个推动因素。勒布朗西游,东部出现权力真空,猛龙刚刚崛起,莱昂纳德也去了洛杉矶,东部的同级别竞争对手就只剩下了休假期被削弱的雄鹿,这种局面下,76人弄来霍福德,可谓一石三鸟——大幅削弱本来同级别的凯尔特人,补强自身,针对雄鹿。


25岁的恩比德,不知不觉的以领袖身份来到了夺冠窗口,对这个年纪的球员来说,这当然是幸运——恩比德甚至只打了177场NBA正式比赛。


但接下来的事实是:


76人的薪资空间被锁得不能更死,考虑到霍福德的年龄,目前手里的阵容,很可能就是未来3年最好的情况;


他们囤积了大把选秀权,但都是次轮签,他们的首轮签处于收支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76人未来的上升空间,就得看球员的成长和内部挖潜了。


也许这次来到夺冠窗口,就是未来若干年,恩比德在76人最好的机会。


5






我们讲述一个25岁的年轻人的现在与未来时,本不该配以《生如夏花》或者《平凡之路》这样的歌。恩比德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他的职业生涯还有很长时间实现这个目标,只是看过了如此多的绽放之后是沉寂的故事,以及如此多的绚烂年华与时运赶不到一块的遗憾后,用拥抱和微笑,安慰哭泣的年轻人说,"未来是你的",那真的可靠吗?






你可以拿出哈基姆奥拉朱旺的例子——大梦用了十年才站到了联盟的顶点,证明了超级中锋并不害怕等待。但仔细想想这件事——如果篮球之神不去打棒球呢?


神的溜号给了同时代巨星们宝贵的两年——奥拉朱旺把握住了,那些没把握住的,多半也就终生无冠了。





来到夺冠窗口,真的不容易。即使是联盟前十的巨星,也不会永远处于这个区域内。2012年夏天,没有人认为雷霆三少输给迈阿密三巨头是一件抱憾终身的事情,结果二哥跟三弟到现在也没能再去瞅一眼总决赛啥样,大哥为了圆梦,顶了多少压力?又背了多少骂名?





在NBA,年轻和天赋都不代表有一个确定美好的未来等在那,时光转瞬即逝,最灿烂的岁月就应该在最好的舞台上肆意绽放,一旦错过这样的机会,却不知到了何年何月。


所以,就是现在。联盟处于群雄逐鹿的秩序重铸期,东部尤其虚弱,错失良机,未来又不知什么模样——恩比德和76人已经站到了那个位置,那么寻求加冕就是唯一目标。


生如夏花,并不代表人生短暂——人生何其漫长——朴树说,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更像对美丽绽放过后的不忍。岁月会磨平一切,不能再寻绽放,接受的就是平凡这唯一的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那再好不过,对于天才们,只能唏嘘不已。





相信过程,还得不虚此行。如果现在能赢,就不要让机会溜走。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https://www.zhihu.com/video/1159607408404836352

关注微信公众号:静易墨
微信号:jingyimo456

扫描二维码关注静易墨~~​​​​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静易墨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何必锦衣夜行 - 知乎校园每周盘点第六期

悄悄做的好事,我们不妨实名夸。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瞒着」同学们做了一件事情:通过分析学生在食堂消费的行为,对于每月食堂用餐 60 次以上、但消费情况表明其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同学,悄悄地往他们的饭卡里充了一笔钱。

如何看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偷偷给贫困生打钱,大数据精准帮助贫困生是否值得推广?

知友指出,这样的精准帮扶,能够有效杜绝冒充贫困生骗取补助的不良现象,也更好地照顾了同学们的自尊。

@甜草莓 为这一做法带来了硬核技术解读,介绍了这一操作的理论基础:这其实是个机器学习中的相似度匹配 / 分类问题:

假如选择用餐数据作为分析标准,那么可以得到该学生与训练集中贫困生的相似度,如果相似度很大,那么这名学生大概率是一名隐藏的贫困生,如果相似度很小,那么该学生可能是冒牌的。

即便冒充的「贫困生」可能用花言巧语骗过人脑,但他们的行为模式所留下的数据却无处遁形。数据科学专业的 @猫之初性本熊 也对此表达了信心:「数据不太会撒谎。或者说,数据造假的成本其实很高,而且你跑不赢数据处理模型」。

希望家庭有困难的同学,能够通过更聪明的机制设计,得到更多贴心的帮助。

--

过人的成就,不必掖着藏着,不妨让大家都看到:

如何评价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大学教授博导?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 9 月 16 日更新信息显示,出生于 1991 年的李琳已于 2019 年 7 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从知乎的讨论来看,这位博导当然并不是凭「送 SCI」混出来的水货学者,但也有知友指出,需要客观看待,看到成功者脚下巨人的肩膀。

@赵和玉 指出,李琳教授的成就离不开优秀的导师和团队。回答从李琳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经历推断,她应当来自汤富酬教授的课题组。汤富酬教授在博士后期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单细胞mRNA测序的文章,开启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时代,真正做到了一个人扛起一个领域。

这是否意味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遇到了贵人、进入优秀的课题组就能从此一帆风顺呢?知友 @不正不经 进行了具有知乎特色的「劝退」,为大家进行了风险提示:「我希望各位眼馋的同学能明白,去大组,有时出头,常常炮灰。」

不论如何,看到学术明星受到热议,还是值得欣慰的,可以让更多人明白,明星不只是流量鲜肉,也有学术大牛。

-

我们的文化,鼓励谦虚低调,但凡有点露脸的事情,也得锦衣夜行。但有的时候,对于充满智慧的善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龄人,也没必要掖着藏着。

大家来从中汲取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也胜过徒然叹惋「你正在被同龄人抛弃」。

-

如何在第一时间了解 知乎校园 的动态?

  • 打开知乎 APP
  • 点击首页左上角「关注」,选择添加「知乎校园」
  • 右上角点击向上↑箭头「置顶」,就可以第一时间捕捉我的动态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校园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深度学习时代,数字信号处理的前端已经过时了吗?

泻药,很高兴参加此次"心动信号"圆桌。

我正好是信号处理背景出身,现在也做比较多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工作,与本题的scope比较相关。

在题主的描述中,认为"深度学习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关系不大",先说我的结论,正好相反,深度学习与信号处理在方法和应用上都高度相关:深度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基于数据以及运算资源的信号处理体系;但深度学习的研究,最终将回归到信号处理的体系下进行。


1.咱们先把信号处理和深度学习的具体是什么理清楚:

从方法和理论层面来讲,信号处理是一个相对"历史悠久"的课题最经典的手段是通过设定好的(pre-defined)固定operator或者滤波器,来采集,分析,增强,编码,以及合成信号。因为是使用固定的模型,经典的信号处理体系有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包括但不限于采样理论,信息论,算法收敛分析,噪音以及分布建模。经典的信号处理中大部分手段还是rule-based的,算法基于某种对数据或者噪声的假设先验(例如稀疏,低维,平滑或者非局部相似),少部分的自适应滤波(包括你们熟知的主动降噪耳机)有涉猎到优化和广义上的参数学习。相反的,现在流行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一个基于data-driven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的体系,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相比,机器学习尽量减少了算法对数据/信号的假设,特别是深度学习,几乎可以认为是一个generic的信号模型。这样的算法只需要设定operator的形式(比如卷积对应的CNN,linear combination对应的FCN,迭代操作对应的RNN,等等),以及算法所追求的优化的目标(比如信号修复和重建任务中常用的MSE,分类和分割里常用的cross entropy等等),再利用基于BP的优化算法就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训练数据进行模型优化了。根据问题的复杂度,以及训练数据的量级,Deep Learning提供了灵活地调高模型的复杂度(比如神经网络里的层数,通道数,卷积核维度)的可能性,从而拟合更加复杂的Input/Output关系。

那么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来对比,比较两者,基本的对信号操作的手段都类似,比如线性变化,卷积,非线性阈值等。不同的这类操作的参数从固定变成了可学习,例如信号处理里对数据的卷积,常用low-pass或者band-pass这类滤波,而卷积神经网络变为了可学习的kernel,但归根到底都是在做卷积。可学习的滤波方式增加了算法的灵活性,对某个数据集可以做到更好的效能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机器学习是信号处理体系的自然进化。


从应用和问题的层面,他们解决的问题大多都是相似的。拿我比较熟悉的图像和视觉领域来说,Image Processing现在被认为是Low-level computer vision。信号处理里面的Image Synthesis进化为Generative Model.变化比较大的应该是High-level computer vision这类应用,过去传统的hand-crafted feature的手段往往没法达到很好的效果,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过去在feature中使用的信号假设,太过局限。结果当进化到feature learning之后,这类应用的效果得到飞速的提升.学习的方式在拿掉了局限性太大的假设之后,弥补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gap.


总结一下,我认为深度学习的这类数据处理的方法,可以看作经典信号处理体系的进化。通过学习和优化这类数据驱动的方式,使得算法依赖更少的对数据的假设,变得更加灵活和scalable


2.说了深度学习相对于经典信号处理的优势,咱们再来看看现在深度学习体系下的局限性:


信号处理从经典的rule-based体系,进化到如今的data-driven的体系,信号模型变得更加丰富以及强力,可以拟合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和信号关系。

但是不是现有的深度学习体系就是完美无瑕,百利无害了呢?我认为不是。那么深度学习体系目前的问题和挑战,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算法和模型可分析性比较弱。(2)对训练数据的利用效率低,(3)模型对Data和Label的noise鲁棒性差。


(i) 可分析性比较弱:

因为弱化了对数据的假设(比如稀疏,低维空间,概率模型等等),很多经典信号处理使用的理论分析工具也不再适用,可学习的模型增加了分析的难度。当下的很多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都只利用优化和随机理论在进行,能够得到的结论变得更加有限。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算法的performance很难有guarantee,结果无法特定参数来定量和准确地调整,以及对错误的结果无法追踪错误来源。


(ii) 数据的利用效率低:

因为深度学习使用非常generic的信号和问题模型,强调end-to-end的优化,这就意味着模型学习的过程中,几乎不使用对数据的先验和问题本身的数学/物理模型,因为深度学习继续需要对所有的信号关系都重新拟合,这样比较激进的态度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当问题的某个部分已经知道exactly true的关系了,那么任何的拟合都只能是次优解。举个例子,在很多成像问题中,图像形成有他固有的数学模型,这是基于恒定的物理成像原理而定的,我们认为是exact的关系。那么如果深度学习来处理这一类问题,往往会重新用数据来拟合一次这种关系,这一方面造成了数据的浪费,一方面也无法达到最优解。再比如,很多图像的分布会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变化,再比如不同成像系统封(比如不同地相机,或者不同地的参数)导致的相片分布差异,如果有先验的话,很难有效地加入到深度网络中,而不得不强行拿大量数据去拟合,导致先前训练地模型无法复用,造成数据浪费。


(iii) 鲁棒性差:

深度学习不光会去拟合你想要的数据,同时也会去拟合你不想要的数据退化。因为深度学习没有充分利用系统或者数据的先验来做regularization,导致训练出来的模型对各种图像退化,比如图像噪音强度的变化,比如图像的失焦或者模糊,比如分辨率的变化,特别敏感。不光是数据层面的退化,深度学习也对数据的标注噪声(标得不准或者标注错误)高度敏感。这也催生了各种数据侠花费时间做数据清洗,也导致深度学习在应用安全上的弱点,使针对deep model的adversarial attack更加容易实现。在深度学习落地方面,更多的批评声音出现在了AI Healthcare和自动驾驶,这类问题复杂又人命关天的应用上。


3.如何解决这类深度学习的挑战?

先说我的结论:等深度学习在应用效能上的突飞猛进的实践狂欢结束后,建立类似于经典信号处理的研究和理论体系,就可以着手进一步分析并且解决这类问题。

目前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向的科研(以及其他一些CS领域的科研)因为太高速的迭代和发展,导致很多科研模式已经不同于经典的科研体系了:比如为了要时效性(i.e.,快速占坑)而产生的重会议论文,轻刊物论文的评价体系;比如大家在同一个标准开源数据集上进行效果比赛;比如深度学习科研被工业界资本加持,重实际效果落地轻理论研究;等等。

当然,我并没有要否定这种新的科研体系尝试,相反的,我认为这些新的体系是很好的,加快了深度学习研究的速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正式这样一个开放,公平,可复现,开源,以及低门槛的环境,让更多的人都参与到深度学习中来,产生了产业与学术的快速迭代。

但我只是觉得,这种形式的研究有点类似于改革开放的精神: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同理,深度学习的研究也是先把实际的应用效果刷上去。但别忘了后半句:再来带动其他人一起富起来:同样的,当深度学习的效果把群以后,也可以把其他方面不可或缺的研究也都带动起来,才是真正的和谐发展。

其实现有的科研体系也有他的合理和必要性:

期刊发表虽然评审机制冗长,但多轮的修改和意见可以保证工作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差异与多样的数据和实验报告,可以减小算法有效性对某些数据分布的过拟合,以及检验在真实场景下的通用性;学术界相对工业界的独立研究,可以着眼于更加长期的科研impact。

这些目前机制下的缺失点,都值得我们来思考,如何在未来的成熟机器学习领域进一步完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Bihan Wen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语音前端和语音识别哪个更有研究价值?
为什么 Deep Learning 最先在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领域取得突破?

2019年求是奖现场——谢晓亮、邵峰:中国最缺的不是CNS,最需要的是原创性工作!

9月21日,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的"2019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举行。在颁奖典礼上,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们分别介绍了各位获奖人的成就与获奖原因,每位获奖人发表五分钟获奖感言。今天,我们分享谢晓亮教授对本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邵峰的工作介绍以及邵峰的获奖感言。

本文根据即兴发言的录音整理,已经演讲者本人审阅修正!


中国最需要的是原创性工作


演讲 | 谢晓亮(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尊敬的查懋声主席,尊敬的陈旭书记,杨振宁先生,韩启德先生,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求是之家的成员,我今天非常荣幸,作为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委员第一次在这里颁奖,我要实事求是地做好我的工作。


经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及执行委员会一致推荐,另一位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获得者是北京生命科学院研究员邵峰。


邵峰是目前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实事求是地说,我认为他是新时代在中国本土崛起的、最有原创性的青年生物学家,堪称中国青年科学家的典范。


邵峰1996年毕业于隔壁那个排名老赶不上清华的学校,那学校看样子对他还算是有些影响。1999年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取得硕士学位后赴美求学,在密歇根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学家Jack Dixon,200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随Dixon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了几个月的博士后,随后去了哈佛大学,一个相当于"美国的北大"的学校,不过只待了一年半,也许他发现即使是哈佛也非完美无缺。这一结论我在哈佛待了二十年才得到。邵峰决定回国发展,也许是因为他的自信,也许是因为他当时认准了在北京的机会,这是14年前的事。回头看,这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2005年,他去了当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由另一位求是科技基金会新顾问、前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获得者、生物学家王晓东在北京组建的新的研究机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加入以后待了14年。这个机构在晓东的领导下成为国际知名的生物研究所,邵峰也成了学术副所长。结果没想到去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清华走到一起了。


我记得十年前从美国回来,第一次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见晓东,一进门看到一堵论文墙。当时晓东招了20个PI,排成一行,很多都发表了CNS文章,这些年轻的PI中就有邵峰。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青年科学家在中国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可以做出国际上一举成名的工作,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十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发表了CNS文章,但是现在光凭CNS文章可是拿不到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了。现在中国最缺的不是CNS文章,而是原创性的工作。国内的奖项名目繁多,而评价一个人工作,最重要的还是看他的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刚才薛其坤教授说到,求是科学家奖是用以奖励在中国作出重大科研成果,实现学科里程碑式的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和开拓者,邵峰就是这样一名科学家。他工作的原创性和国际影响毋庸置疑,他的工作完全是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的,是在中国做出来的。我虽然没有参加这个奖的评选工作,但是我觉得邵峰得奖实至名归。


邵峰得奖的理由是"运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发现了宿主细胞质抗细菌天然免疫的诸多受体和机理,并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的概念,开启了炎症与免疫研究的新方向"。


这评奖理由写得不错。还是让我简单解释一下:大家知道人体里有很多细菌,其中有益细菌可以帮助消化,有害细菌则导致疾病。我们的天然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致病细菌,有效发起免疫反应的呢?这是免疫学的一大难题。


十年来邵峰的团队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现人体细胞浆里特异的识别分子和受体,揭示了人体细胞在炎症发展中区别有益细菌和致病细菌的分子机理。细菌入侵人体细胞后,那些受体激活细胞激素和焦亡——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过程,导致细胞激素释放到血液里,造成人体抗细菌细胞的炎症反应。由于焦亡模式的细胞死亡在人体天然免疫中非常重要,邵峰的工作将对病菌感染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深远影响。


邵峰赢得了许多荣誉,我就不一一说了。光今年就荣获了三项国内的大奖:未来科学奖,俗称"中国的诺贝尔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以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而我们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发在了那两个奖之前。我谨代表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及执行委员会祝贺邵峰,同时也希望他戒骄戒躁,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


(本文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修正)




自左至右:查懋声、邵峰、谢晓亮


新一代科学家如何"求大是"


演讲 | 邵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


大家可能一下就看出来了,我是属于上台比较紧张的人,不像颜宁老师在台上那么自如,我的性格是比较"宅"的那种,所以很少出来,一上台就紧张。今天见到杨(振宁)先生,听杨先生回顾很多历史,也了解了基金会令人感动的使命初心和辉煌历程,心情挺激动,前排还有多位尊敬的前辈们:韩主席、陈旭书记、查主席,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今天的这个荣誉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虽然我也得了"未来奖",但是那个还没发奖,所以"求是奖"是我目前得到的最大的奖。颜宁刚才给我发微信说"拿奖拿到手软",说实话,我并没有期待能拿所有这些奖,我明白自己是一个不太容易得奖的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性格内向,人际交往中偏被动,这种性格一般不那么容易得到认可。不过既然"求是奖"能够看出来我是值得得这个奖的,说明基金会的科学顾问们委员会是做了很多功课的,我知道能选中我确实是很不容易,在此对你们的肯定和支持也深表感谢!

感谢(王)晓东所长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刚才大家从谢晓亮老师的介绍中也已经了解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方面走在了很前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它提供的学术环境在过去很多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所以年轻人才能成长起来,我是一个受益者。也要感谢清华大学,因为我们研究所现在也归属于清华大学,得到了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在这儿也顺便坦白一下,因为清华大学这个归属,而我又是隔壁大学的校友,所以在身份认同这个事上,我一直在纠结着,这是题外话了,今天还是要感谢清华大学主办这个盛大的颁奖典礼。

当然也要感谢我的家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工作狂,基本上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待在实验室里,自己做点事儿,研究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家里的事我管得很少。父母曾帮我带孩子,我太太管理孩子们和操持家里的事,好在我两个孩子也都很乖,不用我太费心,所以要感谢我的家人,因为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感谢我们实验室的团队,这十几年下来,同学们在我的哄骗或者洗脑之下,跟着我去做探索性的研究,确实很不容易,这个过程非常折磨人,失败是远多于成功的。下面我还会谈到一点,跟年轻科学家稍微分享一点我的感悟。

"求是"就是要追求真理,追求大的道理,作为科学家来讲就是探索未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道理。对我们今天在座的、在科研活动中处于食物链相对比较前面的年轻科学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求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把小问题搞明白了是求是,不造假也是求是,但对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年轻中国科学家来说,需要的是"求大是",就是我们要做大的问题,我们要做更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今年这个奖给了我和颜宁老师,我们俩都是"70后"——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也应该是这个奖第一次发给"70后"科学家——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肯定和鼓励。但是其实我也意识到,我们"70后"这一代科学家,至少在生命科学这个领域,好像并没有"60后"的科学家在同样的年龄阶段做得那么出色。我观察到,"60后"、在美国开始做教授的一批华人生物学家,包括今天在座的晓东、一公、晓亮,他们在独立生涯的前十年都在某个领域做出了很有开创性的工作;而我们这代的科学家中,却很少有人在一个领域里做出开创性工作,不仅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也是这样。为什么?不是我们不努力,我们也很努力;也不是我们不聪明,其实我们很多人也很聪明。原因是什么呢?

我分析认为,是因为我们进入独立科研生涯时没有赶上分子生物学的革命。分子生物学革命使得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学科很多领域立刻有了很好的、很强大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体系,所以20世纪90年代有大量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涌现出来。既然错过了这个机会,那我们这代科学家如何才能"求大是"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这个"求"字,"求"就意味着不是很容易地能随手拿来,我们要去苦苦地求索,深入地思考,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而不能顺着思维的惯性,被前人的观点和理论束缚,走程式化的研究路径,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得到大"是"了。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实验室在"求"这条路上的一些经历,算是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勉吧。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跟我之前博士、博士后阶段的课题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事实上,在我独立建立实验室之后,已经对研究方向做过了三次调整。

第一次是2005年刚建立实验室的时候,因为没做博士后,也就没有课题可以做,所以当时就选择了和我博士阶段研究还算接近的细菌毒素和细菌感染机制方向,做得也算是不错的,在国际上也有点名气,发表了所谓的CNS文章,但是当时我们研究所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给我的评价是:这么能干的人为什么做这么小的事情?这个评价说明我没有在"求大是",我的工作的影响力还不够。

第二次调整是从细菌致病机制转向做抗细菌免疫识别,就是研究免疫系统,特别是"炎症小体"通路是如何识别各种病原菌的。这个调整开始于2007年夏天,我当时还征求了晓东的意见,晓东说那是个有骨头没有肉的研究领域,可见领导随便说的话我们也不能都太当真啊。2007年的时候,国内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炎症小体"这个名词,国际上研究天然免疫的人也都是在关注抗病毒免疫识别那个更为热门和主流的方向。但当时我的一个朴素想法是,既然我们对进入细胞的病原细菌如何被识别的机制方面没有什么认识,那应该是一个空白的、有待深入挖掘的领域,事实上,在过去10年中,我们团队在这个方向发现和阐明了5种针对细菌的免疫识别机制,建立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之后,在2013年我又做了第三次研究方向的调整。因为我们之前发现的免疫识别受体,下游是通过caspase蛋白酶来诱发细胞焦亡,使得机体产生免疫炎症反应。对于caspase是如何诱发细胞焦亡的,似乎没什么人关注,大家普遍认为caspase上游是有戏唱的地方,不认为这些蛋白酶的下游有什么值得发现和研究的内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又是和别人想得不一样,原因很简单,我们发现已有的对caspase蛋白的认识并不能对细胞到底如何发生焦亡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样,我们终于在2015年发现了负责执行细胞焦亡的gasdermin打孔蛋白,这个发现也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的概念,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我们实验室在细胞焦亡方面可以说一直是走在了国际的最前沿。

目前,我还正在做第四次研究方向的调整。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认为细胞焦亡是广泛发生的一种促炎性细胞死亡,它的发生不会仅局限于应对细菌感染,它对免疫系统的功能会有很广泛和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它到底怎么影响免疫系统和各种免疫反应的,包括抗肿瘤的免疫反应,具体机制是什么?有什么分子参与?目前的认知非常少,所以我觉得应该再往这个方向去开拓,争取未来能发现一些新的机制。

今天基金会把这个荣誉授予我们"70后"科学家,我感觉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鞭策,我们这一代科学家虽然错过了分子生物学革命,没有时代发展带来的强大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体系,但"求大是"的科学使命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问题、研究方向有更多的深入思考和独到的把握,要大胆地质疑,要敢于和善于think differently and act differently,也要坚持不懈地去"求",去探索。希望我分享的经历在这方面对年轻的科学家能有一些借鉴意义。

最后,非常荣幸得到求是奖的认可,再次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谢谢你们!

(本文根据即兴发言的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修正。)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返朴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