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描述过短,并无法准确判断老师提出这一观点时候的语境是什么,针对的是哪些问题,所以或许本文并非一篇答案,而是一点点想法的借题发挥。
并非所有建筑都适用从二层以上开始设计,然而,从二层以上开始设计,或者说,从高处开始的设计在建筑史上却并不少见,甚至自上而下的建造也数见不鲜。
1·文化问题:从ground floor到first story
从小学英语开始说起。
似乎每个小孩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都会被告知在英国与美国的不同环境下,first
floor/first story 所指代的并不是同一个楼层:在欧洲地区,一层被称作ground floor,而first floor/story则是指二层。关于first story的用法,在《巴黎圣母院》中开始,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写到:现在这个正面缺少了三样重要的东西。首先是原来把那十一级台阶从地面上加高了;其次是三座拱门神龛里下方的一系列雕像;还有装饰着二楼长廊、神龛上方从前历代二十八位法兰西国王的一系列雕像,从希勒德贝尔起,到手执"皇柄"的菲利浦———奥古·斯都。
英文原文为:Three important things are to-day lacking in that façade: in the first
place, the staircase of eleven steps which formerly raised it above the soil;next, the lower series of statues which occupied the niches of the three portals; and lastly the upper series, of the twenty-eight most ancient kings of France, which garnished the gallery of the first story,be-ginning with Childebert, and ending with Phillip Augustus, holding in his
hand "the imperial apple."
川芳男在他的《实用英语词源辞典》中,作了如下解释: "stor(e)y 层,楼层。与story(故事)出自同一词根。来自为了区分不同的楼层而镶嵌在各层外侧的storied
windows(绘有描述历史著名事件场景故事的窗户)。" 也就是说,storey一词,最早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楼层,而是侧廊周边一层层的彩窗和雕塑。二层名为first storey,则地面名为ground floor 也就十分自然了。或许可以这样理解,storey 更像建筑本身的一部分,而建筑则是建立在ground floor之上的。
重心放在神权色彩浓重的建筑上未免有失偏颇,不过考虑到早期民用建筑的规模与重要性,应该还不需要层的概念,所以此词从宗教建筑而来从逻辑上是合理的,而此后人们沿用这个习惯不变,也说得通。
而北美方案的形成,大概是发现新大陆的产物。当不同地区、不同人种聚在一起,准备开辟新天地的时候,制定统一的新标准非常必要。而此时的房屋,由于底层与其他楼层无异,又无需凸显神权,那么将底层和其他楼层统一编号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可能有类似美式英语产生的原因的影响。而此后,两种方案由于殖民、贸易等等原因,在世界各地传播,则与它本身的产生原因无关了。)
上文所说的是first story的文化来源,而我们在此则可以从建筑学的角度猜想,将一层称为Ground floor,意味着其只需要对地面作处理,而无需考虑如何架设楼板的结构问题。真正首次面对 Floor的建造问题时,其才被称之为First Floor——如下所示的两个苏格兰塔楼的图纸,可见First Floor,即我们所说的二层所示的结构层不仅仅要考虑地面的做法与划分,还同时要考虑其下拱券的形式与构造,设计量要比一层大很多——当然,这也跟需要住在二层及以上以保证一定的防御性有关。
2·空间问题:从苏格兰塔楼的一视同仁到圆厅别墅的突出表现
既然First Floor与Ground Floor之间的区别问题指向首次面对楼板层的跨度问题,那么其所隐含的设计考量的重要性则开始呈现,与此同时,空间如何布置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如果说在苏格兰塔楼中,仅仅是对其内使用方式的考量导致的上下重点不同,并未探讨至表现的问题,那么圆厅别墅则是对从二层开始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回应。
帕拉第奥设计的这一建筑是如此地符合西方建筑师对造型、比例等的认识,而将穹顶柱廊等要素完美地整合并给人而非神居住,使得这一建筑千古留名。人们津津乐道于其比例、构成、体量关系甚至说不清的虚实搭配,也不厌其烦地讨论它高度对称的平面形式,却经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圆厅别墅实际有几层?如果找到其剖面则不难发现,我们通常所讨论的、帕拉第奥主要考虑的平面,实际正是它的二层。一层则作为辅助的各类小空间的并置并承担二层主要空间的基座功能,并不在空间的表现范畴之内。主要做二层的设计,在这一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视点问题:gallery——从被迫上楼(哥特)到主动抬高(四方美术馆)
关注点拉回宗教建筑。随着技术不断发展,飞扶壁和肋骨拱的出现解放了曾经不得不做得极厚以支撑筒拱的墙体。由飞扶壁及肋骨拱组成的类似框架结构的建筑出现,我们称之为哥特。技术进步,教堂越盖越高,这就出现了框架之间填充何物的一个问题——出于对宗教的理解,森林意向以及对轻盈的追求在此越发重要,这就需要有光线对空间进行协同表达,窗的大面积使用于是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个答案。但,允许光线进入的同时,又不能让信徒有向外看的机会——毕竟那样不虔诚——同时又需要对不识字的信徒有教化作用,所以,画满了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花窗成了进一步的答案。由于教堂足够高,为获得容纳更多信徒的机会,同时也为让人看清楚高处花窗中画的圣经故事,二层侧廊随之产生,这一空间,被我们称之为Gallery,这也是该词同时具有侧廊、画廊、旁听席和大量观众几个看似有些不相关意项的原因。
从词源梳理转向建筑案例,如果将高处的一条廊子作为画廊这件事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并赋予其一个必须位于高处的意义,就可能出现一个特别的设计,比如南京佛手湖的四方当代美术馆。从霍尔的描述上看,他首先考虑的是寻找一个观看南京的最好位置,最佳视点。既然这个位置在高处,那么就从此处开始设计——如果单独做个瞭望塔显得特别蠢,那么不妨大胆滴把整个画廊架到高空(至少没那么难以接受了……)。所以,此设计优先考量甚至主要考量的部分显然也不会是一层平面——尽管它同样重要。
4·施工问题:古崖居与云岗石窟的营造策略
既然案例已经拉回了中国,那么不妨继续看几个中国的例子。
如果将视野从石头砌筑的空间转向在石头中挖出的空间,会发现从上部开始设计的现象同样甚至更为普遍。在延庆的古崖居中,通过对山体外层的长度测量和室内长度的测量大致可以推算出分室墙的厚度 ,它的厚度和隔墙基本上一致,这个数据在400毫米左右,吻合石墙的材料性能。这说明这么一个庞大的挖凿的工程,如果从受力的角度来分析,那么,它应该是自上而下的一个建造过程——毕竟只有自上而下开挖才能不断减少荷载以最小化各处结构的尺寸从而获得最大的空间。这种自上而下的建造所需的控制力,说明建造者们一定是在建造之前就在头脑中有了极其清晰的"设计图(至少是设计意图)",抑或,他们对山体有着极其全面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
无独有偶,云冈石窟中的种种迹象也表明其开凿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无论是斩山痕迹(窟外断面)、雕凿造像的过程(自上而下才能做出精细加工,若自下而上,则上部雕凿时碎石会将下方工作砸坏)、乃至造像的比例(坐像比较正常而站像普遍腿短,且有站像之窟地面较其他窟更低,可推测此现象或因自上而下建造时控制力还不够精准导致),均指向了自上而下考量所有要素的方式。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彭明浩的博士论文十分细致地论述了这一系列现象的成因,已出版成书,名为《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不过这件事对建筑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醒我们可以从上方开始设计,而同时指向了窗/运料口的设计:不仅仅可以让光进来,也可以让废料出去。这意味着其位置安排的本身也是极大的设计——也正如丰岛美术馆那样。
诚然该美术馆是西泽立卫为内藤礼的一个水滴作品而设计,着重考虑材质与空间,但在实际设计及施工中,几个洞口,尤其上方这个最大洞口的位置、大小、方向等属性的考量重要性似乎更大于地面空间——由于是一个整体的混凝土壳,其施工工艺为先堆土而后铺设钢筋浇筑再将图挖走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其洞口除了要在合适的位置为展品提供适宜的光线与视觉环境,还要承担内部土堆清除的重要意义,如何在两个方向之间选择到最合适的平衡点,成为了此案中十分关键的一步。
从形式上讲,很多人将其与万神庙比肩,但从工艺及窗的意义角度继续思索,实际这就是一个极简版的云冈石窟。
5·效率问题:应县木塔的基准面定位与现代建筑标准层的意义
传统建筑中,楼阁等多层建筑在向上建造时,由于需要拼接叠加,通常会令柱脚逐层内收,形成上小下大的形态,以利结构稳定。我们也都知道,为了高效,古代建筑是大量构件同时加工的,这就意味着需要高度的模数化设计。那么,从何处开始确定这个数值,变成了一个首要问题。
或许对于两三层的建筑而言,自底层开始设计并非难事,但对于五层建筑来讲,若以底层为基准进行尺度设计,对各层构件材料使用及榫卯尺度等整体的换算就会过于繁琐。这时,选择中间层作为基准取整,而后向上向下分别计算显然是更为合理而高效的。在应县木塔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选择的真实应用情况:具体而言,木塔的尺度构成以第三层为基准,其通面阔与层高直接取整而选择三十尺,而后以其1/20,即1.5尺为折变率,上下递加减而形成了各层的尺度。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工匠们在加工构件之时,不会被过于琐碎而复杂的尺寸所困扰。这种是出于效率考量的结构优化问题带来的设计基准面的抬升。
同样,现当代的高层建筑中,从标准层而非一层开始设计,也是出于效率的考虑。但与施工效率不同,这里更多强调的是空间利用的效率。诚然底层更具有公共价值,而顶层也更容易做出空间质量,但对高层设计中,占据主导的功能空间以及使用最多的部分实际却几种于标准层。将标准层的空间质量以及使用效率优先保证对使用者的意义显然更大,将柱网、管线等限制条件放于标准层设计中确定,而后再进行底层和顶层的协调相对更容易也更合理。
6·表现问题:多米诺带来的盲区
上图截自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可以看出柯布在讨论古典的空间时,尽管在讲述平面的重要性,但选择的角度却是仰轴侧,这或许在说明了平面受制于结构关系的同时,上部设计对空间感知的重要性。而尽管多米诺体系的示意图同样绘制了空间的上部界面,但其目的却是为了在此强调"板"的属性,从而彻底不再考虑上部的设计。"自由平面"带来的,是剖面在一定程度上的固定。
钢混材料的出现,或者更直接地说,"多米诺体系"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建筑五点"流传,不仅仅在建筑设计上造成了巨大影响,对建筑教育,尤其建筑制图的改变也是巨大的:人们不再绘制仰视平面,哪怕是虚线。
由于装饰退化及自由立面的产生,学生们对几何工具性的认识逐步退化;由于强调平面的自由性以及对"建筑物体"的迷恋,对多米诺的柱-板体系或吊顶的依赖不断加深,以至于逐步不再绘制仰视平面——然而空间上方的形式对感知的影响却一直存在,而单一剖面却只能描述高度,无法描述周围关系,更遑论设计操作。这就极容易让设计者忽视屋顶形式及梁架本身的设计对空间感知的影响,而永远仅将其当做能藏便藏支撑对待,结构沦为了空间中的冗余。
在这种绘图方式潜意识中带来的设计流程下,Kerez的强调结构对空间感知影响的华沙艺术中心的设计几乎不可能出现——毕竟从俯视平面上看,一层跟停车场似乎没什么不同。但正是从上部梁架开始的设计带来了梁-墙之间意义的置换,使结构本身参与到空间体验中,并且巧妙地承担了展示的功能。中村竜治的展示装置"Beam"的设计也同样是对墙-梁之间意义置换的探索,正如他在其书中写到:
The act of building a wall is unique to architecture and can't be found in any other field. I'm always overwhelmed by what a strong influence this can have a space. It has two main effects. One is visual in that we can no longer see the opposite side, and the other is physical in that we can no longer access the other side. But if you come up with a different way of making the wall, you can create 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can see the other side
without being able to access it or access it without being able to see it. Whether you can see or access the other side or not is also connected to a variety of other aspects. For example, the borrowed landscapes in a Japanese garden make it possible to draw a distant scene close to you.
7·回到开始:从何处开始设计,以及一些画图的建议
行文至此并非想说从上部开始的设计就一定是好的,而只是想聊一聊那些设计阶段常被忽视的问题:默认的从底层、从平面开始的设计,无法帮助我们解决全部问题。设计的基准面选择,取决于设计中的优先级考量。面对不同问题自上而下从其他角度讨论空间,可以带来新的思路。
而图纸的绘制也并不应局限于俯视剖切的平面,在相当多的建筑设计中,也建议重拾仰视平面的绘制手段,横-纵两个方向的剖面极难描述结构与空间在转角处碰到的问题,也能更好地与结构等其他专业进行沟通与交流,而最为重要的是,梁底标高对空间感知影响而带来的设计不应被被动的降低吊顶的方式从此干掉。
设计隐匿于对习惯的反思。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