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命中注定的,崛起,必须自己争取。

1949年,在我们这片饱经战乱、分裂与贫穷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新政权。

如今,新政权已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1/6,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100年屈辱史上,足以告慰祖先的奇迹

70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究竟做对了什么?


01、战争与和平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的礼炮刚刚响毕,中国人民解放军便已经向新疆大西南进发。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历时百年的混乱与地方割据彻底终结。

作为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新中国通过和平谈判,与缅甸、尼泊尔、朝鲜等邻国陆续缔结边界条约。

但家门内外的和平不是天赐,而是鲜血筑就。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新中国敢于亮剑、以战止战

1950年的抗美援朝、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堪称"四大立国之战"。

到了1980年代,除少量边境战事外,迎来和平的新中国终于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中国约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潜力即将爆发。

它南北纵横、东西广阔,是全球四个陆地面积近千万平方千米级的国家之一。

它地处中低纬度,气候条件以温带、亚热带为主的,四季分明、水热充足,是全球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国家之一。

它还有171种遍布各地的矿产资源,许多都居于世界前列,是全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是,它也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即人口过多。

从1949年的5.4亿人,到1981年的10亿人,新中国爆涨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国家,超过全球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中国总量看起来丰富的资源,人均却相当贫乏。

中国人均耕地约1.4亩,只有美国的1/5、俄罗斯的1/9;

人均水资源约2000m³,只有美国的1/4、俄罗斯的1/47;

人均森林面积2.3亩,只有美国的1/6、俄罗斯的1/40。

在这样的劣势条件下,新中国该如何发展?


02、把人口变成红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便提出,要"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持续数十年的扫盲教育开始了。

全国各地办起识字班,26个拉丁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帮助初学者正确发音。汉字简体化方便书写,大量不识字的中国农民,第一次掌握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文字"。

紧接着,1956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提出,要在12年内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986年又开始实施包括中小学阶段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又进一步免除学费杂费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在高峰期数,十万座中小学校和近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遍布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边疆的广袤国土。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入学,一个也不能少。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盲率由80%下降到4%,青壮年文盲基本消除,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达94.2%,堪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再加上各种技术学校的技能教育,10多亿中国人获得了知识和文化。当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神奇的变化产生了——大量人口进入工厂转变为产业工人。

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让他们勤奋、吃苦耐劳,他们每天工作9.3小时以上,时长超过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

他们从骨子里相信,个人需要服从集体利益。一个个分拣员、操作员、检验员,组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生产流水线。

数十年间,高素质而廉价的劳动力不断吸引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2001年,中国加入WTO,向全球供给货物的闸门大开,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到了2013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是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

今天,中国的纺织工业生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棉型织物,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化纤产品。

中国的玻璃工业,生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平板玻璃。

而中国则为7.7亿人创造了工作,亿级人口变成了亿级劳动力,这就是人口红利。

可见,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就不会有足够知识水平的产业工人,就没有资格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没有资格享受全球化的红利

但教育的力量还不止于此。中国内地的高中生,每天花12.5小时进行学习,他们的目标是高考。从1999年起,中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学生每年只需缴纳数千元的学费,便可以进入高校学习。

如今,中国高校在校生高达3700万,比许多国家的总人口都多,这同样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为中国储备了大量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产业工人,人口红利又升级为人才红利。

他们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科技创新,这让中国可以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人力资本需求高、研发周期短的新兴产业上实现弯道超车。

据统计,全球429家成立不到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有205家位于中国,占比达48%。

而在极可能引发第4次工业革命的其他关键领域包括人工智能、3D打印、生物技术等,中国同样有着极强的人才优势。

正是因为大规模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才让我们得以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建立蓝色星球上第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文明。

与此同时,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在持续进行。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大量向沿海流动、向中心城市流动,这种迁徙在中国农村制造出大量空心村,也支撑起沿海和中心城市的大量工厂和写字楼。

人口的聚集大幅提升了城镇化率,造就了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128个五线城市。他们争夺资源、争夺空间争夺商机、争夺人才,"战争"愈演愈烈,居然点燃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又一大引擎。


03、城市战争

2007年,中原城市郑州,为了争取某科技企业到当地办厂,市长亲自牵头成立的工作组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漫长"追求"。

六、七十名政府官员分组与企业反复洽谈,从各方面尽全力满足企业需求。建厂施工的10多天时间里,市长、副省长、省长又连续4次到工地"督办",解决问题。

这只是一个省及省会政府官员的日常,而在整个中国,类似为经济发展奔波的地方官员数以万计。

经济学家们,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便是政府的低效无能不作为。但对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周黎安形容道:

"中国地方官员那种招商引资……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引自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是什么在推动地方政府积极作为?

答案是竞争。

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51个县级行政区。相邻区域的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都有着很强的同构性相似性。一个项目最终花落谁家,项目方都会拥有足够长的候选名单。

而对地方政府的上级而言,谁的"业绩"突出,谁便会拥有更广阔的仕途。于是竞争演化成一场前途攸关的政治锦标赛。

地方政府官员展开政绩竞争,从而制造出"有为的政府",每个地方政府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招商引资。

从1990年代起,各地争相建立开发区,到2014年国家级的开发区已经超过400个,省级开发区超过1600个,市县级开发区更是数以千计。开发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集聚和商业发展。

为了提升营商环境,各地大力兴建基础设施,把整个中国变成了一个大工地。虽然伴随着部分不法官员的趁机贪腐以及地方债务的提升,却也真正大幅改善了中国城市的面貌。

这些年,全国大中小城市修建的道路,可以让整个上海600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全部变为道路还绰绰有余。仅各城市的公交专用道就达1.2万千米,长度足以贯穿地球。

还有30多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295千米是美国的3倍多。

硬件比拼之后则是"软件"的比拼,包括近年来愈发火热的"抢人大战"。各地通过放宽落户政策,甚至提供补贴以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地方政府在政策与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往往是全国进步的星星之火。

2016年,浙江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改革目标,甚至在之后成立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 该举措在广受欢迎的同时,也促使其他地方纷纷跟进。

在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城镇化的时期城,市竞争的结果不是你胜我败,而是纷纷坐大。

1990年,中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仅有2个,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一个没有。到了2018年,则分别达到13座、6座,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0.74万平方千米,扩大到2017年的5.62万平方千米,扩大了6.6倍。

一些相邻的城市更是抱团竞争互相补益,形成超大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城市群。

如果我们以GDP来划定中国的版图,就会发现中国的财富已经高度集中于这些大城市,前40名占中国GDP的近50%,前10名占24%。

这些超级城市将最有可能代表中国,参与未来世界城市文明的角逐。从太空俯瞰,这一定是中国大地上最闪耀的景象。

就这样,竞争塑造了城市,推动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崛起。而放眼整个国家,随着国家实力愈发强大,一种神奇的力量也愈发强劲,即规模效应。

它将为中国制造出全球独一无二的国家优势。


04、规模

1990年代,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开始大规模推动基础设施,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在此后的20年间依次登场。包括跨越17个省级行政区,向东部160多座城市输送天然气的西气东输工程;

跨越上千千米,从长江流域向华北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

搬迁移民100多万人,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作为世界上开建大型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并非因为中国人偏爱大型工程,而是巨大规模的市场可以从大型工程获得足够的回报溢出效应,从而形成正反馈,这就是中国成为基建狂魔的根源。

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其管网每年管输能力高达1236亿立方米,可以让大约4亿人从中受益。

而南水北调则向沿途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大大缓解了北方的缺水问题。因为有了"南水",北京甚至可以直接安排之前的供水主力密云水库"休养生息"。

今天的中国,220千伏以上的输电线路长达73万千米,足足能绕赤道18圈,位列世界第一。

14.3万千米的高速公路,位列世界第一。

3万千米长的高铁网络,位列世界第一。

4358万千米的光缆线路,位列世界第一。

648万个移动通信基站,位列世界第一。

整个中国,都被密布的基础设施连结起来。

这种庞大的基建规模,加强了中国各地的连接性,形成了一个涵盖14亿人的,无论欧美印日都无法企及的"洲际规模"统一市场。这种规模的市场,可以支撑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网购电商,每年快递出的货物高达350亿件。

也可以支撑中国发展一些重大战略产业,例如大飞机。大飞机产业资本密集、研发周期长,所以长期只有美国、欧洲两个玩家。据预测,中国未来20年将需要购买超过8000架新飞机,足以支撑中国成为大飞机产业的第三个玩家。

这就是中国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全球独一无二的国家优势。


05、致敬

站在2019回望1949,7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终于终结了衰落。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进程,灿若群星的城市崛起,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让我们逐渐接近一个梦想,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公元1840年起就没有停止过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梦想,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1911年,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清军的枪炮下死难时,他们的梦想是民族复兴。

当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开会时,他们的梦想是民族复兴。

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等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海外优渥的条件,回归祖国的怀抱时,他们的梦想是民族复兴。

70年弹指一挥间,

我们经历过无数挫折,

终于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终于在逆境中实现了崛起。

致敬,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

致敬,一代代中国人披荆斩棘创造出来的奇迹。


全文完,感谢阅读。

创作团队

  • 撰稿:所长
  • 图片:任炳旭
  • 地图:王朝阳、巩向杰
  • 设计:张靖
  • 审校:云舞空城、撸书猫、王朝阳
  • 封面:左图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受阅官兵,摄影师吴群;右图为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受阅的东风导弹,源于VCG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2019
  2. 王小鲁,《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大事年表,当代中国研究所
  5. 马云,《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6. 孙霄兵等,《中国基础教育70年:成就与政策》,课程教材教法,2019
  7. 郭朝先,《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发展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8
  8. 金灿荣等,《"新时代"背景下未来十年世界趋势分析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东北亚论坛,2018
  9. 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0.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格致出版社,2017
  11. 金灿荣,《如何深入理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导科学论坛,2019
  12. 陆铭,《大国大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星球研究所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你切身感到的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凯文·加内特在篮球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谢邀


涌动的时代,并未准备好拥有凯文加内特。


传、投、突破俱佳,有着我见过的篮球运动员里最好一档的体型,但却并不是场均25分的得分手;


具备随意羞辱对手的运动能力,但却沉迷于对着空气做假动作或者完成一记远离对手的后仰跳投,而不是去主动完成身体解除造一记犯规;


有顶尖的臂展和机动性,擅长守联防和一对一封锁对面的锋线,可以换防后卫和破坏挡拆,但他所在的球队却一点看不出来有顶级防守人坐镇。


别误会,以上三段极具概括性的文字并非出自我的手笔,而是霍林格先生在2002年出具的森林狼球员报告;在一篇写KG的文章开头丢出一个批评三连也并不是要造就"MLGB我冲着加内特点进来你TM居然是个黑子"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自杀式行为——只是,确实没有比这段话更契合的开场了。


当我在这位超级前锋离开篮坛两年后回头审视这名球员时,我看到了许多的矛盾。


矛盾一:


他的职业生涯里有着足以让这种级别球星尴尬的乐透+首轮次数,在混乱的年份里传出过不少和队友争执的谣言,但在拥有两个帮手后实实在在的立刻打入了西决,用一场32+21的抢七让自己和克里斯韦伯们彻底划清了界限从而迈入了"这小子能进入万神殿"的门槛。


2008年震动天下的三巨头落成后,KG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盖掉所有死球后的投篮,当年轻队友违逆里弗斯后对他怒目而视,赛前念念有词或者在摔倒后做两个俯卧撑,在任何队友摔倒后第一个冲上去伸出长臂直到所有人都记住了这个习惯。除了比尔拉塞尔和后三连冠的迈克尔乔丹,这毫无疑问是我生平所知"超级巨星能用自己人格魅力把球队改造到什么地步"这一话题的最伟大案例之一。


矛盾二:


曾经有无数评论员提出过以下这个概念——如果你让这个星球上所有球员排成一队挨个上去单独训练五分钟,然后让十个从未看过NBA的路人甲挑出其中最厉害的一位。这个"哪怕不懂球也十分不明觉厉"榜单在2001-2005年间的第一都会属于加内特。


他是如此的极具动态天赋和视觉冲击,有着只比诺维斯基逊色的中距离威胁和远比司机好的爆发力与身材,但却只有比德克逊色很多的罚球/投篮比与突破欲望,并且在季后赛最钟爱后仰跳投而讨厌进攻时身体接触的四个内线榜上有名。[1]


[1]另外三个人是张伯伦、海耶斯和尤因。与这三个人出现在一个有关季后赛的榜单上,那你大概率凶多吉少。


但你很难喷他软弱,恰恰相反,即使是拿出爱说下三路的垃圾话这个理由攻击KG的人也必须得承认,论在巅峰期展现的比赛烈度和激情,后合并时代能和KG媲美的超级巨星,也不过只有乔丹和科比。他进攻端对身体接触的回避与防守端对汗水的热爱成正比,并且再怎么说,他也在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两场比赛里打出了名人堂级别的表现(MVP赛季抢七的32分+21篮板+4抢断+5封盖;夺冠战26分14篮板4助攻3抢断1失误),是历史最坚韧候选球队内文化的源头。


或许这一切都并非矛盾而是这个球员理所应当的必然,非要下个定义的话,加内特是山地战时代里的轻骑兵,高建队成本的超级巨星。


有关加内特的所有诟病,几乎都集中在个体进攻上。


评价一名球员进攻能力的方法,是成体系的,分为从表现入手和从结论入手。从表现入手看进攻,看的是进攻方式(playtype)和出手位置(shooting);从结论入手,就是我们一直谈论的产量和效率。


进攻方式决定了球员的特性和战略价值,对位单挑厉害的去做破局手扛产量,不吃环境效率不高;挡拆出众的去做持球核心,策动队友寻找错位但失误多;切入和定点跳投出众的是顶尖掩护人,效率高、兼容度强,但吃球队进攻端配置并有产量上限——而在一众超级大前中,KG的进攻类型是比较中庸的。


碍于数据统计的限制,我们无法翻到2005之前的精确分项数据统计,但加内特的进攻手段里,并没有哪一项成为超高占比或者超高效率的杀手锏。他拥有不错的背身能力(对位单挑),但没办法成为麦克海尔和德克一样的对位破坏者;他掩护后的选择十分全面,但切入破坏力逊色于外拆,又让他不能像早期马龙、戴维斯和斯塔克迈尔一样化身成锋锐纯粹的砍刀。


对于出手位置的研究比进攻类型要容易很多。一般来说,出手越集中于篮下,就意味着更好的阵型压缩、造罚球和稳定性;出手越向外分布,就能为队友提供更好的空间福利和更高的球权开发上限。


而KG是一个以中距离投篮为主,持球投能力没有突破大前锋上限的跳投类进攻手。大量的外拆中距离与两翼翻身直臂跳投作为进攻手段的姿势虽然帅气,但代价就是相对的不稳定和低效率,时代原因导致三分还没被广泛开发,又没办法让KG为队友提供现代空间型内线能为突破手提供的空间。另一方面,KG的跳投不少源于接球跳投(C&S),而他的持球摆脱又没能突破大前锋的位置上限达到德克的地步,这让他没能把跳投可以无限开发进攻的优势体现出来。


是的,加内特个体进攻里的一切问题就是中庸。


能提供空间——但不过是长两分的空间;


能跳投开发产量——但持球投的能力又限制了他扛球权的能力;


他有背身——但因为体型优势不能要到极深的位置,像邓肯一样造犯规或者破坏阵型;


他能掩护——但又没办法像浓眉一样化身无球怪兽。


他能扛产量——但生涯季后赛只有一次回合占有率高过29%(04年的30.3%),邓肯有六次,司机有两次,马龙有十二次。


他效率绝不算低——但没准到像德克一样能用跳投把真实命中率随便往60+拖的地步,更不用说和巴克利这样的妖怪比了。


样样八十分的技能堆在一起,让加内特成为了一个在个体进攻里什么都能做的万金油,但没有一项可以撑起一个冲冠级别球队的主攻选项


但团战除了ADC,还有顶级辅助呢。



加内特是一个完美的队友,具体有多完美呢?


前文提了,他不是一个具备统治力的个人进攻手,但是自1999年起到2007年前往波士顿之前,他九连20分10篮板。生涯最高分24.2分固然不显,但那年NBA算得上历史有名的几个黑暗年份,KG已经可以排到第三——得分,肯定没问题。


并且他的进攻手段,很全面,且以无球功底极好。三分线任何位置都可以接球跳投、走位快且精确,反跑很油滑——可以和任何持球类的队友搭档,和隆多的高位挡拆里的变化撑起了波士顿的一半阵地战起手。


传球是历史级的好。包括摘下篮板后长传是顶尖的(发动快攻)、高位站定后的手递手和高吊是顶尖(策应大师)、出球好(好到了自己压缩空间的能力配不上他的地步)以及同位置里顶尖的持球推进(放到现在也一样)——顶尖的黏合剂、挡拆里的二传大师。


防守端是革新级的大宗师,比尔-拉塞尔后第一个能一个人把持续的上线夹击当成球队的日常防守体系的怪物。这背后意味着的超高机动性+顶尖的位置判断+出色换防能力还在其次,最恐怖的是,持续的上线夹击需要防掩护人对持球人的压迫式干扰和第一时间补防内线。一场乃至一个系列赛也就罢了,82场常规赛都用这法子防,除了技艺和身体天赋,更需要热情,永不枯竭的比赛热情。


当然,没有人的防守毫无弱点。内线需要的防守五维图:换防、顶防、篮板保护、协防与夹击,KG只在顶防重型内线这儿做的不够好。并且因为夹击造失误太暴烈,历来所在的球队都爱丢后场篮板(上线夹击球队的通病),但其他的领域:换防、协防和夹击,都是当时NBA从未见过的夸张。


最后,无论是垃圾话还是更衣室曾和新秀产生矛盾的传言,KG的性格并不算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但赛场上,KG除了极其无私、无所谓脏活,最惊人的是他的情绪感染力(那些怒吼、自言自语、俯卧撑和封盖死球后的投篮)。


把上一段那句话反过来考量,KG虽然没有一个杀器级的接管类技能,但他能做所有事,只需要帮他扛一定球权的队友。


一个对加内特常年不进季后赛十分流行的解释,是KG生涯的前半段一直没遇到强度足够的队友,这话对,但并不全对。


说他对,是因为KG本身过大的合同、森林狼和温度一样低的球市以及连续被罚去的首轮选秀权剥夺了KG在巅峰期获取补强的机会。而在球队切实引援扛球权类队友(卡塞尔,27%占有率56%TS;皮尔斯,25%占有率60%TS;雷阿伦,21.6%占有率58%TS)的年份,球队立刻获得了飞跃级的进步(04、08)——给KG一个准明星级别的接管手,他立刻能带你成为顶尖强队。


说他不全对,是因为KG没办法遇到适合自己的队友,有其必然性。


对于超级巨星来说,没有人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毫无死角的强悍,所有人都有自己技术和特性决定的缺憾,这并不丢人。补足这些超巨缺点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正是球队经理的工作,而这个补足所有缺点的过程所需要消耗的精力(包括人员在市场上的价格、稀缺度、构建体系的难度),就是建队成本


库里的成本是掩护出色的内线二传手;杜兰特的成本是能持球进攻的球权消耗者;勒布朗的成本是射手群;司机的成本是优秀的护框手;而加内特的成本,就是能扛球权、在最后时刻接管的单挑人。球星的强弱与类型没有高低贵贱,但获取建队成本的过程有难易之分。


当联盟TOP50的巨星被分布在三十只球队之内,你自己又要占据一份超级顶薪的空间,联盟中的角色球员或者准全明星中,是射手多还是单挑手多?2000W能签到几个优质的掩护人,又能签到几个优质的单挑手?能扛球权的接管手永远是联盟中低档球员里最珍稀的物种,更何况04年的联盟正处于NBA历史防守最强的年代,持球接管对于非顶级球员来说,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屠龙之技。


这又是加内特"无法遇到合适队友"的必然。

这就是凯文-加内特,一个优缺点极度鲜明的反常规巨星,有关于他如果把生涯推后十年的猜想,都有极具说服力的依据。


他的跳投天赋纵不及德克,也是极上之资,如果在2009年进入联盟,具备良好的三分习惯乃至于在同位置球员面前运球三分的能力(并不难),他进攻端的影响力和在04年"跳投效率不如突破"的弱点,势必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他的协防和破坏挡拆的能力当世无对,但在他运动能力巅峰的岁月里,挡拆并不是在空间拥塞的NBA里的最佳选择,只在06年规则大改纳什带起小球风暴之后短暂的重合的两年。而在低位为主的联盟里,他相对较弱的顶防又被最大限度的暴露。在当今完全由高位挡拆作为进攻主导、场均要做出十几次内线换防的联盟里,加内特的防守价值又会变得多大?


他的策应能力是内线中的一流,但所在时代的角色球员远没有如今的进攻能力;他是最好的小球中锋,但恰好在小球时代的门口抽身离去;他需要的配角是联盟里的珍稀资源,但如今的空间环境大大降低了进攻难度,双能卫的数量的质量都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爆发。


有人说他生错了时代,但他最优秀的特质如同预言一样印在了下一个十年,这里有个更浪漫的说法——时代还没有准备好拥有他。


无关强弱、无关荣誉或者历史地位,当尘埃落定之后审视加内特生涯所经历的一切,只剩下一句庆幸:


至少,我们看过加内特打球。



欢迎关注公众号:安可的五维口袋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安可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巅峰时期加内特有多强?
为什么说皮尔斯进攻手段是21世纪球员里最繁复多样的?

秋冬季节怎么给婴儿穿衣服既保暖又方便?

谢邀 @知乎亲子

内有干货,导致文章有点长。

咱们先说穿多少,再说穿什么,最后说怎么穿。

声明:本回答中的婴儿指的是英文中的infant和baby,即0~1岁的宝宝。


保暖:婴儿穿多少

对于0~1岁的宝宝,穿多少取决于室内外的温度。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根据经验法则,在相同的环境中,给婴儿穿的衣服比成人多一层即可[1]

气温超过24℃时,宝宝通常穿单层衣服就可以了。

气温低于24℃时,宝宝通常就需要穿多层的衣服来保暖了。此时,建议给宝宝依次穿上:

纸尿裤和贴身衣服:刚24℃左右,可以穿薄薄的小背心,温度低一点可以换成小短袖、小长袖,最后再换成连体衣即可。

最外层:小外套、睡袋或者可穿戴的婴儿毯子等。

对早产宝宝来说,可能还需要多穿一层衣服,直到他的体重达到足月婴儿的体重,且身体能更好地适应温度变化时。


面料款式:婴儿穿什么

  • 面料

最简单的就是看衣服标签,如果标注了A类,就是适合婴幼儿穿着的。

在具体面料方面,以前我总是坚持纯棉,大概是受到我妈妈的影响,包括:

  1. 棉纤维:能快速吸附汗液和油脂,透气性强,还有保暖、抗静电、柔软等与生俱来的特性。

以棉纤维为基础,研究人员又开发出很多新的面料,例如:

2. 棉纱布:天气炎热时可以选择透气性优良的棉纱布;

3. 空芯棉:通过在热水中溶去芯纱,只留下外层包裹的棉纤维,从而形成中空结构的空芯棉纱。由于空芯棉纱纤维之间的空隙更大,毛细管效应更强,因此排湿功能比普通的纯棉面料更好;

4. 竹纤维面料:闷热难耐的夏日,选择粘纤与棉混纺的竹纤维面料,比棉布更加凉爽、丝滑、透气;

5. 草珊瑚纤维面料:皮肤在转季时容易有细菌感染,草珊瑚纤维面料具有3A级抗菌性能,有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湿热平衡,且不会阻碍宝宝旺盛的新陈代谢。

但是,近来和 @孙亚飞 老师交流后,我又开始转向一些新的面料,例如在特定场景下,孩子并不需要总是穿着纯棉衣物。

目前很多国际一线的童装,也不会在大量出汗的场景下选择其他替代面料。我简单翻了一下小萌和小乖的衣柜,就找到不少从85%到100% polyester(聚酯纤维)面料的衣服。

从左到右依次是诺帝卡(Nautica)的防晒衣,漫威(Marvel)的蜘蛛侠衣服,卡特(Carters)的泳衣,以及彪马(Puma)的球服。

在这四种典型的大量出汗或需要吸湿的场景下,我倒是觉得不必一定要墨守成规地坚持纯棉面料——不然孩子进水里就出不来了


  • 款式

题主的困扰是:

知道小朋友穿长腿袜会不会紧了,对生长发育不利?

确实如此,给宝宝穿着过紧的衣服,不利于生长发育和运动呀!所以,首选还是——宽松、舒适的款式!

宝宝的衣服款式众多,主要还是根据年龄来挑选适合的款式。

新手妈妈挑选宝宝衣服时,会接触到「哈衣、和袍、襟哈」等新名词。

哈衣就是新生儿连体内衣,其尺码分为几个阶段,例如52-66cm适合0-6个月的宝宝,66cm-90cm适合6-9个月的宝宝,100cm以上适合1岁左右的宝宝。

哈衣最常见的款式有和袍哈衣和对襟哈衣。前者的特点是重叠的半圆形护肚设计。短绑带护肚适用于新生儿。按扣护肚适用于大宝宝。除了贴身穿着,哈衣还有夹棉、羽绒等外出服,一般尺码更大,也能穿得更久。


0-6个月宝宝

宝宝头大颈短、皮肤嫩,睡眠时间较多,醒时爱啃咬东西。

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宽松、无领、胸前重叠开口的新生儿贴身内衣,扣子或系带的位置应在前面或侧面,裤裆位有按扣开裆,方便宝宝躺着时穿脱;宽松柔软地包裹,避免可能造成腿部发育畸形的「柴捆」包裹;选择袖子、裤腿、腰腹宽松版型的哈衣。

6-12个月宝宝

宝宝逐渐会坐、爬、扶站,手脚的运动变得更加激烈,活动量增大。

我们可以选择较为宽松肥大的哈衣;背带式衣服,背带宽度以3厘米左右为宜,配合肩部承担衣服的重量,减轻腹部压力、保护内脏器官的发育,避免影响婴儿的血液循环及呼吸运动。

1-3岁宝宝

这一阶段宝宝的精细运动、大运动和认知能力都飞速发展。

我们可以选择适度宽松,少选有腰线设计的衣服,以免影响宝宝内脏器官的发育。裤子最好为松紧带设计,前开口需用扣子,而非拉链,避免夹住宝宝的……


  • 安全性

衣服的安全性恐怕是父母最为担心的。其实,自从我国实施新国标以后,对童装的要求已经非常严格,只要选择正规品牌的童装,通常都还好。

要紧惕的是那种打着「外贸出口」和「原厂尾单」的东西。我还记得小萌小时候,我家很喜欢给他买Carters的衣服,但适逢北京突然降温,来不及给他海淘,我就在某宝买了一件号称原单的衣服。

买回来一看——居然是开裆裤!

天哪,美国Carters原单哪有开裆裤的款式,大概是用剩下的布料拼凑的吧,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自此以后,我宁愿去买高街的童装。


好看:搭配和品牌

其实要说省心,还是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品牌。

我也会买优衣库、GAP、ZARA、H&M等高街品牌的童装,但我更青睐好的童装品牌,毕竟专业童装品牌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追流行、赶时髦。

小萌小乖1岁前的衣服绝大多数是海淘的,我家青睐的童装品牌包括Carters, CK, Nautica,Hallmark, POLO, TH等等,国内的品牌有英氏等,可以去官网看看,真的超级可爱啊!

还有动画IP的牌子,例如迪士尼、漫威、DC这类我也买过不少——嗯,IP是有了,但是质量一眼难尽,有的衣服颜色艳丽,洗着还褪色……

今年我家的新宠是Allblu的童装,3岁以上的衣服他家也是A类居多,买着放心。春天的时候买了一大堆,随便搭都很好看。

偶尔我自己也会有一些手作款……反正,现在做的衣服孩子嫌弃的话,长大了会更嫌弃的——趁他们还小,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

这是今年带娃参加新知青年大会时的衣着,自制款。披风是仿梅长苏哥哥的,但小萌觉得没有袖子不舒服,会掉,于是后来才给斗篷开口,加上了袖子

同款布料还给小乖做了一件

剩下的零碎布料用在这件小衣服上了

其实也不需要完全独立设计新的衣服,有时候改造一下旧衣服也行。

比如孩子想穿我M.D.的衬衣,那就打个结让他穿着玩……

一件NBA和大学的联名T恤,简单在后面rua个结固定下,就成了袍子……对了,这是小乖自己要求的创作——不是我!

家里还买了很多白T恤和丙烯颜料,比如他们自己涂绘了儿童节礼物——蒙德里安(风)T恤

现在好看的衣服实在太多了,但关键还是买品牌的,因为有的衣服,尤其是女孩子的衣服上那些亮片、小装饰品等都可能被孩子拽下来塞进嘴里——所以款式方面还是简简单单就好。


穿什么衣服方便

题主提到自己的困扰:

解纽扣解到手软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另外三种不用扣扣子的款式——按扣、拉链、系带

按扣很常见,注意是凸出的部分缝在里层,凹进去的缝在外层,这样扣的时候即使不小心错位了,也不会扣疼孩子,最多也就是扣疼为娘的手,相对安全。

脱的时候「哗啦」一下全拽开,非常方便,还有点……解压?

接下来就是拉链啦!要说拉链有什么好,那必须是方便——刷刷就穿脱了,多轻松。

但选择拉链款的风险是拉链的链扣处可能会硌着孩子的脖颈,所以需要选择下面这种款式的——在拉链的尽头有块布包起来,就安全舒适多了。

然后是系带款,也很方便,但尽量选择斜襟的,能护住宝宝的小肚子。


宝宝3个月以后,脖颈有力量了,也可以选择套头衫。

但在套头衫里面,也需要注意选择这几款保护脖子的款式——开扣、宽领。

开扣就是这种,在侧面有专门的纽扣,套上以后再扣好扣子就行了;如果宝宝不小心领口被挂住,扣子也松开,宝宝的头可以从衣服领口处滑走,也容易引发窒息等问题。

给婴儿穿衣服小技巧

如果你从没给新生儿穿过衣服,最初几次换衣服可能会很崩溃——要让宝宝细小的手臂伸过袖子不仅很费力,而且宝宝可能全程尖叫抗议。

建议如下:

将婴儿抱在腿上,穿上面的衣服;然后将他或她躺在床上或更衣台上,去穿下半身的衣服,可能会更轻松一点。

穿连体衣或睡袋时,先将腿部穿好,再将T恤套过头部,最后穿袖子。

如果宝宝表示抗拒,可以轻柔地唱歌,或者一起找找宝宝的手臂、头部,将穿衣服的过程变成亲子互动时光。


为了写这篇回答,把孩子们压箱底的照片(黑历史)都拿出来了,觉得有用的话,点个赞再走吧!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Cecilia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刚晒完的衣服不可以给新生儿穿吗?
室温21℃,婴儿大概穿什么衣服温度合适?

去4s店买车,是电话谈还是当面谈?

完全可以在微信谈好再去提车,但要掌握方法,这篇回答可以让大家足不出户就把车订了,还能拿到好价格。

我很多客户就是没来过店里,在微信上谈好价格直接订车,到提车的时候才见到人。

甚至有有些客户从订车到提车,连人都没见过...

现在天气这么热,能冒着大太阳去看车实属硬汉,干嘛不坐在家里吹着空调,拿着手机在微信上就把爱车敲定呢?有不少人担心销售顾问在微信上不报价格,其实只是没掌握对方法,导致被销售顾问判定购车意向不高或者还在四处对比价格,不愿报价。

做到这几点,就能了解销售顾问的想法,从而让他踏踏实实的在微信上报价,而且从沟通上也能看出对方的专业程度,进而筛选掉不靠谱的销售。

一,如何加销售微信?

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通过汽车之家等网站预留号码的方式,然后再下发到4S店的网销部取得联系。这里不太推荐这种方法,容易泄露个人隐私。

个人更推荐第二种方法:直接拨打前台座机,不用担心没人接电话,我们汽车销售最爱接前台座机,因为客户意向非常高,不少直接问地址在哪马上就过来的,在门口候着就行,我个人就卖了不下50台这种类型的客户。

4S店前台电话可以通过品牌官网查询,找到当地最近的一家店即可。电话接通后说明来意,顺利加上微信。

二,要有明确意向车型

一口气问8个车的客户再有耐心的销售顾问也得皱眉头,隔三岔五换个车也是。我曾经就遇到过上来就问4款车,而且要求全部算一遍,分全款和按揭,按揭按首付40、50%分开计算对比一下,整整列满4张a4纸,最后来句...

"好的,我再看看"

从此再无音信,心中一片凄凉...

有明确车型能让销售顾问瞬间重视起来,客户判定从B级跃升至A级(购买意向高低按HABC分类,H为最高),如果再问几个平常客户最关心的问题那销售更开心了。

"免息最多能贷多少?"

"做按揭要几天,提车快吗?"

"有现车吗?"

夺命三连,销售顾问心理防线崩溃30%。

三,微信沟通可以推断出很多细节

销售顾问回复速度快不快?这一点不要忽略,如果够快的话可以推断出两件事情

1,店内客流不多,销售顾问有足够的时间来回复。如果客户多展厅都接不来,是没人有空去搭理微信上的客户的,一句不好意思在忙,抽空到店里看看车吧足以应付。

2,销售顾问对客户足够重视。不光买车的客户有购买意向,销售顾问也得有销售意愿,如果一名销售业绩已经完成,对未到店的客户重视程度一定不如到店客户,更别谈能拿到好价格。

当一名销售顾问业绩欠佳,遇上一名虽然没到店,但购买意向高只要价格合适的客户时,会想方设法促成此单,此时心理防线崩溃30%。

四,拿到好价格的前提是知道什么价格才叫好

经过前面的铺垫,想必双方都认可了对方的诚意,这时才进入正题:价格谈判。

当然,想拿到好价格的前提必须得知道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好价格。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

1,当地只有1家4S店,没有对比怎么办?

两个办法,第一种可以问二级报价,一般当地汽贸的报价会比4S店便宜3000元左右,但是这需要出门,违背了我们足不出户的设定。

第二种办法最有效,打周边城市4S店的电话去询问价格,这里不必问销售顾问,他们不会报价,请灵活套用以下话术及流程。

"你好,我是XX这边的经销商,麻烦问一下你们大客户经理电话"——大客户是4S店负责二级渠道的岗位,可以理解为批发,他们靠价格走量,所以报价比展厅更直接。

"好的,您记下,1397051XXXX,姓李"

放下电话后拨通大客户经理电话

"李总你好,我是XX这边的经销商,请问朗逸1399白什么政策,做免息,有个准客在谈。"——1399的意思是指导价139900,白指的是颜色,准客的意思是客户很准,基本快签了。记住这套全国通用的切口,就像黑话只在这个圈子里流通,这样才显得真实。我曾经也接到过不会切口的客户假装汽贸套价格的电话,对面一开口就被我识破了。

"优惠24000,手续费1000。"

"好的,签下来了价格还能谈吗?"——如回答能,证明没到底价,反之则是,一般也就谈个500-1000。

至此,什么才是最低价一目了然。

五,一切铺垫到最后都是为了谈到好价格

这时候反过头来和销售顾问砍价,直接一句:

"这车我现在就打算买,优惠24000,手续费1000能做我马上给你转订金"

能OR不能,把选择题抛给对方即可。能、皆大欢喜,不能、把他晾一凉,但要记住2个重点:我马上就能订,就这个价格。这时候销售顾问更着急,需要让他感到紧迫感。

如果销售感到很难办,要的价格他做不了主需要向领导申请,但是客户不在场又不太好去申请价格,这时候祭出杀手锏:

给销售转账几百块(500元以下)

并告诉他,哥是真要买,你拿着这钱去申请价格,申请到了直接变成订金,我马上过来提车。申请不到他也不敢收,再慢慢掰扯。此时销售顾问防线崩溃40%,进入全面崩溃状态。

这个钱在4S店叫意向金,代表着沉甸甸的诚意。大可放心,因为前面已经做过功课知道什么是合理的价格,只要价格不是高的没谱,至今还没遇到过带意向金去申请价格没申请下来的情况。

敲定了价格再约定一些细节,并要求销售全部写在合同上拍照过来,待到约定日期开开心心去4S店,提车时再拍一拍销售的手臂。

哎,买车有套路的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熊俊伟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4s店买车订金可以退吗?
在 4S 店买车,给的裸车价还算低,但贷款下来价钱很高(附报价单),这之间有什么猫腻吗?

签了合同一样涨价,雷克萨斯你逼我粉转黑? | 知乎汽车

汽车领域什么正在火、什么值得读,统统告诉你。


🔥 汽车领域最热 / 看看大家都在聊什么

  • 美国通用汽车近 5 万人罢工

9 月 16 日,近 5 万通用汽车工人零点起开始罢工。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与通用公司为期 4 年的劳资协议已经到期,双方续约谈判时就保险和薪酬问题僵持不下。通用汽车在美国的 33 个制造厂和 22 个仓库因此停工。据称罢工将造成通用公司每天高达 1 亿美金的损失。这也是通用自 2007 年以来的首次全国罢工,是 12 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如何看待美国通用汽车工人从 16 日开始罢工?
此次罢工的直接原因,来自于UAW和通用汽车在未来的员工薪酬和福利制度等方面没有达成共识。
当地时间9月14日,通用和UAW合同到期。早在几个月之前,双方已经就员工薪资、待遇福利等问题进行了谈判。据美联社报道,通用汽车在过去六年中赚取超过300亿美元,与此同时员工提出希望增加企业提供的福利制度。
更为直接的导火索则可能来自通用近期的裁员和关厂计划。2018年11月,有消息指出通用计划在2019年关闭4家美国工厂,同时将大规模裁员。这些计划引发了工人们的恐慌。
—— @未来汽车日报


  • 雷克萨斯主力车型「官涨」

9 月 11 日,雷克萨斯官方宣布上调新车指导价,其中三款主销车型 ES、NX 和 UX 的涨幅在 6000-15000 元之间,涨价原因是升级多媒体系统和安全系统。但涨价声明中,对已订车的准车主并没有"豁免",消费者提车时却被要求补上原本不存在的「差价」。

如何看待雷克萨斯全部车型十月份提高指导价这件事?
总的来说,一次有组织有目的的 Lexus 品牌 2019年利润提升行动。但由于没有将产品提升动作与年款切换有效结合,加之销售团队没有与经销商就既有老款订单,和未交付订单等问题妥善考虑,最终将也许可以平稳过渡的一次行动变成了一次近年来最大的 Lexus 负面新闻。—— @诸葛君


  • 李峰就任东风悦达起亚首任中国籍总经理

现代起亚汽车宣布,任命李峰为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这也是起亚汽车首次为合资公司东风悦达起亚聘任中国籍 CEO。李峰将负责管理起亚汽车的中国本地生产、销售、企划等业务。

如何评价李峰就任东风悦达起亚首任中国籍总经理?
说个认识的起亚经销商朋友的看法,他们一听说李峰当了起亚总经理,心态有点崩。
因为最早观致请李峰去当CEO,也是救火去的。销量一直很差的观致在他刚上任的那段时间确实销量暴涨。
但是事情反常必有妖,一款车没有多做营销和推广就销量暴涨,绝对是有问题的。原来是观致一方面把车卖给了自己的移动出行公司,简单来说就是自产自销。另一方面加大4S店的库存压力,而且承诺各种超高的卖车返利,要求4S店多销售。—— @孙少军


👍 编辑精选 / 实用、有料、好玩的汽车内容

诸葛君:三菱汽车失败的十一个原因
自身战略和实现能力不足,加之集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收益下降,在集团获取资源能力进一步下降。由于背景和经理人体系注重技术发展,走专业SUV和竞速轿车市场,在主力家用轿车和SUV市场开拓失利,未能抓住主流日本,欧洲,美国乃至中国和印度市场。未能进一步提升销量分摊技术开发成本。但短期开始输出韩国台湾中国技术,建立核心发动机合资工厂,相当于扶持中长期竞争对手。 最终由于产品及营销策略失误情况下,几次质量危机严重营销口碑,导致最终被雷诺日产集团收购。—— @诸葛君
汽车领域有哪些黑科技?
当我在想汽车领域到底都有哪些黑科技时,其实我想的是:汽车本身,整个儿就是彻头彻尾的黑科技。
作为学机械设计的苦逼工科狗,犹记得大学机械设计有关于行星齿轮、多连杆的篇章。
对于第一次接触到这类基本机械结构的学生来说,不管你喜不喜欢(要进行复杂数学计算时,恐怕会累觉不爱),都会觉得:这特么真是很好玩的黑科技!—— @Quosan
丰田集团在汽车轻量化上做的并不算很成功,原因是什么?
那汽车是怎么减重的?其实思路也和人减肥差不多。先换材料(控制饮食),汽车也换换口味,改吃一些新型材料,主要是低密度材料和高强度材料两种。
比如大家熟悉的高强钢、铝合金材料、以及各种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当然还有高端一点的碳纤维材料。通过更换材料(控制饮食),可以达到第一步的减重目的,保证强度的同时,把车上多余的重量减掉。然后会发现,再换材料,强度保证不了了呀,成本控制不住了呀,还有别的办法吗?—— @Shijia
发动机为什么怕高温,有没有不怕高温的发动机,有没有可能把高温的这部分能量转换成驱动能量?
首先,相对大部分工作在室温的机械而言,发动机其实不怎么怕高温。以马路上常见的汽油机为例,缸内最高温度可达2500 K,而铁的熔点只有1538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发动机并不怕高温。其他种类的发动机,比如航空发动机,极限循环温度会低一些,但总体上,发动机是工作在高温情况下的。—— @阿葱葱葱
标致为什么在欧洲卖得很好,到了国内就不行了?
作为PSA员工,同时作为在欧洲生活了3年且开了3年欧洲车的人,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是用车环境。众所周知,欧洲的汽车保有量相对国内是更高的,在欧洲,条件稍微好点的大学生就会花千把欧元买一台属于自己的汽车了,当然了,土豪同学开家里的豪车也不是没有。而父母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台或两台汽车,在欧洲人眼里,好坏不论,哪怕是千把块的二手车,也开得美滋滋的,毕竟只是个代步工具。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时候要么家里没车,要么就是一人一台。举家出游的话很多时候会考虑租车甚至租个房车啥的,总之,后排坐人的情况相当少见。—— @康贱猫

👏🏻官方推荐 / 汽车领域好问题

  • 自主品牌进步

虽然一部分人仍然不认可国产汽车品牌,认为国产汽车「质量差」,开出去「没面子」,但是绝不可否认近些年我们自主品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与国际品牌尚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未来可期!你对这些自主汽车品牌有哪些话想说呢?

近 10 年,我们的自主汽车品牌都取得了哪些进步?
  • 电动、自动驾驶、共享、互联
电动,自动,共享,互联,逐年更新五大趋势对传统车企的影响哪个更大?

🚗优秀知友 / 他们善于分享,欢迎关注!

@朱玉龙 ,汽车电子工程师,知乎收录17 个回答 43 篇文章,获得 20,258 次赞同

@熊俊伟 ,新车电商销售总监,知乎收录 5 个回答,获得 50,935 次赞同

@卡日曲的狼 上汽乘用车产品经理,知乎收录 7 个回答,获得 10,104 次赞同

@嘉名 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产品规划,知乎收录 6 个回答 1 篇文章,获得 27,491 次赞同

@诸葛君 神秘人,宝藏男孩,O(∩_∩)O哈哈~


如何在第一时间了解 @知乎汽车 的动态?

  • 打开知乎 APP
  • 点击首页左上角「关注」,选择添加「知乎汽车」
  • 右上角点击向上↑箭头「置顶」,就可以第一时间捕捉我的动态啦~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散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汽车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哪些原因导致三菱汽车在国内发展得并不成功?

三菱汽车战略分析

简述

自身战略和实现能力不足,加之集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收益下降,在集团获取资源能力进一步下降。由于背景和经理人体系注重技术发展,走专业SUV和竞速轿车市场,在主力家用轿车和SUV市场开拓失利,未能抓住主流日本,欧洲,美国乃至中国和印度市场。未能进一步提升销量分摊技术开发成本。但短期开始输出韩国台湾中国技术,建立核心发动机合资工厂,相当于扶持中长期竞争对手。 最终由于产品及营销策略失误情况下,几次质量危机严重营销口碑,导致最终被雷诺日产集团收购。

  1. 集团战略地位低:三菱汽车只是三菱集团内一个分支业务。汽车业务在整个以金融商贸综合财阀集团里的分量比较轻,且利润并不突出,历经多年多次突破未能成功。猜测未能获得集团中长期发展重视,导致资源分配不力,到近年来甚至允许三菱加入雷诺日产集团,从而一方面借助强势集团整合资源,一方面使得三菱集团势力能进入雷诺日产集团。(与其说三菱汽车被雷诺日产吞并,也可以说雷诺日产被三菱集团纳入势力范围。)
  2. 技术导向严重:背景导致技术突出,而非市场。4G系列发动机,GDI系列发动机,SSAWD超选四驱技术,欧蓝德PHEV,iMEDV电车技术。
  3. 职业经理人导致发展聚焦不够:其次非家族企业,缺乏持续创业基因传承。
  4. 零部件/技术输出等短期业务影响中长期业务:零部件业务过于突出,而导致整车业务投资回报低。7-80年代扶持韩国起亚,转让帕杰罗技术给现代汽车,在中国投资发动机合资公司。
  5. 没有赢得品牌主力市场:欧洲市场不成功,美国市场失利,没有抓住印度和中国等大市场,收入没有上一个阶层。欧洲市场没有成长为主力市场,荷兰工厂出售;美国市场错过中大型SUV市场,错失紧凑,中大型轿车市场,MPV市场也美抓住。印度市场成本不敌铃木。中国市场分兵多处,长丰猎豹失败,哈飞技术授权失败,东南三菱结合台湾中华失败,被母公司克莱斯勒与北汽联合销售速跑失败,最终在广汽三菱尚可维持,但浪费了20年不止。仅在东南亚,澳洲市场有一定存活感。


诸葛君:三菱汽车失败的十一个原因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诸葛君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三菱汽车,以及三菱欧蓝德这款车?
斯巴鲁汽车怎么样?

对于工作 5 年以上的职场人来说,有哪些比工资低更危险的事?

在正式回答问题前,我先抛个引子:

很多人都觉得读书很痛苦,十几年寒窗直到学生生涯结束,在刚参加工作时不免有一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觉得以后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属于自己的BGM终于可以响起来了。

然而,现实总是喜欢打脸的。在职场之中,当前是不是走的踏实,直接决定了后面的更高峰能不能能迈得过去。初入职场的时候不好好经营,想着过几年突然开窍走上职场巅峰,无异于指望一个高一高二都读的稀烂的学生,突然在高三脑壳开窍,读书逆袭从而一举夺魁一般——完全不靠谱啊。更何况,高考还有复读的机会,大学不会因为你复读了一两次而拒绝你,你大可三十几岁再去考研,重返校园。但公司却不会对你的年龄视而不见,要知道同样的能力,更小的年龄注定是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可能性。


其实不管诸位是不是如题目所说的"工作五年",只要在工作中面临相似的时间节点,都需要打起12分精神来,因为这已经意味着你的职业生涯可能要亮红灯了。

还记得之前爆火的"中国式家长"吗,你需要模拟一个家长的角色,对自己的孩子的人生进行规划,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孩子进行培养。类似的,假设我们现在正在玩一款模拟人生的游戏,游戏中的角色叫小惊。现在的小惊,已经出了"新手村"——学校,开始步入职场。

一、因为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道路

小惊毕业之后,你并没有思考该让他去做什么,而是不断尝试去做很多职业:公司文员、电话销售、猎头等等。出于"重复工作很无聊"、"没有发展"等原因,每个工作他都做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惊发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越来越少了,你终于玩不下去了需要重新读档……

不同的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正是这种分工,让不同的人可以专注于不同的领域,提升社会生产的效率,极大地降低了获取服务的成本。因此,每个职业都有其自身特点和壁垒的,这种特点和壁垒决定了从业人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有可能在职业上实现突破。

任何一个人在初入职场时,都难免需要做几次选择。但这种选择不宜过久,如果长时间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航道,就好比马拉松比赛别人都已经热好身准备起跑了,而你还在找鞋,时间一久就很难追的上了。

对小惊而言,他在职场中尝试了很多职业,但一直没有在某个职业的岗位上沉淀。这就导致一方面,由于缺少经验和沉淀,招聘公司只能提供初级岗位;另一方面,小惊随着年纪增大,自身对薪水的需求日渐增加,能力不足与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长此以往,小惊自己的职业道路自然就越走越窄了…

二、 选中的行业日薄西山

你吸取教训后,几经思考,最终选择了房地产市场的工作。让小惊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拜访每一位客户,然而随着监管的趋严、购房者谨慎,众多房地产公司迎来了关门潮,小惊不但晋升无望,就连收入也不断缩水,你又玩不下去了需要重新读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很多行业已经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任何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势必是受到所处行业的大势影响的。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最后的棒棒》(非常好看,强烈推荐),其中就讲述了在重庆山城棒棒这个职业的最后余辉。随着交通和器械的发展,在这个行业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不论从业者如何努力,也无法逆转被淘汰的命运。

雷军说过,站在风口的猪也能飞。所以,为自己选择一个"朝阳"行业,无异于有助于自己职业生涯的顺利展开。听国内的同学说,现在的优秀大学生越来越多选择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职业。而在多年前,土木等专业还是主流。由此可见,这个道理大部分人都还是懂的。

对于已经处于"夕阳"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一旦意识到行业的衰退就应该立刻着手准备转行(如果年纪已经比较大,可以不折腾,比如50岁?)。虽然转行的过程注定曲折和艰难,但与其"等死"不如搏一搏。对小惊而言,这个时候他可能真的需要换个行当了…

三、选对职业道路却止步不前

吸取教训后,你帮小惊选择了程序员作为自己的职业(从房地产到互联网,嗯,小惊好厉害的说)。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市场上程序员很抢手,于是小惊经过长达一年的报班学习编程,终于学会独立应对项目。待遇自然相比之前提升不少。公司的福利好,收入也不错,对于这份工作小惊很满意。唯一有些不尽如人意的是领导总是让他去尝试负责一些超出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情,比如独立负责一个项目或者做一些架构工作。

小惊觉得自己做这些事情很吃力,压力非常大,还需要加班熬夜。而小惊并不想升职,他就希望一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年有一两次普调,然后轻轻松松按时下班就好。所以小惊对领导的要求回应地很不积极,在几次沟通无效后领导终于不再找他了……正当小惊准备开心享受自己的安逸的打卡生活时,突然发现自己出现在了公司的辞退名单中,你又摁下了重新读档的按钮……

现在职场中流行一种"佛系"文化,往往秉承这种态度的小伙伴追求的是舒适的生活而非职业生涯的辉煌。本身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和大家提醒一下职场的残酷性。任何一个人在职场中都需要按照一个节奏走上对应的"台阶",以研发为例,一般刚刚工作时是初级工程师,这时的职责就是在资深同事的指导下完成工作;1-2年后(最长不超过3年)就需要升到中级工程师,这时的职责是能够独立完成一个中等难度的开发工作;再过2-3年后,需要升到高级工程师,这时的职责是能够承担较为复杂的开发工作,能够分拆工作并指导初级、中级工程师完成工作。换句话说,一般工作6年的软件工程师就要具备高级工程师的能力了。

这时大家可能会问,那一个工作6年的软件工程师如果只拿初级工程师的收入,继续做初级工程师的工作可以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持续成长,因为在员工成长的过程中,公司是可以降低人力成本的(员工在公司内晋升,就需要证明自己有更高级别的能力对吧?如何证明呢?先干出来成绩啊。所以……,你懂的)。因此,很多公司会对没有成长潜力的员工进行定期清理(俗称末位淘汰)。这么说吧,职场工作,尤其是前景广阔的热门行业,必定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

四、因为随波前行而舵不在手

你在吸取了上一轮的教训后,知道作为程序员的他再也不能够任性"佛系"了,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也积极响应。在短短的五年里,它做过后台,做过前端,做过项目管理也做过系统设计。随着自己工作的成长,小惊在公司内由初级程序员晋升为高级程序员,然而小惊在开心的同时,却发现自己和同级别同事相比更像是万金油,什么事情自己好像都能做一点,但又缺少体系化的方法以及深度的研究,于是TA发现自己距离架构师/技术专家的道路又变的艰难起来,而你也随着小惊的成长,对他的要求也高了起来,于是你又恨铁不成钢地摁下了读档键……

公司的工作与学校的课程不同,并不是以人才培养为目的。这就会导致员工干的活可能缺少延续性,经常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样的过程中,前期员工还有一些成长,但往往只了解皮毛,导致的结果就是活干了,但缺少在某一领域的深耕和持续成长。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比如4-5年左右),应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规划。这个时候,对于工作就需要有选择的做:与自己职业规划一致的,主动揽活,深入研究;与自己职业规划不一致的,可以试试但不易陷进去。

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说,如果公司给我安排的活绝大多数和我的规划不一致怎么办呢?这里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跳槽",换一个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公司。其实在职场中,我比较建议在一家公司工作4-5年之后就换一个地方,除非所在的公司发展很快,空间和机会都很多(这种非常少)。对于职场人士而言,需要对自己的发展负责。

五、 因为缺少改变的勇气

这次你为小惊在程序员的职业生涯上做了很好的规划,经过几次更换工作后终于坐上了研发经理的职位。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奔四的人了,管理着不小的团队,拿着非常丰厚的薪水。然而,这时他发现所在的公司,业务正在下滑,而业内一个新的公司正在快速的成长为公司的竞争对手,通过猎头挖了不少小惊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同时也向小惊也抛出了橄榄枝。然而小惊了解到对方公司的狼性文化,工作时间是996甚至007。看着已过35的自己,小惊担心自己过去以后适应不了,何况现状也不错,就不去冒这个风险了吧。结果他所在的公司一路下滑,跌出行业的第一梯队,竞对则蒸蒸日上,身边跳过去的同事也混的很好。"小惊这么勤勤恳恳,凭什么要过得不如那群还不如他的人?",你又咬牙切齿地摁下了读档键……(考虑到有人会质疑这个例子,我建议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某度的高经们)

职场之中有一个巨大的矛盾:一个人得到的越多,想要改变就越难。对于很多"事业有成"的人而言,要进行改变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某种程度来说,在改变之前进行慎重的考虑和充分的调研是必要的,但是一旦看清趋势后,改变更要坚决。在2008年互联网趋势已定的情况下,大量外企的精英纷纷离职加入互联网公司,获得了不错的职位并延续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在这个趋势下还不改变的人来说,越往后就越艰难,于是你可以看到Oracle裁员后员工的失落和无奈。

很多时候人们没有勇气改变并非是因为看不清未来,而是来自于对舒适环境的眷恋。"未来之事未来恼,我且悠哉渡今宵",这样的心态让改变的勇气消磨殆尽,只留下未来的悔恨莫及。人类在矇昧时期,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那个时候在自然界的竞技场中缺乏勇气就会失去生存的机会;随着文明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去似乎已经没有那么艰难,然而"竞技场"却从未消失。职场还如人类矇昧时期一样,是一个残酷的竞技场,要想存活下去依然需要每一个人拼尽全力和果决的勇气。

就像之前的"中国式家长"给我们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观念,让我们意识到可能自己做家长的时候也并不是如想象般的顺利一样,这样的模拟职场游戏也一定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思考。

不过对于游戏或者故事中的人物而言,他错了以后可以不断读档重来,而对于现实中的职场人士而言,游戏中可复制的,只会是一步踏错就需要付出的十分沉重的代价。一步错,步步错,我们的职场路就像是容错率极低的不可存读档的游戏。所以对于身处职场之中的诸君而言,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检查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否亮起红灯,这就好比定时体检一样,及时发现及时改变,才能保证每个人拥有一份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

最后,预祝每一位在看文章有一个顺利的职业生涯。


点赞是对原创者的最大支持^_^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空白白白白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职场哪些遭遇让你对现状感到厌倦?
职场陷入迷茫,该如何抉择?

利拉德,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大约在我上初中那会儿,有一个让我颇为疑惑的问题,就是一些风格奇特的小众歌手,到底是哪些歌迷在支持。年纪小的时候就喜欢跟风,总觉得大家都喜欢的才是真的好,对于诡异的风格往往不能接受。


但观念没用多久就转变过来,因为很快发现,喜欢一个小众歌手能带来如此强烈的优越感,这种偏好也带入了其他领域,比如玩游戏总要选些板凳英雄显示自己品味有多独特——当然,我不是那种大家都无感,我偏要尬吹的杠精,并且这也不算我个人独有的癖好,只要跟朋友们深入交流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人大抵都有个把欣赏的小众歌手,或者虽然知道不是T0级别的强度,但还是愿意花钱购买皮肤的英雄。





在NBA圈子里,利拉德应该属于这个类型,并且很可能是当今联盟里最成功的小众球星,好到了过去一旦出现"除了你的主队球星之外,说出几位联盟中最没得黑的球星"这样的话题,利拉德几乎成为了球迷必然要提到的名字之一,在变着法子互黑的球迷环境里,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好吧,删除线的内容放在4个月前说一点毛病没有,现在说就有争议。当你睡在地下老老实实当小众时,人们的视线只能看到光鲜的一面,一旦你走上大舞台,开始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你的粉丝们也有能力参与到如火如荼的球迷战争中时,小众球星的神秘感保护伞也就消失了,就需要面对大牌球星们必须承受的瑕疵放大——看了最近一段时间的球迷风向,我有点为利指导下赛季的风评担心——毕竟真的吵起来,球迷数量也不够多呀...


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常"恶毒的"希望那些小众歌手不火为妙——我估计你们中有些人也是这样看我的,所以在"初心警告"、"变味警告"前,我自己就先说了。(手动狗头)


有些事情是不会改变的。一个热血励志的赛季、一轮气壮山河的系列赛、一记完美无瑕的超远三分绝杀和一段与小城共同成长的坚守故事,不管现在与未来如何,这些都应该是值得纪念的成就,达米恩-利拉德刚刚经历了职业生涯最高光的一季,甚至你可以把这一季定性为"小众球星"极致表演的标杆赛季。


我有充分的理由:


理由1:拥有一次可以反复品味无数次的完美绝杀





两次以绝杀的方式终结系列赛,这已经是个奇迹满满的成就,但让一切完成升华的是,利拉德完成致命一击前,客观条件铺垫的环境,以及那致命一击的形式。


没有任何一个对于现实有充分尊重的剧作家,在创作故事时,愿意把所有那些令人震惊的故事性汇聚到一块,因为那会伤害剧情的合理性,让观众或者读者感觉太过刻意而不够真实。所以湘北与山王一战完成绝杀的球员绝不可能是三井寿——以球员能力而论,三井当然是最适合完成致命一击的完美人选,但在一场比赛里投进8记三分,最后还能奉献绝杀,就显得不可一世的卫冕冠军山王的关键球防守形同虚设,故事也就失去了真实性。


当然了,绝杀不是三井来,真正的理由显然是——樱木是男一,流川是男二,所以井上必须安排樱木绝杀,流川助攻,可为什么樱木绝杀是一记中投而不是紧扣主题的灌篮呢?


这里面原因多了,只从真实性角度看,顶级防守球队怎么可能让一个擅于灌篮的球员最后得到一次灌篮绝杀的机会?因为漫画叫《SLAM DUNK》,故事以灌篮终结反而落入俗套又不够真实,所以那必须是一次中投,一次故事铺垫已久的来自篮球初学者的基本功升华——这是井上雄彦把真实性与故事性融合后,无可挑剔的结局。





OK,这跟利拉德有什么关系?


我的意思是——即使是最伟大的篮球漫画故事,也设计不出所有客观条件铺垫完成后,一次100%契合人物特质的超远三分绝杀,因为艺术家也不相信篮球比赛真的可以这么完美:


开拓者要在常规赛以0-4被雷霆横扫作为第一波铺垫;


球队影响力排名第二的球员努尔基奇受伤,开拓者前景被一直看衰,这是第二波铺垫;


掘金的神操作,乔治的绝杀,创造出雷霆捡便宜打开拓者的氛围,这是第三波铺垫;


专家们一致看好雷霆则是第四波铺垫;


雷霆是联盟防守第4好的球队,乔治是18-19赛季常规赛前三好的球员,面对开拓者场均38分,这是第五波铺垫。


在一切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利拉德以近乎狂暴的比赛状态,扫射超远距离三分球,用令人惊掉下巴的无解表现,把系列赛打到3-1领先,然后以"我,达米恩-利拉德,今天必须在波特兰终结系列赛的姿态",出场45分16秒,终于在最后一个进攻回合站到了保罗乔治面前——18-19赛季联盟表现最好的外线防守球员,DPOY竞争者之一。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或者漫画,你要如何设计这个回合?


安排手感火烫的利拉德命中三分并不算逻辑不合理,但你不觉得过于完美的剧情还是太影响故事真实性吗?利拉德已经得了47分,在此之前命中了9记三分,卧槽,我们的主人公又不叫迈克尔乔丹,让我们以一次"利拉德突破遭遇围追堵截,分球CJ麦科勒姆——后者刚刚三分7中1,但把握了全场比赛最应该把握的机会,然后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样的故事不是就足够圆满了吗?


但这不是利拉德理想的剧本!他甚至拒绝尝试突破——事后利拉德说,他不想让裁判决定最终的命运,若想达到这个目的,没有比一次毫无身体接触的超远距离三分更好的方式。


也没有比一次超远距离三分更完美的绝杀,因为:

那是利拉德这轮系列赛出手的第5记30英尺以外的三分球——前4次全部命中;


那也是这轮系列赛利拉德出手位置最远的三分——达到了36英尺;


以及,最重要的,超远距离三分就是利拉德的个人LOGO,是他的比赛标签啊!






还有比使用绝招杀死一轮系列赛,更加完美无瑕的故事结局了吗——井上没有安排樱木灌篮,鸟山明也没有让悟空用龟派气功击败布欧,但利指导"执导"自己的故事,就敢于把剧情安排得如此夸张,50分,10记三分,面对最佳外线防守球员的36英尺系列赛绝杀——完全超乎想象的故事结局。


也许在未来某天,我要弄一个"10年前我看球时,NBA球星个人标签图集",或许达米恩-利拉德那一页中心的照片就是这次绝杀——当然,不排除利拉德未来还能弄出什么更令人震惊的剧情,但至少到目前为止,那一刻成为了利拉德在我脑海里永恒印刻的记忆,而那一击之后,利拉德朝着"历史上最好的超远距离三分射手"的名号更进了一步——那是他与斯蒂芬库里的争霸赛。




理由2:形成了让人记忆深刻的鲜明技术特征





3年前,提起超远距离三分,你会先想起斯蒂芬-库里,然后在这个话题聊到尾声时,提上一嘴——噢对了,利指导这方面也还行。


今天这个话题有了不一样的气氛。库里不那么热衷这项特技的同时,利拉德却变得越发疯狂,隐隐有把超远距离三分的标签与自己绑定的趋势——超远射程的个人形象在利拉德身上变得越发鲜明了。


说实话,3年前提起利拉德,大部分人喜欢讲两件事:


觉得他是个穷人版库里;

或者觉得他跟欧文差不多类型。





今天没人再提以上两件事了——利拉德有了自己完整的比赛风格,既不像库里也不像欧文。他现在是联盟首席挡拆手,远比那两位热衷于这种进攻方式,并在所有高产挡拆手中拥有最好的每回合效率。他是三分球和突破侵略性结合最好的持球型控卫,比库里和欧文更喜欢强怼篮筐,更喜欢以爆发力冲破包夹,更乐于把掩护墙提到三分线外两步,所以也更多在超远距离发难击杀对手。


现在他成为了被拿去作为参考的比较对象了——比如人们有时会说,肯巴沃克从数据层面上看,有点像个穷版利拉德。但让利拉德区别于沃克的,不仅仅是他更强一些,球队成绩更好一些,更是他鲜明的个人特征:


他的超远,他的手表,他的时刻。





一个技术特点和形象鲜明的球星,更容易被历史记住——比如皮特-马拉维奇和雷吉米勒都拥有比他们获得的荣誉更响亮的知名度,如果利拉德可以坚持他现在所做的一切——把利拉德的名字印刻在超远距离三分上——那么未来的某个年轻人利用距离三分线两步的掩护墙,突然出手命中了一记三分之后,解说员或许就会提醒你历史上还有那么一号人物存在:


"苍了个天,卡农这是第几个了?"

"他爹和利拉德当年经常这样对飙。厉害极了!"


也许未来在你聊起历史上最好的超远距离三分手和终结系列赛的绝杀球时,他的名字值得你提起。


或许还有,不迎合时代气氛的坚守,不再流行的最后几位城市英雄类型的球星?


好吧,好像又聊到了忠诚的话题——注意,我说的只是坚守,如果利拉德与开拓者一块书写了一段故事,人们聊到利拉德与波特兰时,不是谁对谁的忠诚,而是一起并肩作战的回忆。




理由3:延续着坚守故事





我们都知道利拉德跟浓眉哥是同一届新秀,但讲起这两个球员时,总觉得利拉德是个久经沙场,或许再过两年就得担心他什么时候下滑的老将了,而浓眉好像还是个潜力无限的年轻人。


利拉德比浓眉大了3岁,但这不是唯一原因。



从进入联盟至今,利拉德已经打了6次季后赛,除了杀入过西决,两次送出终结系列赛的绝杀,也没少被横扫出局,大起大落,大悲大喜,7年生涯该经历的,大抵见过了——现在想想,球队4个首发休假期各奔东西发生的时候,利拉德不过三年级。


开拓者一直在不那么光明的前景中探索着,总是以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在西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扮演注定无法走到最后的参与者——开拓者奇怪的阵容搭配持续了多年,掐指一算,他们要到2020年夏天才能拥有一个差不多健康的薪资结构,到时候又能组建什么样的阵容,够不够争冠也很难说。


波特兰不是一座适合球星建功立业的地方。我这么说可能让开拓者球迷不高兴了,但"撕裂之城"的诅咒不是白来的,这真不算球星们的风水宝地——阿德在这不敢自称中锋是有原因的——球迷们都熟悉被伤病毁灭的罗伊和奥登,事实上,这支球队历史上选中了4位状元(都是中锋或者4/5摇摆),3个远没能达到预期,只有比尔沃顿成为了巨星,却因为伤病早早告别巅峰。


(开拓者算得上选秀届的天秀了,错过杜兰特根本不算啥,他们还错过了迈克尔-乔丹!)





所以努尔基奇的重伤刚好出现在球队达到这几年最好的状态时,颇有点宿命轮回的味道。再配上NBA最有钱的亿万富豪老板保罗艾伦的临终托孤,开拓者真是...


把这些背景放进去,你再品一下利拉德的坚守故事。


我真的不想把利拉德的故事描述为忠诚——忠诚强调太多,已经快成为令人厌烦的话题——就像利拉德自己说的那样,他不离开波特兰,很大程度是因为不想离队带来的重建,影响队友的前途。他也不愿把球员肩负重任这种事描述得多了不起,因为他们挣了足够多的钱——利拉德拿到了4年1.94亿的大合同,坚守的回报不只在精神层面,物质奖励也相当到位,所以他没吃什么亏。


我只是欣赏这样的故事——每个巨星应该拥有各自独特的存在方式:


不是所有人生来就是天之骄子;

不是所有球队都能坐落在大球市;

不是所有管理层都是杰里韦斯特;

失败令人心如刀绞,不幸带来失魂落魄;

但那不该是被囚于原地止步不前的借口;

更不该是接受屈辱随波逐流的理由;

失败让强者愤怒,愤怒给强者力量去展翅高飞;

不幸给勇者痛楚,痛楚给勇者梦想去冲破牢笼。


很可能永远无法成为联盟最佳的利拉德,一直没有好运的波特兰开拓者,这当然不是最完美的搭配,但他们相互扶持,在竞争激烈的大西北,经历挫折与失败,以他们手中能拿出的最好牌面,得到了能力范围内可以取得的最好成绩——当开拓者抢七击败掘金,已经12场比赛没有表情的利拉德,走在球员通道里露出欣慰的笑容,转而颜面哭泣时,对于那些见不到奥布莱恩杯就觉得赛季一文不值的球迷们来说,就像看到非洲孩子在沙土地里光着脚丫打篮球一样不可思议,但对于终于取得突破的利拉德和开拓者来说,那样的夜晚意味着什么?





NBA不只有总冠军和MVP,还有勇敢前行的他们。


即使开拓者刚刚打到了西决,今夏也极少有人看好他们下赛季成为总冠军竞争者——当然开拓者球迷可以不服气,但丢下包袱,没有压力的看球未尝不是好事,我们欣赏小众球星的一个乐趣也在这——你不会那么计较输赢,在意他们最后走到什么位置,可以更纯粹的欣赏他们的独特技能和高光表现。


利拉德会被历史记住的——如果最终不能以胜利者的姿态,也会以专属于小众球星的独特方式,超远三分,杀人看表,致命一击,坚守故事,以及篮球打得最好的RAPPER——那就是他的存在方式,和之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存在https://www.zhihu.com/video/1159964292136038400

上期回顾:恩比德,相信过程,还是赢在现在


关注微信公众号:静易墨
微信号:jingyimo456

扫描二维码关注静易墨~~​​​​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静易墨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产后抑郁有多可怕?

很可怕。

我见过几个30岁多一点做到高管的女性朋友,双商在线,但是生完孩子之后私下跟我说,有轻生的念头。

但是!

产后抑郁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干预!

产后抑郁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干预!

产后抑郁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干预!

产后抑郁

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平均为14.7%,大概每10名产妇中可能就有1-2名会出现产后抑郁。不少本来妊娠阶段心态保持得很好的新妈妈,说抑郁就抑郁了,常出现在产后4周内,也就是我们中国女性坐月子期间。有没有看见月子里的妈妈动不动就会哭?那可能就是产后抑郁的表现。其实,抑郁是人正常的情绪,有这样的抑郁情绪不可怕,但如果这种情绪反复出现或者持续存在,让新妈妈失去了感受快乐幸福的能力,那就会给产后生活和家庭关系带来可怕的影响。我们需要去了解、去预防,并能在出现问题后积极寻求帮助。

◆ 产后抑郁会造成什么伤害?

对于新妈妈而言,首当其冲的是焦虑、自卑、自责、绝望等等的消极情绪,常常觉得想哭,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是觉得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影响自己产后的身体恢复,也影响宝宝获得妈妈的爱与关怀。当发展到严重抑郁,还有可能会出现自残的行为,甚至是强烈的自杀倾向。

而宝宝刚生下来是很需要妈妈的爱、抚摸、拥抱、呢喃和关心照顾的,而这些可能抑郁的妈妈都是给予不了的,甚至会对孩子做出伤害性行为或者怕自己会伤害孩子而刻意避免与孩子接触,这都会影响到宝宝的身心健康,给孩子留下智力、情绪、个性发展的障碍,比如说孩子长大了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暴力倾向。

如果产妇出现这些表现,持续一周不缓解,新爸爸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应该支持并陪同新妈妈向专业人士咨询,及时获得科学的干预治疗。

◆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产后抑郁?

1.依赖型抑郁

这种抑郁源于丧失感,如胎儿与新妈妈身体分离、突然"失宠"、身材走样、作息规律变化、人生角色转变等等。

建议:面对产后身体、心理各种变化,新妈妈需要努力去适应,同时新爸爸及家庭其他成员也需要给予新妈妈关爱,减少不被重视带来的情绪。

2.内摄型抑郁

这种抑郁源于内疚感,如第一次当妈妈经验不足,没有照顾好宝宝,内心自责,甚至婆婆或妈妈只给批评反馈。

建议:知识就是力量,孕期以及产后都应该积极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增强自我效能感。新爸爸可以提醒自己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新妈妈更多包容,不要求全责备。

3.低自尊型抑郁

这种抑郁源于低自尊不相信自己价值,如对分娩结果的矛盾和失望,无法增强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情绪,反而自尊心受到打击。

建议:悦纳差异、提高自我评价,是新妈妈应对这类抑郁的主要办法。新爸爸和其他家庭成员也可以避免对分娩结果有过高的期待,在产后再表现出对新妈妈付出的肯定,以及对小宝宝的喜爱。

4.愤怒型抑郁

这种抑郁源于挫折感,而自杀倾向是它的特征表现。如孕期产检异常、胎儿取矛盾、分娩剧烈疼痛、分娩方式改变等,使新妈妈产生对自己、丈夫或者孩子的愤怒。

建议:妊娠阶段,孕妈妈遇到挫折需重视自己情绪管理,可以与准爸爸和其他家人一起积极应对;到了产后,新爸爸需要注意爱人情绪,如有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抑郁情况,应及时陪同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5.继发性型抑郁

这种抑郁源于本身性格的缺陷,容易发生在生活不规律、经常感到孤寂的女性身上。

建议:从备孕和孕期阶段就要开始预防,孕妈妈有必要保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爱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多给予陪伴。

◆为什么有的产妇没有产后抑郁呢?

有的新妈妈分娩3周以来,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可能跟产妇本身性格、心态比较乐观积极有关,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给予产妇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心、包容、理解与支持,做好产后抑郁的预防工作,也是可以帮助新妈妈躲过这一劫的。

这里就要给新爸爸划重点了,做为新妈妈最结实的臂膀,产后你需要给你的爱人安排一个温暖舒适的休养场所,并时刻提醒自己、婆婆、丈母娘,产后不要过于严格要求新妈妈,应该看到新妈妈的努力,给予足够的支持、关心、鼓励,通过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抑郁的发生。

这里也要提醒一下新妈妈,家庭氛围良好,产后生活安全舒适,你可能是不会抑郁了,但你的先生可是有可能会抑郁的。有些新爸爸不想给爱人带来其他烦恼,可能会努力掩饰自己工作上的辛苦和难过,或者是角色转变引起的焦虑和失落。所以新妈妈接受先生关心的同时,双方之间也需加强交流,互相理解,一起承担养娃带娃责任。而帮助新爸爸走出抑郁,以上提到的办法同样也会起到作用,比如要降低对新爸爸的要求,开心难过的时候新妈妈可以主动询问并认真倾听,还有爸爸要坚持运动,释放内啡肽让自己觉得放松快乐。


参考:

马良坤.协和产科医生的高龄二胎手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37-240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协和产科马良坤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9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改善产后抑郁?
女人产后抑郁是否有一部分原因发现自己老公根本不爱自己。?